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43|回复: 94

我和胡荣华大师的一次会面,探讨象棋起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8 10: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9-11-17 21:03 编辑
; G/ B1 r, d# F; k5 O7 l" c* e) I3 `6 M5 \4 q6 C1 \  {7 f+ T/ |2 _
  2011年,孩子(华重远)的学校要开展一次创意活动(后因故取消),为此,我们想着设计出怎样的作品,并考虑了一段时间。
4 V% I2 q5 Y4 q! O  u hzyo01.jpg
' a7 ~4 S4 Z  {8 K: j/ ]  有一天,在看电视连续剧《楚汉骄雄》时,我们有了思路,决定做一套以楚汉为题材的造型象棋。我们再将楚汉时期的人物:刘邦、项羽、萧何、张良、范增……与王、相等棋子一一对应。0 Y1 z( a- w! U% L  ?' w
xqqy01.jpg / l  b0 N& f" U
  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如果在人物中加入吕雉和虞姬,恰好可以组成一套国际象棋。我们在想,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国象棋源于楚汉故事,但说不定国际象棋也是从楚汉相争而来的呢。: I& P4 q) s- w+ D% m: n& W
xqqy02.jpg
7 n* s" X5 n: q9 H/ B) I xqqy03.jpg
3 D- s  ?7 @- w6 h  2011年10月10日,去了趟上海棋院,有幸见到了胡荣华大师。胡大师很随和,没有名人的架子,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和我一起讨论起了国际象棋、中国象棋的起源以及和楚汉战争的关系。
, [+ n) Z$ {4 {: X5 `6 @" U8 J  我觉得把楚汉战争人物与国际象棋棋子有很强的相似性,由此说明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一样都源于中国,并且和楚汉争霸有关。
2 H, X# }# u) `, Z# H# e, O- A  胡大师认为我的思路很独特、有参考意义。不过就此下结论还为时过早,那还得要经过历史考古与学术论证才行,并鼓励我继续探索。2 f8 o* K/ m# ?) C
hds20113.jpg
6 j/ N1 W/ D$ m1 w. O: `% ~ hds20112.jpg $ A9 [( l& x$ |' J
hds20111.jpg
$ x  W( T. s4 R& `/ `0 S  从棋院回来后,就开始寻找象棋起源的事,收集有关资料,从书店、图书馆和网络上查询线索。经过几年摸索,总算找到了一些线索,现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讨论。4 O" G/ k& d2 t1 b- h1 J. c
ch012.jpg
1 s: p& R! l% I0 a" n$ T  V
ch112.jpg

评分

参与人数 4名望 +44 銀子 +150 功勛 +5 收起 理由
camel39 + 20 + 30 + 5 班门弄斧好。。。
古越中兴 + 24 + 50 精华
招叔 + 50
高老夫子 + 20 楼主长的很帅啊,哈哈。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大师给我签名留念。
hu0209.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爱人,当时她用手机拍下了我同胡大师交谈的珍贵照片。
rongrong.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大师当时给我提了一个问题,说印度的恰图兰卡好像公元三世纪就有了。关于这些,回家后我又查了不少资料,终于发现三世纪前印度(贵霜王朝时期)有一个棋类游戏,但不是恰图兰卡,而是波罗塞戏(有可能是中国的六博、塞戏等传入印度后产生得),并且在魏晋时期传入中国经曹植改制演变成了双陆棋。恰图兰卡出现在公元630年左右,处于戒日王(唐僧玄奘取经时曾与戒日王打过交道)时代,比中国北周象戏(棋)要晚。由此来看,象棋起源于中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我准备等下次见到胡大师了,把这些内容讲给他听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1-18 10:20 编辑 - O4 b* h. M6 g) @; W

/ G8 K% a# ?1 m. A3 r6 F【我的观点】国际象棋源于楚汉争霸) I4 r, m7 @2 k& Z, s* C! y
 国际象棋比中国象棋更接近楚汉争霸,由此可以看出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都是中国人发明的,而非印度人。) i" m6 E6 y7 Y- V0 X4 B8 m9 j( c
  国际象棋黑白六十四格,棋子分黑白两色,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阴阳八八六十四卦。
: r5 I; i) L' [1 M: R! I+ K  象棋最早的雏形——六博,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流行,汉代衍生出塞戏。后来吸收了楚汉争霸的典故,演变成象戏。5 K9 q1 G: }5 |4 S+ u6 s
  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宇文邕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棋书——象经。6 a; ], l; M5 [& b/ i! D
  唐代的象戏(象棋)与国际象棋很相似,棋盘为八八六十四个,黑白相间;棋子为立体型。
% l0 G8 t* U$ z" P  象戏经中东传入欧洲后,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国际象棋。在中国,到了宋代,改造成(中国)象棋,流传至今。/ x; v/ w6 A9 y/ L  k% f
/ C5 Q% ?& Q" x7 z
我做的楚汉人物与国际象棋对应图
gjch2154.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2-7-24 15:21 编辑 . v/ N1 T4 G: i) g- T* D: I
  [( w+ r2 f) }) Y( k" e' w
  国际象棋才是真正的“楚汉争霸”( k9 g; x! ?- I) C. n5 J) N' C
  很多人认为中国象棋描述的是楚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争霸的典故。但我觉得不够准确。
  h" v' X5 d3 S6 f  我认为,真正体现楚汉争霸应该是国际象棋。4 E; q  [0 Y! J2 R
  早期的中国象棋是黑白64格,与国际象棋的棋盘很相似。直到宋代才演变成了今天的——有“九宫”、“河界”,纵9横10的棋盘。
8 F3 D. l. L4 p; e  楚汉争霸时,刘邦项羽身边各有一位重要的女性。刘邦身边是吕雉,项羽身边是虞姬。
' E: n' r6 J$ _* c  国际象棋中,与“士”相对应的是“后”,为女性,而且威力无比。2 P) O$ H1 G: k4 W
  宋代以前的象棋,形制上更类似于国际象棋。据考证,唐代象戏的棋盘为8X8样式,黑白交替,与国际象棋棋盘非常相像。更能体现“楚汉争霸”。" m, a& @0 U/ d
  汉唐时期,君主都御驾亲征,身先士卒,为打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体现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气概。- U; G* I' t7 s8 A, m2 s( j
  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不会躲在深宫里苟且偷生,而是亲自上战场南征北讨。
' }% n5 w, W* o/ d0 C  刘邦和项羽两人身边猛将智者如云,还有吕雉与虞姬这两位女士跟随,同国际象棋何等类似。/ [9 H( L# |" F; \4 l
  古象棋中,君王的行动不受“九宫”制约,可以自由行动,走法与今天国际象棋中的“王”类似,都是横直斜各一格,战斗力也很强。车马的走法也一样。士象的走法不同,古象棋的士也只能斜行一格,但没有“九宫”限*制。象可以斜行两格,但不受“象眼”阻塞。兵据说可以斜走,但具体走法还不确定。
: y: t* r- Q( y/ E  古象棋传到西方以后,逐步转化为今天的国际象棋。其中一个的改变是士象的力量增强了,象可以走任意格。士则演变成后,具有了巨大威力,成为棋盘上最强的棋子。以后还增加了“王车易位”、“兵第一步可以走两格”、“兵的升变”、“吃过路兵”等内容。
% `( c3 `4 Q1 d7 w  古象棋棋子多为立体型,今天的国际象棋依然保留了这一特色。而在中国,象棋棋子则经历了一个从“立体——图文——文字”的演化过程,成为今天的中国象棋。0 _5 p0 y* I$ H6 V
  五代之前,女性作用不小,在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有过成就。尤其是唐代(含武周),还出了个女皇帝武则天。在原始象棋上,女子也有一席之地。今天的国际象棋也依然体现了这一点——妇女能抵半边天。! u  A( n2 N# Y- b" N
  古时候,有将“士”说成女子的,既“仕女”。宋代象棋中也确有将“士”画成女士形像的。
1 h: h/ S; {- z  宋朝以后,女子开始缠足了。据说这一陋习是南唐后主李煜“开创”的。由于行动不便,从此女子开始足不出户,深居简出了,变得“可有可无”起来。女性也从象棋上“消失”了。“士”也成男的了。
. Z, f: {# b( O  “士”,现在一般解释为“谋士”或“卫士”,是男的。5 A3 v5 @( O( ^/ `$ y8 o+ G' O: Q/ B
  国际象棋的形态更接近于古象棋,“士”依然是女子,而且升格为“后”,能力更强了。8 H) j/ U, h* H2 l
  我还认为,现在的中国象棋表现的应该是“两宋风云”,说“楚汉争霸”已然名不副实。 现代象棋定型于宋代,反映的是“小朝廷思维”,“九宫”代表君主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画地为牢。战士在外浴血奋战,国君只知道在深宫中“歌舞升平”。所以宋代富而不强,最终被灭。 棋盘上的“河界”,与其说是“鸿沟”,不如说“长江”更为合适。金和宋交战多在长江两岸,而且有很长一段时期是“划江而治”。 现在市场上已经推出了“兵马俑”国际象棋,受到大家欢迎。 但“兵马俑”与象棋的联系性并不强。比如,“后”和“象”就没有特别合适的历史人选。而且秦是灭六国,不是两雄对垒。 如果能推出新一版的“楚汉争霸”国际象棋,那就与古代故事浑然一体了。比如“王”是刘邦、项羽,“后”是吕雉、虞姬,“象”是萧何、张良、范增、虞子期……那就能再现历史,产生强烈共鸣。 这样的象棋做出来以后,一方面是还刘邦项羽以本来面目,另一方面也应该能引起社会反响。 也许,这还能为“象棋起源于中国论”提供一些依据呢。6 o3 ?; H$ y& h- ~" i* m

7 ]8 z$ Y- t( c+ n9 d( z$ P: F  早期的中国象棋,出现过女子的形象。宋代图形象棋中的“士”,有身穿戎装和裙子的女子形象,也有全身戎装的武士形象。由于宋代象棋中的“士”有男女两种形象,这或许是这个棋子从“女”转变到“男”的一个过渡期吧。国际象棋的形态更接近于古象棋,“士”依然是女子,而且升格为“后”,能力更强了。* w! H5 t+ ]# Q4 a4 O
  1962年在河南开封出土了一副象棋子,就是用黄铜制作的、棋子有正反两面,一面写汉字,一面画有图形。这种图文并茂的象棋是宋代常用模式。据考古学家鉴定,开封山上的这一批黄铜质象棋子,系崇宁间遗物,圆形,最大者直径为31厘米,最小者为11厘米。此外,尚有20至30厘米不等。棋子的兵种有将、士、象、车、马、炮、卒。文字写法与宋代陈元靓《事林广记》所录棋谱的写法一致,即有将无帅、有象无相、有砲无炮、有卒无兵。具体图案为:
6 h' F9 c& u9 s( e# c* J0 `  1.“将(帅)”:是一个穿着盔甲的大将军,他头戴纱帽,身穿战袍,腰挂长剑,显得威风凛凛。
  m/ ]$ g8 h  J) _8 C& E% B  2.“士”:是一个穿着盔甲和战裙的女将,从图形来看,不是武士,也不是谋士,而是一位女侍官的形象。
+ g) U6 P: k: g" t: @  3.“象”:一个长鼻子大象,而且是一只腰配象鞍的大象。
( N+ H! j3 @: a' S" q4 J  4.“车”:是一人推独轮车,车上堆粮食之类,表示一个战士推着独轮车,上面装满粮食等军用品(相当于唐朝军用辎车)。8 `1 a  m+ L  V8 n- E. V& Q
  5.“马”:是一匹呈飞奔驰状长着双翅的飞马。
- }1 y' e8 J) T% z: c  6.“砲”:是一架抛石机旁站立一位砲手,形象是—个炮手和一架抛石机(用石头做炮弹的原始大炮)。
/ Y( J6 V* [9 i/ F6 _: Y6 J; Y  P. S  7.“卒”一身着紧身宋袄,手持长戟(长矛)的兵丁。) G  @8 [9 j7 z
  这副棋子的数量和名称与现代象棋相同,只是炮是“石”字旁,至于“火”字旁的炮的产生,则是宋朝发明火药之后的事了。通过专家考证,中国象棋到宋朝就已经定型,与现代象棋基本无异。
2 ]/ @1 n* u, [, K- a  宋代的图形棋子中,也常常把“士”画成一个女子的形象。后来的中国象棋成了“纯爷们”,没有女子的位置,可能跟“裹脚布”有关。宋朝以后,女子开始普遍缠足了。据说这一陋习是南唐后主李煜“开创”的。由于行动不便,从此女子开始足不出户,深居简出了,变得“可有可无”起来。女性也从象棋上“消失”,“士”也渐渐成为男人的形象了。国际象棋的形态则更接近于古象棋,“后”依然还是女子,而且能力更强了。
kft3qz4m.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1-18 10:30 编辑
+ ^# Y8 w, c4 s! i  X: b# [" s/ d" L" a4 Y, j
  我是有一次看郑少秋主演的电视连续剧《楚汉骄雄》时,正好孩子看到桌子上摆着一副国际象棋,问我“国际象棋是不是从楚汉战争来的”,于是不知咋地,我脑子一转悠突然想道:吕雉和虞姬,会不会是棋盘上的“后”啊!这么一想,再将楚汉时期的人物:刘邦、项羽、萧何、张良、范增……与王、象等棋子一一对应,我的天,简直就吻合得天衣无缝!
