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77|回复: 0

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3 11: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殿卿 2007-1-31

2006年是孔曆2557年,回顧這一年國人對於孔子及其儒學的新認同,令人深思與振奮。

當中華文化開始擺脫弱勢文化的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時候,國人對於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又有了新的自覺、自尊與自信。當中國人下定決心“走自己的路”的時候,對中國自己文化也就有了新的選擇與期待。當人們用新的視野再次關注中華傳統文化的時候,豁然發現它竟是一個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智慧之源。當中華大地“國學熱”不斷升溫的時候,人們又進一步看到儒學在其中的主導地位。這,就是孔子2557歲的時候,為什麼再顯“神靈”的背後大潮。這一年,孔子及其儒學以其正面形象,見諸報刊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出鏡”率之多與之廣,可能是近百年來所空前。以我一孔之見和手頭有限資料,寫此“紀事”以供存查。

民眾認同孔子 儒學走向大眾

2006年初,在中國聯動媒體的網站上,有一項《最能代表中國的文化形象是什麼》的調查,開展了何謂“中國文化名片”的討論。截止到3月10日“兩會”期間公佈了調查結果,前十名是:孔子、中國龍、故宮長城、春節、書法、中國針灸、瓷器、中國菜、京劇、中國功夫。它表明,最能象徵中國精神、中華文化形象的是孔子。在40年前1966年發動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之中,孔子成為人人喊打的“孔老二”和“復辟狂”,當時的那一代“紅小兵”,而今已經成為國家的棟樑,是他們經過理智的反省之後,對中華“四舊”文化的認識有了根本轉變,“當剝離了‘糟粕’之後,其主流是‘精華’”,並且引領子女----中國的新一代“誦讀經典”、接觸“國學”、親近中華文化。孔子命運的根本改變,標誌著中國文化正在走出歷史的誤區,開始了新的復興。從小就生活在“國學熱”潮中的兩代新人,將有幸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脊樑。

文化是祖先智慧的積累,也是今人智慧之源。文化不應是束縛人性的枷鎖,更不應當是意識形態相互衝突的工具。當今,國人正是從文化本意的視角,重新認同、學習、開發和發展,屬於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並以此為“本”吸納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從而整合、創新、發展和建設中國的新文化。

兩代新人對於孔子的認同,可能還處在“情感”階段,對於孔子及其儒學的瞭解與接納,仍需時日和狠下苦功。近幾年逐步生成的兒童“讀經熱”,以及民間“國學”教育的步步升溫,國學館、書院和私塾等民間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等等,都預示著國人對孔子與儒學日益高漲的新需求。

於是,一個於丹現象出現了!她在《百家講壇》講《論語》,成為去年一個新聞熱點。她在《百家講壇》七講“論語心得”:《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這七講脫開《論語》的篇章結構,自成體系,以一種感性的方式進入《論語》,再把《論語》稀釋成為當今的故事,效果顯著,引起轟動。此後,在要求“補課”的聲浪中,電視臺一再重播。《於丹〈論語〉心得》一書首發印數高達60萬冊,在11月26日中關村圖書大廈舉辦此書首發活動中,作者于丹簽售數量超過10000冊,到除夕之夜此書正版印數已達123萬冊,而國人需求的空間仍然很大,這足以說明“國學熱”有著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於丹在大眾傳媒上講《論語》,完成了一次“古為今用”的實驗。她跨越古今的心靈體驗,使古人的經典智慧,重新回到了人民大眾中間。對於這種承傳文明的價值,可用蘇州大學蔣國保教授在“儒學的世俗化與大眾化”一文中的觀點作為評價:當代社會是一個高度世俗化的社會,儒學在當代只有經由世俗化才可能實現大眾化,也只有經由大眾化才可能實現現代化。儒學的現代化,取決於廣大普通民眾的真誠認同與接納。

