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06|回复: 8

[學習交流] 季羡林最完整自传出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7 09: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由季羡林先生亲自授权出版、迄今为止最完整记述季羡林先生一生的个人传记《季羡林自传》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 F8 F. ]' J* o- \( r
5 v/ z, R9 W! g2 e! Y: f    全书共40多万字,分为十四章,全书分为“我的童年”、“小学记忆”、“中学时光”、“清华学子”、“教书谋生”、“去国途中”、“德国十年”、“滞留欧洲”、“游子途中”、“在北京大学(1946-1993)”、“耄耋之年”等章节。写一部完整的自传,也是季先生一生的夙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7 11: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季羡林: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按我出生的环境,我本应该终生成为一个贫农。但是造化小儿却偏偏要播弄我,把我播弄成了一个知识分子。从小知识分子把我播弄成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又从中年知识分子把我播弄成一个老知识分子。现在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耳虽不太聪,目虽不太明,但毕竟还是"难得糊涂",仍然能写能读,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仿佛有什么力量在背后鞭策着自己,欲罢不能。眼前有时闪出一个长队的影子,是北大教授按年龄顺序排成了的。我还没有站在最前面,前面还有将近二十来个人。这个长队缓慢地向前迈进,目的地是八宝山。时不时地有人"捷足先登",登的不是泰山,而就是这八宝山。我暗暗下定决心:决不抢先加塞,我要鱼贯而进。什么时候鱼贯到我面前,我就要含笑挥手,向人间说一声"拜拜"了。 * B" C) x7 J! y) k2 r
  干知识分子这个行当是并不轻松的。在过去七八十年中,我尝够酸甜苦辣,经历够了喜怒哀乐。走过了阳关大道,也走过了独木小桥。有时候,光风霁月,有时候,阴霾蔽天。有时候,峰回路转,有时候,柳暗花明。金榜上也曾题过名,春风也曾得过意,说不高兴是假话。但是,一转瞬间,就交了华盖运,四处碰壁,五内如焚。原因何在呢?古人说:"人生识字忧患始。"这实在是见道之言。"识字",当然就是知识分子了。一戴上这顶帽子,"忧患"就开始向你奔来。是不是杜甫的诗:"儒冠多误身"?"儒",当然就是知识分子了,一戴上儒冠就倒霉。我只举这两个小例子,就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们早就对自己这一行腻味了。"诗必穷而后工",连作诗都必须先"穷"。"穷"并不是一定指的是没有钱,主要指的也是倒霉。不倒霉就作不出好诗,没有切身经历和宏观观察,能说得出这样的话吗?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公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算了一笔清楚的账。
! H! X; A. L& V) D/ v  世界各国应该都有知识分子。但是,根据我七八十年的观察与思考,我觉得,既然同为知识分子,必有其共同之处,有知识,承担延续各自国家的文化的重任,至少这两点必然是共同的。但是不同之处却是多而突出。别的国家先不谈,我先谈一谈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中国有五六千年或者更长的文化史,也就有五六千年的知识分子。我的总印象是:中国知识分子是一种很奇怪的群体,是造化小儿加心加意创造出来的一种"稀有动物"。虽然十年浩劫中,他们被批为"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修正主义"分子。这实际上是冤枉的。这样的人不能说没有,但是,主流却正相反。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证明,中国知识分子最关心时事,最关心政治,最爱国。这最后一点,是由中国历史环境所造成的。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天没有虎视眈眈伺机入侵的外敌。历史上许多赫然有名的皇帝,都曾受到外敌的欺侮。老百姓更不必说了。存在决定意识,反映到知识分子头脑中,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爱国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管这句话的原形是什么样子,反正它痛快淋漓地表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声。在别的国家是没有这种情况的。 ' S# X8 |( Q0 e4 S' L" A% Q; @
  然而,中国知识分子也是极难对付的家伙。他们的感情特别细腻、锐敏、脆弱、隐晦。他们学富五车,胸罗万象。有的或有时自高自大,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有的或有时却又患了弗洛伊德(?)讲的那一种"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他们一方面吹嘘想"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气魄贯长虹,浩气盈宇宙。有时却又为芝麻绿豆大的一点小事而长吁短叹,甚至轻生,"自绝于人民"。关键问题,依我看,就是中国特有的"国粹"--面子问题。"面子"这个词儿,外国文没法翻译,可见是中国独有的。俗话里许多话都与此有关,比如"丢脸"、"真不要脸"、"赏脸",如此等等。"脸"者,面子也。中国知识分子是中国国粹"面子"的主要卫道士。
  z0 G- a  ~& o1 T6 r  尽管极难对付,然而中国历代统治者哪一个也不得不来对付。古代一个皇帝说:"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真是一针见血。创业的皇帝决不会是知识分子,只有像刘邦、朱元璋等这样一字不识的,不顾身家性命,"厚"而且"黑"的,胆子最大的地痞流氓才能成为开国的"英主"。否则,都是磕头的把兄弟,为什么单单推他当头儿?可是,一旦创业成功,坐上金銮宝殿,这时候就用得着知识分子来帮他们治理国家。不用说国家大事,连定朝仪这样的小事,刘邦还不得不求助于知识分子叔孙通。朝仪一定,朝廷井然有序,共同起义的那一群铁哥儿们,个个服服帖帖,跪拜如仪,让刘邦"龙心大悦",真正尝到了当皇帝的滋味。 5 J, j- `1 l6 p
  同面子表面上无关实则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处世问题,也就是隐居或出仕的问题。中国知识分子很多都标榜自己无意为官,而实则正相反。一个最有典型意义又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他高卧隆中,看来是在隐居,实则他最关心天下大事,他的"信息源"看来是非常多的。否则,在当时既无电话电报,甚至连写信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怎么能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因而写出了有名的《隆中对》呢?他经世之心昭然在人耳目,然而却偏偏让刘先主三顾茅庐然后才出山"鞠躬尽瘁"。这不是面子又是什么呢? 0 \, ^( ^( B- X* p
  我还想进一步谈一谈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非常古怪,很难以理解又似乎很容易理解的特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贫穷落魄的多。有诗为证:"文章憎命达。"文章写得好,命运就不亨通;命运亨通的人,文章就写不好。那些靠文章中状元、当宰相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而且中国文学史上根本就没有哪一个伟大文学家中过状元。《儒林外史》是专写知识分子的小说。吴敬梓真把穷苦潦倒的知识分子写活了。没有中举前的周进和范进等的形象,真是入木三分,至今还栩栩如生。中国历史上一批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之地,决不会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中国诗文和老百姓嘴中有很多形容贫而瘦的穷人的话,什么"瘦骨嶙峋",什么"骨瘦如柴",又是什么"瘦得皮包骨头",等等,都与骨头有关。这一批人一无所有,最值钱的仅存的"财产"就是他们这一身瘦骨头。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后的一点"赌注",轻易不能押上的,押上一输,他们也就"涅槃"了。然而他们却偏偏喜欢拼命,喜欢拼这一身瘦老骨头。他们称这个为"骨气"。同"面子"一样,"骨气"这个词儿也是无法译成外文的,是中国的国粹。要举实际例子的话,那就可以举出很多来。《三国演义》中的祢衡,就是这样一个人,结果被曹操假手黄祖给砍掉了脑袋瓜。近代有一个章太炎,胸佩大勋章,赤足站在新华门外大骂袁世凯,袁世凯不敢动他一根毫毛,只好钦赠美名"章疯子",聊以挽回自己的一点面子。 ! \  r" L, C$ [
  中国这些知识分子,脾气往往极大。他们又仗着"骨气"这个法宝,敢于直言不讳。一见不顺眼的事,就发为文章,呼天叫地,痛哭流涕,大呼什么"人心不古,世道日非",又是什么"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种例子,俯拾即是。他们根本不给当政的最高统治者留一点面子,有时候甚至让他们下不了台。须知面子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皇帝们的命根子,是他们的统治和尊严的最高保障。因此,我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理论":一部中国古代政治史至少其中一部分就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和大小知识分子互相利用又互相斗争,互相对付和应付,又有大棒,又有胡萝卜,间或甚至有剥皮凌迟的历史。 & J. U% o+ |9 M  {" \
  在外国知识分子中,只有印度的同中国的有可比性。印度共有四大种姓,为首的是婆罗门。在印度古代,文化知识就掌握在他们手里,这个最高种姓实际上也是他们自封的。他们是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受到普遍的尊敬。然而却有一件天大的怪事,实在出人意料。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印度古典戏剧中,少数婆罗门却受到极端的嘲弄和污蔑,被安排成剧中的丑角。在印度古典剧中,语言是有阶级性的。梵文只允许国王、帝师(当然都是婆罗门)和其他高级男士们说,妇女等低级人物只能说俗语。可是,每个剧中都必不可缺少的丑角也竟是婆罗门,他们插科打诨,出尽洋相,他们只准说俗语,不许说梵文。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嘲笑婆罗门的地方。这有点像中国古代嘲笑"腐儒"的做法。《儒林外史》中就不缺少嘲笑"腐儒"--也就是落魄的知识分子--的地方。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也是这种人物。为什么中印同出现这个现象呢?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
; u+ r# n; l6 q6 r8 S  我在上面写了我对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看法。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写历史,连鉴往知今一类的想法我都没有。倘若有人要问:"现在怎样呢?"因为现在还没有变成历史,不在我写作范围之内,所以我不答复,如果有人愿意去推论,那是他们的事,与我无干。 % e( ^, Q$ R2 @1 T! e4 m& `
  最后我还想再郑重强调一下:中国知识分子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也不能望其项背的。尽管眼下似乎有一点背离这个传统的倾向,例证就是苦心孤诣千方百计地想出国,有的甚至归化为"老外",永留不归。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这只能是暂时的现象,久则必变。就连留在外国的人,甚至归化了的人,他们依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依然要寻根,依然爱自己的祖国。何况出去又回来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呢?我们对这种人千万不要"另眼相看",当然也大可不必"刮目相看"。只要我们国家的事情办好了,情况会大大地改变的。至于没有出国也不想出国的知识分子占绝对的多数。如果说他们对眼前的一切都很满意,那不是真话。但是爱国主义在他们心灵深处已经生了根,什么力量也拔不掉的。甚至泰山崩于前,迟雷震于顶,他们会依然热爱我们这伟大的祖国。这一点我完全可以保证。只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就足够了。如果不爱自己的祖国,巴老为什么以老迈龙钟之身,呕心沥血来写《随想录》呢?对广大的中国老、中、青知识分子来说,我想借用一句曾一度流行的,我似非懂又似懂得的话:爱国没商量。
6 S5 f$ v9 c1 C$ F! D% g  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可是我对于当知识分子这个行当却真有点谈虎色变。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再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弄成知识分子。
/ a+ I. Y7 T& K  K! C7 [  摘自《忆往述怀》
5 |; h9 }+ [( }! t5 i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5-1 定价:¥35.00  @$ L$ w: ~' S  ~* j2 y4 ?7 q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9 12: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季羡林获印度国家最高荣誉奖“莲花奖”

