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曲水流觞

[对联楹联] 【佳联赏析】添加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13: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头杯”第一届中国对联巅峰对决邀请赛

  第一期简评

  ●黄 浩

  “湖头杯”第一届中国对联巅峰对决邀请赛拉开帷幕,标志着当今楹联界最高级别的赛事正式启动了。这一大赛,每届参赛选手固定,时间长达一年。一般性的征联比赛,在意义上不可与其同日而语。大赛的终极目的,在于矫正当今对联创作中的虚浮风气,引导对联创作走上一条“文学化、趣味化、精品化”的道路。现在,十位选手的第一批作品业已完成,笔底珠玑,历历可见。倘若我们能深入玩味,理清他们的创作思路,为我所用,则于自己的创作不无裨益,甚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期比赛以“湖头十景”为题。风景名胜联的写作,不外乎两种思路:其一是纯用白描手法,在炼字炼意上下足功夫,“无我”色彩较强,如“华岳三峰当槛立;黄河九曲抱城来”。其二是情景交融,“有我”色彩浓烈,如“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十位选手的作品中,以第二类型居多。

  董汝河先生创作的“碧翠闻钟”一联:
  僧本无心,铁拐不回头,洪声远渡苍茫外;
  法原有道,铜钟长醒世,余韵犹闻碧翠间。
  从该风景缘来的典故出发,结尾处又落回典实,厚重称题,不可挪移半步。上联先以简练的文字概述了铁拐云游,寺僧击钟的故事,以“钟声清越,远渡红尘”之意境做结,表达了由于僧人性急,钟声未能远传的遗憾之情;下联则以“铜钟醒世”做理性思考,与上联写传闻之“实”相比,此乃写“虚”,然能切合写寺庙的一般思路。结句余韵不绝,有苍茫之气。倘若要说缺点,则在于过分囿于该地传说,对风景着墨无多,上下两联之间缺少层次感。

  曹云霖先生“阆山雪意”一联:
  雪敷阆山面,莫非天意;
  霞牵老叟心,亦是人情。
  短小别致,整联不足20字中,尚嵌入了“阆山雪意”4字,可谓别出心裁。结构上,上联写景,下联言情,层次分明;用字上“敷”与“牵”表意皆能传神。然而整体终觉薄弱,倘若没有“阆山”二字在其中,此联则泛泛而已。下联“霞牵老叟心”语出无名,亦觉牵强寡味,“莫非天意”与“亦是人情”正如几位评委所言——画蛇添足,无力振起。看来短联要成功,还须得在立意造语上多费思量。

  吕可夫先生的“七佛春云”一联:
  霞卷霓舒,满寺香云争礼佛;
  晴奇雨好,半峰天絮最宜春。
  也有同上联类似的瑕疵,第一分句“霞卷霓舒”和“晴奇雨好”虽放置该景点亦无不可,但无特色,不能夺人眼球。该景点传说丰富,人文色彩为“湖头十景”之最,可以切入的角度也非常广,可惜正如刘太品先生所言——“开拓不力”。“满寺香云争礼佛”句为全联亮点,切题切景,想象新奇。

  李俊和先生的“白濑溪声”一联:
  濑水亦关情,携袅袅云烟,心萦峡岛思归海;
  溪声犹醉耳,伴悠悠天籁,梦敞襟怀盼弄潮。
  韵致翩翩,情感真挚浓烈。该联前两个分句皆是寻常笔法,两个结句则跳出该景点的自身特质,将“思归”(台*湾回归)的理念融入其中,可谓有时代特色。然而值得指出的是,作者过多地“跳出”,而忽视了“融入”的概念,据记载,“白濑溪声”“水势汹涌,波涛翻滚……犹如万马奔腾”,景点本身的特点在联中几乎无迹可寻,能“出”不能“入”,是其一憾。

  许有信先生“成云观瀑”一联:
  读尽古人心自壮;
  赏来喷雪月同清。
  是本期比赛中唯一的一副七言联。联所写的景点曾是前清名臣李光地的读书之处,是以有上联“读尽古人”之句,其意非独称颂前人,亦含有自我勉励的成分在其中,“心自壮”彰显豪迈之气;下联“喷雪”二字切题最紧,也最有画面感,是全联的亮点所在。“同清”二字,将情景巧妙融于一体——既指雪色如月光一样清澈无瑕,也指人心清淡,别无所求。这样写来,更突显了“成云观瀑”这一景观的诱人魅力。

  康永恒先生的“月峰樵径”:
  数百年石径依然,惟世界聿新,樵歌无复振林樾;
  三五步月岩即是,有烟霞不老,云影犹堪问洞仙。
  十分养眼,极具前人风味。该景点原本并无典故可言,而联作读来却绝有厚重之感,全赖康先生笔力矫健。章法井然,脉络通畅是其一佳,仔细寻觅,上联由古及今,下联由今及古,一抑一扬,顿挫有致,风味俱显,从“惟”、“无复”、“犹堪”几个副词的运用便可窥见一斑;语言古劲,意境悠远是其二佳,开篇即是古文笔法,绝无拖滞疲软之病,中间分句承上启下,干脆利落,两个收句都言有尽而意无穷。

  苏振学先生题“东甲晓霞”一联:
  紫澜涌,红霞飞,问谁把春山削作笔尖,巧绘成玉裹金镶、人间画卷?
  碧水连,翠嶂叠,待我和晓日结为旅伴,同走进花香鸟语、梦里桃源。
  挥洒自如,亦颇可玩味。其联前两分句都采用色彩词“高密度”铺叙,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后面更有“玉裹金镶”、“梦里桃源”等诸多美好事物一齐涌现,词藻富赡,节奏明快,感情激昂,喜庆的味道盎然其中,可以说在笔法上相当娴熟,为一般征联所重。只是如此铺排,终究只是一场“视觉盛宴”,缺乏内涵,而且上下联表意几近重复,其中的逻辑关系不甚明了,需要引起注意。

  石印文先生的“三台夕照”一联:
  容夕照穿西岭而来,华彩新辉,大善尚怀陈幕府;
  喜湖头有北门之锁,雄峰乍屹,丰神如对李榕村。
  与康先生的“月峰樵径”不相上下。整体结构上,骨架硬朗,照应得当,尤为可贵的是,石先生总能由眼前之景归结到人文意蕴,而又能圆通自如,绝无生硬感。如“大善”“丰神”,原是该景点的材料所未述及,而在石先生笔下,均能有所发挥。联作前两分句都是结合该地景物做出的描述,然而又不同于一般的写实,而是极具动感,“穿”、“来”、“屹”的运用,使得原本静态的景物顿时舞动起来,如在目前。由于句式变化有致,读起来毫无拖泥带水的感觉,这一点也与康先生联类似。结句处升华题旨,更显格力超凡。需要稍做解释的是,陈幕府,指陈光绪,号五阆,其人一生乐善好施,广受乡民爱戴,乡人以其号命名湖头某山为陈五阆山,前面曹云霖先生所写“阆山雪意”中的阆山,即是此山。三台山恰与五阆山相对,是以联中有“大善尚怀陈幕府”之说,隔空拉景拉人做衬,使得原本并无史传传说的三台山人文韵味陡增,石先生笔法之高,于此可见。下结中的李榕村,指李光地,整句手法与上结一致,坚不可摧。

  周广征先生的“西湖夜月”一联:
  天下西湖三十六,惠曲颍幽太古,杭娇扬瘦偏柔,小家碧玉落安溪,疑红尘不到,濯之洁,掬之凉,万象澄明,避世深藏山籁寂;
  此间妙景百千姿,晓霞夕照颇佳,冬雪春云恰好,大把银辉拖夜月,看冰魄初圆,影自孤,神自静,一轮清绝,思凡倒挂水烟寒。
  用了赋的笔法,洋洋洒洒,极尽铺陈之能事,而联作能一气呵成,珠圆玉润,十分爽口。虽然联作较长,但是章法丝毫不乱,上联先用反衬的手法,拉其他各地的西湖做为陪衬,抑他扬己,虽不免失实,然于创作而言,不失为高招。下联则由写西湖渐渐转入写月,与题目紧密关联,创作思路明晰。不足处则在于一味追求面面俱到,却缺乏亮点,部分语句如“思凡倒挂”颇有费解之处。

  莫非先生的“霞浦鱼灯”一联:
  泊心以岸、燃梦于灯,供养烟霞成一席;
  鸥鹭无猜、鱼龙有寄,笑谈天地竟何言。
  见情致,见性情。“有我”色彩十分浓烈,此其得,亦其失,因为过多地参杂了“我”的元素,使得句中多有朦朦胧胧,似解非解的意象,而且由于前两分句与结句关联疏离,以至于略有费解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此联前两分句意境高远,情意遥深,写出了星辉之下,灯火交映,渔人往来的美妙情境,仔细品味,又似乎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感慨蕴含其中,给人以朦胧的享受。

  第一期比赛,就此落下帷幕。此番评点,也只是一家之言。所以诸位不妨见仁见智,参与争鸣。我们也期待在下一回合中,各位选手能再接再厉,创作出更高质量的作品。

  (作者简介:黄浩,1986年出生,湖北监利人,200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楹联论坛版主,曾获2007、2008年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7 11: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头杯”第一届中国对联巅峰对决邀请赛第二期述评

  ●林 颢

  “湖头杯”第一届对联巅峰对决邀请赛经过第一期的实战调整和短暂适应,很快进入到第二期。参赛的十位选手也都开始进入了活跃的创作状态,或沉着,或激扬,或直抒胸臆,或别有寄托,在统一的命题创作前提下,充分地展现了个人的创作特色和风采,就总体水准而言,比第一期发挥得更加完善,作品总体质量也更趋均衡。

  对联的鉴赏评析,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来进行。不同的着眼点,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论,见仁见智,各具其理。下面就各位选手的创作思路,以及在此思路下*体现出来的切题技巧,作一管之见的分析评赏。

  与上期各取一景,各显神通不同,本轮比赛的主题是统一的:咏“茶”,这是一个让人觉得既容易落笔,又不容易自由发挥的主题。其难点在于,将茶作为一个正面描绘的对象,虚实之间极难把握。实,指的是茶的产地环境、规模特色、历史现状等;虚指的是品茶感受、人文历史以及与此相关的联想生发。下笔过实则容易自缚手脚,挥发不足;过虚则显得与主体切合不力,呼之不出。只有将虚实之间搭配均匀,才能使作品有血有肉,充满活力。

  从切合主题这一角度来看,本期作品将这一点把握得非常精细到位。以实映虚也好,以虚写实也好,或长或短,或浓或淡,都紧紧地围绕着本期的主题“茶”,或者更细致一点,切合“乌龙茶”。我个人理解,切“茶”就不算离题,如果能深入点就更完美了。苏振学先生的作品:
  人境壶天,得四分清、六分雅,春烹梅雪秋烹月;
  冰瓯玉碗,浮三瓣叶、两瓣花,绿醉溪山香醉心。
  “人境壶天”,开篇就从虚处着笔,营造了契合茶文化的大环境,使人顿生清静之感。短短四字,不言茶而主题自现,然后延续这一主题,作出更具体的挥发、联想;下联“冰瓯玉碗”自然地由虚到实;具体而微,全联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采用镜头交错重叠的采景技法,意象优美,使主题更充满了立体感。

  康永恒先生的作品:
  自尝草数千年而还,陆子有经,坡仙有咏;
  居开门七件事之末,清香其味,淡泊其心。
  上联以人文历史为经,生发深远;下联以现实为纬,加以挥发,意蕴无穷。此联结构虽然简洁,但是在如此小的空间内,纵横腾挪,高步阔视,句句指向不离于茶,至结句“清香其味,淡泊其心”,言茶耶?言人耶?主题顿见拔高。

