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09|回复: 17

周易与西周断代若干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9 03: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1-10-26 19:02 编辑

周易与西周断代若干侃


                                                       第一侃

且说当今社会有一个相当热门的话题,那就是国学。谁的说道能攀上点国学的边,谁就能有点文气。

啥子是国学,以前小生还真的不知道,现在也还是不大十分清楚。原以为国学肯定是能代表一个国家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学问,像《四书五经》呀、唐诗宋词呀什么的,总之,应当是很高深的学问。像我等草根,恐怕是弄不来的。

后来,小生赶时髦,弄了台电脑,在网上溜达得久了,才听大虾们讲,不是啥高深的东西都是国学,国学不过是先秦以前的一些道道。

晓得了这个,小生就想,先秦不先秦,我了解的不多,但先秦里面的西周时期的有关物事,我还是玩味过一些的,说不定给老少爷们侃一侃,还能给扣个国学的帽子,让小生也国学一回,文气儿一回。

有的朋友急了,你侃的题目是周易与西周断代,扯啥闲篇?您不知道,小生没多大学问,小时侯爱看画册,长大后爱看电视,知道人家高明的导演能把一篇短篇小说拍成长篇连续剧。我怎就不能比葫芦画瓢,学一学人家,把我的小小图表《乾坤客断西周》拉扯成长篇侃道呢?不会写博士论文,还不会神侃?

有的朋友会问,你是何人,也敢在此文化宝地、神圣学坛奢谈周易和西周断代?不怕大风刮断了舌头?

您别说,我还真怕,不是怕大风,怕的是砖头,君不见克林顿还被扔过鞋子呢,我能不怕。好在我是茫茫乾坤一过客,我相信,到汉唐来的都是文明人儿,如果有哪几位大虾看不过,小生弄几瓶家乡的双头黄,先干了再说。何况,论亲近,我和陕西多少还有点瓜葛。

陕西是周文王的老家,周文王三千多年前曾在俺河南做客。当时,地方有点紧张,委屈他老人家在我们的羑里住下了。其实,我们这儿的人挺实在,一住就让他住了七年,管吃管喝。

周文王做客期间,闲着没事干,写写画画,修心养性,临走的时候,弄出个后天八卦和后天六十四卦。后来,他和他的后人还为六十四卦配上了卦辞和爻辞,这后天六十四卦和卦爻辞不足两万字,居然一不小心成了一部煌煌巨著——《易经》。就是这部《易经》让我们这周易发祥地的小县成了千年古县

这《易经》又不知咋回事,既不好懂,又不好讲,偏偏喜欢的人特多,连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学问家孔子,也老而好易,读易弄到韦编三绝韦编三绝也就是串连写有《易经》的竹简的牛皮绳子都断了三次。孔子经常和他的门生说道《易经》,还写了点心得笔记,他的门生的门生又对孔子的心得笔记做了心得笔记,流传下来的有十篇之多,后人称为《十翼》,又叫《易传》。

这周文王门的《易经》和孔子门的《易传》一合,就成了《周易》,实际上,经是经,传是传,不是一马事儿。不管咋说,这《周易》一传就传到了现在。

尽管《周易》这本书可能有过这样那样的传奇,还是被不知多少人存进了银行吃利息。不过,吃利息和吃鸡蛋不一样:吃鸡蛋不一定非得知道下蛋的母鸡是哪一个,吃利息还想知道本金有多少。

《周易》可以用来算卦,可算卦的人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咋算也算不出这本金有多少。同样的《周易》有的人吃的利息高,有的人吃的利息少,有的人吃不到利息。高明的医生不为自已家人看病,高明的卦师不为自已亲友算卦,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这卦倒底是咋回事儿,这就是医易同源。

《周易》的卦序就是《周易》的最高本金,迄今为止,没人知道这个卦序是按什么样的象数规则或象数结构来排序。卦序结构不明、排列规则不明,卦爻辞则不能完全确解,《周易》义理则人人可说之,人人不同说,说方就方,说圆就圆,成就了好多易学大家,有人就说周易是个筐,啥都能往里装。小生侃易,也要学一学,往里面装些东西,没打算成大家,就想听个扑通

周文王可不管这些,他活够了,做了他后人的上帝。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后来也到河南来做客,这一次,周武王反客为主,打死了对他甚不礼貌的殷纣王,自已做了中国的主人。武王仙逝后,他的后代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恭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相继做过天子。历史把从周武王到周幽王这一时期称为西周。

《史记》记载,周厉王的脾气有点火,国人们不愤劲,搞了个国人暴动,把周厉王赶跑了,之后,由周公和召公等大臣共同行政,这一时期,史称共和。而《古本竹书纪年》和《今本竹书纪年》都记载的是厉王被赶跑之后,有个叫共伯和的干王位干王位,也就是摄行天子位。

西周到现在,早已经过了三千多年,当代的好多人儿吧,放着现在的日子不好好过,也不知道相中西周的啥好来,偏偏想知道西周倒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国家呢,也把这当做了回事儿,从1995年到2000年,国家组织了200多个学者,搞了个规模颇大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专门研究夏、商、周三代的王年断代问题。2000年,断代工程研究有了阶段性成果,出了本书叫《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简称《简报》。

学者们辛辛苦苦才搞出来的《简报》,不曾想,国内国外的同行对此颇有微议。这大地母亲不知啥原因也不大领情,偏偏在2003年,又从陕西出土了西周时期的几个青铜器,特别是四十二年逑鼎和四十三年逑鼎,上面记载的周王和历日与《简报》的相应结论有所不合。

如此说来,《简报》中的西周王年大概有点问题了。

侃到这儿,性子急的朋友跳起来:这谁不知道,不过,断代和你有啥关系,周易和断代有啥关系,拉大旗扯虎皮,弄啥呢?

叫我说,关系、关系,人世间的物事不是直接关系,就是间接关系,周易和断代不仅和小生有关系,和你也有关系,是不是?

想听我和周易与断代的关系,那得稍稍等等,让我喝口水,伸伸腿,随后再侃。


周易与西周断代若干侃


第二侃


下了班,赶紧写第二侃,既然侃出去了,不侃有点不好意思,不过,小生不一定能保证每天都侃,原因师友们都清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总得先混了饭银再玩这些东东。

要知道小生和周易与断代的关系情况,还得容我慢慢道来。

小生家居周易发祥地,鄙县也是宋朝的那个愚忠将军的故里,借周文王和岳飞二位先贤的大光,鄙县虽小,在偌大的中国却也小得小有名气。

既然是周易发祥地,算个卦、看个相、瞧个风水之类的雕虫小技,对于我们这儿的文化人来说,可谓是门里出身,自会三分。

小生不才,八四年使出了吃奶的劲,上了个师范,一直觉得有愧于先贤。在师范里,觉得自已虽然能吃上皇粮,毕业后终归要到老家去做孩子王,孩子王在乡下也是先生阶别了,也顶半个文化人儿,没准父老乡亲谁家办事儿,会要求我写个字、问个事儿、择个时日,到时候咱要说不会或不懂,别人笑话不说,最起码少混几个酒场儿。为此,从八五年,小生就买了几本算命的卦书,糊里糊涂地学起来。

说真的,到现在,大凡术数之类,像八字、梅花易、六爻、太乙、六壬、奇门、阳宅三要、走马阴阳、地理五决、乾坤国宝、玄空等等,小生无不涉猎。这些术数可以说,每一门都支流横杂、大师辈出,但总有人终其一生,难识堂奥。愚鲁如我,自然也是囫囵吞枣。

好在,小生上过几年学,学过马哲,不但学过三遍,还教过八九遍。要说马哲,长者我可以讲三天三夜,短者,我曾经用两个钟头很有逻辑地给人侃过一遍,还得到了稀里哗啦的掌声。晓得马哲原理,最大的好处,是比较容易把握一门人文学问的全局和实质,能够很快地了解这门学问的重点和有用的东西,敢于大胆的取舍和再建构。

侃到这儿,有的师友会问,你吹你对各种术数都有了解,那你给人看得准不准?术数倒底是不是迷信?

