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知北游

[疑难辨析] 再说《论语》“五十以学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6 12: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请你给出答案吧,这个答案是否不证自明的?至少在我这里仍然没有关于《易》的起源和早期形态的可信史料,如果你有,请给出可考证的证据。
你既然否定了第一种可能,那么请证明第二种可能或者给出其他可能,不要只发主观臆测。

“易”是理性的存在还是感性的先知?
这是最为简单的问题了,如果这样的提问也要孔子文王,考古证据地寻找“资格”,哪还有谁能谈“易”?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6 12:4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12: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多,有点乱,姑且胡说几句。

以前的《易经》,为了跟《周易》区分姑且叫《易经》吧,当时《易经》跟今天的《易经》不一样的地方是,易传跟周易部分是分开的,不是合成一书。

其次,秦始皇焚书坑儒,并非全部烧光,史记原文是“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不是秦朝的历史典籍烧掉,非博士官员藏诗书百家则烧,那就是说博士家以外的私书才烧,易传不是史书,自然可以保留。

至于《论语》,因为焚书本身是针对儒生的,而《左传》属于史书,自然会被烧。

当然,我认为孔子有序十翼,但现在的十翼是不是孔子所作,那就未必了,至少《序卦》《杂卦》《说卦》最户三篇与《系辞》水平差距不是一个级别,当为后世儒生所托。

至于假我数年……孔子五十多岁的时候,因恒子而弃鲁而去,大概孔子在想,如果五十学易的话,自己就不用出游十四年了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12: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焚书所针对的并非儒家著作,而是针对除了法家之外的所有学派——“诗、书、百家语者”。
另外,焚书只是焚的民间藏书,并不包括官府藏书——“非博士官所职”。
最后,以当时的力度和通讯条件,焚书的现实影响并不大,最主要的危害是开了一个恶例而已。
炎黄有一篇讨论“焚书坑儒”的帖子,可以移步去看一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13: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我觉得焚书倒是一件好事,因为秦朝不长加上有此骂名,使得后世不再有此等事情。

不然像历史上的韩国,每有改朝换代都一切烧掉,所以才来抢我们的东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13: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请你给出答案吧,这个答案是否不证自明的?至少在我这里仍然没有关于《易》的起源和早期形态的可信史料,如果你有,请给出可考证的证据。
你既然否定了第一种可能,那么请证明第二种可能或者给出其他可能,不要 ...
雪狼 发表于 2012-1-6 12:53


主观臆测是谈不上的,理性推算也是有可能的吧?

上古的历史只存在于扎绳记事的故事里,因为是口传,时间长了自然渗入口传者的意识,就算后人把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也只能是参杂了多人多年的模糊印象而已,口口声声要求可信史料,或明确的考古证据,“易”也只能追溯到春秋年代,就算是哪个年代的“史料”,严格的考证之下也是充满了疑虑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什么是“易”,恐怕连孔子都无法证明。再进一步,周文王证实了“易”的可靠性了吗?

如果他们都没有证明、证实“易”是什么,我们也无从从“可信史料”或考古实证里证实“易”是什么,那么除却理性推论,或干脆迷信,我们还能谈“易”的什么内容了呢?

如果理性推论“易”的功能是可以接受的话,就回到上贴对先天与后天“易”的“臆测”,针对它提出意见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14: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加一句吧,我没有否定占卜,我是在考证“占卜”思维的出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15: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雪狼 于 2012-1-6 15:33 编辑

那你又如何证明儒家的解释歪曲了《易》而你的解释却没有歪曲呢?
理性推算也需要步骤,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无可争议,至少要用一些获得公认的考证结果来支持才行吧。
否则,这不过是一桩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学案,你却直接下了“儒家歪曲《易》”的断言,后续的讨论又如何进行呢?这就好像地球是圆的,中国人以为美国人头朝下生活一样,没有参照系,又何谈谁歪曲了《易》?

主观臆测是谈不上的,理性推算也是有可能的吧?

上古的历史只存在于扎绳记事的故事里,因为是口传,时间长了自然渗入口传者的意识,就算后人把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也只能是参杂了多人多年的模糊印象而已,口 ...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6 13:58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15: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天《易》是理性的”,这是个尚未证明的课题,不证明这个课题,又让人如何回答你前一帖中的问题?我觉得你所谓的理性的《易》只是你的信念而已,我感兴趣的是信念背后的东西。只传达信念就是空对空的争议,没有意义。
主观臆测是谈不上的,理性推算也是有可能的吧?

