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5|回复: 0

漢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4 14: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漢學(Sinology)或稱中國學(China Studies)是指中國以外的學者對有關中國的方方面面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包括中國歷史、政治、社會、文學、哲學、經濟等等,甚至也包括對於海外華人的研究。
研究領域漢學最初只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主要研究古文和哲學、文學等,不包括現代中國的研究。二戰後,也逐漸開始研究現代中國。
漢學可以分為古代漢學和現代漢學。古代漢學根據不同的劃分,主要是對於1850年以前或者1911年以前或者1949年以前中國的研究,這以後的時期則屬於現代漢學的領域。
三大地域特徵美國漢學,以研究現當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為主要內容。
歐洲漢學,一是研究宗教與傳教士的中國文化問題,二是研究現當代中國問題。
東亞漢學,以日本為中心,研究中國自古以來到現當代所有中國文化內涵。
[编辑] 歐洲漢學一些人認為它的出現可追溯到遙遠的馬可·波羅(Marco Polo)時代,即13世紀。史料顯示,系統的漢學研究最早產生於16世紀,那時諸如利瑪竇(Matteo Ricci)、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和安東尼·托馬斯(Antoine Thomas)等基督教傳教士正嘗試向中國輸入基督教,所以最初的漢學更多的是被看作中國文化與基督教的融合。
啟蒙時代是對探索與發現新大陸懷有極大好奇的時代。那些曾經流傳於教士之間的敘述與信函被收錄進《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Lettres édifiantes et curieuses)》中,在歐洲廣為流傳。中國這樣一個廣闊的大帝國震驚了每一個對這片土地有所嚮往的人,與此同時,漢學者們(這在當時是一份偉大的工作!)開始向西方世界傳播中國的哲學、倫理、法制觀念以及審美觀。儘管這種介紹難免片面且有所歪曲,但這在當時的確養活了不少依靠販賣「中國工藝品」生存的小商販,當然,也一度引起熱議。那是,中國常常被描述為一個開明的王國。
法王路易十四時期,由法國科學院派傳教士前往中國進行研究,馬約瑟發表有《書經以前之時代與中國神話之關係》,杜赫德編著的《中華帝國史全志》。19世紀初有法國雷慕沙和德國克拉勃羅德兩位漢學大師成立亞洲協會,發行期刊《亞洲學報》。1823年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成之,刊行《皇家亞洲學會會報》,可視為漢學成立之年。此後英國、荷蘭、瑞典都出現了漢學研究,荷蘭人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國天文學,德國人曉特研究中國邊疆民族,匈牙利人喬瑪開啟藏學研究。
伏爾泰(Voltaire),作為一位偉大的作家的同時,也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的一位讀者,在元曲《趙氏孤兒記(L'orphelin chinois)》中,他也曾表達他對那片神奇土地的無限嚮往。萊布尼茨(Leibniz),微積分的發明者,對中國哲學尤其是《易經》極感興趣,他在《易經》中發現了一個完美演繹出來的質數序列。他還從中文本身提煉出了一個理想的、淵博的語言規則,即數學的本質——通過底層分析找出悖論。
1795 年,根據法國憲法,將於1796 年建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化研究院(l'école des Langues orientales Vivantes)。在法國,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一位從未踏上中國土地的人,於1725 年出版了《中國簡述(Description de la Chine)》(4 卷插圖本),這本書的大量資料是基於他與教友的書信中所描述的內容。這本書在當時具有相當的權威並隨即被譯成四種語言出版。
到了17-18世紀,其他的傳教士如理雅各(Legge ,1815-1897)在爭取設立漢學學科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在1837年,塞繆爾·基德(Samuel Kidd,1797-1843)成為英國首位中文教授。到了20世紀,漢學家逐漸脫離了傳教士的身份,並建立了一個可靠的標準研究體系。由漢學家在政治上提出的建議也使得漢學對政治產生了影響,如美國的費正清(John Fairbanks)。
冷戰期間,在法國,西蒙·利斯(Simon Leys)強烈的批評了漢學對於政治的干預——左的或右的——對漢學獨特但不失科學性的分析加以否定。他還尖刻的諷刺了對漢學有所辯護的專家們,如阿蘭·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
在21世紀,漢學被宣傳得越來越多,因為它對中國來說,具有極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歐洲漢學表年代 國家 機構 備註
1814年12月11日 法國 法蘭西學院 第一位法國漢學教授是雷慕莎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 英國 劍橋大學東方學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相對於歐洲大陸,英國的漢學傳統較為薄弱
1875年 荷蘭 萊頓大學 1890年由著名漢學家考狄所創立的《通報》成為西方第一份漢學的專業刊物
1912年 德國 腓特烈·威廉帝國大學 在中國生活近三十年的衛禮賢所創辦的法蘭克福「中國學社」,創建於北平輔仁大學的《華裔學志》
19世紀末 瑞典 哥德堡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學 以探險家斯文·赫定的中國西部探險開始,後有漢語言學家高本漢
1741年3月23日 俄羅斯 聖彼得堡科學院 伊拉利昂·羅索欣為漢學教師,在清康熙年間就有駐華東正教團從事漢學研究,到阿列克耶夫時期在學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成就
東亞漢學日本人自隋唐時開始學習中國典籍制度,日本與中國漢學的淵源最為深遠,明治維新前,日本朝野以模仿唐朝的一切為時尚。
雍正六年(1728年)《恰克圖條約》簽定之後,中俄始有往來,俄國傳教士團和41位留學生來到北京,努力學習中華文化,致力於掌握滿、漢、藏、蒙等多種文字。這些留學生後來成為漢學家的有伊拉里昂·羅索興、阿列克謝·列昂季耶夫、雅金夫·比丘林等人。早期俄羅斯漢學的研究中心在北京,後來逐漸轉移到聖·彼得堡大學。咸豐五年(1855年)聖·彼得堡大學成立東方學系,其中最著名的漢學家是瓦西里·瓦西里耶夫,漢名為王習禮,並將《論語》、《聊齋志異》和唐人小說《李娃傳》譯為俄文,還編纂了《滿俄大辭典》。
敦煌學二十世紀初,敦煌石窟藏經洞被發現,出土大量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寫本卷子及文物。西方漢學家前來敦煌考察,掠走大批文物。形成敦煌學之研究,促進漢學研究的新發展。
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稻葉君山、神田信夫、今西春秋等多曉滿文,很早就進行清史及滿洲史的研究。1981年5月26日,日本學者藤枝晃於西北師範學院演講時表示有學者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或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日本學者在漢學研究的份量超過中國。
漢學研究的意義海外漢學與中國本土學術進行對話,才能洞悉中國文化的深層奧秘;中國學人向世界敞開自己,才能進一步激活古老的傳統和思想的底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