这个先保密,什么时候小生侃完了,你自已判断。不过,小生真的练过卦摊,到过地头,混过小酒和红包。

河南师大搞过生存教育活动,找了几个学生,每人要求只带20元钱,到济南呆10天,结果很惨,除一个搞家外,有的搬砖,有的刷碗,有的要饭,有的打电话。打电话做啥,过不下去要求回去。要是换了小生,只消找一个树荫,铺张写有两个字的白纸,准有客人会把饭银乖乖地奉上。有一次我在郑州,就这样闹了顿午饭。

也许有的师友会说,乾坤客就是个大忽悠,简直就是江湖上打把式卖狗皮膏药的,光说不练。您别说,小生还真学过那一套,管用,要让你上了当,还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不过,小生要不练几下子,下面的黑侃谁信,这就给你搞几个小东西,你先看看。

顺便再吹一句大话,太乙神数,放眼国内,论其术,小生比不过河北清河杨盘馨老先生,论其学,套用武术家李小龙的一句名言,“我不说我是第一,我也不承认我是第二”。谁还能当得起这句话呢?还真有这么一个人,《中国历法与数学》的作者——数学家曲安京先生。小生这样说,实在是有点抬高自已,其实,小生到现在也不过混了个函授中本,论数学,我给曲先生提鞋还差不多。不过,人人非通才,术业有专攻,小生不与曲先生比太乙数学推算,只与其比对太乙真相的掌握,才敢这么放肆地胡侃。如果不信,等小生侃完全部道道,让对太乙很有研究的曲先生来评说评说。小生这样侃,是因为,太乙虽是术数,更是数术,如果小生再不侃太乙之学的真相,太乙恐真成绝学矣。


我好像记得民国易学大家尚秉和说过,未学易,先学筮,筮就是算卦类的雕虫小技。弄点小生以前玩过的术数小东西,不为别的,给师友们留个印象,一来让师友们知道小生是算卦的江湖出身。二来让师友们相信小生虽然没什么学问,但以后的侃大山总是有点小依据,多是根据自已切身经历侃的。

小生《 命理沿革》内容:

        命理之术,古来有之。《诗经·小弁》说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就是以星辰定命。屈原《离骚》有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之语,是屈原在说自己出生的寅年寅月寅日,是一个吉祥的日子,这也是在以太岁星位定日。
           
秦汉以前的论命术,大致有两种:一是式占,二是星占。所谓式占,就是八卦占卜、太乙、奇门、六壬等有模型之占法;所谓星占,就是以人之元辰,也就是出生之时的星位来定贵贱。
         
《周易》成书之后,有大量的人事八卦占卜记载于各种典籍当中,尤于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之《左传》为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也曾提到: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当有五丈夫子(男),已而果然。商瞿乃孔子传易弟子。《史记正义·中备》记述孔子所用之占法为八卦纳甲法。《中备》是这样叙述的:鲁人商瞿使向齐国,瞿年四十。今后使行远路,畏虑,恐绝无子。夫子正月与鲁母筮。告曰:后有五丈夫子(男)。子贡曰:何以知?子曰:卦遇大畜,艮之二世,九二甲寅木为世,六五甲子水为应。世生外象,生象来爻生上,内象艮为子,应有五子,上子短命。

         
基于星占之论命术,据西汉王冲《论衡·命义篇》来看,在汉代颇为流行,其主要理论基础是三命三性论。三命指正命(祸福天然)、随命(善有善报)、遭命(行善获恶),三性指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汉初的星占论命术主要以人出生之时的星位来定吉凶。
         
无论式占星占,俱源于治历明时之择日术。择日术具体到元辰,即出生时间,就成了禄命术。通择日术者,汉称日者,《史记》中有专篇《日者列传》叙之。汉时日者之术,是古代历史上最庞杂、最综合、最通行和最日用的术数类型,各种式法和星占都可以用来择日。到西汉末年,择日术出现了显著变化,那就是择日禁忌专门化。随着择日术的专门化,元辰禄命术也出现了新的趋势,禄命术从依据出生之时的星位定命,发展为依据人之元辰配五星行度以定禄命。典籍记载的最早的禄命书《孝经元辰》,据考证就是在汉时谶纬大兴之后,在择日术专门化的基础上出现的,其实这仍然是一种专门化的时日禁忌。此后基于星占的元辰禁忌禄命术,又吸收了各种式占尤其是六壬中的干支组合神煞以定吉凶,出现了干支组合直论吉凶的禄命术,如《湴河禄命》就是反映这种禄命术的一本书。湴河,在《唐六典》卷十四《太常寺》有提及,凡禄命之义六注曰:一曰禄,二曰命,三曰驿马,四曰纳音,五曰湴河,六曰月之宿也。宋沈括《梦溪笔谈》说:术书有湴河者,盖谓陷运,如今之空亡也。
         
汉代以干支组合论命之吉凶的禄命术并未独立,而是常和其他式占、星占相结合。虽用干支组合推吉凶,干支组合并不是完整的年月日时四柱。
         
世之论命学沿革者,皆以为命学源出战国珞录子或鬼谷子。汉代的董仲舒、司马季主、东方朔、严君平等皆持此论。据典籍记载《珞录子三命消息赋》当属最早的子平术命书,宋代王廷光、李同、释昙莹、徐子平四人均为此书作过注,然此四人均不知珞录子为何许人,独《星平会海》注记:珞录子,初为兰台御史之职。兰台是汉时宫中藏书之处,以御史中丞掌之,后复置兰台令史,后世多称史官为兰台。由此可知,《珞赋》乃后人所作,假托战国珞录子。据考证,《洛赋》作于唐咸通年间或唐昭宗年间,从其内容来看,确实是开子平命学先河之作品。子平术是否战国鬼谷子所作呢?明《永乐大典》收有《李虚中命书》,此书又名《鬼谷子遗文书》,书中有序:司马季主于壶山之阳遇鬼谷子,出遗文书九篇,论幽微之理,虚中为之注释。此书后半多称四柱,与唐韩愈《李虚中墓志》所言李虚中批命仅用年月日三柱,不及生人时干支不合,且所举官职多为宋制,故知《鬼谷子遗文书》也是后人伪托战国鬼谷子所作。
         
可以肯定,以干支组合直接论命之吉凶到汉时方露端倪,托言战国珞录子或鬼谷子者,乃后世命学家假古人之名以高己术之惯常手法。然汉时以干支组合直接论命不过是取年月日时四柱中的某两柱间的两字组合而论,并未独立出其他式占或星占。这种以干支组合直接论吉凶的方法虽然当时并未独立,却也为子平术的形成尊定了基础,而且两字占命法在民间也逐步得到发展,至今仍有人仅用年支对时支或用年支对流年支直接论命,俗称此法为两头钧两头甘,当今民间流行的《命诀十八口》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汉时出名的禄命家有司马季主、东方朔、严君平等,其中汉蜀人严君平,是个传奇人物,现在他所住过的四川成都市仍有君平街。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改朝建国时有发生,故而术数从以预测国运兴衰成败为主,开始转向以预测个人命运为主,反映个人命运的禄命术开始趋于理论化和系统化,但仍未完全独立。这一时期出名的禄命家有三国的管辂、晋朝的郭璞、南梁的陶弘景、北齐的魏宁。相传管辂著有《天阳诀》,郭璞著有《玉照定真经》,陶弘景著有《三命抄略》。《玉照定真经》多有两柱推算之魏晋命书风格,但也杂有四柱之语,大概为晋后术士承继郭璞之术而著,清代《四库全书》说它其书世罕传本,又说它虽文句不甚雅驯,而大旨颇简洁明晰,犹有珞录子及李虚中命书遗意。所言吉凶应验,切近中理,亦多有可采。据《北史·袁充传》说:皇帝载诞之初,非止神光瑞气,嘉祥应感,至于本命行年、生月、生日,并于天地日月、阴阳律吕,运转相符,表里合会。由此可以推知,其时之禄命术已出现年月日三柱相并之法。
         
