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56|回复: 20

[原创] 借鉴:再论解读能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 20: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解读】不是字面意思的顾名思义。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若读做【得道的就能得道更多的帮助,失道的就得不到帮助】,那就错了。并且错的可笑,因为,这样读,就说明根本没有读懂是什么意思。不懂【得道】得的是什么?不懂【多寡】指的是什么?不懂【失道】失的是什么?所以,很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太多了,理解的也大都是错误的。
谁知道真正是讲什么?
同理,解读【老子】也是这样?很多似懂非懂的,理解的都是错误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20: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整天讲这样的大话
你得有个可行的判断标准才可以说这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21: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知道你所引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出处、作者和前后文吗?
不要一见到一个道字就无限想象、发挥。{: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22: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渔发挥一下想象,关于这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嘛,就是说想得道就得多帮助别人,不乐于助人就是失道。
怎么样,是不是好有新意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60 收起 理由
青竹大哥 + 60 :)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巨龙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11-2 06: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结合下实际来解读吧:夫子得道众人帮,国学(国学网论坛)失道众人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07: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话中有深意,虽然我不清楚,顶一下~_~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7: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检验出【解读】的能力了。不会【解读】的人,自尊心太强,嘴太硬。
就算把【道】隐去。你们有本事就【解读】:【得,失】什么?【多寡】什么?【助】是什么?不客气的讲,一样的瞪眼瞧着而已。一样的得到多方帮助,众人帮助而已。
【破解】比【解读】还要深入一个层次,就更难了。
我没有必要传讲什么,只是在做【引导】,有【悟性】的自然会【点窍】,没有【悟性】的一定认为是【胡扯,说大话】。
举一个例子,看看什么叫解读、破解:
【老子】中【我】【吾】同时混用,这是为什么?只用【我】或只用【吾】不是更方便理解吗?仔细研读,对比,运用【语气、语境还原法】,终于发现了【真机】。
【老子】是【说事论理】的【论证】,不是文学的【叙事散文】,不需要第一人称。文中的【我】都是相对于人群中的【特指个体】,此【我】相当于现在的【咱】。转换为现在的说事的习惯就是【告诫语】---【别人怎么怎么样,咱怎么怎么样】。所以还原回去,【老子】中的【告诫语】中的【我】,就是现在的【咱】,是【特指个体】。而【吾】,在【老子】中,是紧接着【我】出现的,是对【我】的一种扩展与强调,就相当于现在的【咱们】,是对那些【特指个体】的【类称】。
这样:就解读、破解了【老子】中的【我】与【吾】。
这样才叫解读。这样才叫做学问。不是嘴硬,不是不理解就质问人。不懂之人就应该不懂,这符合法则,不可能【全都懂】,【全都懂】,连孩童都懂的,就没有研究价值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08: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身上很能体现儒教的‘存乎一心’啊。。哈哈。。
啥事都要立一个可行的标准。。你没有标准又要说别人不对,那标准只在你心对不对?
其他人怎么解读你的标准?。。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
你要我们做你肚子里的蛔虫。。你得给我们发工资才成。。而且这是我这类没骨气的人,你才能拿钱收买。。其他有骨气的人,很可能不屑于做你肚子里的蛔虫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8: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愿意这样的交流,刺激双方都会更多更深入的思考,但我讨厌诋毁中伤。
不懂,不会,请平静平静,不要找理由来【绕】,或诋毁中伤别人,这样不好。诋毁中伤了别人,你还是不懂、不会。若你们认为诋毁中伤别人,你们就能够进步,那我愿意被你们天天诋毁中伤。可是这谁也糊弄不了谁,更别说【自己糊弄自己】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09: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才是美德,刺激又不是美德。
你这比田间兄的哑谜还让人晕乎乎呢。{:soso_e12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09: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再不客气刺激一下:
成事的要素:【天时、地利、人和】。这里面隐藏着更重要的【真机】,离开这个【真机】,得来【天时、地利、人和】也一样【败事】。古时造*反起义的多了,有的成了气候,有的烟消云灭。成气候的可 ...
我也不客气的破解一下:
天时就是现在我们都对国学怀有浓厚兴趣,可谓“志同道合”;地利是我们有了一个好的交流平台,可以万里有心一线牵,跨越地域与时间的限制;人和就是我们可以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所思所得;结果就可以使大家共同进步。
但是,因为多了龙先生式的只刺激不分享,所以这结果就大打折扣。所以,真机当然不在我们这儿,而在您那儿。只有您自己才知道:为什么总是要刺激人家呢?{:soso_e120:}个人以为,这好像是失道的表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09: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变成吵架就不好了。

