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59|回复: 4

[其它] 重建中国传统学术体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0 16: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有一个概念叫“话语权”,我认为这是某一种理论、主义、学说得以实行的前提。据现在公布的蒋介石日记,蒋当年很是困于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大学里的教授都有不听他们的?为什么民众都相信中·共的宣传和理论?为什么中共为有如此广泛的民众基础?我在这里不想也没有能力详谈原因。
     但是,有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一种理论之所以会获得众多支持者,也就是会在话语权的争夺中占优势,必定是该理论对于大众关注的问题、所面临的现实有者直接的系统的回应。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宏大叙事,是非常系统完整的。不但能提供一个完整的世界观,有自己一以贯之的哲学基础、*政·治*理论、经济思想、历史观等,更在于该理论对现实问题、现实困境与出路像开药方一样的回应,也在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迅速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套在了中国的现实上,用他们的观点解释了当前的现实,能为人们的思想提供指导,对人民的行为提供价值支持(“造*反有理,革·命无·罪”;无产阶级专*政必然到来)。这一传统一直被后继者继承到今天。
    我们今天谈复兴传统,还缺乏一种大气。就是缺乏一种整合百家的系统的、完整的并且能够解释我们现实困境与指明出路的理论。我们现在说的儒学,都是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莫宗一是,或者支离破碎,只是一些关于儒学观点的探讨和议论,我们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都争论不休。这种现状怎么可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呢?
    要而言之,理论的生命、活力关键在两点:第一,现实关怀性。也就是理论是否对人们面临的现实做出解释,对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问题做出回应和提供答案。这就是当前韩寒等青年作家为什么会受到年轻人追捧而一些大学教授知识分子少有人关注的原因。第二,系统性完整性。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主要是能够方便人们迅速地理解和掌握理论,消解旧的观念并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也就是说,要有“话语权”,得有一套话语体系。
    所以在今日要谈传统的复习,首先的必须复兴传统的话语体系。因为今日主流学界在是在西方的话语霸权之下,我们传统的话语已经被消解了。因为他要打*倒你的东西,首先要论证甚至污蔑你的东西是坏的、糟的、反·动的、落后的、有毒的。比如我从小就是接受体制内的教育,后又接触到一些自由派的思想,当他们一提到儒学,就说一些“三纲”啊,“封建专*制思想”啊千篇一律的很多其实很不儒家的思想。可想而知,儒学在普通民众的心理是何等的地位。
    我又认识到,一种话语体系,首先必须要反应为一种学术体系。于是我致力于学习传统的学术体系。传统的学术以经学为核心。但是我又发现传统的经学其实在各个时期所讲的内容差别很大。经典虽然都是那几本,但是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一部分,不同时期内容差别太大了,而不仅仅是汉学与宋学那种单是方法上的不同。汉朝重视五经,设立了五经博士,但是西汉重视今文经学,东汉以后逐渐兴盛古文经学,而这二者不仅仅是文字不同,而是经典都不同。今文经的《礼》指《仪礼》,古文经却还包括《周礼》,到了唐朝,却指《礼记》。今文经的《春秋》学主要是公羊学,而古文经的《春秋》学,则是指左氏之学;还有到了宋之后才有四书五经这种布局,而且《四书》被放在了一个及其重要的位置,与以前的经学系统相比,五经的地位下降了,《孟子》等子书升格,治学内容侧重点也不同了,格局大变。在到了后来一直到现代,《四书五经》一直都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解读着。我的意思是,所谓“经学”,其实是一个动态的,不同的时期会填上不同的内容,不是一个固定的体系。这就提醒我们在当代的背景下重建经学体系对于复兴儒学乃至激活传统话语体系的必要。唐代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无疑是一种经学建立的典范。自朱熹之后形成的《四书》系统是后来近千年学人的学术重点,对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但是他们的系统显然在当代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了,我不是判断他们的见解错了,而是说需要在新的学术背景时代背景下针对现实的挑战必须重新整合儒家的学术研究与基本元典。对经典的解读必须与时代精神相切合,方能显出生命力。我们不能完全在古人的框架下研究儒学,甚至在这个范围内都达不到,一提儒学就只是指《论
语》《孟子》。
   
     我们传统的学术体系完全被消解掉了,经学被划分到来现代学科体制的不同科目下,被用西方学术学的观点、概念、方法肢解。而现在所谓国学,也缺乏恰当的定位,在现在的而学科体制内找不到位置。
   
    由于笔者是学法律出生,所以对法学的系统性,逻辑性,条理性,明晰性大为赞赏,并引以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典范。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现在对重建传统学术系统有一些不大成熟、粗浅的想法,想在这里发表出来请教下大家,恳请批评指导。