0 l6 D' \6 g3 C' V1 }4 _3 \  这一切,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
2 r% d1 d) m4 r8 J' Y# ^) A  这种巧合,究竟说明了什么呢?! n: R* v6 Y/ |* B3 b; W/ {- V) ?" E  e
  记得我以前看过一些资料,说是唐代及更早时期的象棋,与今天的国际象棋很相似,都是黑白棋盘和立体棋子。而现在的中国象棋,是到了宋代才定型的。也就是说,国际象棋才更接近古象棋的。0 ]/ v# b2 |+ A1 \! I7 t
  说起象棋的来历,人们都会联想到楚汉战争。中国象棋上的“楚河汉界”似乎就是一个例子。
: W" k1 }/ i) ?8 q9 j4 e  但其实,中国象棋是经过改造的,反映的早已不是楚汉争雄的思维,而颇像宋代小朝廷躲在宫廷不出门在背后瞎指挥的情形。宋朝自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领们就没有了自主权,领兵行军布阵都要听从朝廷的,不能随机应变,所以屡战屡败。这跟棋盘上首领不出九宫何等相似。
6 Q, Z0 v1 z& g$ k8 b  国际象棋基本上保持了古象棋的形制,无论是棋盘还是棋子,都非常类似,连兵种都差不多。棋盘上的“后”依然是女性,不像中国象棋的“士”,已经改成男的了。除了个别棋子的走法,比如“后”和“象”的火力大大增强,其余基本上与原始的象棋差别不大。4 E6 e: S9 n: h
  国际象棋的样式比中国象棋更早,更能反映楚汉两强争霸的史实。
& }! E$ |+ ~% g+ p, L; \  从国际象棋的棋子与楚汉人物惊人的吻合,就可以说明这一棋种的历史原型。如此就能推断,中国是国际象棋的生母。印度、中东和欧洲等地,是国际象棋的养母。
& p/ J0 |) D9 i, N2 j3 \  然而,由于国际象棋长期居住在海外,其人物也不知不觉被想象成了“洋人”,很多人就搞不清楚其真正的发源地了,于是“印度起源说”喧嚣一时。
* E+ f, b0 U1 L- b1 `8 u  此外,中国象棋冒名顶替,打着“楚汉”的旗号招摇过市,人们就往往将这类棋和刘邦项羽联系了起来,其实中国象棋体现的是宋代战争,跟楚汉战争相差较大。7 r5 s  b5 I# f% X; {4 h; O! n
  正因为如此,恐怕许多棋界的专家都不会想到国际象棋与楚汉两雄的联系了。
  C7 @" A) m6 ~- y( K- ~8 E  国际象棋不是舶来品,而是具有中国血统的海外赤子。如今,是国际象棋游子归来、认祖归宗的时候了。
" h  R5 ~( x4 l) X  国际象棋是世界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典范。国际象棋经过众多头脑的完善和改变,内容极其丰富,趣味性极强,成为风靡全世界的智力运动。3 W9 x6 N* a7 ?% I/ \& L
$ o" b9 T) H* @3 R* Q
我小孩的自*拍像
maomt.JPG

评分

参与人数 2銀子 +50 收起 理由
camel39 + 30 小伟人。。
高老夫子 + 20 眉目清朗,长寿之相。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1-18 11:09 编辑 ' r3 w6 Q, j$ ~0 Y5 ~  n* v8 ?

/ ?1 X  }8 Z* e; K  中国古代有六博和楚汉的典故,因此象棋的发源地应在中国无疑。国际象棋在棋子的内容上与楚汉时期的人物如此惊人地类似,就能清晰地说明了其发祥地究竟在哪里了。
& r2 d% }, j- I& r; Z/ O4 y  象棋在中国,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其历史原型——楚汉战争,并诞生了最早的棋书——象经,一切都顺利成章。* n9 i# L, R' ?* O2 X
  反观印度的象棋活动,以前并没有一个较长的孕育期,也没有历史原型,有关文物也少得可怜,比中国和中东的资料都少,却在公元6-7世纪突然冒出来一个“象棋游戏”,简直是“天上掉馅饼”,显然是不合理的,除非他们遇到了“外星人”。印度象棋与其它象棋,比如国际象棋、日本将棋、沙特兰兹、蒙古象棋……一样,都是从中国引进的才对。& ~! v0 ], e2 M0 H+ N5 x
  中国象棋起源于河洛地区,是易学文化的产物。以河洛地区为中心,在我国的北方有蒙古象棋,东北有朝鲜象棋,东方有日本将棋,南方有越南象棋、缅甸象棋、泰国象棋、及东南亚各国象棋。所有这些棋种都起源于中国,是在唐宋时期传入的。为什么只有西方的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呢?% g5 c8 E  ]  [' Q1 Y
  国际象棋与以上提到的这些棋种,在棋盘、棋子、兵种设计、行棋规则、艺术内涵等方面属于同一棋种,它们只能有一个共同的母体,就是根源于河洛易学文化的64卦象棋。
6 ^2 o! @7 T2 |- G  64卦象棋诞生于三到五世纪的中国,六世纪已经得到社会重视,七到九世纪已经广泛进入社会生活,并与琴棋书画并称为四大艺术,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即有史料记载,又有实物证明。/ G$ _$ Q$ ?% ~( I4 q! Y0 t
  西方人推测国际象棋起源于公元二至四世纪,原形是印度流行的一种叫“恰图兰卡”的棋戏。恰图兰卡六世纪传入波斯,被称为“沙特兰兹”。$ s3 }# n! _2 ]" K6 ?1 g
  但是,把恰图兰卡作为国际象棋的起源根本经不起研究,它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出现的?最初是什么样子?它诞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基础是什么?九世纪以前恰图兰卡演变的历史既没有实物证明,又没有文字记载。直到九世纪中叶,克什米尔的史诗作品《提特纳卡尔》中才提到恰图兰卡棋戏。十一世的波斯裔人比鲁尼在《印度考》中对恰图兰卡有所记载,表明直到十一世纪,恰图兰卡还停留在以掷骰子决定走棋,并以吃掉对方棋子多少来判定胜负的阶段。而中国早在公元前六世纪,依据掷骰子行棋的有兵种棋戏六博就已经广泛流行了。既使以公元二至四世纪印度出现恰图兰卡计算,印度出现有兵种棋戏也要比中国晚一千年左右。. `. M" l9 W9 Y2 E/ P) M
  据史料记载,六博棋于公元3-4世纪前传入印度。这从秦释道朗《大般涅盘经》的记载中可以得到引证。《大般涅经》(Mahaparinirvana)是纪述四世纪佛国印度宗教制度和文化历史的一部佛经,
) T7 \: f. C; u" P3 E$ i8 _" F. @' ]6 v  由中竺昙无谶(Dharmaraksa,385-433AD)译的印度佛经《大般涅盘经•现病品第六》,中的博戏戒有:“樗蒲、围棋、波罗塞戏、狮子象斗、弹棋六博、拍毯掷石、投壶率道、八道行城,一切戏笑,悉不观作。”在其中列出的多种博戏中,有围棋、弹棋、樗蒲、六博等,都是古代中国传统的棋戏。这说明中国古代棋戏樗蒲、围棋、塞戏、弹棋、六博等,都已经传入印度并广为流行,恰图兰卡很可能就是六博。恰图兰卡原意为四种东西,这四种东西应该是博具的棋盘、棋子、骰子和筹码,而不可能是西方人猜测的车、马、象、兵四种棋子,因为那时候印度不可能出现这么完善的兵种设计。但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古代印度流传较广的这部佛经中,在列出围棋、六博等棋戏的同时,却只字未提印度自己的“四方棋”。可见“四方棋”产生的年代远在围棋、六博之后。所以可以有理由推断,印度的四方棋曾经受到六博等游戏的影响,这才在印度有了“恰图兰卡”。
% g& |: c, e, l; A9 B  有人说印度在公元三世纪前就有了“恰图兰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了中国,并演化成了北周象戏。但其实不然,当时在印度流行并传入中国的是一种叫做“波罗塞戏”的游戏。“恰图兰卡”的出现要晚得多,应该在公元六世纪或七世纪以后。六世纪之前在印度找到的棋子文物,很有可能是波罗塞戏。波罗塞戏进入中国后演变成了双陆棋而不是象棋。双陆棋相传是在由印度传入的波罗塞戏基础上,由曹魏时的曹植(曹操之子)糅合六博等游戏的特点而创设的,唐宋时期很流行,直到清代才逐步失传。( U+ j5 }, ^0 {+ x% x1 u
  研究国际象棋发展史,应该人有据可考的沙特兰兹开始。研究证明,蒙古象棋与沙特兰兹非常相像,棋盘都是黑白相间的64格,棋子都是立体象形制品,有着共同的渊源。
' J. `- a! Z. l  ^- |1 n/ ^  蒙古象棋与沙特兰兹的出现跟回纥人有关。唐朝初期,西北民族的回纥部落就与唐朝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公元九世纪他们建立了喀拉汗政权。喀拉汗文学作品《福乐智慧》中论述当时充当使节的条件之一是“围棋、象棋的棋艺要精,能击败对手,大获全胜”。回纥人的象棋只能是从中国传入的,不可能是从印度传入的。" a: d, |6 `2 \( L7 D7 o4 `* ~
  六世纪至七世纪,起源于中国的64卦象棋在盛唐时期通过“丝稠之路”传入了波斯和印度,被称为沙特兰兹。八世纪后期,大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和农民起义中崩溃,中国陷入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长期对峙的分*裂局面,丝绸之路由此中断。大唐帝国的衰落时期,正是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时期,阿拉伯人征服了波斯和印度,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并把从那里得到的沙特兰兹传遍西方。但由于丝绸之路的中断,西方人忘记了它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才出现了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的猜测。* |; y% i. U/ a( f- x$ \7 z
  唐代象戏以及“沙特兰兹(阿拉伯象棋)”与国际象棋的异同:# e# E8 o- B" x8 @
  1.王、车、马的走法与国际象棋基本一致,但无“王车易位”。& r$ |: v$ z; @7 H6 c
  2.兵无升变(国际象棋有)。
5 K$ @$ X2 d; e  3.后(士)只能斜行一格,但无九宫限*制(国际象棋的后可以横、直、斜行任意格)。1 [& u% E$ F/ n" i
  4.相斜行两格,无象眼和河界的制约(国际象棋的相可以斜行任意格)。# O# [( }% L* u
  “沙特兰兹”传入欧洲后,大约在15世纪末定型为今天的现代国际象棋。
: ~' z( O; L% B  象棋的兄弟姐妹众多,有中国象棋、国际象棋、日本将棋、蒙古象棋、朝鲜象棋等,都是直接继承中国象棋成果的益智活动。国际象棋是其中最普及表现最出众的一个,也是最从形制上最接近原始象棋的。蒙古象棋也很接近古象棋,不过内容已改为“草原式”的,如有了“骆驼”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围棋与象棋共同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x6 S' B- k* m
  象棋与围棋可以说同宗同源,共同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S7 z* C! f+ P% Y
  象棋和中国的围棋是在中国这块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一对并蒂莲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可以说下棋是最廉价、最简洁的体育运动之一了。6 R: ?( v9 Y0 [, ^
