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05|回复: 25

[对联楹联] 【对联趣闻轶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0 02: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自国粹网
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293&ID=144088&page=1

水流东坡诗
狗啃河上骨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个见:出对句均出律,出句为下联,对句为上联。东坡----特定名词,河上------专用名词,水流---狗啃,诗----骨,宽对。10个字,6个字相对,可以称为宽对联。文字游戏也。

秃驴何在?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个见:文字游戏,出律句。言语相讥,对答如流,足显智慧与巧思。

阿兄门外邀双月
小妹窗前捉半风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个见:基本对仗。析字机巧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趣闻轶事:

大道生财 财连云汉三千丈
尊古炮制 制死黎民几万人

从前陕西洛南有个县官叫路大尊,搜刮民脂民膏,贪得无厌,滥使刑律,冤死人命无数。百姓们恨之入骨,便在县衙门口写了这副对联。横批是:路断人稀。
个见:嵌名,把姓嵌在横批上。生财对炮制不工,“古”出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趣闻轶事:

某县官十分爱才。当地文人纷纷送诗、联请他鉴赏。有个秀才送副联:

舍弟江南殁;
家兄塞北忙。
县官看后深表同情,要拿钱资助他。秀才道:没有此事,不过为对联罢了。县官说:既如此,我送你一副联:
爱妾眠僧舍;
娇妻宿道房。
秀才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此即无病呻吟之例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某日,宋代大学士苏东坡郊游,见众多农夫在挑塘泥肥田。他信步走到一条小田埂上,不想迎面碰上一挑泥农妇。二人相对,各不让路。苏学士出大言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吾乃读书之人,汝妇当让道于我。”
  妇人一笑,说道:“既自称读书人,当能对?”东坡说:“胸藏斗牛,当然能对!”妇人于是脱口而出:“一担重泥挡子路。” 苏东坡大惊,半晌无言以对,两旁田埂上送泥返回的人都望着他的窘态,哈哈大笑。苏东坡见此情景,忽有所悟,赶忙“借梯”下台对道:“两行夫子笑颜回。”
  他虽然对了下联,但心有余悸。心想,村野之中竟有如此聪颖农妇,再不能等闲视之,而作此狂态。遂脱鞋袜下水田,拱手让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石上泉声带雨秋
  
  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顺路到杭州灵隐寺一游。
   灵隐寺位于西湖北面灵隐山麓!是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三二六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岩洞石壁,景色幽静。宋之问见景生情,便吟了一句:
   楼观沧海日;
   但怎麽也想不出下联来。这时,旁坐念佛的老和尚,却信口对出:
   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一听,大惊,正欲请教老僧法号,老僧已进禅房了。
   宋之问夜间重游灵隐,只见寺内月光皎洁,松筠与泉石互映,树影婆娑,但觉秋气逼人!微有寒意,心有所触,又吟一句:
   岭边树色含风冷;
   谁知,任他如何苦苦思索,总是难得有合适的下联。宋之间眉须不展,在寺内踱来踱去。此番情景,又被一旁打坐的老僧看到了。老僧对宋之问说:“我替你再对下联如何?”接着吟道:
   石上泉声带雨秋。
   宋之问大喜,一把抓住老僧的手,请告法号,两人一见如故,彻夜长谈。原来这位老僧,就是隐居在这里,“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靠边。”此对句想来应出自19世纪末,美 、英等八国联军入侵中华,一假洋鬼子狂妄地出了个上句:“张长弓,骑奇马,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其时,一大臣拍案而起:“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 (注:单戈左右并为一繁体的战字,而合手也上下成一拿字。此对句妙矣!扬吾国威!)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靠边。”此对句想来应出自19世纪末,美 、英等八国联军入侵中华,一假洋鬼子狂妄地出了个上句:“张长弓,骑奇马,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其时,一大臣拍案而起:“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 (注:单戈左右并为一繁体的战字,而合手也上下成一拿字。此对句妙矣!扬吾国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趣闻轶事:

一日,王楷堂比部进署,适无小马喝道。正在查问,忽报中堂大人到。

司中无小马
堂上有长麟

王廷绍自觉此对很好,就高声朗诵起来,但被长麟听到,唤王上堂,责其何以直呼我名呀?王廷绍回答说在对对。长麟问对什么对?王廷绍回说:在以你中堂对扁鹊呢。中堂大人又问,为何用我的名与扁鹊对呢?答:”扁鹊名医,长麟名相也。“中堂听了很高兴,又说了,那你的对子是什么,何不读来让大家一起听听?王廷绍当下改联作:

名医惟扁鹊
良相有长麟


1、王楷堂:王廷绍,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嘉兴四年(1799)进士。
2、比部:1.古代官署名。三国魏始设﹐为尚书的一个办事机关。后几代因之。隋﹑唐﹑宋属刑部。元以后废。其长官﹐三国魏以下为比部曹﹐隋初为比部侍郎﹐后改称比部郎;唐宋为比部郎中及员外郎。其职原掌稽核簿籍。后变为刑部所属四司之一。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六》﹑《新唐书.百官志一》。2.明清时对刑部及其司官的习称。
3、小马:清代衙署中一种执役人员。
4、堂:中堂。明、清时亦指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一类的官。
5、长麟:字牧庵,满洲正蓝旗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联巧讽庸医(杨欣)
  
   清时,有一个庸医名“吉生”。因其医术平庸,坑害了不少病人,其行径令人发指。故有人撰联讽之:
   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
   “逢凶化吉”,“起死回生”,是两个成语。此联反其意而用之并且隐嵌庸医之名“吉生”,一来说明此类庸医不足挂齿留名,二来让人一看“吉”“生”的希望没有了,只剩下凶和死了。其嘲讽意味十分辛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初期,吴三桂占据云南,久有异志。吴三桂一小妾的弟弟因得罪了吴三桂,怕被治罪杀头,就跑到京城来告状,说吴三桂要造反。康熙皇帝虽然不是很信,但还是暗地里派人去探查实情。吴三桂知道后,就想办法掩盖此事。当时,正好赶上新春佳节,吴三桂就亲自写了一副对联挂在了大门上,联语是:“帝力于我何有;臣清恐人不知。”皇帝派去的人在云南呆了数月,也没有发现什么情况,就把这副对联抄录下来,带到了京城,呈献给康熙皇帝看。可是,没过多久,云南那边就发生了吴三桂造反之事。康熙皇帝正好刚刚洗完澡,听到这个消息后,龙颜大怒道:“奴才们诳了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有个官员,叫唐俊,在他身上也惹出了一段联林趣话。

原来,唐俊在给一个叫何秋辇的官员写信时,经常把“辇”字写成“辈”字,当面称呼何秋辇也是如此。唐俊在文章书信中写“盘察奸宄”时总是写成“盘察奸究”。有人看到唐俊辇辈不分,宄究不辨,于是就写了一副对联,来讽刺他的不学无术。对联写到:“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宄究共盖,九九还将八八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令人唏嘘的招牌联(曾昭安)
  
   民国年间广东新会有一位鲜为人知的教育家李淡愚。其人诙谐倜傥,博学多才,尤善撰写招牌联。许多触景生情,妙趣天成的联语堪称一绝。其中有一副是他迁往国外后,为当地的“高升”酒店写的,联曰:
  高视阔步,岂能浪迹尘寰,愿诸君顾曲凭栏,遇四兆同胞,樽酒联欢,莫使英雄沦草泽;
  升官发财,未必逍遥海外,看我辈离乡去国,约两三知己,市楼置醉,居然风景是桃源。
   此联应景抒情,内嵌“高升”二字,;联意深切,令人不胜唏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尤郎中和史先生(曾昭安)
  
   一日,一位姓史的先生和一位姓尤的郎中以联戏谑。史先生率先发难,联曰:
   尤郎中直脚便为犬;
   “ 尤”字的弯钩变成捺就成了“犬”字。
   尤郎中也不示弱,沉思一会,便朗声对道:
   史先生脱口不成人。
   这一下联对得实在巧妙。“史”字离开了“口”,既变得与“人”字相像,又不是“人”字,尤先生针锋相对地回敬了史先生的发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联讽晚清卖官丑闻(薛启发)
  
   晚清,因林则徐禁烟,与英人结怨,沿海屡生战事,欲固海防,需加强军备。然西太后庆寿,耗尽国银,有人提议按官品定价广纳财源。一时举国富豪,趋之若鹜,大江南北,一片乌烟瘴气。
   有捐得花翎者,上任第一事便是先捞官本,闹得民不聊生。有一读书人,气愤至极,书一联贴于广众之处:
   头上无情飘翠羽;
   胸中寡策退红毛。
   其翠羽为清时官之乌纱帽,红毛是当时对英人的蔑称。联意实为广大人民心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庙小联佳(何志平)
  
   近日,笔者携好友爬山,在山腰见一小庙,佛像斑驳,香火冷清,但拨开衰草,石柱上有一副对联:
   三才二老者;
   五行幺先生。
   “五行”,金木水火土;“幺先生”者,土也;“三才”者,天地人也。“二老”指地,又庙中有石像两尊, “二老者”,土地公土地婆是也。抬头见横批,正是“土地庙”。此联寓意深刻,上下联合璧,巧妙地嵌名土地,机智中不乏幽默,堪称佳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集联讽辫帅(薛启发)
  
   前清遗老张勋,顽固不化,清末帝宣布退位后,张仍谋复辟,所以所帅之兵,除不戴红缨帽不穿长袍外,长辫一条却是去不得的。
   张勋之军虽着军装却甩长辫,真是不伦不类,社会各界一片哗然。有北大留洋名教授辜鸿铭,为饱学之士,与同仁品茶时,集北宋苏东坡诗成一联,暗送张辫帅: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擎雨盖”喻其官兵之帽,“傲霜枝”喻其后留辫子。联文不胫而走,一时成为京津诸地之美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串妙联(李冬)
  
