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乾坤客

[周易注解] “直方大不习”一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3 22: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厨师去参加比赛,其中一个比赛项目是雕刻。这厨子的作品非常的讲究技术和功力,可他的作品没能夺奖。因为他的作品太过于复杂和精密,从而导致没有内容,没有空间,丧失了美感。赵大爷就是要把周易整成这么个东西。  经下有彖,彖下有象,象外有传,传亦有传……,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称为“经”,赵大爷的作品还有发展的空间吗?还有让人思索的空间吗?有味道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4 10: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三四六爻的动宾说法成立,唯独二五爻有些勉强。我认为要想知道“直方大”还得从“不习”入手。什么是“习”?入坎为“习”,“习坎”卦是讲入于深陷险竟而磨砺身心。坎是一种水深崖高的深渊地形,坤是一种平川地形,所以坤卦“不习”。可见“直方大”是描写坤卦地形的。
总的来说遇着深渊则习,遇着平川则不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4 12: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我也认为理解这句爻辞的关健在于如何理解“习”,与楼上二合一易友意见基本一致。

“习”,本义指小鸟反复地试飞(练习);任何技能都必须经过反复地练习才能“通晓、熟悉”(引申义)。

“习”在这里如作本义讲,“不习”就是“不练习”。姑且不论“直方大”是什么,“不练习”还能“无不利”,这种事情几乎没有。

如果作“通晓”讲,“不习”就是“不通晓、不熟悉”。“直方大”很可能是形容地形、地貌一马平川,没有险要之地;即便不熟悉该地区的地理交通,也不会有诸如迷路、陷入险恶地形之类不利的事情发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25 21: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5-5-25 21:31 编辑

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这个“习”字是关键。

都可以有个人的理解,能通畅一些就好。

我个人重审个人意见,不反对大家坚持或寻找更准确的说法。

置方舟,大,(对水性)不娴习,也没有什么不利,因为早做好这么大的像大地一样可以厚载的方舟了么。{:soso_e100:}

坤卦,不仅有让人防止不好的事发生,也有让人早做好事的准备。

算不算也是一解呀?{:soso_e121:}

我的理解中较独到的一点是使用了我独家的《周易历算》,把此卦作为冬至所在月了,这是大家可能还没引起重视的吧?心得分享,献丑了。能关注周易写作的背景文化之”时“和”礼”,理解的可能会更多一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5 2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开心易友 于 2015-5-25 23:33 编辑

乾坤客 发表于 2015-5-25 21:23
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这个“习”字是关键。

都可以有个人的理解,能通畅一些就好。

我的理解中较独到的一点是使用了我独家的《周易历算》,把此卦作为冬至所在月了,这是大家可能还没引起重视的吧?心得分享,献丑了。能关注周易写作的背景文化之”时“和”礼”,理解的可能会更多一些。

这只是其中之一{:soso_e181:},以后有机会我再说得详细一点,你们就会明白了。{: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6 09: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节气历法不能不提到坤卦,我认为坤卦比复卦更接近冬至点。
复卦《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和十二辟月卦都指明复卦是冬至点,而仔细想想发现《易传》无十二辟卦一说,十二辟卦实际是西汉的产物。至于易传象提到的“先王以至日闭关……”这也有可能是后儒添加上去的。
周易里能说出“先王”这个称谓的人必定是周朝的后人,或周朝已经消失多年,后学之辈也才怀着缅怀之心用“先王”这个称谓。试着想一想,孔子是鲁国人,不是周人,孔子临死前又把自己定为殷人之后,他孔子怎么能不顾鲁王的存在称周王为其先王。孔子是讲礼仪的,孔子的先王必定只能是鲁王,他不可能越礼。所以这句“象”辞不是孔子的原话。

我勉强用先天八卦来配气节。乾夏至坤冬至,离春分坎秋分。震为春艮为秋,兑为夏巽为冬。先天八卦的四正配二分二至,四隅配春夏秋冬四季。

什么东西秋分时节“习”?冬至时节不习?我想来想去也只能想出候鸟。所有的候鸟的第一次迁徙都发生在秋分前后,我们都可以把陌生的第一次叫“习”。    候鸟与舟船始终联系不到一块。

帛书周易的坎卦叫“习赣”,“赣”就是江西,江西的地形和气候都有坎象,尤其鄱阳湖吸引了大批的候鸟。“习赣”有第一次去江西的意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6 11: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二合一优惠装 于 2015-5-26 11:12 编辑

坎——天时在西,地理在东。离——天时在东,地理在西。    坤——天时在北,地理在南。乾——天时在南,地理在北。

更正:图中吴越之所应该是东夷
地图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27 10: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合一优惠装 发表于 2015-5-26 09:51
说到节气历法不能不提到坤卦,我认为坤卦比复卦更接近冬至点。
复卦《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 ...