  围棋和象棋,同宗同源,相辅相成。围棋和象棋,都体现了中国古代阴阳八卦的传统思想。围棋黑子和白子就代表阴阳。围棋棋子在性质上是无差别的一种,在颜色上则分为黑、白两类。自古以来,人们形容围棋是黑白世界。围棋二看色的区分。围棋的黑白二色,主要是受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的影响。按古人观点,“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月为阴,日为阳;女为阴,男为阳;寒为阴,暑为阳,如此等等,构成了万事万物,并由此循环往复,生生息息。围棋的黑白二字即象征着阴阳二级,由此而在代表天地的四方八面的棋盘上展现盈缩、进退、攻守的各种变化。再看棋子的形状,其形为圆,乃封闭之形,象征着宇宙物质的基本形。宇宙中大至星体,小至基本粒子,皆为圆形或近似圆形,神秘莫测的飞碟,其状亦如围棋子一粒。“有气则存、无气则亡”的规则生动地体现出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有精神的物质具备生命力,失去精神的物质则没有生命力,好比锋利的刀才有价值,不锋利的刀没有什么价值一样。& G# J, {9 {" ~( X0 D1 |/ e. Z. ?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围棋和象棋的正式记载 ,《楚辞•招魂》中有“菎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根据其他文献,可以断定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已经有了“六博”古棋。公元前5世纪六博经过改*革而成“塞戏”。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哉,”(《论语》)。博弈即指六博和围棋。
51da3f15.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四卦阴阳棋和国际象棋的起源】' h+ ]3 W' D5 l7 [- I" K
  国际象棋起源于中国易经的思想:六十四格对应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对应阴阳。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见到专家学者反驳此观点。
- r, T, Q5 w) K8 U  国际象棋的起源是一个争论很久又悬而未决的问题。
5 }$ ?7 t) z. W( w) f3 {  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作了一个含混不定的结论:“国际象棋是从印度或中国的一种古老棋戏演变而来。”究竟从哪种棋戏演变而来?又是怎样传播的?特别是国际象棋棋子、棋局和着法中反映的是哪种文化思想?并没有人深入探讨过。而后者将是解决其起源的关键所在,因为,棋戏作为一种世俗文化,最能反映特定民族文化的突出特征,正如博塞象棋只能是易学象数文化的产物一样。
4 ]9 R8 _! d7 h- D7 o3 T# _  现代的国际象棋是八八六十四格,其中黑白交错、阴阳各半。可称为八八阴阳棋。棋子有三十二个,每方各二车、二马、二象、一皇帝、一皇后、八个兵共十六子。这种源于《周易》阴阳64卦的八八阴阳棋局和国际象棋盘完全一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象棋盘。说它是国际象棋的起源,并不为过。但正如前述,我们必须解决这种八八阴阳棋(其子和国际象棋并不太一致)怎样流转到西方并演变成现代的棋制的问题,不然无以服人。# H) L6 W: S3 a! T# }
  象棋是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根据社会发展的产物创造的,是融入八卦的卦象而正式命名的。6 N" @0 \1 i7 h" E; |& M3 ]
  象棋早期的棋盘,同国际象棋一样,黑白交织,纵横八格,共六十四格,表示阴阳八八六十四卦。棋子也分黑白两种,代表阴和阳。
, Q$ I6 }- Q  ~9 j  外国学者所谓,中国无象而印度有象,所以象棋是印度发明的这种学说也许该寿终正寝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生万物,八卦变化无穷,象棋变化也无穷尽!也许这正是象棋的奥秘之所在。* {% u* Y1 r0 _% q4 C' ?! |+ n
  中国与国际象棋相近的棋戏,至少出现于北周时期。周武帝制有《象经》一书,此书虽佚,但有大臣王褒的《象经序》和庚信的《象戏经赋》存。其中关于棋局有“丹局正直”、“八卦以定其位”、“局取诸乾”、“坤以为舆”的记载,可知其局取法于《周易》乾坤八卦,很可能是8×8的64方格正方形棋局。又王赋说:“三曰阴阳,以顺其本。”故此局应含有天地阴阳之“象”,即为朱(丹局)白相间的“八八阴阳局”。关于棋子只透露出有马与卒(六甲)。但和其同时的《敦煌棋经》则有“炮棋”、“悬炮”、“车相(象)井阑”的记载,可知象戏已有“八八阴阳局”和车、马、炮、卒等棋子。入唐以后,这种象棋逐渐流传。大诗人白居易(772-846)有“兵冲象戏车”的咏象棋诗;唐相牛僧孺(780-848)制有“宝应象棋”,元僧念常称其“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大概到了唐末宋初,这种八八阴阳棋已普及于民间。
3 _6 A0 f; _  ~  现代的中国象棋大体定型于北宋晚期。我们认为,它是在唐代八八阴阳棋的基础上,受北宋早中期流行的易学河图洛书思想影响而最终定型的。河、洛之学是在“先天”易学基础上建立的又一宇宙模式,它以数、图来代表世界的万事万物,以先天64卦方、圆图来模拟世界的运动变化,故又称为“宇宙代数学”。大凡中国棋戏的设计,往往基于宇宙整体的思维方式,涵天盖地,天人合一,并总是强调《周易》的“易变”原则,阴阳辩证,变化无穷。所以,当河、洛之数兴起后,很快地被用于棋戏的改造。本来的八八阴阳局以九线纵横成64卦,但“河图”数为十,于是就在八八阴阳局上多出一横行,组成十行,以满足河图数的要求,并在双方中间置“河界”,以示其源于河图。洛书数为九,汉以来的“九宫算”也被视为洛书,故又称为洛书九宫。九宫则被直接加于棋局,作为弈棋双方的大本营,由将、士居之。因为九宫的中位“五位”,象征着协调万方或至高无上的君权。早期的象棋将帅都居于五位,弈棋开始后,才退居一位,象征着争夺天下的开始。朝鲜象棋还保留着这种着法。
4 M7 ?+ L0 O4 s7 |8 t  河图、洛书观念进入棋局。至少当在1055-1075年程颢作《象戏》一诗时,该诗云:“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中军八面即将军居九宫的“五位”故有八面之说,说明局中已有九宫;步卒过河可尖斜吃子,说明已有河界。而且暗示了唐代八八阴阳棋的小卒可以尖斜吃子,这种着法被蒙古象棋和国际象棋继承下来,而在中国象棋中却亡佚了。# z: d8 i6 B, N3 K8 u+ V" c
  由于中国象棋在八八阴阳棋局中加了河界和九宫,已不适宜在阴阳格中行棋,故略去阴阳格而改在交叉点上布阵和行棋。遂定型为现代形式的中国象棋。但它还保留了唐代八八阴阳棋的基本着法。如象斜行三步(即横行九卦),马斜跨二步,车直行无远近等。但将、士都被禁锢在九宫之中。& \1 O% o' N2 ]* N! S% |
  太极八卦以及八八六十四卦有着严密的科学性,与时空概念密不可分。
; Z, c6 o& r* W9 Z7 s* Z  古人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
+ y  \; S% Z& H8 @. M& P  也可以从空间上理解。两仪,二的一次方,直线,一维空间;四象,二 的二次方,平面,二维空间;八卦,二的三次方,立体,三维空间。3 P' k; P6 x+ V& S8 r' N
  无极表示虚无。太极表示坐标原点。两仪表示坐标轴的正负数。四象表示x、y两根坐标轴所划分的四个象限。八卦表示x、y、z三个坐标轴划分的八个卦限。由此三维空间坐标形成。再加上时间一维,衍生出十六卦,构成四维时空,由此产生万事万物。
871cf3bc.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象,又称四灵,代表四个方向或四个象限。, f9 U- X4 j# Y  r! g
  四灵分别代表四个方向,东方青龙为甲乙木青色,南方朱雀为丙丁火赤色,西方白虎为庚辛金白色,北方玄武为壬癸水黑色。2 p% f; @& B' I3 {$ z
  中央勾陈,原为黄龙,后因与东方青龙重复,改成麒麟,为戊己土黄*色。  L$ R. z/ L4 a  J9 P
  麒麟与四象合称“五大神兽”。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掌四方,勾陈居中央。
9 f" E: B0 Y7 s8 x( B5 T  五行和天干相配,在方位上形成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年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 P2 Q1 ^$ U9 A/ O& w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谓之天干,或谓十天干。其阴阳之分,以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 D$ v, X8 Y  Q3 G  h# w  甲乙同属木,甲为阳木,属栋梁之木;乙为阴木,属花草之木。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属于太阳之火;丁为阴火属灯烛之火。戊已同属土,戊为阳土,属城墙之土;己为阴土,属田园之土。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属于斧钺之金;辛为阴金,属于首饰之金。壬癸同属水,壬为阳水,属于江 河之水;癸为阴水,属于雨露之水。- Y1 _. a3 n- Y
  甲乙东方木,属春;丙丁南方火,属夏;戊己中央土,属长夏;庚辛西方金,属秋;壬癸北方水,属冬。
5fdfb1cb.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卦究竟是什么东西呢?6 E* l: E1 N' q, K& g: q
  按照古书中的记载,上古伏羲作八卦。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但至少在春秋时期,八卦的图形就已流传开来。
: C* Q" x8 o8 O0 V2 B0 a5 B4 p  易经和八卦未必能够用来解决四色定理或寻找第十大行星,但是,17世纪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的确是从传至欧洲的一个八卦仪中得到启发,提出了二进制的运算法则。
  X  X' S3 t: Q9 j7 z" Z: g2 E: w' K  八卦原来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象征性的记事符号。
1 a" ^1 y- D1 H0 u  八卦的基本符号只有两种,用一条横线“—”代表“阳”;用两条点线“--”代表“阴”。用这两种符号,每三个组成一组,可以组成八种形式来,这就叫“八卦”。$ Z: ?7 v- U8 R: K
  这八种形式是:
242da6f7.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1-18 11:37 编辑
; i, z1 M) P2 P* I# W  g& O; y* C* G' `4 Q0 q$ a7 W
  伏羲八卦的六十四变,其实应该是十六卦,传到殷商时期,据小说中说,因为这十六卦泄露天机,被神明抹去了其中的一半,就连剩下的这八卦的卦数都不全。0 v3 A* W* C. x! F" {# T
  神明抹去了十六卦中的八卦,剩了八卦,这卦可如何抹去呢?
2 Z3 y, K( e0 i. ?! a" H7 G  有办法。我们知道,八卦是三爻组成,根据阳爻阴爻的排列组合形成八卦,就是2^3=8;那么如果原来的十六卦是四爻组成,就是2^4=16,那么神明抹去一爻,不就剩下了成对重复的十六残卦,就是八卦了么?
5 `( V% P' H1 U7 H: d3 w  道教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读起来琅琅上口;可这三爻成卦却有点不成数了啊。那么四爻呢,正承天数!
