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164|回复: 28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3 15: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2-5 12:33 编辑
% I2 `5 G+ |- ]1 X( E  X0 u" l7 s0 ^3 N0 A$ w# r/ v5 r$ k
  清朝的历史上,记载了康熙与乾隆都曾经六次下江南。
* H! b% B# {7 Q  乾隆皇帝分别于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1784)年六下江南。他是乘船顺大运河南下,大运河两岸的城市,像济宁、杭州等自然是他停游的地方,另外还巡游了扬州、苏州、镇江、南京等许多风光秀丽的城市。: B( ^$ x/ p2 e& V/ P$ d5 q0 D
0 y% }+ B+ I( o( s( |! F8 {
  乾隆六次南巡时间表; M7 D' s0 F7 F
  第一次    乾隆16年(公元1751年)正月十三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回(乾隆41岁)。. Y" p$ P0 `6 E6 q
  第二次    乾隆22年(公元1757年)正月十一日出发,四月二十六日返回(乾隆47岁)。
$ Z2 X1 p* ~& o  第三次    乾隆27年(公元1762年)正月十二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回(乾隆52岁)。. U+ R' b+ H$ Z/ m- [& V
  第四次    乾隆30年(公元1765年)正月十六日出发,四月二十一日返回(乾隆55岁)。% R% ?" a$ J! I* A* d6 n. A
  第五次    乾隆45年(公元1780年)正月十二日出发,五月初九日返回(乾隆70岁)。# {& S4 u1 }2 v' [. J
  第六次    乾隆49年(公元1784年)正月二十一日出发,四月二十三日返回(乾隆74岁)。
jshsxg.jpg
ql8xwshd.jpg
qlxjnqmt.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30 銀子 +3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30 + 30 家天下的心态。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1-23 15:36 编辑
, I7 u8 R( R5 q& A) U* z" ?: k" y6 O# G. @9 I7 p5 v
  说起乾隆南巡,从官方的史籍到民间的野史中,都有许多描述:或是说他修筑堤堰,功泽千秋;或说他把国家大事都扔给手下大臣,自己迷恋在江南美景中;或说他风流成性,挥霍无度……总之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 |$ J5 j- P2 A& F3 a  实际上乾隆南巡一开始就遭到有些大臣的反对。据《清史纪事本末》一书中记载,乾隆即位不久,听说苏州的景色美如天堂,他很想去江南巡游视察,并派大学士讷亲去江南查看道路。讷亲从心里就不赞成乾隆南巡,所以他在给乾隆的回奏中说苏州根本不算什么风景。乾隆听了讷亲的回报,只好暂时打消了南巡的念头。
2 Z8 E- r! T* Q, R& v, X到了乾隆十四年,江南地方官吏为了迎合乾隆,上奏请求乾隆南巡浙江,这一请求正合乾隆的心思,在当年的十月初五,乾隆宣布两年后举行南巡。( {) e; x7 @6 }% R3 I1 B/ W% |
  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初五日、十七日,乾隆帝泓历相继下了两道上谕,讲述欲于十六年巡幸江南的原因,大致有四点:一是江浙官员代表军民绅衿恭请皇上临幸;二是大学士、九卿援据经史及圣祖南巡之例,建议允其所请;三是江浙地广人稠,应该前去,考察民情戎政,问民疾苦;四是恭奉母后,游览名胜,以尽孝心。* [- }5 F! m3 L; C+ x' Z- y7 {
