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75|回复: 4

[中国古代史]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对社会问题的控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5 19: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对社会问题的控制
陈瑞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53)
《中国农史》2007年第4期

  U( X' ?# }# i8 ~& x  C1 b[
摘要]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对社区及族内事务的管理与控制的功能有日益强化的趋势。对宗族社区及族内赌博、溺女、假命图赖、生态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进行积极控制,是这一时期徽州宗族社会自治和社会管理角色扮演的重要体现。徽州宗族积极控制社会问题的主观努力.对于遏制或解决这一时期徽州境内社会问题的恶化和蔓延.从而维持徽州宗族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8 ^7 Q# D4 t9 b$ Y% s: ~  n! T# n0 \+ Y, U7 j+ P) {2 B
0 i3 a  R" U1 Y. [  A
[
关键词]徽州宗族;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秩序
7 A. S( _* T& V# e8 T, D0 i
[中图分类号]K248;K249* G$ b7 g# o" b$ m
[文献标识码]A3 H! |0 A. r3 ~4 Z7 m8 M
[文章编号]1000-4459(2007)04-0092-11
' b- j# x+ p# E; E1 U
[收稿日期]2007—08—28
' Q# B0 c7 V8 n+ g
, f5 w8 C! y: ~; r# u( @' a% n[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明清徽州宗族与乡村社会控制研究”项目(编号:07CZS009)
' l! R; H) d; ]! v" U( l  v
6 i8 u# Y8 x( \' K' K9 N
[
作者简介]陈瑞(1973—
4 m/ M8 ~, d) y0 W  `' K8 N3 ~),男,历史学博士,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 f5 ]* x# ^! l' j

% z- U5 B% C8 {4 e$ o/ p( K9 N
Huizhou Clans Controlling Social Problem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EN Rui
( History Institute, Anhu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He[el 230053)
( S* ^' v1 D, t; o9 a9 W
Abstract: There was a trend that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functions on community and interior affairs had been increasingly strengthened by Huizhou clan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izhou clans had devoted themselves to control community and interior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gambling, drowning female infant, extorting money or other interests by committing suicide,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It reflected role-playing of social autonomy and management of Huizhou clans. The subjective efforts of controlling social problems of Huizhou clans had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solving or containing the deterioration and spreading of social problems, as well as maintaining stable and harmonious social order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9 g5 _/ r6 j6 Y3 R  p8 h' p
Key words: Huizhou clans; social problem; social control; social order) w$ z% I! Q/ a& m

" l& g6 w; w; V# q3 c所谓社会问题,主要是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1](p358)根据这一界定,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问题主要涉及赌博问题[2]第6编、溺女问题、假命图赖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问题[2]第6编,[3]等方面。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宗族与社会控制为视角,对上述各类社会问题作一梳理和研究,不妥之处,祈请方家教正。5 ]: ?3 C0 {& @

9 [0 \% g0 L3 n: K# }+ i
一、赌博问题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中赌博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十分突出,这可从历任地方官对禁赌的极端强调和重视中见其端倪。明嘉靖年间,祁门知县钱同文在任上曾“褒节孝,惩凶恶,禁赌博,革酒肆”,①将禁止赌博作为其施政的一大重点。明万历年间,绩溪知县秦聚奎于任上曾“折豪右,惩赌博,恤孤独,禁假命”,②将禁赌作为其施政的四大重点内容之一。直到清代前期,该县知县高孝本仍于任上“严禁赌博,民为改辙”,③依然将禁赌作为其治理地方的一个重点,且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 y( D, q. {7 ]% i3 w) ~+ [明末崇祯年间,歙县知县傅岩曾审理过较多赌博或与赌博有关的案件。对于赌博及其危害,作为地方父母官的傅岩颇有感概,他曾指出:“迩来国敝民贫,侈俗不改,徽俗演戏,恶少科敛聚观,茹盗赌斗,坐此日甚。近复有地方棍徒,招引流娼,假以唱戏为名,群集匪人,惑诱饮博,以致游闲征逐,驰鹜若狂。大则窝引为非,小则斗争酿衅,大为地方之害,合行严禁。”④“徽俗,呼卢之客未有不为盗者,不可胜诛。”⑤“赌风日炽,亡赖恶棍串党置立药骰筹马局,诱人子弟,倾荡家产,甚有沦为奸盗,而犯者比比。”⑥更为突出的是,明崇祯年间歙县境内的赌博活动还引发了一系列的次生危害和次生社会问题:6 F3 p- e/ r5 Z, {( _% K" N  Q
如程俊之者……以赌博霸奸汪黑之妻。……为地方之害。⑦$ A8 i2 m# i9 x) A

