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4|回复: 2

大陆首度出版台湾"国学"教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3 07: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缘于厦门一语文老师的课改实验   早报讯(记者林泽贵)近年来,我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国学热”。近日,新华出版社将我国台湾地区中学语文教育里使用长达40年的国语必修课本《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引进大陆,以《国学基本教材》为名出版。这是大陆首度出版台湾国学教材。这套书之所以被引进大陆,正是缘于厦门松柏中学高三语文教师林采凤的课改实验。   据林采凤介绍,《国学基本教材》分《论语卷》《孟子大学中庸卷》两册,而原版教材《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共分六册,内容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在台湾中学已经使用40多年。林老师说,这套由台湾地区十几位专门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大学教授编写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供台湾高级中学三学年六学期教学之用,为每一个中学学生在国语课上的必修,不但要逐章逐节背诵默写,还要举行考试。教材编辑目标为“陶铸中学生优雅之气质、高尚之品德,并启导人生意义,弘扬中华文化”。选辑内容之标准为“以能反映中华文化之精髓,培养伦理道德之观念,且具有时代意义者为考量”。
纵深:台湾语文搬上厦门课堂
  □早报记者林泽贵文/图   “确切地说,我是一个不孝女,这是在我上了校本课、读了《国学》材料后总结出的。在此之前,我并没有这种认识,甚至认为我的行为还不算违背‘孝’。《论语》指出,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是孝顺的表现。但是,我却从来不关心父母的年龄,不了解他们经历了多少沧桑,克服了多少磨难,甚至没有意识到,一方面要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要为他们衰老而恐惧。甚者,父母身怀疾病,我都没有多次关心询问他们的病情。”   这是2006年厦门松柏中学高一女生黄秀明在作文中写的一段话。黄秀明同学说的校本课和《国学》材料,其实就是林采凤老师进行的课改试验———在学校高一年级开设的国学课,把台湾的语文教育搬上课堂。而正是林采凤课改的成功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从而促成了台湾地区国学教材被引进大陆。   缘起发现台湾学生古文功底深   “我接触台湾国学教材,其实很偶然。”林采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2000年,在松柏中学任教高三年级的林采凤,发现自己班里的台湾籍学生陈香夷的古文功底深厚。当时,林采凤觉得特别好奇,“是不是台湾语文教育跟我们不一样?”   2001年,林采凤的班里来了几个台湾籍的学生,“古文功底都不错”,这再次勾起了她对于台湾语文教育的好奇心。于是,林老师托这些台湾学生,从台湾带来几本台湾中学语文教材,后来又托台湾朋友寄来整套台湾中学语文教材以及一些练习题和参考书。   “国学教育在台湾教科书中的分量很重,台湾的国学教育体系也比大陆完整。”通过与大陆教材的比较,林采凤发现,台湾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的比例高达80%%以上,而大陆语文教材文言文的比例大约只有30%%。除了语文教材外,台湾的学生还必须学习《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也就是大陆出版的《国学基本教材》的原版教材。而高二分文理科后,文科学生还必修《国学概要》,内容是《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   实践开校本课编《国学》教材   经过几年的研究,林采凤自己也对国学越来越感兴趣,她决定把台湾的语文教育搬上课堂。这个决定,在2005年得到实现。   2005年,林采凤以《两岸语文教学比较》为题,在高一年级开设了一堂选修课。出乎林老师的意料,选修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几堂课过后,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多,“到后来很多学生就只能站着听课,最多的时候人数达到了80多人,后来只好换到比较大的多媒体教室上课”。   2006年9月,福建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全面铺开。林采凤所在的厦门松柏中学被确定为福建省高中课改样本校。借此机会,林采凤组织她负责的《海峡两岸高中语文教学比较》课题组的老师,借鉴台湾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并结合了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了《中国“孝”文化》《中国“士”文化》等《国学》系列校本教材,在高一年级开课,受到学生欢迎。   “课上,学生经常分成古代派和现代派进行辩论。”一位曾经上过该课的学生小黄这样告诉记者。