上古的历史只存在于扎绳记事的故事里,因为是口传,时间长了自然渗入口传者的意识,就算后人把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也只能是参杂了多人多年的模糊印象而已,口 ...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6 13:58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16: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浑沌道长 于 2012-1-6 17:20 编辑

37# 雪狼

好,既然雪浪兄认为我“妄下结论”,那我就针对这个“妄下”的结论辩证一下吧。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这句话出自《易经·系辞》,是解读易经的儒家经典对吧?

请问,易经里面,那里可以体现出“天尊地卑”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又是有什么支持的呢?
您说我“臆测”结论,您敢说孔子“臆测”结论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17: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天《易》是理性的”,这是个尚未证明的课题,不证明这个课题,又让人如何回答你前一帖中的问题?我觉得你所谓的理性的《易》只是你的信念而已,我感兴趣的是信念背后的东西。只传达信念就是空对空的争议,没有意 ...
雪狼 发表于 2012-1-6 15:37


我说“先天易”是理性的,至少是有理可循,好歹也有一贯的思路。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是理性的推测吗?有必然的关系吗?如何推论出来的呢?
如果不存在必然的关系,那么我说“曲解”还不算太过分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18: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是尊远的,地是卑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特性促使)乾坤的差别……

天上地下的各种现象,可以浮现出各种变化。

翻译还是很难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18: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王重卦之说不可靠,殷墟四盘磨卜骨、小屯南地甲骨上都已经有了六位卦画,都在文王之前,如果说是文王重为六十四卦的,这些殷商时期康丁以前的六位卦画怎么解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18: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能明确知道的儒家学派第一个开始谈《易》的是荀子,他为什么开始谈《易》呢?《尧问》里说得明白:
“孙卿迫於乱世,?於严刑,上无贤主,下遇暴秦,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诸侯大倾。当是时也,知者不得虑,能者不得治,贤者不得使,故君上蔽而无睹,贤人距而不受。然则孙卿怀将圣之心,蒙佯狂之色,视天下以愚。《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谓也。”
荀子研究《易》了,还说了“善为《易》者不占”。《荀子》的书里引用《易》的文句,此后《吕氏春秋》里也引《易》的文句,都不奇怪。不过还没有见他们引用《易传》的文句。
郭沫若认为《易传》多出自荀门,我看是对的。
《周易》在先秦或只称《易》,没有《易经》这个名目。《易经》是汉代将其确定为儒家经典以后才有的名字,可注意的是,汉代所谓的《易经》是包括《易传》在内,所以他们引用《易传》的时候也径称“《易》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18: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的不是对《易》的臆测,而是“儒家的解释歪曲了《易》”这句话属于臆断。既然《易》的本意无从考证,又谈何歪曲呢?

37# 雪狼

好,既然雪浪兄认为我“妄下结论”,那我就针对这个“妄下”的结论辩证一下吧。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6 16:5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19: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的不是对《易》的臆测,而是“儒家的解释歪曲了《易》”这句话属于臆断。既然《易》的本意无从考证,又谈何歪曲呢?


雪狼 发表于 2012-1-6 18:54


所以我提出理性推论,但是您还是“死要证据”,那迫使我退一步也向儒家的系词“死要证据”。

既然您的“死要证据”能说明“易”无从考证。那么我的“死要证据”也能说明儒家对易的曲解。对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19: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王重卦之说不可靠,殷墟四盘磨卜骨、小屯南地甲骨上都已经有了六位卦画,都在文王之前,如果说是文王重为六十四卦的,这些殷商时期康丁以前的六位卦画怎么解释?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1-6 18:33


