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老夫子

[易学研究] 中国卜占系列谈——五方神谈

[复制链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6: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28、青帝太昊

        1、帝


         《礼记.曲礼下》里说:

          “天王崩,.....措之庙,立之主,曰帝。”

          郑玄解释道:同之天神。天神曰帝,今号此主,同於天神,故题称帝。而崔灵恩说:“古者帝王生死同称,生称帝者,死亦称帝。生称王者,死亦称王。则与事实不符。三代关于天地之神和天子生前死后的称呼大致如下:

         夏代:地神称后,天神称天。君主生者称后,死者配地称后;

         商代:地神称土,天神称帝。君主生者称王,死者佩天称帝;

         周代:地神称社,称后土,天神称皇天上帝。君主生者称王,称天王,称皇天子。生者已经配天。死者亦配天称皇祖。

         总之,殷商前期,天神称帝,到后来,天地一切神祗皆冠以帝号。遂有五帝之称。

       2、青帝

          青,井边之草,其色由绿而蓝,由蓝而黑。东方之色,象物之生時色。《韻會》:竹皮曰靑。《考工记·画绘之事》:东方谓之青。《周礼·职方氏》:正东曰青州。东方配春,又有青春之名。总之东方名青,起源甚古,后之五行配色,借而用之。

         青帝,《宋中兴天文志》:石氏云,东宫青帝,其精苍龙,为七宿。其象:有角、有亢、有氐、有房、有心、有尾、有箕,氐胸房腹,箕所粪也。青帝,东方之帝,或曰青州之帝。其精苍龙,苍为艸色,与青同。

       3、太昊

         太昊,风姓,东夷明神。太,大。昊,明。大明,日神。日字古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1-6-29 01:30 上传
下载附件 (201 Bytes)




         其实口里的乙字为鸟型,后隶定为乙。风通凤,为鸟,在日有三足乌的传说。乙在东方,天之明神遂有天乙之称,后来演变为泰一、大乙、太一等等,均指太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6: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29、春天故事

        在中国远古的神话传说之中,在中国古代的文化架构之中,在中国古代哲人的思考之中,凡是和东方有关的都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温暖阳光照天空——东有扶桑,十日所浴。帝俊为其父,羲和为其母。帝俊即帝喾,商人之祖为帝喾。帝喾似太昊,太昊为大明,为太一,为东皇太一。

       和煦春风吹大地——东方曰析,风曰协。春耕籍礼,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协风,立春融风也。风气和,时候至,春天来了。天上有风,凤为风神,太昊风姓,泰逢神动天地气,风为天地之使。天地气交而生养万物,物得大通。

        秋去春还双燕子——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太昊风姓,句芒鸟身,少昊鸟纪,玄鸟生商,楚人尚凤,日中有乌,乌为阳鸟。

        草木复苏又一年——后稷垅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鱼,在其间。  后为君长,谷神曰稷,故名后稷。秋落春生,死而复苏。建木,百仞无枝,大暤爰过。句芒曰重,木官之臣,执规而治春。

        总之,东方、太阳、春风、燕子、草木发生,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反映到历史当中,于是有了东方的析木,风姓的太昊,鸟身的句芒,死而复苏的后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6: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30、山下有火

       在甲骨文中,“岳”字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此字上为群山象形,下面从火。即焚山为岳。为什么要焚山呢?《孟子.滕文公上》说:“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这里的“烈山泽而焚之”就是烧山和泽野,驱赶野兽,好进行田猎。《诗经·小雅·车攻》:“决拾既佽,弓矢既调,射夫既同,助我举柴。”说的就是这个情景。

        负责掌火烧山的,为山虞之官。《周礼 地官.山虞》:“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為之厲而為之守禁。若大田獵,則萊山田之野;”可见这个益就是个山泽之虞。

        焚山为岳,烈字从火,又称烈山。古有烈山氏,疑即掌火之官。或是火神。《国语·鲁语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 韦昭注:“烈山氏,炎帝之号也。”炎帝姜姓。《国语.郑语》:“姜,伯夷之后也,嬴,伯翳之后也。”而姜姓吕氏的先祖就是四岳。


        中国的传说和历史就是这样一个连环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6: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31、日中为市

          关于日中为市,最早的记载见于《易经·系辞下》:

         “庖牺氏没,神农氏作,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这里是说神农氏时,在正午的时候人们从四面八方聚在一处,进行交易,各得其所。神农氏,司马贞把他和炎帝说成一个人,也就是炎帝作市。《古史考》又说:“神农氏作,高阳氏衰,市官不修,祝融修市”。


          中国古代把作市的发明权指向炎帝和祝融是缘由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日中”。《淮南子》说:日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而在正午之时,这是日表之影不偏不倚的时候,其寓意正是日行中天,光明正大,公平合理的意思。


         而炎帝和祝融作为夏神,本身就有“日中”的含义。夏字古写为:昰,正是日当正午的意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6: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32、陆终之孙

        春秋末叶青铜器《邾公釛钟》上有铭文 :

        “陆螽之孙,邾公釛作厥和钟。用敬卹盟祀,祈年眉寿。用樂我嘉宾,及我正卿。杨君令,君以万年。”

        这段铭文,字语铿锵,充满自豪之感。 这里的“陆螽”经王国维先生考证,就是传世文献中的“陆终”(.《观堂集林》p894)。郭沫若先生进一步将邾公考定为春秋时期的邾定公。(.《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p192)。

         陆螽何许人也?

         “螽”,邾公釛钟写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其字左边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所以《谷梁传·桓公五年》言:“螽,,虫灾也。”

          其字右边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个字就是墉字的古写。而有趣的是“融”字古写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正是城墉之形。所以郭沫若先生考证说:螽字,就是融字,陆螽就是祝融。

           祝融作市,或许来源于祝融作城。城市连读,因“城”而“市”或者因“市”而“城”,总之是国家的雏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6: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33、城復于隍

        《周易.泰》:“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

        《子夏传》云:“隍是城下池也。城之为体,由基陪扶,乃得为城。”城隍,就是城墙和护城河。《礼记.郊特牲》说:天子大蜡八,水墉七。水则隍,墉则城。此为城隍祭祀之始。

         《春秋左传》襄九年:“九年春,宋灾。二师令四乡正敬享,祝宗用马于四墉,祀盘庚于西门之外。”这里是说宋国发生火灾,用马为牲,祭于四面之城,以祈祷灭火。

          这个管火的神灵自是火神,可祭祀火神为什么要祭于城墉呢?其来源于水墉之祭。而祝融本义就为水墉,为城隍,祝融自然也就成了火神的化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6: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34、黎明而融

         《春秋左传》昭五年:

        “《明夷》,日也。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自王已下,其二为公,其三为卿。
日上其中,食日为二,旦日为三。《明夷》之《谦》,明而未融,其当旦乎?”



          这里是说如果将一天划为十时,日中为一,朝食为二,平旦为三。平旦就是黎明,其状是明而未融,天虽然亮了,太阳还未升起。融,郎,即“日出卯时”。《诗.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终” ,指的就是这个时候。

        有趣的是, 《 国语.楚语》中说:“颛顼受之,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 这里的火正,其人名黎,其官祝融,到后来,就变成祝融名黎了。其原始意涵似乎是来源于日出而天下融光大明的景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6: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35、融降崇山

        《国语·周语上》记载了内史过的一段话:

        “是以或见神以兴,亦或以亡。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聆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于鄗。是皆明神之志者也。”


         这里是一个叫过的内史回答惠王的一段话,他是说凡国家之兴亡,皆有神明的提示,而神明的提示是有显象的。接着他说夏兴,融降于崇山。夏亡,回禄停留在聆隧。回禄信于聆隧事,见于《墨子》。而融降于崇山之事,于史无考,说法纷呈。

         融,韦昭注:“融,祝融也。”崇山,韦昭注云:“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 就是说祝融降临在嵩山,这个说法是一个主流的说法。至于其它说法对错与否,暂且不论。

         嵩山,是夏人的发源地,鲧封崇伯,禹居阳城,这一点似无疑义。夏兴,为大禹平水土而有九州。夏与姜同源,《史记 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这里的四岳,就是大岳,姜姓。我们前面说“岳”为山下有火,大概是掌火籍田之官,其助禹平水土,确在情理之中。

        而祝融虽为炎帝之后,可在《书》中没有祝融辅佐大禹的记载,为什么说他的降临是夏兴的象征呢?