  李俊和先生的作品:
  晴岚酿魄、红壤陶魂,凭极品国珍,何须辨乾帝三言、茶翁一梦?
  音振金石、色凝琥珀,漾仙芽禅韵,犹赢得声蜚八宇、香漫九垓。
  一落笔就正面直奔主题,字斟句酌,处处见茶,扣题不可谓不紧凑,然过于着力于此,反觉得有所牵掣,可见切题之轻重缓急,其得其失,存乎一心。该联的节奏是全联的亮点,紧凑自然;上联结句化用之典故,“乾帝三言,茶翁一梦”,源自铁观音茶名起源之争,一说为乾隆帝御题“铁观音”三字而成名;一说为茶农梦中得观音指点而觅得茶树,种植成茶,命名铁观音。乾帝应该是指乾隆,此处简称乾帝,似非正规用法。

  吕可夫先生的作品:
  从来佳茗似佳人,乌龙尤甚!数品超醴,功胜医,趣臻雅,道近禅,合天地有情,方生出三春绝色;
  欲把西湖比西子,墨客何多!论陆羽经,卢仝谱,东坡诗,山谷赋,已风*骚无限,更润开千古清香。
  于扣题而言,略显急躁,由上下联之首分句可见。上下联起句均为前人所集用过,“从来佳茗似佳人”,借古人语直奔主题,原无不可,但其后数分句都局限于此,无法振起,有如自设藩篱;下联的起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一语,则与主题渐行渐远,虽作者极力收束,然终有不逮,难免有隔墙之憾。力重则易偏,亦为下笔切题之忌。

  本期比赛唯一的短联是许有信先生的七言作品:
  一团开处春无价;
  七泡尝来梦亦香。
  大赛中少有短联,非自信者不敢为。这副作品的切题,全在于前四字,也正是全联精妙之处,深合短联在于立意和炼字之道。七泡有余香,正是乌龙茶之独特之处;乌龙茶加工完成后,呈团状,故一团之谓,似言茶,似言花,“开”字一用,前后皆活,尽显文字锤炼*功力。

  曹云霖先生的作品:
  一瓯绿雪,千盏红袍,谈笑中平添雅趣;
  几度浮沉,十分淡荡,清疏处别具风情。
  文辞清雅淡定,暗合茶味,看似随意的文字,却可以看出作者对茶文化有着深刻的体味。上联提到的绿雪芽是福建绿茶中精品,大红袍是乌龙茶中的名茶,下联则是借茶而言人生,暗蕴禅机,整体上实下虚,有所寄托却含而不露,是为心境,以此心境品茶,其乐可知矣。

  董汝河先生的作品:
  在山洁且清,浴露餐霞,一芽酝酿千秋梦;
  入水香而冽,斟杯漱盏,万古沉浮几缕烟。
  一入眼使人眼前一亮,上联起句“在山洁且清”,言茶叶为芽为叶时,即有脱俗之态,似言茶,似言人,扣题亦实亦虚,别有寄托;下联起句“入水香而冽”更是对茶的直接感受,作者笔下的茶,有如洁身自好的山中隐士,因为这道茶,隐隐可见作者的心态。

  关于切题,有人觉得切得紧凑好,有人觉得切得松散好,我个人觉得,切与不切,均非难事,难在切与不切之间,切得过紧,联之气脉亦受到无形拘束,容易滞塞;切得过松,则空间过大,如神游天外,无所归附。莫非先生的作品:
  壶篆紫成烟,便此道可知,如禅可悟;
  味闲清到水,在沉浮之际,甘苦之间。
  深得其中三昧。上联以写壶为开端,继而则言茶道;下联写茶水,继而则言世事,前后之起承转合,也如以水品茶,其味在心。吾深爱其后两分句,上联之“便此道可知,如禅可悟”,将茶道与禅道类比,深有理趣,使人顿时想起前人之经典茶联“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下联之“在沉浮之际,甘苦之间”,见茶之体会,更见人生之体会,似切似不切,正在切与不切之间。

  周广征先生的作品:
  名扬数百载,利沾数万人,汲日月精,山岚气,烟霞霭,清水高峰,育极品乌龙,香飘海上丝绸路;
  宋植二三株,今辟二千亩,补东坡句,陆羽经,卢仝歌,春芽秋蕊,看安溪色种,绿染湖头产业园。
  上联从虚处着笔,由虚入实,历数了茶叶种养、环境、历史和现实的地位;下联由实入虚,又归于实,介绍了茶叶种植的规模发展,以及文人墨客与茶叶的渊源,并联系到具体的产业园,资料翔尽,切题严实,浓墨重彩地对主题进行渲染,读联使人有面面俱到之感。于切题而言,我个人认为切题过实,故缺乏灵动气。

  和前一副作品一样,石印文先生的作品{
  摘带雨痕,烹生云脚,睡思晚来消,争知苦槚千株,楚客独醒缘碧乳!
  述因二陆,饮有九难,水芽春上发,料得清溪十里,越瓯新啜起乌龙。
  在酝酿期,也一定查阅了极多的有关材料,但是材料的裁减和运用安排更见机心,虚与实,疏与密,引申和生发,经作者巧手安排,别有生趣。一开篇作者就直接化用北宋诗人王令的关于茶的诗句,艺术地勾勒了茶的采摘、品用过程的美感,后面的“楚客”与前面的“摘带雨痕,烹生云脚”遥相呼应,中间的“睡思晚来消”,为联中亮点,承前启后,不动声色,同时还打破了上联单调地化用诗词的形象,可谓重若轻之笔;下联以先后著述过《茶经》的二陆,并《茶经》中九难典故入联,以典对诗,精巧中更见厚重。纵观全联,角度一侧一正,扣题灵动异常,将诗句、典故为我所用,而绝不拘泥,可见作者烹调手段。

  以上评析,纯属个人所思所感。正所谓各花入各眼,相信每个不同的读者,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抛砖引玉,希望能够见到更多角度不同的评论,于我于众多联友,均能有所增益。

  (作者简介:林颢,获2007、2008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21: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头杯”中国对联巅峰对决邀请赛第三期简评

  李文郑

  水车阁是湖头人民历代相传的民间传统文艺种类。这个题目对于大多数北方朋友来说,比较生疏,但综观各位作者的作品,或取其貌,或取其神,可以说各具千秋。

  李俊和先生一联:
  旗飞丽彩、鼓振谐声,车阁伴八管清音,欣讴其闽调南腔,一脉文明光史录;
  四稚戛金、双轮绕曲,湖头弘百年绝艺,尤演此姻缘萍水,两情月夜脱樊篱。
  整体上应该还是切题的,并特别点出了“闽调南腔”、“湖头”,更是确切不移。其次,描述细腻生动,有声有色,还涉及到了剧目、剧情,几乎面面俱到。但是,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首先是谋篇布局上,心思下得不够,致使章法上存在缺陷,上、下联的分工不够明确,脉络不够清晰,整个作品的布局显得散乱;其次,个别词语有些生硬、涩滞,例如以“四稚”指水车阁中的四名小演员,还有两处领字“欣讴其”、“尤演此”等。还有,结句以剧情收尾,略嫌无力,给人以较弱而托不住的感觉。

  苏振学先生一联:
  巧制自超伦,旋转乾坤,水车竟向街衢走;
  奇葩重焕彩,流连歌舞,艺术都从生活来。
  构思精巧,语言流畅,结构完整,章法分明,可见作者把握全局的能力之强。上、下联都是以刻画水车阁开始,结尾用抽象的理念分别作了引伸、总结,开合自如。“旋转乾坤”一语,极有震撼力。“竟”字写出了水车阁虽然名中有“水”却在街头行走的特点,很是巧妙。此联既可单纯作为咏物之作,也不乏其实用性。如果说其不足之处,就是上、下联的结句有点败,显得语言平淡而寡味。意思虽然好,但少了点美感,有点喊口号的意思。因为作为文学作品,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总是没有用形象来表达的好。

  莫非一联:
  技非得道何以历三朝?看阁中帝子、管领风*骚,大丈夫当如是也;
  艺至传神岂惟惊四座,载天下民心、腾挪日月,小儿女不亦雄哉。
  以大手笔,写细微物,较有气势。起承转合,跌宕起伏,很讲究章法。上联赞其技艺之高,“阁中帝子、管领风*骚”是写戏;下联则由此提升到“天下民心、腾挪日月”,显然是转到写社会。正所谓“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语言方面,大气而夸张,上、下联开头用古文句法,深得清联旨趣。遗憾的是,综观整副对联,似乎离开水车阁远了些,不大切题。尤其是其中的“帝子”等词语,应该是按照一般舞台上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想象的。而据当地的同志说,水车阁不是剧种,只是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所以,整体上此联就显得虚而空泛,难以落到实处。

  与莫非之作相比,吕可夫先生一联:
  粉墨扮垂髫,别出心裁,转几阁水车,万种风情,早红透四乡社火;
  管弦鸣绝响,争催花鼓,伴数支俚曲,一腔天籁,正清澄八闽南音。
  则十分切题,上联以描其“形”为主,下联以摹其“声”为主,其中还写到了管弦、花鼓,很是细腻,且恰到好处。而“数支俚曲”、“一腔天籁”等语更为生动,“八闽南音”又紧切其地。“红”与“清(青)”的借对,几个数字的对仗,都非常漂亮。语言流畅而从容。要说不足之处,首先是古今音混用,“出”、“阁”、“绝”等都用古音,而“闽”字古音是平声,应该是个失误。其次是各分句句脚的平仄缺少变化,上联一平到底最后为仄,下联一仄到底最后为平,这正是吴恭亨《对联话》所记载的“朱氏规则”,但一般情况下,用的人很少。

  许有信先生的作品,又是唯一的一副七言联:
  千秋美事随车转;
  一路清音逐水流。
  干脆利索,自然顺畅,毫不拖泥带水,有较强的可读性。嵌入“水”、“车”和“清音”几字,基本上概括了水车阁的基本内涵,可谓确切不移。但毕竟短联难精,“千秋美事”一语就显得泛泛,用来说什么“美事”都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过于随意了。还有,“水车阁”虽然含“水”,但和“水”并没有关系,所以,“逐水流”一语就落空了。评委“亦切亦泛,语在若即若离间”的评语,很是到位。

  曹云霖先生的长联:
  阁中生似玉,旦如花,衣冠锦绣,到处随题表演,但觉传神悦目,直追问陈三李姐乃何角色;
  车外曲悠扬,歌婉转,锣鼓铿锵,与君引颈倾听,犹能入耳清心,便可知古调新声亦有渊源。 
  长短句随意铺陈,句式变化灵活,流利顺畅。起句紧切“阁”和“车”,与吕可夫先生一联的构思相近,也是上联写其“形”而落到“角色”,下联摹其“声”而落到“古调新声”,既分工明确,条理清晰,又前后连贯,章法严密。尤其是以传统戏台对联的手法之一,成为这批对联中唯一站在观众角度看水车阁的作品,写出了观看演出的感受,从“表演”能传神悦目和“倾听”可入耳清心两方面发表感想,新颖别致,生动活泼。前两句的当句自对,及“传神悦目”和“入耳清心”的形体对,无不十分讲究。但从整体节奏上看,似乎有前紧后松之弊;铺排也有过甚之嫌,使全联缺少筋骨和力道;上联后面连续四个句脚都是仄声字,下联后面连续四个句脚都是平声字,也缺少变化;上、下联后几句都是散文句式,读起来也显得拖沓而不利索,整副作品还有进一步凝练的空间。

