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20|回复: 48

古四分历登上历史舞台,标志中华历法的成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7 15: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1-11-7 15:37 编辑

        古四分历登上历史舞台,标志中华历法的成熟
   1、公元前781年左右,人们始知每月起点日期为初一
   “
月朔”一词登台,表明一个月份有了准确的起点,也表明一个朔望月天数的敲定。“
朔”字的笔划,由左半边的“屰”,右边的“月”字缀合。“逆”即古“屰”字,首义为迎接;因此,由“屰”形与月字组成的“朔”字,可以理解为“迎月复明”的意思。此字始见于《诗·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这首《十月这交》的诗文,记的是公元前781年6月4日周幽王二年夏正五月的一次日食。此日由“定朔”为辛卯日校之,可知其所记无误。因此至少在此年间之前,于月初的日期有了准确的“朔”日之名,以取代“月相”用字“胐”字所代表的月初几天了。

   
    * 此次日食,历家多系于公元前776年9月6日,为周幽王六年。唯此次日食于今西安一带无可见食份。若系公元前781年6月9日(DJ143618)日食,于神州各地均可见者,亦合幽王时酉正“十月”之名。关于商周采用酉正之说,参见周流溪发表于《史学史研究》1997年2期的文章《西周年代学考辨》。
   2、公元前655年出现了以古四分历记载历史的方式
   公元前655年12月26日和公元前523年12月25日,《左传》两次记载了夏正“十一月朔日辛亥”和“十一月朔日己丑”,标明的这两天不但是“朔日”,还是“日南至”即名义上的冬至日,也就是后来简述为“朔旦冬至”的重要日期。公元前655年,历家寻出了这年十一月朔日冬至,史书记载上还加了一笔:这天鲁僖“公既视朔,遂登观(天)台以望”;就是说连国君也请动了来观天“视朔”。为什么值得这么隆重?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检验一下:用肉眼观测天象所定的朔日是不是在天象的交朔点上?公元前655年十一月的定朔为“壬子日745/940分”;用古四分历反溯,为“壬子日701/940分”,与历纪所载“辛亥”相差只几个小时;公元前523年“己丑日”实际是十月晦二十九日,也相差只半天。再就冬至说,按清代学者王韬说,这两年分别是甲寅日和辛卯日,也就是说冬至在十一月初三和初二日。在古人用肉眼观天的条件下,朔至失准是正常的;换句话说,历人们用肉眼观测精度上因人而异,但无论水平高低,就当时条件而言,确实属于难能可贵的了。如果说,因为十一月初一日冬至比较难逢难遇,因而请出方国领导来天文台视察、指导、参观一番的话,从历人来看,一定是寻出了十一月冬至交朔的规律。我们知道,依古四分历,冬至必须要安排在十一月,并且历法推步又是以十一月为首;但冬至交朔天象,只有19岁才相逢一次,因而才命从冬至交朔之岁起每19岁为一“章岁”。果然,从公元前655年到523年间距123+1=133岁,两次记载“日南至”的年份,正好是19的7倍数。对这两条历史记载的非凡意义的发掘在于,古四分历理于此时虽不一定成熟了,但古四分历的规律己进入到历人们的视事日程,是可以肯定的了。

    3、岁星纪年两次跳辰促进了古四分历的成熟
    春秋初期,苦于日月运行不谐,促使“世守其职”的“畴人”们思索弥补的法子。当时,历人们发现五大行星之一的木星,每12岁运行一周,于是“岁星记年”应运而生。为此称木星为“岁星”,而且在周天划出十二个“行宫”,依次命名为纪星、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枕、鹑首、鹑火、寿星、大火、析木,以岁星行到哪一“行宫”位置,就以该宫次为岁星纪年的岁名。

    上面介绍过的公元前655年,是以历考史的历点年。这年晋重尔出奔,晋史官董因记此事为“重尔之行,岁在大火”。就是说以晋献公廿二年为十二“岁星纪年”的第十一宫的大火之岁。到了公元前545年,距前655年111岁,用12来除,得商9,余数3,从大火岁往下推,其第三岁要进入“纪星”位置的,可是《左传·襄廿八年》却点出:“岁在纪星而淫于玄枵”。为什么出现应该行到纪星宫的岁星提前一年跑到玄枵宫去了?原来所谓12年一周的“周期”,实际上只有11.8622年,木星公转运行一周较12年超差0.1378年,由公元前655年经过9次木星公转周期,多出了1.24年,这就是本来以为它应该运行到纪星宫的,实际己运行到了玄枵宫的原因。出于同样的原因,可以推想到,到了公元前463年,又会出现“跳辰”一岁。依此往下推,“岁星纪年”既然失准,就逐渐失去了充当纪年的资格;反过来说,就促进了本来就日趋完善的古四分历,加快了成熟的步伐。