印度总统帕蒂尔日前批准了2008年度印度国家最高荣誉奖莲花奖”(Padmaaward)授奖名单,包括印度本国在内全世界共有135人获得这一大奖,在这135人中最引人注目的获奖者当属97岁的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这也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这一荣誉。
: c9 T- B' q5 }4 ? ) u6 u1 B6 Z9 y/ L% g6 [
   印度媒体用“‘莲花奖首次跨越喜马拉雅山来形容这次特殊又迟到的授奖。就在10多天前,印度总理辛格访华期间在中国社科院的演讲中,辛格就首先引用季羡林的话作为开场白———“中印两大文化圈之间相互学习和影响,又促进了彼此文化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也是现实。他还形容季羡林为中国伟大的学者、当代最著名的印度学家。印度媒体称,印度方面示好发展中印友好关系,是季羡林此次获得莲花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把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印度其他传统文化介绍进中国方面,季羡林作出了杰出贡献。
, R; l0 K# K# C; w$ T
5 @9 X- n" b6 m" ?9 D9 h( c! o
  事实上,印度政府早就开始考虑授予季羡林这一印度国家最高荣誉,200612月印度驻华大使尼鲁帕玛·拉奥与在医院中的季羡林先生进行了面谈。拉奥表示,季羡林许多年来始终坚信中印两国之间的友谊。
% R, k1 H3 \4 Y7 O2 [  b$ F! ]7 k9 T8 u
  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院长王邦维说:这是一个重要事件。授奖对普通中国人如何看待印度产生积极影响。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副主任姜景奎教授在接受印度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这一重要决定是发展中印两国友谊的一个方面,这将在许多方面改变许多中国人对印度的看法。”“授奖表明,学者同政治家、外交官一样,能够在国际外交事务上发挥重要角色。姜景奎教授认为,从某一角度而言,季羡林在中印两国关系上做出的贡献可以比拟当年玄奘发挥的作用。% K3 V# o; G8 O3 \4 x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9 12: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季羡林早年的异国恋情

       青年季羡林在哥廷根留学的艰难岁月里,有一件事情曾给他带来过前所未有的幸福与快乐。
. ~! _9 o  Z- R0 X: k; Q8 A9 ^4 l2 B0 y2 v% e
       在季羡林住的同一条街上,有一家叫迈耶的德国人。迈耶夫妇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小姐叫伊姆加德,活泼可爱,尚未嫁人。季羡林当时不过三十上下,年轻英俊,待人谦和有礼,正在读博士学位,又说得一口流利的德语。迈耶一家人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季羡林常去他家作客。 $ m# G7 a& Z: Y! U

1 V0 r! J5 `! [! X1 L       季羡林正在写博士论文。他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样。可是,季羡林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伊姆加德小姐表示愿意帮助季羡林打字。这样一来,季羡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晚上到她家去。季羡林的论文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文字,又修改得很乱,对伊姆加德小姐来说,简直像天书一样。因此,伊姆加德小姐打字时,季羡林必须坐在旁边,以便咨询。往往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季羡林才摸黑回家。' P; }, k) p8 O" N7 x
0 |2 A9 \; f7 ]/ D9 O8 A! B& w' Z* B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季羡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他们常常一起散步,看电影,买东西,走遍了哥廷根的大街小巷。伊姆加德美丽的姿容,悦耳的语声,嫣然的笑容,使季羡林怦然心动。季羡林初次尝到了爱情的滋味,心里充满激动和幸福的感情。同样,伊姆加德也流露出对季羡林的爱慕之情。, H+ w  [* ?( H' f( \
0 F! y. {" n" H7 ?8 r& Y+ Y
       但是,每当季羡林回到寓所,内心便充满矛盾与痛苦。他想,自己是一个有妻子儿女的人,尽管那是一次没有爱情的包办婚姻,现在他也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如果他敞开自己的胸怀,让爱情的激流涌泻出来,和伊姆加德由相爱而结合,自己未来的生活大概会是幸福美满的。但那样做,不仅意味着对妻子、儿女的背叛和抛弃,也意味着把自己的亲人推向痛苦的深渊。这是违背他所受的教育和他做人的原则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幸福与痛苦,欢乐与自责的矛盾心理,一直折磨着他。最后,他终于决定,为了不伤害或少伤害别人,还是自己来咽下这颗苦果。 + |4 \) y3 i+ [
7 Y3 v! P+ t( e9 a6 U  N3 U# m( ^3 p
       1991年,80岁的季羡林在写长篇回忆录《留德十年》时,首次披露了他50年前这段鲜为人知的爱情经历。季羡林写到:我就是怀着这样的感情离开迈耶一家,离开伊姆加德的。到了瑞士,我同她通过几次信,回国以后,就断了音问。说我不想她,那不是真话。l983年,我回到哥廷根时,曾打听过她,杳如黄鹤。 ' O* ~+ k8 f- ?6 ]7 E; ]