  康永恒先生一联:
  如车如轿,如阁如亭,百多年制度屡新,大转圜中窥世象;
  且奏且歌,且行且乐,十八社民风犹朴,勤耕陇上养天和。
  从立意、布局,到语言运用,都十分到位。比喻贴切顺畅,内容雅致厚重。上、下联前两个分句的叠字、自对,简明而准确地写尽了水车阁的特色,形象生动,韵味十足。后面分别从社会的演变与民风的不变作对比,最后落脚到从中领悟的道理,意境得到了升华,新意迭出。下联结句则描绘出了一幅田家乐的美妙图画。合情合理,合法合度,尤以“窥世象”、“养天和”收笔,最为精彩,令人禁不住击掌叫绝。正如评委的评语:“咏物而见寄托,可谓方家手笔。”语言方面,句式灵动轻快,笔力又能沉着顿挫,不疾不徐,恰到好处。整副作品,几乎无可挑剔。对参赛的绝大多数作品,评委、嘉宾都横挑鼻子竖挑眼,可对此联,却异口同声,没有微词。

  石印文先生一联:
  或动于水,或动于人,任百年演变流传,总是淳风善俗;
  何必为车,何必为阁,只一路南音散曲,便归白雪阳春。
  整体上还是比较切题的,尤其是“南音”、“百年演变流传”及“车”和“阁”等,都可谓确切不移。语言方面,流畅而厚重,当句自对手法娴熟,很值得称道。问题可能还是出在作者对水车阁不够熟悉上。例如上联开头两句“或动于水,或动于人”,分明是望文生义,还流于呆板,因为水车阁根本和水就没有关系。其次,下联开头的两个问句“何必为车,何必为阁”,要表达什么意思呢?简直问得人一头雾水,尤其似乎还含有否定的歧义。还有,水车阁演出的剧目应该多属于俚俗之曲,似不可归之于“阳春白雪”。

  董汝河先生的作品:
  红裹绿,绿拥红,无非粉墨衣冠,车载轮旋,铺陈诗画,五彩纷扬争绚丽;
  古传今,今扮古,终是湖头人物,情豪趣雅,漫渡时空,千年互动共风流。
  十分切题,上联重在场面描写,细腻生动,五彩缤纷;下联从纵向落笔,描述其传承,分工明确,条理清晰,强弱相当。其次,上下联的起句比较别致,平添雅趣,有较强的冲击力。从整体上看,上联要好于下联,尤其“情豪趣雅”一语,显然是为了和上联相对而凑成的。其次,水车阁是湖头的艺术,但表演的内容却不是“湖头人物”,所以这里不确切;又,水车阁始于清末,说“千年互动”,也显得没有着落。另外,最后几句未免落俗。

  周广征先生的作品:
  此水车压于阵尾,阁上舞台宽,平里藏奇,百载传承彰特色;
  真文艺总在民间,湖头风景异,俗中见雅,一番变革入非遗。
  起句直接点出“水车阁”,是为点题,尤其突出其“平里藏奇”、“俗中见雅”的特色,虽然具体的描述少,但高屋建瓴,概括得还是比较到位的。下联以评论开头,别开生面。可能也是因为对水车阁不太了解,有生吞活剥介绍材料的痕迹,描写也显得空泛,“舞台宽”一语不切;尤其结尾一句太实,缺乏文采和神韵。

  我们都知道,梁章钜对联批评的核心是“雅切”,袁枚强调文学创作“以出新意、去陈言为第一要着”,所以我在《对联基础知识》一书中说:一副好的对联,应该是贴切、新颖的。我一向都是以这个标准来评价对联质量的高低的。综观这次大赛的作品,整体上都达到了“切”的要求,也有一些作品写出了新意,可以说是非常精彩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2: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头杯”第一届中国对联巅峰对决邀请赛第四期述评
  
  ●俞劭华
  
  与前三期不同,这一期的赛题是咏人。所咏的李尚大先生作为湖头籍著名爱国侨领,可歌可颂的感人事迹甚多。这就为参赛选手提供了充分展示各自才能的广阔平台。
  由于李尚大先生去世未久,这个咏人联的写法,似乎应该介于祠堂联、挽联和纪念联之间,缅怀、颂扬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至于如何写出新意,写出特色,写出“闪光点”,那就是“各有巧妙不同”了。下面就按照供评委评审时的排序,与大家一起欣赏一下这十副联作。
  李俊和先生的作品:
  尚仁兴教、矢志育才,惠泽同南海齐深,心潮常涌蓝溪水;
  大德匡危、高风济厄,贤望与嘉庚并劭,瀛宇尤怀赤道情。
  上下联分写李尚大先生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和救援印尼华侨这两件最值得称道的事,选材恰当。以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作比,十分贴切。用“南海”和“蓝溪”切地也很到位。“蓝溪”与“赤道”之对相当工巧。但以“赤道”指代印尼则略嫌晦涩,方位字“南”未能以方位字相对,亦是小憾。
  吕可夫先生的作品:
  尚志追贤,异国他乡,拯卅万同胞,九域人中无几士;
  大公近圣,扶桑济梓,行一生善举,八闽海外有孤忠。
  选材与前一联相近,联中几个数字对和“中”、“外”之对很见功力。但部分词语如“无几士”、“扶桑济梓”等处略显生硬。
  康永恒先生的作品:
  惟山水清嘉,乃生此侨民领袖、商界髦英,肤寸自成霖,最是乡邦沾溉足;
  有陶朱智慧,更修其济世仁方、培才德业,苍茫虽驾鹤,依然海国去来频。
  上联从人杰地灵起笔,于颂扬李尚大先生的同时兼赞其家乡安溪湖头,深得此类联的赞颂之道。
  结句回到“乡邦”,前后呼应,条理井然。下联从其生前联想到去世之后依然魂牵故里,可谓道常人所未能道。此联获得本期最高分,确属当之无愧。
  莫非先生的作品:
  礼则师之师者,义堪师者师之,百年树木蔚然成,此求索幸有我公、犹期来者;
  于学布道为仁,于商布仁为道,千岛擎风雄欲立,永系念穿云青鸟、破壁乌龙。
  前两句采用了一种比较特殊的自对形式,很有特色,下联的自对句也表达得十分到位,但上联的自对句则稍嫌晦涩。中间七言句颇见气势。下联后两句自对虽然甚为工整,但略显空泛。此外上联不规则重一“者”字,高手对决,胜负只在毫厘间,因为这样一个并非不可避免的低级错误而影响得分,实属可惜。
  曹云霖先生的作品:
  立身以信,明志以仁,救卅万侨胞于火热水深,大爱如公曾有几;
  报国为忠,育才为德,施千秋雨露在天南地北,高标传世自无疆。
  前两句采用重言技巧,以自对句分别从修身和济世的角度切入。中间一句虽然长达十字,读来并无不畅之感。最后分别归结到“公”和“世”,脉络分明。但上联结句颂扬略有过当,“千秋”一词似亦可商榷。
  苏振学先生的作品:
  故国情深,故园情挚,一梦尚牵萦,蓝水漪澜融大爱;
  春风泽远,春雨泽绵,九泉应笑慰,慈山桃李灿新葩。
  前两句也是采用重言技巧,对仗工稳,但下联自对句略觉费词。用“蓝水”、“慈山”切地很不错。惟全联选材稍窄,未能写到李先生更多的方面,亦觉略有遗憾。
  和前几期一样,许有信先生的作品:
  尚存勋业陈梁后;
  大有馨香中印间。
  仍是七言短联。但上联以同是热心办学的著名侨领陈嘉庚、梁披云相比,下联写出中印(尼)两国政府和人民对李先生的悼念,内容贴切,涵义丰富,对仗也相当工整。短短十四字而能做到这样,足见功力。惟句首为嵌名所累,表述不甚恰切,稍觉遗憾。
  周广征先生的作品:
  居海外与侨胞共命,忧故里替茶农请命,爱国怀乡,尚义总无私,善水千泓赢骏誉;
  创和声凭实业生财,效嘉庚为教育疏财,兴庠振铎,大名真不朽,慈山一脉接鳌园。
  取材全面,脉络清晰,下联的七言句“慈山一脉接鳌园”结得极好,重言技巧的运用和“骏誉”与“鳌园”之对也很见功力。惟联中的五言嵌名句略显累赘,而“善水千泓”也似可商榷。
  石印文先生的作品:
  喜布施人尊活佛,擅货殖世颂陶朱,稔知义善传承,六百年来遗直在;
  倾大爱岂只湖头,聚乡情更推侨领。莫道离魂销尽,一千岛上客星孤。
  上联从明代乐善好施的湖头富户李森着笔,别出心裁。可惜表述上似欠明晰,如果不看注解,较难明白,是为遗憾。下联“头”、“领”借对,是一亮点。另外部分语句如以“一千岛”指代千岛之国印尼以及“莫道离魂销尽”与“客星孤”的关系等处,似可再推敲。
  董汝河先生的作品:
  尚仁崇义,业创南洋,情牵故国,又岂止举乌龙作四海腾骧,桑梓系平生,胸襟漫卷千重浪;
  大爱高风,仰昭东甲,俯泽蓝溪,尤堪称兴绛帐促一方发展,勋功追日月,史册长书一寸丹。
  比较全面地写出了李尚大先生的事迹,但略觉脉络不甚清晰,联中数字对和“乌龙”、“绛帐”之对是“闪光点”,下联末句结得也不错。但前四句的句式安排似觉不够顺畅。另不规则重一“一”字,影响得分,殊为可惜。
  以上皆是个人管见,未必能尽得作者本意,更未必确当。如有误解错评,诚望批评指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13: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头杯”第一届中国对联巅峰对决邀请赛第五期述评

● 王永江

  本期的赛题是湖头的十种小吃,以小吃为题来写联属于咏物范畴。个人认为,咏物联在各种联中属于不太容易写好的一种,因为如果只是泛泛地描述一下所咏之物的特点,则流于表面;而要通过所咏之物引申出更进一步的表达,则需要对所咏之物理解深入,并结合其人文历史等各方面的背景或者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来立意架构,方能写出韵味悠长的联作。与前四期不一样的是,本期赛题给各位参赛者加了一条要求,就是要求联作单边不得超过十二个字,而众所周知,短联相比于长联来说,要想写好更加不易。因为字数越少,表达联意就越需要精雕细琢,而越考验对联作者的语言驾驭水平和创作功底。

  董汝河先生写的“观音茶叶焖肥鹅”联:
  名茶佛号,佐馔或添禅味道;
  美誉鹅肴,闻香也结善因缘。
  单纯从该小吃的名字入手,以“观音”二字引发联意,上联结句有些韵味,这么美味的菜肴,再加上雅致的名字,吃起来的时候仿佛也沾了一些禅味。而下联相比上联就弱了,仍然沿用上联的手法,但并无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或者拓展,而“善因缘”三字与前面的铺垫内容并无瓜葛,有些无本之木的感觉,应该说是不很成功。

曹云霖先生的联作所咏之物是湖头“蒸地瓜粉”:
  愿粉身以留清白,地瓜性朴;
  凭调鼎而透紫黄,乡土味浓。
  其构思与其他几位不一样,起句即用拟人的方式来写这种小吃,“粉身以留清白”,粉身,点出了制作过程,而清白,说的是制作完毕的地瓜的颜色,但是作者要表达的意义不限于此,结句的“性朴”二字赋予了地瓜一种人类才有的品格,再结合起句看,就更加饱满了。让人想到那句诗“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相比之下,下联起句仍然是写小吃制作完毕后的颜色特点,但是不如上联自然生动,而结句“乡土味浓”四字有些过于直白,也没有提振起全联的精神来。