        本贴第九贴中记述了应龙和女魃的故事。应龙,《楚辞·天问》中说:“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里记载了应龙帮助大禹画地治水的传说。《太平广记》中说的更详细:”禹治水,应龙以尾画地,导决水之所出。”

        这里应龙不但帮黄帝打败蚩尤,还帮大禹制*服洪水。而应龙按丁山先生的考证就是陆螽(《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P320),而陆螽按郭沫若先生的说法就是祝融。所以说《国语》中说融降于崇山,大概就是说应龙助禹治水的故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6: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36、回禄之患

        《国语·周语上》说:夏亡,回禄信于聆隧。其事见于《墨子.非攻下》:

        “夏德大乱,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予既受命于天,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间西北之隅。”

          回禄,杜预注:“ 回禄 ,火神。”而墨子直接说天帝命令祝融降火于夏都城间西北角。那么这个回禄是不是祝融呢?说是也不是。

        《史记·楚世家》里说:“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復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黎——(弟)吴回——陆终——六子。可见第一代祝融为黎,第二代祝融为其弟吴回。吴回的儿子陆终,陆终的有六个儿子,其中老五曹安,就是邾定公的始祖,所以他说自己是陆终的子孙。而楚国的祖先就是老六季连。这个回禄既是火神,当指吴回,只是它与其哥黎均为火正,火正也就是祝融。回禄之禄或为陆,也就是陆终。总之他们都是火正一族。至于是不是兄弟儿辈,就不好说了。古史当中的“生”字,往往有派生的意思,也就是一个氏族有不同的分支,但是大家共尊同一祖族,而这个祖族往往是一个著名的氏族,其代表往往被神化为天神,这就是中国传说古史的特点。

         《商颂.长发》中说:“韦顾既伐,昆吾夏桀”。韦,韦国,豕韦,为夏伯,老三彭祖之后。顾,顾国,昆吾氏分支。昆吾,夏伯。就是老大昆吾。韦、顾、昆吾都是陆终氏后代,同时又是夏王朝的盟友,可见祝融一脉与夏后氏的关系源远流长,从大禹到夏桀一直就没有断过。

         商汤再剪灭了陆终氏后代韦、顾、昆吾三国后,最终打败了夏桀。奇怪的是,天神祝融不但帮着商汤击败了夏桀,而且还灭了自己的族裔韦顾昆吾。看来真是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6: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37、商主大火

           《春秋左传.襄九年》里有一个叫士弱的回答晋悼公说了这样一段话:

        “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咮,以出内火。是故咮为鹑火,心为大火。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必始于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

          这里士弱是说古代的火正,祭祀火星的时候或者用心宿陪祭,或者用柳宿陪祭,由于火星运行在这两个星宿中间。所以柳宿就是鹑火星,心宿就是大火星。陶唐氏的火正阏伯住在商丘,祭祀大火星,而用火星来确定时节。相土沿袭这个方法,所以商朝以大火星为祭祀的主星。商朝人观察他们祸乱失败的预兆,一定从火灾开始,因此在过去自以为掌握了天道。

       《汉书·五行志上》一书说:“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天上的火神与地上的火正,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有着不同的源流。

        高辛氏火正黎,官名祝融,为楚之始祖,所以楚灵王说昆吾是他的皇祖伯父。祝融辨乎南方,故使為司徒,司徒既司土,祝融一系在楚、邾等国流传。

        陶唐氏火正阏伯,为商之祖先,商契为帝舜司徒。商代主祭大火。就是每年在大火星出现时举行祭祀,并以大火星的出现来纪确定时节,心星始见于东方,为夏季首月,即所谓以“火纪时”,可见火正一职,有司观象授时的职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6: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38、七月流火

           大火纪时的记载在先秦文献中还是很多的。比如:

           遂(燧)人氏以火纪。(《尚书大传》)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左传》昭公十七年)

           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左传》襄公九年)

         庞朴先生在其《火历钩沉》一文中指出: 这里的“以火纪”或“火纪时焉”,就是以大火星的视运行来记叙时节,规定人事。而这种以火纪时、周而复始的粗疏历法,我们不妨仿阴历、阳历的命名法,名之曰火历。