國家主席視察孔子學院 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為了適應世界各國對中華文化日益高漲的需求,我國政府於2004年決定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學院。自當年11月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成立,至2006年9月已經建立了108所孔子學院和12所孔子課堂。這108所孔子學院,絕大多數分佈在亞洲、歐洲、美洲。其中,歐洲最多,共有41所,分佈在19個國家,亞洲第二,16個國家共建有31所孔子學院;美洲有27所,只分佈在3個國家。此外,在非洲和大洋洲也分別有6所和3所孔子學院。速度之快、範圍之廣,令世人難以預料和想像。各大媒體用“首家”和“第一”等語氣加以報導,令人欣喜和振奮。
以下是作者的手頭紀錄:
4月7日,全球首家商務孔子學院落戶倫敦
4月27日,德國第一所孔子學院宣告成立 aaa7月10日,首屆紐約孔子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班,在華東師大開班。
8月15日,泰國第一所孔子學院成立
9月8日,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舉行孔子學院授牌儀式
9月10日,斯里蘭卡建立首座孔子學院
9月29日,奧地利第一所孔子學院在維也納大學隆重成立
9月30日,土耳其開辦孔子學院
10月3日,中國孔子學院落戶維也納大學
10月5日,浙江師範大學將在烏克蘭建立孔子學院
10月7日,北京外國語大學和羅馬大學共建義大利第一所孔子學院,
11月5日,武漢大學與巴黎第七大學共建孔子學院

2006年4月29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非洲肯雅,視察了內羅畢孔子學院,對“中國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貢獻,以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育思想等,都做出了高度評價。

2006年7月,孔子學院大會在北京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180多位代表出席,從會議上交流的經驗表明,孔子學院已成為傳播中國文化、推廣[漢]語言文字教學的一個重要載體。

2006年7月8日,來自世界各地的近百名孔子學院院長和對外漢語教學專家來到山東曲阜,探訪孔子故里,在孔子像前留影。

2006年9月24日,孔子誕辰前夕,首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孔子教育獎”頒獎盛典,在孔子故里曲阜市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忠禹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副教育助理總幹事唐虔與會並向獲獎代表頒獎。“孔子教育獎”獲獎代表、摩洛哥教育部國務秘書阿尼斯•畢魯,印度拉賈斯坦邦識字和繼續教育部主任蘇可拉發表了獲獎感言。

“孔子教育獎”是第一個以中國人命名的國際獎項,被稱為“世界教育領域的諾貝爾”。它的設立,再次表明孔子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它使中華兒女倍感榮幸和自豪。

總理講儒家教育思想,儒家經典教育在實做

2006年“五四”青年節,溫家寶總理與北京師範大學的學生座談。討論“教學相長”、“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啟發式”孔子教育思想及其歷史貢獻。

2006年9月7日,溫家寶到北京市東城區皇城根小學聽課。他聽完語文教師陳勝昔的一堂課之後說,“我覺得,陳老師整堂課講得很好。她讓孩子們討論,讓孩子們自己找資料、找答案。這就是啟發式教學。她尊重每一個孩子,對孩子充滿愛心,和學生交流,這就是教學相長。”這是他繼“五四”視察北京師範大學之後,再次從教育實踐的視角發揮孔子的教育思想。當天9時10分許,溫家寶正準備起身離開,一位小同學勇敢地擠到桌前,請他寫幾句話。略作思考,溫家寶在一張白紙上,一筆一劃地寫下——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問、思辨、行動,就是這三個意思。明白嗎?”

2006年,溫總理這兩次對教育的實地考察,都提示國人要從儒家的教育思想之中汲取智慧。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中國教育,提供了重要啟示。

2006年9月28日孔子誕辰,蘇州菊齋私塾在上海開設分校。去年蘇州這一家的開設,曾讓人“耳目一新”。一年後,該私塾來上海開設分校。它招收少兒班和幼兒班,對孩子進行國學啟蒙教育,主要內容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弟子規》等。每個週末少兒班上3堂課。這種“蒙學”教育,將為孩子們進一步學習國學經典打下良好基礎。

2006年12月26日,《光明日報》報導[,]青島萊西市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組織專人選編適合小學生閱讀的《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等16篇傳統經典名著,剔除糟粕,留其精華,每篇節選1000字左右,加上注音,形成“中華國學經典誦讀卡”,免費提供給學生。全市108所小學的4.12萬名小學生都在接受國學教育,學校每天至少拿出20分鐘組織學生進行國學經典集體誦讀。萊西市教體局局長張為才表示,孩子們從小接受這樣的薰陶,國學經典的篇目在他們心裏已經埋下了種子,隨著他們慢慢長大,會與他們形影相隨,對一個人的一生都會產生積極影響。

萊西市的教育行動,是當今中國教育發展的一種文化選擇,是對未成年人進行中華美德教育實踐的深化。不少地方的教育領導部門,也已經開展了同樣的教育實驗。這就將民間“私塾”等“自發”行動,逐步轉向國民教育的“體內迴圈”。全國政協委員馮世良於2006年全國兩會期間,提交關於《建議中小學生開設國學課》的提案,他建議教育部要在全國範圍內的中小學校開設國學課,並從政策上扶持民辦國學班。教育部根據《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關於今後在大中小學增加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的要求,已經著手編制有關教學和教材的計畫。 2006年8月13日,一個名叫“童學館”的現代私塾在武漢開館。