评分

参与人数 3名望 +30 銀子 +50 功勛 +20 收起 理由
乾坤客 + 20 + 20 + 10 介绍具体。
吴博君 + 10 + 10 + 10 学习
浪花 + 2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18: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前781年左右,人们始知每月起点日期为初一

这一句似乎有点小问题。且不说《十月之交》的日食是不是发生在前781年,即使发生在这一年,也只能说“朔”字之始见,但不能说此前人们就不称“朔”。西周历法何时用“朔”尚是一有待考证的问题,尽管先生用了“左右”二字,但用“人们始知”,俺想不是十分恰当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19: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1-11-8 19:46 编辑
公元前781年左右,人们始知每月起点日期为初一

这一句似乎有点小问题。且不说《十月之交》的日食是不是发生在前781年,即使发生在这一年,也只能说“朔”字之始见,但不能说此前人们就不称“朔”。西周历法何时用 ...
乾坤客 发表于 2011-11-8 18:30



      乾坤客友:我寻遍前此的古典、铜器,未见此称“朔”之字。如果再寻不出更早的时间出现这“朔”字的话,故可初步肯定,公元前781年左右,人们始知每月起点日期为初一,而在此日期记载以前的所谓“告朔”,也就成了后人想象拟作出来的“礼仪”。 月朔”一词的登上历法史的舞台,表明一个月份才有了准确的起点,也表明才有一个朔望月较准确天数的敲定。春秋时期,由“月相”用字所代表的月初几天,为表示历月定点首日的用词“朔日”所取代,是春秋时期古四分历法正在孕育成形之中的一大证据。先生不妨帮我寻寻!
     可作如是想:前此若有此“朔”字,则“胐”字就无立足之地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19: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的说法,还是当谨慎一些好。那个“朔”作为下限可以,上限不知可暂而不论,以下限代上限的说法常有,但教训也不少。况且《逸周书》虽有伪,不尽伪,早有“朔”字记载。另西周月相说中有旁生霸、既生霸,从霸字的字面**,方生霸当在朏前。似有知“初一”的可能。另,当时可能就有了节气的定法,也知道日月食,如知日月食的道理,合朔按理讲,时人应知道的。

说另一个问题:有没有这种可能,春秋早期年终置闰历法行用,正因为鲁僖公时朔至一天,于是始改变历法,于年中置闰。是以,到了他的儿子文公继位时,有了闰三月。或者是文公始于年中置闰?虽不合先王之法,但实质可能一致,也就是闰年相同,不过置于年中年终的区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19: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前427年殷历成文,很有道理,那么,此历为四分历,用19年法7闰法。前面的历法如与此法同,当有别。别在哪儿呢?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方法相同,则可能因四分历300年差一日的关系被发现,这当然要改了。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不是19年7闰法,或非四分历法。

王先胜论说19年7闰法早在商前古人即知,他找了几个文物,上面有19数的东西,故而有此一说。但俺确知,至少西周早年不是19年闰法,故他的说法,我未采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20: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时期,由“月相”用字“胐”字所代表的月初几天,为表示历月定点首日的用词“朔日”所取代,是春秋时期古四分历法正在孕育成形之中的一大证据。七秩龄童 发表于 2011-11-8 19:30


对于月相由“胐”转而使用“朔”时间,我认为在战国时期,请老先生看晚生写的《曾侯乙的历日》
http://www.gxfxwh.com/thread-16940-1-1.html
虽然春秋历使用朔日,但是到战国时期应该还有使用“胐”的地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20: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朔字.JPG

网上找来的,供参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20: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1-11-8 20:43 编辑

伊人先生在先秦网、国学数典网关于“包山楚历”的大作拜读。
两先生关于“朔”、“”的高见谨受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20: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字源的角度来看,“朔”似当为“屰”与“月”的会意字。而“屰”原当为“逆"意。引申则为逆而生。月相回而重生。古可能先前未有“朔”字,但未必无“朔”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20: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1-11-8 21:00 编辑

          完全同意乾坤客先生“古可能先前未有“朔”字,但未必无“朔”识”的看法。
      《逸周书》上三次(至少有三次)用了“朔”字,但也出现了周公正三统之义,作《周月》,辩二十四气之应,以明天时,作《时训》。用了“三统”、“二十四节”等到了春秋后期才会有的概念,故笔者不承认其为周早期就有的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20: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客友:我寻遍前此的古典、铜器,未见此称“朔”之字。如果再寻不出更早的时间出现这“朔”字的话,故可初步肯定,公元前781年左右,人们始知每月起点日期为初一,而在此日期记载以前的所谓“告朔”, ... 可作如是想:前此若有此“朔”字,则“胐”字就无立足之地了!
七秩龄童 发表于 2011-11-8 19:30

可作如是想:前此若有此“朔”字,则“胐”字就无立足之地了!