( h+ x9 f& i/ w5 }' I7 x       然而,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据说,近年来,有人专程到哥廷根遍寻伊姆加德小姐的下落,最后终于找到了她。今天的伊姆加德小姐,已是满头银发的老人,然而精神矍铄,风韵犹存。她终身未婚,独身至今,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机依然静静地放在桌子上。 # f! u+ L. r# _$ J

" ?! I0 e  `1 C8 v    (《季羡林先生》/张光璘著 作家出版社出版)- e. T% p  O3 L- M  o
) h* `9 Y9 r; [8 ]6 O0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9 12: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季羡林年谱

       191186# Q$ ]( N" e- E% O, u9 T
4 m4 }: q" a+ [$ e3 H: s1 m$ @& E
  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并入临清市)官庄一个农民家庭;4 ?$ U, h1 w" p) D& E* z+ U

  ]4 q) H1 X: s. P1 h5 Z+ v: G! T  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 O# _. z; i  T" S0 h
2 R/ d, A! k4 p& f  1917 (六岁)5 t* d4 d- Y6 I' O+ U

9 }! E$ F; t( h: S( d. m1 L6 ~  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读过《百家姓》、《千字文》、 《四书》等。
* u$ F1 i2 ^; h2 j# d# {& |  b" B4 q' ^4 B9 d+ y5 E, l# S
  1918 (七岁)
# F5 [1 g3 O" M2 M% S) A8 m1 }- o- Y; e+ Z' A. Z5 I) O
  进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
/ ~  h* t* F, u; q- n8 f- [* m7 J6 W. r. C- W& E
  1920 (九岁)  ~. u. F" ]6 D& ~! ]0 |

1 c+ \) X# E& B$ T' I( |8 C' L  进济南新育小学读高小三年,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 o5 D- |! q  j# M8 j, r2 `5 d1 O5 l+ {8 J2 |/ Y3 L" T! h4 z% n
  1923 (十二岁)+ V+ q- b/ ~) t) `7 o9 T* B  ?

! p' h7 e7 e! _  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 《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r) t) a  C- h# L
8 {, E9 w  ]& l1 T; L. P7 p
  1926 (十五岁)
! w2 c5 g% L, M, t0 U( s1 u3 ~% I3 ^. S( Q9 ?% I4 x
  初中毕业;
4 u+ _4 S5 |$ Y+ |9 T" V
. h: G2 ]% u9 _- m" B1 ]  在正谊中学读过半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 间,开始学习德语。- ]% z7 Z* f5 O) w

  A! ^' V5 `" j9 ?: k. Y  1928—1929 (十七岁至十八岁)
1 \( \  k! S6 T0 @8 N4 G5 P) m( t+ f$ S2 t3 S" t1 n3 c- W. W
  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创作《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逋,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K# {1 y8 D1 G
. e* ?: x( W/ L
  1929 (十八岁)
. z, l. m1 v6 a* E- _) S+ [. k/ F2 m3 K
  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 R) }+ X& E0 T4 a. p0 W: o$ y
$ c) \* T: Q( o5 l  1930 (十九岁)
, R# t. l4 Y* y' e# E% u- Q
# |4 ^- {+ }/ |# M4 Z. b* d  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2 z) U7 B7 P& g% Q2 D" o9 R1 S# ^
0 M5 i. G+ h* k. A6 l  B$ t; i
  高中毕业。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专修方向是德文。
1 r/ s* s4 k6 s8 w7 g: S4 O
% Y6 e4 K9 l2 u* i  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 a% k/ |7 q3 @* m" G* ^7 Z5 {+ P- c3 }4 W- d: H+ v
  1934 (二十三岁)
  \  X" a# S" g8 [
  a# j1 X( H* Z- w8 d  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毕业论文的题目是:The Early Poems of Hoelderlin
( v) c7 V- r; R% A$ ~- z5 R' L: A2 T* C
  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 H7 m0 h9 W* e- l
; {2 d2 H; O1 j, o* {  1935 (二十四岁)- I' F# P% f% r# T

) ~5 H7 z2 }$ Q" \2 {. [4 f" ^  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 v0 l; B/ m6 k, \8 h
5 G% g- {- G! T- ^  j  q) D7 J' Q  1937 (二十六岁)
6 ^0 x, d& B' k' c% a/ f
  e: g  r# Y1 {$ B3 h  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l6 Q  d' F1 N2 q' S+ K

7 @( f# |3 E- f  1941 (三十岁)3 g* @/ m2 A4 e8 F+ Z8 f
6 e1 K# |+ I: Q( m
    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Die Konjugation desfiniten Verbums indenGathas des Mahavastu
. g, ^  X" v/ e/ w' z+ r% G
, o0 a, c9 j# C' f  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1 i2 {4 S6 |5 j: u" U$ _9 W8 m% m

2 T2 }4 q7 E- B  1946 (三十五岁)& W  X% j5 i2 H! o5 P+ m
. j7 n; r/ h8 ^
  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系主任职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外)
7 O- `0 a8 r' `# L# w0 h* {- T! Y5 T0 J
  1951 (四十岁)! o# j% E8 E0 R( v. p' I. b+ s
7 ~0 C5 {4 Q" P+ p* g4 A
  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印度、缅甸。
+ B2 X, U9 A; k6 A# J: x8 E/ N' H( j8 n( ^
  译自德文的卡尔·马克思著《论印度》出版。
/ [! u. M* k8 B0 d: U( m& A# w& u* ^  Y1 b* ~" P! @% ]3 `* S
  1953 (四十二岁)
0 G1 a2 S+ [- h9 n: G% I' J3 D7 i/ E: P7 i
  当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g. k5 A4 k  v8 A& q7 H7 g  X  P) r- w9 l+ `8 X
  1954 (四十三岁)
% J3 ]3 J1 s# n+ o5 V5 F$ ?
9 `% ?& g4 _0 R' ?: T; l) `  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 w0 s1 n4 z. }# k2 G" M( F: |
8 a7 B& a- Q1 Z! f% J
  1955 (四十四岁)2 q! A9 F1 K% U
! N) [( m6 c& F- R9 E1 B
  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前往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国家会议 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参加国际东亚学术讨论会: n# D' Z0 s# s# I& h8 V0 l; u
' @! F2 S5 i& ^/ b0 R
  译自德文的德国安娜,西格斯(Anna Seghers)短篇小说集出版。3 s2 c7 X2 e- h7 Z
  o+ ]' Z, \) x9 n' \$ w" i: e) Z6 J
  1956 (四十五岁)
( M/ p- @! |1 p9 h
+ E# {5 x' Y$ ?6 i4 Q/ B& x  当选为中国亚洲团结委员会委员;
: ]5 G* _/ g- P: c: Y3 {0 F  A3 |' `
  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y& M4 r& ~9 q0 \+ P$ y
& z2 }0 W9 V) R% [4 j+ R' q
  译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娑(Kalidasa)的著名剧本《沙恭达罗》 Abhijnanasakuntala)中译本出版。
/ i: k" H9 G& A: q! N5 V7 s- {; F7 k! f; E$ n
  1957 (四十六岁)
8 [; j+ ~5 h# V8 _5 a/ Z
3 [0 I  a7 d) t- G! X1 Q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出版。
) f# k$ v" x# `* q, h5 A/ ?3 S$ r( x6 I3 I" U7 l  O
  1958 (四十七岁)* ~! b$ e3 p9 U, B# h( G3 u8 e" P
# s' h' N! \$ e3 [1 G+ h
  《1857-59年印度民族起义》出版;; o. f+ s& }* Y+ G
& a4 p2 j- D4 o7 s
  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参加在苏联塔什干举行的亚非作家会议
( V. V& j. w7 d+ U# ?9 V5 i2 W. B9 `0 O% D1 Y6 W
  1959 (四十八岁)* ]3 ^. P/ D& \0 g# u& X0 Z
& J! F. I& g" \
  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 k- W7 H1 p  r) V! a/ x  P; }" x; [' v7 h% j/ l) I( ~
  应邀参加缅甸研究会(Burma Research Society)五十周年纪念大会& P& w3 z/ L! M0 w
0 u- l# z( |; @9 v/ R% [4 t
  译自梵文的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Pancatantra)中译本出版。4 W$ I; }& B- s, z4 V$ M