  吕可夫先生的湖头芋包一联:
  雪粒捣霜泥,龙涎味酽蒸开芋;
  冰肌包玉馔,牛乳风香醉煞秋。
  思路清晰,通过对于湖头芋包的制作过程的描述,让人仿佛看到了它的形态,闻到了它的香味,品到了它的鲜美。而结句“醉煞秋”,不仅点出了此小吃的季节,而且让整联多了一些耐人咀嚼的韵味。该联用语雅致,对仗工整。雪对冰、霜对玉、龙涎对牛乳都增添了整联的观赏性。

  李俊和先生写的米粉炒、米粉汤联:
  粉炒一团金缕美;
  味臻五福玉羹鲜。
  思路清晰。上联写米粉炒,下联写米粉汤;而上联抓住了米粉炒的“形色”,即一团金缕,并以一“美”字来概括,下联则抓住了米粉汤的“味道”,并以一“鲜”字来概括。一副联十四个字完全没有赘字,将所咏之物的特点紧紧抓住,而不足之处就在于仅仅停留在了所咏之物特点的描述上,并未有深入的诠释。让人读起来感觉比较平面化,缺少立体感和纵深感。

许有信先生的肠衣糯米香条一联:
  几回煎煮收肠里;
  一段光鲜摆眼前。
  简单明了。先写制作流程,“煎煮”凝练地概括了两个重要步骤,然后再写制作完的小吃的形态,用“光鲜”来概括,感觉稍微欠妥。“几回、一段”,“肠里、眼前”的对仗都见心思。而联作的不足之处也在这“简单”二字,整联表述过于单薄,架构不饱满,因此也就缺少了一些张力和感染力。

康永恒先生写的湖头咸笋包一联:
  屉屉珍馐,犹带田塍肥菊色;
  年年秋节,常萦游子故乡思。
  从笋包的形态入手,联想到其原料之一紫菊,并引出季节特点来;下联进一步扣住季节,(下转56页)(上接53页)扣住“中秋”,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意赋予了该小吃一种浓浓的文化内涵,让读者也感受到一种思乡之情。不足之处在于,上联结尾已经点出了季节,而下联起句又指出“年年秋节”,结句仍然是“中秋思乡”之意,有重复之嫌。

苏振学先生所写的湖头白粿联:
  垄上风熏,香米舂来团作雪;
  湖头味特,甜糍啖罢笑成花。
  非常形象,上联先渲染了环境,田野里的风轻吹着,在这种环境下劳动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然后描写制作过程,结句三字“团成雪”,把舂完的香米的颜色和形态比喻得很贴切,非常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下联写品尝小吃人的感受,用“笑成花”来衬托出小吃的味美,同时也表达了当地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仗上,“垄上”对“湖头”见巧思。

周广征先生所写的“菜头果”一联:
  菜本无奇,端凭巧手开生面;
  果真有味,待约湖头快朵颐。
  采用了“嵌字”的方式,在联中嵌入了“菜头果”三字,嵌得比较自然流畅。上联写的是如何做出菜头果,通过加工,把本来无奇的各种菜类,制作出好吃的果子来,“巧手”赞美了当地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而下联承接上联,指出这么好吃的果子,应该邀请大家一起到湖头来品尝,也表现出当地人民的热情好客。可以说整联结构完整,意义丰富。但是除此之外,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整联比较工稳。“巧手”对“湖头”之借对是亮点之一。

石印文先生的“糯米糕”一联:
  味已别咸甜,五谷中君诚可宝;
  才虽输俊逸,六经外我自能题。
  同其他大部分人的构思不太一样,并没有过多地描述所写小吃的做法、特点等,而是通过议论语言来架构整联,通过一个典故入手来立意,感觉有些剑走偏锋,而整联的表述,不知道具体要表达一个怎样的内涵,尤其是下联,让人有些费解。个人感觉,这剑锋走得过于偏了,反而脱离了咏物联创作“抓住特点,适当引申”的基本原则。

莫非先生的“湖头鸡卷”一联:
  何意竟油然,鲈味之思无寄处;
  此间多醉者,鸡香其妙莫名中。
  在所有十副联中是最感性的一副,运用了借物寄情的方法。因为湖头鸡卷这一小吃包含了无数漂泊在外地的湖头人对家乡的浓浓思念,因此作者抓住了这一文化内涵,上联用了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表达了思乡之情;而下联回到“此间”,真正品尝到家乡的鸡卷的时候,“醉者”颇多,而其中的味道确实是难以言表了,已经超出了鸡卷本身的香味了。作者运用了多个虚词,比如何、之、此、其,但是对仗很工整,而“鲈味”对“鸡香”也见其巧思。

总体来看,本期赛题字数限*制的要求还是给各位参赛者带来了创作上的制约。当然对于每副联作的鉴赏仅是本人的一家之言,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大家指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3: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头杯”第一届中国对联巅峰对决邀请赛第六期述评
  
  ● 贾雪梅
  
   凡名山胜水,都各有自己的形容姿态,或独特的人文积淀。名胜创作,以切定其地、其景为要,正所谓有是境方触是感,思想慨叹,皆须从眼前名物故实生发,否则不免有放之四海之嫌。本期比赛题目安溪湖头镇泰山岩,与蓬莱清水岩、长坑太湖岩并称安溪三大历史名岩。始建于宋绍兴年间,开山始祖黄惠胜在此山圆寂后,被高宗皇帝赐封为“显应祖师”,百姓为旌表他的功德而建。泰山岩寺庙所供奉“七佛”,全国只有三家,与辽宁省义县的“奉国寺”、山西省文城县的“玄中寺”齐名。
  
  齐鲁名山,闽楚别裁,一样苍茫青未了;  
  春秋胜景,风云同揽,漫天馥郁碧长新。(1号 董汝河)
     董汝河先生作品,借与泰山名字相同而发端,故有“闽楚别裁”、“青未了”之语,以泰山之雄衬泰山岩之伟,构思不谓不巧,然得于此亦失于此,全联皆虚笔概语,如“齐鲁名山”、“一样苍茫”、“春秋胜景”、“风云同揽”,无一词实写当地风景人文。“漫天馥郁”或言香火氤氲,此固能照应到寺庙特征,但“碧长新”又使人联想到此乃写自然景观。如是,则本地特点流于空泛。上下联结语“青未了”“碧长新”意近重复。又上联第二分句之“闽楚”之说亦欠确切,福建北部曾属“闽越”国,未含楚地。此联文字开阔大气,失在于所题之地稍欠用心。
  
  此为显应修禅之地,看千年岩寺,满院烟云堪养道;  
  我自台*湾寻祖而来,念七佛慈悲,半山钟鼓庆安澜。(2号 曹云霖)
     曹云霖先生作品,情景交融,将该地典实分嵌在上下联中,娓娓道来,举重若轻。上联写泰山岩之缘来,“千年”道其久远,“烟云”衬其幽静,自然生出“养道”之想;下联将己代入,“七佛”切定泰山岩特点,又以“安澜”寄望海峡风清浪静,立意高远。此联章法文辞立意俱佳,若说瑕疵,句脚三仄、三平,略失跌宕;下联以第一人称为叙事主体,如刘太品先生言,只能算代笔之作,非实用亦非抒情,未若用“客”字。
  
  一岩何伟?竟同岱岳共名!无非恃险峻宝峰,负两袖烟霞,雄视东南天下小;  
  七佛堪奇,每引春云出岫,自古称闽台圣地,盛千秋香火,虔求显应寺中多。  
  注:泰山岩有大小两座宝峰翌拱。七佛春云为湖头十景之一,即在泰山岩。(3号 吕可夫)
     吕可夫先生联,上联绘景,下联抒情叙事,层次分明。上联亦以泰山为衬,妙在赞语以反语出之,更觉有力,“雄视东南”句气势雄健,稳稳收住上联;下联叙事,目的在香火显应,然布局有拼凑痕,如在“引春云出岫”后戛然收住,后一分句突兀转到“自古称闽台圣地”,脉络不够清晰,收句相较上联亦显疲弱,似力有不逮。
  
  地隔峡海常牵梦;  
  名共岱宗别有天。(4号 李俊和)
     李俊和先生作品,上联切地点,以海峡为参照,感怀自然引出,此善用意之功;下联写景,亦以岱宗拟之,借宾定主,此取巧之法,若得当事半功倍。然以七言联而言,除此同名,别无他想,未免空泛单薄。此联虽凝练精巧,但立言不够警辟,设想不足动人,亦有流于表面之憾。吴恭亨道“题署联语以五七言为最佳,亦以五七言为最难工”,诚不虚言。
  
  祖寺近千年,喜福泽周流,七佛有情连两岸;  
  奇峰廿八景,看香云遍覆,一岩着意敞三门。  
  注:泰山岩全称为“显应普济大祖师岩泰山寺”,八百多年来一直香火旺盛,仅台*湾就有21座分炉。近年来,侨胞、台胞及地方有识之士合力重建。设有山门三座等一大批建筑。大雄宝殿,奉祀“过去七佛”。泰山岩其游步道沿途有28个景点,是闽台人民的祈福、休闲圣地。(5号 许有信)
     许有信先生作品,以泰山岩的禅宗地位为切入点,上联从历史渊源到两岸同怀,下联从周遭风景到眼前三门,无不归结到佛之慈悲与广大。祖寺者,泰山岩为祖庙也,台*湾尚有分炉,以“祖寺”起,以“连两岸”结,前后照应得当。三门实写泰山岩之“三门殿”,三门为佛教语,即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象征佛教“三解脱”,在联语中则有双关之义。联语正如各位评委所评:善用数字且多能切景,内涵丰富。只下联起句之廿八景,为泰山岩步道沿途景观,奇峰廿八景似无着落,作虚数看此句则稍欠稳切,此其一憾。
  
  岩从宋代开基,八百年翠岫苍崖,无忘祖师霖雨施;  
  寺以泰山为号,几千里分炉衍派,纷携宝岛海云归。  
  注:“分炉衍派”,台*湾有以泰山岩为名的显应祖师分炉庙宇二十多处,信众无数。(6号 康永恒)
     康永恒先生作品,立意高古,布局合理,言辞雅正,风味醇和。上联从时间追溯,写景不忘抒情,“翠岫苍崖”尤粘“祖师霖雨”;下联从空间延伸,事理蕴于景语,“分炉衍派”至归“宝岛海云”,但觉莽莽苍苍,言有尽而意无穷。此乃作者下笔前胸中有丘壑,下笔时则意到笔到,一气呵成,非字斟句酌所能为也。
  
  自显应开宗而传锡灵岩,播法雨千秋,花舞九天澄气象;  
  凭慈航济世乃分炉宝岛,捧心灯一盏,根连两岸溯渊源。  
  注:传锡,谓佛门师徒相传授。锡,指锡杖。(7号 苏振学)
     苏振学先生一联与许有信先生联一样,着重写泰山岩寺的佛教特性,造语雍容,意蕴丰满,意境开阔,散句与律句交替,句式变化有致。上下联起句即具体写出了传锡、分炉两件故实,法雨、心灯皆佛教语,有万物感应、普天澄明气象。上联娓娓道来,至结句水到渠成。“花”与“根”的对仗,亦巧而可味。只下联结句“溯渊源”与起句“分炉宝岛”在命意上略显开拓不力。
  
  崇岩聚天地精华,曰峻曰尊,直与鲁东同俎豆;  
  宝殿系闽台根蒂,拜仙拜佛,合教海峡得津衢。(8号 石印文)
     石印文先生作品,起句便睥睨天下,“曰峻曰尊”直将泰山岩与鲁东泰山并提,为言则老重,为意则不免有过度拔高之嫌。上联结句之意,大抵是言泰山岩在安溪和泰山在鲁东享受一样的尊奉,然终欠畅达。下联从泰山岩寺系闽台根蒂生发,“合教海峡得津衢”为此联亮点,津衢喻桥梁,寄望海峡两岸以共拜泰山岩寺为契机,得以更好地交流沟通,妙想奇思,笔力千钧。然“系闽台根蒂”之说,毕竟不够严谨。
  