这一点,倒未必。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月相。正如,有了朏字,不影响用“望”。特别是“既旁死霸”的月相术语,表明不但有方生霸,还应有旁死霸。既旁死霸当在旁死霸前,如能探知既死霸的意义,则旁死霸、旁生霸也就可以推敲了。所以,我认为旁死霸与旁生霸是两个相对应的月相,大概都指月相两个极端的符近两三天。周易中有“晦”字,只是不知是否源于晦日,如源于晦日,那朔也就当知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20: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统的说法可能要早一点。我认为这是极其可能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22: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晦朔大概不能算做月相,这是眼睛看不到的,是推算的结果。
用日食确定朔日是起校正的作用,平时用月相定日子,是看月亮的几个特殊形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0 08: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1-11-10 09:03 编辑

      朔、胐、望、晦等都是“月相”用词;因为“不见相”(无相)是“有相”的特殊情形,正象“静止”也是“运动”的状态之一。不过,“朔”与“胐”二字不“两立”的原因则是,因为“胐”如果不固定为刘歆所指的“三日也”那一定点日期,而属于“月出也”那三四天的月相用词的话,则也包括了“朔日”;而“朔”则专指日月“交朔”那一定点,或是包括交“朔”那一天、也就专指朔望月之“初一”的那一天。再则,朔日的“朔”字既经登上历史舞台,那么,包括朔日那天在内的“那几天”的用辞“胐”字,自然会逐渐变成死字。这是历史给它的必然结局。
     高总转网文章引用《汉书/律历志下》引《尚书/伊训》篇有"唯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句其中“朔”字,据笔者查,那是刘歆加上去的“衍”字,因为殷商之际,中华历法还未达到分出定点日期“朔”的水平,今《尚书》读本也无“朔”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0 23: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四分历登上历史舞台,标志中华历法的成熟

其实,从题目上,我就知道,和七秩先生的观点是有分歧的。为什么呢?七秩先生说出了目前一般学者的普遍认识,而且更为具体。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更好深刻的东西,事实上是存在于古文献的数据中的。我向来反对认为四分历是成熟历法的标志,而且认为四分历是中华历法在历史上的一次倒退。
不是一般的倒退,是退了很多,因为四分历影响巨大,使此前的历法完全为人无视。
直到今天,多少学人还认为西周是观象授时,正与四分历的使用有关。
这个四分历,谁能告诉我究竟使用于何时?是公元前427年么?之前的历法难道不知道一个回归年多少日么?那十三月、十四月是如何推知的?
谁能说下十四月为什么不在下年或下下年用闰月,而非在一年闰两个月不可?
谁能说说西周的十四月都在哪些年,在公元前多少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0 23: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1-11-10 23:36 编辑

我的观点:
     西周时期的历法成就是后来8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无法企及的。只要是四分历使用的范围内,都难于达到西周历法水平。当时,出现阳历推法和阴阳合历推法两种共同使用的情况。阳历推法特准,其数据真到今天,也不为过(我是推算过的)。但是,阴阳合历的律历性,使阳历牺牲了其精确性。就算牺牲了一些精确性,但是就精确度比之四分历误差也要小很多,1000年内差一日,而非四分历的300年差一日。

只是,我不知道究竟是何种原因,使历法出现了倒退现象。但是,我只要见到说后来历法必然比以前历法精度要高的说法,马上可以知道这个人是人云亦云的,对古代历法肯定缺乏研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08: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洗耳恭听先生说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2 12: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1-11-12 12:15 编辑

