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24|回复: 5

[转帖] 明末清初傳教士之東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30 20: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2.hkedcity.net/sch_files/a/ch/ch-cpl/public_html/chin-hist/ch_3/p7.htm#
傳教士東來之概況:
1. 自1579年(明萬曆七年)起,西方傳教士不斷來到中國。到了公元1636年(崇禎九年),全國信教者已達三萬八千多人,至公元1683年(清康熙二年),信徒幾近廿萬。
這些傳教士學識精博,他們利用西方的科學技術來取信於中國官民,把傳播西方科學文化知識與傳教給合起來,既有利於他們的傳教事業,也為東西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

坤輿萬國全圖-利瑪竇作(利瑪竇之貢獻)
2. 明末清初來華的傳教士很多,著名的有艾儒略、湯若望、南懷仁等,其中對東西文化交流有重大貢獻者,首推意大利人利瑪竇。他到中國後,先居澳門。公元1583年(萬曆十一年)到廣東肇慶,並留居了十五年。這期間,他學習華語,翻譯西方數學、地理等書籍,並遵守中國習俗,甚至留髮蓄鬚,一如中國儒者。
3. 其後於公元1601年至北京,向萬曆進貢方物,並上「陳情表」,表述自己對中華文化之仰慕,以及對天文地理素有研究的情況。自此他定居北京,開始介紹西學、傳教及將中國【四書】等經典翻譯成西文。公元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利瑪竇病歿於北京,終年58歲,欽賜葬於北京城外。朝廷為其立之墓碑稱讚他是「彬彬大雅君子」。
4. 清朝初年,由於歐洲教皇嚴禁中國教徒尊孔祭祖,而清廷又懷疑外國傳教士參與反清之活動,遂決定禁教。公元1723年(雍正元年),規定除在北京供官職外,其餘傳教士均逐出中國,並嚴禁百姓信教。清廷禁教,傳教士在華活動因而中斷,東西文化交流也隨之停止。
中國科技之發展:
西方科技傳入中國

歐洲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基督教各教派為了競爭勢力,積極擴張海外教區,中國成為傳教士的重要目標。西元1582年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來華,成為近世傳教士東來的里程碑。利瑪竇以儒生姿態與中國士人交往,大獲好感。西方的學術、科技藉由這些傳教士的引介,漸為中國士大夫所知曉。其中明末徐光啟與李之藻因利瑪竇而改信天主教,並與利瑪竇合作,翻譯西方的科學著作。徐光啟和利瑪竇所譯的《幾何原本》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Euclid,約西元前4世紀)編著的。今天我們所用的數學術語許多是源自此書。李之藻則與利瑪竇合譯《同文算指》。
受西方數學的影響,徐光啟特別強調「理論」的重要,清楚的看出了傳統中國數學的缺失,即傳統的數學著作強調難題的解法,而不發展理論,徐光啟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強調要以數學作為科學技術的基礎。

晚明科學的復興

明代的前期與中期,科技研究呈現停滯。但到了晚明,中國學者又有了一番新的作為,最為人所稱道的科學著作如宋應星《天工開物》、李時珍《本草綱目》。
這本撰於西元1637年的《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本有關農業與手工業生產的百科全書,附有二百多幅工藝流程插圖,生動的反映了在晚明時期極有活力的工匠傳統。【天工開物插畫】這本書不只是工藝技術的分析介紹,宋應星更企圖以「氣」的哲學說明這些工藝技術。
李時珍是一位名醫,他有感於當時藥學書籍的錯誤,造成吃錯藥的現象,而且從宋代以來新藥頻出,因此李時珍決定編修一本新的藥學書。結果這部《本草綱目》共收藥物1892種,醫方11096則,插圖1160幅,成為此後的醫學經典。除了醫學上的成就外,《本草綱目》也包含生物學的知識,尤其探討了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以及遺傳與相關變異的現象。在約三百年以後當達爾文(C. Darwin)在建立他的演化論時,在《本草綱目》一書中找到了生物變異的歷史依據。

