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中华之本体

[思想综合] 尤崇遐:谈谈广义认识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07: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学界关注的是学术细节上的门户之见,缺乏一种大气。
当今学人应有时代感使命感,力求学贯中西,兼容左右,以我为主,整合百家,以期摸索出一条可行之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08: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DrCrane 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16: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作为认识者兼被认识者,也是存在的一部分,世界通过人来表象它自身。例如,相对于人的感性和理性两种认识能力,就有知觉和概念两种表象。知觉是感性的、零碎的、模糊的表象,很难说它是在认识还是在被认识;概念则是理性的、完整的、清晰的表象。知觉之所以模糊,因为它呈现的是存在与非存在的混合即现象;概念之所以清晰,因为它呈现的是剥离了非存在的存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9 20: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了帖文,你的“广义认识论”无非表达了以下意思:
[人作为认识者兼被认识者,也是存在的一部分,世界通过人来表象它自身。
人作为这一过程的中介,既是认识者,同时也是被认识者,因而不能通过排除自己来“认识”这种关系,只能通过表达自己来“解释”这种关系。]
这里面还需理清我们的世界这个概念,因为世界还有未被认知的物质,因此从认知角度看世界是无限量的。
同时又有一个问题,广义认识论如何产生?这涉及楼主另一主题:《中华文化的本体结构》结合起来看。
从《道德》:“道,可道,非常道。”角度看,道的双重属性也印证了“世界及人”认识论的双重属性。
总之西方哲学如何思辩,概莫能超脱东方的易、道理论范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9 23: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总说人家的学说不“实践”,不知人家的学说就是实践中得到检验,或在实践中检验出来的学说。文化从来都是在矛盾中生存,在对立中成长的。虚幻地想象一个完美的文化,不知其是否存在,能否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用之以贬低他人文化,实为恶劣的体现。

拿一句“天尊地卑”,“实践”了几千年还不知其所由的学说,以求表现自我的优越感,不亦可悲、可怜、可笑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0 02: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体先生文章结论句让人很“开窍”呵,另“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不是一种认识论,而更是一种解释学”深感其说,有了重读欲*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08: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华之本体 于 2012-1-10 08:17 编辑
我看了帖文,你的“广义认识论”无非表达了以下意思:
[人作为认识者兼被认识者,也是存在的一部分,世界通过人来表象它自身。
人作为这一过程的中介,既是认识者,同时也是被认识者,因而不能通过排除自己来“认识 ...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2-1-9 20:23


这里面还需理清我们的世界这个概念,因为世界还有未被认知的物质,因此从认知角度看世界是无限量的。
==========================
谢谢垂顾拙文。
对于学兄的质疑,在下另帖似已语及:
在下将中华文化概括为24字,即:形上三元,中介本位;形下三元,实践本位;文化三元,政*治本位。分述如下:
1、形上者即指本体界。其中三元为有、无、中介,在无关系的先验阶段,世界仅仅存在而已,尚未认识到自己,故曰自在;而在超关系的超验阶段,世界认识到了自己,故曰自在自为。
2、而学兄所言“我们的世界”,正处于先验(不认知)和超验(无限认知)之间的经验(现象界、形下界)有限认知阶段,也是形上三元彼此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阶段。故而在下将这些关系称之为“形下三元”,指的是理性(对立关系)、生命(同一关系)和实践(辩证关系)。
3、就文化而言,印度宗教型文化以无为其本体取向,故追求精神;西方经济型文化以有为其本体取向,故追求物质;中华政*治型文化以中介为其本体取向,故行中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09: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仍需重申:
人作为认识者兼被认识者,也是存在的一部分,世界通过人来表象它自身。例如,相对于人的感性和理性两种认识能力,就有知觉和概念两种表象。知觉是感性的、零碎的、模糊的表象,很难说它是在认识还是在被认识;概念则是理性的、完整的、清晰的表象。知觉之所以模糊,因为它呈现的是存在与非存在的混合即现象;概念之所以清晰,因为它呈现的是剥离了非存在的存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 14: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又看了一遍,古越中兴兄的发言,很有见地。

我认为还有一个角度:人虽然被“客体化”是客体,但从“繁衍生息”的角度看生命,人又成为主体(存在的主体)。世界“被认识”、人通过世界来表象自身。康德理论把本体“人”化,看来并不是“不可知”“无可知”。应该是追求“可知”的一个思路。

“人”具备作为“本体”的可能性、
儒家“人参天地”哲学思想之下,康德理论上桌面“取了一杯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16: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虽然被“客体化”是客体,但从“繁衍生息”的角度看生命,人又成为主体(存在的主体)。世界“被认识”、人通过世界来表象自身。康德理论把本体“人”化,看来并不是“不可知”“无可知”。应该是追求“可知”的一个思路。

“人”具备作为“本体”的可能性、儒家“人参天地”哲学思想之下,康德理论上桌面“取了一杯羹”。
==============
居士兄说的很好。
人将自身客体化,同时也就是将本体人化。
这与在下“世界是心物悖论,人则是心物统一”的命题是一致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