          那么火历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按照庞朴和张汝舟教授的研究,总结出昏见、昏中、流火、伏火、内火、晨见、晨中的天象。

1、昏见

        《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说:“ 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夏数得天。”

         这里是说,季春三月,黄昏时分,大火星见于东方地平线上,是为火出。正是春分时节。

        《周礼·夏官·司爟》:“季春出火,民咸从之。季秋内火,民亦如之。”

          这里是说春天来了,就要烧荒种地,到了周代已经演变为改火的春祭。在远古时,人们看见大火星在黄昏时出现在东方时,就知道一年农业耕作就要开始了。


2、昏中

           《夏小正》五月中说:初昏大火中,种黍菽糜,煮梅,蓄兰,颁马。

            夏小正一般认为是夏历或殷历,夏历五月,大火星在黄昏时在南方中天。也就是到了夏至。《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说的就是这个天象。而在火中后,寒暑乃退。

3、流火

          《豳风•七月》中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七月,按张汝舟的意见,是殷历,也就是夏历六月。流火,黄昏时,大火星西行并掉头下流。

4、伏火

         《左传.哀公十二年》中说:“仲尼曰:‘丘闻之:火伏而后蛰者毕。’”

           这里是说,夏历七月间,日躔心宿,日光太强,大火星未落而不能见,谓之火伏。火伏之后,昆虫也就蜇藏完毕了,秋分就要到了。

5、内火

       《大戴礼记·夏小正》:“九月内火。内火也者,大火。大火也者,心也。”

         这里是说在夏历八月,秋分之后,大火星在黄昏时,已经完全在地平线下面了,谓之内火。已是深秋时节。

6、晨见

       《国语 周语》云:“火见而清风戒寒。”

         这里是说,当早晨在东方看见大火星时,那便是严寒将至的信号。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说:“凡土功,火见而致用”

          这里是说,火星晨见,农事完毕,就到了修筑城郭的时候了。

7、晨中

      《左传》昭公三年中说:“火中寒暑乃退。”

        对此服虔解释道:“季冬十二月平旦正中在南方,大寒退;季夏六月黄昏火星中,大暑退;是火为寒暑之候事也。”

        他是说,十二月早晨,看见大火星在南方中天,就到了冬至一阳生的时候了,大寒开始消退。

        这就是火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 16: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39、舜歌南风
         
       《孔子家语·辩乐解》中记载这样一段话:

        “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帝舜歌南风之歌,以治天下,古籍多有记载。《史记》又说:“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总之这个虞舜和南方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合》14294大骨片与《合》14295大龟片这两片甲骨刻辞中,分别刻有南方名与南风名,而奇怪的是,其南方名和南风名的记载恰恰相反。孰是孰非,难以定论。而对南方或南风名的释字也不相同,有释字为“因”者,有释字为“粦”者,有释字为“夷”者,有释字为“夹”,还有释字为“亦”者,向难厘定。这个字甲骨文这样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1-8-7 00:38 上传
下载附件 (1.66 KB)




       这个字究竟读什么呢?丁山先生以为是粦,并给出了其字衍变的脉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1-8-7 00:39 上传
下载附件 (17.79 KB)


  


       按照丁山先生的考证,原来赤帝、炎帝、舜帝、南方因,都来源于南方曰粦的衍变,其说确实独出心裁,引人深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 16: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40、丙火明明

        以天干配五行方位,源远流长。清咸丰七年,胶州灵山卫古城旁出土了田齐官制铜量“子禾子釜”其铭文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1-9-29 22:34 上传
下载附件 (826.57 KB)




       这里的“丙”字很有趣,写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1-9-29 22:43 上传
下载附件 (1.98 KB)



       丙在南方,故从火作,对此郭沫若先生在其《两周金文大系考释,173页》分析道:“ 此字,至关重要,由此字可以推知十干与五行方位相配,丙属南方,故从火作。”可见在战国时,已然是这样了。

        丙数为七,这也是来源于古人的四方数,《墨子·迎敌祠》中说:

         “敌以东方来,迎之东坛,坛高八尺,堂密八;年八十者八人,主祭;青旗、青神长八尺者八,弩八,八发而止;将服必青,其牲以鸡。

        敌以南方来,迎之南坛,坛高七尺,堂密七;年七十者七人,主祭;赤旗、赤神长七尺者七,弩七,七发而止;将服必赤,其牲以狗。

        敌以西方来,迎之西坛,坛高九尺,堂密九;年九十者九人,主祭;白旗、素神长九尺者九,弩九,九发而止;将服必白,其牲以羊。

        敌以北方来,迎之北坛,坛高六尺,堂密六;年六十者六人,主祭;墨旗、黑神长六尺者六,弩六,六发而止;将服必黑,其牲以彘。”

         这里所记载的祭祀战神的巫祝仪式,在方位、颜色、数字与《十二纪》和《月令》之说全然相合,可见五行之说来源甚古。这种习惯或来源于原始宗教,丁山先生以为来源于古之战阵。

         总结一下就是:凡东方,所设坛高、堂密、人数、神长、弩数,皆为“八”,南方皆为“七”,西方皆为“九”,北方皆为“六”;而主祭之旗、主祭之神象和将士服装等的色彩,则东方皆为“青”,南方皆为“赤”,西方皆为“白”,北方皆为“黑”。

         后世数术如易传的天数和地数,汉易的生数和成数,宋人河图的内数和外数都与之相符,其中联系极可玩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6 08: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学习来啦{: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02: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41、丁为吉日

      在甲骨文中有这样几段段记载:

       1、丁卯卜,壳贞:妇妌娩?王占曰:隹戊娩[嘉]。(《合集》13949)
       2、□□卜,争贞:妇妌娩嘉?王占曰:其隹戊庚娩嘉。旬辛□妇妌娩,允嘉。二月。(《合集》14009正)

       这两段卜辞是商王武丁卜问妻子妇妌生产的吉日。卜问的答案是要在庚日分娩才好。最终验辞记载结果是在辛日生了,而且是二月,也很吉利。

      从这两段卜辞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商代关于婚、丧、嫁、娶以及生产就有了择日的习俗,而且以二月为佳,最好是在庚、辛、丁等日,从甲骨的记载中,有以丁日为最。 在甲骨中,以丁日为吉日,六十干支中仅不见“丁卯”,其余“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都可以作为吉日。

      为什么选择丁日作为吉日呢?至今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说文》里说:“丁,夏時萬物皆丁實。象形。”《说文段注》解释道:“丁實小徐本作丁壯成實。律書曰。丁者、言萬物之丁壯也。律曆志曰。大盛於丁。鄭注月令曰。時萬物皆強大。象形。”

      这里大意是说丁字本身,象征万物在夏季茁壮成实,在这个日子办事自然顺利。这里大概是说出丁为吉日的原始意涵,至于其缘由已无从查考。

      《帛书周易》箇卦卦辞有:

       [元]吉,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帛书这里多一吉字很重要,这个卦辞本身显示的就是占问渡河的吉日,甲前三日为辛日,甲后三日为丁日。是说在辛日和丁日渡河都很好。

      我们再反过来看甲骨卜辞,几乎和箇卦卦辞一模一样,只不过那里问的是生孩子,这里问的是过河而已,而且都已辛日、丁日为吉日。后世的辛日、丁日为吉日由此滥觞,试举几例:

      《礼记•郊特牲》曰:“郊之用也,周之始郊日以至。”

      《春秋》宣公八年:“六月辛已民,有事于大庙。”

      《春秋》昭公二十五年:“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

      《夏小正》曰:“二月丁亥,万用入学。”

      《书•召诰》:“丁已用牲于郊。”

      《少牢馈食礼》曰:“日用丁巳。”

       《汉书•武帝纪》:“诏曰,望见泰一,修天文襢。辛卯夜若有景光,十有二明。易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朕甚念年岁未咸登,饬躬斋戒,丁酉拜况于郊。”

       在这里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辛日、丁日用于祭祀,开学的日子习俗,在商代就已经开始了。而《周易》卦辞也对此进行了反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7 12: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学习。开了三天剧本研讨会,回来这读书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高老夫子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0: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42、朱鸟名丹

       《礼记·曲礼上》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

        对于这四句话,郑玄解释说以此四兽为军陈,象天也。这里是说,古代排兵布阵,前后左右四军,分别以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象作为军阵的旗帜,而以北斗第七星招摇星作为中军的标志。这个分法其实在古代的兵家早已应用。《墨子.旗帜第六十九》中有这样的记载:

      “守城之法,木为苍旗,火为赤旗,薪樵为黄旗,石为白旗,水为黑旗。”

       古来战阵,三军耳目,在于旗鼓,这些充满了天象和五行因素的旗帜的应用,恐怕是这些文化元素最原始的应用了。《国语.吴语》中有这样一个战争场面:

        “吴王昏乃戒,令秣马食士。夜中,乃令服兵擐甲,系马舌,出火灶,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建肥胡,奉文犀之渠。十行一嬖大夫,建旌提鼓,挟经秉枹。十旌一将军,载常建鼓,挟经秉枹。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陈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军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为带甲三万,以势攻,鸡鸣乃定。既陈,去晋军一里。昧明,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勇怯尽应,三军皆哗扣以振旅,其声动天地。”

        这是吴王夫差与晋军对垒的战阵,此阵西向,以中军为白,南方左军为赤,北方右军为黑,看来这种五色旗在战争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南方为什么用朱鸟呢?简单的理解就是南为赤,来源于对太阳的崇拜。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左昭十七年传》中说: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者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从这段话说明,在我国上古的一个时期,人们将《尚书》中的四仲星天象,使用不同的飞鸟形象来作象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它三象分别以青龙、白虎或咸池、玄武来代替,只有南方的丹鸟没有变,朱鸟即是丹鸟演变而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20: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43、夏的传说

在中国的先秦典籍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说起四季时,并不说“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据此,王力先生以为,在商代以及西周前期,只有春秋两个季节,而冬夏是后分出来的。春秋也就代表着一年的跨度。这在甲骨文中似乎也得到了验证,在甲骨文中,人们还没有找出来一个公认的“夏”字。

      但是人们为什么用“夏”来称呼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呢?又为什么用“夏”来称呼春后的季节呢?

        在甲骨文中有这样一些字:

       chan1.jpg

       对于这个字,郭沫若先生解释为“蝉”字。而叶玉森先生在其《殷契钩沉》中,进一步指出:“并象蝉之緌首翼足形 蝉为夏虫 闻其声即知其夏 故先哲假蝉形以表之。”叶先生直接认为这就是“夏”的本字了。

      蝉为夏虫,借物以表义,其由自然事物的名称转化为具有一定含义的社会名称,叶先生的推测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事情仅仅到此为止了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1 03: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听高人、老子、孔夫子三位一体讲道理,做道德文章。嘿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2: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44、蝉纹联想

       不但在甲骨文中有蝉的文字,在商末周初的铜器、陶器和玉器上,也有大量的蝉纹。

1、殷墟白陶片蝉纹:

chanwen.jpg

2、西周初铜器蝉纹:

chanwen2.jpg

        此类蝉纹在商末到西周初兴盛了二三百年,西周初年就销声匿迹了,可见这是商人的习俗。商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把这个虫的纹饰放在器物上呢?文献无征,只能是千古之谜了。

       关于这个虫,郭沫若先生以为是“蝉”。叶玉森先生不但解释为“蝉”,还进一步指出其为“夏”之本字。董作宾先生从叶说,认为这就是“夏”字。

       但丁山先生以为这个虫并不是蝉,而是蟑螂,并由《庄子·达生》“灶有髻”唐成玄英疏:“灶神,其状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考证此虫为灶神,上古灶者存火,实际上也就是火神。汉应劭《风俗通·祀典·灶神》又引《周礼》说:“ 颛顼氏有子曰黎 ,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这样这个似蝉的昆虫又和祝融火神有了瓜葛,文献上有证据吗?曰有:

      《大戴礼记,帝系第六十三》里说:“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蟜牛,蟜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敖。”

       按照这个世系,帝舜是穷蝉之后,而这个穷蝉,丁山先生以为就是甲骨所见之“蝉”。这个也可以作为蝉纹的联想吧。

       我们在前文说过,祝融为炎帝之后,帝舜为穷蝉之后,而炎帝、穷蝉、祝融、帝舜均和南方有关,炎帝、祝融、蝉又都被祀为火神和灶神,这难道是偶然的吗,当然不是,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许出自同一个来源,这就是“南方曰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3 22: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45、西王母的传说之一

