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08|回复: 10

八卦简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3 01: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卦简论

       周易是一种筮法之书,占筮的结果就是数数,这些数字到底是用一到九数字记录还是直接用阴爻和阳爻的符号形式记录下来,现在学界还有争论,但是通行的看法是阴阳爻由数字演变而成,秦简《归藏》卦画所用“一”和“^”是目前所知阴阳爻的最早形态,它们可能分别由数字“一”、“六”演化而来。简帛《周易》所用阳爻和阴爻符号近似“一”和“八”,可能是书写的方便。总之按照一事三卜的习惯,占筮的结果就是三个数,用阴爻和和阳爻来表示,其三次组合正好是八卦。

       好了,八卦实质上就是三次卜筮后所得数字的八种组合,而这八种组合是如何被赋予了特定含义呢?

      《周易.说卦》里说: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木,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


       帛书《易之义》里说:“ 子曰:易之义唯阴与阳,六画而成章。曲句焉柔,正直焉刚。六刚无柔,是谓大阳,此天[之义也]。六柔无刚,此地之义也。”这段说法应该是战国末期到汉代人们对周易和世界的一种哲学化的看法了。

       考之八卦来源,古代人说法更是离奇,比如:《易纬乾凿度》:“(乾)古文天字,(坤)古文地字,(离)古文火字,(坎)古文水字,(巽)古文风字,(震)古文雷字,(艮)古文山字,(兑)古文泽字。”对此高亨先生说:“此以八卦为文字,汉人之说也。”至于这种筮数组合来象征这八种物象,起于何时,又如何使用,现在很难搞清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么一个无所不包的制成品了。

       过去人们对八卦赋予了太多的神秘的含义,追其由来又千奇百怪,我想也不必非要进行比附,《周易》古经本就是一本上古的筮书,肯定还不止这一种,其八卦的记录形式与牙牌神数性质相类,卦爻辞的编写只是提示吉凶的占辞而已。而后代非要拿象数或者义理把他们都穿起来,做起来自然就会五花八门,有的地方甚至胡说八道。比如“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一词,

          荀爽曰:消息之位,坤在于亥。下在伏乾,为其兼于阳,故称“龙”也。

        《九家易》曰:实本坤体,未离其类,故称“血”焉。血以喻阴也。玄黄,天地之杂,言乾坤合居也。

    侯果曰:坤,十月卦也。乾位西北,又当十月。阴穷于亥,穷阴薄阳,所以战也。故《说卦》云“战乎乾”是也。六称龙者,阴盛似龙,故称“龙”也。

   干宝曰:阴在上六,十月之时也。爻终于酉,而卦成于乾。乾体纯刚,不堪阴盛,故曰“龙战”。戌亥,乾之都也,故称“龙”焉。阴德过度,以逼乾战。郭外曰郊,郊外曰野。坤位未申之维,而气溢酉戌之间,故曰“于野”。未离阴类,故曰“血”。阴阳色杂,故曰“玄黄”。言阴阳离则异气,合则同功。君臣夫妻,其义一也。故文王之忠于殷,抑参二之强,以事独夫之纣。盖欲弥缝其阙。而匡救其恶,以祈殷命,以济生民也。纣遂长恶不悛,天命殛之。是以至于武王,遂有牧野之事,是其义也。

       而在《周易尚氏学》说:“阴至上六。坤德全矣。故万物由以出生。然孤阴不能生也。荀爽云。消息之位。坤在于亥。下有伏乾。阴阳相和。故曰龙战于野。坤为野。龙者阳。说文壬下云。易曰龙战于野。战者接也。乾凿度云。乾坤合气戌亥。合气即接。九家云。玄黄天地之杂。言乾坤合居。夫曰相和。曰合气。曰合居。则战之为和合明矣。皆与许诂同也。而万物出生之本由于血。血者天地所遗氤氲之气。天玄地黄。其血玄黄者。言此血为天地所和合。故能生万物也。易林说此云。(中孚之坤)符左契右。相与合齿。乾坤利贞。乳生六子。夫曰符契。曰合齿。则乾坤接也。即龙战于野也。消息卦。坤亥下即震子出。故曰乳生六子。彖传云。乃终有庆。庆此也。惟荀与九家。皆以血为阴。仍违易旨。易明言天地杂。则血非纯阴可知。纯阴则离其类矣。胡能生物。至侯果谓阴盛似阳。王弼乾宝谓阴盛逼阳。阳不堪故战。以战为战争。后孔颖达朱子。因经言战又言血。疑阴阳两伤者。皆梦呓语也。清儒独惠士奇用许说谓战者接也。阴阳交接。卦无伤象。识过前人远矣。