1 F. L  q/ X+ d6 Y  1960 (四十九岁)
" J$ T2 X1 A& ]; I4 o5 _
/ x. n2 V  n* c& o- J4 p$ K  为北京大学东语系第一批梵文巴利文专业学生授课。
: q! t9 u7 v! j! ~  g6 u9 y# X: A. b4 W  w! {9 E* B7 \' n- H3 x
  1962 (五十一岁)
' [  x9 S& n, C8 J2 X. x! t
' n+ b  v" k# {( E$ {. t, W0 g3 J  应邀前往伊拉克参加巴格达建城1800周年纪念大会# u; T# ^7 W& z8 i: Y/ P( S

+ _. c1 z- _  x* T6 A  当选为中国亚非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 Y0 `6 f# \" e4 u; ]4 P; N! Z4 `5 L8 o
  译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娑的剧本《优哩婆湿》(Vikramorvasiya)中译本出版。6 ]( Z; F0 K8 u3 c% b  V
5 l4 y9 G+ M/ f! b. q7 a
  1964 (五十三岁): T8 y  Q' i4 q; ?) y- o/ O

; ?% T9 L# b5 K  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D5 o; X% m3 I0 \

  K6 p; _# V, y" R/ k+ Z  参加中国教育代表团,前往埃及、阿尔及利亚、马里、几内亚等国参观访问。
2 G' P# f# O3 B" _: S. ?& v# v  P4 K. E& `+ {# k4 R# e! z5 w
  1965 (五十四岁)2 h$ u+ m4 ~4 g, a3 N3 k: {* \
4 G: @" S) Y4 D. c- q( c2 C* K; F
  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4 E7 V4 }2 f* S1 B) V. }- y+ g, N5 ^4 R6 k7 ?
       1966 —1976 (五十五岁至六十五岁)
3 M' R4 c, f; M, G' @0 ^- t6 S3 |' _+ J& r- G: h: k: V
  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自1973年起,着手偷译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Ramayana),至1977年,终将这部18755颂的宏篇巨制基本译完。
- Q, U( F: y5 J# A0 a, I2 O6 e, [
       1978 (六十七岁)9 g; |1 G9 n, f! K' d! Q( N
6 T5 x" U. D* i5 p) \
  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4 ]; r- V+ [2 A! D' i# F" A# D: V0 v) k$ y% e0 L* J% M
  大学复课,原担任的东语系系主任同时恢复;
4 v3 t+ E4 a5 a/ f: T0 w. l& M( E8 K% o3 I
  作为对外友协代表团成员,前往印度访问;) n3 p& x, ^0 L

: ~( Q6 Q2 T/ O3 H; B  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北京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5年,北大与社科院分别办所后,继续担任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至1989年底。
! G& f$ G* K5 I! h. N- Q4 `0 M. Y, m& S9 O
  12 中国外国文学会成立,当选为副会长。. k( \1 @: z3 W! H; t
; Q, u9 O$ Q3 q. T
  1979 (六十八岁). I% @+ t9 ~% l" f* |' B9 C% G

" ^3 t  U* J; Y/ ^* v& w- n  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编委会副主任兼任南亚编写组主编;中国南亚学会成立,当选为会长;3 Y! J5 l1 }- L0 J; `6 C
3 w$ d! Z( E* P4 M0 C% G
  专著《罗摩衍那初探》出版。* i2 E( e' C( [. e: v
0 E2 L! M. D* e' e# q! H5 h
  1980 (六十九岁)' }# o! k5 t$ d

) v) J$ |; _5 N# B# ?8 s  p) e  散文集《天竺心影》出版;
& j7 ~9 S# B# O4 W! K& w1 @
. w6 l- {. c9 }5 _  被推选为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 b3 c9 X1 e4 G# A% l: o
, d$ m0 r% x; c+ n; r; v  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当选为副会长;
& G' q6 x4 I& x2 c4 J7 ^' ~! w( v8 h; V5 }; F
  率领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赴联邦德国参观访问;. |$ u1 ]- ?& |4 M( F& V

& _" |! B( O5 c; `; k. h# u7 x  q- r  应聘为哥廷根科学院《新疆吐鲁番出土佛典的梵文词典》顾问。6 \  N2 h; r  b) @/ ~
& r' x; o) b1 C
  12 被任命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 ~7 o  B2 |* o( O" b8 P5 j" Z& E  P9 ]9 Y* y) ?
  散文集《季羡林选集》由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
" t' B7 X9 n' j* S& p- G: u5 C0 ~# B9 a$ V: I" l; o; }0 }
  1981 (七十岁)- M. ^4 o; a" a: W8 B6 x
* [& V# Y: q7 K  ?3 R  e) b
  散文集《朗润集》、《罗摩衍那》(二)分别出版。) h: n  }# Z# s. z

8 G, _6 b7 E! `) |- C6 s& c  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成立,当选为会长。  
" d/ d& r6 R! L4 h4 V8 s
+ P2 }- B8 R  `, O# A; b8 v! u       1982 (七十一岁)
$ c# a# t3 ^& t3 D6 e! a
. }$ W( i3 T" V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罗摩衍那》(三)、(四)分别出版。
" o; m- O" c/ y7 F/ }3 y7 j7 M# x+ ?  n
  1983 (七十二岁)* ?$ C! X8 C& F( Z) b! ]
) c, X* Z* S" x+ a
  获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P7 d! T+ ]/ J$ q

1 _" G! H9 Q3 d' _' p3 \( e  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被选为六届人大常委;
6 G& y  v) s6 S9 T+ Z" N7 U
( ~# g9 R0 K( _7 b( [$ G  在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届年会上当选为会长;0 O6 @! w! o- f5 M/ l' }

8 |$ ^- p+ a9 _' v. \5 ]  参加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筹备组工作。学会成立,当选为会长;. E; \$ `: X1 K8 {' Y0 i( V0 i0 D0 U
% ^4 D7 T( P+ ~: G; O: N
  《罗摩衍那》(五)出版。+ V, N* F8 l0 A9 A' t