  这些理由固然存在,但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这就是江浙的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江浙两省虽然地盘不大,人口也不特别多,大约只占国土面积和总人口的2%,但它是鱼米之乡,其经济条件和人文条件都在全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两省上交的赋银赋粮分别达到全国赋银总数的28%和赋粮总数的30%,盐课银占全国盐课银总数的68%,关税占全国税额总数的一半。江浙人文茂盛,是全国文化最发达地区,才子学者之多,数倍数十倍于其他省份。仅以关系到政局和学术文化界的科举而言,从顺治三年到乾隆六十年的150年里,共举行了61科,其中,江浙两省出了51位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87%;出了38位榜眼,占榜眼总数62%;出了47位探花,占探花总数77%。再就大学士九卿督抚来看,江浙两省出了很多大学士和尚书总督巡抚,像状元出身的吕宫、徐元文、于敏中等都任至大学士。另一方面,江苏、浙江又是明末遗民活动的中心,反清思想和反清言行一直不断,发生了多起文*字*狱。没有江苏、浙江这两个省巨大的财政收入和绅衿支持,清朝的统治是很难巩固的。牢固控制住江浙,充分利用江浙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来发展其“盛世”,这就是乾隆六下江南的根本原因。6 E/ m; K3 U& B& ^
  乾隆帝于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宁(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后四次还要到浙江的海宁。
, u1 R/ F) s& V( r( E9 |5 p0 s0 Q; I  康熙当年南巡主要是为了视察水利,乾隆也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亲自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
! r3 N' s# Q6 c  ~1 c# w  第一次南巡时,乾隆来到洪泽湖,视察水利工程,他了解到高家堰与蒋家坝之间的黄河大堤只有三座大坝,每年到了夏秋两季,洪泽湖水位上涨,由于排泄不畅,很容易发生水灾。河道总督高斌提了一个方案,建议再增加两座坝,乾隆接受了这个意见。+ r" X" b3 d% l" j) L7 x0 H+ A
  这样,高家堰就共有了五座水坝,分别被命名为“仁”、“义”、“智”、“礼”、“信”。每当洪泽湖水位上涨时,根据水势情况,五座大坝可以及时分别调节水的流速和流量,非常有效地保证了大堤和下游的安全。7 \, c0 M0 X: W& L2 L
  乾隆第三次南巡时,又制定了清口水志,规定:上坝的水位上涨一尺,下坝的闸门可以开到十丈。河道官员遵守这一规定,确保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下游的各州县避免了水患的灾害。) i' _6 [# p% w8 b
  徐州附近黄河大堤也是乾隆要巡察的重点之一。乾隆多次来到这里。根据乾隆的命令,这里先后修筑的防洪石堤大坝全长70多华里。
; b4 S6 j8 m: i/ g: X0 n! w  浙江的海宁州和仁和县,是江海的交汇处,每天都要发生两次大潮汐。一旦海堤被冲垮,整个江南将一片汪洋。早在汉朝的时候,人们就已开始在这里修建海塘,以后历代修筑海塘,一直没有间断过。1 h. J) e( ?# d6 ]) X6 ^
  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浙江又一次水情告急,而在海塘施工中又出现了石塘、柴塘之争。究竟是修筑石塘,还是修筑柴塘意见不统一。
- a$ Y9 `8 n* ?: U# [& p  乾隆第三次南巡到达海宁的第二天,马上亲临现场,亲自试验打桩。他看到如果修建石塘,必须从旧塘坝向后移数十丈才能打桩,这样势必会毁掉许多百姓的田地和村庄,乾隆看到这种情况说,本来想保护民众,现在反而先害了他们。于是乾隆决定先修筑柴塘,并要求每年用竹篓装上石头加固。
3 C" {) L1 T9 A  S2 g  在第五次南巡时,乾隆见到堤坝的泥土被湍急的水流不断冲走,装石头的竹篓都露了出来。于是乾隆决定在可以修建石塘的地方,都改建鱼鳞石塘。
& S% Z8 s5 K6 ^# M; E( W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时,下令继续修筑范公塘石坝。海塘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保护了江南水乡的繁华昌盛。
