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90|回复: 8

[疑难辨析] 《论语》疑难解析之·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4 17: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1-11-4 17:50 编辑

.
      世传本《论语·学而第七》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的这段话,因为难点过多,所以古今已有的解释没有一个是令人信服的。
  一、疑难字词
  令以往的解读出现分歧的字词主要有“加”、“五十”、“易”、“大过”,所以本文先讨论一下这四个分歧点。
  ㈠、加
  关于“加”字,自魏何晏以至于北宋的邢昺,都认为是追加的意思,惟南宋的朱熹借元城刘忠定的异见,认为“加”为“假”之误,并以史迁的:“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为证而立新论。朱熹的这一立论与他接下来说“五十”乃“卒”的误读一样,实属牵强附会。
  今人有说加通假的,这是瞎掰,加从来就没有通 假的用例。
  ㈡五十
  “五十”是导致本章理解困难的两个字。如果把“五十”理解为年龄,那么,“加我数年”的意思就是孔子说这话的时候还没到五十岁,魏 何晏、南朝 梁皇侃、宋代的邢昺就是这样解读的。如:
  “《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矣。”——《论语注疏》
   “当孔子尔时年已四十五、六,故云‘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也。”——《论语义疏》
  “加我数年,方至五十,谓四十七时也。”——《论语注疏》
  按照 何晏的解释(皇侃、邢昺二人的解释其实是附会何晏的),句子倒是基本通畅了,可问题却出来了——五十知天命那是孔子过了七十岁之后对自己个人人生历程的总结,即五十知天命并不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规律!也就是说,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知天命。既然如此,四十六、七岁时的孔子,又焉知自己五十岁一定会知天命?
  或许看到了这个问题,朱熹等人便造出了N年前,编撰《论语》某个早期版本的人,老眼昏花把“卒”字误拆开成“五十”的冤假错案。
  “刘聘君见元城刘忠定公自言尝读他论,‘加’作假,‘五十’作卒。盖加、假声相近而误读,卒与五十字相似而误分也。愚按:此章之言,史记作为‘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加正作假,而无五十字。盖是时,孔子年已几七十矣,五十字误无疑也。”——朱熹《论语集解》
  这种“‘五十’作卒”的说法,实在是不值一驳。甲、金、籀、篆、隶、宋、楷等各种字体,卒字的字形没有一个会让人误以为是上五下十的。更何况,《论语》的版本并非是单一的,即便某个版本排版时误将“卒”字拆开成“五十”,其他版本也不会都如此啊。
  又或许觉得何晏、朱熹等人的解释都是瞎掰,清朝的龚元玠在其《十三经客难》中再发高见:“当‘五’一读,‘十’一读,言或五或十,以所加年言。
  龚元玠的这种读法倒是为不少人所接受,可龚元玠及其接受他的读法的人怎么就不想一想,孔子说话会是那么没水平吗?“加我数年”本就是不想说确切的年数,怎么后面又冒出个或五年、或十年的具体数字呢?再说,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十年”还能算是“数年”吗?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8: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㈢易
  虽然唐朝的陆德明就在他的《经典释文》中指出:“学易,如字。鲁读易为亦。今从古。”(即,在《鲁论》中,“学易”是作“学亦”)可世传本从未为之所动,依然刻写作“学易”。
  现代学者郭沫若、李镜池等虽然再度指出这个问题,可对于本章的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指出《鲁论》中“学易”是作“学亦”,无非是想让亦字下读,即将本章读如:“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可是,这样一来就可以顺畅地解读吗?
  青竹以为,这样一改文意变得更加糟糕。
  首先,前面所述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该如何理解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解决。
  其次,因为“学”字没有了宾语,这里的学就只能是泛指一切学习活动或过程。于是孔子的这段话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变成了“再给我些学习时间,我便不会有大的过失了”或者“再给我些学习时间,我便不会犯大的错误了”。当然,这是跳过了“五十”的理解,如果再考虑“五十”二字,理解就没那么顺畅了。
  其三,即便忽略了“五十”二字可以“顺畅”地理解本章的意思,可是,这里还有一个逻辑问题。即,孔子凭什么知道,再给他几年时间学习就一定不会有大的过失或不犯大的过错呢?或者说,是什么典籍让孔子自信,通过短时间(数年)的学习,就可以可以矫正自己的过错或避免自己的过失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4 19: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考古蛮吃香的!人各有所长,如此非我所及。少有的几次参考之一。谢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20: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1-11-4 20:24 编辑

