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69|回复: 8

漢語方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0 08: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漢語方言即存在於各個漢語使用地區的巨大的口語差異,這些方言和現代標準漢語之間有時存在着明顯的不同。在地理上,漢語方言的分歧很明顯。在說官話的地區,即使相隔幾百公里,一般也可以相互理解;然而在其他一些地區,相隔十幾公里的當地居民也許已經不能互相理解;甚至有在同一個城市,城南城北居民的語言不能互通的情況。但在同時,多數漢語方言卻沒有成熟的書面體系,故不同地方的人在書面上採用具有文字上的高度統一性的文言和近代白話體系,使用的民族主要是漢族。
中國歷史上並非沒有語言、方言之爭。中國部份學者幾千年來一直將吳語、閩語、粵語等稱作漢語的方言,而另一部份學者則把它們定性為語言。有人引用西漢揚雄所著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一書以聲稱粵語為方言,但由於西漢時「言」只能表示「口語」,而非現代語言學意義上的「語言」,因此不足為信。
近代以後,西方語言學傳入中國。而在西方語言學裡,互相之間不能通話的應該被定性為不同是語言(languages)而非不同方言(dialects)。由於不同漢語言說話者(至少在口語上)通常不能互相通話,於是引起關於吳語、閩語、粵語等是方言還是語言的爭論。一些學者為了表明漢語的特殊情況,創造了regionalect或topolect等詞,來對譯不同漢語言(或曰「漢語的方言」)。(詳見[1])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語的某些方言,如津輕方言和秋田方言等,與標準語差異同樣很大,一般人很難聽懂,但日語學界也稱之為「方言」(詳見金田一春彥著《日語的特點》)。
漢語各方言組合成漢語族。重文字分析的語言學家以各方言書同文為由傾向於認為,漢語語族只有漢語一種語言,再分成各種方言;重語音分析的語言學家認爲,漢語語族包含閩語、粵語、客語、吳語、贛語、官話、湘語、晉語等八種語言,因爲它們之間同源詞的發音差異不小於同屬日耳曼語族的英語和德語之間同源詞的發音差異。中國的語言學家和多數漢學家例如羅傑瑞等都支持前者,而在中國以外的地區,有不少學者支持後者。支持後一個觀點的人認為漢語並非一種單一的語言,而是一組互相關聯的相近語言。
漢語方言/語言的形成方言的形成跟移民以及種族融合有很大的關係。實際上,當代所有漢語方言,皆於西周時深受古夏言(古華夏語)的巨大影響,這正是語音迥異甚至互相不能通話的中國各種方言統一稱為漢語的緣故。實際上,各種漢語方言的語法規則也高度相似。中國漢族地區也存在一些受近代中原語言影響較小而使古漢語特點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譬如重傳承之客家群體所用之客家話及多數廣東人所用之粵語較多數漢語(特別是晉語外之北方漢語)保存更多唐朝之中原漢語。而閩語更是保留了一大部分上古漢語。
漢語方言/語言的分類中國的語言學家對於漢語語言的劃分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有人把漢語劃分為七大語言,有人劃分為五大語言,也有人分為六大語言、八大語言,甚至九大語言。但是大家比較認同的是,無論採取哪種劃分方式,這些「大語言」內部的使用者有時也不能相互理解。在不同的語言區,人們的語言意識也有一定的差別。
漢語各方言還可以分為許多次方言,次方言之下又可再細分成若干小片和方言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08: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官話,是中國歷代各官方所訂定之主要通用語言,包含中國國語普通話(即台灣的國語、中國大陸的普通話和新馬地區的中國國語普通話)和其他官話方言(包括異變後已自成一格的新馬漢語官話方言:新馬華語)。儘管理論上說,華夏漢民族的官話子分支,如唐朝官話、宋朝官話、明朝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等據考證是與閩南語、粵語、客語、晉語等同級的所謂「漢語」方言區,但實際上,人們(包括漢語方言學界學者)往往直接把官話和「漢語」各方言區等並列表示,而不考慮其中的「級別」差異。