4 R! P8 X5 ~1 S, K# u  h) i  乾隆南巡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笼络人心。凡是他所经过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减免了赋税。9 @4 Q, @2 X; K4 |/ }: m  w* z
  乾隆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要赏赐他的子孙功名。
$ V5 _% T* o! t  在南巡途中,乾隆一方面多次在各地的孔庙行礼,另一方面对前来拜见的文人士子,他亲自命题考试。他出的不少考题,摆脱了科举考试的八股陋习而注重实际应用。如浙江省大修海塘,他就以《海塘得失策》为题。取得一等成绩的考生,立即授予官职,这样就选拔了许多实用的人才。& u- L4 O8 B2 r" `! `% w, D: _+ U9 M. o
  由于江南一带人才荟萃,读书应试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给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官办学府增加名额。
# t$ x2 T/ [& K- {. K5 _, b( U; ]' A  《四库全书》告成后,他个人掏腰包让人抄录了三份,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并命令地方官吏允许学子们拿出来抄录传看。这些举措,对江浙一带的文化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 t) u+ A6 i! b' j: ?  阅兵也是乾隆南巡中重要的活动之一。满族历来有重视骑射,崇尚勇武的传统,历代帝王也都熟练掌握骑马射箭。乾隆历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j* ~% a8 v" a' |  乾隆本想通过阅兵,训练士兵,扭转颓败的风气,并向江南人民显示大清朝的力量。但没想到,阅兵反而闹了许多笑话。乾隆最后一次南巡阅兵是在杭州,嘉庆皇帝后来回忆那次阅兵时的情形说: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一时传为笑谈。
/ R* J" p  S& T乾隆南巡,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饱览山川美景。所以他六次南巡每次都带画师随行,将喜爱的江南景色摹绘成图,在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仿建。
3 ?* K( B- ]! O6 m! W) X, w# |/ o. V  南京的瞻园、海宁的安澜园、杭州的小有天园和苏州的狮子林,这江南的四大名园后来都在圆明园中一一重新造了一座。: I# S, B; g$ L: X
  杭州的雷锋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西湖十景,更是实景仿制,连景点的名称都原样照搬。
7 V2 `, N% I* K& _  苏州的狮子林乾隆特别喜爱,于是又在避暑山庄仿建一所。搬进避暑山庄的,还有镇江的金山寺、嘉兴的烟雨楼和仿宁波天一阁而建的文津阁、仿无锡的寄畅园及双湖夹镜等多处江南名胜。" `+ d6 M' |" R' d; _
  康熙南巡还是比较简朴。他第一次南巡的时候,途中经过丹阳、常州、无锡,一路上没有停留,昼夜行船三百六十余里。. r  F  W. Q- y: f; R* h
  康熙南巡时,主要是住在地方官员的官邸,只有在扬州、杭州等地,建造了少量行宫。乾隆下江南就要比康熙南巡奢华得多了。从北京到杭州,沿途建造了三十个行宫。乾隆乘的御舟被称为安福舻、翔凤艇,共有五艘,制作工艺极其精美。整个南巡船队共约有一千多只船。一路上吃的、用的,就连喝的水,都由沿途各地事先做好准备。
% o; w, q: J; g3 H* N( X  尽管乾隆三令五申严禁铺张,但地方官员为取得他的欢心,无不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投其所好。
/ ?# N% n" z$ X! A  “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这是乾隆第六次南巡写下的诗句,他连做梦都在回味下江南时的情景,充满了无限眷恋。但是,这六次南巡,排场一次比一次大,耗费一次比一次多,甚至造成国库的枯竭,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朝廷中不乏有头脑的官员,多次劝阻乾隆停止南巡,但却多遭到严厉的斥责。7 ^& o& [; q6 x