清代西方科學的傳入與中挫

明末以來,中國學者對於西學的態度大體而言是開放的。康熙時期進行曆法改革,一些中國官員大肆抨擊西洋曆法,康熙皇帝深感朝廷的中國官員中竟然無人理解天文數學,故自行發憤圖強,研習西方科學,如代數、幾何、生物、物理等。並命官員編修《數理精蘊》一書,嘗試融合會通中西學術。
此外如王錫闡(1628~1682A.D.)與梅文鼎(1633~1721A.D.)都是融合中西方科學的傑出學者。王錫闡在西方天文學的知識基礎上,提出行星繞日的一套理論解釋。梅文鼎則會通中西數學,建立此後中國自主發展數學的根基。
雍正皇帝上台後(1723A.D.),禁止基督教的傳教活動,教士被下令出境,西學的傳入也因此中斷。一直到鴉片戰爭後,西方科學才在戰船火炮的護送下再次進入中國,這也引發近代以來中國人對於西方科技的複雜感情。
西學第二次傳入中國

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洋務運動起,中國開始大量翻譯西方數學,在這個時期,著名數學家李善蘭、華蘅芳執筆翻譯了一批著作。由於洋務運動的關係,國家也開始制度化的推動西方數學教育,洋式學堂成為數學教育的基地,1862年北京同文館的設立是一里程碑,1866年增置算學館,召收學生。1903年清朝頒布「奏定章程」,自初等小學堂(7歲入學,5年畢業)起即有數學課程,大學堂(約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分為六門(門相當於現在的系),其中數學為一門。1905年廢止科舉考試,欲進公職者的捷徑是進入西式學堂。民國初年以後,開始實施新學制,數學已成為全體學生必讀的科目。自1920年代起,中國的數學家在吸收消化西方數學之後,已能夠自主的在此領域上求取表現。
其他如西方物理學、化學、天文學也在十九世紀中期傳入中國。如李善蘭將牛頓(I. Newton)力學三大定律第一次介紹到中國。徐壽有系統介紹西方化學。李善蘭與人合譯的《談天》一書有系統的介紹了當時西方的天文學,於是一套建立在牛頓力學體系上的西方近代天文學知識在中國紮根。西方醫學也伴隨著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教會在開設醫院的同時,也都在醫院附設學校。1854年美國人嘉約翰(J. G. Karr)夫婦在廣州設立博醫局,一般認為這是西方醫學中國的開端。1865年中國人自己在同文館中設立醫學科。然而,與數學、物理、化學不同,西方醫學始終沒有取代中國傳統醫學。民國初年以來,一些激烈的改革者因信仰西方科學,曾主張取締中醫,如民國三年北洋政府的教育總長汪大燮。這場中西醫的優劣論爭,至今餘火未熄。

  
西學東傳對中國之影響:
1. 宗教傳播:
傳教士來華,宣揚基督教義,天主教在中國日漸流行,信?日多。
2. 翻譯:
在西學刺激下,中國學者多譯西籍,介紹西方科技文化,蔚然成風。
3. 考據學:
西方邏輯學傳入,學者以客觀態度研究學術,整理古籍,分許真偽,有助清代考據學之興起。
4. 科學研究:
西方科學傳入,以其具富國強兵及改善民生之價值,開關自然科學研究之領域。
圖為-由南懷仁製造赤道經緯儀
西方傳教士東來的背景:
新航路之發現:
公元1486年,葡萄牙人狄亞士發現非洲好望角,其後,葡人伽馬繞好望角,橫渡印度洋而達印度,因而激發歐人東來之興趣。

宗教改革:
公元1517年,歐洲發生基督教宗教革命,分裂為新舊兩派。舊派失去原有西北歐之全部教區,其教士為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乃紛紛向海外發展,以廣傳其教,其中以「耶穌會」之傳佈最力。
思考題:
為甚麼明末清初期間天主教未能在中國本土發展? 試加以說明。

明末清初傳教士之東來
元代時基督教一度很興盛,明清之際,許多耶穌會教士來華傳教,造成了一次西學東傳的高潮,西洋的科學技術,一新國人耳目,為中西文化交流,帶來了深遠之影響。
   
西方傳教士東來的背景:
新航路之發現:
公元1486年,葡萄牙人狄亞士發現非洲好望角,其後,葡人伽馬繞好望角,橫渡印度洋而達印度,因而激發歐人東來之興趣。

宗教改革:
公元1517年,歐洲發生基督教宗教革命,分裂為新舊兩派。舊派失去原有西北歐之全部教區,其教士為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乃紛紛向海外發展,以廣傳其教,其中以「耶穌會」之傳佈最力。
思考題:
為甚麼明末清初期間天主教未能在中國本土發展? 試加以說明。