3 k) d# @1 w# k& j* P& {8 v因赌博而引发欺男霸女的恶劣行径。8 \# K$ o% ?0 a+ u% Z$ \$ O$ _
本县设法招集商船,今江浙新谷已登,外贩将至,四乡亦渐有雨,苦守不过半月,粮食自足,不谓数日以来民情反不安静,强借强抢,在在告急,此皆赌博棍徒,该乡约里稔知姓名,但因避祸结舌,不知指名擒捕正法,大恶服辜,棍堂鼠窜不出矣,安能复生祸乎?⑧
* p9 U0 ?0 C- V0 s 7 T/ B. w3 Q+ S5 e
因赌博而引发强借强抢、扰乱社会生活秩序的问题。
, N3 Q0 c6 B1 [, l+ \审得郑可登、郑可魁,堂兄弟也。樗蒱之戏,可魁田入登手,即券载方姓,方又转吴,何其速也。魁父德理归往收租。忽有吴姓之人至田,与角口不胜,默默而去,情可知矣。细研佃户胡岩老云,累年输租与理,而登称田系崇祯七年出卖,魁输租久,其转卖吴,亦魁居间,其为枭卢无疑。于是,登父德熙以奸妾控指可魁卖酒,兄弟轮奸。讯之,名荷花,挈瓶出酤,此岂小星行经哉?熙误于救败矣。至德纯贴词,称殴叔,纯辩其投匿,或德理之虚张,疑兵乎田,着可登赎还.仍与魁并惩.理、熙舐犊,各儆。⑨
6 n! r/ f* i3 w 4 M6 a& f% p  L( _! R0 B3 B
因赌博而引发隋节颇为复杂的财产纠纷问题。
  a0 U  T# s9 E' ^' G- d' }审得许明道以赌博告其子,并及七人,内分二人作证,临审止到三人,问其余,则云与子俱逃矣。又云皆系吴君美开单,是君美必相袒,何不细讯其住址乎?诡名无疑也。汪明瑞酒家当市,向为呼卢辈所需,年终,明道子永昇以十五爆竹而勒其谢二钱已奢矣。犹父子诬之,意在舍己以累人,刁棍之谋甚巧。明道既无义方,又驾虚控,明瑞曲蘖为累,失交匪人,均稍杖。⑩
5 E* Q1 q; X* G; H. B, @
/ t" p5 Q3 g& ~% i6 Z$ D因赌博诬告而引发相互侵害的民事纠纷问题。
9 n4 W8 s0 `9 `2 j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z" s* ^0 r8 F万历《祁门县志》卷3《人物志·良牧》,明万历十八年刻本。
: \1 Q5 U0 ]8 d* @% N1 D' b乾隆《绩溪县志》卷6《秩官志·名宦》,清乾隆二十一年刻本。+ f8 \( m) W& z
乾隆《绩溪县志》卷6《秩官志·名宦》。: v6 b9 M; f) F2 P
④[明]傅岩:《歙纪》卷8《纪条示·逐流娼》,明崇祯刻本,藏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
* G# J6 c" I% G4 l+ Z2 T⑤[明]傅岩:《歙纪》卷9《纪谳语》。
  C' a6 Q) a* }, w1 H* {# _+ D* y, B7 h) c$ u0 J4 K. K- S
  [1 J+ x; \+ `* l8 p
⑥[
明]傅岩:《歙纪》卷5《纪政迹》。
% x9 Y# d# L. i/ P
⑦[明]傅岩:《歙纪》卷6《纪详议·申报打行》。/ \) o) u( n7 b- \  s+ z! [
⑧[明]傅岩:《歙纪》卷8《纪条示·申禁抢借》。- l3 {  w# z1 [# I
⑨[明]傅岩:《歙纪》卷9《纪谳语》。
! @8 q. p1 P- G5 |/ T⑩[明]傅岩:《歙纪》卷9《纪谳语》。, X, Q' B8 A9 L9 u# k

6 U% ~1 i) i+ q6 D, l!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问题的堆积,在明清时期徽州一些地方,赌博问题积重难返,危害甚大,有的甚至成为当地一种颇为盛行的社会风尚。如,明万历年间,休宁范氏宗族社区内,“近习则有一二不然者,强暴弱,智绐愚,殴詈生户,庭追呼烦,郡邑状友搏师,鸱张蛊惑,昼酣夜赌,不务治生,嫉心胜则以直为曲,党心胜则以媸为妍,交游匪类,邪慝易兴,视尊年之训诲、乡约之叮咛如风过耳,甚且仇之罹罪孽、颓家声,甲颜不悔。”①宗族社区内赌风盛行,危害较烈,因赌博而引发荒废生业、交游匪类等社会问题。而在婺源境内,“赌风亦盛,每有借酬神演戏为名大开赌局,坐是无业游民流为匪类。”②时至晚清光绪年间,境内赌风依仍较盛,很多人因赌博游荡而沦为匪类,严重干扰和威胁地方社会治安和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 j* |: k! F5 d% l. X5 E除了上述事例外,这一时期徽州境内赌博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可从徽州族人的禁赌活动中窥其一斑。此处以清代婺源县境内宗族族人的禁赌为例加以说明(参见表1)。5 ~7 ?. A: s; z( w5 T* 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1 n- w# Q$ t5 [, J. j) W' X& \" H" g( p# y2 d( Y# w