许多谏阻南巡的官员,都被惩处或罢官。在这种高压下,大臣们谁也不敢再说话,眼睁睁看着国库枯竭,国家走向衰败。
0 m: s9 _( ^4 P" {! D# b  民间传说乾隆喜欢江南美*女,每次南巡时少不了寻花问柳。所以皇后天天和他吵闹,乾隆一气之下,将皇后遣送回京。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将皇后遣送回京确有其事,这在乾隆三十年《春季档》中就有记载。
5 z+ x. y( _. r2 F+ c  六下江南所经之地和所做之事,虽然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缙绅,培植士类,阅兵祭陵。8 l- M. S: d4 j
  乾隆帝在六下江南期间,多次下谕,蠲免江、浙、皖上千万两银子。第一次南巡时,谕免乾隆元年至十三年江苏积欠赋银228万两、安徽积欠30万余两,及浙江本年应征银30万两。二次南巡,谕免江、浙、皖三省二十一年以前积欠钱粮,又免浙江漕银20余万两。三次南巡,谕免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三省积欠钱粮,又免浙江漕银等项27万余两。四次南巡,谕免江苏、安徽钱粮143万余两及浙江13万余两。五次南巡,谕免江苏、安徽三十九年至四十四年欠银130余万两。六次南巡,谕免江苏、安徽欠银130余万两。总计六次南巡免银在1000万两以上。4 R# `% o7 F/ f/ \/ A% z
  以皇祖之心为心的乾隆帝,也像其祖父那样,极其重视河工海防,把它视为六巡江南的一个主要任务。江苏、安徽、浙江经常发生水灾,乾隆七年,黄河、淮河同时涨水,江苏、安徽的海州、徐州等府50余州县“水灾甚重”,灾民多达700~800万人。在乾隆写的御制《万寿重宁寺碑记》和《南巡记》里,他着重讲到,“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六巡江浙,计民生之最要,莫如河工海防”,“临幸江浙,原因厪念河工海塘,亲临阅视”。这些话并非空谈,而是乾隆倾尽全力大兴河工的历史实际的真实概括。河工兴修规模之大,投入财力物力人力之巨,兴修时间之长,乾隆可以称之为古今惟一的帝王。以经费而言,每年河工固定的“岁修费”,多达380余万两,约占每年朝廷“岁出”额数1/10强。临时兴修的大工程,又动辄用银几百万两,像蔺阳青龙岗之工,“费帑至二千余万”。
' z$ t" `; q: H8 u9 x, q  在乾隆四十九年的御制《南巡记》里,他对几十年大兴河工的情形作了总结,主要是四大工程。第一项大工程是定清口水志,加固高堰大堤,基本上保护了淮安、扬州、泰州、盐城、通州等富庶地区免受水淹。第二项大工程是陶庄引河工程,在陶庄开挖一条引河,宽80~90余丈,长1000余丈,深一丈余,以防止黄河河水倒灌清口。引河开成以后,解决了“倒灌之患”。第三项大工程是在浙江老盐仓一带修建鱼鳞石塘,历时三年,花银数百万两,修建好鱼鳞石塘4100余丈。第四项大工程是将原有范公塘一带的土塘,添筑石塘,修了三年多。这对保护沿海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起了重大作用。五六十年以后,陈文述对比当年海塘利民和现在海塘失修灾害加剧时,写下有感而作的《议修海塘》诗说:
- K- t: X3 j  U0 i# R8 K0 J  叹息鱼鳞起石塘,当年纯庙此巡方。
7 [! R9 ]6 ]& V- |% {# J  翠华亲莅纾长策,玉简明禋赐御香。  ^6 X' g3 H* x5 E- D; Y& }
  列郡田庐资保障,万家衣食赖农桑。
8 d0 ^2 s* ]5 l7 c  Z  如何六十年来事,容得三吴骇浪狂。
$ _! ~1 Z" ?6 F( b$ ]/ J  另外,《南巡记》里还提到将高家堰的三堡、六堡等原来用砖砌的堤一律改为石堤,徐州城外添筑石堤直至山脚。仅据《清高宗实录》的记载,六巡期间,乾隆对黄河、淮河的河工及浙江、江苏的海塘,下达了数以百计的上谕,指示治理,动用了几千万两帑银,完成了多项工程,对减少洪灾、保护百姓田园庐舍和生命安全,起了不能抹煞的重大作用。$ \0 B3 ]8 j: I' ?' V8 c
  南巡期间,乾隆对礼遇致仕大臣和“培养士类”做了大量工作。他重新起用或擢用办事实心颇有政绩的大臣,像原任大学士的陈世倌、史贻直和大学士管江南河道总督的高斌,都是当时的能臣,仅因小过或一时不顺上意,而被降被革被致仕,使其才干无所施展,于国于己皆有损害,现在借南巡之机,乾隆谕命他们三位都官复原职。原礼部侍郎沈德潜乃江南文坛泰斗、大诗人,原刑部尚书钱陈群诗书皆优,二人皆为乾隆帝所赏识器重,在江南甚至在全国文人士子中影响很大,可以说是德高望重。乾隆南巡时,对二人十分优遇,既赐沈德潜御诗,又为沈主持的紫阳书院题额“白鹿遗规”,并亲写长诗相赐,还加沈德潜礼部尚书衔,给俸,谕令钱陈群依其原官刑部尚书给俸。这在缙绅中当然会产生良好影响。