明末清初傳教士之東來
元代時基督教一度很興盛,明清之際,許多耶穌會教士來華傳教,造成了一次西學東傳的高潮,西洋的科學技術,一新國人耳目,為中西文化交流,帶來了深遠之影響。

西學東傳對中國之影響:
1. 宗教傳播:
傳教士來華,宣揚基督教義,天主教在中國日漸流行,信?日多。
2. 翻譯:
在西學刺激下,中國學者多譯西籍,介紹西方科技文化,蔚然成風。
3. 考據學:
西方邏輯學傳入,學者以客觀態度研究學術,整理古籍,分許真偽,有助清代考據學之興起。
4. 科學研究:
西方科學傳入,以其具富國強兵及改善民生之價值,開關自然科學研究之領域。
中國科技之發展:
西方科技傳入中國

歐洲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基督教各教派為了競爭勢力,積極擴張海外教區,中國成為傳教士的重要目標。西元1582年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來華,成為近世傳教士東來的里程碑。利瑪竇以儒生姿態與中國士人交往,大獲好感。西方的學術、科技藉由這些傳教士的引介,漸為中國士大夫所知曉。其中明末徐光啟與李之藻因利瑪竇而改信天主教,並與利瑪竇合作,翻譯西方的科學著作。徐光啟和利瑪竇所譯的《幾何原本》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Euclid,約西元前4世紀)編著的。今天我們所用的數學術語許多是源自此書。李之藻則與利瑪竇合譯《同文算指》。
受西方數學的影響,徐光啟特別強調「理論」的重要,清楚的看出了傳統中國數學的缺失,即傳統的數學著作強調難題的解法,而不發展理論,徐光啟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強調要以數學作為科學技術的基礎。

晚明科學的復興

明代的前期與中期,科技研究呈現停滯。但到了晚明,中國學者又有了一番新的作為,最為人所稱道的科學著作如宋應星《天工開物》、李時珍《本草綱目》。
這本撰於西元1637年的《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本有關農業與手工業生產的百科全書,附有二百多幅工藝流程插圖,生動的反映了在晚明時期極有活力的工匠傳統。【天工開物插畫】這本書不只是工藝技術的分析介紹,宋應星更企圖以「氣」的哲學說明這些工藝技術。
李時珍是一位名醫,他有感於當時藥學書籍的錯誤,造成吃錯藥的現象,而且從宋代以來新藥頻出,因此李時珍決定編修一本新的藥學書。結果這部《本草綱目》共收藥物1892種,醫方11096則,插圖1160幅,成為此後的醫學經典。除了醫學上的成就外,《本草綱目》也包含生物學的知識,尤其探討了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以及遺傳與相關變異的現象。在約三百年以後當達爾文(C. Darwin)在建立他的演化論時,在《本草綱目》一書中找到了生物變異的歷史依據。

清代西方科學的傳入與中挫

明末以來,中國學者對於西學的態度大體而言是開放的。康熙時期進行曆法改革,一些中國官員大肆抨擊西洋曆法,康熙皇帝深感朝廷的中國官員中竟然無人理解天文數學,故自行發憤圖強,研習西方科學,如代數、幾何、生物、物理等。並命官員編修《數理精蘊》一書,嘗試融合會通中西學術。
此外如王錫闡(1628~1682A.D.)與梅文鼎(1633~1721A.D.)都是融合中西方科學的傑出學者。王錫闡在西方天文學的知識基礎上,提出行星繞日的一套理論解釋。梅文鼎則會通中西數學,建立此後中國自主發展數學的根基。
雍正皇帝上台後(1723A.D.),禁止基督教的傳教活動,教士被下令出境,西學的傳入也因此中斷。一直到鴉片戰爭後,西方科學才在戰船火炮的護送下再次進入中國,這也引發近代以來中國人對於西方科技的複雜感情。
西學第二次傳入中國