按理说,如果“易”一旦走向占卜的道路,重卦,就是必然的事。我想后世一定有走向再重卦的路子,因为越来越多新的不稳定因数,六十四卦也一样不能满足要求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19: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只是想告诉大家,考古已经证明古传的“文王重卦”说不可信。重卦至少在殷商时期已经完备并用来占卜了,那不是文王的专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19: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注意的是:《易传》晚出并不能证明孔子不曾读《易》。从目前的考古证据来看,《易传》晚出几无疑议。然而此处要证明的是孔子不曾读《易》。
从《吕氏春秋》看,其多次引用《易》的内容,而如果儒生中是荀子首次开始谈论《易》,那么请看时间: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吕氏春秋,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假设荀子30岁(公元前283年,不可能更早了吧?)开始论述《易》,那么从荀子开始论《易》到《吕氏春秋》成书(注意,还没算写书的时间)也不过区区44年,以当时荀子的地位,应该还不足以有这样的影响力。更何况当时还以思孟学派为儒家正统,荀子多少有些离经叛道,其在儒生中的影响力到底如何,需要仔细推敲。
因此,即使对《易》的论述首见于荀子,也不能证明儒家首次论《易》是从荀子始,当有更早的源头才对。

现在能明确知道的儒家学派第一个开始谈《易》的是荀子,他为什么开始谈《易》呢?《尧问》里说得明白:
“孙卿迫於乱世,?於严刑,上无贤主,下遇暴秦,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诸侯大 ...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1-6 18:45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19: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真意,谈何歪曲?没有参照系,美国人不都是整天头朝下生活吗?

所以我提出理性推论,但是您还是“死要证据”,那迫使我退一步也向儒家的系词“死要证据”。

既然您的“死要证据”能说明“易”无从考证。那么我的“死要证据”也能说明儒家对易的曲解。对吗?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6 19:07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19: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的起源越早,流传越广,说明孔子读《易》的可能性越高。如果《易》不是绝对禁*书,那么以孔子之好学,被孔子读到不是很正常吗?不被读到才是特例。至于孔子是否写十翼,与其是否读过《易》并无关联。即使否定了十翼,也不能证明孔子不曾读《易》以及传授易。

呵呵,我只是想告诉大家,考古已经证明古传的“文王重卦”说不可信。重卦至少在殷商时期已经完备并用来占卜了,那不是文王的专利。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1-6 19:25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19: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戴礼记》中提到《易》有多处,甚至包括孔子的间接引言。

《经解》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此之谓也。
《坊记》
子云:“敬则用祭器。故君子不以菲废礼,不以美没礼。”故食礼:主人亲馈,则客祭;主人不亲馈,则客不祭。故君子茍无礼,虽美不食焉。《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以此示民,民犹争利而忘义。
子云:“礼之先币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后禄也。”先财而后礼,则*民利;无辞而行情,则*民争。故君子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易》曰:“不耕获,不灾畲,凶。”以此坊民,民犹贵禄而贱行。

《表记》
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33 打开字典        表记:       
子曰:“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易》曰:‘不家食,吉。’”

子曰:“事君,军旅不辟难,朝廷不辞贱;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故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而从之;否,则孰虑而从之。终事而退,臣之厚也。《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缁衣》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于人乎?《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兑命》曰:‘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乱,事神则难。’《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侦,妇人吉,夫子凶。’”

《深衣》
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20: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左传·襄公九年》
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21: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真意,谈何歪曲?没有参照系,美国人不都是整天头朝下生活吗?


雪狼 发表于 2012-1-6 19:35


没有参照系,说美国人头朝下,是歪曲了。
没有死证据,说天尊地卑,也是歪曲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21: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参照系,说美国人头朝下,是歪曲了。
没有死证据,说天尊地卑,也是歪曲了。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6 21:08


那道长认为,天尊地卑是什么意思?不会等同后世的男尊女卑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21: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易》的真意,谁的解释不是歪曲的?你认为古往今来天下有人真正懂《易》吗?没有这样一个真正懂《易》的人,谁不是在歪曲《易》呢?