有一次,林老师讲到《中国“孝”文化》中《论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之句,“古代派”认为:孔子的观点是对的,尽孝应尽量留在父母的身边,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照顾他们;而“现代派”则认为,好男儿志在四方,况且孔子也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这时,林老师就会加以引申:双方各有道理;只是这则“论语”的现代意义是告诫我们,不要动不动就离家出走;让父母担心、操心,这也是不孝啊!不料有个学生说:“老师啊,我们班上某某同学是他父母亲被他气得离家出走了!……”林采凤还让学生参照《论语》中论“士”的句子,归纳古代读书人的优秀品质:以天下为己任;将仁作为最高的理想,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等等。然后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想。没想到学生都说:考上大学,找份好工作,买套房子,娶个老婆生个儿子,如果再有一辆车子就更好了。林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两者的区别及原因。   “像这样的讲课方式避免了僵硬的道德说教,令学生觉得受益匪浅。”松柏中学的一位老师说,学生们还幽默地把林采凤称为“国学老师”“台湾老师”。更可喜的是,经过一年来的学习和熏陶,高一年级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变得明辨是非、温文尔雅了;校长不止一次在行政会上表扬这个年段的学生有礼貌、懂事,很少有打架斗殴的事。林采凤认为,是传统文化教会了学生怎样立身处世、做人做事。   至此,林采凤进行的课改实验取得成功。   影响促成台湾语文教材在大陆出版   课改的成功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并最终促成大陆首度引进台湾国学教材。   《国学基本教材》的引进者之一是教育部新课标高中实验教材副主编王丽,她是林采凤同学的同事。2007年5月,王丽为了写一篇关于民国时期及海峡两岸语文教育对比的文章,从林采凤那里借了一整套《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林采凤的大胆尝试使王丽对这套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觉得这正是她心目中设想的适合中学生学习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读本。   王丽打算将这套书引进大陆。这一次,林采凤又帮忙牵线搭桥,利用在厦门举行的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林采凤找到了这本书的出版商,帮双方取得了联系。   之后,《中国文化基本教材》顺理成章地被引进到了大陆,并改名《国学基本教材》。据林采凤介绍,目前这两册教材已经引起北京等地教育界的重视。   ■新闻背景   厦门“国学热”   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原定去年8月份“开业”的白鹭洲书院,因为工期拖延等个中原因至今未能如期投用。一位负责人表示,尽管建设单位承诺尽量在月底完工,但“一切都很难定”。他预计,至少要到6月份,该书院才能举办讲座。   国学在厦门的兴起以厦门大学创办国学研究院为标志。2006年12月,厦大国学研究院时隔80年后正式复办。2007年,厦门大学新增国学专业。由于现在的本科教学目录中没有国学,所以,厦大是在哲学类下设国学方向,学生入校后,征求意见,在大二的时候分班。国学班的课程分为两块,一是经典研读,如易经、老庄、四书等,二是学习国学和管理学———用管理学探索国学在当代管理中的作用,例如《孙子兵法》的研究。   此外,2004年,厦门青少年宫开办过国学班,面向幼儿园中班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授课。而据记者了解,目前青少年宫已停开国学班。   ■相关链接   《国学基本教材》的主编叶匡政近日在自己的博客里贴出几道台湾中学生的语文考题,称两位北京某高校的中文博士只能答对一半,相当于不及格。这篇博文引来了网友的广泛关注,点击率极高。   诗人、出版商叶匡政在自己的博客里贴出10道语文题,他称是从台湾中学的国文考题里挑的。比如,“万古丹心盟日月,千年义气表春秋”和“未劈曹颅千古恨,曾医关臂一军惊”分别说的是关羽/华佗/项羽/孟子里的谁;“大启而宇,长发其祥”、“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和“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三个对联如何对应乔迁新居、分店开幕和七十大寿三种情况等等。   叶匡政说,某日恰逢两位北京某高校的中文系博士生来玩,他就挑了10个题目让他们试答。两位博士做了10多分钟,结果答对的竟然只有一半。他当即许诺要将自己出版的《国学基本教材》各送一套给这两位博士。   这篇博文立即引来网友的关注,不少网友做完题目之后,有的感叹的确难,有的则表示自己做得比博士还好,只能说明博士太“水”。   叶匡政说,这两位博士是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答题正确率低,可能是他们对古文不熟悉造成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浪花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3 19: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好消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4 08: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能在内地多推广一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