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洋務運動起,中國開始大量翻譯西方數學,在這個時期,著名數學家李善蘭、華蘅芳執筆翻譯了一批著作。由於洋務運動的關係,國家也開始制度化的推動西方數學教育,洋式學堂成為數學教育的基地,1862年北京同文館的設立是一里程碑,1866年增置算學館,召收學生。1903年清朝頒布「奏定章程」,自初等小學堂(7歲入學,5年畢業)起即有數學課程,大學堂(約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分為六門(門相當於現在的系),其中數學為一門。1905年廢止科舉考試,欲進公職者的捷徑是進入西式學堂。民國初年以後,開始實施新學制,數學已成為全體學生必讀的科目。自1920年代起,中國的數學家在吸收消化西方數學之後,已能夠自主的在此領域上求取表現。
其他如西方物理學、化學、天文學也在十九世紀中期傳入中國。如李善蘭將牛頓(I. Newton)力學三大定律第一次介紹到中國。徐壽有系統介紹西方化學。李善蘭與人合譯的《談天》一書有系統的介紹了當時西方的天文學,於是一套建立在牛頓力學體系上的西方近代天文學知識在中國紮根。西方醫學也伴隨著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教會在開設醫院的同時,也都在醫院附設學校。1854年美國人嘉約翰(J. G. Karr)夫婦在廣州設立博醫局,一般認為這是西方醫學中國的開端。1865年中國人自己在同文館中設立醫學科。然而,與數學、物理、化學不同,西方醫學始終沒有取代中國傳統醫學。民國初年以來,一些激烈的改革者因信仰西方科學,曾主張取締中醫,如民國三年北洋政府的教育總長汪大燮。這場中西醫的優劣論爭,至今餘火未熄。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浪花 + 20 活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 06: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末西方傳教士東來之背景與原因



                                    第一節   明末西方傳教士來華概況

明末西方傳教士東來之背景與原因

自從元朝滅亡後,基督教徒在中國一度幾乎絕跡,然至明代後期又有大批西方傳教士來華,並掀起一股西學東漸之浪潮。在近代以前,基督教之傳入中國主要有三個時期: (1) 唐代:基督教的聶斯托利派由波斯來華,在長安等地傳教建寺,中國稱之為景教; (2) 元代:當時來華的基督教徒被統稱為也里可溫,包括聶斯托利派以及天主教徒,其中主要的是天主教的方濟各會會士; (3) 明末清初:此時來華的主要是天主教徒,尤其是其中的耶穌會(Societas Jesu)會士。

早在嘉靖年間,已有耶穌會士方濟各.沙勿略等來華。至萬曆間,西方教士東來成風。萬曆十年(1582年),意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抵達廣東,後轉赴各地,利用儒家學說以傳播天主教,並介紹西方之科學知識。利瑪竇乃明季溝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他偕西班牙教士龐迪我至北京,向神宗(1572-1620年)進獻圖物,神宗准其在京師建教堂以佈教,朝臣徐光啟(1562-1633年)、李之藻(1565-1630年)等亦從其學習西方天文曆算等學。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因國人反對天主教者頗眾,神宗乃下詔禁止西人傳教,封閉天主教堂,把西方教士逐往澳門,西學傳播一度中輟。天啟二年(1622年),明廷為對付滿洲邊患,亟需改良軍器,熹宗(1620-1627年)遂遣使赴澳門,召教士龍華民、羅如望、陽瑪諾、艾儒略北上,由其指導製造銃炮。教禁遂無形解禁,西學得再傳播。思宗 ( 1627-1644年 ) 初年,命徐光啟監修曆法,並徵傳教士湯若望等人譯書演算。明亡後,西方教士仍留在中國,在南明政權和清廷中活動。

明末大量西方傳教士入華的背景與原因約有下列數端﹕

     (一)新航路之發現:前面已提到,明初鄭和七下西洋,使中國與東非沿岸之間的航路暢通。不久後,西歐掀起航海探險熱,結果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尋找到直達東印度的新航路,完成了首次環航地球之行。所有這些都為西方傳教士之大批東來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殖民勢力東來:隨著地理大發現,西歐各國紛紛向非洲、美洲、亞洲等地區殖民。嘉靖年間,葡萄牙人佔據澳門,後來荷蘭、西班牙人又入侵臺灣。這亦為西方教士來華傳教提供了據點。

     (三)舊教失勢歐陸:十六世紀初,歐洲發生宗教改革,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一1546年)、加爾文(Jean Calvin,l509-1564年)等紛紛起而反對舊教,創立了基督教中有別於天主教、東正教的另一大派﹕新教。舊教乃於1534年由羅耀拉(Ignacio de Loyola,1491一1556年)另組耶穌會,一面對抗新教在歐洲的發展,一面向東方擴大天主教的影響,以挽回失去的優勢。