   有人根据诸葛亮一生功绩,拟出一副令人费解的对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
   此为串对,上联出语,下联必须解释才能使人领会其意。
   收二川,排八卦,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征南蛮,定西蜀,东和北拒,中军帐内演金木水土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上联把“一至十”全嵌在里头,下联把方位和五行安排得条理分明,把孔明的一生概括得生动全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戏台联语含讽喻(薛启发)
  
   某村,风气不好,尤其是每届选村干部,钻营贿选者,争先恐后。正经人往往靠边站,投机者总会沾光。有一知情达理的老先生说:“当下是好人干不了,坏人干不好。”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这年春节,村里集资唱戏,有人找老先生写副戏台联,老先生也不推托,挥笔写道:
   看不见姑且听之,何须四处钻营,极力排开前面者;
   站得高弗能久矣,莫仗一时满意,挺前遮住后来人。
   联文极具讽刺意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戏台联语含讽喻(薛启发)
  
   某村,风气不好,尤其是每届选村干部,钻营贿选者,争先恐后。正经人往往靠边站,投机者总会沾光。有一知情达理的老先生说:“当下是好人干不了,坏人干不好。”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这年春节,村里集资唱戏,有人找老先生写副戏台联,老先生也不推托,挥笔写道:
   看不见姑且听之,何须四处钻营,极力排开前面者;
   站得高弗能久矣,莫仗一时满意,挺前遮住后来人。
   联文极具讽刺意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龟鳖得言(易群)
  
   从前有个穷秀才叫万福,应考落第,到处流浪。有家开旅店的母女俩,招他为婿。此事被一个常来住店的旅客孙得言知道了,他有意要奚落母女俩一番,便作了一个上联:
   店女坐门招穷夫,来时万福,去时万福;
   “万福”既是人名,又是女子的礼仪,兼有两种含义。店女想到这客人的名字“得言”,便对道:
   龙王下诏求直谏,鳖也得言,龟也得言。
   她把客人孙得言比做龟鳖,使得这位客人很狼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石达开为剃头匠写春联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民间流传着石达开曾为一老剃头匠写春联的故事。有一年除夕,石达开看到一个老剃头匠没有贴春联,便为他写了一副: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联语诙谐幽默,且又气势凛然,读之不禁令人毛骨悚然。相传此联贴出后,人们吓得再也不敢请老剃头匠剃头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皇帝为鞋店题联
  
   有一年除夕,乾隆皇帝知悉京城一家“内联升”鞋店生意不景气,便题赠一副对联曰:
   追追追追出穷鬼去;
   赶赶赶赶进财神来。
   文武百官闻此,便经常去该店订做鞋子,从此该店名声大振,倍加红火起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祝枝山诙谐联
  
   明朝怪才祝枝山一向放浪无羁,游戏人生,轶事颇多。一年立春前,到一家酒馆小酌,店主见名人光临,便取来文房四宝,请其题副对联,权当酒资。祝枝山天生幽默,挥笔写道: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店主一看,心中念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顿时笑意全无,刚想责问,只见祝枝山含笑朗诵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店主听后,自认才疏学浅,当即置酒款待。原来祝枝山巧借修辞功能,与店主开了个玩笑。随后又认真地为该店重题了一副春联相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蒲松龄写门对
  
   清朝,山东淄川有个贾财主,春节请蒲松龄写门对。蒲写道: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谁知财主一听火冒三丈,斥道:“***,穷鬼增什么寿,要增寿也该我娘增寿,改!”蒲松龄说:“对联是对偶句,上句改了下句也得改,不然人家要笑话的。”大年初一,人们看到财主家门上的对联,十分搞笑。原来,蒲松龄将门对改为:
   天增岁月娘增寿;
   春满乾坤爹满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吕蒙正的缺“衣”少“食”联
   宋朝宰相吕蒙正,在未发迹前,家境贫寒,生活窘迫。有年春节,他在家门贴了副对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为南北。意指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此联对当时“富连阡陌,贫无立锥之地”的社会现象,是一个极大地讽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的赠联
  
   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在黄州,有一年除夕之夜访友王文甫,见他正在写联,便挥毫赠联一副。联语曰:
   门大要容千骑入;
   堂深不觉百男喧。
   此联一出,观者赞赏不绝,玩味不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2: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伯虎为“钱笑呆”写春联
  
   风流才子唐伯虎也曾为“钱呆子”写了这样一副春联:
   财源似流水;
   生意如春风。
   可怜富商不解“流水”、“春风”意,认为没有突出“钱”和“发财”,让唐重写。唐伯虎灵机一动,改写为: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飞进飞出;
   柜里铜钱恰如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令人看后不禁捧腹大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