     近人高亨在其《周易古经今注》中说:“古说龙有五色。此二龙相斗,两败俱伤之象。筮辞未言吉凶,而凶象自在文中矣。”

      就是这句话,过去的人无论从爻辞训义还是从象数解理,均大相径庭,孰是孰非,很难有个明确的说法。总之,坤道尚六,极矣,穷矣,穷则生变,这一点大家是一致的,至于吉凶和伤,就各说各理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2 收起 理由
高老夫子 + 12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3 01: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2、卦与象孰先孰后

       《系辞传》里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按照《系辞》里的说法叫设卦观象,真是这样么?

        这里其实首先涉及到宇宙的客观存在和人们的思维认识程度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曾经记述吴郡顾彖的一段话:"古先圣人,知道之妙不可搏而得也,故设象以致意,梯有以取亡,取当其粗,用当其精。夫权衡所以揣轻重,不为捶钩者设也;寻尺所以商远迩,不为运斤者设也。几存乎人,是则以天时为卦体,物理为爻位,外附人事以象焉,内取诸身以彖焉。得枢于寰中,迎数于象外,自然之理。不知其然,虽欲强名,措说无地,彼枯茎朽壳安能与于此乎?”(《刘禹锡集》卷40,《绝编生墓表》)

        顾彖的这番话很精彩,他是在说,宇宙自然的规律,不管你用不用它都客观存在,而这种客观规律不是靠掷筮筹或钻龟甲就能得到的,那么怎么办呢?首先是要总结自然的基本现象,然后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涵义,此谓“设象以致意”。再就是研究这些现象相互转化的规律,这就是“形象成,而变化自见”。把这些现象和转化规律进行系统化、理性化、符号化,形成反应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一套很有效的认识事物和反映事物的方法,去分析纷繁芜杂的世界万象,这就是“梯有以取亡,取当其粗,用当其精”。而符号化的过程,就是八卦系统产生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长达上千年。而理性化、系统化的过程,以《易大传》为代表,直到汉代才得以完成。

         而八卦最终的面目呢,顾彖说:“是则以天时为卦体,物理为爻位,外附人事以象焉,内取诸身以彖焉。得枢于寰中,迎数于象外,自然之理。”是理性思维赋予了八卦系统阐述自然之理的基本内核。而不是枯茎朽壳所能先天做到的。就像《说卦传》说的: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天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3 02: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3、太极和阴阳

       在中国传统的哲学范畴里,对于世界万物本身及其所自出是有一整套严密的说法,简单的说来,易论基石是太极和阴阳。

       易传首先是以阴阳二元作为基础的宇宙生成论。易彖传以乾元与坤元为宇宙万物之本根,乾元即阳,坤元即阴。彖上传云:

     “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乾卦)

     “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坤卦)
  
            乾元为万物所资以始,坤元为万物所资以生。乾元是万物之本根,然仅乾元不能生物,必有坤元,方能生成万物。乾之象为天。乾为天之本性,故统天。坤之象为地,故顺承天。有乾元坤元,于是生成一切品物。

           到了《系辞》提出太极的概念来统摄阴阳,成为一元宇宙生成论。系辞上传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四句话,古今解说不一。

          郑康成释太极云“: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文选注引)

          虞翻云“:太极,太一也。”