& ~" D1 A& A4 j/ I  更重要的是“培植士类”。主要措施有二:一是增加生员名额。六次南巡,大约增加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生员名额5664名。也就是说,每次南巡增录的生员,相当于每三年一次录取的名额1/4左右。二是考试敬献诗赋的士子。试题均由乾隆亲出。第一次考试江苏、安徽、浙江进献诗赋的士子时,江南(江苏、安徽)取了一等5名,依名次顺序是蒋雍植、钱大昕、吴烺、褚寅亮、吴志鸿。浙江取中一等3名,即谢墉、陈鸿宝、王右曾,均特赐举人,授为内阁中书。以后五次南巡,每次取中的士子,名额又多了一些。
! Z8 e  e. D; a9 G  U" Z, m* k5 N! Q  通过这六次的考试,清政府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饱学之士,他们之中的一部分,有的成为政界能臣,有的学界泰斗,有的诗文书画大家。先以第一次取中的八位士子来看,江南一等第二名的钱大昕,历任编修、侍讲学士、学政、少詹事,精研经史,诗文特优,著作等身,撰《南巡盛典•金山》
6 e, k8 C. D* M  写了《唐石经考》、《二十二史考异》(100卷)、《元史艺文志》、《潜揅堂文集》(50卷)、《诗集》(20卷)等几十种著作,被公认为有清一代经史权威、学界泰斗、文坛大家、诗词巨匠。谢墉,浙江一等第一名,历任编修、内阁学士、殿试读卷官、吏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国史馆副总裁、四库全书馆总阅。另外,褚寅亮、王右曾等人也是著述甚多,成就很大。
% Z" F8 \' h* v6 Z2 N# B' `& @/ g  以后第二、三、四、五、六次取中的士子,也是人才济济。像孙士毅,历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云南巡抚、两广总督、吏部尚书、大学士。王昶,历任鸿胪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考取的士子中,不少人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辑工作,有些人还是重要人物,对编纂《四库全书》做出了突出贡献。仅据初步统计,名列四库全书馆任事官员的便有十六七位,他们是副总裁沈初,总阅官谢墉,总纂官陆锡熊、孙士毅,总校官陆费墀,翰林院提调官冯应榴,武英殿提调官韦谦恒,总目协勘官程晋芳,纂修官、分校官金榜、王念孙、张培、鲍之钟、沈叔埏、杨揆、赵怀玉等。! D& `; S& c, `, F4 T
  南巡期间,乾隆还在苏州、杭州、江宁、嘉兴等地多次阅兵,检阅军队操练,整饬营务,对所到之地的地方官员予以考核奖惩升降。另外,他还游遍江南名胜,观古赏景,悦目怡心,赋诗唱和,题字留念,广写匾额。# ]1 R0 s% U5 \9 M( t
  到了乾隆晚年,他才完全认识到南巡的错误。在《清史稿》的《吴熊光传》中,记载了乾隆说:我当皇帝六十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
7 Q. j& {3 ~7 \5 B( T7 @2 i% S  六下江南,有得有失,有利有害。通过六巡,乾隆帝相当清楚地了解江南的官风民情,又大兴河工,广蠲赋税,礼遇致仕大臣,培植士子,宣扬了圣恩,对争取缙绅士民,安定江浙,保护百姓的身家性命财产,发展生产,丰富文化,创造和延续“大清全盛之势”,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开支确实十分巨大,每次南巡,历时四五个月,随驾当差的官兵一般是3000名左右,约需用马6000匹和船四五百只,还有几千名役夫,用掉了上百万银两,还给民间带来了极大的骚扰。乾隆对此也很了解,他在四十九年的御制《南巡记》里,既讲述了“西师”、“南巡”两件大事成功的原因,又明确指出,不具备君主之“无欲”、扈驾人员之“守法”、官员之“奉公”、民人之“瞻觐亲切”这四个条件,不可言南巡。过了十几年,他对南巡的劳民伤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军机章京吴熊光说:“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