隋朝的禄命术已渐趋独立与兴盛,《隋书》记载临孝恭撰有《禄命书》二十卷。
         
到了唐朝,禄命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唐朝的禄命术融合了当时中外命学精华。唐德宗贞元年间,从西域康居国来的外国术士李弼乾,传来印度命书《聿斯经》。另外,印度的《称星经》也在流传。这都促进了中国命学的发展。
         
唐朝出名的禄命家有袁天罡、僧一行、李泌和李虚中等。李泌少慕神仙不死之术,常游学于嵩华、终南间,得管辂《天阳诀》,又得一行禅师《铜钹要旨》,占人吉凶极验,泌以是传李虚中。李虚中是唐代最有名气的命学大师,其三柱推命术对后世影响极大。与李虚中同时代的著名文人韩愈亲自为李虚中撰写《李虚中墓志》:年少长,喜学,无所不通。最深于五行书,以人始生年月日所值日辰枝干,相生胜衰死相王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辄先起其年时,百不失一二。以年月日三柱干支生克论命,魏晋南北朝时就已经产生,但韩愈《李虚中墓志》是有史以来对年月日三柱干支生克论命的确切记载,基于此,后世多把李虚中作为中国古代干支生克算命术的真正开创者。李虚中算命术的特点是以年干为主来推算的。
         
五代末北宋初,麻衣道士、陈抟、徐子平等隐居华山,得到了李虚中算命术,对此术各有损益,唯徐子平在李虚中三柱推命术的基础上,把年月日三柱发展为年月日时四柱八字,并以日干为主进行生克推算。八字算命术至此才算真正完备,故后世多称八字干支生克算命术为子平术。据《濯缨笔记》云:子平姓徐名居易,子平其字也;东海人,别号沙涤先生,又称蓬莱叟;隐于太华西棠峰洞,以人所生年月日时推其禄命,无有不中。
         
子平术初创时,徐子平因以五行生克法推算,故不用命宫、胎元、小运、纳音、神煞,以五行均衡为贵,以五行相胜者为其人所本。据《濯缨笔记》云:子平殁后,宋孝宗淳熙时,有淮南术士号冲虚子者,精于此术,当世重之。时有僧道洪者,密受其传,后入钱墉传布其学,世俗不知其所由来,直言子平耳。后道洪传之徐大升,今世所传,如《三命渊源》、《定真论》等皆其所著。以是本书变易矣!
         
从徐子平到徐大升已历三百余年,这三百年间,子平术不知几经变化。子平术初创时是不用命宫、胎元、小运、纳音、神煞的,但当时社会上还流传着其他禄命术,子平术在后来的发展中,也渐渐融合了其他非子平术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甚至同一时代的不同命学家,在子平术之六事,即日主、五行、人元、格局、喜忌、神煞以及其他局部内容等方面,立场有所不同。徐大升在这六事上的认识与徐子平的认识有所不同。在徐大升之后,还有许多命学家对徐大升的子平术进行了阐发,并编撰了实用口诀,不知何人,将这些杂说及口诀集在一起,成为《渊海》一书,后世多把《渊海》一书也作为徐大升所著。
         
子平术本身在理论规则上缺乏严密性和唯一性,再加上杂以他术,为适应社会要求,子平术在后来的发展中不断地发生着变革。
         
元代的子平术承继宋代,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元代出名的命学人物主要有耶律楚材和李钦夫,李钦夫也著有《三命渊源》一书。在这部书中李钦夫就谈到:子平之说,不用胎元、小运、纳音,专以生日天元为主。
         
明代是子平术大包容、大融合、大协调的时代。明代初年子平术已经深入民间,为适应时代,明代的命理家对子平术本身理论矛盾观点进行着协调,对已经流传多年的其他非子平术的禄命术术语进行着兼顾性的吸纳,在这方面的代表著作是万民英的《三命通会》。象命宫、胎元、小运、神煞、纳音,在《三命通会》中均有采述。
         
《三命通会》的作者万民英,字育吾,号育吾山人,河北易县人。进士出身,曾任河南道监察御史,福建布政司右参议。《三命通会》作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此书内容丰富,写法客观而幽默,文学色彩浓厚。此书称道了子平术的人文精萃,但也客观地揭示了子平术本身固有的缺陷,因而以一种特有的文人包容而幽默的笔法,对子平术加以了传统文化式的演绎。
         
在明代传统子平术的代表著作是《渊海子平》,这本书在明初实为《渊海》和《渊源》二书,明嘉庆二十七年,由杨淙编为《新刊合并官板音义评注渊海子平》,署名原著为宋钱塘东齐徐升编。明朝万历二十八年,由钦天监李钦增补为《京台增补渊海子平》,未署原著作者。崇祯七年,有唐锦池者,与几位通子平术而不知名之文人又增补为《评注渊海子平》,也署名为宋钱塘东齐徐升编,现流行之《渊海子平》多为此书。此书是集徐升之《三命渊源》、《定真论》等篇及其他各家杂说而成,其体例杂乱,各家立论也不仅相同,虽琳琅满目,也令后学茫然不知所从。
         
明代子平术兼顾非子平术之神煞、纳音,对子平术本身之格局、用神、喜忌、命式均衡等用法,各家立论也不仅相同。明代博取唐、宋、元三代命学精华,对子平六事的应用研究不遗余力。明代的子平术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神煞及命式时有以年柱为主进行推算。
          2
、对神煞批判性的选择取舍,淘汰不必要的神煞。
          3
、重视历法节气中地支藏干在命学中的应用研究,但地支藏干的人元序位和所占时间未能完全统一。如:《渊海子平》认为申支中己占七日一分,戊占三日一分半,壬占三日分半,庚占十七日六分。《神峰通考》则认为戊己共占七日,壬七日二分半,庚占十六日五分。
          4
、创立了各种格局论命法,计有150种以上,以弥补日主取用法之不足。
          5
用神有日主用神、格局用神、调候用神等不同取法,日主强弱和喜忌并不完全一致。
          6
、提出阴阳同墓库论,以解决天干十二长生诀与五行生克之间的矛盾。
          7
、文辞上出现四两拔千斤之江湖模糊华丽辞藻,部分摆脱命由天定式之固定答案,以弥补子平术本身之固有缺陷。

         
明代末叶的《桃花庵》中有宝氏请悉碰(弹唱命师)算命的实例,可参看之,以了解明代论命实况。
         
明代的出名命学家众多,据《古今图书集成》所载,有金华人刘日新、斗鹿人郭景夏、处州人季董、温州人邓希诚、杭州人陈巴山、福建人詹永达、南昌人万祺、苏州人金鬼名、永安人高平川、嘉兴人明日章、邵阳人刘兴汉、临川人张神峰。
         
明代有影响的命理著作也很多,除前面介绍的《渊海子平》和《三命通会》外,主要的还有署名刘基的《滴天髓》、张神峰的《命理正宗》、佚名的《拦江纲》、万祺的《泾渭篇》。已失传的明代主要命理经典还有《三车一览》、《神白经》、《源髓赋》等。
         
《滴天髓》在《明史·艺文志》中录为《刘基三命奇谈滴天髓》,然清道光四年版《命理须知滴天髓》署京园撰
刘基注,清代陈之遴著《滴天髓辑要》称滴天髓之书,乃一知命者所作,托于诚意伯刘基。清任铁樵著《滴天髓阐微》,阐发命旨最为系统理论,对后世命理影响最为深远。当今有些命学家对任氏多有姤病,然其自己在构建自己的命学理论体系时无不参照之。
         