殷代历法:中国现存最早的推步历
刘学顺
1914年,罗振玉在《殷虚书契考释》中提出了他对殷墟卜辞中所见“十三月”的看法:“有闰之年则称其末月日十三月。卜辞中书十三月者凡四见,殆皆有闰之年也。古时遇闰称闰月,有若后世之称闰几月。至商有十三月,则并无闰月之名,可征古今称闰之不同矣。这是甲骨学者研究殷代历法的滥觞。从那时到现在,利用殷代甲骨文等第一手资料来研究殷历的历史已近百年了,发表的论著也多达四五百种。对于殷历的一些重大问题.学者们已经达成了共识,比如说,殷历是一种阴阳历应该说已经是学术界的定论。但是,对于和殷历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有关专家仍然持有不同观点,比如,殷历是否属推步历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一、关于殷历是否属推步历的争议
推步,作为一个专业名词,它的意思是指推算天文历法。这个词语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后汉书》记载,冯允精于推步之术。汉代之后,这个词仍在使用,唐初的著名文学家王勃就因为精通推步历算而被世人称诵。因此,我们认为,推步历就是指依据日月星辰等的运行规律而推算制定的历法。人们经常称引的《尚书•尧典》记载说:帝尧命羲与和“钦若吴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倘若这一记载属实的话,那么,羲跟和就是根据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观察而推算制定历法的,帝尧时代颁布的历法就是推步历了。近百年来,学者们对殷历是否属推步历看法不一。吴其昌和董作宾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所见殷历是殷人推算制成的,是推步历。可是,学术界也出现了殷历不是推步历的看法。关于这种看法,有的表述很直接,有的则是暗示。直接说殷人还不具备制定历法能力的以新城新藏为代表。他在《东洋天文学史大纲》中提出,中国到公元前360年才进入制定历法的时代。不言而喻,在新城新藏的心目中,早于公元前360年的殷代还没跨入制定历法的时代的门槛儿,殷人是没有能力
制定推步历的,殷代历法因此也不会是推步历。除新城新藏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实质上也不
认为甲骨文所见的殷历是推步历,例如,薮内清和常玉芝等学者都认为,殷人是根据对新月的观察来确定月首的。现仅将常先生的相关论述引用一下。在《殷商历法研究》第四章的结尾,她总结说:“由于殷历月的长度并不全是大月30日,小月29日,而是有3l天以上的大月,29天以下的小月,说明殷历是以观测新月出现之日为月首的。”不难理解,如果殷人真的是每个月只有在看到新月之后才能确定新的一月的开始,那么,一个很自然的推论就是殷人并没有在一年之初就确定当年月日关系的历法,殷人所用的历法就不是推步历。这已经由常先生自己在上述引文后的话得到证实:“殷人以观测新月决定月首的事实说明殷历是观象授时历,不是如董作宾等学者所说的推步制。
甲骨文中的殷历不是推步历的观点也见于东亚以外的甲骨学界。退休前执教于加州大学伯克
莱分校的吉德炜(David N.Keightley)教授明确说:“我相信商人没有使用长度确定而规范的历月,他们实际上用的是一种观象历,只是根据月圆月缺来记下他们度过的月份⋯⋯”¨1既然吉德炜先生认为那时候使用的历月的长度不确定,那么,当时的人们也就不能在一年之始制定显示一年之内月日关系的历谱,他自然会把殷历看作一种需视实际天象而作调整的观象历,不认为殷历是根据天象规律而预先制定的推步历。从上面简要的引述来看,否认甲骨文中所见殷历是推步历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学者认为殷人得依靠观察新月的出现来确定各月的开始,殷人不能在一年之初就制定明确一年之内的月日关系的历谱。既然如此,从逻辑上说,如果能找到殷人可以预知一年内的月日关系的证据,那就有了殷历不是推步历的反证。这是本文内容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本文还将提出一些证据从正面说明殷历是推步历。
二、殷历是推步历的证据之一:月长是确定的殷墟卜辞作为一种语言的载体反映着殷人对
特定事物的具体看法。从下列卜辞可得到的信息之一是:殷人事先知道一个月有多少天,他们不必等待亲眼看到新月才知道这个月的结束和下个月的开始。
1.庚寅卜:翌癸巳雨。《合集》12459
2.癸卵贞:旬亡祸。《合集)34992
3.癸巳卜,争贞:今一月雨。王占日:丙雨。癸巳卜,争贞:今一月不其雨。《合集)12487
上举三个例子中,第一例的卜辞是占卜后天癸巳那天是不是会下雨。殷人进行这次占卜的时
候,他们当然应该知道癸巳那天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否则的话,即使预测什么时候下雨,他们又怎么能确定是否在癸巳那天下雨呢?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殷人知道一天什么时候开始,只是各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尚未统一罢了。在2005年完成的博士论文《第一部可确知的中国历法》中,我通过分析卜辞中的证据得出了殷人以“夙”为日始的结论(The time division SUis thus the 占eginning of the Yin day.)第二例卜辞是在癸卯那天占卜接下来的lO天内是否会有灾祸。这次占占的时间范围所包含的是哪10天,当时的贞人当然应该是很清楚的。常见的看法是,殷人贞旬占辞中的旬是指从甲日开始到癸日结束的10天。在这里,我想指出的是,贞旬卜辞中的旬实际上应该始于癸日而终于壬日。例证之一是《合集)21021上面的下引两条