. Z3 t5 _- s( h' \  乾隆南巡耗资巨大,以后的清朝皇帝再也没人仿效过。因为后来的清朝国库已经承担不起了。六次南巡,留给人们的是一个“康乾盛世”的奢华美景,此后,大清王朝开始一步步地走向衰落。
8qgzsjt.jpg
qlshyd.jpg
hongzeh.jpg
kejshzz.jpg
qlxjngxt.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1-23 15:37 编辑
) {5 M$ d2 v: Y& S. u
/ I1 B% \9 j5 `! D  雍正即位之谜和乾隆皇帝母亲身世
# x' w# `" h0 p8 L7 T1 C- h1 h2 j3 b$ g4 M" t
  有人就说了,雍正即位是篡其弟皇十四子的位,康熙晚年他遗诏就是传位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成“于”字了,这等于篡了他弟弟的位。大家看这样的,传位十四,那就把它改了,十字上头加一横,底下加一勾,就“传位于四子”,传位雍正了。好多的书,好多的故事,野史都这么说。
: s0 L' B0 V# f0 P2 j7 l! m  这个事情经不住推敲,为什么说经不住推敲呢?# m: z2 N# t/ t+ O6 E) G
  第一点,当时这个“于”字写繁体字,我们今天写简体字,以前的于是繁体的于,繁体字的于应是“於”,那这个“十”字改成“于”字就不大容易了,这是一。第二,清朝当时的行文的习惯,它称做皇十四子,皇四子,前头有个皇字,如果改的话,那就变成“传位于皇于四子”,就不通了,还有第三,当时传位的诏书是满汉两种,满文和汉文两种,汉文你说把“十”字改成“于”字也还有一点意思,那你把满文改了就没法改了。7 H3 I/ d4 `! `, u- A" @
  根据这三点理由呢,就说康熙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不成立。
% l+ f" X- G' q$ [  历史上就雍正即位说的说法有许多种,也就是说雍正的皇位得来不正,为何会有这种说法呢?主要是因为雍正对曾经帮助过他的两个人——隆可多,年羹尧进行了杀害,雍正在得皇位之前和得皇位之后对其兄弟(老8和老14)态度不一等。
' E5 m' s' [# l7 L" j但雍正是不是真的篡位了,据分析应该不是篡位,主要有以下原因:
, e' v2 }% `0 t! c* I1 x4 s' P+ H  有人说康熙本要把皇位传给14阿哥,但雍正找人改了遗诏,即把“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四阿哥”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以前的于是繁体的于,而于是简体字,繁体字的于应是“於”怎篡改,所以这种说法不成立。! A% a5 Q' K  V4 l2 D, P: U
  爱新觉罗•泓历,生于康熙五十年,是当时雍亲王胤禛的第四个儿子,雍正十三年九月25岁时继位登基为君,嘉庆元年正月禅位于皇十五子颙琰,当太上皇帝,四年正月初三日病逝,享年89岁。
5 S' K( l8 d' C) w  根据《清实录》等官方书籍档案的记载,乾隆皇帝泓历的父亲是雍正帝胤禛,母亲是四品典仪凌柱之女钮祜禄氏。但是,很早以来,尤其是清亡之后的一段时间,野史、文人评述和民间传说,不少是说乾隆并非雍正帝妃的儿子,而是汉人汉女之子。最为流行的一种传说是雍和宫法*轮殿说,泓历是汉官陈阁老陈世倌的儿子。陈世倌是浙江海宁人,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与雍亲王家常有来往。有一年,雍亲王的福晋和陈阁老的夫人在同一天生下了孩子,雍亲王让陈阁老家把夫人生的男孩抱进王府看看。陈家把男孩送去,当天王府把孩子送出来,陈阁老回到家中一看,自己原来的那个男孩已经变成了女孩,陈阁老知道事关身家性命,不敢声张。那个抱入王府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泓历。泓历即位为帝以后,知道了真*相,便六下江南,探望亲生父母,并且六次南巡之时,有四次住在陈阁老家的安澜园,以便和父母相聚。
, e, c% ~4 }6 `; B  这个传说虽然最为流行,但是毕竟不是事实,至少有四个无法解答的疑问。
) c0 q. E: T4 ]( ?5 g疑问之一,陈世倌曾不止一次地遭到乾隆帝谴责和处罚。陈世倌为人廉俭纯笃,每在皇帝面前谈及民间水旱疾苦,必反复陈述,甚至流泪泣诉,乾隆深受感动,说:“陈世倌又来为百姓哭矣。”因《平安春信图》此图存在二说:一是画面中为雍正、乾隆父子,二是反映乾隆皇帝不同时期的形象。