  一岩开胜境,论景与太湖清水相当,看幽谷披霞,寒泉带雨,椋花堆雪,枫叶凝霜,风光入翠屏,大小宝峰齐拱揖;  
  七佛浴春云,溯源同奉国玄中并列,听禅音洗耳,梵乐涤心,暮鼓催人,晨钟醒世,俎豆供黄祖,闽台香火总氤氲。  
  注:湖头泰山岩与蓬莱清水岩、长坑太湖岩并称安溪三大历史名岩。泰山岩寺庙所供奉“七佛”,全国只有三家,与辽宁省义县的“奉国寺”、山西省文城县的“玄中寺”齐名。黄祖指“显应祖师”黄惠胜。(9号 周广征)
     周广征先生作品,架构精当,造语流丽。上联写景极尽铺排之能事,以长坑太湖岩、蓬莱清水岩并提领起,展开视角,随即浓墨重彩,一气挥洒,至“大小宝峰齐拱揖”收结,一幅气象万千的风景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下联写佛国则拉入辽宁“奉国寺”、山西“玄中寺”,强调泰山岩供奉七佛的特色,随后分叙所闻,禅音梵乐,暮鼓晨钟,皆缘起于“显应祖师” 黄惠胜,至联尾已然香火氤氲,声响而心息,余韵悠长。联语选像精切,下字洗练,个人只觉“溯源”一词尚未允当。全联能放能收,场面宏阔,章法脉络清晰,多分句无一处疲软,可见作者营造安排之力、驾驭文字之功。
  
  和者证天工,果有春云萦两岸;  
  昂然怀祖德,因知岩石应千年。(10号 莫 非)
     莫非先生作品,对泰山岩风景着墨不多,主要从“我”之主观感受入题,此亦状写名胜别一途径。虽然联有新意,但用语比较隐晦,如起句之“和者”,曰唱和耶?应和耶?抑或和谐耶?下联之“岩石应千年”,岩石者,果云岩石,抑或言泰山岩寺?因泰山岩寺恰有千年历史。如此种种,作者或自以为明晰,读者未必了然。结合上下联,只能推想,上联或言天地人和在天然景致上得以证实,泰山岩景致七佛春云萦绕两岸也体现了天道在和的思想;下联以昂然定位,造语硬朗,或有言岩石千年挺立、万古不磨之意在。联语不够清晰的表达,造成了意境的晦涩,使作者意图不能很好体现。
  
  十位作者的联作,或从泰山岩名字发端拉入山东泰山以抬高本题;或从风景入题,为读者展开一幅壮阔秀丽的风景画;更多的是关注泰山岩的人文积淀、典故传说,以此寄寓佛的慈悲情怀,两岸的人文一脉情结。风景是同样的风景,历史是同样的历史,然作者观察角度不同,感想生发有异,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泰山岩有了变化多姿的意蕴与风致。综观本次参赛的作品,大都情景交融,语言生动,寄意深远。在章法布局辞采各方面,都是很精彩的,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点评乃一家之见,未必确当,亦未必得作者本意,错漏之处,还请谅解,亦请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详见2010年第4期“联家风采”栏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7 10: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头杯”第一届中国对联巅峰对决邀请赛第七期述评

●文 伟

  前不久,答应金锐给《对联》杂*志下半月刊写一篇评论文章,听到介绍后才知道这竟是当今水平最高的楹联赛事,不由得有些后悔,但既然话已出口,也只好硬着头皮开工了。参赛者都是久负盛名的联家,所以我将以挑剔的眼光来看,难免会有吹毛之论。行文若有谬误之处,还望各位作者与读者指正;若有见解与作者创作本意相悖而出现评论失误之处,还请作者海涵。

李俊和先生之联:
  上疏伐耿、荐将平台,辅帝业以展雄才,每仰湖头怀逸足;
  勤政刺贪、廉身诫子,继晦庵而弘正学,犹教御诔颂完人。
  注:上疏伐耿,指李光地上密疏平定耿精忠事。
  在内容上涵盖极广,总括了李光地一生之中的大事与成就;形式上,前两分句既构成当句自对,又能互对,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对仗功底。最可圈点之处是收句的“御诔颂完人”落到了实处,使整联不至流于虚浮。然而在笔者看来,此联成之于实,亦失之于实,少了些想象空间和余味。另“上疏伐耿”之疏为古仄,略嫌平仄失替。

莫非先生的联:
  克郑经事曰忠,举施琅治曰仁,对今古台*湾,勤政之名堪永享;
  传朱子彰其气,弘周易明其理,观苍茫宦海,养廉此道足深思。
  头两句为“克郑经事曰忠,举施琅治曰仁”“传朱子彰其气,弘周易明其理”,句式直法古人,若左宗棠挽林则徐之联,头两句为“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得其古拙高妙。而收句“养廉此道足深思”,老重若出疆吏之口,较赵藩题武侯祠“后来治蜀要深思”不遑多让。其中“台*湾”与“宦海”的借对也很出彩。不足之处是稍嫌造语滞涩,如“举施琅治”。联意在逻辑上不够清晰,如下联收句归结到“养廉”,而前三句却是说的其他事,衔接略失。

康永恒先生之联:
  佐明圣之君,开熙隆之世,如此股肱臣,得谥宜同魏巨鹿;
  纪忠勤有史,怀清慎有民,至今畿辅地,治河犹说李安溪。
  一读之下竟疑作古人手笔。此联造语古雅,娓娓而谈,便一如饱读之士课子授徒,声色不动波澜不惊之中,却是胸有成竹。起句便以“佐明圣之君,开熙隆之世”十字,稳切康乾盛世的李光地,且各借康熙乾隆一字却丝毫不露痕迹,真妙手矣。其后再发奇思,将李光地与康熙帝比作了魏征与唐太宗,此喻不但贴切之极,且李光地与魏征同谥“文贞”,拉人作衬借宾定主的手法,作者运掉自如,较曾国藩挽塔齐布之联,竟仿佛丝毫不让。若说上联是“议”,下联则着重于“叙”了。这个叙,句句落到实处,“纪忠勤有史,怀清慎有民”,皆出《清史稿》,铁板钉钉一般稳妥,不可撼移。整个联全从大处着墨,偏偏到了收句时却从细微之处写起:“至今畿辅地,治河犹说李安溪”,对李光地的景仰之情直到此时才含而不露地表现出来,前面诸多精妙之语,竟似乎只是为此句作一铺垫,康先生妙手,信然。

曹云霖先生之联:
  谋国则忠,施政则勤,难矣,康熙视为“朋友”,一代文贞殊卓卓;
  立言传世,修身传德,荣哉,雍正称以“完人”,百年相业自堂堂。
  从大处来看都抓住了题旨,上下联收句的“卓卓”、“堂堂”之对,也是大气磅礴,但恰恰是这个“大”,使得这联显得略为平凡了一些,有失曹先生往常水准。上下联的前面两句,一则用语嫌熟,二则用意嫌泛。试将“谋国则忠,施政则勤;立言传世,修身传德”十六字考语加于林则徐或曾国藩身上,亦无不可。再有则是“难矣”与“荣哉”,吟咏起来气息不畅;“康熙”句无出处,还可斟酌。个人感觉去掉这两句更清爽一些,念起来也更流畅。

许有信先生之联:
  治学有深窥,能继程朱旗一面;
  靖边为大愿,既平耿郑史千行。
  注:耿郑,康熙十二年,靖南王耿精忠叛于福州。李光地向清廷密疏“破贼机宜”,贼破,超授李光地为侍读学士。康熙十九年,郑经死,李光地荐内大臣施琅平台*湾,被擢升为掌院学士。
  从上下联的首句来看,是非常不错的,分别将李光地在学术和政*治上的成就统括,其后的衔接也很流畅,让人眼前一亮。然而细究此联,却嫌个别字词下得不十分稳妥,如“能”与“既”。“能继”读来觉力气不够,似不若“已继”等;下联“既平”亦可换字。另“史千行”有些生涩了,印象中应该没见过有这样的说法,有凑对上联“旗一面”之嫌。

吕可夫先生之联:
  鞠躬尽瘁,建旷世功勋,炼朋友君臣,垂五十年宦海春深,论久沐天恩,两朝谕祭超诸葛;
  沥血呕心,开名山事业,据理闽领袖,近二百卷榕村纸贵,数古称国士,一代完人绍晦庵。
  最佳当在“垂五十年宦海春深;近二百卷榕村纸贵”处,不类此联他语,以至“鞠躬尽瘁”、“旷世功勋”、“沥血呕心”、“名山事业”等语更显老旧圆熟,这完全不同风格的言语融入了一联之中,令人诧异。“理闽领袖”句不得其解,不知是否“理学之福建领袖”意?再有就是此联共用领字八个(建、炼、垂、论、开、据、近、数),实在罕见。此联跟吕先生往日联风大异,不知何故。

苏振学先生一联:
  恤民生,清吏治,竭精忠树夹辅高风,照人堪比湖头月;
  开闽学,立文宗,化心血成榕村巨著,牖世长存笔底春。
  注:牖世,诱导世人。
  脉络清晰,上联写李光地的政*治成就,下联写李光地的学术成就,架构、造语、立意均足显功底,非庸手可办。不足之处在起句两个三字句略显浮泛,特别下联“开闽学”句似有不妥。出彩的则是第三句,承上启下振起全联,为收句做足了铺陈。值得注意的是此联前三句皆写实,末句却用比兴手法虚写,给读者留下更为宽阔的想象空间,堪称高妙。

当读到周广征先生一联时:
  澄清夙志,夹辅高风,四海播嘉声,府上犹悬三御匾;
  廉洁为官,精忠报国,两间盈正气,湖头共仰一完人。
  不禁微笑,感觉没有发挥出他应有的水平。“澄清夙志,夹辅高风”,是康熙帝授李光地御匾所题之词,拿来直接便用,切题倒是切了,但却不免有投机和偷懒之嫌。下联的“廉洁为官,精忠报国”句,却又太泛,空占了字位。当然,从架构上来看,整个联法度森严,亦可略窥周广征之功底。笔者跟周广征是朋友,对他要求严格一些,评论也就随意一些。

董汝河先生之联:
  虽不曾掣剑骑鲸,荐骁将而台海平,统括江山添胜事;
  只缘肯恤民勤政,善弼谟并廉声重,鲠清名节属完人。
  注:康熙年间,李光地荐施琅率军渡海收复台澎,成为中华统一史上的一件胜事
  堪称力作。上联指点江山,壮怀激烈,中间七字更是斩钉截铁,铿锵有力。下联则不说战功,转言政绩,使全联的内容更加充实丰满。笔法方面,句式有矫健之态,非常凝练,动词更似有金石之音。若说缺点,个人觉得应是起首三字:上联“虽不曾”有些疲软,下联“只缘肯”则表意不是很明确,另外收句虽然厚重典雅,却不如前面精彩了。

石印文先生一联:
  夹辅著高风,尚有深恩志宸翰;
  理言成后式,自饶奇论在榕村。
  用字古雅,用典贴切,毫无敷衍之处,绝不拖泥带水,大有古人之风。“宸翰”乃君王墨迹之意,如此落笔,先占住地位,其意自显。上联写夹辅高风,得君之誉,下联写其理言传世,一言政,一言文,俱能落落大方,堪称庙堂之作。窃以为此联最高妙处,在其格调,从中可见作者博学多识。

与其说是评论,不如说是学习,一篇文章写完,感觉自己获益匪浅。这十位当今联坛名家,果然名不虚传,一次比赛的发挥有好有坏,但从他们的对联中,能感受到每个人的风格、特点,有很多也正是我需要学习的。感谢《对联》杂*志下半月刊,感谢“湖头杯”巅峰对决赛事,让我们可以欣赏到这么多优秀的作品。

(文伟,号一散人,重庆人氏。获得2005、2007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200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中国楹联论坛版主。)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5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50 妙联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15: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头杯”第一届中国对联巅峰对决邀请赛第八期述评

●卜用可

  “湖头杯”第一届巅峰对决邀请赛已进行到第八期,十大联坛顶*级高手为我们提供了一场场的对联盛宴。咏物写景,或正描侧绘,精雕细琢;或大开大合,高视阔步;或情景交融,寄意遥深;或运典雅切,见解独到;或立意新颖,文采斐然……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他们多变的文字风格,扎实的对联功底,不同的思想个性。每一次的观赏,都是一种享受;每一次的解读,也都是一种提高。这一次,让我们再带着学习之心,走近他们的对联,聆听文字背后的心声。

  这期的主题,是以体现海峡两岸情为主要创作内容,带有政*治性,又要在其中融入情感,这两者都需要把握一个恰当的尺度。偏于政*治性,一是容易流于说教,二是容易触及敏感地带;偏于情感性,又会囿于儿女情态,立意不能超拔,落入下乘。这十位高手,在这两者之间如何纵横腾挪的呢?