癸亥,贞:旬。一月。昃雨自东。九日辛未大采各云自北。
癸巳,贞:旬。二月。之日子羌女老延雨少。
在第一条占辞的验辞中,“昃雨自东”指的是癸亥那天昃时在东面下了雨;这样的记载显然说明,癸亥那天昃时发生的事属于当时占卜所问“旬”的范围。第二条验辞中的“之日”是指癸巳日。癸巳日发生的事可知也在贞旬所涉及的范围内。因此,贞旬卜辞的旬应该是从癸日算起的。就第二例占辞(《合集)34992)来说,当时是占卜从癸卯到壬子这10天内有无灾祸。当时占占的时间范围是很清楚的。上引第三例的两条占辞是占卜当年的一月会不会下雨。对前两例的分析说明,占卜时贞人对其占占的时间跨度是确定的。由此可以知道,贞人争在占卜当时的一月是否有雨时,他对一月的范围也是清楚的。也就是说,贞人争并不是必须等到看见新月的升起才知道一月结束了,二月开始了。所以,这个例子透露了殷人可以预先知道
一年的一月所含日子的消息。除了“今一月”之外,占辞的命辞中还出现了下列词组:今二月(《合集》11551)、今三月(《合集》11563)、今四月(《合集》14138)、今五月(《合集》
12567)、今六月(《合集》14890)、今七月(《合集》21695)、今八月(《合集)20350)、今九月(《合集》12617)、今十月(《合集》12627)、今十一月(《合集》12635)、今十二月(《合集》19373)与今十三月(《合集)12648)。象第三例卜辞命辞中出现的今一月一样,这些词组出现在命辞中,显示殷人对这些月份的长度也是事先知道的。根据这些材料可以得出结论说,殷人能够预知一个殷历年内各月所包含的日子。值得提醒注意的是,上面列举的命辞中包含
从“今一月”到“今十三月”的卜辞都是~期占辞。可知,从殷墟卜辞早期,殷人就对一年各月份的长度有了确切的知识。这和殷人必须等观察到新月的出现才知道各月开始的假说是相矛盾的,不支持殷代历法不是推步历的观点。
三、殷历属推步历的证据之二:年长是预知的当今甲骨学界的共识之一是:殷代历法是阴
阳合历,也就是说,殷历年有平年和闰年之分,殷历的平年有12个月,闰年有13个月。浏览现在已经发表的甲骨卜辞可以发现,殷人可以预先知道当年是否有闰月,而不必依靠观察天象来临时插入闰月。下引两个这方面的例证。
4.辛丑卜,巡:酒粱登辛亥。十二月。
辛丑卜:于一月辛酉酒粱登。十二月卜。
《合集)21221
这两条卜辞的年代属殷墟早期的武丁时代。
众所周知,在武丁时代,年终置闰法还在使用,也就是,闰年的闰月被放在一年的最后,称为十三月①。这里引用的第4例的两条卜辞很清楚地记载:贞人巡知道占卜的那天辛丑属于十二月,但20天之后的辛酉就属于来年的一月。占卜所在的那一年根本就没有闰月。他,她不必等到当年的十二月结束时才知道那年是没有闰月的平年。可见,殷人预先知道一年当中会有几个月。
5.乙卯王卜,在庚师贞:余其敦赦⑦,寅十月戊申栽。王占日:吉。在八月。《合集)41756
这例卜辞是一条五期卜辞,时代相当于殷代晚期的帝乙帝辛时期。殷代晚期的置闰法和殷代
早期不同。晚期卜辞中已经不见十三月这个词组,暗示年终置闰法的消失。另外,五期卜辞中有证据表明,当时已经实行年中置闰。这也是学界达成的为数不多的共识之一。
第5例卜辞的卜日是乙卯,它的署辞表明,这是八月中的一天。这例卜辞的命辞中也清楚地记载。戊申是十月中的一天。从乙卯到戊申,只有54天;一个殷历月长30天或29天。因此,从乙卯到戊申之间,容不下两个殷历月。这样,从八月的乙卯到十月戊申之间的月份安排就只能是:八月、九月、十月。显而易知,殷人早在当年的八月就知道那一年没有闰八月或闰九月。当时的殷王不必等到观察十月的天象才知道当年没有闰九月。这是殷人预知一年有几个月的另一条例证。既然殷人从早期到晚期都可预知一个殷历年有几个月,而一个殷历月的长度又是确切的(或29天,或30天),那么,可以推知,殷人可以预知一年的长度。这是殷人编制推步历的另一证据。
四、殷历为推步历的证据之三:大小月的合理安排
甲骨学家董作宾先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殷代历法的论著,对殷代历法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在殷历排谱方面。下面是他据八月乙酉月食及相关卜辞而排出的历谱。这些卜辞如下:
6.癸亥卜,争贞:旬亡(=无)祸。一月。
癸未卜,争贞:旬亡(=无)祸。二月。
癸卯卜:旬亡(=无)祸。二月。
[癸]卯[卜,争]贞:[旬]亡[=无祸]。五月。
癸未卜,争贞:旬亡(=无)祸。三日乙酉夕
月有食,昏④。八月。
[癸]卯卜:旬[亡=无]祸。《合集》11485
上引卜辞中共有6个癸日和5个月份资料。
可以看到,二月有癸卵,五月也有癸卯。两者之间仅59天,这59天应该分配给中间的三月和四月。也就是说,二月的最后一天是癸卯,五月的第一天是癸卯。再考虑到这次月食发生在八月的乙酉日。把这些条件都考虑进去的话,董作宾先生认为,当年一月到八月的历谱只能复原如下【引:
表l清楚地说明,那一年的一月、三月、五月和七月都是长29天的小月,二月、四月和六月都长30天的大月。大月和小月很有规律地相间排列。这种安排正和后世盛行的推步历一样。因此,复原历谱显示殷历大小月的安排象推步历一样合理,这也可视作殷历属于推步历的证据。① 据常玉芝先生在‘殷商历法研究》第302页的统计,武丁时期的宾组卜辞共出现“十三月”121次。不难理解,年终置闰在当时真的还相当盛行。
⑦ 殷墟甲骨文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中国文字。3000年来,中国文字系统历经多次重大演变而发展出现在通行的简体字。这些演变使得甲骨学家不可能把每个甲骨文都隶定为通行的现代汉字,即使他们了解某些甲骨文的词义也做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引用卜辞时就只好照录甲骨文而不用简体字了。 甲骨文“昏”通常隶定为“闻”。但高岛谦一先生在2004年写的一篇文稿中提出,这个甲骨文和《说文》中“昏”的古文的结构相似。另外,发生月食时月夜也暂时变暗。因此,高岛先生把这条卜辞中这个甲骨文隶定为“昏”是合理的。在此予以采纳。