十二辟卦,来源更古,据我的研究,在先秦时期已出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20: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合一优惠装 发表于 2015-5-26 09:51
说到节气历法不能不提到坤卦,我认为坤卦比复卦更接近冬至点。
复卦《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 ...

坤卦第一爻,谈到了坚冰,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水上的冰。这一爻告诉我们主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情要早做准备。
爻与爻之间,是有联系的。所以,第二爻直方,联想到方舟,就很自然了。我一爻告诉我们的主题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还是早做准备。

为什么谈到“不习”而“无不利”呢?它指出的是,当我们的本领有局限时,要善于“假物”。虽然我们“不习”于水或不习于操舟,但只要早备大舟,这是没有什么害处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9 21: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客 发表于 2015-5-29 20:48
坤卦第一爻,谈到了坚冰,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水上的冰。这一爻告诉我们主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 ...

为什么谈到“不习”而“无不利”呢?它指出的是,当我们的本领有局限时,要善于“假物”。虽然我们“不习”于水或不习于操舟,但只要早备大舟,这是没有什么害处的。

关键就在这个“不习”而“无不利”,把思维再放开些,就会找到答案。{:soso_e181:}{:soso_e18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10: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亨先生曾将“直”释为“值”,通“持”,但我以为这是坚冰季节,不可能是持方舟,只能是置方舟。

这个季节,不习,显然不能是反复练习操作方舟,但可以理解为“不习“水性者,这样,本句意为:置方舟,大,对于不习水性者,在涉大川时,就没有什么不利的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30 12: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客 发表于 2015-5-30 10:36
高亨先生曾将“直”释为“值”,通“持”,但我以为这是坚冰季节,不可能是持方舟,只能是置方舟。

这个季 ...

好像曹操爱听这话,结果被火烧连环。我是不爱听的。{: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30 14: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5-30 15:22 编辑
二合一优惠装 发表于 2015-5-30 12:11
好像曹操爱听这话,结果被火烧连环。我是不爱听的。

高亨?呵呵~
讀過他的今釋今注也就算了,老*毛當時請他到京本想就易經幾個問題商榷一下,結果搞運動沒時間脫周恩來送送高佬回去,誰知恩來自作主張把高佬留在北京並找了個地方安置好讓高佬搞寫作保護了起來。就這麼著高亨才出了個《周易今釋今注》未受到“商榷”的哼哈版本來。當時的權威著作如今看來已不作數了!簡帛《六十四卦·易》的出土問世讓山東的幾位《周易》學者又開始忙活了起來,其結果還是走偏了,劉大均老先生還算有點才氣的是用帛體文字解《易》,但因自家功力不夠也走偏了。北方學界領袖李學勤先生到山東大學講課算是糾正了一下易學方向,針對山東幾位易學者指出“占卜”不算易學,要從事易學的哲學方向深究視力而行。可誰知這易之“哲學研究”一句如今又是一句蠱惑之辭!北方的學者們需要努力呀!!!

南方的學者現已經獨占鰲頭了!

不用古文版本解經等於瞎子點燈白費蠟!

嘿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30 14: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甲骨文、直解.jpg
甲骨文、方解.jpg
甲骨文、大解.jpg
甲骨文、不解.jpg
甲骨文、習解.jpg

請都費點力氣看看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30 15: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浅龙勿用 发表于 2015-5-30 14:46
高亨?呵呵~
讀過他的今釋今注也就算了,老*毛當時請他到京本想就易經幾個問題商榷一下,結果搞運動沒時 ...

请浅龙勿用先生试解下:“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这句。{:soso_e18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30 15: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5-30 15:51 编辑

古文《易》之:直方大不習
簡帛今同乃古語非漢文也。
初釋;釋像。
1:直 —— 剛剛見到
2:方 —— 大地(土地)
3:大 —— 天地銜接
4:不 —— (非漢語否定詞)矢放;發送。在這裡當引天注視或關注
5:習 —— (鳥之羽翅遮擋白日)忽隱忽現

解:直方大不習(章句)
剛剛見到大地與天空銜接(地平線消失)忽隱忽現

這一章句在描述日食的特有景觀。其它幾爻辭也在描述日食的全過程的景象。

想像的出當時的人類在初次見到日食景觀的驚訝場面如同災難又將發生一樣的恐慌。不過這是日食發生過後的記載古文字而特指在西域“无”不毛之地的利人關注到“直方大不習”景觀時的恐慌表現,所以再次特意編纂為“无不利”這一結束語。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30 18: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5-30 15:51 编辑