8 e% z. J+ _: o$ p: ?9 a  1984 (七十三岁)
% q& S- ^+ L8 U8 k, x' v
5 n# ?3 o2 {) s, k8 U0 N  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0 u9 g3 V" h: ]- |  j$ I
0 D. {, t, Y4 K/ k
  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4 P& Z8 Q' F  I7 x4 q
) G% W4 s; O# ]" n6 K. t
  当选为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
" m" u9 R3 I2 d& E% x
' F$ B( x4 N! ?1 t) i1 k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学会成立,当选为会长;
% T8 d( O: a9 {2 z
8 c8 q" @8 k' X" s0 j7 g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当选为副会长;- Y/ @4 w+ Q/ [1 {* X  Q  d* k" @' A6 N2 p
" _" m  [: G. y& Y
  《罗摩衍那》(六)、(七)出版。- X7 C1 |4 S9 b4 X

& i* g4 }0 m5 X- N8 K3 K   1985 (七十四岁)- m; }& ^, v' O9 F0 ]' ~2 ]

8 F: I. W* a/ U  Z0 s  主持的《大唐西域记校注》出版;
7 Y7 m' \/ X7 Q  z7 J) F8 G. t+ E
  参加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印度与世界文学国际讨论会蚁蛭国际诗歌节,被大会指定为印度和亚洲文学(中国和日本)分会主席;1 D# l2 x5 C" n2 q- p
8 i3 ]- A# u; z; ]% g5 |
  组织翻译并亲自校译的《〈大唐西域记〉今译》出版。
0 A2 ]9 `9 x. |! s5 |
0 r) a6 A: {, j2 n8 H  作为第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国代表团顾问,随团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斯图加特参加第十六届世界史学家大会0 e  ^% l5 {4 }

% E$ Z: P: {  J) G  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 O) r' t8 O3 \$ u# u! U
4 z( r* N' M, _! V    译自英文的印度作家梅特丽耶·黛维(Maitraye Devi)的《家庭中的泰戈尔》(TagorebyFirside)中译本出版。
, k( O& _. _  u; f- f
8 v' n+ L- t+ Z8 d  1986 (七十五岁)
9 G( Z0 j. x; [( m+ A' a% ]: \" F8 [
  当选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
1 P; z4 f1 C6 j: q! j# q. }
% {  s) t+ l& A. N/ M4 |  应聘为中国书院导师;
7 P; N$ g$ e! _* a8 m' t7 V* u* W" E6 \+ N5 @
  北京大学东语系举行季羡林教授执教四十周年庆祝活动;: e5 A/ K- Q! W( Z, D. R" @6 N/ R# B

% T. c+ ?& E0 Q( D) \- m7 e+ A- n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和论文《新博本吐火罗语A(焉耆语)〈弥勒会见记剧本〉 1.3 l/2 1.3 1/1 1.9 l/11.91/2 四页译释》,同时获1986年度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y  c% Q; i0 M4 ^6 O

! |- d/ k' H, y7 T3 N( {% g7 H  率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访日赠书代表团回访日本。
* L( z, U4 u# b3 K5 [( S$ p- T# _: {; n
  1987年(七十六岁)! ^. k! z( F, [& A- G& v2 k

, c$ k. T* _$ _5 k5 b2 [  v' m! U  应邀参加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国际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 `' s9 p5 O. y8 e. K

6 O! ~5 Y& _% Q  U4 }  主编的《东方文学作品选》(上、下)获1986年中国图书奖;! r( `2 q' x. b8 A" a

/ w/ f# }& ?( U" K  《大唐西域记校注》及《大唐西域记今译》获陆文星韩素音中印友谊奖;
: Q5 J- Q; s$ I: w" ^5 K% x4 B8 n
% C& n$ B" N. X+ R; w; X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奖。& Z: N$ }3 ^, b: B

7 g, {* i( w( T& z1 T7 K, B  1988 (七十七岁)0 M, ]( y; C- I9 E& N9 {

" S- g0 X7 j& Q7 f( {' Y! I  论文《佛教开创时期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获北京大学科学研究成果奖;" n# e3 l& {/ d
+ O2 ]8 q5 a! Q3 ]. R* s9 G2 \
  任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  n0 I( D5 w8 I8 D  Z4 P# F5 O& d

$ B, m) H  t" |. U! p2 I/ ^; m  受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翻译奖评委会委员;! n" a, z- Q& ]; o

1 s/ V3 t+ ]. G) d8 ^  受聘为江西人民出版社《东方文化》丛书主编。
- H' j3 J4 d7 ]( q3 C) i# p
7 T% h# Y& s- y) ]  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 q4 u2 p6 m* I1 v9 {4 d( `# c: Q, d, S9 C
  1989 (七十八岁)# V8 R  p. Z$ M. _

- B( u5 [9 I% E' _8 N) o) e  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从事民间文艺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授予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 U! m5 K& D. m. h: B' l+ g9 Q
) Z' I0 z: J/ c# Y- K8 Q' m  1990 (七十九岁)3 W4 c. ~% l0 y. J$ Z
9 Z1 g0 R) z9 d9 o
  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 C* Y. X. i3 ]/ W% Q

2 I# D1 G$ ^& |: `  论文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出版;* d$ W! Q8 i3 ?

0 T- ^$ g# T: i8 _+ `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获中国比较文学 会与《读书》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著作荣誉奖
  C- k- m8 N, V- o$ r* s* N6 N9 F  v7 h2 g; x% w
  受聘为《神州文化集成》丛书主编;8 O+ E- F* }$ ]# o% @
$ y* K: L& J- |4 r% i& u+ M6 X" L
  受聘为河北美术出版社大型知识画卷《画说世界五千年》十套丛书编委会顾问;; r$ n- t* G: n2 \+ K% ?
$ r2 C- D/ E5 g6 Y8 Z& W- g3 u
  当选为中国亚非学会第三届会长;
; D, ~" b0 V; B- r
* Z. t1 N7 o/ W2 M# V$ j  受聘为香港佛教法住学会《法言》双月刊编辑顾问。6 z1 ?5 F& _$ X, W

7 J6 Q+ r% s) j$ q  1991 (八十岁)  `* d$ z/ z6 q8 b% }' ?
" K  Y! _5 i; ~) B0 r
  受聘为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  J+ S. U) l3 s' r0 f, c1 D/ V

" P6 q, r. r0 G# h  1992 (八十一岁)
' b& M! x6 Q' A9 \  z6 S" M, p
$ {$ u+ z0 N% [: y% H$ v  被印度瓦拉纳西梵文大学授予最高荣誉奖褒扬状
8 [! ?/ Y; `. ^, j! B) Q
) E- E, e7 A( k( F/ F7 ^2 R  1993 (八十二岁): W2 A" _" v8 Z( c

7 i9 o1 |5 }9 ?0 ?  在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第二次会议上,被选为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9 b( [! A4 r6 \% r" ]3 s! ~- T
5 L# L3 D7 C- @' q& Z4 }, n- i/ G
  获北京大学505“中国文化奖0 u9 M1 b+ {* _$ M( Z8 m; ]

$ J' k* T* Z7 p$ d7 u  受聘为泰国东方文化书院国际学者顾问。
) P! T2 C% c, X. @" C3 ]! V
& q3 }" P5 I' `  1994 (八十三岁)9 z- }( v3 ]2 |3 l) N% \

- ?, J' L$ H* j9 \% u% k% L2 A  V  主持校注的《大唐西域记校注》、译作《罗摩衍那》获中国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A; K# W6 I& K
; f6 m( L9 P  o  赴曼谷参加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揭幕庆典,被聘为该校顾问;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颁发的彩虹翻译奖# n$ ~1 c" d2 e! i9 ~4 x5 q4 {7 e

