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07|回复: 0

[读书心得] 用艺术手法隐的真,还须用艺术手法还原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3 19: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用艺术手法隐的真,还须用艺术手法还原真。
作者弘晈著书时所处的年代,是清代文字狱最残酷之时,弘晈决不敢直书自己的亲历亲闻,便创造了“以假隐真”的辩证艺术手法,将自己的亲历亲闻,隐进了假故事之中。作者圈子中的人和宗室少数深知内情的人,都不会留下什么史料等我们去考证。著书真情如果有丝毫的泄露,作者圈的人和书,都将面临灭顶之灾。这种真相可以轻易地暴露的话,弘晈又何必设计出个“真事隐”呢?弘晈这种不敢暴露自己真相的行为,就说明了在作品之外,是没有“直接外证”可考的。那些只等直接外证出现的科学考证方法,只能堵死自己的“红学出路”。

弘晈的亲历亲闻与雍正帝和乾隆帝密切相关,影响了他一生的命运,其中牵涉到朝廷很多见不得人的内幕。弘晈又怎么敢直书其事呢?他和他圈子的人,又怎能留下“史料”说这书的真作者是谁,书中都隐写了什么事呢?除“己卯抄本”、“庚辰抄本”来自第二代怡亲王弘晓处的旁证外,在作品之外找直接外证,希望值太小了。那个时代如果允许作者——批者说真话,允许他们给世人留下真情史料的话,他们又何必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呢?又何必隐写自己的亲历亲闻呢?

直接的外证不可考,不等于作品中的内证不可考。甄家四次接驾的内证,不是被胡适先生考出来了吗?大观园和宁国府九门特征的内证,不是被冯精志先生和霍国玲大姐考证出来了吗?一说到证据,人们的观念总局限在“外证”才是证据上,正因为这种僵化的观念,使研究脱离了作品。那么,什么是书中的内证呢?《红楼梦》中所有的“象征性”就是“内证”。它就是“间接证据”,它与外证同样重要。所有的“证据”都在书中,我们在“证据”的概念上,存在严重误区。

书中的“象征”无处不在,只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断章取义地拿过来与某些史实相附会。而要用作者告诉我们“取其事体情理”的方法识破荒唐言,变荒唐为不荒唐后,再根据象征取向去考证与谁家事贴切。根据全方位象征取向锁定考证目标,才能考准真事隐对象。并使处处并行于假故事的真故事,在纵向的连贯性和因果关系上,都得到完整统一的揭示。只有完成这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和探索过程,才能避免少走“断章取义”、“以点带面”、“以假证假”的老路。

正因为作者(弘晈)有话不能直说,真相无法公开示众。才将自己的“亲历亲闻”用象征性艺术手法,改头换面成“满纸荒唐言”写出来,并希望世人能从中解出“其中味”。这就是告诉我们,解味之途在作品中,而不是作品之外。我们应借助作者提供和采用的艺术手法,把书中象征性的艺术形象,再还原回来,就能把改头换面的“真事隐”还原出来。《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艺术作品,先研究明白它的艺术形式,才能抓住根本。可我们连作品“真假辩证艺术”形式的皮毛都没摸着,就脱离了作品,到作品之外去寻求答案地搞学术,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作者是用艺术手法“以假隐真”的,我们就必须借用这些艺术手法去“破假识真”。作者是用艺术手法隐的真,我们也要用艺术手段还原出真。在我们真正了解了作品的艺术形式后,才能在艺术形象的象征性上去进行“学术”考证。决不应抛开艺术谈学术,更不应无视内证谈外证。即便有比曹雪芹更直接的外证出现(这是不可能的),也必须:一一对应地、有序地、全部地从假故事上还原作者的亲历亲闻。否则,这位作者就没有立足之地。谁都会怀疑这个直接外证的可靠性。

我这种将“真事隐”全部还原的探索方法,走的是前人从没走过的路,还没被人们所认识,一定会有很多读者朋友看不惯。在人们还没认识到作品的“真假辩证艺术”手法时,便会对作者随时变换象征对相的隐写手法,感到滑稽可笑。这是因为世人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万能演员”的艺术形式,也没深入到这一探索层次所至。尤其是那些只注重直接外证的人们,更会耻笑我的探索方法荒唐,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我从识荒唐言、破荒唐言,再到变荒唐为不荒唐,进而发现书中有隐,用了近二十年的品味时间和认识过程。所以任何人要认识到书中有“隐”,都要有个不断深入的认识过程,人们不会在不识书中有隐的现状下,一看了我的探索,马上就能接受的。人们对此要有个改变思维方式和加深认识层面的过程。也只有人们自己能够识破荒唐言之后,才会在正视书中有隐的现实下,渐渐认同我的探索。

孙华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