  李俊和先生之联:
  六秩《鬓边华》,每忆《厅前柳》翠、《陌上花》香,《离别难》忘《家山好》;
  三通《天下乐》,更期《金缕曲》新、《玉壶冰》暖,《相见欢》歌《人月圆》。
  用十个词牌名,串起了一副对联。词牌入联,已滥为俗套。俗套之物,高手往往会力避之。李俊和先生非但未避,转而将这种技法发挥到了极致。全联除了几个连接串词,全部用词牌,可贵的是:贴切、流畅、自然。“离别难”“相见欢”“家山好”“人月圆”,都恰好和主题吻合。可见审题之力,组合之功。但就我个人而言,于对联,这种技法毕竟是“拿来”主义,在彰显知识积淀之余,很难凸显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见其巧,不见其深,此或是这种手法的一弊。

  许有信先生的七言联:
  峻宇欣随铜炮在;
  英灵欲与海潮归。
  注:延平郡王祠俗称郑成功庙,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具规模。祠前右侧并留着郑成功用过的二座铜制古炮、七座铁制古炮等。
  是这次最短的一联。大家都知道短联难做,要在短短的数字中包容深广的内涵,必须无一废字,。许先生选延平郑成功祠作为切入点,窃以为,这样选题,从一开始就有点“偏”了,因为主题是反映两岸情,写某一景,与景太近,则离题远;与题近,则又离景远,这已形成一对矛盾。而许先生确也失于此,此联上联切“祠”,而下联试图拉回到主题,于是“海潮归”,全联惟最后一“归”尚能觅见主题之影。整联游离,两不落实,况又是短短七言,无其他回旋余地,正如众评委言:有跑题之嫌。

  康永恒先生之联:
  六十年海雾峡云,睽阻一何深?家山望断头飞雪;
  三千里玉峰华岳,殷期两岸洽,邹律吹来气转春。
  注:睽阻,离别阻隔。郑观应 《盛世危言·邮政下》:“而文报之往返,犹脉络之贯通也,不有邮政以联之,则跬步之间,无殊千里,偶有睽阻,声息不通。”邹律,相传战国齐人邹衍精于音律,吹律能使地暖而禾黍滋生。《列子·汤问》:“微矣子之弹也!虽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亡以加之。”张湛注:“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后因以“邹律”喻带来温暖与生机的事物。
  保持了一贯的古雅风格,“睽阻一何深”“殷期两岸洽”,对仗灵活,遣词雅致,颇有前人风范。上联由景而情,脉络顺畅清晰,至“头飞雪”,不言情而情自深。下联同样是写景,玉峰是台*湾玉山,华岳是大*陆华山,两者并提,其意自现。因是政*治题材,只能借他人酒杯,发弦外之音,结句的“气转春”一语,便是言于字外,含义深远。唯觉“邹律”一典,虽引出“春气”,但对于主题,典故本身并未有深入提高,似可有可无。下联中间分句,与前承接跨度稍大。然综观整联,仍当得用语雍容,体格端正之评。

  曹云霖先生联:
  曾几劫沧桑,我在这头,你在那头,两岸风云都入眼;
  本同根兄弟,情牵血脉,缘牵文脉,一朝团聚最开怀。
  中间两分句很抢眼,“我在这头,你在那头”,化用余光中的“乡愁”中句,与两岸情的基调吻合。现代诗入联,语句清新,活泼,简明,柔丽,用得好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这同时要其他联句的配合,以使整联风格一致。曹先生的其他句,惜未能沿袭这种风格,仍以惯常的律句形式,且用词亦偏古典,这就反使这两句显得格格不入,如迷你裙掉入旗袍堆。下联中间分句“缘牵文脉”,文脉一词空无依傍,有拼凑之嫌。个人颇喜“同根兄弟”用语之亲切。

  苏振学先生联:
  血缘同脉,文化同根,但凭爱架心桥,海峡苍茫难阻隔;
  草木有情,山川有梦,唯盼雪消春岸,天光晴好共描摹。
  思路清晰,构架自然。前两分句,概说同根同种之渊源,然后顺势而下,言血浓于水,情不能阻,文字亦准确流利。一见而知熟手,然也正因为熟,以致思路立意均缺少亮点。及至结句,立意有拔高,文字则滑熟。盼“雪消两岸”中“雪”当为喻指,然就两*岸*关*系言,“雪”不如“冰”,也切合“融冰之旅”“破冰之举”等流行说法。于高手而言,写一副流畅切题的联是举手之劳,然如何在此基础上,挖掘亮点,吸引眼球,这或许是很多高手们正在面临的问题。

  吕可夫先生联:
  数万里九州共鼎,岛从陆属,岂完璧割开?天翻地覆无离国;
  五千年一脉同源,血比水浓,纵劫波历尽,骨断筋连总是龙。
  失于多处造语生涩,比如“岛从陆属”“无离国”虽都能猜度意思,但终究不够自然顺畅。结句“骨断筋连”纵能表达血肉相连之意,然用词生猛,眼球冲击之余,也削弱了“情”本身的温馨柔和。正如几位评委所言:立意好,语言不够精炼;气势盛,文字不够细腻。

  董汝河先生联:
  记曾经幽燕山色,台澎水色,倚春秋衍递,化雪消寒,九州愿景千重画;
  且鼓荡烂漫东风,飒爽西风,谋物象和谐,吹花渡海,两岸清华一脉香。
  遣词清丽,不徐不疾,娓娓道来,宛如一曲小令,一首新词。“幽燕山色,台澎水色”,景语中不动声色地论及两*岸*关*系,“春秋衍递,化雪消寒”,写景乎?言情乎?想必读者都能从中读出深意来。及至结句,才微微撩起面纱:“九州愿景”,“愿景”一词,可见炼字之功,衔接前面描述,亦寄寓“心愿”,可见手段。下联中,最喜“吹花渡海”一词,想象新奇,画面绮丽,更意蕴无穷。“两岸清华一脉香”,“香”与前“花”呼应,“两岸清华”一语,看似景句,亦寓深情。整联如有缺憾,则是下联的“烂漫东风,飒爽西风”,或为上联对仗故,或为词穷故,与其它句比,稍欠力度,然并不影响整联的韵致翩翩。

  莫非先生联:
  把酒问青天,海峡一弯何浅浅;
  举头望明月,情缘两岸永深深。
  评审时是评委和嘉宾分歧最大的一联。一种评审意见认为引用贴切,问得余韵无穷。“海峡一弯何浅浅”,意为“如此浅浅的海峡,何以隔断两岸这么久?”另一种意见认为成句引用未尝不可,但是这联中,似乎引用的意义不大,成句与后面分句关联不密。我倾向于后一种。成句入联也罢,现代诗入联也罢,成败好坏,在乎是否贴切自然,否则不成其为亮点,反为蛇足。“把酒问青天”,问天,后面要么是真问,就如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或如屈原“天问”,其本意非真问,而含有“责诘”之意。莫非先生之“把酒问青天”,后接“海峡一弯何浅浅”,以我之见,问得含糊,从字面,似不能延伸到第一种理解。而就正常理解,海峡隔断两岸,其给人的感觉不应是“浅”,而应是“深”“阔”“险”,如此才有责问苍天之必要。既“浅”,则并非苍天之过,何问之有?所以,窃以为前两成句,引用不甚成功,与后分句联系疏离,与整联亦无太大裨益。

  周广征先生联:
  相连血脉,各敞襟怀,海峡破坚冰,两岸当于离后聚;
  但泯恩仇,同担祸福,天涯悬朗月,一轮总自缺时圆。
  用文学表达政*治内容,用语遒劲、准确。“血脉”“襟怀”言两岸深情,由此期盼“破坚冰”,已是自然而然。下联则纵向回溯,多年的休戚与共,岂是一峡能隔?正如“月缺终会圆”,寄意遥深。笔调有沉雄,有轻灵,可称作手。惜上下联手法雷同,层次感稍欠。

  石印文先生联:
  接叶连根,春色岂因山海隔;
  探珠采玉,锦帆莫厌去来频。
  含蓄凝练。“接叶连根”,直切主题,言两岸血浓于水、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由此“春色不因山海隔”,春色之意,不言而喻,仔细玩味,这一句似凝练了千言万语:是事实,是告诫,是欣慰。下联换一角度,从两岸的经济来往入笔,同样含蓄地写出了两岸不可分割的关系。用常江老师话说:诗意浓重,把政*治内容写成这样,实非易事。

  这一番指指点点,正应了那句:初生牛犊不怕虎。如有理解错误或不到位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及时指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1: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题岳阳楼
  
  忧乐关情,不待倾杯,两字已然消块垒;
  洞庭揽胜,何须催棹?一楼足可纳湖山。(吕可夫)
  【王*丹评】那时在网上看到此联,刚好网站请我为此联作评。当时吕先生连发三联,我独看好此联,评论道:“最佳者第三联,‘两字已然消块垒;一楼足可纳湖山。’自为佳句,且未为征联所限,章法自佳,胸襟亦见,佳作也,”但若细细推究,尚有不足之处。
  凡岳阳楼必言忧乐,已经成为岳阳楼题联的最大瓶颈。吕先生此联前两分句也不能脱此窠臼。尤其是语言上直接点出“忧乐关情”,未免过于直露。试想一个熟知岳阳楼掌故之人,看到此句,恐怕不大想继续看了——句非不佳,实则看多了。中间“不待倾杯”四字也嫌敷衍。下联结句雄壮,若前面非要有内容,则必须造势,以求气势积压到一定程度,喷薄而出。而此处的两句过于平庸,显然达不到效果。
  我所爱者,是“两字已然消块垒;一楼足可纳湖山”两句。假如直取这两句为联,不但毫不影响理解,且上联感叹,又不需要点明“忧乐”,下联豪迈,有“气吞云梦”之感,又没有前面的拖沓。即便放之岳阳楼上,与古人争辉,想来亦不逊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1: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侯祠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忠臣之遗像,万古清高。(冯玉祥)
  【史鹏评】“诸葛一生惟谨慎”,为千古定评,作者由此总结诸葛“受命于危难之时”,而卒成鼎立大业之经验,惟斯而已。作者为爱国*军人,品极清高,于瞻仰武侯祠时,首着眼于清高之处,亦仁者见仁之意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述志
  