没有参照系,说美国人头朝下,是歪曲了。
没有死证据,说天尊地卑,也是歪曲了。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6 21:08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22: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知北游 于 2012-1-6 22:58 编辑

雪狼兄举出了《礼记》中引用《周易》的文句,我觉得这个还不好说明先秦儒家文献有引用《易》的现象。《礼记》是汉代人编的,汉代人有个习惯,喜欢根据己意增删改换古书文句,这个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至于《礼记》中引用的那些《易》的例子,别的我没证据,不好说,但是《缁衣》里面的那句可以有先秦的本子作为证明,那就是郭店楚简本和上博简本,这两个本子都是战国时期的抄本。
郭店简本《缁衣》的这段文字是:
“子曰:宋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为卜筮也’,其古之遗言与?龟筮犹弗知,而况于人乎?《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猷。’”
上博简本《缁衣》中的这段文字是:
“子曰:宋人有言曰:‘人而亡恒,[不可为卜筮也’,其古之遗言与?龟筮犹弗知,而况于人乎?《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猷。’”
这两段文字的“猷”后都有方块形或长条形墨丁,是标识章节完结的符号。郭店简于此符号后有全文章节统计数字“二十又三”,标识全篇结束。很明显,两个战国抄本(请注意:是两个,不是一个)里都没有“《易》曰”的话,到了汉代人编辑的《礼记》里就有了,那么那段引文是怎么来的呢?大家不觉得有点可疑吗?由此及彼,《礼记》其他篇章所引的“《易》曰”是不是也可疑呢?
郭店简《缁衣》47简.jpg
上博简《缁衣》24简.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22: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54# 子之半

天尊地卑是等级尊卑的最高依据,是儒家礼论的核心梁柱。

人类的世界,尊卑等级是存在的,不过在易的推动下,它们是不断根据环境而变易的。也就是说没有永恒的尊贵,也没有永远的卑贱。

孔子出身礼官世家,从小便以礼仪为戏,心中仰慕礼法是可想而知的。
“礼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孔子推行礼法时,是礼乐崩坏的社会环境。他理论的推广,必然遇到不少的奚落,如,为何“礼法”?有何功用?等。孔子深思,从“诚”里面推出了仁义,加深了礼法的用途,给予礼法深层次的意义。

礼法,在固定不变的社会确实能够起到稳定的作用,但致命的缺陷在于社会在不断地更朝换代,孔子讨厌这样的变换,所以总是想象着三代时理想的环境。相信孔子也意识到自我理论的缺陷,在晚年时困扰着孔子的思想。

“十翼”对“易”的承传起到功不可抹的作用,但是,“天尊地卑”不是“易”的内容,是儒家的私货。

我没有对孔子不敬,我仰慕他锲而不舍的工作态度。不过我认为他是平常人,可以犯错误的平常的伟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23: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雪狼兄举出了《礼记》中引用《周易》的文句,我觉得这个还不好说明先秦儒家文献有引用《易》的现象。《礼记》是汉代人编的,汉代人有个习惯,喜欢根据己意增删改换古书文句,这个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至于《礼记》中引 ...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1-6 22:51


左传跟国语都有易经卜筮的例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23: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无论孔子是否读过《易》,都不足以证明“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无大过矣”是孔子自己说读《易》的;我在主贴里已经举了很多例证,从种种迹象看,这句话里的“易”本是作“亦”的,并非是指《易》。即使是如此,也无法证明孔子没读过《易》。《论语》里孔子明确谈论引用的典籍只有《诗》、《书》,但不能说孔子一辈子只读过《诗》、《书》而没读过其他书。
我这里只想重复两点:
1.《易》在先秦不是儒家经典。
2.《易传》不是孔子所作,而是出自荀门,其产生不会早于秦火之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7 00: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54# 子之半  

天尊地卑是等级尊卑的最高依据,是儒家礼论的核心梁柱。

人类的世界,尊卑等级是存在的,不过在易的推动下,它们是不断根据环境而变易的。也就是说没有永恒的尊贵,也没有永远的卑贱。

孔子出 ...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6 22:52


我支持你对孔子的态度,但我不支持你对天尊地卑的解释,你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古今词义的差别。

我想有一个词,你应该认识,那就是谦卑。

古人最隆重的祭祀有三类,第一就是天地,所谓一祭天主,二祭地主,所以无论如何,地都不可能是卑贱。更何况,同是易传来还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承天载物,德高而卑近,怎么可能是卑贱(今义)的意思。


再从爻位来看,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作为地卑的二爻是誉,作为天尊是有功,作为儒家,是不可能鄙视大地的。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在这里可以看得出,卑还与高相对,物的贵贱,不过是他们处的地位差别罢了。这也是事实,同样一个,你身为高*官,别人照顾你自然就多,即使是同一物,当位置变动的时候,他们的价值也就产生变化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