4 ~! P, x) T3 c
万历《休宁范氏族谱·谱居·林塘图说》,明万历二十八年刻本,藏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
$ J5 l% C  F4 t9 ]: W6 D
光绪《婺源乡土志》第6章《婺源风俗》,第77课“续前六”,清光绪三十四年刊本。5 w$ m$ z0 y( i% u
# [! I8 m+ ~6 u. M) I6 ], U

2 {! h% v2 j% |+ V; ?0 X4 D7 C7 G. ^- q9 ^, A2 A$ a

  u' d: @2 o2 R4 M4 t7 f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 S7 P( N' `! `* U- D$ n

' v& z, N- q. H* i! H  p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9 W, t6 H' ^7 ]& V2 L7 m% ~& o/ Q( m
0 O& H6 d" X& }- M& h* G# m& x' S

" x1 ]7 q3 c/ {$ X) s; h$ k
由表1可以看出,由于各宗族社区内赌博问题的普遍性、严重性及危害性,清代婺源境内许多宗族的绅士、商人等宗族精英人士积极投身到禁赌的行列之中。
+ D0 u( q* r, T4 c

. o4 B& Y3 u- ^1 T3 s0 a
针对日益严重的赌博问题,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多在族规家法中强调禁赌,并对参赌族人予以严惩,以控制赌博活动的进一步蔓延。
6 D) z$ L5 t' `  F
3 a# P8 Q6 \0 O8 E6 E
明万历年间,休宁商山吴氏“族中或有一等棍徒,名为轿扛,引诱各家骄纵败子,酗酒习优,宿娼赌博,不顾俯仰,必致倾家破产丧身而后已。此等恶俗犹为可恨,宗正副约引会族长,呈官惩治。”①强调对引诱族人从事赌博活动的不法棍徒,由族长、宗正副等宗族头面人物或执事人员予以呈官惩治。明万历年间,休宁范氏宗族内部某些家庭的尊长则通过家训的方式告诫族人远离赌博:“通奉大夫哈云府君手书家训三章:……无好赌博,无好争讼,无酣声色,无惑异端。”②

0 g8 Z+ x7 l: }( G9 f4 J清雍正年间,歙县潭渡黄氏规定:“至若不务生理,或搬斗是非,或酗酒赌博,或诓骗奸盗,或党恶匿名,一应违于礼法之事,当集众诫之。如屡诫不悛,呈公究治,不可姑容。”③强调对赌博之徒予以劝诫,对屡教不改者予以呈公究治,决不纵容。清雍正年间,休宁茗洲吴氏规定:“子孙赌博、无赖及一应违于礼法之事,其家长训诲之,诲之不悛则痛箠之,又不悛则陈于官而放绝之。仍告于祠堂,于祭祀除! q( @( J( W$ a( M6 X9 P) K7 J+ O# Z
_____________________
  z* a- s6 w  M6 l; h" L9 o) x7 i明《(休宁)商山吴氏宗法规条》,明抄本,藏北京图书馆。7 D+ W- q1 ^2 \  s2 u! ~
" S6 ~- \' Y. K( Y/ M) @+ N) U
万历《休宁范氏族谱·谱祠·怡乐堂家规》。
8 \: s! Z2 a8 b/ |! l0 w" L
雍正《歙县潭渡孝里黄氏族谱》卷4《潭渡孝里黄氏家训·教养》,清雍正九年刻本,藏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
  g, `$ k3 M/ y2 S1 y* D; P" g! b
8 e, ]! p2 R7 `/ X/ t其胙,于宗谱削其名,能改者复之。”①根据情节轻重,对赌博之人分别予以训诲、痛箠、告官惩治、祭祀除胙、宗谱削名等程度不同的处罚。清乾隆年间,歙县东门许氏规定:“构徒聚党,登场赌博,坏人子弟,而亦自坏其心术,破毁家产,荡析门户。若此之流,沉溺既久,迷而弗悟,宜痛戒治,使其改行从善。”②强调对沉溺于赌博的族人应当痛加戒治,使其改行从善。清乾隆年间,休宁古林黄氏认为:“天下之足以坏人心术而裂人防检者,莫甚于赌博。一人其中,即贤智且不免,况下愚乎?能使士荒其学,农妨其耕,一切百工技艺莫不因之而自隳厥业。甚至亡身丧家,为祻(祸)最烈,盖嗜利之心动于中,而角胜之习侈于外,虽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矣。为父兄者宜防微杜渐以绝其源,为子孙者宜清心寡欲以端其本,庶不至堕人迷途,贻羞里闬。”③在预防赌博方面,强调父兄家长对族中子弟予以警戒监督,防微杜渐以断绝其根源;并要求为子弟者清心寡欲以端正其根本,从心理源头上戒除赌博。清嘉庆年间,黟县南屏叶氏指出:“族中邪僻之禁至详,而所尤严者赌博。赌博之禁,业经百余年,间有犯者,宗祠内板责三十。士庶老弱,概不少贷。许有志子弟访获,祠内给奖励银二十两。恐年久禁弛,于乾隆十四年加禁,乾隆四十三年加禁,嘉庆十四年又加禁。历今恪守无违,后嗣各宜自凛。”④对赌博之人,无论士庶老弱,都在宗祠内加以板责;鼓励族人相互监督,对勤于访获检举赌博的族人,祠内给予物质奖励;为防止年久禁弛,该族还多次对赌博予以加禁。从中可以看出,该族特别注重戒赌禁赌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 A: v1 U1 [1 j, t. c- G5 a
6 o' o$ s8 ?$ Y. N! e6 [9 D, T% R
此外,清代徽州三田李氏曾规定:“子孙不肖莫甚于赌博,即乞丐盗贼皆由此起。有犯此者,族众鸣官惩治。其开场窝赌,公逐出祠。”⑤将参与赌博之人交官府惩治,并将开场窝赌者逐出祠堂,开除族籍。
9 x5 \& n% b; e9 g/ Y0 m$ K! u