d0584fe8.jpg
fuxi000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1-18 11:38 编辑
: Y1 f: G. F% R8 j2 d% v0 @: M( o( q
  据说,到了周文王时期,八卦被扩展成了“八八六十四卦”。
& c3 m( ]) l4 d  用八卦这八种形式,每两种搭配成一组,又可以得到六十四种形式,就叫六十四卦。古代用这些卦来表示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
  ?3 f1 Q  b: p: @" S7 m+ ~& a  这样,我们就该谈谈六十四卦了。我们可以把六十四卦看成是由五爻之卦,再添一爻演化而来的。我们也可以将其看成是三爻组成的八卦两两相叠而出来的。9 s/ ?3 m; v# h( K* D
  这无疑是反映世界万物更复杂的阴阳结构系统了。
7 {0 Q  e5 M& [& S  六爻之卦,可以有时间上发展的理解。
% T9 d  _1 x4 @( T  三爻之八卦上再生阴阳,可得四爻之十六卦;四爻之十六卦上再生阴阳,又得五爻之三十二卦;五爻之三十二卦上再生阴阳,既得此六十四卦。也可以从阴阳区分层次的更深入来理解。从八卦各再分阴阳,得十六卦;十六卦再分阴阳,得三十二卦;三十二卦再分阴阳,得六十四卦。也可以从空间上理解。四爻之十六卦,已是四维空间的事;五爻之三十二卦,是五维空间;而六爻之六十四卦,是六维空间的事情了。还有种种其他理解。
; O1 j( t4 M' H% l8 I  把六十四卦看成是八卦两两相叠而成,这本身就含着一种理解。这是两个三爻之单卦的复合。一内卦,一外卦,一下卦,一上卦,分别说明事物的内外,上下,先后,主次,本末,实虚,等等。
2 A! k, ]+ J, Y$ _  卦与卦之间,卦之内,卦象、爻象的生动变化,说到底反映着宇宙中万物自身的阴阳结构与运动。是宇宙间万物象数的运动。这首先是宇宙自身演化的历史。4 ~) L, j3 x; y: Y5 t: `
  象棋的得名与《周易》的唯象思维方式及其象数理论密不可分。这一点可以从汉人边韶《塞赋》对于博塞象棋的描述中得到证明:
  E* `& U3 V+ l6 J* R6 D  可以代博弈老曰塞,……故书其较略,举其指归,以明博弈无以尚也。……本其规模,制作有式。四道交正,时之则也;棋有十二,吕律极也;人操其半,六爻列也;赤白黑者,分阴阳也;乍存乍亡,象日月也;行必正直,合中道也;趣隅方折,礼之容也;迭往迭来,刚柔通也;周而复始,乾行健也;局平以正,坤德顺也。然塞之为义,盛矣!大矣!广矣!博矣!质象于天,阴阳在焉;取法于地,刚柔分焉;施于人伦,仁义载焉;考之古今,王霸备焉;览其成败,为法式焉。
( c* j# i; U% {. p: x, [  这段话简直不是在解释“塞之为义”,而是在解释《周易》的象数。西汉易学以“卦气说”为主的象数概念和理论,在这里几乎被包揽无余。从棋局上讲,它制作象式;四道交正,象征四时的更替;局平以正,象征着坤卦(即地)的德性——和顺地承载着万物。从棋子上讲,子有十二,象征着源于易数的十二律数;两人弈棋,人各六子,象征着卦的六爻;子分黑白,象征着《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从着法上讲,子的获得和丢失,象征着日月的推移;行子必正而直,象征着《周易》的“贞、正”“时中”观念;到了角上要方折转弯,象征着礼制的宽容大度;行棋的迭往迭来,象征着六爻的刚柔上下往来;行棋的周而复始,象征着乾卦的性质——宇宙永远运动不息的刚健性质。总之,《周易》的“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仁曰义”的思想,在博塞象棋之“象”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K  q# _$ e3 C
  唯象思维是《周易》独特的思维方式,八卦、六十四卦中涵盖了天地万物的各种物象、实象、虚象,《周易》正是通过取象比类、触类旁通的思想方法,去把握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博塞象棋在思想方法上采取了唯象思维方式,在局、子的设计上取法于《周易》象数,故其中充满了天地运动、日月推移、四季交替、刚柔上下、礼制仁义等各种“象”,正如边韶所总结的,其有“质象于天”“取法天地”的盛大广博之“象”。因此,博塞之所以称为象棋,正是由于式盘和博塞局子中具有“象天法地”之“象”的结果。不仅边韶说棋中有“象”,古代凡与象棋有关的词赋文章全都这样说,如北周王褒《象经序》说:“一曰天文,以观其象;二曰地理,以法其形;三曰阴阳,以顺其本;四曰四时,以正其序。”这些讲的都是象棋之“象”。在棋戏“前冠”以“象”字,是指弈棋犹如“象天则地”一样,自然和社会法则都以唯象思维的方式比拟后被用于棋局、棋子的设计和棋理上,棋中固有的“象天则地”之象,才是把棋戏称作“象棋”的原因所在。
216d8ea6.jpg
zwwjc010.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资料:八卦与计算机】
/ g; Z9 w6 Y  E7 }6 ^2 |8 w  1673年秋天,德国著名科学家莱布尼茨为探索计算机的原理,正在苦思冥想。就在这个时候,他意外地收到了一位朋友从中国捎来的信。发信人是当时在清朝康熙皇帝身边任事的传教主白晋(鲍威特)。莱布尼茨拆开信封,从信封里掉出一张图来,上面画的是中国古老的《八卦图》。原来,当时一位叫鲍威特的法国传教士从康熙皇帝身边来,带给莱布尼茨中国的《易经》。莱布尼茨意外地发现《易经》与二进制具有对等关系,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在《论中国伏羲二进位制级数》一文中说道:“我不可思议地发现,因阅读3000余年以前伏羲的古代文字发现了秘密。”
7 [# i& ~4 x" |; c; j. j  这位数学家看了这张奇怪的图忽然开了窍,想到了二进位制,很快就造出了一台前所未有的乘法计算机。; b2 L; Z* W) m. y8 t; d
  1674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改进了原有的计算机,使之成为一种能够进行连续运算的机器,并且后来还提出了“二进制”数的概念。(据说这个概念来源于中国的八卦)。1678年,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等运算。
0 p+ Y' X& s0 w( ^- [( r8 \  莱布尼茨发明了二进制。大家知道,现代电子计算机,是以二进制为基础的。莱布尼茨根据二进制原理,制造了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器。二进制对计算机的重要性,不亚于TCP/IP对互联网的重要性。所以说,《易经》乃是计算机的“老祖先”。
( \3 b  w3 S0 R+ \" j5 P  莱布尼茨对中国文明深怀敬意。莱布尼茨得知康熙皇帝是少有的数学爱好者,精通几何代数,就把他发明的计算机复制了一套,送给康熙。他特地给康熙皇帝写了一封信,附去一篇研究八卦的数学论文,还赠给康熙皇帝一台乘法计算机的复制品。希望中国人知道用《易经》还可以造计算机。可惜的是,这个皇帝却把这个创造性的发明当作一个玩具,拨弄了一阵之后,就送进了库房。
8 f: g; e, l2 |  莱布尼茨根据二进制原理,制造了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器,献给中国的皇帝,谁知竟如此不受待见。
$ Y8 D8 s" p* d8 g( j! H! F  如果康熙有今天英特尔公司的眼光,利用莱布尼茨的成果,开发新型计算工具,也许今天的中国,就不用那么辛苦地购买大洋彼岸的IBM了。但非常可惜,康熙皇帝只是把它装在红木盒子里,当作贡物收藏在深宫之中。这就是故宫博物院馆藏的计算机。这可是故宫里面最有价值的“玩具”了。! @; d: l6 C$ i& f9 d" O' L7 a& r/ n1 u
  莱布尼茨发明了二进制。大家知道,现代电子计算机,是以二进制为基础的。二进制对计算机的重要性,不亚于TCP/IP对互联网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如果不能重视像计算机这样的先进技术,早晚是要吃大亏的。
d8330e94.jpg
e1fe7fa2.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1-18 10:38 编辑 9 O' E0 b# z" g

* \4 l6 F0 r- {5 V) t. d8 C8 D1 z( r 从记事到计数5 e! I% {# z4 J  z
  在过去的社会,八卦曾被当作一种迷信的工具,实际上它包含了巧妙的计数原理。如果我们用“0”来代表“阴”,用“1”来代表“阳”,那么八卦就可以写成下面八种形式:
  i" t  N9 ~, r! o' Q* }- p 这八种形式就代表二进制计数的八个数字。现代数学计算机就是这样计数的。
dd52a597.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进位制和计算机
7 c0 ^1 |1 x9 x% }, G! V6 e  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一般采用十进位制的记数方法。
! b" h& g) C3 y" e" t3 B  P4 S  十进位制中有0至9十个数字。满十进一位,满百进两位,这叫作“逢十进一”。! @" [- f5 y' N# Z# `0 l4 x/ ]
  而八卦只有“--”和“—”两种符号,也就是它只能代表两位数字,上面我们用“0”和“1”来表示,所以八卦采用的是二进位制,满二进一位,满四进两位,这就叫做“逢二进一”。
% R3 ?) ^, o  ~# X7 g  现在我们用二进位制来作计算。
5 l2 d: c5 W( N+ c  在十进位制中,1+1=2,10+10=20。
  ]; }: t6 A" D' h  可是在二进位制中,因为满二就要进一位,所以1+1=10(应该读做“一零”,而不能读成“十”)。满四就要进两位,所以10+10=100(应该读做一零零,不能读成一百)……' e& q# N+ O( ~0 E4 ]/ j0 N  j
  这样八卦里的八种数字000、001、010、011、100、101、110、111就分别相当于十进位制中的0、1、2、3、4、5、6、7这八个数字。4 X. c  I2 i4 v5 ^9 r: J
  现代电子计算机就是采用二进位制来进行计算的。) U9 Y1 V* h' m
  为什么放着我们用惯了的十进位制不用,偏要用二进位制呢?) G0 L9 V3 j" K' t4 O4 w" k
  这是因为电子计算机是用开关、晶体管等电气、电子元件组成的。
0 L9 o* D$ N$ k6 @6 R7 L9 q6 L  像电气开关和晶体管逻辑开关等部件,都只存在两种状态:“开”或“关”。
/ f% R% W( n* J: r/ _  如果我们用“开”表示“1”,用“关”表示“0”。这样就可以用电子线路来解决1与0两个数字的计算问题。
& q' D4 y5 }8 `" x  Q7 G0 S; I  许多人都不知道,我国古老的“八卦”和现代电子计算机还有这么密切的关系哩!
5 s, J1 N& k  r: i. d  古人的智慧在今天得到了体现。
) x( R. A* D' ~) X4 [/ `  应该说,中华文化是植根于这些古老的如《易经》的阴阳哲学上的,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受到现代西方科技的冲击,我们几乎抛弃了这些古老的东西,认为是伪科学,甚至是迷信。可我们也应该看到,几乎所有的西方大科学家,同时都是有着坚定的宗教信仰的,这些信仰并不妨碍他们的科学思想。
2 Q, U4 N$ P5 _# l* O. `! j& d% L. B  中华的古老文化与现代科学也并不是完全排斥的。我们不能因为现代人不会用针灸就说针灸是假的,不能因为现代人不会武功就说武功是假的,不能因为现代人不懂气功就说气功是假的,不能因为现代人不会用中医就说中医是假的,不能因为现代人不会用“八卦”推演就说“八卦”是假的。那都是经过中国人几千年验证并流传的东西。中国人单凭残破不全的文王八卦就衍生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不知道如果基于完整的伏羲十六卦所产生的将会是什么样的文明。这样想起来,让人既觉得骄傲,又感到悲哀与遗憾。
93894b3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几年前,有位姓何的院士,居然大嘴一歪歪,大放厥词,说什么中医是“伪科学”,原因是中医中有“阴阳”。而且老何还竭力反对气功。
+ i* F* t  ]9 c  这下把我气坏了,我母亲就是中医,多年来治病救人,居然成了传播“伪科学”?!