【续2楼】
  ㈣大过
  对待本章孔子话中的大过,基本上是两种态度。
  一是不认为孔子有大过,说“大过”只不过是尽善尽美的孔子自谦之言。如,《论语注疏》正义云:“言孔子以知天命终始之年,读穷理尽性以至於命之书,则能避凶之吉而无过咎。谦不敢自言尽无其过,故但言‘可以无大过矣’。”之前有一就此事与青竹辩论的网民更称,这里的大过指的是《周易》中的大过卦,根本不是指孔子的大过云云,因为过于荒谬,姑且略过不论。
  二是承认大过是指大的过失或过错,但不敢指明是孔子的大过。如,如朱熹的《论语集注》谓:“学易,则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故可以无大过。”但因为本章是孔子自己的感言,故指不指明其实都是着落在孔子身上。
  第一种态度其出发点可以理解,但这种把孔子神圣化的做法其实是在贬低孔子的人格,丑化孔子的形象。简言之,就是不把孔子当正常人看。只要完整通读一遍《论语》我们便不难发现,孔子不但有过错或过失,而且他自己根本就不屑于掩盖自己的不足,当别人指出他的不对的时候,他还感到很欣喜。
  第二种态度虽然最终坐实了孔子有大过,但却并没进一步探究孔子的大过究竟是什么。而这也是青竹先后在国学论坛和本论坛发帖探究这个问题的初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21: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被忽视的“以”字
  青竹以为,造成上述种种歧解异见的根本原因是,读者忽视了对孔子话中“以”字的研究,而是一律将其当作连词,等同于“而”来解读。
  在这种情况下,“五十”便显得非常不好理解。于是便有了“五十”乃是“卒”的误读,或“五十”当分开读成“五、十”等。但即使这样,全句依然不能得到令人信服和接受的确解。
  如果我们将孔子话中的“以”字作介词理解,并视“五十”为“以”的前置宾语那又如何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09: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
  三、解读要点
  青竹以为,正确解读本章须把握下面几个要点:
  1、“加我数年”,说明孔子是在垂暮之年说这番话的。
  2、能够令孔子觉得学好了可以“无大过”,一是说明孔子觉得他当时研读的书籍很有价值,二是说明此前孔子没有发现该书的价值,以致于因为忽视它而产生了本该避免的大过。
  3、“五十以学易”中的“易”当可确定是一本名为《易》的书,因为它是“学”的对象。同时,如上所述,将此“易”字读为“亦”不仅整段话有语病,而且文意不明。
  4、“五十以学易”中,“以”的词性为介词,意为“拿……”、“用……”或“花……”,而“五十”则是以字的前置宾语。即“五十以学易”正常的表述是“以五十学易”,意为“花五十年的时间来学习《易》这部书”。
  5、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这里说得花五十年的时间来认真研读《易》,如果话中没有“加我数年”之语,则说明孔子是在六十五岁时说这番话的,考虑到“加我数年”之意,则孔子说这番话的时候还不到六十五岁,很可能是六十一、二岁的样子。
  6、基于要点5,可以得知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末期便已开始认真研读《易》,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六十八岁(结束周游列国)起开始研《易》。
  四、参考译文
  【直译】
  若是我能多活几年,花五十年的时间来研读《易》这部书,此生就不会有什么大的过错了。
  【意译】
  若是我能活到六十五岁,并且从十五岁起就开始研习《易》这部书,我这一生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10: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1-11-5 10:06 编辑

五、关于“假我数年……”
  司马迁于《史记·孔子世家》中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史记》所载孔子的这段话,乍看之下与本章意思很是相近,但只要我们稍微仔细玩味就会发现二者说的并不是一回事。
  首先,“假我数年”意为借我几年,这是孔子在意识到自己行将辞世时说的话,有一种淡淡的悲凉和无奈。而“加我数年”则是孔子觉得自己虽然老了但身体还算健康,因而“加我数年”虽然是一种期翼,但并非不可能。
  其次,“於易”二字已经表明,这是孔子针对他改编的《易》时的“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等工作而言。
  其三,“彬彬”的意思是完善、完美、圆融的意思。不“彬彬”只不过是不很圆融、理想的状况,与大过——大的过失或过错是两码事。
  因此,《史记》所载孔子的这段话所表达的意思是,要是老天能让我再多活几年,我所改编的《易》这部书就可以达到圆融的境界了。
  一是后悔自己没能早点重视并认真研习《易》这部书,以致于酿成人生的大过;一是感叹老天无情,过早让他离开人世,以致于晚年辛苦改编的《易》没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因此,孔子看似相近的两段话,表达的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
  PS:关于孔子改编《易》一事,请参考拙文:孔子对《易》学发展的功与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12: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孔子言下的大过是什么?
(预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5: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古人的留下的文字,自然需要先生所谓的考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