          两位所持都是汉儒旧说,以此四语为言宇宙生成之序。至宋朱子以此四语为言画卦之序,云:“ 太极者,象数未形之全体也。两仪者,一为阳,——为阴,阳数一而阴数二也。四象者,阳之上生一阳,而谓之太阳;生一阴,而谓之少阴。阴之上生一阳,而谓之少阳,生一阴,而谓之太阴也。⋯⋯八卦者,太阳之上生一阳,而名乾;生一阴,而名兑。少阴之上生一阳,而名离;生一阴,而名震。少阳之上生一阳, 而名巽;生一阴,而名坎。太阴之上生一阳,而名艮;生一阴而名坤。⋯ ⋯ 至于八卦之上, 又各生一阴一阳则为四画者十有六。⋯ ⋯ 四画之上,又各生一阴一阳,则为五画者三十有二。⋯ ⋯ 五画之上, 又各生一阴一阳, 则为六画之卦六十有四。”( 文集与郭冲晦)

          朱子之说,甚为清晰,然亦有难通者。清李恕谷( 塨)驳论之云:“ ‘庖牺始作八卦,’是易自作卦起,未尝闻始作太极也。且作卦奇偶画也,太极圆圈非画矣。成象之谓乾,’则先画乾,‘效法之谓坤,’则次画坤,皆三画卦以象三才,未闻有一画两画止而谓之阳仪阴仪,太阳少阴少阳太阴者。⋯⋯‘八卦成列,因而重之’是画八卦后,不更作卦,只因一卦而重以八卦。⋯⋯今连翻累画,岂因重哉?⋯⋯八卦六十四卦圣经有名,今忽有四画五画卦,何以圣人不为之名也?且于三才何取焉?⋯⋯说卦曰:‘兼三才而两之,易六画而成卦,’今以为六画后尚有七画八画无穷画卦,明背圣言。”( 周易传注)

            总之,太极为万物之始。

          系辞上传云:“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朱子云:“ 知犹主也。”焦循云:“ 知犹为也。”就是彖传所讲万物资始于乾,资生于坤之意。乾主太始,而物之生成由于坤。

          系辞下传云:“ 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荀爽云:“ 阴阳相易,出于乾坤,故曰门。”乾坤乃宇宙变化的缘由是阴阳二气。

          系辞上传又云:“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乾坤即含缊易,易即缊藏于乾坤之中,乾坤分立,而易道立乎其中。对此郝懿行说“ 无阴阳斯无变化,故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既无变化,独阳独阴生生不成,故易不可见乾坤或几乎息”。

        系辞上传又说:“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杂卦传云:“ 乾刚坤柔。”刚是乾之性,柔是坤之性。姚配中解释为“ 乾坤相并俱生故曰摩,八卦交错故曰荡”。 由刚柔的相摩,八卦的相荡,於是生成一切人物。

        系辞下传说:“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天地相交,周密无间,而万物化醇。男女即人与物之阴阳,男女合精,而万物化生不穷。

        易系辞传认为生为天地之本德。系辞下传云:“ 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上传云:“ 生生之谓易。”所谓易,即是生生不穷。

        易传亦言“ 道”,所谓道即变化中的常则。系辞上传云:“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对立而迭运,乃变化之常则。

         系辞下传云:“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说卦传云:“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分阴分阳,迭用柔刚。”

          这里是说在天阴阳对立而迭运,是天之变化之常则,是谓天道。在地柔刚对立而相推,是地之变化之常则,是谓地道。在人仁义对待而相济,是人事之准衡,是谓人道。分而言之,天道地道人道为三;合而言之,惟一阴一阳而已。

          易传所说的“道”,并不是指宇宙的本源,道即一阴一阳,乃分阴分阳而后有,而非阴阳之所从出;为阴阳之所从出者是太极,所以“道”并不是“太极”。

          此一阴一阳之道,有无形体?。

         系辞上传云:“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乃道之所成,而道未有形。形而上是说形之所由生为形之本的。形而下是有形体的。具体的物皆有定形,乃是器。而阴阳之对
立迭运所以生成具体的物者,则是道。道无形体,而变易历程,没有形体。所以系辞上传说:
“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风为何?为器。其有无形体?曰有。

          庄子《齐物论》:“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翻译成白话就是:“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米的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大声的呵叱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也就寂然无声。你难道不曾看见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

        中国哲学的“气”,并不是风,那么“气”为何物?