        说完了南方,下面说说西方的问题,再说西方诸神之前,先说一下西王母的问题。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

       “乃行第一术,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祭陵山于会稽,祀水泽于江州。事鬼神一年,国不被灾。”

         这里是说越王勾践听从大夫文仲复国九术的第一术:尊天事鬼以求其福,在东郊祭祀东皇太一,在西郊祭祀西王母。显然,东皇公,为阳,为男,就是日神;西王母,为阴,为女,就是月神。

        关于东西祭祀日月,先秦文献还有很多:

       《大戴记·保傅篇》:“三代之礼: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别也;”

      《礼记.祭义》:“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闇。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国语.鲁语下》:“《国语·鲁语下》:“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 韦昭 注:“载,天文也。司天文谓冯相、保章氏、与大*史相俪偶也。因夕月而恭敬观天法,考行度以知妖祥也。”

       总之,三代之人,东祭日,西祭月是很盛行的,而西方月神,名之为西王母。

       归藏上说:“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这里说嫦娥为月精,毋宁说西王母是月精,所以《轩辕黄帝传》直接说:“时有神人西王母者,太阴之精,天帝之女,人身、虎首、豹尾、蓬头戴胜,颢然白首,善啸,石城金台而穴居,坐于少广山,有三青鸟常取食此神。”

        太阴,就是月亮,太阴之精,就是月神。她的一大神通就是手里有不死之药,难怪人们对她崇拜不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6 19: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此文感觉,不敢轻易谈易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0 00: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丰满!{:soso_e179:}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0 11: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总管45楼之文之解读:
[从这两段卜辞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商代关于婚、丧、嫁、娶以及生产就有了择日的习俗,而且以二月为佳,最好是在庚、辛、丁等日,从甲骨的记载中,有以丁日为最。 在甲骨中,以丁日为吉日,六十干支中仅不见“丁卯”,其余“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都可以作为吉日。]
六丁配以四柱,虽后起于唐代徐子平,但溯其源,商代卜巫已言吉凶,说明非单柱行为,当年月日三论也,从此意义而言,非单一以"二月为佳",重在组合,月月有佳也.而六丁论高低,“丁亥”座守"官.印",文章振发也;“丁丑”,"墓"地也,心智恍惚;“丁巳”,"羊刃"也,多起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2-1-4 23: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46、西王母的传说之二

       西王母虽然是月神,但她长的一点也不委婉,《山海经.西山经》中说:“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胜,郭璞注:玉胜,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这里的玉胜,就是玉制的发饰,可见这位西王母豹尾虎牙,蓬头善啸,完全是个怪物的形象。

       司天之厉,厉,灾厉,郑玄注云:厉主杀伐。

       天之五残,襄公廿十七年左传云:兵,民之残也。五残,就是五兵。

       这里的五兵,指的就是五刑,《国语.鲁语上》中说:“夫卫君殆无罪矣。刑五而已,无有隐者,隐乃讳也。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故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五刑三次,是无隐也。”

       上天降下的灾厉和刑杀之气,这是由西王母掌握的,所以她也是大厉,或叫泰厉,就是王立七祀之一的泰厉。而这种残杀之气,正如诗中所言:秋气肃杀。秋天草木凋落,禽兽敛迹,这是上天“以时”杀伐的结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2-1-5 09: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47、虎虎生威

      《诗经.召南》有一篇《驺虞》,其中说:

         彼茁者葭, 壹发五豝, 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 壹发五豵, 于嗟乎驺虞!

驺虞,《说文》里说:“虞,驺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

        这里的虞,从虍( hū),吴声。虍,虎头。本义:神话传说中的兽名。即“驺虞”。

        这个驺虞,就是传说中西方瑞兽白虎,后来用作狩猎之官名。虎为百兽之王,把狩猎之官冠以虎名,正假虎威。所以中国古代的刑神、厉神和战神皆是虎身人面之神,大概都是借助虎豹的威威杀气吧。比如:

         西王母: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西山经》

         陆吾: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山海经.西山经》

         蚩尤: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造立兵仗刀戟大弩,不慈仁。——《龙鱼图》。而从汉代画像石中看,这个蚩尤的形象也是豹尾虎爪。