2006年9月28日,為紀念孔子誕辰[應為誕生]2557周年,由團中央“我們的文明”主題系列活動組委會、中國青少年社會服務中心承辦的網上
“孔子紀念館”(http://kongzi.china5000.org.cn )正式開通。
紀念館設有生平簡介、大事年表、紀念活動、孔子思想、孔子故事、孔子學院、影音作品、著作選載、圖片報導、紀念場所等13個欄目,通過通俗翔實的文字、生動精彩的圖片和影視資料,幫助青少年瞭解孔子及其思想,成為他們認同中華文化、承接中華美德、培育民族精神的網上課堂。

面對正在興起的兒童讀經熱,也難以避免地出現反對的聲音。有人認為,“三百多年讀經過來的大清王朝,讀出來一個‘一盤散沙’和‘東亞病夫’”。而今,讓兒童讀經,是“一種歷史的倒退行為。這位作者把中國近代貧窮落後,歸因於“讀經”,而把大清王朝腐敗無能的政治制度,以及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與掠奪等,這些導致中國近代貧窮落後的根本原因一筆勾銷。這種殖民地文化“心理”或“思維定勢”的殘留,將在兒童“讀經”熱與社會“國學”熱的大潮中受到揚棄。

經過一年的曲折發展,到了年底,2006年12月3日,鄭州首家“童學館”舉行隆重的開館儀式。


國學教育步步高 今年國學新走向

2006年,以國學啟蒙、國學教育為標誌的“國學熱”,步步升溫。從民間童蒙館,到國民中小學;從大學的“國學講座”、“國學院”,到中央黨校的講壇,從國內多種媒體的相關報導,有關國學“大講堂”,“國學網站”、“國學博客”、“百度國學”等等為“國學熱”大造輿論、提供支援,到國外以爭建“孔子學院”為標誌,世界範圍的“中華文化熱”,已經看到中華文化復興的新趨勢。它標誌“東方睡獅”的覺醒,它將創建歷史空前的中華新文明。到2006年底的最後兩天,有媒體邀請專家,對於“國學熱”未來的走向,做出了新判斷。