     (四)教士虔誠播教:耶穌會之向東方擴展固有其政治或其他之目的,然許多來華教土確係信仰虔誠、熱心播教者,他們東來的動機乃出自熱誠傳教之宗教目的。誠如《明史.意大里亞傳》所云,「其國人東來者,大都聰明特達之士,意專行教,不求祿利。其所著書多華人所未道,故一時好異者咸尚之。而士大夫如徐光啟、李之藻輩,首好其說,且為潤色其文詞。故其教驟興」。其實不僅基督教徒如此,觀之歷史上舉凡虔誠宗教徒之於教義、嚴肅思想家之於主義,莫不如此。故古代佛圖澄、鳩摩羅什、菩提達摩、真諦等之東來傳播佛教,法顯、玄奘、義淨、慧超等之西行求經、朝拜聖地,近代如吳廷康(G. N. Voitinsky)、馬林(G. Maring)、鮑羅廷(Michael Borodin)等之來華傳播馬克思學說,國、共兩黨早期派人赴歐美、蘇俄留學或考察,同明末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之入華播教,實如出一轍。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七編  鄭和下西洋與明代之中西文化交流_第五章  明末西方傳教士來華與中西文化交流_
第一節   明末西方傳教士來華概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08: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kaoyanbnu.com/lishixue/lsxfx/2011/0106/4154.html
明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状况,并对其活动做出评价。

早期耶稣会士是指16世纪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他们进入中国,不仅传教,建立教堂,也带来了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与文化,这种早期的“西学东渐”,在东西交往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据统计,明清之际进入中国的耶稣会士可考者约近五百人,透过他们,使中国士人见识了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1578年,耶稣会罗明坚、利玛窦等四十多名传教士,在澳门学习中文和中国传统文化,利用每年春秋两季赴广州交易之际,随商队前往传教。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意大利人利玛窦。利玛窦把传教与儒学相结合,谓之“合儒”、“补儒”、“趋儒”,尽量中国化。他曾剃去头发,穿上僧服,以后又脱去僧服,换上儒装。他不惜修改教规,默认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颇受士大夫信仰。他在广东瑞州、韶州先后滞留十五年,埋首钻研儒家经典,士子们称他为“西儒利氏”。在士大夫怂恿下,利玛窦从广东经过江西到南京,万历二十八年(1601)到达北京,通过太监,把圣经、圣像、十字架、自鸣钟、《坤舆万国全图》献给明神宗。利玛窦等人虽未获得觐见的机会,却得到了在北京居留和传教的默许。教徒队伍迅速扩大,其中包括了当时有名的开明人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瞿太素。

1610年利玛窦逝世,明神宗下诏以陪臣礼葬于北京阜成门外三塔寺。耶稣会士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在晚明的知识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耶稣会士与当时开明人士翻译许多重要西方典籍。
(三人行郑重提醒:转载请注明来源)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浪花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 07: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末清初西洋傳教士              作者姓名:許輝程
明末清初西洋傳教士利瑪竇及湯若望因何取得中國士大夫及執政者的信任?傳教士的活動為何在清雍正以後轉趨沉寂。


十六世紀時,歐洲發生宗教改革,基督教新教勃興,舊教(天主教)為開拓傳教事業,乃積極從事海外傳教,其中舊教耶穌會更派遣了大批傳教士到亞洲。公元1582年(明神宗萬曆十年),「意大利人利瑪竇抵澳門,次年到廣東肇慶,與意大利人羅明堅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傳教會所,在中國展開傳教事業。為了適應中國的社會習俗,使傳教活動更易於為中國人所接受,利瑪竇剃去頭髮,穿上和尚的法衣,自稱西僧,四處播教。後深感僧人的社會地位不及儒生,在與中國官員和文人交往中,身披和尚袈裟反而諸多不便,便改穿儒服,戴上儒冠,自稱西儒。」他自進入中國之始就注意交際朝野之學士名人,以利擴大在上層的影響,便於取得長久居留權,是其得以成功傳翻的因素之一。

「利瑪竇在1596年任在華耶穌會會長,1601年他到達北京,通過太監的幫助,向神宗進獻天主經典、聖母像、自鳴鐘、八音琴、十字架和《萬國輿圖》等,獲准在京長駐,建立教堂以播教。在北京居住了十年,在政治上他擁護明統治層,在學術上西學能結合經世致用的時代要求,在生活土能靈活適應中國人的風土人情,故能藉著他們的專門知識而獲得明朝君臣的信任。他深為明朝士大夫所敬仰,教徒中除了下層人民外,部分宗室、妃嬪和士大夫如徐光啟、李之藻、馮應京、楊廷筠等都皈依了天主教。在此期間,傳教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基督教迅速傳遍中國十五個省,除雲南、貴州外,其餘各省均有傳教士,成為中國天主教傳播史的一項奇談。」