" q; |4 T! h0 P
除了通过宗族法对赌博之人给予直接惩治外,明清时期许多徽州宗族还在处理屡禁不止的赌博问题时主动邀请官府的介入与帮助,企图凭借政权强制力对赌博活动予以打击。清道光年间,婺源长溪余氏在《请府示公呈》中对当地宗族社区内的赌博问题予以揭示后,请求官府出面帮助治理:

  ~: B# O' B) w5 _禀为物力艰难已极,乡风薄恶日滋,上恳宪恩赐示严禁,以端风化,以厚民生事。习俗为政治之源,士绅有维持之责,凡为乡里所深忧者,敢请胪陈而悉禁之。窃惟耕织绘图,丁宁力作,岁时讲约,申禁非为。何期游手之徒相聚抽头之宅,摊财下注,十室九空,喝雉呼卢,千金一掷。他若摹牌斗浒,无非设屐张猩,繁矣有徒,皆然无畏。或矜门第,明开饮博之场;或厕衣冠。魈赌瑰苫之地;或居酤之结夥朋、谋局骗,三五成群;或子女以为囤,密室深宵,百千献媚;或借钱粮为孤注,挂拖欠于百家;或将口食抵输筹,忍饥寒于二老;设奸薮,长盗竿,破家资,坑国课,此赌博之宜禁也。……恭际宪天莅政,旧染更新,请给示以通知,饬勒碑以垂久,责令沱川约甲具还甘结遵依,庶僻壤穷乡渐成乐土,而光天化日永沐仁恩矣。⑥
1 \9 r$ Q8 f, Z  r# ~. P& p
4 D  y% X) T$ M, ~) ]由上可见,在列数了赌博所造成的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后,长溪余氏宗族希望官府同意该族勒石刻碑对赌博等社会问题加以控制,并请求官府责令宗族社区中的乡约、保甲对赌博问题加大治理的力度。
! q3 H4 R: H, C* n2 g9 o清同治年间,由于赌博问题严重损害了祁门十九都淑里黄氏所在宗族社区的社会风气以及社会秩序,为控制日益猖獗的赌博活动,社区内以黄氏宗族为主体的士绅与普通民众,禀告官府,寻求国家权力的介人。在黄氏等宗族的请求下,祁门知县特地颁布了禁赌告示:- y0 ]2 Y$ D- ?
______________________8 Y* q. p. h) ]

7 S. W2 J4 c" P- J% R( J0 V4 [" H2 c) O9 X+ f
雍正《(休宁)茗洲吴氏家典》卷1《家规》,清雍正年间刻本,藏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

$ U: L  A$ ?( Q( [7 o②乾隆《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8《许氏家规·游戏赌博》,清乾隆二年刻本,藏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 r9 W. A* J+ i, @1 P* w3 b0 M+ @
乾隆《休宁古林黄氏重修族谱》卷首下《祠规·戒赌博》,清乾隆十八年刻本,藏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8 w1 C/ y( t, Z; |, C
嘉庆《黟县南屏叶氏族谱》卷1《祖训家风·禁邪僻》,清嘉庆十七年木活字本,藏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0 N+ t0 B  E0 V8 c  b, O9 t
光绪《三田李氏宗谱》卷末《家规·训子姓》,清光绪十一年木活字本,藏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6 S) ^( n* a/ N# j, j
道光《婺源长溪余氏正谱》卷首《沱川禁目连戏请府示公呈》,清道光二十八年刊本,藏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2 S5 J) O" V9 Y9 M