古文《易》之:直方大不習
簡帛今同乃古語非漢文也。
初釋;釋像。
1:直 —— 剛剛見到
2:方 —— 大地(土地)
3:大 —— 天地銜接
4:不 —— (非漢語否定詞)矢放;發送。在這裡當引天注視或關注
5:習 —— (鳥之羽翅遮擋白日)忽隱忽現

解:直方大不習(章句)
剛剛見到大地與天空銜接(地平線消失)忽隱忽現

這一章句在描述日食的特有景觀。其它幾爻辭也在描述日食的全過程的景象。

想像的出當時的人類在初次見到日食景觀的驚訝場面如同災難又將發生一樣的恐慌。不過這是日食發生過後的記載古文字而特指在西域“无”不毛之地的利人關注到“直方大不習”景觀時的恐慌表現,所以再次特意編纂為“无不利”這一結束語。

......

谢谢,学习了。{:soso_e18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30 21: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yangsy 于 2015-5-30 21:31 编辑
浅龙勿用 发表于 2015-5-30 15:17
古文《易》之:直方大不習
簡帛今同乃古語非漢文也。
初釋;釋像。

zhi.gif
甲文“直”,目上(前)有一竖线。
这根竖线其实是末端系有重物的“铅垂线”。古人以铅垂线为参照,测量目标物(比如墙面、立柱)是否与水平面垂直。
“铅垂线”在任何地点都与重力线重合,不会弯曲,永远是“直”的。

直,“刚刚见到”之义从何而来呢?
{:soso_e183:}{:soso_e128:}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31 20: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浅龙勿用 发表于 2015-5-31 13:25
嘿嘿,又是 YY !
YY 你能告知大家你今年多大啦嗎?你如果能說出來,淺龍就適合你的年齡段能理解的語境分 ...

1:直 —— 剛剛見到

是我理解有误?{:soso_e132:}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31 20: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是目光直视,目光直过头了叫“颠”,目光再僵直过头叫“癫”,是指发癫痫病的时候目光僵直,翻白眼。

人为什么要直视,是因为观察的东西直,所以目光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 05: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方,大,不習无不利。=直,方,大,習无不利。=直,方,大,習不利。

易這東西,實際講的就是個譜兒,懂了(有了譜兒)怎麽說都靠譜,沒懂的只好擺譜兒。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 08: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捕获.JPG

誤會是常有的事,以後仔細閱貼就是,恢復回來最好!
呵呵,淺龍經常原諒你的哦,呵呵


{:soso_e18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 11: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5-6-1 12:32 编辑
yyangsy 发表于 2015-5-31 20:13
1:直 —— 剛剛見到

是我理解有误?

哈哈,YY:
你是經常“有誤”,老*毛病了嘿嘿,所以我問你的年齡幾何。淺龍還特意在【直】篆體《甲骨文字典》頁上筐了紅框的註解,強引讀者注意。常用漢族文字邏輯習慣,查甲骨字典時理解單字意義總有生澀之感,淺龍當初也是這樣學過來的,無大礙,習慣了,就會產生字相的感知力;字句組合的象形邏輯現場感。讀今本漢語《易》時,很少會有這種象形畫面產生,於是總會偏離原經敘述真意而產生猜測偽邏輯的“定義”。寫出來後就是意淫的“哲學”大道理或者進入占卜術時心性揣測出的“筮況”邏輯。漢後的儒、道、佛的毛病就在這裡,對其古文獻各種版本的“註釋”或所謂“正義”的“經典釋文”中就會產生糟粕層出而不窮。在源頭上錯了就一錯再錯,一下子錯了幾千年,使得我們會懷疑我們的歷史的不真實性是有原因的!


依據甲骨象形解字根元素之學習,比閱讀東漢訓詁而成的《說文解字》要真實得多,但也有技巧在裡面。
審視《甲骨文字典》裡的解字也不見得完全都正確無誤,(但基本上80%準確無誤)這就需要自身再重新審視其象形元素基本邏輯的篩選,以古生活化為邏輯會近原造字者之真意!
審視篆體《訓詁》或《說文解字》,主要是學習古人在利用古字時排比的象形元素(有无畫面感的),例句越多其被你捕捉到的象形元素意義的篩選就越近準確;而不是利用古人在講大道理或講歷史比喻時用字在其所謂的時代感上所給予之得意忘象的語境元素,這是會產生所謂哲學語境意淫自出邏輯的出處。
我們一再會看到很多上年紀的解《易》學人,會從中篩選《左轉》、《公羊》或更多漢後的古文獻涉及到周朝的語句內容往解經文中灌輸,這是產生周文王作《易》的假象。要知道所謂《易》、《易經》原本出自西周之初,就是說在西周初時《易》本大作早已完成。