表1:乙酉月食历谱
月份朔日晦日月长
一月乙巳癸酉29
二月甲戌癸卯30
三月甲辰壬申29
四月癸酉壬寅30
五月癸卯辛未29
六月壬申辛丑30
七月壬寅庚午29
八月辛未
五、殷历是推步历的证据之四:殷代的历书有了历法之后,人们还是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记忆月日。现在随处可见的日历就是一种这样的工具。不难设想,古人也需要日历来帮助自己搞清楚月份和历日。和现代不同的是,在中国古代,一年的日历都是由最高统治者颁布,称为通书或时宪书。因此,历书的存在反映了推步历的存在。
最早提及殷代历书的甲骨学者是郭沫若先生,他根据的是下列一版卜骨:
7.月一正日食麦。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戊、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二月父禾玄。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合集)24440
这版卜骨最初著录于《殷契后编》。在1933年,郭沫若把它收入《卜辞通纂》并作了如下
考释:“余谓此乃古时宪书之复刻,如存世大小《夏正》之类者也。郭先生的意思是说,这片卜骨上所刻两个月的历谱就是当时所用历书的抄本。他的观点得到了其它学者的赞同,例如,陈梦家在《殷虚卜辞综述》也说这片卜骨上“有一张历日表。乃殷代中期习刻者抄录农历而作”¨训。平心而论,把这片卜骨上的所刻看作历书的抄本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的格式看起来是先刻月份,再依照顺序契刻此月的各日。这正是历书的一种形式。因此,《合集24440透露出殷人使用历书的信息。既然当时有历书,自然可以推测,殷代和后世一样,在一年之初,殷王就会颁布说明一年内各月所含各日的历谱。所以说,殷历也和后世的历法一样,它是一种推步历。
六、结论
薮内清和常玉芝等学者不认为殷代历法是推步历,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殷人的天文学水平不
够,还未到足以准确推算朔日的地步。这些学者可能把制定推步历给复杂化了。其实,编纂推步历并不象他们想象的那样难。陈遵妫先生在《中国天文学史》一书中已经指出:“有了无间断的日期记录就可知月相盈亏变化周期约为三十日,还可从而得出一个误差小于一日的回归年的天数。根据这个日数不难拟出一个简单的历法。”2005年4月5日,班大为(David
W Pankenier)教授在写给作者的电子信件中也说:“月份的计数从不能超过13,这个事实毫无疑问地证明他们(作者按:指殷人)已经有了‘一年’的概念,要不然,没有什么会阻止他们利用天干来给历法的lO个月排序,甚至也没有什么会阻止他们用干支表排列组成的所有60个干支来给历法的60个月排序。根据季节的循环周期,几乎可以肯定他们已经有了‘一年’的概念。果真如此,他们再能调整月数来与太阳年相合,这就意味着,(他们用的)那个历法有预先规定的长度(作者按:指一个月和一年的长度)。
The fact that the count ofmoons could never exceed 13 proves 占eyond a dou占tthat they already had a concept of a year,otherwisethere would 占e nothing to prevent their using the tian—gan天干to enumerate 10//loons in the civil calendar.or even 60 moorl$,using the whole series of s*e*xagenarydesignations.If they had a concept of a year.almostcertainly 占ased on the cycle of seasons,and they madeadjustments to the lunar count to synchronize with thattropical year,that means the calendar had a prescri占edlerIg'th.”
根据陈遵妫和班大为两位学者的看法,殷人是可以具备制定推步历的能力的。
按照中国的传统说法,在帝尧的时候已经开始观象授时了。那可视为中国推步历的开始。帝
尧之后的夏朝也有自己的历法。如果这些都能确定是历史史实而不是传说的话,那么,中国最早的推步历就是帝尧颁布的历法。但是,即使中国考古领域到目前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但还没有第一手材料来证明传说的帝尧时期或夏代的历法的真*相。现在,依据原始考古材料能复原的最早的历法就是见于殷墟甲骨文中的殷代历法。
本文在前几节已经列举证据说明,这个殷历是推步历。因此,作者在此得出的结论是:殷代历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推步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2 12: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短消息给七秩先生,请先生审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09: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窃正应先生命草《殷商历治雏议》一文,不日分段上网请教!