! p5 n6 l8 X6 N6 h* ]" R6 W% A( N, t1 c  而加以信任和提升。雍正五年陈世倌以督修水利工程迟误被革职,在家闲居八*九年,乾隆即位后委任其为左副都御史,后历任仓场侍郎、户部左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乾隆六年授文渊阁大学士,升迁不为不快,但一旦有违上意,则予严惩。乾隆十三年十一月,云南巡抚图尔炳阿疏参赵州知州樊广德亏空。按照定例,巡抚参劾属员,应由总督审拟,而内阁却错误地拟为由巡抚审拟。乾隆发现其误,即予痛斥,命将大学士陈世倌、史贻直交部严查议奏。部议应革职。乾隆降旨批示说:陈世倌自补授大学士以来,无参赞之能,多卑琐之节,纶扉重地,实不称职,著照部议革职。随即他又就陈世倌的“卑琐之节”加以具体化,下谕说:朕前谓陈世倌多卑琐之节,并非泛论。例如,陈系浙江人,乃伊因与孔府有交往,便于山东兖州私置田产,“冀分其余润,此岂大臣所为”?谕命山东巡抚,不准陈世倌居住兖州。按常理说,既为人之子,岂能骂父亲“多卑琐之节”,而且具体引例为证,还谕命革其官职不准住居兖州。自诩以孝治天下的乾隆帝,怎能如此斥责亲生父亲,而且诶还要罢其官职呢?) o2 M, }: G, K3 A1 S( b
  疑问之二,所谓乾隆南巡是为了探望亲生父母,四次皆住陈家,可是,陈世倌自十六年蒙恩复官以后,二十二年便以老病奏准解任养老,二十三年二月陛辞,还未成行,于四月病故。而乾隆于十六年一下江南,二十二年再下江南,都没有到海宁,雍正皇帝朝服像第三次南巡起,到六下江南,才去到海宁,视察海塘工程,并住在陈世倌家的隅园,这时陈已故去。乾隆之住陈府,并将隅园赐名为安澜园,显然是为了修建海塘,防御海潮侵袭。
& I5 O, m8 s8 u  _  疑问之三,雍亲王如果要抱养别人之子为己子,并且是抱养汉人之子,这严重违犯了满汉不能过继的法令,更是混淆天潢贵胄的大罪,一旦被争夺皇位的政敌发现,雍亲王便会削爵下狱,永世不能翻身。心思细密疑心特重的雍亲王,他会行此冒天下大不韪之事吗?
* Z9 u) q/ M" b& Q$ G  疑问之四,退一万步说,雍亲王即使胆比天大,敢于做出这等危险万分的事,可是,有这个必要吗?除非他是断子绝孙,并且不能生育,要不然,他绝对不会这样行事的。可是,雍亲王并非断子绝孙之人,此时他才34岁,已有了3个王子,虽然其中两个王子已早殇,但第三个王子泓时已经8岁,并且泓历生下之日,还有一个已经怀孕六七个月的王妃,在这样条件下,雍亲王怎会抱养汉人之子为自己的儿子呢?可见,泓历是陈阁老之子的传说,是无法成立的,不是事实。* u! v+ E* C% Y2 G
  另一种说法是,泓历是雍亲王胤禛的儿子,可是却非钮祜禄氏所生,泓历的生母不是满人,而是汉女。这种说法说,雍亲王在热河打猎时,射中一头梅花鹿,雍亲王喝了鹿血后欲火中烧,难以忍耐,附近又无王妃妾媵,就抓住山庄中的一个汉人女子上了床,后来这个汉女生下了泓历。这个故事虽然生动,但一则这是野史所云,传说所述,并且这些野史、传说还是清亡以后形成出来的。既是时间很晚的野史、传说,如果找不出早年的文献碑刻档案等等可靠的史料予以佐证,是不能当作事实来对待的,难以令人信服。再则,避暑山庄乃天子所居,规画之密,守御之严,禁令之多,山庄之内及其周围,岂容民女进入?更不可能让民女在此长期居住,耕田过活,这个汉女从何而来?" Q/ _' u$ y) S5 q- ?% ]  D8 b$ Z
  还有一些传说,也与此类似,时间晚,破绽多,难以相信。
' F6 K' c0 k- y% h. `9 [  不过,有几条史料,对于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的记述,不尽一致。+ ?! P6 W4 `% [6 Z6 ~5 n: @3 V
  《玉牒》载:
* O1 c8 r# t- A, w- t  乾隆为孝圣太后打造的金发塔世宗宪皇帝(雍正帝)第四子高宗纯皇帝(乾隆帝),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凌柱之女诞于雍和宫。
' `* X$ M/ w/ K) U! s  《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载:: j$ b' `0 U/ z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遵太后圣母谕旨:侧福晋年氏封为贵妃,侧福晋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该部知道。
; [* R1 ]- `, ^/ k  成书于乾隆六年的《清世宗实录》卷四却在熹妃的记述上有了差异。它写道:$ T4 y5 Y: N" o3 ~" ?5 f: l9 R