: D9 u1 J2 p; q8 ^  u$ X& r
9 P) g; y& a+ Q4 Y8 i7 p
特授祁门县正堂加十级随带加一级世袭云骑尉周,为给示严禁等事。据十九都淑里监生黄尚仁、监生黄永贞、武生黄升廷、耆民黄正富、民人黄永通、黄尚章、黄松能、胡洋生呈称:切思民各有业,废业由于荒嬉。恐因子弟无知,或被引诱勾留。入其彀中,则是耗财之地;陷于穽中,难为脱网之身。甚至伦常败坏,同场莫辨尊卑。夫赌博有输有赢,输者筹谋百计,横逆多端。所以子弟放滥,未始不起于赌博。伊等村居淑里地方,一河之岸,原共一社,近来子弟间有闲游,或恐赌钱废时失业,是以合社公同商量:东至乌株岭及蟹坑岭,西至林村直至李坑岭,南至南坑岭,北至峰英尖等处地方,概行禁止赌博。然规条虽立而约束未必尽遵,倘稍因循,必终废弛。始则伤风败俗,继则成群效尤。非奉赏示,难束民心。吁恳给示,永禁赌博,以靖地方,以保身命。将使人皆乐业,合地相安,群黎戴德,等情到县。据此,除批示外,合行给示严禁。为此,示仰十九都乌株岭、蟹坑岭、李坑岭、南坑岭、峰英尖、林村等处地方居民人等知悉:自,示之后,尔等务宜恪遵规条,永远禁止,毋得仍在该处开场聚赌。倘有不法之徒,胆敢不遵约束,许尔等指名扭禀送县,以凭从严究办,决不姑宽。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0 Z# M% X$ ^0 L9 T+ B, @9 U6 V/ c
右示严禁1 O, ]$ h& S+ s6 I* r" s2 {! w) s# C
同治八年六月  n. \8 Y3 _$ h) a5 m6 k& v
十六
! j3 i4 ~9 E' P: f) `日示告示

+ l* i& d% ^1 j仰地保实贴
+ s3 b; T, p6 m; n4 K3 G( n毋损①

8 p1 s* ^9 G6 a& c  Q0 @; L
- Z$ t7 L0 E' b2 T! L" [" Z; m8 J在禁赌告示中,祁门地方官府要求当地居民恪遵规条,不得仍在宗族社区中开场聚赌。对不遵约束的违禁不法之徒,允许当地宗族指名扭送县衙,予以从严究办。( a% L! T% `( E8 O/ h% \2 G
大量事实表明,经过徽州宗族积极的主观努力以及官府的时常介入和干预,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中的赌博之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赌博作为一种社会问题也在某些时期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5 [9 J0 u# k2 H& H' i__________________, l& T8 s4 T0 r; K; I/ l4 w+ h$ k
王钰欣、周绍泉主编:《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清、民国编)卷3,第48页,《同治八年祁门县告示》,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5 19: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溺女问题

5 U4 U$ p- h* P% D4 [" M: u. S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中因生活贫困等原因,溺女现象大量存在,许多女孩在刚一出生时便被夺去生命,溺女甚至已衍生成为徽州境内某些地区(如婺源)较为盛行的一种民间风俗,溺女问题也一度成为徽州境内较为突出和棘手的社会问题。从笔者所掌握的材料看,明清时期在徽州境内似以婺源县的宗族溺女问题最为严重。婺源境内溺女问题的严重性甚至受到嘉庆皇帝的直接关注。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该县花园阳村坞人吴新庆,鉴于“婺俗贫多鬻妻溺女”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只身一人“赴都叩部”反映情况,受到嘉庆皇帝的重视。嘉庆皇帝在上谕中指出:

! O' u+ a! ~9 _! O' J. t# ]) d阴阳化生,人道之始。若民间生女皆弃而不育,则生息何由而繁。夫妇列在五伦,非实犯七出之条者,岂可轻弃。如该民人所称,该处地方产女之家,因贫起见,往往溺毙。夫妇每因小故辄相离异,实属恶俗。着将该民人原呈发交百龄查办,先出示严行禁止,并设法妥为化导,以革浇风而正伦纪。其各省有似此者,均着一体示禁。民人吴新庆着都察院饬令自行回籍,钦此。②6 M' i! ]  T# b5 S+ R. r) z) K6 m

" E" w' k3 N( a! f嘉庆皇帝看来,婺源民间溺女行为实为一种令人难以容忍的恶俗,是一种性质极为恶劣的社会问题,强调要求由地方官府出面加以禁止,企图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予以控制。
) U. }/ g( [: @0 U( E( }$ B_____________________
# [: b7 g' K1 T8 G4 K光绪《婺源县志》卷34《人物十·义行七》。
+ s' B. {8 C- p  \% J0 j' K % y/ [. {1 e# e; ?: l2 E8 ]

- u. \7 x# Q) n: ~% H: v) x' r1 J! f# h
此外,明清时期婺源境内溺女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可从当地各姓宗族族人禁溺女的各项举措中窥其端倪(参见表2)。
1 }% O* X/ g1 ^7 o6 w" s: X, q" L

" K- a5 `: i! S3 ]* H5 u5 v# g$ B' j6 D- _. W! W1 N5 @' L
+ X0 a1 x. x* @" f' s4 r) q5 n
' i1 R7 z  Z- _% [% O  W

$ k* {) _# v% N' I/ H8 k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 S# o8 F/ J5 v9 d! i: s
$ i6 \! h1 d( R- [+ w  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F6 X5 y1 |2 K3 |: Z( q2 \
+ F0 r# ^6 V: B4 x- N