- H/ K+ f; ?1 z4 _( [8 R  简直莫名其妙。' L7 v' j8 u3 X5 |
  中医有阴阳,那数理化中不也有阴阳。数学有正负数,物理有正负电荷,化学也有正负离子,不都是阴阳么。况且,数学与八卦密不可分。学习正负数以及平面空间坐标和时空模型以及多位空间,本身就是八卦么。难道数理化也都是“伪科学”?2 o" ~# ^! t6 I  L
  练气功过了头会走火入魔,何院士反对气功,同样也走火入魔。真是滑稽。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洒家鲁达 + 10 何院士直接就是走火入魔。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各种博戏
) H5 K/ J' |3 O  [六博]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追本溯源,是由春秋战国时期就早已存在的古代棋戏“六博”逐渐演变而成的。六博在公元前三世纪成书的《楚辞》招魂篇中早有记载,是用投骰子的方法交替走棋的一种有兵种棋戏,因棋子用象牙制成,故当时列为象棋的一种。六博,本作“六簙”,或作“路博”。古代博戏。共十二棋,六黑六白,两人相博,每人六棋,故名。局分十二道,两头当中名为“水”,放“鱼”两枚。博时先掷采,后行棋,棋行到处,则入水食鱼。每食一鱼可得二筹,以得筹多者为胜。见《楚辞•招魂》补注引《古博经》。六博后来经过塞戏(格五象棋)、北周象棋、唐代八八象棋、北宋初广象棋,至北宋末定型为现制象棋,时在公元11世纪,这比国际象棋在15-16世纪定型,要早五百年。六博与围棋并称“博弈”。六博是现代象棋和博戏(需要投骰子的游戏,如大富翁、飞行棋)等棋类游戏的老祖先,堪称“万棋之祖”。
" Y8 Z  _9 I: X4 ]/ f; m  [塞戏]汉朝流行的棋,不是今天的象棋,叫做格五棋。又称塞戏,它是在六博的基础上脱胎而来的,古文献中所说博塞,就是六博和塞戏的合称。六博要投箸行棋,带有侥幸性;塞戏不用投箸,摆脱侥幸取胜的成分,标志着我国古代象棋的初次改*革。
2 O$ Y8 u' w" Z$ C- b" u  _) y  [樗蒲]古代博戏。樗蒲是继六博戏之后,出现于汉末盛行于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盛行于汉魏。也作“摴蒲”、“摴捕”。又名掷卢、呼卢,是在六博的基础上予以改进与变异而形成的,类似后来的掷骰子。博戏中用于掷采的投子最初是用樗木制成,故称樗蒲。又由于这种木制掷具系五枚一组,所以又叫五木之戏,或简称五木。博具有子,有马,有五木等。人执六马,用五木掷采;采有十种,以卢、雉、犊、白为贵采,余为杂采。贵采得连掷、打马、过关,杂采则否。见唐垄肇《国史补》。后则专以五木为戏,并作为赌博的通称。樗蒲汉代即有之,晋时尤盛行。以掷骰决胜负,得采有卢、雉、犊、白等称,视掷出的骰色而定。其术久废。后为掷骰的泛称。三国魏曹丕《艳歌何尝行》:“小弟虽无官爵……但当在王侯殿上,快独摴蒲、六博,对坐弹棋。”《晋书.后妃传上.胡贵嫔》:“帝尝与之摴蒱,争矢,遂伤上指。”宋刘克庄《菩萨蛮.戏林推》词:“小鬟解事高烧烛,羣花围绕摴蒲局。”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今之摴蒲,朱窝云:‘起自宋朱河《除红谱》,一云杨廉夫所作。’然其用有五子、四子、三子之异,视古法弥简矣。”清钱泳《履园丛话.园林.拙政园》:“明嘉靖中御史王献臣筑,文待诏有记。御史殁后,其子好摴蒱,一夕失之,归於徐氏。”参阅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六。
; P* A/ ?) b: K1 q  [五木]古代博具。斫木为子,一具五枚,故名。古博戏樗蒲用五木掷采打马,其后则专掷五木以决胜负。李白《赠别从甥高五》诗:“五木思一掷,如绳系穷猿。”后世所用骰子,相传即由五木演变而成。唐代李翱著有《五木经》。) M6 \5 Z) Q6 O3 B! g
  [波罗塞戏]古代游戏,二人相博,类似下棋。相传是天竺(古代印度)的一种博戏。 也是“双陆”等棋戏的前身。波罗塞棋是一种摹仿战场,带有军事色彩的博戏,从印度传入中亚,先是在当时的栗特人中广为流行,然后又经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被称为“握槊”。在不晚于北魏年间演变为双陆的。; Y* S+ l% q0 ?: w3 v
  [握槊]古代博戏。相传于南北朝时由天竺传入。《魏书.术艺传》:“此(握槊)盖胡戏,近入中国。云胡王有弟一人,遇罪将杀之,弟从狱中为此戏以上之,意言孤则易死也,世宗以后,大盛于时。”后演变成“双陆”。
1 j# H6 f, U4 ~- x- S% k  [双陆]古代博戏。由握槊演变而来。相传由天竺传入,盛行于南北朝及隋唐时。因局如棋盘,左右各有六路,故名。马作椎形,黑白各十五枚,两人相博,骰子掷采行马,白马从右到左,黑马反之,先出完者获胜。见宋洪遵《谱双》。除了印度传入说之外,还有一种关于双陆起源于著名才子曹植的传说。相传是在由印度传入的波罗塞戏基础上,由曹植结合了六博的特点而创设的,初期有两枚骰子,唐朝末年后逐渐加到6枚。双陆子为马形,黑白各十五枚,两人相博,掷骰子按点行棋。宋人高承《事物纪原》记载有陈思王(即曹植)制双陆的故事,说曹植首创了“置投二子(子即骰子)”的规则。双陆棋曾经在中国盛行了千余年,到了清代年间,由于赌博色彩过浓,被乾隆皇帝下令取缔,以后逐渐失传。% p( z  i; N" |2 p
  [意钱]摊钱的古称。古代博戏。《后汉书.梁冀传》:“意钱之戏。”李贤注引何承天《纂文》曰:“诡亿,一日射意,一日射数,即摊钱也。”2 i% K5 p$ z, X) A/ m- d
  [摊钱]古称“意钱”。旧时博戏。清金学诗《牧猪闲话》:“随手取钱数十枚,纳于器中。俟众压毕,乃取计之,统计凡为四者若干,余零或一或二或三或成数。分为四门,以压得者为胜。俗谓之摊钱。”2 Z3 j2 z/ o* y! T/ Z# A
  [长行]古代博戏。盛行于唐时,由握槊演变而来。据唐代李肇《国史补》记载:“今之博戏,有长行最盛。其具有局有子,子有黄黑各十五,掷采之骰有二。其法生于握槊,变于双陆。”& |4 n6 |9 k2 e1 t# B; \; q
  [彩选]也叫“彩选格”。古代博戏。相传为唐李邰所制。用骰子掷彩,依彩大小,进选官职,故名。宋时也称“叶子格”。见宋高承《事物纪原》。
' Q7 E- m9 O% x2 i+ m  [叶子戏]也叫“叶子格”,简称“叶子”。古代博戏。即彩选。《太平广记》引《咸定录》:“唐李邰为贺州刺史,与妓人叶茂莲江行,因撰骰子选,谓之叶子戏。”按叶子即纸片。欧阳修《归田录》:“叶子格者,自唐中世以后有之。……骰子格本备检用,故亦以叶子写之,因以为名尔。”明清时,亦称马吊牌为叶子戏,则名同实异。叶子戏传入欧洲后,演变成了今天的扑克牌。可以说,无论是棋类还是牌类活动,都源于中国。因此,中国是棋牌游戏的故乡,也是世界智力运动的发祥地。2 o8 j8 E) N( ^$ N+ U) {
  [扑卖]也叫“博卖”。古代博戏。宋元民间盛行。以钱为博具,以字幕定输赢,常用于街头小卖。《西湖老人繁胜录》:“牛郎织女(儿童玩具),扑卖盈市。”; A  J" _/ O4 S! q
  [马吊牌]古代博戏。始于明代中叶。因合四十叶纸牌而成,故亦称“叶子戏”。牌分十字、万字、索子、文钱四门,前两门画《水浒》人像,后两门画钱索图形。四人同玩,每人八叶,余置中央,出牌以大打小。见明潘之恒《叶子谱》、冯梦龙《马吊牌经》。' N# F: i" K( i! Q. r5 i# V; `
  [麻将牌]也作“麻雀牌”,简称“雀牌”。博戏。始于清代。由马吊牌演变而成。牌分万、索、筒三门,每门自一至九,各四张;另加中、发、白、东、南、西、北各四张,共一百三十六张;后又增加花牌和百搭。麻将牌由四人同玩,每人十三张,以先合成四组另一对牌者为胜。* T8 ^: O, C. W1 a5 W, j
  [压宝]旧时博戏。与摊钱类同。清金学诗《牧猪闲话》:“压宝者,以一制钱闭冒盒中,分青龙、白虎、前、后四方之位,以钱压得‘宝’字者为胜。”另有用小木片刻一至四点四个“宝子”,么、四红色,二、三黑色,任置一片于盒中。博者按点数或大小红黑格分别压注,中者为胜。后之摇摊,代以骰子,亦沿用压宝之称。( ?; |1 ?/ o: F  O% Y+ y1 B
  [骰子]也叫“色子”。旧时娱乐或赌博用具,流传至今。本作“投子”,后来改用骨制作,故称“骰子”。
+ }8 d; T1 I3 Q' H- d  [骨牌]旧时赌博用具。相传为宋宣和二年创制,通称“宣和牌”。初用象牙制成,称“牙牌”。后用骨制,故名。一具共32张,227点,象征星辰布列的方法。其点与骰子同,自一至六,每张两数,三张合成一牌,正如骰子六面,故实由骰子演变而来。后则博法变化多端,也有用于占卜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各类博戏中,六博出现最早。
0 N7 P9 W6 f: P: A六博与围棋并称“博弈”。六博是现代象棋和博戏(需要投骰子的游戏,如大富翁、飞行棋)等棋类游戏的老祖先,堪称“万棋之祖”。
3 K% t; @* O5 M9 ]* K4 |( R汉代六博图
e9354bf2.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洒家鲁达 + 10 很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1-18 10:59 编辑
" j/ N, Q, d% w# i
0 K% p  k% r4 ?    中国象棋有炮,国际象棋无炮,不难理解。国际象棋的形式比中国象棋更早,是真正体现了楚汉战争的,而在当时,火炮根本就没有问世。不过,作为抛石机的“炮”,早在战国就有了,楚汉时期采用得不多,可能当时多为“游击战”,攻城战比较少,而且当时的抛石机威力不大,不是主要兵器,不像唐代的抛车能抛出300多斤的石料,因此炮的应用也就不多了。我想由于这些原因,在国际象棋中也就没有这一兵种了。8 \, l$ F& z8 W; N
    在宋代出现可以炮架可以旋转的炮,称为旋风炮,成为主要兵种。中国象棋定型时,已经是宋代了,“炮”也就出现在了棋盘上。宋代火器已经出现但数量很少。元代以后,火炮开始大量应用,“炮”逐渐演变成了“炮”。
; f0 ~2 d0 q% l7 f: o  
! v# C* F( O$ Y# D6 U# I" r2 e    抛石机的历史:
. u8 J3 |. N" c7 Z; T9 I8 O/ ?    相传抛石机发明于周代,叫“抛车”。据《范蠡兵法》记载,“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石弹出现更早,也就是先有“弹”后有“机”。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中,有一些经过打制加工过的石块,就是原始人使用的“石弹”,不过那时只用于抛掷。“炮”问世以后,成为战争中的重型武器。三国时,各国君臣都十分重视抛车的制造和使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曹军运用一种可以自由移动的抛车,击毁袁军的橹楼及战车,这种威力强大的抛车被称为“霹雳车”。当时的抛车多数是将炮架固定在地面上或底座埋在地下施放,机动性差,安装费时费力。后来为了便于移动,在炮架下面安装了车轮。又因为炮架笨重,要随时变换抛射方向,仍是十分麻烦的事情。为此,人们发明了“旋风抛车”。这种抛车的炮栓能够水平移动和旋转,可向各个方向抛掷石弹,又称为“旋风炮”。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将炮安装在车上的“拍车”,或将炮安装在船上的“拍船”,可以随军机动作用,成为当时的重武器。隋朝末年,魏公李密命令护军将军监造抛车,一次制造了300架,称为“将军炮”。- r* D2 S+ `. e+ D; R
   唐宋以后,抛车的品种日渐增多,抛车的形制比过去加大,使用更为普遍,成为“军中之利器”。757年,史思明围攻太原,李光弼就是用抛车击退史军的。那时,抛车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种:轻型抛车,由两人施放,石弹重半斤,用于迎敌作战;中型抛车在单梢、双梢、旋风、虎蹲等,用40~100人拉炮索,可发射25斤重的石弹,射程达80步;重型抛车有五梢、七梢炮,要150~250人拉炮索,发70~100斤重的石弹,射程可达50步。这种重型炮十分笨重,使用时须固定炮架,多用于攻守城池。1126年,金兵攻汴京(今河南开封)时,“一夜安炮五千余座”,迫使守城兵士退居城下,几乎无法抵挡这炮林石雨,据说,元兵攻京师龙德宫时,利用宋宫中太湖石假山岩当石弹,每城角设100多门大至十三梢的巨炮,昼夜轰击,抛出的石弹几乎把城镇平。那时蒙古人很注重发展抛石机,专门成立了“炮军”,在攻城时集中使用,其作用相当于近代的炮兵,在攻城战斗中具有无坚不摧的威力。1273年(元世祖至元十年),元军攻打襄阳,使用一种巨型抛石机,可发射150斤重的石弹。据说这种抛石机是一名叫“亦思马音”的西域人制造的,所以人们称它“回回炮”,或叫“襄阳炮”、“西域炮”。据《元史》描述,这种炮“机发时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毁,入地七尺”。另外,这种炮不用人拉炮索,而是在梢端绑一块巨大的石块,在炮架上安装铁钩,钩住炮杆,放炮时,只要把钩拉开,石块立即下坠,将炮梢压下,同时百十斤重的石弹猛然抛出。这种构想,节省人力,使用方便,威力巨大,不能不说是抛石机的一项重大改*革。$ D" s5 {4 [0 A