北京語官話是目前諸方言中分佈最廣、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中國約70%的人口以官話為母語,主要分佈在中國北方絕大多數地區、南方的四川大部、重慶、雲南、貴州、湖北大部、廣西北部、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區、安徽中北部和江蘇中北部作為母語使用。

現今中國目前的官話大致分為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分別以北京話為主代表、西安話、成都話和揚州話和為副代表。華北官話、西北官話分別通行於中國北方東北部和西部,西南官話、江淮官話分別通行於中國南方以吳語、贛語、湘語、粵語、閩語、客家話等方言區之廣大地區的東部和西南部。

官話,有時亦稱為北方話,對於認為官話屬於方言而非獨立語言的人,可附加方言兩字,即官話方言、北方方言。但由於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人口都分佈在中國南方,因此北方話、北方方言這兩種名稱並不準確。在漢語方言學界,「北方話」這種說法的使用頻率比「北方方言」低得多,而在非漢語方言學界,如通用的大學漢語教科書、現代漢語詞典則有所採用。另外,「北方話」和「北方方言」亦可指流行於中國北方的方言或北方官話,但不同學者對於北方官話的定義並不相同。從1980年代後期起,中國大陸的漢語方言學界的期刊和專著已統一使用「官話」這一稱呼,「北方方言」、「北方話」這些詞彙事實上已退出學術領域。

歷史主條目:從中古漢語到官話的語音轉變
「官話」最早是對官方標準話的稱呼,漢語官方標準語早期稱為雅言、雅音、通語、正音,明清稱為官話,1909年開始稱為國語,1956年改在大陸改稱普通話(台灣仍叫國語),新加坡獨立以來即稱之為華語;而官話一詞演變為「官話方言」的含義。
近代官話方言由中國官方標準話演變而來,由於北方漢族人口主要使用清朝之官話以久,原本自唐、宋、明所流傳之漢語文漸漸釋微,從而演變以北京語為當地方言,而非北京官話方言漢族人口主要分佈在南方或者說東南一帶等原因,過去有人稱整個官話方言為北方方言,實際上,西南官話、江淮官話兩大官話方言人口都分佈在南方。

並且,中國古漢語的官話,東晉、南北朝以來分為南北兩支,而最早以晉代古漢語為基礎的江淮官話亦可能為是中國的晉代官方語言。唐代的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中原上古漢語南移至中國南方、福建、廣州等地,由此中國上古漢語的官方語言逐漸分為南北兩支。南唐時期遷至福建閩南、漳州一帶,據考證閩南語有可能是上古漢語的原音,廣東話、客家話亦有可能為中古漢語之原音。明滅元朝,定都南京,「壹以中原雅音為正」,近代有學者稱以南京音為基礎音系,南京官話為國家標準漢語語音等觀點,皆實屬有待考證之層面。

北方官話直到清代中葉以後才逐漸取代原本江淮方言系的南京官話成為中國官方的標準語。清時期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所流行的中國話,基本上是以清朝統治後的北京官話而演變南京話為標準,直到民國初年西方傳教士主持的「華語正音會」,也以南京音為標準。清末編審國語及民國確定新國音以後,北京官話成爲中國官方的標準語。
官話的明顯特點包括:失落了大部分的中古輔音韻尾。中古漢語中的「-p,-t,-k,-m,-n,-ng」現在已經只剩下「-n,-ng」兩個。大多數官話方言沒有入聲。同時,與其他方言相比,官話的聲調較少。(這是因為大部分的官話方言只有平聲區分陰陽。)因此,官話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應產生的複合詞。這在其它方言中比較少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08: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吳語吳語,或稱吳方言、江南話、江浙話,主要在江蘇南部、浙江絕大部分、上海全市、安徽南部部分地區使用,在香港、台灣以及澳大利亞的部分地區也有分佈,使用人數約為漢語總人口的8.4%。吳語的內部,分為太湖片(一般稱北部吳語,分佈在江蘇省南部除南京、鎮江以外的大部分地區、江蘇省中部南通的海門、啟東、通州小部及泰州的靖江大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湖州、嘉興、杭州、紹興、寧波一帶,以蘇州話或上海話為代表)、南部吳語分為台州片、金衢片(浙江金華、衢州一帶)、上麗片(浙江麗水一帶以及毗鄰的江西、福建小部分地區)、甌江片(浙江溫州一帶)、宣州片(安徽南部部分地區以及江蘇的高淳、溧水兩縣)。其中浙江南部的吳語保留了較多古代百越語言的特徵,以至不能和作為典型吳語的太湖片吳語通話。吳語的主要語音特點為:

1.古全清、次清、全濁聲母三分,其中全濁聲母一般讀作濁音,如大多數地點古端透定三母讀/t/、/th/、/d/。
2.大多數地點三個古鼻音韻尾合併為一個(一般為-ng)、三個入聲韻尾也合併為一個(-ʔ)。
3.前響複合元音多單元音化,不少鼻音韻變為鼻化元音,甚至不帶鼻音。
4.聲調按清濁分為陰陽兩組,一般有七到八個單字調,具體地點的調值數目多寡不均,從四調(慈溪)、五調(上海)到十一調(吳江)都有。
5.有比較發達的連讀變調系統,語句中的語詞單位呈現為獨立的連調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08: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客語客語,或稱客家話、客家語、客家方言、客方言、客話,客家話以梅縣話為代表。作為現時的一種南方方言,客家話是在唐宋變革時期北方移民南下的影響中形成的,客家話因而保留了較多中古漢語的特點。各地客家話中的入聲韻,還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中古漢語中存在的塞音及鼻音韻尾。客家話也是海外華人社區使用較多的漢語方言之一。使用客家話的人口大約佔漢語總人口的5%。(附錄:客家人物列表)

中國南方的客家人廣泛使用客語,主要包括廣東東部和北部、香港新界北部、福建西部的古汀州府地區、江西南部及西北部、廣西東南部、四川等客家地區。客家話不僅限於漢族使用,在福建和浙江的畲族中也廣泛使用。

台灣的客家地區為北部的桃竹苗、南部的高屏六堆、東部的花東縱谷等地 ,使用臺灣客家語。


6.文白異讀比較豐富,在漢語各語言中僅次於閩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08: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閩語閩語,在福建、台灣、廣東東部及西南部、海南、廣西東南部、浙江東南部等地以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使用。由於閩語的內部分歧比較大,通常分為閩北語(以建甌話為代表)、閩東語(以福州話為代表)、莆仙話、閩中話、和閩南語(以閩台片之廈門話與臺灣通行腔為代表;潮汕話、雷州話、海南文昌話均屬於閩南語系分支)。閩語是所有地方語言中唯一不完全與中古漢語韻書存在直接對應的語系。閩語語系中影響力最大的是閩北語和閩南語。閩語的主要語音特徵包括:古濁聲母多數讀為不送氣清音;聲母「知」組讀同「端」組;部分的「匣」母讀同「群」母;輕重唇不分(沒有f-、v-等聲母);連讀變調較為發達,部分地區有其他連讀變音現象;文白異讀非常豐富,文讀與白讀有體系性的差別。閩語受到歷史上不同時期古漢語音韻的反覆多次重疊。其中閩語被學術界認為是最接近上古漢語的現代語言體系。使用閩語的人口大約為漢語人口總數的4.5%。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08: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粵語粵語,或稱白話,以廣州話(廣府話)最有影響力,並作為標準粵語,主要分佈廣東省中西部、廣西南部、香港、澳門等地以及東南亞、北美的主要華人社區。相比普通話的4聲,粵語共9聲,當中6個為平、上、去聲,餘下3聲以[-p]、[-t]、[-k]三個短促音結尾的發音,稱為入聲。