% v! L% }* O6 F: i6 ~# M) z
由表2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婺源境内各宗族中的绅士、商人、农民等宗族精英分子及普通族人纷纷通过捐赀救助,倡立保婴会、育婴会、育婴社等途径,对溺女之家予以救助,对溺女行为加以控制。除上述通过经济手段抑制溺女行为外,在婺源磻溪余氏宗族社区内,各宗族之间还通过“互养为媳”的办法来遏制溺女行为,使当地溺女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与控制。
& _' O. u( U+ }9 k
根据史料的记载,除婺源外,明清时期绩溪境内宗族社区中的溺女问题也非常突出,各宗族对这一社会问题也颇为关注,并多在宗族法中对溺女行为加以禁止,使当地的溺女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清光绪年间,绩溪梁安高氏认为:“故宗族中有溺女者,其罪通天。虽别人戒杀放生,皆是无益。盖在他处有育婴堂,尚免载渭。吾乡无之,惟赖宗族设法禁止,随时告诫,功德无量。”①强调对于溺女行为,宗族要时刻告诫族人加以禁止。清光绪年间,绩溪南关许余氏宗族对溺女行为予以猛烈抨击:“徽宁第一恶俗在自溺其女,彼本性凶恶莫过豺狼,虎豹尚不自食其子,人而自溺其女,比豺狼虎豹更凶。若不禁止,成何宗族?彼溺女的解说,一说不育女好早生男,一说免赔嫁资,一说贫不能养,都是胡说。人家求子当誓心行善,杀女求子,岂不上犯天怒?嫁资厚薄各视力量,忍下手杀他,难道不忍薄他的妆奁?至于生女必有乳,乞丐的妇女常时有襁褓沿门,难道住家的偏养不起?想到把呱呱婴女投下水时光景,口不忍说,耳不忍闻,溺女之人凶恶已极。古人说,不孝之人,人人得而诛之,如今溺女之人,亦人人得而诛之者也。凡我子孙永远禁戒,同登仁寿。”②通过通俗浅显的苦口婆心的说教,要求在本族内部对溺女行为永远禁戒。清代,绩溪明经胡氏龙井派宗族规定:“至若子固当孝,亲亦宜慈。产多毙女,贫
! D, R% b4 @4 u___________________7 r7 l. P! Z6 T2 `7 Z5 A6 _; e
光绪《(绩溪)梁安高氏宗谱》卷11《高氏祖训十条·禁溺女》,清光绪刊本,藏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资料室。
5 B7 `7 a' V1 N* I$ {1 ^0 p) F光绪《绩溪县南关许余氏悖叙堂宗谱》卷8《家训·禁溺女》,清光绪十五年刻本,笔者收藏。
. ^. n# b, t$ K- g 1 X2 P- I8 ]3 U5 o" h! m
困鬻男,岂非左计,为父母者如有此事,众共辱之。”①强调全体族人对溺女的父母予以羞辱,以控制族中为父母者的溺女恶习。. c# H( h- B- S
. c1 B$ F8 a: t( }3 r
___________________

8 m  f2 e5 q. i' E8 O民国《(绩溪)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卷首《明经胡氏龙井派祠规·瘅恶四条·忤逆》,民国十年刊本,藏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资料室。
) c9 F+ Q- U$ ^+ q4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5 19: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假命图赖问题
2 @' P, h# p0 N0 ]2 b" j
晚明时期,歙县知县傅岩曾指出:“徽俗轻生,尸亲因以为利,借命图赖,甚至聚集抢掳无干亲族,亦有倚此居奇兴讼索诈者,重创坐诬,此风少息。”②此处所说的借命图赖,又称假命图赖,即借轻生对他人进行讹诈勒索的行为,是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中一度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它的社会危害性较大,各地官员都强调予以控制和打击。如,万历年问,绩溪知县李右谏、秦聚奎皆曾在任上“禁假命图赖”,③至清顺治年间郭四维任知县时,“惩治假命,民无轻生”,④仍将禁止假命图赖作为其施政的一个重点。
& z0 v* [3 \# c2 d0 `
在休宁境内,明万历年间,该县范氏宗族居住的社区内也有较为严重的假命图赖问题:“里有假死命诬人者,被诬之人惶惧,夜怀二十金求救于王父(指范氏族人范岩周),以王父三老,言出而人信之。王父叱其人于外,遥谓曰:用贿则实,谁为若解者,归听公论,勿复尔。其人惭而退,诬者闻之亦惧,事遂得解。”⑤因假命图赖而使被诬之人惶惧不安,严重影响宗族社区中的人际关系和谐及社会秩序稳定。
! g1 u# r8 {. [7 o针对假命图赖的社会危害性,徽州宗族多强调予以积极控制和严厉打击。如,明万历年间,休宁商山吴氏在宗族法中规定:“愚夫愚妇每年因小忿意在诈骗,或服毒自缢,或投水沉身,图赖他人。如遇明公在上,察其真情未必能中彼伤,而愚命则自殒矣。纵得烧埋,竟于死者何益,反复思之,诚为可哀。各宗正副倘遇情出迫切之人,兴言及此,作速以理,省会规戒。如其执迷不听而甘自弃者,宗正副会同族长、品官、举监生员人等,备情呈治本犯家长。”⑥由上可见,在商山吴氏居住的宗族社区内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假命图赖社会问题。在该族看来,倘若发生族人假命图赖事件,作为监护人的家长摆脱不了干系,由族长、宗正副、品官、举监生员等宗族统治者,对家长予以治罪。即企图通过强调家长的督教权以禁止族人的假命图赖行为。
1 R5 C* D* V# C0 r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o: ?, c7 t$ R3 s1 {, i
3 |9 ~( Y6 H0 B; b- }* m②(
明)傅岩:《歙纪》卷5《纪政迹》。
) i+ i! C3 J1 p' K) U, e4 q
乾隆《绩溪县志》卷6《秩官志·名宦》。
4 s: P) @8 I; ^# b; j) z) P6 `乾隆《绩溪县志》卷6《秩官志·名宦》。# s* b& E7 Y0 E7 F( A2 h) G
万历《休宁范氏族谱·谱传·中支林塘族》。, y/ ^5 S- I1 k8 L3 Z
明《(休宁)商山吴氏宗法规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5 19: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历史上的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相对较为脆弱,但长期以来并未引发全区域范围内的较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环境问题。这种状况在清代中期随着棚民的大量涌人而一度发生改变,这一时期棚民的营山活动引发了徽州历史上罕见的生态危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这些棚民在农业经营方面选择从事毁林开荒,锄种苞芦、青靛、生姜、山药、麻、粟等粮食或经济作物,在手工制造业方面积极从事挖煤烧炭、烧制砖瓦石灰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在经营方式上,则采取简单粗放、掠夺式的刀耕火种手段。棚民的上述做法,严重破坏了徽州山区的植被,造成了大范围极度严重的水土流失。此外,还产生了相当严重的恶性循环和连锁反应,引发了诸如河道淤塞、水利设施遭毁、水旱灾害频发、农田被压、坟茔受损、民居被毁、土壤沙化、地力下降、环境污染等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m1 U+ x: Q7 z; P" n4 B