/ S/ L+ l  f9 m5 t  N' {1 b/ u  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主编纂。先后担任《传世藏书》、《百卷本中国历史》等书主编;- g) x# ]& u- }* w. S

. a8 O  o4 J" o4 n  应聘为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宝钢教育基金理事会顾问。
2 V' S1 ]2 d8 u3 }0 X# b/ Q" y0 r4 a+ _  [/ \5 a
  1995 (八十四岁)
% ]+ Y6 a* o& n8 C+ Q8 {3 q( H$ m) [5 g4 _' g) J2 ^
  《简明东方文学史》获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首届优秀著作奖。
( @5 j$ y, p" n! A- J7 j/ k
& X0 e+ x4 c3 J# {& l, \  1996 (八十五岁)
. F' N7 I" U4 I* t# `
3 ?8 k! A, n) Z5 {0 a' _" G4 {" K  《人生絮语》、《怀旧集》、《季羡林自传》、《人格的魅力》、《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季羡林学术文化随笔》分别出版。  T% {- V) ~- f( k9 A

0 t! a8 |# a- T  Q  1997 (八十六岁)
# U* A' V) F* l; a: L4 M4 u% J% G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上)、《朗润琐话》、《精品文库·季羡林卷》、《中国二十世纪散文精品·季羡林卷》、《东方赤子》分别出版;2 `# Y. r% E- s7 N3 e
* d# q% o9 x- e. d$ B
  主编的《东方文学史》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a  r" g0 m( F4 T7 ]8 P

2 }, ?2 G: M8 p& |% ~/ W  《赋得永久的悔》获鲁迅文学奖;* i: c' f) }+ ~3 X! z& T0 `
" Z: \# n) d2 _) M2 a6 I
  被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师范学院分别授予名誉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校长、名誉院长。
0 N! {. a5 Q8 y: h' M$ C+ c8 ]5 B8 S! y$ `; R9 p- z
  至1997年底《季羡林全集》总32册已出版16册。
- R7 A1 Y6 Z" ]; L0 Y9 d% N; u4 L7 R$ z% g1 |2 B" s
  (北京大学李铮编)
, h2 Y* O8 Z" e: K0 F7 n+ `& H; _/ Q% v0 H, H" M# w
[ 本帖最后由 寒气冒山泽 于 2008-5-9 12:36 编辑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9 12: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季羡林的绝学

刘绍铭 文* q/ l: y& }* u8 `0 n
  
: x3 I, D' e$ P, v8 L  刘绍铭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为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讲座教授、中文系主任。9 g  ^4 Y2 e/ s

* J+ v# X! w: B( g  h; O1 t$ Z0 c* a  季羡林教授学问太渊博,著作太专门,教我们高山仰止之余,实难说得上对他在东方学的成就有什么认识。且看他一些论文题目:《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或:《吐火罗语的发现与考释及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或:《中世纪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0和-u的转化》。我们门外汉,对这些题目连说一知半解的资格都没有。季羡林发表过的文字,我们看得懂的,大概只有不设专业门限的随笔杂文了。, B' M1 n. R( x. u' @  A- ^
2 d/ c2 c* Y2 L, t8 X
  但季教授是东方学和比较语言学大家,散文只是他的副业。幸好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及时出版了《季门立雪》,以“季学入门”的方式给我们作解人。吐火罗语是什么文字,下面再说,先简述先生求学经过。季羡林山东人,1911年生,1930年在清华大学主修德文。8 |1 |" z1 \: e; I  n8 }* C
1935年以交换研究生资格赴德国入读哥廷根大学专门研究印度学,选修的语言有俄文、南斯拉夫文、巴利文和阿拉伯文。他主修印度学,梵文是他的日常功课。日后他发表论文的语言,除中文外,还有德文和英文。吐火罗语是先生“无心插柳”的一大收获。7 b, J" W+ k' a5 g1 y* |
% S9 B0 x5 `- Z- f: M
  现在得请钱教授出来作解人。“‘吐火罗文’,这个连名字至今都未必可以算是确定了的稀奇古怪的语言,它的发现和解读、研究是20世纪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王国维早就注意到“外族”语言对研究中国问题的重要性。他在《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新发见之学问》提到,“及光绪之季,英、法、德、俄四国探险队入新疆,所得外族文字写本尢伙”。其中一种就是吐火罗语。王国维继续说唐时“栗特、吐火罗人多出入于我新疆,故今日犹有其遗物。惜我国尚未有研究此种古代语言者,而欲研究之,势不可不求之英、法、德诸国”。
2 Q! R, u2 _% y6 g$ q3 P2 v. t
) ]5 w/ h  Q# B4 v$ _4 u; ^2 E  季羡林留德十年,其间恩师E.Sieg传授了他这门“绝学”。1946年先生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立东方语文系。1975年《弥勒会见记剧本》在新疆出土,给季先生辛苦学来的吐火罗文一个大展身手的机会。他在上世纪80年代接受委任从事解读和翻译这剧本的工作,成果是“一部世界上规模首屈一指的吐火罗文作品研究、考释和英译”。
6 V# M7 E, ?) `9 K
! O0 {* q5 a" N; v. I  季羡林今天是独步亚洲的吐火罗文专家。因他研究所得,我们才知道新疆曾是全世界唯一的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分别是: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穆斯林文化和西方文化。汇流的结果在语文上留下痕迹。季教授在《说出家》一文指出梵文佛经无“出家”之说,只有“出走”,但吐火罗文却有“家”。推断的结果是,汉文影响了吐火罗文的结构。4 e9 I) O- Z0 y3 m

* n% L' i4 B# R# F  季羡林的著作太专门,无法长话短说。我们应该记得的是,他除了“绝学”有名声外,在佛典的研究上贡献更大。钱文忠是季先生的得意弟子,介绍老师的文字,懂得深入浅出。我相信他口才一定了得,不然中央电视台不会请他开讲“玄奘西游记”,而且还在“热播之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7 00: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季羡林先生著作目录