评分

参与人数 2名望 +10 銀子 +20 收起 理由
吴博君 + 20 辛苦
浪花 + 10 期待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9 20: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敬侯佳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7 12: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完全同意乾坤客先生“古可能先前未有“朔”字,但未必无“朔”识”的看法。
      《逸周书》上三次(至少有三次)用了“朔”字,但也出现了周公正三统之义,作《周月》,辩二十四气之应,以明天时,作《 ...
七秩龄童 发表于 2011-11-8 20:54

据北大简《周驯》之“更旦”和上博楚简之“柄”旦(左木,右上为丙下为口)为朔日的研究,不知“朔”字是否在商周时期有类似另类写法。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恐在5000年前即已形成,从考古出土文物上可以发现至少在5000年前,已有相当数量的文物,上有数目为24的纹饰,王先胜先生曾考证这是24节气的图案化反映。

王先胜:大汶口文化遗存与远古天文历法试探-齐鲁文化研究中心http://koudai.qihoo.com/u/27937201/article_255977026.html?categoryID=202731957&cp=1
大汶口文化大约在5800年前,出土文物中已发现太极图和八卦符。24和天文历法似有关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0: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1-12-18 16:49 编辑

      至少距今约九千年前,中国的南方和北方都相继进入农耕文明阶段,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北方则以种植粟、黍等旱地作物为主。至约四千年前,麦类作物也从西亚来我中华大地。成千年地战天斗地,与日月作物为伴,是故对天象、季节、历法都己形成深浅不同的认识,并非虚构。但在商殷之际,对“朔”为月首,据老朽所知,大概还只处于疏阔的认识阶段,所以“朔”字于商殷有无另类写法,可以想见其当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8 13: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生是这样想的,商殷时应已有24节气。因为八卦所代表的八节,早在商殷之前肯定已经出现,同时一年十二月也已出现,将二者再细分,一般而言,应是八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24.此理似较容易想到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6: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1-12-18 16:47 编辑

纯从数理言之,将一岁分为立冬、仲冬、立春、仲春、立夏、仲夏、立秋、仲秋八个节气与中国传统八卦的分为八爻相链接,有道理。但要肯定夏商之际就知道将一岁分为廿四节气,需要文字或实际纪录为证;但至今为止还只寻到季节有“春”“秋”二字,只知道殷人将一年分为春、秋两季, 气象卜辞能够证明殷历岁末岁首的交接是在夏季,尚处在观象授时的历史阶段,还没有掌握朔、气、闰的真正规律。
   《中国天文学史》(23页):《左传》僖公五年记载僖公于冬至那天登台观看云色,并说当时“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分是春分、秋分,至是夏至、冬至,启是立春、立夏,闭是立秋、立冬,说明这时,或这时(或这时以前不久才)已经知道这八个节气了。《吕氏春秋•十二纪》明确在孟春、仲春、孟夏、仲夏、孟秋、仲秋、孟冬、仲冬八个月中,分别安插立春、日夜分、立夏、日长至、立秋、日夜分、立冬、日短至这八个节气,这是每年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以上见解供先生参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11: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2-5-19 07:50 编辑