   抛石机长久使用的是石头制做的炮弹,后来出现过一些带毒烟、毒药的化学弹、烟幕弹,以及燃烧弹,这类炮弹不必像石弹那样靠重力去击毁敌人,而是利用毒气、毒药、烟火的作用熏杀敌人,可以说这是古代化学战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爆炸性”的炮弹是“泥弹”,用泥团制成弹丸,装入小型炮的弹袋里,弹射出去立即“炸”个粉碎,即可以击杀敌人,又不至于像石弹那样落入敌手再反射回来。
( U$ v1 e7 u* f, W* f. ^' g    在抛石机长期的实践经历中,炮的射击瞄准方法到宋代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由直接瞄准法变为间接瞄准法。宋代以前,炮手们操作抛石机时,都是先将炮座对准目标,由“定炮人”目测距离,判定方位决定方位角和炮梢的高低。需要向高处仰射时,就将炮的前脚垫高;如向低处俯射时,便将炮后脚垫高。待瞄准定位完毕,把石弹放入炮杆后面的弹窠内。然后,根据目标远近确定拽炮索人数,远则人多,近则人少。每个拽炮人都握住炮索,依照统一口令,同时猛拽炮索,后面弹窠内的石弹腾空飞起,射向目标。这时“定炮人”观察弹着点,修正偏向,再次瞄准射击,直至击中目标,这种与敌人面对面的瞄准射击方法在古代算是方便易行的了,但有两大缺点:一是容易暴露自己的炮位,被敌炮反击;二是在守城战斗中,狭小的城墙上摆不开许多炮,况且一门炮要用数十人乃至上百人拽放,占地很大,同时又妨碍其他兵士作战。为改变这种状况,1126年,我国古代著名的炮兵专家陈规在德安守备战中,首创了战炮间接瞄准法,即把炮架在城墙内,使城外敌人无法看到。各炮的“定炮人”站在城上,用口令指挥城下各炮施放。这种间接瞄准法是世界炮兵史上一项伟大的创举。西方人直到近代才懂使用炮的间接瞄准方法,而我们的祖先早在800多年前就成功地创造并使用了这种方法。
0 W" {8 X( C* D% h    明代以后,火炮成为主要的攻守武器,抛车逐渐退出了战场,至清代已完全被火器淘汰。
$ f% x9 N0 A7 h# N+ w* ^  明清以后,火炮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是棋盘上出现了“炮”。
65388f20.jpg
0ad1cb26.jpg
2cc8e5hp.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巨龙 + 20 好文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1-18 10:51 编辑 - J4 e6 @+ L1 E) K/ b  S: E
9 F/ a+ V/ S$ X' z/ M, y; q- [
  “石包”移动得和“车”一样快,而且在战场上得到广泛应用,这要归功于曹丞相。
0 V2 l; l7 O# L' O9 {& B$ A/ U' p    相传抛石机发明于周代,是火炮的鼻祖,当时叫“抛车”。春秋时期,抛石机已经被应用于战事。据《范蠡兵法》记载,当时用抛石机可将重达6千克的石头抛至100多米的距离——这比徒手抛石头远多了。- F+ \/ W  H" O
    抛石机发明伊始,即成为军队中重要的攻、守兵器,在频繁的战争中发挥这重要作用。但早期的抛石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它必须在敌人阵前埋设,十分不便,操作人员在敌人弓箭射程内施工,容易造成伤害,影响了其应用。那时的战争模式以战车、马队和步兵为主,抛石机应用较少(反映楚汉战争的国际象棋中无“石包”的原因恐怕在此)。8 Z/ [7 p9 P- R( {" x% b" a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带轮子的抛石机应运而生。
( ]7 U- a: J% r* z    公元200年,曹孟德在官渡讨伐袁本初(即历史上的官渡之战),在抛石机的下面装了4个轮子,称“霹雳车”,亦叫做“发石车”。这种发石车可以在作坊里制作,不需临阵架设,安全性很高。
4 ^* g9 K  Q. M. ^    曹孟德击中了一批能工巧匠,对原有的抛石机进行了改进,造出了有轮子的抛石车——霹雳车。交战时,无数石弹飞入袁营,袁军损失惨重。霹雳车为官渡之战曹军的胜利发挥了很大作用。* A/ `* i2 ?+ F$ E2 U
  官渡之战之前,曹孟德曾与吕奉先(吕布)在下邳(今邳州)打了一仗,如今那里有个“炮车”阵,据说是曹孟德最早造出发石车的地方。8 i6 P& g0 Y) t8 m( V% v! X
    在官渡之战之后的千余年里,历次攻城之战几乎都有发石车的身影,抛射石头的重量和距离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增加。
; X+ z8 [- a7 H& R) `8 w7 V    唐宋时期,是抛石车的鼎盛时期,因此中国象棋的棋盘上也就出现了“石包”这一重要兵种。以后抛石车逐渐被火炮代替,棋子上的文字被改成了“炮”。
* r- h. B  C1 `    由于抛石车安装上轮子之后,十分机动灵活,移动速度不亚于战车,因此棋盘上的“炮”也和“车”一样任意纵横驰骋了。抛石车主要是用来攻城的,发出的石头常常越过障碍攻击其后的目标,因此象棋中的“炮”也就有了“隔山打牛”的特点。
6 I2 A7 D4 x( ?9 }1 @7 A, A- ~    追根溯源,曹丞相功不可没。9 D$ d( y9 L3 m6 u6 x
2 ?) v4 O8 j* t( T
  邳州炮车古地名得益于曹操在此地造古代大炮抛石机5 w: m/ L' L4 r
     F6 `' S5 R2 Z; B
  作者:龙泉利剑
- k9 y0 T' u9 q. Y$ x  
" ?* k  D) f3 O* f4 u    邳州炮车的地名来历:炮车历史悠久,据《邳志补》记载:“三国时,曹操在此做霹雳车,以攻吕布,故名炮车”。霹雳车,古代的一种战车,抛石机原型之一。上装机枢,弹发石块。因声如雷震,故名霹雳车。”注:古代的“炮”字偏旁是“石”而不是“火”。3 U/ e  ]& W  o( D0 p1 S
    邳州市炮车镇坐落在徐连经济带中心地区,东邻新沂市,距连云港白塔埠机场60公里,西距京杭大运河5公里,距徐州观音机场100公里。陇海铁路、徐连一级公路、霍连高速公路横贯全镇,东西有老沂河、剑秋河环抱,交通便利,土壤肥沃。6 B) Z: H( U: H$ }+ N+ N2 f
  
" g5 H- I3 u: s* _2 S  [    附录:后汉三国·下邳之战 2 i+ ^) L/ y+ T* I
    公元197年,袁术因与吕布发生矛盾冲突,派大将军 张勋、桥蕤联合韩暹、杨奉等,以步骑兵数万人,分兵七路,进攻吕布所在的下邳(今江苏邳州西南)。吕布只有步骑兵3000余人,处于绝对劣势,在大军压境之下,抓住联军内部矛盾,说服韩暹、杨奉反戈讨袁。联军由此产生重大裂痕。吕布乘机进攻张勋军营,韩、杨两军起而策应,袁军大败。 1 z  y' A2 q9 m9 L6 e
    另一说法:
: `, p# g$ I0 @6 S    水淹下邳:曹操攻打吕布的下邳久围不克,时北有袁绍之忧,东有表、绣之患。曹操迫不得已决裂沂、泗之水急攻下邳,殃及百姓。“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乱年代人祸的典型事例啊!5 @. y: U4 t: |% h

$ Y3 @+ u& M# z% Z* ?   下邳,汉代、三国时期地名。起源是在战国的时期,齐威王封邹忌当下邳的成侯,开始称该地为“下邳”。后来,汉朝平定天下,将郯郡改名为东海郡,辖下有38县,东海郡的首府是下邳。西元前202年,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定都在下邳。西元72年,汉明帝成立下邳国,封他的儿子刘衍为下邳王。到三国时期,下邳为东部兵家必争的城池。是陶谦发迹的属地之一。 & i$ d. c' K: b
    希望炮车镇搞个“霹雳战车”复制品展示给游客看看。
513d3c65b.jpg
81a4ca35c.jpg
f3d3c9fd.jpg
2938feec.jpg
8d843ff7.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象棋中的马为何没有国际象棋的有力
" a0 K# v$ S3 ?3 I, g. [    下过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棋友一定知道,中国象棋的马很不中用,有蹩脚,时不时就把马脚给压住了,动弹不得。相比之下,国际象棋中的马就显得灵活得多,它不存在蹩脚,可以从重重包围中轻松地跨越出去,行动迅速,强而有力。
+ H7 H/ r3 |7 p2 x4 `    其实,这样的走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实中,中国出产的马的确比欧洲的马显得弱一些。2 O$ R! P9 m, V
    我国的马种,一般个子较小,平均体高才1.28米,而欧洲马则有1.60米,相差悬殊。仅从这一点上,中国马跨越障碍的能力就远远比不上欧洲马了。
* |8 n7 Y9 a" v) e; t% l& u% z, }    我国马大多是土种马,优良马种少。而且长期以来,马是做牲口使用的,更看重马匹是否能够吃苦耐劳,背得更多、走得更远。而在欧洲,跑得快、跳得高,步伐漂亮的马最受追捧。培育方向不同,培育出来的马在外形、运动能力方面自然截然不同。7 I* ?3 H, ^# K; h; ?& ?. L  Y9 s
    中国早期的象棋,马也没有蹩脚。后来随着绊马索、陷马坑在战场上广泛应用,中国马的先天不足越来越明显,常常被障碍阻挡而难以前行,于是棋盘上也就有了“蹩马脚”的规则。
7 z" b- \! r% C5 N# V6 N, G    欧洲的高头大马是不在乎这些障碍的,因此没有“蹩脚”之说。
: v4 x  T5 B: H+ i3 L/ o& m    由于中国马比起欧洲马来,其跳、跑能力都不行,所以反映在象棋中——“中国马”老是被绊住马腿,而“国际马”却可以腾跃跨越穿过路障了。7 P) W- ~  q5 M6 P
     在马术比赛和战场上,欧洲高头大马可以越过比较高的障碍,而中国马在这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是中国马术运动不发达的最重要因素。
83894cf5.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马为何不适合马术运动?1 K. n3 b( K. z7 J& v- k9 |
    为什么中国的马,就不适合马术运动呢?
: e) |: A3 W# z  e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养马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马在中国就已经成为家畜,而驯养马的时期则更早。且中国有悠久的骑马传统和历史,如一说起蒙古马,人们就会立刻想到它曾为成吉思汗威震世界立下赫赫战功。! M: m) ^/ ?; j4 p: B
    但由于我国马育种工作开展时间短,大多是土种马,优良马种少。而且,在中国,长期以来,马是做牲口使用的,更看重马匹是否能够吃苦耐劳,背得更多、走得更远。而在国外,尤其是欧洲,看重的是马的表演性,长得好看,跳得高,步伐漂亮的马最受追捧。育种方向不同,培育出来的马在外形、运动能力方面自然截然不同。
, E3 O* \+ L9 ^3 R    我们国家的原有马种,一般个子较小,平均体高才1.28米,跟1.60米左右的欧洲马就没法比了。长得又不漂亮,大头。现在的马术俱乐部里,人都不喜欢骑这种马,跟骑高头大马的一比,感觉就跟开奥托似的。不仅如此,中国马的跳、跑能力都不行,唯一的特点就是皮实,有耐力,跑100公里下来没事,抗寒抗糙的能力也都比较好。- g" b$ F0 ^# G2 N4 P
    中国马的品种资源原先十分丰富,约有30个左右的品种。若是按历史来源、生态环境及体态类型等综合因素来区分的话,可分为五大独*立的类型:蒙古马类型、西南马类型、河曲马类型、哈萨克马类型、西*藏马类型。5 s" S% F& _: O5 ?& [7 K
    但由于这些年来农业的日益机械化,我国马的品种迅即减少,有十几个品种都已经消失了,且消失得很快。单就内蒙古地区来看,原先那里有200多万匹马,现在已经只剩70多万匹了。
# u; D2 I5 x5 E4 H    那么,现在中国能够培育出像德国那样的温血马吗?不可能。因为中国本土马体高太低,不但是中国不能,就是其他国家也非常难。出来的只能是杂种个体,不能称为品种。9 V5 [& `# H+ y
    因此,中国本土产马并不适合马术运动,且马术运动本来就是欧美人的项目,所以只能是买别人的马。; k* S6 c% A" J( D: \2 l2 y

2 I0 O" V& p# f$ ^6 Y 战马的秘密
" }# t( a- \" z  C- {  (文/姜钦峰)1942年,**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八路军在敌后英勇作战,屡次给予日寇沉重打击。
; V9 T  p5 ]( w   这年5月,太行根据地的老百姓看到一支军队经过:有的穿着各色便衣,有的身着蓝灰色旧军装,队伍中还有不少高头大马,背上驼着枪炮子弹。这支队伍虽然军容不整,但是士气高昂,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沿途不断提醒老百姓注意避让,有的还帮助老百姓扫地、担水。战争年代,根据地的老百姓见惯了部队来来往往,并不觉得奇怪,纷纷猜测,八路军又要打鬼子了。+ C0 x$ f3 o7 R
   可是,沿途的老百姓无论如何想不到,眼前这支“八路军”竟是冒牌货。他们是乔装改扮后的日军特种兵,此行的真实目的,是准备偷袭八路军总部!