季羡林著作目录 
( u) t3 c, a, C! L, I" W1 万泉集(季羡林著) I267/96e 1991 0 p: y1 ^" h% ]; {' Y4 A. Y
2 中印文化关系论文集(季羡林著) K203/6 三联书店 1982 $ V9 t, E' J5 n: M/ v
3 东方文化史话(季羡林主编) K103/9 黄山书社 1987
1 q( F5 A  B3 ^, C1 s: r4 印度古代文学史(季羡林主编) I351.092/1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 H1 U$ ^* p$ B$ i6 O7 j3 H
5 东方文化知识讲座(季羡林等著) K300.3/2 (赠) 黄山书社 1989
4 S6 f. C+ p0 R! X# `: r; y6 中印文化交流史(季羡林著) K203/6b 新华出版社 1991 * D$ K! r- n# w8 [, a: [6 |
7 学者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季羡林等著/齐宝惠,陈建龙编) G645.5/29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9 }( B8 \" q# F9 _6 n; ]( \5 b
8 东方文学辞典(季羡林主编) I106-61/7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2 + s6 a0 M9 F& T# i
9 季羡林小品(季羡林著) I267/96f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2 H9 b  v- T$ d  @( l- n5 \
10 留德十年(季羡林著) K825.4/123 东方出版社 1992
0 E' F2 c. i/ I1 j, j# d11 大唐西域记校注((唐)玄奘, 辩机原著/季羡林校注) K930.9/1-2 中华书局 1985
- i3 a8 o% d+ @4 w! ^12 《大唐西域记》今译(季羡林等) K930.9/1-3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 3 b9 M# o8 Q  Q
13 中国比较文学(季羡林, 贾植芳主编) I0-55/3 (13)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4 , `: q' m& S9 A# G  Q& D( g
14 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季羡林著) K203/6a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0 0 r% o/ L( Z- i: J
15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 I0-03/9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 F- w( f+ E  k+ {2 H
16 东方文化研究(季羡林等著) K107.8/5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 a% Z/ e& A5 L8 ^8 `  Z17 沙恭达罗(迦梨陀娑等著/季羡林译) I351.12/1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5 * Q- I# X$ u6 Q$ o, d
18 人生絮语(季羡林著) I267/96h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2 S% r: u$ t3 }- B; ^19 东方文学史(季羡林主编) I109/45 (上)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
* Q. W" B" ]/ E; q" s2 }20 我与中国20世纪(季羡林等著/汤学智,罗筠筠编辑) K820.7/38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 ?9 n: W% i! X5 q( C8 V9 J, D
21 炉火情(泰戈尔谈话录)((印)梅特丽耶?黛维夫人著/季羡林译) K833.5156/1f 漓江出版社 1995   [7 ^/ a1 j9 S: l, B5 q+ }5 |
22 季羡林论印度文化(张光璘, 李锋编) K351.03/4 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4 5 `" y' P) I7 b  R7 q, d9 g
23 梵文基础读本(语法 课文 词汇)((德)A.F.斯坦茨勒著/季羡林) H711/6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4 s/ ^& P6 ^0 Q2 L* b3 y2 @3 L( s  r
24 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著/张伟珍编) I267/96i (赠)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6
+ d2 C$ Q9 X/ g: h: W' G* g25 怀旧集(季羡林著) I267/96g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 n5 C' y2 e2 X/ g  q; p" S
26 季羡林佛教学术论文集(季羡林著) B94/61 (赠) 东初出版社 1995
" {- V. L8 Z$ `27 季羡林自传(季羡林著) K825.4/123b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6
( x$ u4 T% z2 v6 D) Y# ~28 季羡林学术文化随笔(季羡林著) I267/96k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 Z) H# `6 `) n4 D- c' n29 传世藏书(张岱年主编) Z121.7/18y (1)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5 ' [2 t7 O8 }* V% R/ \
30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季羡林) I267/96j (赠) 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6 0 u! Y8 S* Z0 t/ \* p
31 东西文化议论集(季羡林, 张光璘 编选) G112-53/1 (上)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
- U+ d; w) |3 _$ f, H, p  k! Z. f32 禅与东方文化(季羡林等著) B946.5/90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1996
! c. g' Q8 `" B+ D33 世界短篇小说精品(季羡林, 刘安武编选) I14/132f (上)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8
6 o& \9 X. G* o3 u3 d% _2 Y- G- Y34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季羡林著) G122/149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 3 r, u  K) s4 a
35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著) C52/111:4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 C( l, I: j: [" h, v2 _
36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著) C52/111:2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 G- Y" _% p7 W6 ?
37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译) C52/111:16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 P" ]2 [5 F( w: m  w38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著) C52/111:13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 `* C# i$ N( d5 X, Q
39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著) C52/111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 C" R. ]( {) o8 j9 }/ @# M6 b40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著) C52/111:8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U, u4 w, j. p( {" }. z  B* w1 G& p
41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译) C52/111:20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5
+ K: Q& J0 X9 {' d42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译) C52/111:21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5
  D/ X7 @4 s  f! H; i, K; a! E. u43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译) C52/111:24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5
4 d$ k( W# S0 X- J6 z4 A7 G44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译) C52/111:22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5 ( |* B- t- V2 d/ F# j% `
45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译) C52/111:23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5 2 ?( r2 x# g: W" O! Q
46 敦煌学大辞典(季羡林主编) K87-61/7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
; n9 O4 ?0 k* m/ Q( P* r47 马克思论印度(季羡林) A169.2/2 人民 1951 : z5 v* X" }$ }9 U* `2 v$ Z' l2 I- g
48 大唐西域记校注(玄奘/季羡) K930.9/1-2(163532.1) 中华书局 1985
  s8 s% @3 B7 N9 f/ m" E49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季羡林) 909.2/2084 人民 1957 ) d/ R% o/ d- N0 b, B) Q( U8 E. D0 E
50 朗润集(季羡林 著) I267/96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5 Q, H7 {6 x8 D0 o% N8 E
51 季羡林散文集(季羡林 著) I267/96A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 K0 D! t0 C; ~. z52 东方短篇小说选(季羡林 编) I300.45/1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8
% y' Y( C$ F; N& ?0 u9 G9 q& t* M53 罗摩衍那初探(季羡林 译) I351.072/1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79
$ Z: [% v: V; ?- V$ W7 e' z54 罗摩衍那(蚁垤 著/季羡林 ) I351.22/1 (5)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9 e% N+ H* ~* P! J0 k$ m6 j55 东方文学作品选(季羡林 主编) I11/30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3 e) N% s' s6 J# p56 东方文学名著题解(季羡林 编) I106/66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9
5 v# A! t" _6 P7 b$ P( q57 五卷书(季羡林 译) 893.153/2084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 B4 `5 F7 K: N% O( V
58 中外文学书目答问(季羡林 主编) I-7/3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6
0 D: d; P  d9 [, e0 X% s3 I59 季羡林散文全编(季羡林著/邓九平编) I267/96n(1)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
5 C0 A% G; J/ {" J$ v; f+ d60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著) C52/111:3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
) o2 w% f' F; R& Z61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著) C52/111:7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 - X, P0 U# L/ L
62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著) C52/111:10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 , d0 B' w( {  [2 g
63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著) C52/111:12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
* T$ E9 s' y5 ^6 ^8 W* K- z64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著) C52/111:14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 0 E; ]# }2 b3 h
65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著) C52/111:11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
+ X! ^) p7 T8 i; I66 中华散文珍藏本() I267/1264n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9 Q# B) e" |  V8 B) D( s- X67 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主编季羡林) D652/72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1 2 b5 j$ l% q4 Z
68 没有情节的故事(主编季羡林) D651.6/9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1 9 i* q+ ~% d9 R. H% y) F& K0 V
69 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季羡林等译) 873.9/9460d 作家出版社 1955
1 W! E/ l% C9 ]- x3 t/ l- t70 季羡林与名人(季羡林著) I267/96w 群众出版社 2001 7 [0 Z' [7 W9 k
71 学海泛槎(季羡林自述)() K825.4/123h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1
1 {- i! o* y, O) L5 a72 季羡林序跋选(季羡林著) G256.4/26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1 o1 `# `0 C, R8 Q# n73 中国二十世纪散文精品(乔继堂, 王**华编选) I267.1/208 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6
