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40|回复: 0

新文房四宝 与 老文房四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6 09: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重庆吴戈 于 2011-10-29 11:49 编辑

[随笔]   


       1967年孟夏的一天,一群巴国劣少游于蜀都锦江公园。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

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皆不读书,满世界乱窜。美名其曰:"窜连"。恶少们窜入一片茂

密的竹林,随地大方便丶小方便。其后,我拔出"容刀",择向阳处巨竹上,刻下"老

子到此一游"六个笨拙的大字。那是人人可以带刀携枪的时代,也是愚青愚少们行为

最开放的时代。几年后故地重游,见我那六个大字仍然还在,只是句前不知是谁添

刻了一个"猪"字。我突然发现,我那六个美文有逐渐模糊的趋势。几年后在巴国劳改,

一日聊发少年狂,请老篾匠父子做一千只竹简,欲在其上抄写  <三百篇> 。老篾匠

即刻告诫我,刻在竹简上的字不耐久,于是作罢。


        读<诗经.芄兰>,有句曰:"芄兰生枝,童佩锥犀;虽佩犀锥,我能不知?"<诗经>

并非"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而是第一部书信总集。此篇便是<卫惠夫人与兄简书>,

新婚后的卫恵夫人写信与其兄,讥笑小夫君不文不武。古今经学家皆解句中之"锥"谓之

"解结之用",其实不然也。因为古今经学家们谁也沒有过用锥解结之实,而其"结"古今

永存。周人以"锥丶刀丶砺石和竹简"为文房四宝,刻字刻于竹简青面,取材方便,书写

适宜。用锥,谓之"刺青",用刀,谓之" 杀青 "。这便是东周以前无字简出土的根本原

因。周宣王六大名卿中,毛公大司马和吉甫太师亲手执锥在泥范上为我们后人留下的书

法文章,可谓"高山景仰,周行天行"。


        东周后期,周人发现用笔墨行文于竹简黄面,可以长期保存文字。从此,中国人

进入了"新文房四宝时代"。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浪花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