《命理正宗》今名《神峰通考命理正宗》,张楠著。张楠,字神峰,号西溪逸士,江西临川人。此书批判了传统子平术拉扯他术过多,对子平术本身的一些法则也多有批评,并独创了雕枯旺弱四病及损益生长四药说,然所论较浅,取法者不众。
         
《拦江纲》成于明代,作者不详,清康熙年间传入朝廷日官之手,易名《造化元钥》,光绪年间又入于楚南余春台之手,又易名为《穷通宝监》。此书详述了日主强弱定用神法,并记载了调候取用神命理。民国徐乐吾著有《造化元钥评注》,影响极大。
         
《泾渭篇》是明代专论女命的命诀篇,载于《三命通会》、《命理正宗》、《星平会海》等书中。观其文笔,当为万祺所著。万祺,江西南昌人,字维寿,号崖泉,精于星命之学,官至工部尚书。明末武当山霞阳道人水中龙编集之《星平会海·崖泉摘锦》注:万公由吏员,精于命理,因断天顺皇帝能出高墙,得至于尚书,此一篇,真妙论也。明代论女命有特有的统计与见解,有清一代,无能出其右者。
         
清代是对子平术进行实用改革的一个时代。清代在明代命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为切于实用起见,对子平术进行了删繁就简的改革。清代子平术的特点是:
           1
、基本摆脱纳音五行和神煞。纳音五行仅在合婚合伙时使用,神煞也仅使用天德、月德、贵人、桃花、驿马、文昌等极为流行的几个。明代之原有局部统计法则,俱散用于民间术士。
          2
、日主喜忌和格局喜忌并用,以用神统一之,然盲师仅用格局用神喜忌法。格局仅用月支藏干十神法来定,奇局异格一般不用。乾隆前盲师算命者多,之后通文者算命者盛行。
          3
、地支除定格局外,只论本气。
          4
、在十干十二长生诀、五行生克、刑冲合化之间有矛盾时,由命师自己灵活用之,既可灵活又唯用神为重,这就导致了各门各派取用神的自由性。
          5
、千隆考夹敲卖类江湖术形成体系,为人论命,讲究情、理、法、术、道、势,门派林立,各有秘本,如:江相门、湘江门、巾箱本、玄关、法卷、讲门口诀、五柱山、论命书简等,与子平术高度融合。
         
清代《儒林外史》有病佳人青楼算命,《金瓶梅》有吴月娘请吴神仙算命,《红楼梦》中有元妃算命的实例,可参看之,以了解清代算命实况。
         
清代出名的命学家有陈之遴、任铁樵、沈教瞻等。
         
陈之遴,字彦升,号素庵,浙江海宁人,进士出身,曾任礼部尚书、弘文院大学士,著有《滴天髓辑要》和《命理约言》。
         
任铁樵,浙江人,著有《滴天髓阐微》。
         
沈教瞻,名炜番,浙江江山阴人,进士出身,著有《子平真诠》。
         
民国时期,算命术承继了清末算命术的特点,但更具江湖性。算命术的方式也特别繁多。大致有:
                    1
雀巾:雀鸟啣牌。
                    2
哑巾:不开口算命。
                    3
袋子巾:隔夜算命。
                    4
掛张:在庙内算命。
                    5
阳档:在祖居地算命。                                        6阴档:在寺院庵祠算命。
                    7
柳条巾:边弹弦边算。
                    8
踏青:于茶楼、酒肆算命。
                    9
桥梁:于露天桌子上算命。
         
民国时期,不同类型的江湖算命者,因师承不同,都有针对不同类型来客探知实情的特有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讲究察颜观色、旁敲侧击、举一反三,是算命者依据多年算命的实战经验、社会心理和语言技巧总结出来的算命方法。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一者可以提高算命准确度,二者可以让来客不得不多出卦金。这些探知来客实情的算命方法,江湖术语称之为玄关或英耀。在算命中对来客如流说出的文彩裴然的口诀,称之为军马。民国的卦师,基本上都有师承,但玄关和军马一般弟子是不会得到真正完整之传授。现世面流行各门派玄关有一百多套,多数是口传心授,只有极少数家传手抄秘本。旧时凡得各秘本之亲传弟子,因尊师重誓,定不会将秘本付梓,现今文化昌盛,印刷发达,原为秘本,亦早已秘而不秘矣。
         
民国的出名命学家主要有徐乐吾、袁树珊、韦千里、方然等。
         
徐乐吾,著有《滴天髓补注》、《子平真诠评注》、《子平粹言》和《造化元钥评注》。
         
袁树珊,名阜,江苏镇江丹徒人,著有《命理探原》。
        
韦千里,著有《千里命稿》。
        
方然,广东南海人,外号瞎子王,著有《江湖瞎子推衍术》、《瞎子王秘诀》,与袁树珊和韦千里并称易坛三杰
        
命理沿传数千年,早已形成民间大众文化,当代研习命理者不计其数,现今门户林立,各高已说,事实上无一派之理论和实践能超出《滴天髓》之窠臼者。

有的师友说了,一看上面的东西就知道,你也就是个江湖术士。说小生是术士,没错,但小生并不太会江湖,正在向这一方面努力。也有好心人说,你好呆也算是个秀才,有一份工资领着,咋能搞这些东西。这东西上千年了,你能说扔就扔,别说有时候能让我混顿小酒,说不定还有他用呢!

君不见陈林先生之《“时间密码”锁定“红楼真本”》一文,就通过批《红楼梦》中元春的生辰八字考证出来很多东西。当代盗墓的去盗墓往往找个风水先生,找大墓一找一个准。你说,这术数真都失传了行不行?小生随后侃西周断代还真离不开术数呢。有人会问了,你不是算卦算出来的吧?随后听侃好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吴博君 + 10 范先生熬夜发文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9: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1-10-26 19:31 编辑

周易与西周断代若干侃之第三侃

上一回侃道,侃到江湖小混乾坤客混吃混喝混红包。想必各位大虾也知道,虾有虾路,混有混术,就是盗亦有盗。所以,搞易学的, 万万不能扛着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算卦”的旗子去搞,一定要弄个“周易研究学会”的会员或“易学研究中心”的专家、大师的名头才成。

不管咋说,也不管你看没看过《周易》,你都得千方百计地把你和《周易》这本书挂起钩来。

小生在学完那些子江湖之道以前,还真没看过《周易》原文。后来,有一次在酒局上和一位高手切磋,那家伙纯是个乡下人,还真行,把《周易》卦爻辞背得那是如江河之水,涛涛不绝。相形之下,小生不得不承认自已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没吃过猪肉,这回是真见过猪跑了。

小生好呆也算半个文化人,一气之下,找了本《周易》真经。这回,一看真经,有点呆了。小生喝过几年墨水,在各个学校学习,各科都没补考过,也翻过王力的四本《古代汉语》,可一看《周易》,还真有点丈二和尚。总得了解了解吧,先弄了本《白话易经》,知道了大意,又找到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毕恭毕敬地读了N遍。读的结果说不上“韦编三绝”,也可称是满本圈画,页破纸烂。那真经,诘屈敖牙的,小生能看下来就不错了,像人家那江河之水,涛涛不绝,我是干不来了。可一想,以后万一吃了人家的,喝了人家的,人家要让我也露露《周易》真宝,问我《周易》哪一条说了你说的事,咋办?为这个,小生还真动了动心眼,将每一卦每一爻的卦爻辞都概括为只有我能懂的四个字,化繁为简,搞他个乾坤大挪移,弄了个真正的 “简易”。行了,够了,就这,谁敢再说我没研究过《周易》,只能算他自已有眼不识泰山。

