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0|回复: 0

羅森、吉田松陰與衛三畏:1854年美日交涉中的漢文媒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4 21: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本關西大學 陶德民 教授前些日子在其演講及論文中介紹了他在耶魯大學圖書館檔案部《衛三畏家族文書》中找到的新資料,說明漢文在1854年美日「開國」交涉中的重要性。
美國的東印度艦隊司令官培理(
Matthew C. Perry, 1794-1858)將軍在1853年及54年遠征日本以前,因為美國沒有懂日語的翻譯,便在澳門僱用了通曉漢語並略懂日語的衛三畏(Samuel W. William, 1812-1884)為首席翻譯,然後再在上海僱用一名荷蘭翻譯。另一方面,「漢文」一直是日本外交文書的主體,例如中世紀的日本外交文書便是由精通「漢文」和中國文化的佛教高僧來起草,近世以來,則由日本的最高學府昌平黌的世襲「林大學頭」(校長)負責撰寫。日美談判過程中,日本幕府政府派過了昌平黌的第十代(林健)及第十一代(林煒)的「林大學頭」作為首席談判代表和翻譯漢文版的美國總統國書。
 另一方面,那些來華的傳教士,儘管漢語口語水平很好,甚至能通曉中國經典,但大多無法以漢語撰寫。因此,在條約談判過程中,他們都得另外聘請中 文 老師代筆,以確保溝通無所阻礙。 衛三畏在1853年及54年兩次赴日期間,都有僱用中 文 老師為其秘書。衛三畏在首任秘書病逝後,第二次便僱用了廣東人羅森。在日美交涉過程中,羅森高度參與了日美外交文件的撰寫以及筆談記錄的工作。與此同時,由於羅森善於賦詩和書法,在個多月的留日期間,引起了一陣子扇面題詞熱,慕名請求羅森題詞的官僚庶民非常多,經其題詞的扇面達千柄以上。對於羅森在美日交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陶 教授補充說,日本人曾賦詩云:
  橫濱相遇豈無因
  和議皆 安仰賴 君
  遠方鴃舌今朝會
  幸觀同文對語人
 羅森以漢文翻譯促成日美外交,以扇面題詞回應日本人對漢中國文化的仰慕,日本人則以漢詩詠讚羅森其人其事。漢字和中文在東亞世界的傳意溝通功能於此可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羅森像
必須補充的是,當時的蘭學(經荷蘭傳入的西方文化技術)已經無法滿足日本的需要,因此,許多年輕武士及有識之士深感蘭學的侷限,認為必須前往英美學習最新、最先進的知識和軍事技術,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近代日本思想家吉田松陰(1830-1859)。由於日本幕府政府採取鎖國政策,因此當時年僅25歲的吉田松陰只能靠偷渡到海外求學。1854年吉田與其弟子金子重輔(1831-1855)乘小艇欲偷偷爬到美國的軍艦上去,並以中文解釋其投靠原因(即〈第一次投夷書〉)。不過,由於《日美親善條約》剛簽訂,很多細節仍未落實。因此,美方為了不妨礙美日外交,並沒有答應吉田的「密航」要求。其後,吉田松陰因密謀偷渡出國而被捕,在獄中以一塊木板寫下出國未遂的哀歎(即所謂「第二次投夷書」),表達了其遊歷各國壯志未酬的內心鬱悶。這封重要的文書,一直以來我們只能看到英譯本,猶幸幾年前 陶德民 教授在美國耶魯大學的辛斯德林圖書館檔案部所藏的《衛三畏家族文書》中找到了羅森的中文抄本(見圖),讓這件沉睡多年的重要歷史文獻重見天日,也讓我們更真切地體會到「漢字文化圈」的重大意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吉田松陰「第二次投夷書」(羅森抄)

 最後要補記的是,吉田松陰偷渡時行囊中帶走的書籍只有4本,分別是《孝經》、《唐詩選掌故》、《和蘭文典》和《譯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