首先,“國學熱”向較高層面發展。

各國紛紛建立孔子學院,世界範圍的中國文化熱,對於國內高等教育的文化選擇,起著積極的拉動作用。 aaa1月24日《光明日報》:四川師範大學創設的“國學講壇”,迄今已在該校大學生中舉行8場學術報告,受到廣大師生熱烈歡迎,聽眾累計近6000人次。大家普遍反映,國學講壇使國學從以前很多人想像中的“神壇”走下來,來到他們身邊,使他們發覺國學原來與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是如此的貼近。
1月24日《光明日報》:安徽大學成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李學勤等知名學者到場祝賀並為研究院揭牌。該研究院將整合文、史、哲等學術資源,發揚皖派文化學術精神,從古老而悠久的徽學文化、老莊道家文化、江淮文化裏汲取智慧,使之發揚光大。
3月17日《光明日報》:中國人民大學今天宣佈,人大國學院今年將以教育部批准的“人文科學試驗班(國學班)”的名稱首次面向社會招收高中畢業生,計畫招生30名。在國學方面有特殊興趣、特殊愛好、特殊成績的考生將予以自主招生資格。
4月11日《光明日報》:“福建省國學大講堂開講”,由福建省社科院、省文史研究館等單位舉辦的國學大講堂,日前在擁有600多年歷史的長樂市吳航書院開講。
6月1日《光明日報》:“國學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召開,30余位國學專家學者,對國文與國學教育、國學在現行教育體制中的定位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
6月28日《光明日報》:國內首家國際儒學院在中國政法大學正式成立。這是國際儒學聯合會與中國政法大學聯合舉辦的。國際儒學聯合會由中國、韓國、日本、美國、德國、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香港、臺灣地區與儒學研究有關的學術團體共同發起,於1994年10月5日在北京成立,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國際性學術團體。聯合會永久會址設在北京,現任會長葉選平。學院將本著“從事儒學教育,培養儒學人才,開展儒學研究,弘揚儒學精神”的宗旨,聯合海內外儒學專家,努力推動儒學走向世界,使學院成為傑出的儒學研究和教育機構。
9月22日《東方早報》:復旦“精英國學班”開班,國學班的原典精讀,將著重精讀《論語》、《大學》、《孟子》、《莊子》、《史記》和《紅樓夢》。授課導師也是群星璀璨,都是復旦人文方面的著名學者。40名來自商界政界的精英走進復旦大學首期“國學班”的課堂,他們將潛心研讀古籍,不言“術”,不論“器”,重在學習哲學思想與人文素養,從“道”的層面學習時代的大智慧和真思想。復旦大學表示,該班的成立旨在繼承國學精髓、延續中華文脈、精讀人文典籍、融通傳統文化。
9月27日《中國臺灣網》曲阜消息:今天上午,歷經十年籌備,孔子書院在孔子故里曲阜揭牌成立。該書院將遵循孔子提出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繼承並發展中國歷代書院的教書、講書、校書、著書、藏書的傳統,與海內外關心儒學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界人士共建文化、學術交流合作平臺。創辦孔子書院,也是社會科學院哲學專家們走出學院,走向生活,研究儒學文化如何走向實踐、如何向民眾傳播儒學的良好途徑。
10月11日《光明日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與育靈童教育研究院共同成立了“經典教育研究中心”。它旨在為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經典教育提供理論探索和實踐支持。
12月23日《光明日報》: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八十年後複辦。進入21世紀,國學和國學研究重新引起國人和世界的關注及重視。廈門大學不失時機地提出複辦國學研究院,並於2006年10月10日舉辦“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成立80周年紀念大會”。國學研究院,突出學術研究和學術品位,激勵重大學術問題的研究與創新,以具體課題研究的方式培養國學人才,努力培育學術精品,為建設和諧文化和21世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促進世界和平和文明事業發展,做出自己的重要貢獻。
12月21日《光明日報》:“省委書記大學校園講國學”。報導12月19日中共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給鄭州大學的學生做“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為題的國學報告。在報告中,徐光春從《尚書》、《詩經》談到《中庸》、《論語》,涉及孔子、孟子等十幾位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一口氣”引用了24次古籍名句。該校歷史學院一位三年級的學生說,徐書記講的內容,比我們歷史課教授講到的還多。
徐光春認為,自古以來仁義道德始終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道德根基。中華傳統美德主要包括仁、義、禮、智、信五個要素。他指出,“仁義禮智信”五大道德要素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相互支撐,構起了我們道德大廈的根基和支柱。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離不開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12月26日《光明日報》:“國學講座首次走入中央黨校”。說這種國學講座,不僅使同學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瞭解,而且也提升了同學們的思想境界,拓寬了學習研究的理論視野,同時也引發了同學們對當前如何弘揚傳統文化,以更好地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服務,有了更深層的思考。

有9000萬人口的河南省最高領導人,向大學生講解國學和儒家倫理的當代價值,培養高級領導人才的中央黨校首次舉辦國學講座。這兩個事例,不僅具有鮮明的示範效應,而且為培養具有中華人文素養的領導人才,注入了新的內容,它對中華文化復興的意義將是深遠的。

其次,“國學熱”的新走向 aaaa2006年12月30日《國際先驅導報》,發表“2006年,國學大熱”的文章。就2006年的“國學熱”及其今後如何發展,採訪了分別來自北京大學和臺灣大學的兩位學者。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認為,2006年的“國學熱”是開始的第一步,下一步要考慮如何讓大家更加深入瞭解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真要發展國學還是要回到經典,就是“四書五經”,再加上道家和佛教的經典。這些經典,
第一,文字非常古樸典雅;
第二,它們思想比較原始,有原創性;
第三,它們牽涉的歷史事件比較少。
要普及國學,一方面,要有人“踏下心來認真研究真正的古代經典,從裏面提煉出永恆的智慧”。另一方面,要有人“把這些經典講得讓現代人瞭解和接受”,“絕對不能講得太深奧,沒有人聽得懂”。“今後國學的發展一定是走向‘小眾化’。因為,最應該接受傳統國學的再啟蒙、再教育的人,應該是全國的中小學教師”。

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後雷原指出,中國傳統的根基是國學,世界都在矚目,而我們本身的發展也的確需要復興國學。要把社會的需求和國家的政策一致起來。政府部門,尤其是教育部門,應該宣導和引導學習國學。學校要講,花大力氣去講。高考以及中小學的教材中需要凝縮更多國學的東西、國學的理念。

這兩位專家,對“國學熱”寄予熱情和期待,對於研究儒學的學者提出兩個層面的建議,對於全國中小學教師進行國學再啟蒙的戰略思考,對於政府部門,尤其是教育部門的如何因勢利導等所提出的真知灼見,定會為今後國學與讀經熱的健康發展以新的啟迪。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国学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