光知道“简易”,还不行,你给人家来事,就那四个字,那哪儿成,总得出口成章、天花乱坠一番,别人才肯信服。好在,中国的易学大家、易学大师比天上的星星还多,你看他们那研究文章啊、书哇,大街小巷哪儿没有?几块钱一本,盗版的,买来就是。一买买了几十本,左翻右翻,有理论有实践,头头是道,道道玄妙。

就这样,小生边学边混,玩了几年“易学”。

几年过来后,社会上有点易学热,学易的也特多,找不着门道的也不在少数。小生这时候看过了不少的易学书藉,发现,易学界有个怪现象,大家多,高手多,一上手开讲,起点就天道地道神道的,高深莫测。也有科学道的,又是二进制,又是计算机,又是宇宙代数式,又是宇宙模型,东一榔头,西一棒桘,总之,都是八卦理论,神秘文化,东方特产,博大精深,,世界第一。

小生不才,搞的是教学。心想,小孩学习,一定要打好基础。上学要一年级一年级的上,激发兴趣,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小成小就,螺旋式前行,才能有所积累,有所创新,成就大业。想入易门的估计也当如是。
小生又想,反正天下文章一大抄,我何不写一本书,从最小处入手,从起源道来,比较系统的讲清易学基础理论,岂不让广大易爱好者少走一段弯路?无非自已辛苦点,多从别人的文章那儿偷点东西,自已罗列罗列罢了。

说干就干,先编个提纲,好呆是个文化人儿,偷也要有目标的去偷。就这样编好提纲后,开始了偷抄偷写的工程。工程现在进展如何?一如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性成果。欲知后事,下回再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17: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1-10-29 18:13 编辑

第四侃

上一回,侃到江湖小混混儿乾坤客也要东施效颦,想尝一尝混混儿出书的滋味。虽说是混混儿,好呆教过两天学,倒也晓得一个小说数儿,那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以已之昏昏,使人之昭昭。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咱既不是陈寅恪,又不是钱钟书,人家二位的脑袋,也不知咋长的,那简直就是图书馆。咱的脑袋,呈足了,也就是个皮球,打打气就鼓,放放气就瘪。 我听说,钱钟书有一回与他的几个弟子逛书店,有弟子问:老师,这儿的书您都看过哪些?钱老回:就这一个书店里的书,要是有哪一本是老师不知道的,我就不配做你们的师傅。弟子们一试,果不其然。
我想这事儿可能早了点,当时的书店比较小。不管早不早,小生从这件事儿知道自已有几斤几两。不过,好呆,我也长了个“皮球”,写书么,不就是先打气,再放气?自个儿不懂的,总有懂家儿,拿过来就是。
就这样,小生抄点,码码,再抄点,再码码,居然也弄了十来万字,工程起初的进展还算顺利。
可弄着弄着,弄不下去了。咋回事儿?
抄书归抄书,抄来的东西少不了也得过过心。鲁迅先生曾经告诉我们,中国人要有拿来主义精神。这一拿,还就拿出问题儿来了。因为这易学中的有些东东是老古人传下来的,要不,说了头,没有尾;要不,有个结论,没有推论;要不,就是暗藏玄机。对这些东东,后人们又是演绎又是发挥,百人百口,莫衷一是。更有一些东东,连当代最顶尖的学人演绎也演不来。叫各位大虾说说,遇到这种情况,咱咋抄?咋码?难道也“糊途饭糊途吃,糊途吃过糊途做”不成?
说实在的,大师们讲到这些东西,也无可奈何。有的,不懂就说自已不懂;有的则由此大谈宇宙规律、高妙玄理、深刻人生。反正,往往不是归结为“神秘文化”,就是归结为“圣道天纵”,当然,也有“科学家”说那是外星人给我们留下的球外文明。总之,如小生这样的人好像只有听的份儿,人家说啥就是啥了。
按道理,对这些特别难懂的“国学”,小生是没有发言权的。可当过几天孩子王,思维总有种不好的惯性,老把还不知在哪儿的读者,想像成求知若渴的学生。遇到问题,既又不愿意糊弄学生,又不愿意丢下“先生”的架子。咋办?先生先生,先学后讲之谓也,自已先学学,弄通了再讲。别人没弄通的,不一定咱就弄不通,不都是扛着个二斤半么?咱的二斤半里难道真的都是浆糊?
逼上梁山,咱就充一回好汉;遇到沟坎,咱就自已来填。填得平填不平,填填再说。小学语文课本里不是讲过,小马过河,不淌淌水咋知道深浅。这易学中的玄机难道真的是“圣道天纵”?就算是“圣道”,难道这“圣”真的不是人?这玄机难道不是人吃饭、干活中遇到问题后解决问题得来的?
小生这就准备把抄书抄来的问题,填坑找到的石块儿,逐步给大伙儿抖漏抖漏,省得大虾们说,乾坤客这家伙,信马由缰,净绕圈子,自已都不知道“拴马桩”在哪儿。这儿说的“拴马桩”可不是一般的拴马桩,是江湖密传的“拴马桩”,什么是“拴马桩”?不是不知道,是不能说给您听。当然,如果您跑过江湖就不要揭同行的老底儿了。
先从小生起的书名谈起。我给自已未写成的书起了个名字,叫《儒源易学》。为啥起这么个名字?本想叫《羑里易学》来着,羑里是周易发祥地,又是小生所在地,《羑里易学》是贴切一些儿。后来一想,不行,用过五笔的诸位会发现,“羑”这个字很难打,也不太好认,弄不好就给人把“you里易学”叫成“久里易学”了。
改!改成啥呢?又一想,拉大旗,扯虎皮,能赚眼球儿。羑里不是周易发祥地么,《周易》不是五经之首、百家之源么,对各行各业有文化的人儿不是大都好尊称其为儒将、儒商、儒者什么的,那么羑里不就是儒学之源地么?就叫《儒源易学》,儒学之源地的一个人儿写的易学书。当然,谁要是理解错了,理解成“儒学之渊源的易学”,那我更说不出什么来了,求之不得。
有的大虾大笑:就这么一个家伙,也想著书立说,称什么什么“易学”?
咋地,不行?您到书店里转悠转悠,地师沈竹礽有《沈氏玄空学》,打卦的尚秉和有《周易尚氏学》,批八字的邵伟华有《周易预测学》,满书架都是“学”,人家都能叫,我咋就不行?我还就叫了,爱咋咋地,跟我这么一个浑人儿叫啥真!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 收起 理由
重庆吴戈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1 10: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重庆吴戈 于 2011-10-31 10:08 编辑

<儒源易学>好书名!周文王"巩用三革"而作<易>,孔夫子"韦编三绝"而学<易>,治学精衶,如出一辙。

改日有时间,与乾坤君PK<易经>,还望一如既往,不吝赐教!