        庄子外篇云:“ 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而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知北游)

       “ 而本无形。非从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 至乐)

        是说物之生灭即气之聚散,全宇宙只是一气而已。庄子认为气是由无而有,未成形体的一种状态,气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气非无,乃是有;气又非形,乃是无形之有而能变成形的。

         “气”之观念,实即由一般所谓气体之气而衍出的。气体无一定形象,可大可小,若有若无,一切固体液体都能化为气体,气体又可结为液体固体。以万物为一气之变化的见解,当是由此现象而引申出来的。这就是寒冰所谓对“风”的解释的由来。搞清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的有和无、形上与形下、道与器,宇宙本原与物之初始的关系很重要。而易论的理论基础就是太极和阴阳,离开这个基础范畴,而用一些很模糊的概念,或用现代科学的一些概念来讨论易学问题,这样就会既离开易论本身的思维模式,又与现代科学相违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10-13 02: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要研究易理,起码要过三关:

首先必须要过古文字这一关,易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搞懂并不容易。从周易古经开始,到易大传,到汉儒章句,到杨雄太玄,到焦延寿或崔篆的易林,到汉易纬,到郑康成、到虞翻,到刘表,到王弼、到庄军平、到李虚中、到徐子平、到陈抟,到邵康节、到周敦颐、到张载、到朱子、到王阳明以至明清其他人的著作,以及近代的高亨和尚秉和,这些大家的著作是要看的。

其次要过哲学思维这一关,有些人把周易看得神秘的不行,有点心得就以为发现了天大的秘密,说都不敢说,怕遭天谴。其实这些认识古人早就讨论得不待讨论了,只是我们读书太少,不知道而已。所以研究周易,必须有古人的哲学思维,这样你才能从心里打破神秘感,从而进行有条不紊的思考,所谓跳出周易看周易。

第三要过国学这一关,儒墨道法,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家了吧。再加上释家,这些先贤的经典有着缜密的哲学思考,是我们中国人的思考方式,而易学就是根植于这片沃土的一棵奇葩。而习惯于空想,或者叫灵感,我把这些叫做朴素的哲学家。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一个例子,三、四岁的小孩,刚懂点事,会问妈妈:为什么太阳是圆的呢?我敢说,要说清这个问题,你把世界上最好的物理学家找来,写上几百页的书,也不一定能够说清楚。那么我们能够说小孩比物理学家聪明吗?懂得多吗?显然不能。因为我们长大以后,就知道哪些问题该想,哪些问题不该想,这样我们会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才会找到我们心灵的归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3 15: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4、易理与易象

     如果我们眼里都是实实在在的世界万象,是物质的,那么我们直接用科学和马列唯物论来解释这个世界可能更准确。

     如果我们眼中都是概念之象,或者称为易象,那么我们就要问,八卦符号代表的这些正象、大象以及时间、地点、场所、人体、病象、季节、时令、动物等的根据何在?他们之间的消息进退是依据什么原则?依据这些表象之数和变化原则判断一件具体事务的吉凶悔吝的可靠程度怎样?

     而这些问题的解答,离开易理是不行的。

     易无始无终,反复其道,只有刚柔的概念是不行的。易为逆数,占往知来,只相信它天然成立是不可靠的。

     要构建自己特色的易理学,我看首先要对世界的本源做一个哲学性的思考,然后在谈具体问题,这样我们就会容易找到规则。

    关于周易以及易传,一致的说法并不多,古往今来,概莫如此,所以现在人们才认为易传、邵康节、张载、王阳明的学说有其学术上的价值,但你看后三位对于易的理解也不同,这就是周易麻烦的地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3 15: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5、有和无

     什么是无呢?大概说之:

     老子认为有生于无,他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下篇),一切物皆原于有,而有本于无。然有无二者,实亦有其统一。无乃天地之始之名,有乃万物之母之名。无是物之根本的原始,而不能生物;有乃能生成众物,而为万物之母。而实同出於道,不过一以名天地之始,一以名万物之母,分别指名道生万物之历程之二阶段而已。