8 J$ ?' M3 M4 |
针对上述情况,徽州宗族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①以缓解与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这些措施主要包括驱禁棚民、成立养山会保护山林、呈官封禁、调整产业种植结构等。②
) a6 m% f0 I# Q' f7 ?驱禁棚民。由于徽州宗族是棚民营山活动最直接的受害者,因而他们也是徽州地方社会中驱逐棚民的中坚力量。清乾隆三十年(1765),大批棚民涌人祁门县善和程氏宗族聚居村落六都村,开山种植苞芦,造成该村境内发生严重水土流失,致使当地河道淤塞、水运受阻、米价腾贵,农田受压、耕农失业,桥崩屋坏、栖息遭危,给该族利益带来巨大损害。程氏族人程国华遂于嘉庆年间,“不惮首事,偕仲叔与族内诸君子控告于官”,在地方官府督促下,“各棚咸敛迹就退,期年而境内肃清”,③使宗族社区内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又如,黟县桃源山一带为“阖邑关拦水口”,清嘉庆年间,棚民汪宾等人山凿石烧煤,种植苞芦,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为驱逐棚民、保护水口,社区内余、程、胡、江、汪、何、孙、方、吴、叶、金、许、詹、徐、朱、韩、舒、卢等19姓44家宗族祠堂、3名监生、1名举人及3名普通族人,联名上书禀请地方官府驱禁棚民,“树千年之德政,保一邑之生民,恩赏示谕内外,民人毋许人山,一切屠害,勒石永禁。”④徽州宗族及族内绅士等精英分子在驱棚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
+ F! Y+ B, j! c' X5 P( ]8 O6 W
成立养山会保护山林。在祁门县十九都下箬溪王氏宗族聚居地,清乾嘉年间,外来棚民毁林开荒,种植苞芦,导致“两源山场荒芜已极,东锄西掘,日耗月亏,陆道良田,堆沙累石,致使烹茶水浅,举爨薪稀。”⑤更令宗族感到不安的是,山坡滚下的沙石污泥曾一度壅塞了王氏宗族的祠堂履和堂。为了控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王氏宗族发起成立环溪王履和堂养山会,以共同保护山林免遭乱砍滥伐。
3 R0 \# [: ^8 Z: F- G8 M呈官封禁。在黟县境内,一些饱受棚民开山之苦的宗族及其成员,在驱棚后仍担心山场再次落入棚民之手,他们纷纷将宗族山场产业呈请人官封禁,以便能得到地方官府的呵护。清道光四年(1824),在黟县石山一带,棚民汪灶贵等开煤烧灰,争殴滋事,被知县驱逐后,当地吴姓族人“吴灿章、吴大照、吴培煌等将公共水龙坑、金铺坞、鼠山等处山业,恐族人盗租,情愿呈请人官封禁。吕前宪(指知县吕子珏)亲诣该处勘明四至,钉立界石,即将各户应纳粮银拨人官粮名下完纳。详请宪示,永行严禁,俱蒙各大宪批准。”此后,又有武生吴彪、监生吴延汝、六都文会绅士等,“将产煤各山邀集各山主,无论公业私产,开出土名,一并呈请封禁。”⑥又据记载,“今绅士等公禀,各山主愿将该处所有分受己业一概产煤之山,各捐人碧阳书院,仍令司事。绅士查照字号、亩数,钉立界石,收税完粮,以为公业。即有分受未输者,亦属公共山场,不得违例私召,可永保护。”⑦徽州宗族将宗族山场产业或“分受己业”入官封禁,在一定程度上较为有效地控制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v$ d( S( ~. b8 l+ W; 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1 M6 f$ r: D; H
谢宏维、卞利二位先生对清中叶徽州棚民引发的生态危机有所研究,参见谢宏维:《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乡村社会控制——以清代徽州的棚民活动为中心》,《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第17章。此处笔者主要侧重于对宗族社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控制进行研究。
# i2 R! {+ M# W& v' h- U
2 e+ w3 m+ p% l
正常情况下,许多徽州宗族还在族规中立有“严禁蓄”等条款以保护本族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如休宁古林黄氏宗族规定:“岑山水口堤河干荫木,禁蓄有年,蔚蔚菁菁,实增吾乡景色矣。但恐日久法弛,今议祠中专雇一人看守,著令写立包揽一纸,存于祠匣。如遇盗砍等事,庶有责成。”参见乾隆《休宁古林黄氏重修族谱》卷首下《祠规·严禁蓄》。