另请教乾坤君,版面之"转"字之分类是何意思?谢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1 10: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吴君的话,上面的侃到,虽为乾坤客所写,但在其他网站发过了,所以,我用了一个转字,以示“非首发”的意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1 14: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搞懂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07: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下一侃{: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8: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1-11-2 09:48 编辑

第五侃
这不,立马正儿八经地给各位摆个架子,不过,这是稻草人,千万别当沙包。瞧准了, 咱首先声明,俺的“学”,既不是“官科”,也不是“民科”,更不是“伪科学”, 充其量算是门个人“易学”。

《儒源易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易学渊源
第一节 古代日月崇拜
第二节 神话卜筮起源
第三节 古代天文历法
第四节 太极河图洛书
第五节 五方五气五行
第六节 干支五运六气
第七节 三易三古三圣
第八节 老子太玄潜虚
第九节 卦气和爻辰说
第二章 《周易》研究
第一节 《周易》概述
第二节 《周易》作者的推测
第三节 《周易》卦名起源有严密的象数逻辑
第四节 天鼋图腾和《周易》卦序成因
第五节 大衍筮法和《周易》原始历数筮法
第六节 《周易历算》与西周铜器断代
第八节 帛书《周易》成书时间不早于通行本《周易》
第九节 《周易》解读凡例与新释
第三章 现代易化哲学
第一节 太极气道论—物质矛盾论
第二节 两仪三玄论—分合思维论
第三节 有无相生论—质量互变论
第四节 五行生克论—多样联系论
第五节 万物化生论—运动发展论
第六节 物物太极论—系统同构论
第七节 天人合一论—环境与人论
第八节 道法自然论—实践认识论
第九节 体用象数论—辩证方法论
第四章 周易精萃
第一节 开物成务的科学精神
第二节 经天纬地的求索气概
第三节 天人合一的处世理念
第四节 象数一体的独特思维
第五节 惟变所适的改革取向
第六节 见几而作的决策指南
第七节 制器尚象的发明方法
第八节 实践完善的理论预测
第九节 一脉传承的文化底蕴
第五章 周易应用
第一节 民间易
第二节 哲学易
第三节 管理易
第四节 建筑易
第五节 商业易
第六节 军事易
第七节 养生易
第八节 文艺易
第九节 科学易
第六章 民间术数
第一节 六爻
第二节 四柱
第三节 斗数
第四节 铁板
第五节 三式
第六节 风水
第七节 相法
第八节 测字
第九节 择吉

有人说了,瞧你这提纲倒也花里胡诮,里面不知也有点东西没有? 稻草人儿里能有啥?草包里裹着一根竹竿,如此而已。不过,就这一根竹竿,也分好几节儿,每一节儿上都有我刻的一些道道儿。

刚开侃,可是,论坛上就有几位大虾小有议论,似乎批评小生把《周易》与西周断代拉扯到一块儿,有点风马牛不相及,有用“断代工程”之官船卖乾坤客“易学”私货之嫌。这可就冤枉小生了。您想想,本来,我玩我的易,断代工程自有那么多的专家、学者去操心,与我何干?可是,这天下虽大,总有一些事儿会发生联系。

匈奴人网友说:《周易》与西周断代没啥关系。 小生反问:西周断代和西周历法有没有关系?假如,西周历法和《周易》有关系,《周易》和西周断代有没有关系? 邰氏姜网友说:那,《周易》和西周历法没有关系。 小生反问:您咋知道没有关系? 大伙反问:您咋知道有关系? 小生回:我这不是玩易玩得时间长了些,碰巧发现的吗。 国人先生激将:最好是把你的研究成果公布出来,才便于大家学习和讨论。这里不赞成你这样方式的论而不发! 国人先生好像读过兵书,颇懂得请将不如激将。说老实话,小生倒也真写就了几两篇小文。大虾们应该清楚,小生对自己玩出来的东西,也不敢十分肯定,虽然,亦小有证明。小生平生没发表过一个字,但也有点小性子,要正式发表,一定要做到论据充分,论据不充分,宁可等等。中国不是在卦序象数结构、西周王年问题上已等了2000多年么,也不在乎我这几天。

当然了,要讨论《周易》和西周历法的关系,前提是讨论双方应该都玩过《周易》六十四卦和铜器断代。您想啊,懂铜器断代的呢,有可能不屑于《周易》的象数小学,反过来,玩过《周易》卦序的呢,又不一定都爱好历史,对铜器断代又不一定感兴趣。 真像清代地师蒋大猷论风水先生:“懂峦头者,不可与言理气;懂理气者,不可与言峦头”。 面对如此境况,有时候还真的不知道该咋办好了。

《周易》源本巫术,还是源本科学,自古以来,就无定论,就是到现在,文化部的专家也还有分岐,所以,安阳“周易申遗”不要说到联合国去申,在咱们中国文化部就被打回来了。要我说,专家们有分岐是正常的,“周易申遗”申不成也是正常的,“断代工程”倍受质疑更是正常的,谁让他们不知道“礼失要求诸于”草根呢?

小生不敢让各位大虾屈就小生《周易》和历法有关的结论,不管咋的,反正,小生就是在此《周易》和历法有关的发现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更深一层的玩味,结果,玩出了《周易历算》,进而又玩出了乾坤客版的《西周王年断代》。有了这两个东西,您说,小生能不能对西周断代侃道一二。

为了让大伙儿的相关讨论有个共同的基础,这不,小生才特意在论坛开侃,打算用小生的切身学易经历,一点儿一点儿地把小生的易学心得,奉送给诸位易学同好和历史爱好者。 当然,真论起易学义理来,小生绝侃不过百家讲坛的曾仕强;但真论起易学童年的唯物象数来,小生还真不怯霍霏然先生的《周易正解》和卢泰先生的《叁伍筮法》。

反正,侃开了,吹开了,慢慢侃,慢慢吹,心急吃不得热豆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09: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贴宏伟,建议转入大讲堂,如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9: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别价,这是个人观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12: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后续,顶一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3 08: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侃吧,侃侃而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22: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1-11-3 22:53 编辑

第六侃

说老实话,谁玩点东西还不得站在前贤的肩膀上才能弄成,但首贤的真经从二传、三传前贤口中说出来,既少不了锦上添花,也少不了添醋加油,把真经念歪了的事儿也不是没有先例。如果抱定二传前贤、三传前贤对首贤的文章解读照样“句句是真理、样样是经典”的念头,那么,小生不知道还有哪本经典是前贤没有注解过的,似我等末传真的不知道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来拾人牙慧,也不知道您还想听个啥劲儿?

事实上解读古代经典者无不知道要“追古人心迹”、“代圣人立言”,问题是你要搞清你自已究竟是想做正本求源的解读工作,还是想做“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已之块垒”的另立新说的活儿?这在学术上的要求好像多少是有些不同的。

正本求源首要的是要有依据,虽可假说,但假说的成立要通过对往古的考证;另立新说,首要的是有创见,有独见,能自圆其说,其新说是否正确必待将来的验证。二者相同处,是均可以以假说为学术手段,但一者假说已验,一者假说待验。验与无验,当凭公断。


有些前贤在解读首贤或前贤的前贤的观点时,虽多有不刊之论,但把我们迷惑住的,往往不是事实已证明是牵强附会的东西,而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已之块垒”的假说与不刊之论的共融共存。

举个例子。

被地理学家徐霞客誉为“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的明代著名学者黄道周,连清代乾隆皇帝也称之为“一代完人”。

就这么一个同志在他的《三易洞玑》中说:“凡观是书须先除我见,心千百袤,不存一字”,这段话简直就象武打小说写的“欲练绝功,先废武功。”

话虽说得有点过,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黄道周之《三易洞玑》相对于《周易》来说,一如邵雍之《皇极经世》,并非纯粹的经典解读,而是另立易说,故不可从中苛求《周易》成书之本源。

不要说从中求取《周易》之本源,事实也证明,二位大儒虽师道周正,慧眼独具,倍受推崇,但因不得《周易》之本源,二人的“套史” 新说中其谬处均非止一端,这就说明了原来是“新说”,经后世验证则成为真“假说”。

当然,经济社会,满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的,大有人在,“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也是完全不能与上述这些前贤相提并论的。

前贤尚可能马失前蹄,后辈小马过河,定然断不了弄湿马尾巴,被流水冲走更不是啥奇怪的事儿,但总不能一个坑里栽两次。

谁让蒋大猷还有一句话呢:“精于峦头者,其尽头工夫理气自合;精于理气者,则尽头工夫峦头自见。盖峦头之外,无理气;理气之外,无峦头也。”

看来,啥事光“通”还不行,还要“精于”“尽头”呀!