      庄子最注重有与无的统一,他认为有亦可说是无,无亦可说是有。无是有此无,更可有无无。庄子说:“ 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齐物论),有之前是无,无之前有无无,更有无此无无。凡无皆是一有,有与无实非截然判分的。庄子的见解比老子的为超越,老子认为有以无为根本,庄子则以为如谓无是有之本,则无无是无之本,而未有无无又是无无之本,如是推之,可以无穷。实则无亦是有,有亦是无,不必分别。

       魏晋时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子“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说,认为无是根本,有非根本。何王皆认为凡有皆始于无,无是一切之根本。万物皆资于无,莫不以无为宗。何王等的哲学,可谓是“ 无的哲学”,认为无乃世界之基本。其思想虽是从老子出发,但趋于极端了。

      至北宋,张子认为根本无所谓无,只是有,有形可见者是有,无形不可见者亦非无;只有幽明之别, 而无有无之别。张子说:

     “ 圣人仰观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无之故。盈天地之间者,法象而已;文理之察,非离不相覩也。方其形也,有以知幽之因;方其不形也,有以知明之故。”( 正蒙太和)

     “ 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故圣人语性与天道之极,尽于参伍之神,变易而已。诸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 同上)

      方气散而未聚,湛然无形,是为太虚;太虚不过气散未聚之状态,实非空无。一切看似空无者,实皆非无;以其不可见,可谓之幽。及有形可见,则谓之明。只有幽明之不同而已,更无有无之对立。无并非世界之成分。

       程明道谓不可言有“ 无”,亦不可言无“ 无”。

      王船山根据张子之说,认为实际上无所谓无。船山说:

    “ 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就言有者之所谓有而谓无其有也。天下果何者而可谓之无哉?言龟****,言犬也,非言龟也。言兔无角,言麋也,非言兔也。言者必有所立而后其说成,今使言者立一无于前,博求之上下四维古今存亡而不可得穷矣。”( 思问录内篇)

      船山依据张子,亦认为只有幽明之别,并无有无之别。凡言无者,只是于所不能见闻不能辩识更不深求,遂谓之无,实则如深求之,当知其仍是有。

     有无问题,始于老子,终于船山。王船山所说,和老子正好相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3 15: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6、终始

             宇宙有无终始,看古人怎么说:

         宇宙终始,中国哲学中的讨论,始于老子。老子认为有始,后来哲学家则多认为宇宙无所谓始。

老子认为宇宙有始,是一切之所本。老子说:“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下篇)在老子,此为天下母的本根即是道。

        庄子超过老子的见地,认为如有始则当有尚未有始之时,更有尚未有这尚未有始之时,如此推去,可以无穷,可见始的概念 不是妥当的。庄子说:“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齐物论)

       庄子认为,一切事物皆在转易迁化之中,过去无穷,而将来无止,宇宙是一无限的变化之流,实无从求其始终。宇宙之始即“ 所起”,宇宙之终即“ 所废”,实都不可思不可议。议论有其限度,宇宙始终实在于议论限度之外。

       北宋二程亦谓宇宙无所谓始终。程明道说:“ 亦无始,亦无终,亦无因甚有,亦无因甚无”。(语录十二)程伊川说:“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 道者,孰能识之?”( 经说)宇宙大化实无所谓始终,物有始终,而宇宙则无之。

     邵康节亦认为宇宙历程是无穷的,而以为天地实有始终,然终则有始,此天地毁灭,即有新天地继起,如是无穷。康节说:

     “ 易之数穷,天地终始。或曰,天地亦有终始乎?曰,既有消长,岂无终始?天地虽大,是亦形器,乃二物也”。(观物外篇)康节以天地之终始为一元,一元共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此元之终,即又一元之始;而此元之先亦有元。邵伯温云:“ 一元在年大化之中犹一百年,天地生灭一次也。”每一十二万九千六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以前有天地,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以后亦有天地,而宇宙之大历程实无穷无际。