# @7 ]9 @& e* l! R& @   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前后历时四个月,大小作战1800多次,共歼灭日军两万余人,打得日寇闻风丧胆,惊呼“应对华北再认识!”遭受重创的日军不甘失败,随后收拾残部,重整旗鼓,向八路军发起疯狂反扑。1942年5月,日军调集各路重兵,开始大规模进犯太行、太岳地区,同时又秘密派出两个精锐联队,化妆成八路军的模样,骗过了沿途军民,深入太行腹地。6 D9 u+ n0 I5 u; y% H4 B
   5月22日晚,八路军发现各处敌情,当机立断命主力部队快速开拔,跳出敌人的重兵包围圈,到外线作战。主力开拔后,日军利用先进的电讯情报技术,搜寻密集向外发送电话、电报讯号的中心,发现了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立即调集重兵包围。而此时,那支冒牌的“八路军”,在我方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正悄悄向八路军总部逼近。
+ x  x0 v) u9 r9 d( C7 j7 j2 \1 `   至5月23日,八路军总部得到准确情报,发现了来犯之敌。此时形势已万分危急,数十倍的敌军精锐正疯狂扑来,而八路军总部多为文职机关干部,大多没有实战经验。敌众我寡,突围困难重重,总部连夜召开紧急会义,决定分散突围。24日晚,总部机关趁黑突围,连夜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次日凌晨到达十字岭,再次遭到日军重兵包围。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不顾个人安危,坚绝要求断后,在掩护总部领导骨干及机关干部成功突围后,左权不幸被敌炮弹击中,壮烈牺牲,以身殉国。
1 I: t) S/ o  l7 H, Z$ m9 s+ z" t   日军妄图消灭八路军总部的阴谋虽然破产,但是不可否认,日军为了假扮八路军,的确做足了功课,不仅外形逼真,而且在行军途中故意模仿八路军作风,成功欺骗了许多根据地军民的眼睛。然而,鬼子的计划看似完美,却并非天衣无缝。当日军进入根据地时,有个八路军的侦察员曾发现过异常情况,疑点就来自敌人的战马。
5 S: A7 c* }. l% T6 k7 y   抗战时期,八路军的战马多是蒙古马,体型较矮小,耐力虽好,但不擅长冲刺。而日军为了发动侵略战争,蓄谋已久,战马都是从世界各国引进的纯种良马,以阿拉伯马居多,体格健壮,身材高大,奔跑速度快。当那个侦察员看到这支“八路军”行军时,发现对方的战马竟然都是高头大马,不像八路军常见的蒙古马,于是心生疑窦,立即报告了连长。可惜的是,这个重要情报并未引起连长足够的重视,也没有继续上报,以致痛失良机。/ c' L- x" h$ ]" ?, @) F1 ]
   假如那个侦察员再细心点,假如连长不肯轻易放过疑点,那么极有可能提前发现敌军意图,变被动为主动。倘若如此,恐怕这段历史就是另一种写法了,然而历史不容假设。左权是在抗战中殉难的八路军最高将领,一个小小的忽视,引发后人多少感叹。
88281f45.jpg
b999f3f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战车的兴衰与马镫的兴起
% i7 B: B1 u, m    战车,曾经是战场上威力最大的武器,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盛行。秦汉时期开始逐渐衰落,晋代以后逐渐从战场上消失。
) N+ z- H* \4 j  q' u/ J    战车虽然战斗力很强,但较为笨重,对战场和道路条件要求高,使用起来就不是很灵活。
5 G# |+ F& O9 t& ~- c$ v" y7 o    战车的衰落,首先与赵武灵王和商鞅有关。, T0 `1 `. i! U; u2 w8 f
    赵武灵王进行过“胡服骑射”的改*革,突出了骑兵的作用,逐渐取代了战车。* t# |0 d  N: O* w; s$ k1 i
    商鞅变法时,推行了“废井田、开阡陌”的政策,又使得车的应用受到了阻碍。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阡陌是指“井田”周边的渠道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商鞅废除了井田制度,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去掉,实行土地私有制。由于没有了阡陌,战车的通行变得不太方便起来,逐渐走向衰落。
/ j9 u7 a9 U' P    秦汉时期,战车的应用已远不及春秋战国时代。" b2 U/ c* U" W% P8 T/ d4 A! B
    晋代以后,马镫出现了,等于将战车和战马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人骑在马上脚踏马镫,更容易驾驭马匹,同时把双手解放了出来,作战能力大为增强,而且远比战车灵活机动。马镫发明以后,战车基本上在战场上消失了。老式战车从此不再是作战武器,而是用来运输物资和人员,成了辅助设备。& a6 g0 ~! Q1 H2 a' g; N+ ^
    坦克和装甲车的发明,使得战车重新焕发了活力,不过这已经不是古代战争了。# [9 L# Z6 V8 L* R" Z( K
    在象棋上,依然还保留了战车,还是最强的棋子。古时的车读“ju”,到了唐宋时期改读“che”。而在棋盘上,依然保留了车的古音——ju。
caef848e.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战车与象棋
$ ?; F% \2 l0 y% ~% `  众所周知,象棋里威力最大的子就是车了。不过恐怕很少人会知道车是怎么一回事了,有人说车打个方向盘不就转弯了么。9 q  Q2 O. Y0 L* z. ~9 c
  现在来解释一下车是怎么回事。战车从周朝制定完礼乐后就出现了,但主要为礼仪之用,直到春秋初期才因为威力大,易发挥群战的威力而配置入部队,所以春秋时期才会以战车多少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战斗力,出现了“千乘之国”这种说法。
5 x, F% q! U4 X4 B. q# e3 N. J+ s  中国古代战车是古代的中国在战争中用于攻守的车辆。攻车直接对敌作战,守车用于屯守并载运辎重。一般文献中习惯将攻车称为战车,或称兵车、革车、武车、轻车和长毂。夏朝已有战车和小规模的车战。从商经西周至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的主要装备,车战是主要作战方式。
; a$ \! O; r" ~; C* N" O! ^  商周时期战车的形制,在《考工记》中有较详细的记述。193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车马坑中,首次出土一辆商朝战车。坑中南端并排着器具、马骨,车内外分布着 3套兵器。从出土于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古墓中的战车可以看出,商周时期战车的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独辕,两轮,长毂;横宽竖短的长方形车厢(舆),车厢门开在后方;车辕后端压置在车厢与车轴之间,辕尾稍露出厢后,辕前端横置车衡,衡上缚两轭用以驾马。 商朝战车轮径较大,约在 130~140厘米之间,春秋时期缩小为124厘米左右;辐条18~24根;车厢宽度一般在130~160厘米之间(山东省胶县西庵出土的西周战车车厢宽达 164厘米),进深80~100厘米。由于轮径大,车厢宽而进深短,而且又是单辕,为了加大稳定性及保护舆侧不被敌车迫近,战车的车毂一般均远比民用车的车毂长。如西庵出土的西周战车,车毂长40厘米,轴头铜□长13.5厘米,总长度达 53.5厘米。根据对有关出土车辆主要部位尺寸的测定和比较可知,商周时期战车结构的变化是:轨宽逐渐减小,车辕逐渐缩短,而轮上辐条的数目则逐渐增多。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提高战车的速度和灵活性。
0 ~" K+ N* v. B: c$ Y7 |  战车为木质结构,一般在重要部位装有青铜件,通称车器,用以加固和装饰。轮轴是战车的关键部位。毂是轮轴穿合部,又是车轮栽辐之处,承重量大,所以此组车器是毂饰的核心部件。: O$ J+ u6 u) i7 D4 O
  西周中期以前,一般采用长型□饰,其长度为17厘米左右;西周以后则通行短型□饰,其长度在 8~10厘米之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 1件矛状车□,通长37.5厘米,它不仅用于保护和装饰轴头,而且也是带有攻击性质的装置。车轴是战车驰骋时急剧转动的关键部件,为防损坏,战国时期已开始在轴毂之间装置铁锏,以减少轴毂的摩擦。据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战国车马坑出土实物可知,铁锏为半筒形瓦状,每轮 4块,均以铁钉固定在轴杆上。□饰是包在车轮辋上的铜片,纵断面呈 U形,固定在轮辋上的接缝处。轮辋为双层结构,每层均由两个半圆形木圈拼成,里外两面的接缝错开,互成直角,造成每一轮辋有4个接缝处,用4个□饰加以紧固。+ {0 X! m( B7 _) e
  战车每车驾2匹或4匹马。4匹驾马中间的2匹称“两服”,用缚在衡上的轭驾在车辕两侧。左右的2匹称“两骖”,以皮条系在车前。合称为“驷”。马具有铜制的马衔和马笼嘴,这是御马的关键用具。马体亦有铜饰,主要有马镳、当庐、马冠、月题、马脊背饰、马鞍饰、环、铃等。
' `9 a8 p: s2 Q/ i3 |1 E. n  o0 [  战车每车载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这种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如在殷墟车马坑中,3名甲士分布两处,车后2人,舆侧1人;3套兵器,第一套华贵精美,余两套仅为一般的铜质,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兵器的品种也明显地有射御之分。据《左传》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乘法也与此相同。此外,还有4人共乘之法,称为“驷乘”,但这是临时搭载性质,并非通例。除3名甲士随身佩持的兵器外,车上还备有若干有柄格斗兵器。据《考工记·庐人》记载,这些兵器是戈、殳、戟、酋矛、夷矛,合称“车之五兵”,这些兵器插放在战车舆侧,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西周青铜器的铭文中有象形字,这是较早的一个车字,可以看出舆上高插兵器的形状。但是在实际出土的战车上,所配置的兵器品种却往往不象记载的这样齐全。) q& P: P; v! S, a: |! t: P! S
  国君所乘的战车称为“戎车”,其形制与一般战车基本相同。春秋中期以后,军队中出现了专职将帅,国君已经不必亲登战车指挥作战,因此戎车便失去其作为国君专乘的意义,而成为将帅的指挥车。
, `" a+ ^) Y3 X8 x  每乘战车除车上的3名甲士以外,还隶属有固定数目的徒兵(春秋时期称为步卒,战国时期称为卒)。这些徒兵和每乘战车编在一起,再加上相应的后勤车辆与徒役,便构成当时军队的一个基本编制单位,称为一乘。这一情况反映出当时的军队以战车为中心的编制特点。商周时期的战车,是中国奴隶社会军事技术装备的集中代表,当时所使用的畜力驾挽的双轮战车,增强了军队的机动性;车上甲士的青铜兵器装备,发挥了当时兵器的最大威力;车上还配备有旗鼓铎铙,用以保证军队的通信联络和战斗指挥。作战时,甲士站在车上,徒兵跟在车下,而当一方车阵被击溃之后,胜负便成定局。所以当时的战争,主要就是战车之间的战斗。! b1 X( c7 M% J4 p$ R. F) a
  在车战的起始阶段,使用战车的数量较少。据《吕氏春秋》记载,夏朝末年,商汤与夏人*大战,仅使用了战车70乘。商末,在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达到一次动用 300乘的规模。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兼并战争的加剧,战车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到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诸侯国,如晋国和楚国,拥有战车的数量已达4000乘以上。到春秋战国之交,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拥有大量步兵的新型军队开始组成。而铁兵器的采用和弩的改进,又使步兵得以在宽大正面上,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齐的车阵进攻。6 t" E9 H" k  u
  一个车有主体,两个轮子构成,主体前方有挡板用来抵挡敌人的弓箭,底板朝前延伸出两个车辕用来套马,一般采用双马或四马驾车。作战时主力持长兵器刺杀敌人,驾驶员坐在战士的身旁,旁边站一人称为车左,持盾为战士护卫。由于那时车轮为木条烤弯后制成,用辐条固定在车轴上,所以战车在列队时总会保持一个距离防止车轴露出的部分互相碰撞导致翻车,所以车一旦开起来后就只能是一条直线的朝前走,并且对道路的要求很高。/ K3 j2 r0 x& p: P
  春秋时期晋国与齐国作战后,作为战胜国晋国提出很多条件,其中有一条齐国宁愿再打一仗都不愿同意,那就是道路改道为东西方向,这样作战时晋军就可以一路直进打进去,齐国就不再有任何可以抵御的余地。在逃难时车子如果乱跑会使车轴磕碰在一起,会导致翻车被俘的危险,使用火牛计的那个田单,在燕国攻入邯郸城时就曾经将车轴外露的地方锯掉以方便逃跑。所以车在战法中一直是直走的,虽然有一定弱点但因为威慑力大一直作为战场的主力,并且采用回合制来决定胜负。
, i$ Q, Y0 p3 y) m  战车车体笨重,驾驭困难,其机动性受地形和道路条件的限*制,遂逐渐被步兵、骑兵取代。但是,这一作战方式的演变过程是极其缓慢的,直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战车数量仍相当可观,大规模的车战仍然时有发生,如《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当时秦军的组成是“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但这时的战车已不再担负主要的作战任务,车战也不再是军队作战的主要方式。