小生套用一下这个说法:“精于西周铜器者,其尽头功夫历法自合;精于《周易》者,则尽头功夫历法自见。盖西周铜器外,无西周历日;《周易》之内,无他朝历法也。”

所以,小生侃易,尽量不求新见迭出,但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尊重前贤而不唯前贤,唯物、唯据、唯理、唯是,唯精于尽头。

闲话侃过,下回侃归正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4 10: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实在是高!获益匪浅,期待下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19: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1-11-5 19:29 编辑

第七侃

既然侃道的内容是《周易》与西周断代,先从国家“九五”其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侃起。

无论哪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已的历史,“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不管我们的老祖先野蛮、愚鲁也好,文明、聪慧也罢,反正我们都是他们的子子孙孙的子子孙孙,没有他们我们就来不到这个世上,没有他们一辈一辈地传下谋生手段、诸多文明,我们恐怕也难于受用当代生活的五彩缤纷。

历史是会遗忘的,也会记混、记错的,但不会是不曾存在的,我们没有理由完全忘记历史,更没有理由因遗忘就“把历史辨成没有”(鲁讯语)。然而,理清历史,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事实上,中国古代纪年,尤其是中国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转折时期的夏、商、周三代年代学的勘定,在庙堂和坊间就争论了2000多年,至今难有定论。

但中国的文化人儿,无论走多远,也无论太平盛世还是“到了最后的时候”, 都有“恋母”情结,因此,稍得温饱,就想修一修家谱。中国呢,一是一个大“家”,每逢盛世呢,无论庙堂的还是坊间的文化人儿,都不愁吃喝了,就好理一理老祖先的那些事儿,弄点谈资,以传后世。


中国的国务委员宋健,自然也是个文化人儿,和大多数中国文化人一样,也有这种情结。

宋健同志做国家科委主任的时候,曾经到世界各地去访问,参观过埃及、希腊等其他一些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他发现这些国家博物馆对古代的年代学有比较详尽而且为大家公认的年表,感觉到我们国家没有这样一个公认的年表,是很大的遗憾”(李学勤《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成就》)。

1995年秋天,宋健同志召开了一个学者座谈会,首次提出来并与大家讨论建立夏商周断代工程这样一个设想。1995年底,国务院分管社会科学的宋健和分管自然科学的李铁映同志又联合召开了一个关于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会议,与会的“有当时的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教委(即教育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协共七个部委单位的领导,邀请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学科领域的一批专家学者参加”。就这样,“夏商周断代工程”从1996年开始,做为国家“九五”期间的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正式起动。

这一工程,规格高,高到啥程度?
有的媒体把它称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事件”,堪比明代皇家《永乐大典》和清代皇家《四库全书》的修纂。

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成立的由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协的负责人组成。

    长:邓 楠    国家科委副主任
副组长:陈佳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副主任(后晋升为主任)

   员:
       韦           国家教委副主任

       路甬祥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后晋升为院长)

       滕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后改为继任副院长江蓝生)

       张德勤    国家文物局局长(后改为继任局长张文彬)

       刘  恕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

       甘师俊    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后改为继任司长刘燕华)


这一工程,规模大,大到啥程度?

新中国史无前例。

领导小组聘任相关学科专家成立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

组长: 李学勤 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副组长:

仇士华 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李伯谦: 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院长、教授

席泽宗: 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院士
成员:

马承源 专家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研究员

马福臣 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地球科学部副主任、研究员

朱凤瀚 专家组成员、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

安金槐 专家组成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严文明 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

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

辛德勇 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研究员

张长寿 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

张培瑜 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陈久金 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副所长、研究员

陈铁梅 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

俞伟超 专家组成员、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原思训 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

殷玮璋 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郭之虞 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专家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教授

裘锡圭 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直接参与工程学者达200多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陕西天文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烟台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等单位。

实际上参加者还有各子课题单位的课题组的成员,这人数就不好统计了,单东北师大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林志纯教授主持工程子课题“世界诸古代文明年代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子课题组成员就有12位教师和博士生。这也就是说,断代工程参与者人数实际上可达千人以上。

这一工程,手段多,多到啥程度?

该工程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相结合,设置9个课题44个专题,运用了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碳十四测年技术学等综合手段。

这一工程,时间长,长到啥程度?


1996516启动,到2000915通过验收。

这一工程,结论新,新到啥程度?

200010月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办公室发表了结题报告:《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
《简报》对夏商周断代提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小生因学识有限,只就西周断代而言,认为《简报》给出的西周1112王的绝对年代,相对于古代文献的记载而言,大多是新见的。

这个“简报”起名有一定的特殊性,“阶段成果报告”,照俺的理解,应该是“结论未必完全准确”的意思。“工程”特别顾问李铁映同志好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充分肯定这项科研成果的同时,还要以科学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在对外公布时的文字表述上,诚恳地说明这是当代中国科学家目前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并不是终极的真理。欢迎世界各地学者乃至我们的后人对成果加以修订和补充,使之更加准确和完善。”

“工程”用“阶段性成果”五个字,已然表明,“工程”对断代结论的正确性,并不十分自信,用这五个字,是相当慎重的,小生认为也是比较妥当的。

这一工程,反响大,大到啥程度?

以岳南《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密记》为代表的部分舆论界人士,对“工程”倍加肯定和赞誉,认为“工程”的结论“当惊世界殊”。

结果这一结论真的“惊得世界殊”,以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倪德卫为代表的国内外部分学者,对“工程”结论公开质疑。倪德卫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断言“国际学术界将把工程报告撕成碎片”。

针对“断代工程”大的辩论发生过三次:

互联网——第一次辩论

此次辩论始于200011月,通过互联网进行,其议论主题有政治性与学术性两类。政治性的不置一谈,学术性的则围绕夏朝的存在与否。因与笔者所论西周断代无关,这儿就不侃了。

面对面的交锋——第二次辩论

200344日至7日,美国“亚洲学协会”的年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专门邀请了“工程”的学者来美讨论。中国方面参加会议的是“工程”的专家组组长李学勤、考古学家张长寿、碳-14专家仇世华、天文学家张培瑜。这场讨论中心问题一直围绕“工程”的西周年代学研究。

不少海外学者以口头的和书面的形式对“工程”的结论提出了疑问。下举数例:一,“分野”的理论晚出,很可能出现在东周时期列国形成之后,西周时就有“鹑火”与周相搭配的观念是不可能的,因此,不能以晚出的理论用于西周时期。二,青铜器《利簋》铭文中“岁鼎克闻夙有商”的“岁”字更可能做“年”讲,并非指岁星。三,工程否定公元前1044年而选定公元前1046年为克商年代的天文学依据是不符合王国维对于金文中月相的四分法,而四分法则普遍得到学者的认同。四,工程不依靠《今本竹书纪年》有关西周年代的记载,一味断定其为伪造,而学术界对其真伪尚未有定论。五,工程使用的碳-14计算程序仅有683%的置信度。六,工程对一个晋侯墓的碳-14测量得出若干个差距较大的数据,而工程在不同的论文中使用了不同的数据,这似乎有漏洞。

另外,一些海外学者对工程的学术道德产生怀疑。如:芝加哥大学EdwardShaughnessy教授提问说:公元前899年周懿王天再旦于郑的日蚀是《简本》的关键年代之一,中国国内的报纸、电视均作了广泛的报导。然而,在国外,早已经有人指出这个日蚀及其对西周年代的意义。一些海外学者觉得《简本》完全没有提到国外学术成果是缺乏一定的学术道德的。另外,通过天文学研究而将武王伐纣的年代定为公元前1046年是美国学者

DavidPankenier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而《简本》对此只字未提。Shaughnessy的批评是有道理的。知道,甲骨文专家董作宾早就指出天再旦是发生在天明时刻的日蚀现象,并将此一天文现象发生的年代定为公元前966年。后来,韩国学者方善柱在1975年发表的论文中进一步指出,公元前966年有误,正确的年代应为公元前899年。
 