0 D* U8 F8 d6 H! ?" `4 j5 E74 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 I267.1/204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 Y( [4 v" h# v& @5 W) O4 v( i+ q
75 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季羡林著) H211.8/1 新文丰出版社 1993 % m  S9 q: n# h
76 季羡林散文() I267/96y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 ; V' ?, m+ t7 d* t
77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选) C52/354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1 p, q8 z! [- J' n; F( k+ ]9 [6 K- h78 季羡林自选集(李书敏主编) C52/353 重庆出版社 2000
6 e9 S( _. R& r% C# H5 `2 |79 《罗摩衍那》选((印度) 蚁垤著/季羡林译) I351.22/1.1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 r' i5 T, M% m" [# E" _80 千禧文存(季羡林著) C52/355 新世界出版社 2001
" E* v4 x: I+ \5 U6 s/ y81 南亚东南亚论丛(季羡林主编) D73-53/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1 d# m! Z2 |" z8 I0 e7 D82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季羡林著) H711/2a (赠)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 j' e4 s- m) X5 n83 家庭中的泰戈尔(/季羡林译) I351.45/10 漓江出版社 1985 : B9 b. V, Q; |) B' j, S
84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季羡林著) H711/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 ?) o2 d8 V8 u7 j) H
85 印度文学研究集刊(季羡林著) I351.06/1 (1)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 D' P1 w6 L1 L1 T! Z3 l86 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季羡林著) C53/164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1
7 c) v2 i( J. ?+ |87 世界文化史知识(插图本)(季羡林等主编) K103/9a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6 & S( {8 b8 G% e. l
88 世界文化史知识(插图本)(季羡林等主编) K103/9a:2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6
/ Z  ^$ B) b9 M  E4 y1 I2 p89 世界文化史知识(插图本)(季羡林等主编) K103/9a:7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6 ) [2 S- z' g8 }" v
90 世界文化史知识(插图本)(季羡林等主编) K103/9a:8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6
" q' A( D, }0 E. Q  \91 世界文化史知识(插图本)(季羡林等主编) K103/9a:4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6
0 d- S+ [9 Y; S3 i- X2 L92 世界文化史知识(插图本)(季羡林等主编) K103/9a:3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6 : G1 I( |; y$ l: J2 \8 M8 D9 `
93 世界文化史知识(插图本)(季羡林等主编) K103/9a:9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6
5 D7 a6 K5 W' C) w+ V% w94 世界文化史知识(插图本)(季羡林等主编) K103/9a:10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6 6 C" ^) j, a' N9 N  A: [  e4 [$ y" e
95 世界文化史知识(插图本)(季羡林等主编) K103/9a:6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6
* \- \1 n7 T6 F$ j0 l96 世界文化史知识(插图本)(季羡林等主编) K103/9a:5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6
8 Y0 U, G5 I0 K0 h+ W97 牛棚杂记(季羡林著) K825.4/123d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
- U% A" }) Z, r& c98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著) C52/111:5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 Z7 Y1 F& Z$ |- ^4 X+ ]3 B8 g
99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著) C52/111:6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 v( \3 I! t7 M" d100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译) C52/111:18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5 3 z1 ?8 L* a7 f+ h
101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译) C52/111:17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5
2 i' {* a& Y* {9 K102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译) C52/111:19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5
+ l1 H6 N7 N& w, T' i103 朗润琐言(季羡林/蒋忠新,王邦维编) C52/108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
  s5 u/ e1 d2 h- \4 [104 东方赤子?大家丛书(王彬,雪步主编) C53/280 华文出版社 1998
( J3 i! z- k( R- W* S& t105 我和书(季羡林) I267/96m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 2 ]8 t# _# Y/ y) x
106 简明东方文学史(季羡林等编) I300.9/1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7 `1 E$ \' p, S) J( b% h: M$ X  c107 印度两大史诗评论汇编(季羡林著) I351.072/1a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 D( x( `/ v( F+ |( e3 O* s108 罗摩衍那((印)蚁垤著/季羡林译) I351.22/1:5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9 C  U0 y. Y2 A2 s& p- S% t  X
109 罗摩衍那((印)蚁垤著/季羡林译) I351.22/1:6 (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 T9 s3 n& C0 b5 N& t2 j  Z# C
110 罗摩衍那((印)蚁垤著/季羡林译) I351.22/1:7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0 n- I& I; q! c2 D
111 印度古代诗选(季羡林, 刘安武选编) I351.22/7 漓江出版社 1987 9 T" j! p$ C( L# X) Q
112 印度民间故事集(季羡林编/刘安武选编) I351.73/5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4
- G" Q5 U2 v9 j, c) f% Q9 [& f113 书苑雅奏(钟敬文, 季羡林, 邓九平主编) I267/1605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8
+ f2 m. W- F; n: o7 a114 书人心语(钟敬文,季羡林,邓九平主编) I267/1606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8
' Q4 V5 Z3 s3 Y7 e115 朗润园随笔(季羡林著) I267/96q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 i/ U3 @6 Q. q$ B7 X, r116 书山屣痕(季羡林自选集)(季羡林著) C52/171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 Y* w, d- [' J0 J
117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著) C52/111:9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 * j2 D4 Y8 o: t' u4 [, L
118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译) C52/111:15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 $ Z" W1 G! X& j  _2 x9 {% T. w$ v
119 世纪老人的话(林祥主编/巫新华采??) K825.4/123g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 % i; g( z+ L( V! O
120 漫谈人生(季羡林) I267/96p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 5 a/ w! z; s0 R; z
121 清塘荷韵(季羡林著) I267/96r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9 $ g+ @5 g8 y0 s( D: p: ^0 J
122 缀玉集(季羡林著) I267/96v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0 ( H" d! n9 t5 t2 i, z
123 季羡林人生漫笔(季羡林著) I267/96s 同心出版社 2000 $ E$ x1 I" d' u" t3 z: E( u" J, n8 d
124 季羡林选集() I267/96d 香港文学研究社 1980 $ q4 G8 G" }: p; R
125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著) S1972068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 a( G7 }" K, V' }$ A" G126 1857-59年印度民族起义(季羡林著) 923.29/2084 人民出版社 1958 / O9 a- f% r& w5 y! I5 c: ~  x9 }
127 优哩婆湿((印度)迦梨陀娑著/季羡林译) 893.12/3273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 f9 y) g- Y# @8 j% B4 r- N4 i128 沙恭达罗(迦梨陀娑著/季羡林译) 893.12/1024.3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 `6 K$ P& w; a) ?129 世态炎凉(季羡林著) I267/96u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0
2 b$ K; K; g4 t" S130 东西漫步(季羡林著) I267/96t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 . k7 o, o2 s7 R' E. I& a. ?/ q( Z
131 枝蔓丛丛的回忆(主编季羡林) K825.6/392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1 # P6 F  b& C; q
132 梦萦未名湖(季羡林著) I267/96z 新世纪出版社 1998 * U% H# d. v1 i, D
133 春归燕园(季羡林著) I267/96x 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0 0 L( t/ a8 f( q
134 汉语与外语(季羡林著) H19/18 语文出版社 2000 ! P4 r5 {: J- G  x
135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 C52/204q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
) ]8 I! m$ K! T! X( i136 旅德追忆(二十世纪几代中国留德学者回忆录)(季羡林...等 著) K825.4/247 商务印书馆 2000
) X! @: n8 e( r2 j& K7 Q8 q# \' _- z137 论梵文t d 的音译(季羡林) 339.44/1047:5 北京大学出版部 19484 e2 U+ ]5 s/ E* X: X$ [& T0 }
/ S5 a. |% ]8 c3 x) \/ ]9 a
[ 本帖最后由 寒气冒山泽 于 2008-6-3 23:0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2 收起 理由
東華道醫 + 12 珍贵资料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3 17: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 {) n: g: L* B4 A- x$ |. c ' k- l# W: M: j: G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w& [/ F! x0 S
/ h# N- e5 Q0 f7 v2 K$ m' a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
+ m3 \+ Q% n+ {4 L/ o4 N% u
+ K. S' i3 B( q1 O  \( u&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 r3 o6 [9 `  G1 W6 F. x( F5 j / O) o( `/ A" c! ]! a, ]. E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四十多年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 t7 h0 i( C+ `) M; A
" q1 |, q0 |  A+ J# u! a% V" s我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此地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灵,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6 a: z/ L5 ~- l6 A  @4 n$ \" O
! p& Z% }7 x) O* e+ v- o
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惘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b" ^6 R3 p6 k. K/ u9 i

6 c* M/ O, W  b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7 00: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问者,举重若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