利瑪竇聰明博學,通曉天文、曆算、地理、機械等,不僅帶來西方珍異之物,而且力效華風,學習漢語,改中國姓名,研究中國典籍,對中國文化和禮儀都很尊重。「對於中國信徒祭祖祀孔的活動也採取了妥協的態度,還利用儒家思想論述天主教義,說儒家學說和基督教教義非但不相遺背,而且同條共貫,互為補充。利瑪竇以華土為家,死後並葬在華土。在中國傳教,比較注意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來傳教,採取的是學術傳教的方法,其輸入西方圖書儀器豐富,而且重視譯書和著書,從不同角度介紹了西方知識和宗教,如利瑪竇與徐光啟、李之藻等學者合作譯著有《坤輿萬國圖說》、《幾何原本》等。開拓了明清士人的眼界。這種把傳教和傳授科學知識結合起來的方法,在中國獲得了成功。」

明代天主教傳播之取得迅速發展,除了利瑪竇和當時耶穌會會士努力的結果外,亦與明末土崩地解的嚴峻局勢有關。當時士人空談心性,學術支離煩瑣,迂腐無用,經世學者棄心學而求實學,以救亡圖存。西洋傳教士所傳入的西學,強調格物窮理,能針對不務實際的壞學風,被士人認為有裨世用,深被推崇。而明末朝廷為對付滿州邊患,亟需改良軍器,保疆衛土,遂於熹宗年間,召教士湯若望等指導其製造銃炮。西學得以傳播和受重視,傳教士得以重用和信任,遂使天主教能扎根於中國社會的土壤之中。

明亡後,西方教士仍留在中國,在南明政權和清廷中繼續活動。「1644年4月,清兵進入北京,當時北京教會負責人日耳曼傳教士湯若望,沒有隨明朝官員南逃,為了保全曆書板片和教典、圖書、天文儀器等,向清廷提出奏折,請求留在內城,得到順治皇帝的特許,由於他長期參與朝廷的修曆工作,他使用的西洋新法非常准確,因而受到新皇朝的重用。1644年11月清廷任命湯若望掌管欽天監印信,成為清廷中任欽天監監正的第一個外國人。湯若望著的《新法算書》、《遠鏡說》、《火功挈要》等,對中西文化交流,卓有貢獻,也深為明清士大夫所敬仰。由於清帝最初對西方教士也優禮有加,加上中外教士的努力,清初天主教的傳播,比明更進了一步,至康熙末年,受洗教徒近三十萬人。」

但在耶蘇會來華會士之中,對於某些方式並非全無爭論。「如利瑪竇逝世後,龍華民於1610年繼任在華耶穌會會長,他不准教徒參加祀天、尊孔、祭祖等活動,龍華民之主張雖一時未能得逞,但卻是後來清初中國禮儀之爭的先導。而明末清初,朝野中有部分人始終對西方夷教持敵視之態度,故明萬曆間有沈漼等向神宗上疏,掀起禁止西人傳教的所謂南京教案。而到清順治、康熙之際,又有楊光先所發動的曆獄。但最致命的是天主教內部的分歧,明末清初大部分傳教士均為耶穌會士,後來多明我會,方濟各會等教士也隨之而來,他們許多人都不懂中文,不瞭解中國文化、習俗,為了奪取對華傳教壟斷權,就攻擊耶穌會偏袒祀孔、祭祖等異端。提出維護天主教的純潔,於是重新激發了禮儀之爭,終於引發了清代初期之教禁,」自康熙後,歷雍正、乾隆、嘉慶以至道光,對天主教的限制,一直很嚴,天主教的傳播亦由盛轉衰。

而清初學術環境的改變,社會安定,因此需要借助西人製造槍炮相對減少,而教廷與清廷的紛爭,導致天主教的發展日益困難。「雍正即位後,除了繼續執行康熙禁教政策外,即以嚴酷的手段對付他的敵黨,骨肉手足多不獲善終,耶穌會士是他的政敵支持者,更難倖免。故有明詔禁教,所有西洋人,除在欽天監任職者外,一概遣去,不准進入內地,各處教堂沒收。而乾隆元年、二年、十一年,發生了涉及教會的三次風波,使天主教士受到牽連,故清廷下令不論旗人、漢人,苟信奉天主教者一律處以重刑。」而欽天監中不再有西方傳教士任職,說明早期天主教傳教之結束。