由于华盛顿会议的时间有限,与会的工程学者未能对以上所有的问题作充分的解答,但李学勤强调,工程的学术观点不受政府的支配,完全由学者决定。他坚持工程施行MZ集中制是有必要的,因为我个人从来认为,科学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甚至个别人手里。至于天再旦的问题,李学勤解释说,《简本》篇幅有限,未能将前人的工作一一罗列。张培瑜则承认对天再旦的报导有不妥当之处。 仇世华对碳-14方面的背景知

识提供了进一步的介绍和解释。

芝加哥大学——第三次辩论
 
2003412日这次辩论的热烈和效果远远超越前两次,甚至出现了惊人的辩论高潮。批评工程的学者中,斯坦福大学宗教文化中心的兼职研究员蒋祖棣向会议提交了一篇题为《西周年代研究之疑问——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方法论的批评》的文章(以下称为《蒋文》)。《蒋文》最重要的内容是讨论工程武王克商年代的研究。《蒋文》作者注意到工程使用的是OxCal系列样品程序,他特地向牛津大学求得这一程序,并以此验算了工程发表的、为数不多的碳-14数据。结果,他算出的年代置信范围远远大于《简本》公布的拟合数据。《蒋文》介绍说,OxCal程序系列样品计算法,虽可获得较窄的置信区间,但只有682%的置信度;此计算程序的精确度备受国际碳-14学者的批评。工程以这样低的置信度作为衡量西周具体王年的标尺很不科学。
 
工程为何不使用置信度已达到954%997%的其他方法呢?《蒋文》分析说,其原因是后者的置信范围比前者增多一、二百年,从而达不到工程领导规定的14年代数据的精度,要达到正负20年左右的要求。而挑选置信范围小的计算法可以将武王伐纣的年代压缩到几十年内,从而排除44种说法中的大部分。也就是说,工程为了排除更多的观点,宁愿牺牲其方法的置信度。

《蒋文》又指出,工程依据的OxCal程序的系列样品计算法不代表国际公认的树轮校正法。国际碳-14专家已指出这一算法的过程中夹杂了人为加工的成分,所得到的年代并不准确。其人为成分是指在计算中碳-14专家需要考古专家提供考古的系列样品,即一组分期明确而又有每一期的上限年代和下限年代的考古样品。而考古学家很难提供如此精确的样品,勉强为之,则带有很大的猜测或人为成分。《蒋文》以工程在澧西的考古报告为例。

工程的断代方法将澧西各个文化层以西周各王为名称,如:第一期是文王迁澧至武王伐纣,等等,这样的断代法称为间隔的。而《蒋文》作者本人曾在澧西主持过考古发掘,其报告在1992年公布。他所用的断代方法称为渐序的,就是将各个文化层以大概的年代范围标出,如:第一期是先周期。二者的区别在于间隔法要求各期在具体年代上有明确的上下界限,相邻各期在时间上必须彼此断开,不能有交错;而渐序法则没有这样的要求,只标出笼统的王朝的早中晚期。《蒋文》强调,在商周考古中,工程间隔法非常不实用,因为出土的陶器、谷物、木头等物品并非随新王的即位而改变。再者,从某下层取出的样品并非肯定代表这一层的年代。比如:做棺材的木料可能在过去就已经准备好,并非在死者去世的那年砍伐的;因此它的碳-14数据就不能视为它隶属的那个文化层。

《蒋文》的结论是,工程所谓的多学科研究的创造,主要还是用非文字证据的研究来解决西周年代问题。而考古地层的划分、出土陶器的分期以及年代误差有数百年的碳-14技术,对史前考古很有帮助,根本不能应用在需要具体年代要求的西周年表的研究方面。从学术角度看,《蒋文》对工程的批评有理有据,是非常客观的。工程所犯的错误,不是某个学术观点上的,而是方法上的,是致命的。

在会议上,蒋祖棣向与会者(李学勤缺席,他在华盛顿会议之后便回国)口头介绍了他的文章的主要观点,并以自己带去的计算机和OxCaI序列程序当场对工程公布的碳-14的若干数据重新进行验算,结果明显与工程的有差距。仇士华对蒋祖棣提出的问题表示认同,并表示他个人也对《简本》的碳-14数据持有疑问。张长寿也明确表示他个人同意蒋祖棣对于澧西考古分期的意见。在场的Shaughnessy教授为之大震,他拍案问道:既然如此,建立在碳-14与澧西考古的基础之上《西周年表》还站得住脚吗?参与会议的张立东(曾任工程的秘书,现为芝加哥大学的博士生)将会议内容介绍在国内的2002524日的《中国文物报》上,其中对工程专家同意蒋祖棣的观点也做了报道。报导立刻在国内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两个多月后,《中国文物报》于816日刊登了一篇题为《美国之行答问——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文章,是作者苏辉采访有关专家后写的,声明张立东的报导不符合事实,在关键环节上引起读者的误解。如,依据苏辉,仇士华回忆在芝加哥的会议情况时说:蒋祖棣要求当场用计算机验算数据,根据我提供的条件,结果发现只相差1年,我笑道:再算一遍有可能相差2年,但这都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几位当时参加芝加哥讨论会的学者都说自己亲耳听到仇士华表示同意蒋祖棣的意见,而且还为仇世华的这种不严肃的态度感到惊讶。

被《蒋文》批评的《97年澧西发掘报告》作者徐良高也有类似的表现。徐氏在《中国文物报》上,申辩他在报告中使用的分期术语是年代约相当于某王时期,而《蒋文》在引用时,均将之删去。而核实了《发掘报告》,原文是:第一期:推定其年代为文王迁澧至武王伐纣,第二期:推定其时代为西周初年武王至成王前期。故《蒋文》引文完全忠实于原文。从仇世华不认自己在讲座会上的发言,到徐良高不承认已经发表的文字,有学者怀疑工程的一些主要学者的治学能力和态度。

平心而论,断代工程的专家学者在当时的条件下,确实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工程”所采用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确实有很多地方值得后来者借鉴,同时, “工程”结论的社会反响也比较强烈,无论结论的准确度如何,实实在在地引发了公众对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极大关注。

但是,这个工程的结论和推导过程,着实存在硬伤,的确需要认真检讨。国内外专家的质疑大多是本着严格学术的要求去做的,对学术问题,无论是哪一方面,将学术问题上纲到政治高度去指责对方,那都是“捧着猪头去烧香,找错了庙门”。

侃到这儿,有的大虾可能会说,乾坤客你侃了这么多断代工程的事儿,难不成这么多专家、学者都干不定的事儿,你这个草根能有办法解决? “国际学术界将把工程报告撕成碎片”,你能有办法让他们闭嘴?

你别说,我还真有这么个意思。但是,断代工程断的是夏商周三代,小生没那么大的本事都解决,只能对西周这一个时期来一个乾坤客版的《西周王年断代》。

有个外国佬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地球。”说得太好了,咱中国人其实也说过这样的话,叫“撬打一点儿”。小生断西周,就有一个撬,那就是《周易》。

林子大了,真是啥鸟儿都有,当真不怕大风刮断了舌头?你先听我侃过《周易》后再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3 19: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8-2-14 11:18 编辑

第八侃、第九侃在此:


http://www.gxfxwh.com/forum.php? ... &extra=page%3D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3 20: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匆匆地看了一遍。八*九也看了。
支持乾坤客先生做周易历的探索。周易卦序中肯定有周历的资料,这我是相信的。希望先生成功!
不支持先生写《儒易》。这类书已经太多了,而且这类通书会把您研究的亮点掩盖起来的。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3 21: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先生的指点,事实上,我对《儒易》的写作已经让位于《周易历算与西周年代学》了,因为精力有限,只能抓紧时间完成更具价值的东西。《周易历算与西周年代学》已成15万字,用《周易》复原的历法部分已全部写完,这是还没有来得及让先生审阅的内容,虽说前沿一点,但无不有据。剩下铜器断代部分,正在写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