  松间明月长如此;
  身外浮云何足论。(吉鸿昌)
  【贺付开评】此联为作者因事被*迫交出兵权后所作。上下联分别集唐代宋之问《下山歌》和白居易《重题》诗句,以“松间明月”、“身外浮云”作比,表明自己高洁的情怀和对个人得失的态度,正气凛然,令人起敬。
  【王国钦评】文如其人,诗如其人,联亦如其人,读此联,再读“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绝命诗,当对吉鸿昌将军挚爱“松间明月”,鄙夷“身外浮云”的胸怀深信不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1: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箸
  
  每饭莫忘国难;
  举箸须念民艰。(赵寿山)
  【史 鹏评】作者曾任五十一旅旅长兼汉中绥靖区司令,当“九·一八”事变后,即在汉中举办干训班,培养抗日干部。并各赠送一双特制筷子,上面烙印亲笔所书的这一联语,以示每饭不忘之意。处救亡图存之际,地方将领,能如此勖勉所部,大是不易。家国殷忧在抱,犹见其人之襟怀,后人能不肃然起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1: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挽侄女
  
  不幸丧中年,愁看雪满庭前,无复同吟柳絮;
  最难为继母,试问魂归月下,可曾有愧芦花。(郑家溉)
  【史 鹏评】上联借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故事,点明叔侄身份,而“愁看”、“无复”两语,尤见心情;下联以侄女身为身为继母,死后,前妻二子以非生母,未肯拜祭,乃借闵子骞后妻以芦花充棉虐*待前妻之子的故事,明知其无可而故问之,以讽训前妻二子。闻此联作后,二子乃遵礼拜祭,联之为用,大矣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7 11: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挽
  
  疾恶如仇,几根硬骨横天下;
  舍生取义,一颗头颅落状元。(汤祥瑞)
  【王巨农评】作者曾任浏阳达浒区农协委员长,1928年8月被杀害于浏阳河畔状元洲。临刑时,监斩者问他还有何话说?汤在沙滩上指书此联作答。“几根硬骨”,极见分量,而且可“横天下”,不失为血性男儿。为义而舍生,砍头亦不过风吹帽。谭嗣同就戮时云:“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前后辉映,俱铮铮掷地有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7 11: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斋
  
  绝交流俗因耽懒;
  出卖文章为买书。(郁达夫)
  【王巨农评】“流俗”者,势利小人也,与之绝交,道不相同也。言“耽懒”,婉言之也。着此二字,益见其谐,此即古人所谓“交绝无恶声”之意。卖文买书,雅事也,然亦属憾事。世之有钱者不买书,买书者却无钱,自古已然,不足为怪。余曾有《赠内子涛婆》句云:“对汝不忠唯一事,月薪长为买书瞒”,感慨亦同。此联寥寥十四字,却写出了自己的品格、志趣和生活状况。达夫也,果然达夫,佩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7 11: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粹网楹联循环赛第三轮第三场终评(图联版主办)
  
  潋滟点评
  
  

  在点评之前先谈谈本人对题图联的理解.看图题联的作者不外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一幅成功的题图联作品表现在联和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画为视觉的艺术,联为语言的艺术,两者在构思立意上有着不可替代之妙。联画互相补充、互相阐述,称之“画写物外形,联传画中意”。使其产生一种联绘并工、附丽成观的艺术效果。优秀的题图联作品不仅能开阔视野,而且能起到丰富画面的意念和启发观赏画的想象作用.
  此次本着学习的目的,试着用笨拙的笔来描述读各位佳联时的感想.限于水平,讹误在所难免,欢迎师友批评指正.

  
  脉脉情牵 共享风光山外好;
  悄悄耳语 须防陷阱世间多。(一壶淡酒)
  潋滟:日常口语入联,先抓住画面元素进行铺陈,进而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在共享好风光的同时不忘人世间的险恶.读来让人深思,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该怎样最大限度保护自然资源,让人与动物和睦共处.下比结句大幅拓展了表诉的空间,与上比结句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联旨.此联具有浪漫文学的色彩.

  谁在风中立两耳,静听雀语;
  麂于画里眨单眸,聊慰卿心。(船)
  潋滟:此联构思新巧,拟人化手法运用得心应手.对画面中的动物神态描摹逼真,形象生动,更以作者的直观感受用幽默、温馨的笔触娓娓道来,读来不禁让人会心一笑."立两耳""眨单眸"本人理解通感手法,虽上联前分句三仄尾,但'立'用在此处无疑是贴切的.

  莫说飞禽走兽两生物,焉能靠谱;
  还看吻耳交头一样亲,岂不和谐。(辰笔申文)
  潋滟:此联白描手法,用朴素、单纯的语言对画面做了速描.语虽浅显却发人深省."莫说""还看""焉能""岂不"等副词使用相互照应,使得全联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虽上联的"两/生物"和下联的"一样/亲"对仗不稳,但些微瑕疵在整体佳构面前不足为道.

  互惠乃自然规律,应弃短扬长,无需诧异;
  竞争须社会公平,倘恃强凌弱,怎会和谐?(枫林客)
  潋滟:此联章法娴熟,立意高远.揭示画面寓意以切图 思路别致.点出和谐社会的内涵是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似自语,似诲人,有警醒世人的效果.整联丰富,提升了画面主题.不足处说教味道浓了点,与画面的搭配不够和谐。

  唯求树下倾心语,
  不慕林间比翼飞。(白衣如是)
  潋滟:此联寓情于景,妙合天成.作者通过主观视觉感受着力传达画面要表现的重点和内涵,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歌颂真挚的爱情.对千古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用"唯求""不慕"做了深入的诠释,从而引起人的共鸣。唯"树下""林间"词性相近,有合掌之嫌.若林间改天边也许更好一点.

  黄莺春唱悄贴耳;
  小鹿情开乱撞心。(无一)
  潋滟:此联用轻盈,俏皮的语气诠释了画面,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其中上联的"悄",下联的"乱",用得何等传神,活脱脱站在我们面前是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在羞涩的喁喁细语.惜对画面所要传递的内涵拓展不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9 11: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粹网楹联循环赛第三轮第四场终评结果(无情版主办)

本次比赛终评,共有一格、丑时、聿舟、妙嗔、翡莲居士5个版主,第七夜1个特邀终评委参加了投票。乐清湾版主和无名小子特邀终评委这几天没有上网,未参加投票。6位投票者每人单独提交了1句胜出句和10句左右优秀句。投票和定评情况如下:

出句:一担相思难放下 [无情版]



一等奖:
  142三星联想畅销中
  胜票2;优票2;联友投票为最高票17票,故拔为一等奖。

二等奖:
  069零存莫想利息高 胜票2;优票3
  133初当会计好开心 优票5

三等奖:
  014单提马想易车回 优票4
  023三围理想羡陈中 优票4

优秀奖:
  002空调商看好关东 优票3
  057无钱再度困关中 优票3
  099五行象意易经中 优票3
  152联合国认可安南 优票3
  071双方对话好开心 优票3
  (其余句子,除了下面作说明的,优票全部在3票以下)


拿下的高票句(指联友的投票)及原因

  148单挑别想胜张飞 胜票2;优票2
  经查,“挑”在这里古今音皆为仄,故淘汰。

  010头回面试要提前
  多字宽,几近有情

  077拾金不昧好学生
  金不工,昧、学较宽


  同一作者的较低票句(本可为优秀句)

  135每当统考怕分低 优票4
  与133句同一作者

  001对联协会很关心
  与002同一作者,优票为2;联友投票并列第二,10票

  098多提意见要留心
  与099句同一作者,优票为2

主持人点评:

  本次赛事的出句“一担相思难放下”,应对难度颇大,主要是“一担”和“相思”的造无情较困难,要做到字字小类工对也比较困难。正因为难度较大,才易于选手发挥水平和评比分高低。
  现在,比赛结果已揭晓,总的来说,获奖句实至名归,落选句也不乏亮点。为了促进交流与提高,本人在已经评出的结果的基础上,特运用个人所提议的《四级分字法》和《三维评判法》(三维评判法:http://www.zhgc.com/bbs/dispbbs. ... D=243439&page=1;四级分字法: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422&id=243441)对部分句子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明确认识、提升鉴赏力有所益处:
    


一等奖:

出句:一担/相思/难/放下 [无情版]
对句:三星/联想/畅销/中 [换位思考]
工值:9 星,瓦工
巧值:10 手法充分,主要运用借对和变结构手法
远值:10 句子紧扣时代,自然流畅,歧义效果突出。

二等奖:

出句:一担/相思/难/放下 [无情版]
对句:零存/莫/想/利息/高 [倒写天上文章]
工值:9.5 存,石工
巧值:10 手法充分,主要运用借对和变结构手法
远值:9.5 句子自然流畅,合乎事实,歧义效果突出。

出句:一担/相思/难/放下 [无情版]
对句:初/当/会计/好/开心 [云林]
工值:10 
巧值:8 手法较充分,“好/难”直对
远值:9 句子自然流畅,在特定情境中合乎事实,歧义效果突出。

三等奖:

出句:一担/相思/难/放下 [无情版]
对句:单/提/马/想/易/车/回 [静听]
工值:9.5 车,石工
巧值:10 手法充分,主要运用变结构手法。“易/难”的单字词变词性对,可值借鉴。
远值:9.5 句子合乎逻辑,歧义效果突出。

出句:一担/相思/难/放下 [无情版]
对句:三围/理想/羡/陈中 [郑联]
工值:9.5 围,石工
巧值:10 手法充分,主要运用借对手法。“羡/难”属于动词借对(即“难”理解为“刁难”等),可值借鉴。
远值:9.5 陈中为运动员,句子合乎逻辑,歧义效果突出。

优秀奖:

出句:一担/相思/难/放下 [无情版]
对句:空调商/看好/关东 [大裤衩子]
工值:10 
巧值:10 手法充分,主要运用借对和变结构手法。
远值:9 在特定情境中句子合乎逻辑,歧义效果突出。

出句:一担/相思/难/放下 [无情版]
对句:无/钱/再度/困/关中 [香雾空濛]
工值:10 
巧值:10 手法充分,主要运用借对手法。“困/难”的单字词变词性对,可值借鉴。
远值:9 句子在特定情境中合乎逻辑,歧义效果突出。

出句:一担/相思/难/放下 [无情版]
对句:五行/象意/易经/中 [雾里云]
工值:9.5 行,石工
巧值:8 “象意”似直对。
远值:9 句子合乎逻辑,略欠通俗,歧义效果突出。

出句:一担/相思/难/放下 [无情版]
对句:联合国/认可/安南 [戴笠]
工值:8.5 合,石工;国,瓦工
巧值:10 手法充分,主要运用借对和变结构手法。
远值:9.5 句子合乎事实与逻辑,歧义效果突出。

出句:一担/相思/难/放下 [无情版]
对句:双方/对话/好/开心 [一路春风]
工值:10 
巧值:6 "对话/相思","好/难"直对;"双方/一担"毛不掩皮,歧义性不强
远值:9 句子在特定情境中合乎逻辑,歧义效果较突出。


联友投票较高但遗憾落选句:

出句:一担/相思/难/放下
对句:单挑/别/想/胜/张飞
工值:8 “挑”不律,硬伤很遗憾 
巧值:9.5 手法充分,主要运用借对和变词性手法。
远值:10 句子基本合乎历史事实,歧义效果突出。