      南斗:由人马座μ、λ、φ、σ、τ、ζ六颗星组成,世称南斗六星,与北斗七星对称,但没有北斗七星那么亮,也没的北斗七星那第著名。
      北斗星也有人称为“北辰”;如“以德为政,譬如北辰”即是。用“南辰”二字指南斗六星,用意与“北辰”同,多用于修辞对偶,如“南辰北斗”等修辞,但未形成专有名词,也未被辞典列条。
如果先生见其有用场之处,请指明之,学习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16: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前655年12月26日和公元前523年12月25日,《左传》两次记载了夏正“十一月朔日辛亥”和“十一月朔日己丑”,标明的这两天不但是“朔日”,还是“日南至”即名义上的冬至日,也就是后来简述为“朔旦冬至”的重要日期。
七秩龄童 发表于 2011-11-7 15:34


小生从《春秋经》的日食记载中发现至少这时的鲁国尚未使用“四分历”。详见下表:
僖公五年至昭公十七年日食之间天数、朔望月数及置闰表
鲁公纪年
食日干支
公历年月日
天数
朔望月数
历月数
置闰数
年数
僖公
五年
九月戊申
8.19.655.BC.
2422
82
78
4
7
十二年
三月庚午
4. 6.648.BC.
7973
270
263
7
22
文公
元年
二月癸亥
2. 3.626.BC.
5198
176
172
4
14
十五年
六月辛丑
4.28.612.BC.
4163
141
135
6
11
宣公
八年
七月甲子
9.20.601.BC.
(九月甲子)
532
18
19
-1
2
十年
四月丙辰
3. 6.599.BC.
8830
299
290
9
24
成公十六年
六月丙寅
5. 9.575.BC.
531
18
18
0
1
十七年
十二月丁巳
10.22.574.BC.
5198
176
171
5
15
襄公十四年
二月乙未
1.14.559.BC.
502
17
17
0
1
十五年
八月丁巳
5.31.558.BC.
1919
65
62
3
5
二十年
十月丙辰
8.31.553.BC.
354
12
11
1
1
廿一年
九月庚戌
8.20.552.BC.
503
17
17
0
2
廿三年
二月癸酉
1. 5.550.BC.
531
18
17
1
1
廿四年
七月甲子
6.19.549.BC.
1211
41
41
0
3
廿七年
十二月乙亥
10.13.546.BC.
(十一月乙亥)
3809
129
124
5
11
昭公
七年
四月甲辰
3.18.535.BC.
2953
100
98
2
8
十五年
六月丁巳
4.18.527.BC.
856
29
26
3
2
十七年
六月甲戌
8.21.525.BC.
(八月癸酉)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0 功勛 +12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30 + 12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18: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2-6-8 18:18 编辑

     先生精神值得学习。致敬了。
     但先生上列表需细算。如一、二两格:公元前655年至前648年名义“八年”。先生从前655年寅正七月(先生记九月为鲁历月序)至前648年寅正三月,只6年8历月,共82平年历月,加前653年和前650年各置一闰月,共闰2月,相加82朔月,计算名义交朔时间,实际相距2421.53天。以2421.53天除82历月,合朔月29天另499/940天,正合古四分历策。
     请指教。致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10: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31# 七秩龄童

问题在于“前655年寅正七月”在鲁历月序中为九月。如果鲁历月序不错,则鲁国尚未使用四分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08: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2-6-10 08:58 编辑

      无论是鲁历,或者是任一古六历,都同源于一个祖师;因为中国古代天象历法职在同一世家,历法世传。又无论哪一历法,只有年正月份的不同,而无历理本质的差异;因为都是以日、月两大天体的运行规律的总结,且同归于古四分历理。
      就先生所举历数而言,起于BC655寅正七月朔(鲁历九月朔)戊申日,止于BC525寅正六月晦(鲁历九月晦)癸酉。期间积朔月1608月(先生表上数字相加为1607),积日47485天(先生表上数字相加为47495天?),如添上零天0.53,由以1608除47485.53,得29.5308天,正是中国古四分法所求出的一朔望月之长的天数。

      请先生教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