         蓐收: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山海经·海外西经》。郭璞曰:“金神也;人面、虎爪、白毛,执钺。见外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5 12: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对,又不能说全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2-1-5 12: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48、西方曰彝

       《驺虞》中的“豵”与“豝”,分别是公猪和母猪的意思。这里是说周文王带领人们进行畋猎,捕获了野猪。而畋猎在何时进行呢?按照《礼记.月令》记载:

      “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班马政。命仆及七驺咸驾,载旌旐,授车以级,整设于屏外,司徒搢扑,北面誓之。天子乃厉饰,执弓挟矢以猎。命主祠祭禽于四方。”

        这里是说在季秋九月,天子要举行田猎而教人民以战阵,使用各种兵器,天子乃厉饰,执弓挟矢,首先发射。命主祭者向四方祭禽和兽。而擒到的兽,多是野猪之类。

       月令的记载和诗经所描述的情景,在甲骨文中也出奇的一致。

        “贞,帝于西方曰彝,凤曰韦。”(《殷虚文字缀合》261)

      而这个彝字,甲骨文写作:

       yi.jpg

       这个字,正是双手奉彘以为享裸形。彘者,豕也,猪,祭祀用的牺牲。

       西方曰彝,正是季秋之时,天地整肃,畋猎讲武,献祭于方神之义。而这个神明,叫蓐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2-1-5 17: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49、农神蓐收

       说起蓐收的家世,其中的传说很是神奇。

      《左传.昭公九年》里说:

      “晋梁丙、张趯率阴戎伐颍。王使詹桓伯辞於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在夏世以后稷功,受此五国为西土之长。”

        这里是周景王十二年(公元前533年),周天子派詹桓伯遣责晋说:“我们在夏代由于社稷的功劳,魏国、骀国、芮国、歧国、毕国是我们的西部领土,成为五国之长。

       而这里骀国,田昌五先生认为:“邰骀就是古之有邰氏。也可解为台姓之骀国,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一带。”

      我们知道周人的始祖姜嫄就是有邰氏,这个部族的后裔就是骀国。其始祖邰骀原本也是一个治水的英雄,《左传·昭公元年》记载:

     “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

       这个台骀,也作邰骀,少昊族裔昧,为水官之长,其后代有允格、台骀,其中台骀能够继承治水的职能,到了周朝,其后人,以沈、姒、蓐、黄为封国,均在闻喜境内。其中的蓐国于春秋早期被邻近强国晋国所灭。

        而蓐收,显然就是蓐国之人,其世代均已农业为长,所以蓐收也是农神。值得一提的是,在甲骨文中,蓐字的本字,就是“农”字,蓐收,正是说秋天农事收割贮藏的意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21: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50、神光明昧

      按照《左传》的记载,西方之神蓐收是出于金天氏少昊,其世系大体如下:

       金天氏少昊——该——昧——邰骀——沈、姒、蓐、黄

      少昊氏有四叔,重、该、修、熙。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这个金天氏裔子昧,极可玩味。

      昧,《博雅》:冥也。就是昏暝的意思。

      而《書·堯典》里说:宅西曰昧谷。《傳》解释道:昧,冥也。日入於谷而天下冥,故曰昧谷。

      按照《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说法,东方帝太昊,祭日于东;西方帝少昊,祭月于西。东西对举,日月并祀,太昊和少昊也正好是一对。少昊作为西方的统治者,其月神的身份是跑不掉的,不仅如此,他还负责日落的相关事宜,所以说少昊司日入。

      关于太阳落山的一系列现象在中国的历史、神话传说之中被演绎成一整套的天神人王系统,这里有对自然的描述,也有祖先的神化,二者往往互相混杂在一起。

      如果说少昊代表着日落月升之象,那他的族子叫昧,那就再确切不过了,太阳落山,自然天地昏昧,太阳落山之处,叫昧谷,也是顾名思义。而伴随着太阳落山,还有太阳的余晖,在《山海经.西次三经》里说:

      “又西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

      “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婴短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

       这两段记载,很明确指出了西方长留之山为少昊所居,其员神磈氏主管夕阳返照。而泑山。为神蓐收所居,也是望日之所入,其员神叫红光。

       红光,不正是落日时的霞光万道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