出句:一担/相思/难/放下
对句:头回/面试/要/提前
工值:8.5 回,瓦工;试,石工 
巧值:4 前3词全部直对
远值:5 歧义效果不明显。

出句:一担/相思/难/放下
对句:拾金不昧/好/学生
工值:8 金,瓦工;学,瓦工 
巧值:8 “好/难”直对
远值:9 句子自然流畅,合乎事实,歧义效果突出。可惜工值方面没有跨过门槛。


以上是个人评判方式及观点,欢迎交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9 11: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刺何某
  
  镇长何,校长何,党何团何,看来如何下地;
  前方苦,后方苦,民苦国苦,弄得叫苦连天。(张漱滨)
  【王巨弄评】此联作于1944年初,是作者针对当时浏阳金声镇镇长兼校长何某某和国民党某区分部书*记何某某狼狈为奸,鱼肉乡民的现实而发的。联中以“苦”对“何”,各用五字,有如十把尖刀,直刺群丑。虽民心一时为之大快,而作者却被戴上一顶“红帽子”投入狱中,备受严刑拷打,以致伤病交加。保释出狱后,旋即死去。此联的力量,不亚于一篇檄文,而作者所付出的代价,也够惨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3 18: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一担相思难放下 [无情版]
一等奖:  
三星联想畅销中

对句意境远不及出句之气概,不平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3 21: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担相思难放下,无限豪情迎浪高

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影响,续了一句。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2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2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09: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刺何某
  
  镇长何,校长何,党何团何,看来如何下地;
  前方苦,后方苦,民苦国苦,弄得叫苦连天。(张漱滨)
  【王巨弄评】此联作于1944年初,是作者针对当时浏阳金声镇镇长兼校长何某某和国民党某区分部书*记何某某狼狈为奸,鱼肉乡民的现实而发的。联中以“苦”对“何”,各用五字,有如十把尖刀,直刺群丑。虽民心一时为之大快,而作者却被戴上一顶“红帽子”投入狱中,备受严刑拷打,以致伤病交加。保释出狱后,旋即死去。此联的力量,不亚于一篇檄文,而作者所付出的代价,也够惨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09: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日胜利题戏台
  
  本日果然亡日本;
  皇天竟不佑天皇。(龙逸才)
  【严兆坤评】本联字词颠倒变化,妙趣横生。加上明白如话,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揭示了“玩火必自*焚”,“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真理,且充满了胜利喜悦之情,民族骄傲之状。对仗工稳,意韵铿锵,堪称神圣的“史迹碑”和珍贵的艺术结晶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09: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挽北伐阵亡将士
  
  珠江涛,潇湘雨,汉水波,秦淮月,大明湖畔,无定河边,万里赋长征,谁谓英雄气短?
  苌弘血,子胥鞭,博浪椎,睢阳齿,策治安书,上出师表,孤忠纾国难,耻教刍狗名枯。(刘磊)
  【史鹏评】上联写尽祖国大好河山,是爱国英雄自应为之芟除腐恶,何辞万里长征;下联历数前朝英烈,以喻阵亡将士纾国难之忠。末句“刍狗名枯”直刺当时权贵,辛极!妙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12: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粹网楹联循环赛第三轮第五场●暨诙谐联创作半月赛20评选结果  
  
  一等奖:一壶淡酒
  二等奖:未央 凉月
  三等奖:野鹤山人 潋滟 玉笛流香
  
  -----------------------
  点评:曲水流觞
  人得捧捧,畜得捧捧,哄哄嚷嚷,这世界明星知几
  荣也哼哼,辱也哼哼,吃吃拱拱,斯英雄本色如何 [一壶淡酒]
  点评:此联今声合律,对仗工稳。巧用叠字入联,语言诙谐幽默。上联对司空见惯的世态描述得当,针砭有力。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总有那么一群爱吹捧,好跟风的无聊之辈,对所谓的名人、名畜等,竭尽所能,或极力鼓吹,或跟着起哄、胡乱嚷嚷。其实,正如作者所言:真正的明星能有几个?下联则针对命题中的“猪坚强”给予了无情的讥讽与嘲笑。再怎么吹捧,即使让它坐上八抬大轿,给它套上再多的花环,抑或拖到屠宰场,棒打刀割,受尽屈辱,又能怎样?牲畜毕竟是牲畜,一头普通的家猪而已。只知道整日哼哼唧唧,吃吃拱拱,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给它冠以“英雄”的称号,其“本色”实在令人难以恭维苟同!联语晓畅,关联紧密,切合命题,褒贬自明。
  
  蒙垂青,过生日,全凭热捧成“名角”,感谢;
  依作秀,吸眼球,但靠胡咧做“达人”,荒唐。[未央]
  点评:上联自嘲:承蒙人类垂青怜爱,给俺老猪欢庆诞辰,还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吹吹打打,极尽排场,把俺扶上花轿,捧上天,一时间成了“名角”,风光无限,乐得俺屁颠屁颠,心花怒放。谢谢啦!讥讽之意,溢于言表。不知那些“热捧”之人,作何感想?下联笔锋一转,直刺要害:说穿了,时下不少人,尤其是某些官员、大腕儿,依赖面子工程、雷人话语,非常之举,装腔作势,频频作秀,无非为了吸引更多眼球,扩大自身影响,沽名钓誉,满足虚荣。单单奢望满嘴胡咧,信口开河,自吹自擂,就想做“达人”,受崇拜,实在荒唐之极!联语诙谐,针砭有力,不失为佳构。
  
  今时看不懂,拙能秀,丑可扬,吹捧一番猪上轿;
  此事笑来愚,畜竟荣,人犹贱,轮回六道命知谁。[凉月]
  点评:起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给什么“猪坚强庆生”,实在离奇,令人费解!这番折腾真离谱,拙秀不分,丑美难辨,吹吹捧捧,乱哄哄一场闹剧,肥猪坐上大花轿。下联继续生发,此事实在搞笑,愚不可及。竟然畜比人荣耀,人比猪卑贱。若真有生命轮回之说,六道中人畜之将来命运谁又能说得清呢?也许人变猪,猪变人也。遣词造句,较比用心。语言通畅,立意晓白。诙谐嘲讽,催人警醒。
  
  “猪坚强”自咏
  尸位素餐,养尊终日,只等千刀万剐酬知己;
  天翻地覆,劫后余生,竟然稀里糊涂赐御龙。[野鹤山人]
  点评:几个成语信手拈来,恰当入联。自对成立,用典得当。整联以自嘲口吻,娓娓道来。上联对自己的命运、境遇和心态,直言不讳,从容坦白。之所以饱食终日,养尊处优,就是为了膘肥体壮之日,任人宰割,以酬知己。下联则感恩戴德,大发感慨。孰料大难不辞,劫后余生,阴差阳错,因祸得福,“竟然稀里糊涂赐御龙”,被人百般吹捧,倍加崇拜,实在是始料未及,百感交集,三生有幸,阿弥陀佛!自我调侃,诙谐有趣,引人发笑。
  
  黑天昏地,满腹肥膘消永夜,终成奇迹;
  敲锣打鼓,八抬大轿庆重生,已是传说。[潋滟]
  点评:此联采取写实手法,切合命题和配图制句。强震之后,被深埋废墟,黑天昏地三十多昼夜,滴水未进,幸亏有满腹肥膘,才熬过漫漫长夜,被人救出,重见天日,终于成就一番奇迹。然而奇迹仍在续写,好事之人,出于种种目的,大肆渲染,极力铺张,敲锣打鼓,将此“猪坚强”弄上八抬大轿,为其庆生。过眼闹剧,广被传说,其实过后,权作笑谈。联语虽然平实,然不乏幽默。尤其中间两句,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顽乎?明乎?三十余昼夜,挺立微躯堪勇毅;
  敬也?笑也?千万个蚍蜉,推崇异类太糊涂。[玉笛流香]
  注:顽乎?明乎?:指猪坚强被困三十六昼夜尚有生命气息,究为坚韧不拔,还是无欲无求?又或者,以猪之无欲,为愚顽乎?为明哲乎?
  敬也?笑也?:面对这批“猪粉丝”,是当以尊重,还是哧鼻一笑。
  蚍蜉:指内心浅显的“猪粉丝”。
  点评:上下联均以设问造势,正反垂询。上联含褒扬之意,正如作者自注:“顽乎?明乎?:指猪坚强被困三十六昼夜尚有生命气息,究为坚韧不拔,还是无欲无求?又或者,以猪之无欲,为愚顽乎?为明哲乎?”然不管怎样,能在被掩埋“三十余昼夜”后,依然能“挺立微躯”而生还,堪称“勇毅”;下联则明显贬斥:面对千万个“猪粉丝”,极力吹捧推崇一头牲畜“异类”,并闹闹哄哄地为其“庆生”,“是当以尊重,还是哧鼻一笑”,联尾“太糊涂”三字已经作答。此联虚实相间(“三十余昼夜”实写,“ 千万个蚍蜉”虚对),褒贬得当。惟觉诙谐欠些。用“蚍蜉”代指“猪粉丝”亦觉牵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12: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赠徐悲鸿
  
  海内共知徐孺子;
  前身应是九方皋。[章士钊]
  【杨嘉仁评】用事极佳,尤其下联。徐孺子(徐稚),东汉“高州高士”,有重名。上联因其同姓而代指悲鸿,并喻名扬天下。九方皋,与伯乐同为善相马者。悲鸿有油画代表作《九方皋》,又最善画马,且喜识拔人才,下联“前身应是九方皋”,即含此三意,而赞誉之情,更见于言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12: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挽溺水女子桃英
  
  风正一帆扬,可怜绝代佳人,桃花尽日随流水;
  月明三峡晓,留得封侯夫婿,海燕归时独倚楼。[龙师生]
  【王俨思评】湖南益阳月明山某富室子海生就读于市龙州书院,长作狭邪游。其妻桃英赴校规劝之,为其夫所挞,恚甚,于归舟中投资江死,作者感其事撰是联以悼之。上下联首句与结句均集唐人诗句,居中两句亦脱自唐诗,既切合地名人名,亦切合事实,一往情深,词语优雅工丽,可谓哀而不伤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12: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联咏娘子关
  
  百代拱京师,劲旅曾挟天子气;
  满山施翠黛,雄关犹冠女儿名。(雷博)
  【对联编辑评】言辞干净利索,腾挪间自生豪气,读来激*情四溢,余味不绝。上联把传说中的关名由来表达的恰如其分,而大气磅礴,人文之用几无以复加;下联却从现实景况轻描淡写入手,而复以关名作结,稳稳收住。细节处,如“京师”照应“天子”,“翠黛”照应“女儿”,都十分得体。今人作联喜一味铺陈,而不顾及各分句之间关联,往往前后脱节,不知所云,是误人歧途矣。此联可以“为训”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12: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村生活
  
  黄鸟也知平仄调;
  清流爱唱抑扬诗。(刘承国)
  【对联编辑评】这副对联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面,黄鸟啾啾,清溪汩汩,乃是人人心中所向往的桃源世界。就联本身而言,节奏明快,表意清晰,意趣天然,而且细节处如“平仄”对“抑扬”的对仗也颇具匠心,可见作者的功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12: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闲情
  
  得意三杯酒;
  寄情一朵兰。(赵拴柱)
  【对联编辑评】这副短小的联作道出了作者的性情与品格。与酒味朋,可见得骨子里的放任不羁;与兰结友,可见得人格上的清高脱俗。短而不腻,是其佳处,唯语言陈旧了些,有待提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09: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贺岳阳老年大学建校十五周年
  
  倾热血,作人梯,捷报喜频传,年华十五繁花艳;
  得甘霖,沾化雨,枯枝重焕发,桃李三千硕果丰。(刘善元)
  【对联编辑评】此联将老年大学对社会的贡献赞誉有加,语言朴实,评价公允,对仗上也较为严谨,是一副不错的赠贺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