1:周文王作《周易》(周人的歷史),他不可能寫就周朝代的身後歷史,因生命所限,周文王也沒見到亓子武王建立的大周業績!
2:即便把《易》作推遲到東周時代,其周文王生前作《易》時間上就更不可能!那麼作先周史可以嗎?回答是肯定的,但需要想一想:自古公亶父出現在青藏高原至武王伐紂成功才有幾百年的時間?而《易》中反映更多的是前7000年以上的大事記且多在南方一帶,其周人有否能力越過秦嶺在最後一次海進、海退之時進入東亞的南方造井、捕魚生活過嗎?回答是否定的!因現在的中原大地在古公亶父出現時期還在海水里浸泡千年的時間呢。因此說《易》本中所敘述的大事記,不會是周文王周人的手筆;而那個秦人作者不會寫就《繫辭》一文,隨秦王燒掉即是了,何必擠兌周人的自我催肥之德呢?

漢本《周易》亦不是今本《周易》之原貌,據鑑定建國以來至WG期間仍然有好事之學人為其修改今文字,直到中華書局在WG末期重新再版而定稿,你可以輕鬆地在再版前言中找到撰稿人。今本《周易》中才是假借錯字連篇的文本,是不懂甲骨象形字根意義之徒編造所謂地方語音或古文字架構相近而得出的所謂假借邏輯之原理!我們現在經過考古發現很多學者,尤其是南方的學者經過對古東亞人種、民族語音發音之不同,在新石器時代末期象形造字還不發達時期,哪裡來的語音匯入?這是一個很專注的研究課題,千萬不要想當然地相信今文版的《易經》是嚴格按照地方語音漢化後的版本而去解其哲學真意,這是偽文化的特例!

淺龍不想說服誰,直想
事實道理!

嘿嘿


{:soso_e189:}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 收起 理由
yyangsy + 1 谨受教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4 23: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释:直方大不習。
以直起的姿态升格入圈、融汇,以及继续强势带动而直起的融合为一体的这么一种拼合方式来壮大扭合出同路人队伍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5 14: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直,通置或值;方,并舟。”

参考《帛书周易》,思虑再三,我开始同意这个说法了。
待会儿我发一帖上来,请诸位指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5 19: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yyangsy 发表于 2015-7-15 14:56
“直,通置或值;方,并舟。”

参考《帛书周易》,思虑再三,我开始同意这个说法了。

{:soso_e181:}{:soso_e183:}{:soso_e18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6 21: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yyangsy 发表于 2015-7-15 14:56
“直,通置或值;方,并舟。”

参考《帛书周易》,思虑再三,我开始同意这个说法了。

川(坤)卦暂时不贴了,还有很多细节没搞清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6 13: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圣o俏丫儿 于 2015-7-26 13:39 编辑
神圣o俏丫儿 发表于 2015-6-4 23:50
释:直方大不習。
以直起的姿态升格入圈、融汇,以及继续强势带动而直起的融合为一体的这么一种拼合方式来壮大扭合出同路人队伍来。


——直方,它成就了一种不的,习的突破、壮大发展的程式/样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2 11: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坤卦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意为:我们的国家很大,横竖几千里,各处方言、水土、民俗不同,去各地多学点方言、风土民情民俗有好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3 17: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朔回归 发表于 2016-9-22 11:17
坤卦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意为:我们的国家很大,横竖几千里,各处方言、水土、民俗不同,去 ...

坤卦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意为:我们的国家很大,横竖几千里,各处方言、水土、民俗不同,去各地多学点方言、风土民情民俗有好处。”


望朔回归老先生好!
1,在夏商周时期,应该还没有正统的国家概念,也没有疆域之分,也只是部落级别的散居社会,但都围绕着酋长部落或各部落间相聚较为接近的散居形式所组成的酋邦社会群体。到了商末周初才开始有了王的称谓,因此也就出现了初级的分封制朝代。一直到了秦始皇时代才统一了国家,因此有了疆域之分,就又有了封建制的盛行。
2,文字初期的出现,因是象形画像的寓意,还未有那么高级的表音文字的出现,如若当时有表音文字,那么就不会有这么复杂的表象为基础的甲骨文字了。那么当时的文字本身只是象形文字的演变,与当时多民族的口音、方言并无多大关系。只是到了东汉时期初期的文字已经成熟化许多,再加上表音的偏旁以示区别才有可能加大了它的功能吧。但在汉字出现以前的象形是上下结构,汉字的定型却是左右结构,因书写载体的改变而改变了吧。


浅龙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