# D! ^! O; l6 D' v! G& H; l8 Y  秦朝战车的乘法和使用情况,可以从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战车兵得到准确反映。尽管出土时木质车体已经朽毁,但从陶质的战马、甲士的分布情形可以看出:每乘战车仍然是前驾4马,甲士3人,战车的形制也没有很大变化。秦汉之交,汉将樊哙曾以轻车和骑兵攻破雍南;汝阴侯夏侯婴善用战车,曾 4次以战车突击立功;车骑将军灌婴曾以车骑追击项羽至东城。说明在汉初的战争中,战车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大约到汉武帝年间(公元前140~前87),汉王朝的军队为了与匈奴进行持续的战争,发展了大量骑兵部队,此后,战车在战场上便逐渐消失。
a0ecc035.jpg
cdbf4ec2.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国际象棋中,“车”是用城堡来代替的。
u2439.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马镫的起源* q. a- q" K  T2 h( D7 g* O6 w
  马镫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在马镫发明之前,由于骑马不方便,骑兵并不是战场上最有威力的兵种。当时战斗力最强的武器是战车。
1 N( a/ r% b$ D0 s  马镫发明以后,就相当于将一辆小型战车安装在了马背上。车的威猛神速和马的灵活机动合而为一,骑兵成了最有威力的兵种,并取代了笨头笨脑的老战车。从此,车战成为历史的陈迹。- y& P1 k. d3 Q
  不过,在象棋中,依然是体现最古老的作战方式——车最强,马次之,这一点并没有随实战的改变而改变。' z- i% i3 H, M/ }  t* H8 p, o0 k
  马在我国被驯养,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马以其快捷健走、力大温良的优点,很早就被人类所认识。早期马多被用来驾车,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军队最初都是以步兵和兵车混合为主,动辄都是几十万,而骑兵最多不过五六千骑。直至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才为赵国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改变了原来的军队装备,这是军事史上一项伟大的变革。此后,各诸侯国都非常重视发展骑兵。
0 K( `; J4 y! V  但是,在当时骑马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因为还没有发明马镫。在公元前亚历山大率军东征,横扫中亚大地时,他的将士们的双腿是在马腹的两边空荡荡地悬垂着,没有任何支撑。他们靠着大腿的力量,用力夹住猛烈颠跛的马以保持自身的稳定。这种艰辛可以料想。而马镫是骑马时踏脚的装置,没有它,当马飞奔或腾越时,骑士们只能用双腿夹紧马身,同时用手紧抓马鬃才能避免摔下马来。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是我国考古的重大发现。在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中出土了许多与真马大小相似的陶马。马身上马具齐备,但就是没有发现马镫。
6 N$ h- c0 d  S2 Z! A$ E/ r  马镫虽然很小,作用却很大,它可以使骑士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把人和马的力量合在一起,发挥出最大效力。马镫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但准确的时间目前学界尚无定论。 ; s, g( a. G: |2 E0 M3 k; Q
  最早的马镫实物,发现于公元3世纪中叶到4世纪初的中国东北的鲜卑人活动的区域,出土地点在辽宁省西部与内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县。1965年,考古人员在北票县北燕贵族冯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对木芯长直柄包铜皮的马镫。这对马镫长24.5厘米,宽16.8厘米,是国际上现存时代最早的马镫实物。# Y( k9 n! t0 J- h' E/ u# d, D. R; W
  吉林市郊帽儿山墓地是20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其年代大致相当于西汉中晚期至南北朝。1993年在帽儿山墓地18号墓中出土了一副马镫,用铜片夹裹木芯,以铆钉缀合加固。这是我国出土年代较早的马镫。北燕是慕容鲜卑所创建的王朝,当时在东北地区与高句丽互相争夺地盘,双方都很重视发展骑兵。由于慕容鲜卑与北方草原游牧地区关系更为密切,便率先发明了马镫,从而使其骑兵的战斗力猛增。
- K% Y$ T( }# J8 R  1965年至1970年,南京象山发掘了东晋琅琊王氏族墓群,7号墓中出土了一件装双镫的陶马,墓葬年代为东晋永昌元年(322)或稍后。这件陶马的双镫是已知马镫的较早实例。 0 n0 a8 y2 ]* U5 h' y" u6 K; j
  1965年在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发掘了北燕冯素弗墓。北燕是公元四世纪初迁至辽西的汉族统治者冯氏在前燕、后燕基础上建立的鲜卑族国家,冯素弗是北燕王冯跋的弟弟。这是一座时代明确的北燕墓葬。墓中出土了一副马镫,形状近似三角形,角部浑圆,在木芯外面包镶着鎏金的铜片。
) q7 p) k" q1 b& ~  X( X4 L  马镫的产生和使用,标志着骑乘用马具的完备,因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_' f7 ]/ p: F7 T$ J8 `" y/ g. A
  在军事上,它使骑兵上下马迅速,人骑在马上不易坠地,控制战马更加自如,马镫解放了骑兵的双手,增加了战斗力。
* b5 c, Z+ |- ?9 u" L& h  在日常生活中,马镫使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人,甚至妇女都可以稳稳的骑在马上。骑马的姿势也更加潇洒大方。 / o. G8 Q: _- e- [" @
  马镫是中国人发明的,大约发明于公元300年前后。在此之前人们虽然能够骑马,但是没有解决重心平衡的问题。因为人是直立行走的东西,平衡是靠双腿作为支点的,而且是在移动中保持自己的平衡。一旦坐到马背上,支点就变了,& ?, H- i  `, {5 `
  这种平衡技巧就无效了! 一直到中国人发明了马镫以后,重新把人在马背上的支点移到马镫上。当年蒙古人就借用了这个重大发明,在席卷欧洲的时候起了重要的作用。 * O' {) z4 r* J" X. H- I
  在有马镫以前,骑者的座位是不牢靠的。马嚼子和刺马距可以帮助他控制他的骑乘;没有马镫的鞍子可以固定他在马上的位置,可是他的作战方法还是受到很大的限*制。
4 r6 E5 m# g& N8 q  一个运动迅速的射手和投枪手,剑战是受到限*制的,因为没有马镫,你那位挥剑的骑士,当他出色地大挥转他的剑猛砍他的敌人的时候,只会落得一个打不中敌人却自己翻身落地。至于说到用长矛,在马镫发明以前,它是在臂膀末端挥动的,打击力量来自肩膀和肩肌。 * ~- i& Q1 ~  s. n, l
  马镫使力量大得无比的一种打击方式成为可能,虽然马镫并不要求这个。现在骑者可以稳稳地横矛于双臂与躯体之间来攻击打他的敌人,打击不仅来自他的肌肉,而且来自他本身和他疾驰前进的骑乘的联合重量。
) `# u: F# N' o6 h, g7 S& M+ S  T+ j  马镫,除了由鞍鞯和驰驱所提供的前后两方的支撑之外,又加上了侧面的支撑,于是有效地把马和骑者溶合成为足以发挥前所未见的强力的一个单独的战斗单位。战士的手不再直接用于打击了,它只用来指导打击的方向。马镫就这样用马力代替了人力,无限量地加大了武士损害他的敌人的能力。无需什么准备步骤,它立即使马上白刃战成为可能,而这是一种**性的新战斗方式。” 7 q6 q2 G" @- H- L6 t
  在它出现之前,欧洲的骑士只能用手抓着马鬃,而不能在马背上站立,如果没有马镫,则不会有欧洲的骑士时代,也就没有今天的马术比赛了。. @/ a" h; U/ W) {* U0 [
  欧洲最早的马镫   n1 ~5 g' I2 a1 M. Z+ O$ g- ~
  欧洲最早的马镫,出土于公元6世纪的匈牙利阿瓦尔人的墓葬中,以窄踏板直柄金属马镫为主。阿瓦尔人是来自蒙古高原的柔然人的后代。柔然人的重点活动地区是阴山以北的草原,与鲜卑人及北魏王朝发生多次战争被打败之后,柔然人于6世纪沿欧亚草原之路西迁到匈牙利定居。因此,有些西方考古学者认为:是柔然人从中国北方把马镫传播到欧洲,甚至认为阿瓦尔人的马镫就是中国传统的直柄横穿金属马镫,或者有中国工匠直接参与到为阿瓦尔人制做马镫上来。因此,马镫被称为“中国靴子”。
e5dd6f6e.jpg
07e8959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云长是耍不了大刀的。0 T* i$ s! R. h5 P+ E
  有句老话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关王爷面前耍大刀”。
* |% K# _0 x7 a# R  z1 x( ~7 ^* j  班门弄斧还有说头,关云长耍刀就不符合史实了。; n/ Y! k. {0 {$ [9 H) n
  历史上的关云长并不耍大刀,而是使枪(或矛)。三国时期,马镫还未出现,全靠两腿夹住马背,脚是悬空吃不到力的。由于借不到脚力,关云长如果轮*大刀,非从马上栽下来不可。所以真正的关云长并不使刀。
! c/ M9 A' ?7 b6 L' R* |  所谓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在三国时期并没有出现,而是到了宋代才有。这种刀虽然威风,但很笨重,在战场上并不实用,因此主要用于仪仗队。
- d7 w* a( W2 L/ ~  现在人们心目中“关公耍大刀”的形象,是《三国演义》和戏曲的艺术创造,而非真实的历史。
dde116e6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1: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早期棋类活动的出现,同古代的贵霜帝国有关。
* R3 T) w8 h3 T. n! V: j- [3 h  贵霜帝国,是丝绸之路重要中继站以及中印文化交流的纽带,为中西交通的要道。, {' L" M+ I% N" I0 Q6 ^* f
  公元一世纪——三世纪,是贵霜帝国时代,在其鼎盛时期(105年-250年)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成为中国与中东、欧洲、印度交流的重要通道。2 |+ b5 ]. a) |7 Y, E1 q6 J
  贵霜帝国的建立,打开了南亚与中亚之间的屏障,为佛教的东传和中国文化的西传创造了有利条件。佛教传入中国以及中国的棋类运动传入印度,大约在一世纪前后的东汉汉明帝时期。这段时期,中国的六博、塞戏、樗蒲、弹棋、围棋等传入印度,并且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波罗塞戏,由此印度才开始了棋类活动。棋类运动在印度北部较为盛行,这也同它们从中国通过河西走廊以及贵霜王国传入的路径相吻合。7 ]* P$ @5 X! O$ J  X( m& I, @
  从印度的社会结构看,并不适合棋类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下棋又称“手谈”,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大的交际活动。而印度从古时就有着严密的等级制度,从高到低分为婆罗门、萨蒂利、吠舍和首陀罗等,各阶层不准交流、不准婚姻,否则就要沦为贱民。由于等级制度的存在,人与人的交际十分不便,不利于棋类运动的开展。因此古代印度的棋类活动并不发达,其规模远不及中国、中亚、中东和欧洲等地,历史文物也非常少。因此“国际象棋源于印度”的说法是不可靠的。
3 u) i) v# s& q3 j: ]* k! s9 b  贵霜帝国由被大月氏贵霜部落建立。大月氏属突厥游牧部落,初居中国西部敦煌祁连山一带。公元前170年左右被匈奴击败,西迁中亚阿姆河流域。公元前125年征服巴克特利亚(大夏),统治整个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大月氏部族一分为五,迁往东部山区,设五部翕侯统治,贵霜是其中一部。 公元一世纪中叶贵霜部翕侯丘就却统一五部,建立贵霜帝国。丘就却又南下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喀什米尔地区,后定都为高附(今喀布尔),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
+ l0 Y3 ^0 W5 [. ^3 l  贵霜帝国是希腊血裔民族所建立,最初在中国青海地带,后来向西占领了中亚西亚地区与波斯,贵霜帝国虽是希腊人,却笃信佛教,对于早期传播佛教来华有巨大的贡献。其经济发达,为丝绸之路的枢纽。贵霜王国文化吸取古代印度、伊朗、希腊成分,以“犍陀罗艺术”著名。
$ M8 p; a) x1 Z# V* E# @. J3 @  贵霜时期,中亚兴起一批新的城镇。灌溉技术有显著发展,手工业有较大发展。贵霜常派使者往罗马和中国。恒河河口、印度西海岸、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等地的贸易市场十分繁荣。贵霜成为中国丝绸、漆器,东南亚香料,罗马玻璃制品、麻织品等贸易物资的中转站;贵霜则输出胡椒、棉织品和宝石等。控制商路所获厚利为贵霜迅速勃兴提供了经济保障。
a2cc9fe3.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