     朱子根据邵子之说, 亦讲天地终始, 说得更清晰了。朱子说:“ 方浑沦未判,阴阳之气,混合幽暗。及其既分,中间放得开阔光朗,而两仪始立。邵康节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则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之前,又是一个大阖辟,更以上亦复如此,直是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小者大之影,只昼夜便可见。”( 语类九四)语类又云:“ 太极之前,须有世界来,正如昨日之夜,今日之尽耳。阴阳亦一大阖辟也。又问:今推太极之前如此,后来又须如此?曰:固然,程子云: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此语见得分明。”“ 问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曰:这不可说道有个始,他那有始之前,毕竟是个什么?他自是做一番天地了,坏了后又凭地做起来,那个有甚穷尽?”( 同上)

       朱子弟子蔡九峰亦说:“ 数终而复乎一,其生生而不穷者也。阴之终,阳之始也;夜之终,昼之始也;岁之终,春之始也;万物之终,万物之始也。是故入乎幽者所以出乎明,极乎静者所以根乎动;前天地终之,其后天地之始乎?( 洪范皇极内篇)

      前天地之终,即是后天地之始,其间原无间断。天地相续不绝,

      宇宙实无始终。关于终始问题,朱子与蔡氏所论,可谓已很详密 了。

     王船山则认为无始终可说。他说:“ 以实言之,彻乎今古,通乎死生,贯乎有无,亦恶有所谓先后者哉?无先后者天也,先后者人之识力所据也。在我为先者,在物为后;在今日为后者,在他日为先。即始即终,即所生即所自生,即所居即所行,即分即合,无所不肇,无所不成。成形成色,成生成死,今日始今日终也。而君子以之为体天之道,不疑未有之先何为以端,不亿既有之后何以为变,不虑且无之余何以为归。”( 周易外传七)

       大化迁流,日新不已,生生无息,即今日便是天地之一终一始,除此外天地更无终始。船山是反对邵康节所讲天地终始的。

       终始的讨论,发于老子,至王船山作一结束。王船山的意见也是与老子相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6 16: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研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10-16 16: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请金花兄点评一下。{:soso_e113:}

最好逐段说一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2 13: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按风雨楼先生的八个问题和金花一族和高老夫子么的意向,我分述如下:
    1,有和无:天体万事万物都是无中生有,无是无极(宏微无限的空间自有一体不可阴阳二元在)无极而太极,太极而俩仪(阴阳),两仪分了四象,四象分八卦,這是八卦的由來,直至六十四卦都是阴阳平衡分割法,就是易經之道,是天体万物由來之源,即为有。
    2,易經的由來:上古无货幣時,人与人互换余缺物品,必须达到互相滿意,這叫心物满足,公共认可的心物滿足之道,叫易經。物为实为阴,心为虚为阳,,易經就是阴阳平衡分割再分割之法,八卦直至六十四卦都是原自阴阳平衡分割再分割,分割、归并都为阴阳平衡之道。這是古人深知的,最简单逻辑推理数途天道。是非請指导,后再緒。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3 09: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3易象 ——易理——卦名:易經之本元自阴阳之变化。如四季冷热太阳時空之变,一天昼夜之变、万物影像之变、风雨之变、人的禍福之变,总之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的变化而生而有而无的结果。于是古人就画定了阴阳符号(象形文字的开端)。阴阳相生相伴,是一体不可分割的二元。平衡分割后为一阴一阳为天地、再分割后为四象:天、地、水、火。再分割后为八卦为天地、水火、山泽、风雷,再分割,,都是对称阴阳平衡的六十四卦,,,,天体万事万物都是宏微无限、千奇百怪的对称阴阳平衡之事物。故此伏羲先祖,按中原的地势、地貌、气候的实况,画成了先天八卦图,图中的立体包容的阴阳魚,是后人椐理而填,但易理先有,這叫世代步步高。這是古代人认定的最简明的逻辑数理卦序。对称分割后合二而一为阴阳平衡为无、为零,這是易經的自然天道,是永世不变的真理。因此可认为先有象后有理再有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