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75|回复: 0

[与时偕行] 今读《论语》——里仁第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4 19: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有仁厚之俗谓之美。孟母三迁,不丧是非之本心故也。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谢氏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谓之有所见则可,谓之有所得则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安仁则一,利仁则二。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味也。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不惑则可,然未免于利之也。”
人心难测,故不可以言废人,不可以貌取人,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仁者,处于贫困之时必钻营之以贪利也,故必不能久处于贫困而自安也;处于安逸之时,久之则贪于淫逸而忘乎所以。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也。唯有仁在心,则不惑于外物也,而独享仁之世界。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为人也,设身处地,问心而后行之,昧心而昧天良也,先己之恻隐之心,而后正心,而后公心,而后私心,而知善恶。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苟,诚心也。志向于仁,心向善矣,有向善之心,身体力行,则必无过举。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无语。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夫子之叹息,千秋万代亦当有此叹息矣。人人皆知仁之可好,亦喜与仁者处,然遇事则以己之是非善恶处之,故难以成德,故喜仁而不得仁也。是其力之所不能达耶?抑或仁之可望而不可及耶?
夫子之仁,必在求诸己,在克人之贪欲也。人之好仁,亦如苟志于仁矣,未必能全之,若能克己之贪欲,近于仁矣。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人生一世,均于过错之中而行,此亦别于禽兽矣。然人之过错,必也因人而异,反而论之,亦可因人之不同过错而观其为人如何?
夫子语言之中,均有当然之理,然须学者有告诸往而知来者、举一反三之能也,方能纠事之当然之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者,当然之理。此非夫子之仁乎?生死之大,道者,非生而知之,死岂能亦无知乎?此非西学之谓真理也!夫子之道,在仁也,仁者,了然世事,洞察人事,安而处之,死无憾矣。然夫子之叹,放眼望去,皆死不瞑目者,皆有所怨也。

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程子曰:“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与议也?”志者,矢志不渝也,有痴于此也,而忘乎其外。古今之能成大事者,均有此痴劲,岂毅力之生而有之,人生儿不同乎?学者当自警。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普世之价值何在?义耶?义由何生?仁之生义也,仁之由人之本心而生也,克己欲且由己及人,则仁义生焉。
君子之于天下也,形而上得普世之价值,求仁得仁,求义得义,故无惑于世间乱象,所怨恨与羡慕,皆在理,非物也。此亦有执中之道于其中。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如若此处之“君子”、“小人”之解,不以道德为准,按李氏泽厚曰:“君子为为官、为君者,小人为百姓者。”亦可解,亦可识当今国人之何等眷恋于土地也,官人以地与民争利,百姓则为地而奔波不已犹难以为继。于为政之道,于官则唯有刑法治之,高薪非能养廉洁也;于民,则以民为本,共享进步之成果,而非愚民、使民如蚁。如此则百姓幸甚!
如若以道德别“君子”与“小人”,则君子在乎理与己之修行;而小人在乎利也。故,使君子以宽厚德之,使小人以利诱之,为御人之术,亦为观人之术也。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以利聚,必因利而散,利者,人之所欲也,亦人之所惑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焉能无怨?李氏泽厚以二律背反判之,亦有趣。然不合圣人之意也。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衡,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洋人之规矩,而国人之争先恐后,国人之丑也。国人皆以礼义为耀,以华夏为礼义之邦也。然数千年而来,反复唱诵之,余疑其缺失之也甚,故学人念念不忘,唱之,诵之。
让者,谦让也,乃礼之实也。礼为表,让为里,礼让为先,皆由本而生也。否,则徒有虚表,之于人则行尸走肉矣。然君子当为有所让,有所不让也。忠信孝悌,当仁不让也;虚无于外者,让也。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程子曰:“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正义》有云:君子耻己之不修、不信、不能,而不耻见汙、见用、见信。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子曰:“君子不器。”意在君子当自行修行,而非货值于己如器也。学者当慎思之。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夫子之道,岂是忠恕而已?忠恕之道由何而生,本心生也,恻隐之心生也,先求诸己心,而后推己及人,则有厚道、忠恕也。夫子之问也简,曾子之答也达。

子曰:“君子喻(知晓)于义,小人喻于利。”
无语。此是御人、观人之术,亦是教化之术。杨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肯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是。”此话一语双关。细细玩味,确是另有风味。

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梅兰竹菊,各有风韵,各有气节,从其善者,内省之。世间自然之事务,均有当然之理,向学之心不可泯,于人于物,必有我师。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父母,至亲也;父母待己,无私也。己之仁孝,推己及人,先及至亲也,而后及他人也。事父母,孝亦在乎尊与敬也,故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也。如此家族方可和睦,和睦而有志向,则家族强矣,家族强则国强矣。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女长成,亦唯忧父母之疾也,忧父母之所乐也,无复使父母忧心于己。游与不游,不在乎远近也,在乎父母之安心也。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之道,必也忧心于家族之源远流长也,无改于父之道,在于无改于家族长治久安之意也,志于家族之欣欣向荣也。非唯子承父业之谓也。孝悌而勤勉之。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之年,知之,喜其寿而惧其衰也。至亲也,人生几何?而比之于大千世界,人之至亲,何其渺小也, 岂能不尊之、不敬之、不爱之、不惜之。亲之不亲,何以推己及人乎?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君子不器,口亦非器也,言出必行,而耻于言出而不行。言出若必行,则人不敢轻言也,盖人皆知言易而行难也。口舌如簧者,口若悬河者,比比皆是,以口谋生也,器也。口为心声,言出不行者,口之于利矣。大言不惭者,出尔反尔者,放眼望去,遍地皆是,利之害,人心之丧也甚矣。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者,克己也。因克己过甚,而失之于人者,鲜矣。然,为人也焉有不失,人生一世,失之亦多矣,故老子以人世为熙熙攘攘,为其补各自之过失也。圣人此言,非尽谓灭人欲存天理之说也,而以普世之方法论教诲众人矣。须知欲少过失,则先在约己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谢氏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夫子之学,在身体力行也,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在行在先,而言在后也,所谓实践出真知也,见多识广,博闻强识,则言亦慎矣。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吾未见好德如好利与势者久矣。众人皆好德而恶恶也,然终桎梏于势利也甚矣。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人皆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总禁不住众口铄金,人之悲哀乎?君臣、朋友皆以义合,纵有挑拨,亦能从谏如流,则真贤君良臣也,真挚友也,自可与处也,如若不能,则非以义合也,而近于利矣。仁至义尽,自可割袍断义。余独思楚汉之张耳、陈余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