「清初基督教之傳播,其舉動畢竟是當時歐洲國家向外殖民浪潮的一部分,有許多教士往往暗中為本國政府搜集中國之機密情報,插手中國的內政與外交,引起清廷朝野不滿。當時之教禁也是清廷海禁和閉關政策的一部分。禁止人民同外國接觸本是中國歷代統治者的一個通病,而清朝係滿族所建,其統治者本來就對文明高過自己的漢族刻意防範,更擔心漢族進一步接受西方思想,起而推翻其統治,於是乃決定嚴格實行閉關政策,既限制對外貿易,也禁止西人傳教,為明末清初天主教在華傳播敲響了喪鐘。」

大體而言,利瑪竇在萬曆年間開始傳教活動時,深切體驗到與中國士大夫交遊的重要性,除了極力融入士大夫社群的活動外,並能將天主教中國化,以便中國士大夫瞭解和接受。觀利瑪竇翻譯書籍之廣之精及其弟子信眾如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等素具名望,其影響遠非一般凡夫俗子可比,亦足見他得到明朝的歡迎和信任,這段是中西文化接觸的蜜月期。湯若望以天文曆算服侍清室,早期亦受多爾袬、順治器重。惟宮廷政治發展日趨複雜,湯若望不免受到一些大臣排擠,加上康熙只喜西方科技,對天主教義理不感興趣,故妨礙達致耶穌會以思想傳教的最終目的。而天主教在身為一神教,對於儒釋道三教有所排斥,而且與二千年來傳統觀念亦有衝突。隨著教禁的實行,教堂被燒毀,傳教士被逐,傳教活動轉趨沉寂。


參考書籍:
《宗教知識寶典》            ﹙雷鎮閶-中國廣播出版社﹚ P304
《宗教知識寶典》            ﹙雷鎮閶-中國廣播出版社﹚ P305
《中國宗教史》              ﹙陳佳榮-學津書店﹚ P399
《宗教知識寶典》            ﹙雷鎮閶-中國廣播出版社﹚ P307
《中國宗教史》              ﹙陳佳榮-學津書﹚ P400
《近代中國的變局》          ﹙郭廷以-聯經出版社﹚ P29
《中國宗教史》              ﹙陳佳榮-學津書店﹚ P416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06: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chistarticle.blogspot.com/2007/03/blog-post_7091.html
第十五章 明清傳教士之東來
元代時基督教一度很興盛,明清之際,許多耶穌會教士來華傳教,造成了一次西學東傳的高潮,西洋的科學技術,一新國人耳目,為中西文化交流,帶來了深遠之影響。


甲. 西方傳教士東來的原因/背景:

1. 新航路之發現:

公元1486年,葡萄牙人狄亞士發現非洲好望角,其後,葡人伽馬繞好望角,橫渡印度洋而達印度,因而激發歐人東來之興趣。

2. 宗教改革:

公元1517年,歐洲發生基督教宗教革命,分裂為新舊兩派。舊派失去原有西北歐之全部教區,其教士為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乃紛紛向海外發展,以廣傳其教,其中以「耶穌會」之傳佈最力。


乙. 傳教士東來之概況:

1. 自1579年 (明萬曆七年) 起,西方傳教士不斷來到中國。到了公元1636年(崇禎九年),全國信教者已達三萬八千多人,至公元1683年(清康熙二年),信徒幾近廿萬。

這些傳教士學識精博,他們利用西方的科學技術來取信於中國官民,把傳播西方科學文化知識與傳教給合起來,既有利於他們的傳教事業,也為東西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

2. 明末清初來華的傳教士很多,著名的有艾儒略、湯若望、南懷仁等,其中對東西文化交流有重大貢獻者,首推意大利人利瑪竇。他到中國後,先居澳門。公元1583年(萬曆十一年)到廣東肇慶,並留居了十五年。這期間,他學習華語,翻譯西方數學、地理等書籍,並遵守中國習俗,甚至留髮蓄鬚,一如中國儒者。

3. 其後於公元1601年至北京,向萬曆進貢方物,並上「陳情表」,表述自己對中華文化之仰慕,以及對天文地理素有研究的情況。自此他定居北京,開始介紹西學、傳教及將中國【四書】等經典翻譯成西文。公元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利瑪竇病歿\於北京,終年58歲,欽賜葬於北京城外。朝廷為其立之墓碑稱讚他是「彬彬大雅君子」。