3 H/ d) Z/ d( Y% k
( Y7 O1 k# K$ A% a( O! n; H
光绪《(祁门)善和程氏宗谱》卷1《村居景致》,附《驱棚除害记》,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藏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资料室。

& _3 ]0 g8 F  C+ y) n嘉庆《黟县志》卷11《政事志》,附《嘉庆十年知县苏禁水口烧煤示》,清嘉庆十七年刻本。1 l, c$ Q" E2 B6 e, r5 W7 Q5 G
嘉庆十九年《(祁门)环溪王履和堂养山会簿》,清嘉庆刊本,藏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
: q+ B! A, d/ E* ~* P0 r同治《黟县三志》卷11《政事志·附禁》,附《署府传给六都通都文会请禁挖煤示》,清同治十年刻本。
! R! g  C# p% c% C' T同治《黟县三志》卷11《政事志·附禁》,附《署府传给阖邑请禁挖煤示》。1 Q, R2 x& h' ?6 A6 T

! h9 P- L8 p  [( i, G0 s调整产业种植结构。清乾嘉年间,曾长期遭受棚民开山困扰的祁门善和程氏宗族,在驱棚后总结经验认为:“欲图安久之策,莫若因山泽之资,谋兴养之利。兴养则山成材山,人怀乐土,家裕户饶,公私两益。”①积极提倡恢复传统的林业生产,以控制生态环境的恶化。此外,在驱棚后,徽州地方官府、宗族在产业种植结构方面,多强调“改种蔬果茶柯树木,不得仍种苞芦”,②劝导民众“蓄养竹木柴薪以收自然之利”。③这种产业种植结构的适时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徽州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 a- d0 s0 w7 u. N4 P1 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 }7 c' k7 B3 \4 w, e

- g, B3 F5 O! N' T4 y* d
光绪《(祁门)善和程氏宗谱》卷1《村居景致》,附《驱棚除害记》。

( b) H" y% K* f8 M( q# U$ w6 M7 m1 K" h$ G! `# r
嘉庆《黟县志》卷11《政事志》,附《禁租山开垦示》。
$ m( t2 l% j; V  f2 x" c6 u- q/ G1 ?

2 J# S6 E) V1 r& V
同治《黟县三志》卷15《艺文志·政事类》,附胡元熙《黟山禁挖煤烧灰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5 19: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语
  _1 _% W0 X) ]
. Q0 F# ]+ L7 I0 X1 }
& d% X$ O# A+ y$ M' @1 ]9 o; i/ t) O4 d3 i7 x
徽州宗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发展至明清时代,其对社区及族内事务的管理与控制的功能也即通常所说的宗族的社会自治功能有日益强化的趋势。其中,对宗族社区及族内社会问题进行积极的控制,则是这一时期徽州宗族社会自治和社会管理角色扮演的重要体现。徽州宗族一方面通过族规家法等制度设计,对各类社会问题的解决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措施,并通过积极执行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社会问题的控制;另一方面,当自身无力解决一些较为棘手的社会问题时,徽州宗族便积极寻求地方官府的支持和介入,企图凭借政权强制力的干预以对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大量事实表明,通过徽州宗族制定各类控制社会问题的条款及其具体实施,以及主动邀请官府介入等较为积极的主观努力,明清时期徽州境内的社会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与缓解,而这对于维持明清徽州宗族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与和谐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 Z4 ?* }/ p/ K5 x! B" J
7 I% L& _0 [  r3 ~5 r/ o
/ c0 R8 ]9 \! E9 s
9 S6 U$ R0 W% R: T2 B# ^    [参考文献]
, p' O9 h* h  S* C$ J6 p. T4 X  S
/ b% A# G, F1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 c+ A, ]. D! H4 }% Q0 [: P, O7 g/ A6 X
[2]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D, ~" Q% M6 s  S1 Q2 {' m
+ y3 n& z- p7 F9 L
[3]谢宏维.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乡村社会控制——以清代徽州的棚民活动为中心[J].中国农史,2003(2).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