你看,我就立了一个明明白白的可行标准。。还敢拿出来接受检验。。
现在还只是个用我的语言表达的框架。俺正求青竹给一份楚简、甲本、乙本的txt,好写得详细一点,有一点例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1: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刺激,我就不知天高地厚。刺激不好玩吗?
还是来点真的,使该【回归】的【回归】,该【奋发】的【奋发】。
遇到了【无明】,就去【付出】,而不是【索取】。这是【态度】。因为是【无明】,是还【没有】,你想【取】也【取】不到,就是【取】到了也不一定认可。
遇到了【无明】,反诋毁让你【无明】的人,为什么呀?是这个人使你【无明】的吗?其实,没有这个人,没有这些【难度】,【无明】它还是【无明】,与别人无关,不要这样没有境界。
你想【得】,就要【舍】,就要【放下】,就要【付出】。【舍得之道,得失之理】是生活中的【常理】,不知道、不会用这个【常理】,生活中也是可想而知。
前面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你们就是不懂如何【得】。可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12: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可操作的标准。。嫑存乎一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12: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检验出【解读】的能力了。不会【解读】的人,自尊心太强,嘴太硬。
就算把【道】隐去。你们有本事就【解读】:【得,失】什么?【多寡】什么?【助】是什么?不客气的讲,一样的瞪眼瞧着而已。一样的得到多方帮 ...
龙在田 发表于 2011-11-2 07:52

  我本人对《道德经》中同一章节里既出现“吾”字,又出现“我”字,粗浅地做过一点猜想,暂时归于两种认识:
  1同是第一人称,但在指意上略有不同,“吾”字在指意更多地是内向的{有点象自省后的结论},“我”字是外向的,是稳定成熟地展现于外部受众的。
  2一个“吾”字,一个“我”字,都是第一人称,但有可能不是同一个人的“自称”,比方一下:就好比后半段出现的“我”的言论与前半段出现“吾”的言论的关系是“引用”或“进一步说明”的关系。
  
  以上意见很不成熟,只望对有意者提供参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12: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本人对《道德经》中同一章节里既出现“吾”字,又出现“我”字,粗浅地做过一点猜想,暂时归于两种认识:
  1同是第一人称,但在指意上略有不同,“吾”字在指意更多地是内向的{有点象自省后的结论}, ...
窗明几净 发表于 2011-11-2 12:35


是不是把所有吾我都列出来,我看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15: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吾”字,一个“我”字。不过是遇到语境不同,顺语气变化而变化不同罢了。用字变化,用意相同,《诗经》多用此手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15: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说:得道理者多助,失道理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描述:得道理者多助,人人相助成事情;失道理者寡助。人人相悖坏事情。寡助之至,所到之处,亲戚叛之;多助之至,所到之处,天下顺之。也就是说得道理者治理好了自己,治理家庭;治理好了家庭,治理天下。因为人人都喜欢道理而自正,相帮而人人正,天下皆顺和。不得道理,父子兄弟相仇,坑蒙拐骗行于天下,国家就会越来越混乱。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巨龙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16: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吾”字,一个“我”字。不过是遇到语境不同,顺语气变化而变化不同罢了。用字变化,用意相同,《诗经》多用此手法。
么么人王正军 发表于 2011-11-2 15:25

王先生曾表明过,读史重在自我感受与运用。那我的回复便不图说服先生而只是再稍稍说明一下我的观点。

  第一人称代词以“我”字为正,但做为对自身的自称也好反指也好,在英语中有“主格”“宾格”之分,在汉语中虽没有语法上的严格限定,但针对交流对象不同、交流环境不同,在自称自指时还是有所变化的。在古代尤其如此。这好比古代一个人既有“名”又同时有“字”,尊称对方时要称其“字”而不可唤其“名”,否则就是不敬。而自称时要述自己的“名”而不应当述自己的“字”。
  在文字上的学术交流之中,对自身的自称自指运用变虽不是很明显,但我认为细微上的区别还是存在的。
  咱们《论语》中的一段话为例。
  《论语》“为政”篇第四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五条:“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我本人的认识是:在第四条里的“吾”字所代表的是一种交流环境,即陈述者本人所代表的是他一个人,陈述是他自己的观点或是自己经历过的事,受众是以阅读者为代表的一个或不止一个人。在这种预设环境下用“吾”有对受众的尊敬。对被受众认同的预期。
  而第五条里的“我”字,是在“你”{樊迟}“我”“他”{孟懿子}三者之间的转述。陈述者与听者与被陈述者处于对等的地位。是没有预设和预期的讲述而已。
  我这里只谈这一点点,其中的差别只是有的人愿意注意,有的人不愿意注意,没有要说服谁的意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7: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在田 于 2011-11-2 17:42 编辑
  我本人对《道德经》中同一章节里既出现“吾”字,又出现“我”字,粗浅地做过一点猜想,暂时归于两种认识:
  1同是第一人称,但在指意上略有不同,“吾”字在指意更多地是内向的{有点象自省后的结论}, ...
窗明几净 发表于 2011-11-2 12:35
这才叫交流,做学问就是这样的,用观点来探讨。
比如:你教导别人说:【敌变我变】,这个【我】---其实就是【咱】,其实就是【人称】的总称,可以是【你我他】,就看语境中特指对象了。你琢磨琢磨,类似的【我】在【告诫语】中经常用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18: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么么人王正军 于 2011-11-2 18:20 编辑
这才叫交流,做学问就是这样的,用观点来探讨。
比如:你教导别人说:【敌变我变】,这个【我】---其实就是【咱】,其实就是【人称】的总称,可以是【你我他】,就看语境中特指对象了。你琢磨琢磨,类似的【我】在【 ...
龙在田 发表于 2011-11-2 17:29

明枝节是为了顾大体。枝节分有关键之处不关键之处。关键之处差了就差远了,不关键之处有多种说法,精妙的好。单单的枝节,相互的说一统,与大体不通也是枉然,可怕的是误入歧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