4. 清朝初年,由於歐洲教皇嚴禁中國教徒尊孔祭祖,而清廷又懷疑外國傳教士參與反清之活動,遂決定禁教。公元1723年(雍正元年),規定除在北京供官職外,其餘傳教士均逐出中國,並嚴禁百姓信教。清廷禁教,傳教士在華活動因而中斷,東西文化交流也隨之停止。


丙. 明末清初傳教士傳入中國的重要科學知識:

明末清初,西方教士東來,並連帶其所傳來的西學使中國之士大夫耳目一新。

1. 銃炮製造:

公元1622年,明朝召羅如望、龍華民等教士用葡萄牙的銃炮製造法為明廷造炮,李之藻、徐啟等皆精於裝置,能製造數十種銃炮,為明、清戰爭中的新武器。

2. 天文曆法:

明朝本有「大統」和「回回」兩種曆法,但都粗疏不合實則。利瑪竇及李之藻合譯【乾坤體義】一書,將西方的天文學傳入中國。明廷開始注意西洋曆法,設局修曆。明末所編之「時憲曆」,在清初頒行,沿用至清亡。

3. 地理學:

利瑪竇獻給萬曆的貢物中,便有【萬國圖志】,其後又屢繪【坤輿萬國全圖】,加上艾儒略的【職方外記】、南懷仁的【坤輿全圖】等書,使中國人對世界空間有了新概念。

4. 數學:

徐光啟及利瑪竇合譯了【幾何原本】,其後有艾儒略的【幾何要義】和湯若望的【新法算術】。

5. 物理學:

熊三拔著【泰西水法】,對疏引水道大有幫助,湯若望著的【遠鏡說】,為光學傳入中國之始;鄧玉函和王徵合著【遠西奇器圖說】,為中國第一部機械工程學。

6. 哲學:

李之藻及傅汎際合澤亞里士多德的【名理探】,介紹西方論理學說,艾儒略著【西學凡】,介紹西方哲學的理論。

7. 美術:

利瑪竇曾以天主圖像及聖母像獻於明神宗,是為西洋繪畫傳入之始;其後湯若望進呈六十四幅基督教故事圖像,羅如望著有【天主聖像略說】,引起國人對西方人像寫真的興趣,因而加以仿效。

8. 建築:

明代所建的天主教堂和外國商館皆採西式建築,這對以後中國的屋宇形態,影響甚大。

9. 音樂:

利瑪竇曾獻西琴一具,並撰有【西琴曲意】一書,為西洋音樂和樂器傳入中國之始;此外,西班牙教士徐日昇又著【律呂正義續編】,是西方樂理傳入中國之始。

10. 其他:

王丰肅著【空際格致】,說明火、氣、水、土為宇宙四大元素。鄧玉函著【人身概說】,介紹西方人體學,比利時人金尼閣之【西儒耳目資】一書,對中國音韻學貢獻極大。


丁. 西學東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 文化交流:

外來傳教士一方面介紹科學技術,以取信於國人,從而宣傳教義,另一方面則努力吸取中國的文化,傳回其本國,促進東西文化之交流。

2. 客觀精神:

明代理學家對事物的看法純據主觀,而西學中的天文學、數學、物理學等都是著重客觀的科學方法,此種精神影響到不少學者拋棄理學那種主觀態度,而改用科學方法來從事學術之研究。

3. 考據興起:

由於西方邏輯學的傳入,使學者得以客觀態度研究學術,整理古籍,分辨真偽,有助於清代考據學之興起。

4. 譯書風氣:

在外國教士的協助下,翻譯西方書藉的風氣大開,使西方科技知識、思想、藝術不斷傳入中國。

5. 重視科學:

中國傳統上皆視科學為奇技淫巧;至西方科學傳入,以其具有富國強兵及改善生活之價值,國人遂開始重視科學。

6. 基督盛行:

傳教士來宣揚基督教教義,基督教在中國社會遂日漸興盛,信徒日眾。

7. 社會改變:

中國一向閉關自守,依其傳統文化、習慣而生活,及西學傳入以後,使中國各種物質建設和精神活動,均加了西方色彩,因而發生巨大的變化。

8. 藝術技巧:

西方的建築術及藝術技巧傳入中國,影響中國的藝術甚大,如北京的圓明園和長春園,皆集中亞式的大成;國人繪畫亦滲入了西洋畫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6 10: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的激烈碰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