      我的经学观所指的"经",也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第一,应该是六类经典,而不是六部经典。第二、这六部经典是中华上古三代文化主要是周文化的积淀,是中华先民的历史记忆,历史记忆不同于纯历史记载,它融进了先民的思想感情和价值导向,融进了先民的思维方式,是上古的王官学,是春秋战国时代百家学说的重要来源。不单是儒家的经典,只是儒家对上古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比较多加上孔子的整理和保存,使得这六类经典与儒家联系比较紧密。当时实际上收集上古典籍i阐述自己学派的观点的不止儒家,墨家学派《墨子》中也有大量的“书经”的引用和记载,道家时至今日也以《易经》为经典。
   
     有人说,国学只能指经学,而不能包括佛道,更不能包括国画、诗词、金石学等,我认为太狭隘。还有人说,应把国学等于中国古典学,与西方的古典学想对应,这样就国学在现代学科分类中就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了,从而避免尴尬的局面。因为国学的范围太模糊了。我认为这三个概念可以并列,而又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当然它们是子概念与类概念、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

    我界定的古典学,范围应该是包含着经学、然后包括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期的诸子百家的学说,主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轴心时代中国范围崛起的诸家学说,这是后来中国几千年的学术的渊源,也对应于西方的古典时代。大多数是春秋战国时期,也包括秦、西汉的部分重要著作,不仅因为秦汉是其余波,去圣未远,也因为很多著作是到此时才形成书,而主要内容是先秦就积累的,后人只不过有所补充和完善。

    然后国学是包括上述“经学”“中国古典学”一个范围更广泛的概念,举凡中国传统旧有学术都在国学范围之内。

    详而论之,经学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学,也即六类经书之学,是上古文化的积淀,渊源于三代王官学,成熟于汉代。中国古典学,除了经学之外,主要还包括诸子九流之学,再加上史部的《国语》《战国策》,集部的《楚辞》,另外《周髀算经》《九章算术》《黄帝内经》《史记》《说文解字》等汉代几种有着重要影响力的著作。而国学,除了上述学派之外,三教之学、四部之学、国画、中医、古典乐器、金石古玩等等无所不包。


    (作者 刚毅木讷)

评分

参与人数 2銀子 +20 收起 理由
好想国学 + 10 支持此观点
神机军师dmj + 10 很好的讨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6: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今天谈复兴传统,还缺乏一种大气。就是缺乏一种整合百家的系统的、完整的并且能够解释我们现实困境与指明出路的理论。我们现在说的儒学,都是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莫宗一是,或者支离破碎,只是一些关于儒学观点的探讨和议论,我们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都争论不休。这种现状怎么可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07: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所言甚是。
中学西学本各有所长,且彼此存在重合交集。
若双方退守各自原有体系,自说自话,何以应对当今世界之大变局。
当今学者应有时代感使命感,力求学贯中西,兼容左右,以我为主,整合百家,以期摸索出一条可行之道。
现在学界关注的是学术细节上的门户之见,缺乏一种大气。
大气者,本体也。本体不立,遑论其-他?
在下看来,传统诸子百家继而儒释道,虽立论各有侧重,但分歧不在本体。
何者?
本体即道,道即太极。
太极与阴阳存在着一种“相与为三而一其三”的关系。
此即王夫之所谓:
“或曰,抟聚而合一之也;或曰,分析而各一之也。”
就是说,合一,则道为整体,各一,则道为三构成要素之一。
王夫之进而释曰:
“抟聚而合一之者,谓阴阳皆偶合者也。同即异,总即别,成即毁,而道函其外”。
“分析而各一之者,谓阴阳不可稍有所畸胜,阴归于阴,阳归于阳,而道在其中”。
此处的“道在其中”之道,也即“易立乎其中”之中道,在下所谓之中介也。
对本体的理解,道家偏于“抟聚而合一”;佛家偏于“分析而各一”;而儒家则兼容之。
而外来西学则不然,偏以孤阳(精神)或孤阴(物质)为本体,不见太极(中介)。
本体分歧,于此凸显。
是故,西化大敌当前,整合百家乃国学复兴第一要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神机军师版主评语:“很好的讨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4 00: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整合百家乃国学复兴第一要务,支持此观点。我正在做这件事,在论坛讲堂上先发表了《新编易经》,请指正。易经由哲学术的易和易学术的易两部组成,哲学术的易的代表《周易》,包括儒家和道家。是以存在事物的行为现象为主。易学术的易的代表《八字》、《八卦》、《风水》。是以存在事物的作用现象为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