它是保留中古漢語特徵較多的方言之一,包含[-p]、[-t]、[-k]、[-m]、[-n]、[-ng]六種輔音韻尾,與《廣韻》等隋唐時期的中古漢語韻書相對照,其音韻系統最符合。廣州話和香港話只有微小差異,主要是香港人的懶音與香港推行的粵語正音運動所致,還有因應兩地分治而出現詞彙差異,但使用兩地方言的人一般可以無障礙溝通。

粵語一個主要的分支是五邑地區(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使用的方言,只會廣州話的人一般只能聽懂一半的五邑話。另外,粵語內部與其他粵語次級方言差異最大的是廣西東南部的「勾漏粵語」,有十個聲調,有[ɓ]、[ɗ]兩個濁音聲母,與其他粵語區的方言通話比較困難。

目前全球粵語使用人口大約有1億人,使用地區非常廣泛。粵語不僅在海外華人社區中被廣泛應用,而且支持着香港文化及南粵文化為中心的粵語文化,這使得粵語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08: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湘語湘語,或稱湘方言、湖南話、老湖廣話,主要在湖南使用,廣西、四川境內也有少量分佈。通常被分為老湘語和新湘語兩類,新湘語更接近於西南官話。湘語以長沙(新)及雙峰(老)為代表點,使用者約佔漢語總人口的5%。新湘語以長沙話為中心,向四周擴散。湘語的語音特點為:古濁聲母今讀不送氣清音,沒有平翹舌或前後鼻音的區別,及n-/l-不分、hu-/f-不分、ch-/q-不分、ong/eng不分等。長沙話、湘潭話、岳陽話、益陽話等均屬於新湘語。老湘語包括衡陽話,湘鄉話,邵陽話等,其中湘鄉話分佈在湘鄉、雙峰、婁底、漣源四縣市,發音基本一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08: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贛語贛語,或稱贛方言、江西話,以南昌話為代表,主要用於江西中北部、安徽西部及南部、湖北東南部、湖南東部靠近江西一側的狹長地帶(如瀏陽、平江、茶陵等地)以及湖南西部的部分地區。使用人數約為漢語總人口的2.4%。贛語方言主要包括:北部地區的南昌話、東部地區的鷹潭話、中部地區的撫州話、西部地區的宜春話、西南部地區的吉安話,江西境內其他地區的方言或為客家話、官話、吳語、徽語等,不屬於贛語。多數贛語方言的古濁聲母讀為送氣清音,與客家話相似。有學者認為應將客家話與贛語合稱「贛客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08: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方言
其它大方言區(有爭議)下面的幾種方言是否構成獨立的大方言區,現在尚有爭議。

晉語:在山西大部以及陝西北部、河北西部及南部、河南北部、內蒙古中西部使用,以太原話為代表,有入聲韻。其白讀系統與典型的官話截然不同。以前及現在,有不少學者將其歸於官話。
平話:在廣西的部分地區使用。以前及現在的部分學者將其南部方言(桂南平話)歸於粵語,而將北部方言(桂北平話)當成孤立的土語存在。
徽語:在安徽南部及江西、浙江部分毗鄰地區使用。以前及現在的部分學者主張將其歸於吳語或贛語。
未歸片的方言瓦鄉話(湖南西北部部分地區)
湘南土話主要通行於湖南南部永州和郴州兩市較遠離城區的廣大地域。其中桂陽本地話與湘方言語調相似,但用詞語法與客家方言相似,主要流行於桂陽縣北半部、新田縣東部、臨武縣西北部等地的一些鄉鎮,大約三十萬人使用。還有一種靠近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土語,如新田土話語音用詞複雜,二者之間出入較大,不能互通
粵北土話
儋州話(在海南西北部部分地區)

軍話
大鵬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