甲子(二月十四日),谕礼部:奉皇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禄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 p7 \1 O7 Q( N/ `6 Q) b2 d
  成书于乾隆十七年的《永宪录》卷二,对熹妃的记述与《谕旨汇编》基本相同,时间却有差异。它写道:
( N) {# p1 B0 A$ l  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二十二日),上御太和殿,遣使册立中宫那拉氏为皇后,诏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为贵妃,李氏为齐妃,钱氏为熹妃,宋氏为裕嫔,耿氏为懋嫔。
8 |* ]; Z, l9 A0 `6 B; b  l' p  为什么《汉文谕旨》把受封熹妃的人写为格格钱氏,而《清世宗实录》却写为格格钮祜禄氏,《玉牒》也写为乾隆之母钮祜禄氏?这个问题还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X+ X+ {7 \2 q& G+ k
  综上所述,虽然一些野史、传说与某些近人的评述,给乾隆帝泓历找了另外的人当作他的生父生母,但都无确凿可靠的史料为证,难以令人信服。所以,应该还是《清实录》等官方文书档案的记载,是符合实际的,乾隆帝泓历的亲生父亲是雍正帝胤禛,亲生母亲是四品典仪凌柱之女钮祜禄氏。所谓“乾隆帝的生母是海宁陈世倌夫人”之说属于子虚乌有。
207yongz.jpg
204430ql.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下江南为何绕道
, s2 w4 H2 j" v! `
! Z1 u6 z1 h+ W( z  清朝乾隆帝对产于安徽的“天下第一石”灵璧石情有独钟。六下江南有三次因喜欢灵璧石而绕道灵璧石产地,题诗,题字,留下许多故事。
9 s3 A& z/ U, t( }( o/ b( x# V, w  为了能与灵璧石相伴。每次绕道,乾隆总要选采一批较好的灵璧石运回北京故宫。有些灵璧石上沟壑纵横,绳痕累累,多是当时搬运过程中绳索勒痕所致。许多石头放在一起仿佛山峦连绵,气势磅礴,虽经数百年风雨霜雪,其尊容无损,叩击时仍发出金振玉声,且乐音独具。% g0 a4 t; M% w& D3 Z3 n" y2 N
  ■御题“玉磬庵”
1 j' f, p' J8 i7 p+ z) S6 V; a4 H  乾隆二十二(175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第一次绕道灵璧石产地磬云山。磬云山因出产磬石而得名,灵壁磬石之音,金振玉声,为历代帝王选为各种大典的乐器。磬云山山顶在明万历年间修了一个龙门寺,乾隆夜晚就住在这里。寺旁庵寺里住着一个尼姑,品德贤淑,典雅大气,还热爱书法和灵璧石,乾隆当晚与尼姑长谈书法及灵璧石至深夜。第二天,尼姑带着乾隆一行人,先观看了磬云山上宋代摩崖佛雕及宋代挖采灵璧磐石遗留的老坑。乾隆深感灵璧磬石文化的博大精深。临走为庵寺御题:“玉磬庵”。落款乾隆二十二年。当时就用磐石刻成长1.2米、宽0.6米、厚0.1米的匾额放置在庵寺的门额上。抗日战争期间,庵寺毁于失修,“玉磬庵”碑匾保存至今。
: y5 ~* S/ I8 {* E  ■口封“博士村”9 s+ H! M( E$ E5 n9 R9 P1 M- Z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第三次下江南。至徐州时,第二次绕道灵璧石产地。当时在河道边发现一块据传说是当年宋徽宗“花石纲”遗石——蟠龙石。这块灵璧石虽经多年风霜雨雪,依然风彩依旧,乾隆见之赞不绝口,绕石一圈。随从同声称赞:“此石有皇家气度”。乾隆下旨将该石搬运到徐州行宫内。供其观赏。% j" y) Q' f; G, @$ v! w3 n
乾隆询问这块灵璧石的产地,御前官员禀明产自宿州灵璧县磬云山,乾隆当即决定微服私访磬云山。在去磬云山的路上,经过一个村庄,乾隆见农民正在秋收,路上掉了不少庄稼,就随手捡了一棵豆子问一位老人:“这是什么庄稼?”* v8 j7 ?3 v+ R
  老人答道:“这是黄豆”
4 v' p$ _( U9 l% g, Q& v  乾隆又问:“你怎么知道它是黄豆?”
& d. T2 w; R$ ]- m- Y- ~& O7 X  老人答:“观其外知其内。”" q. \% E* ~( I$ y/ n
  乾隆随即剥开豆荚一看,果然不错。乾隆认为这位老人了不起,不剥开豆荚竟然知道里面豆子的颜色。$ \1 p) n* B+ P. E
  乾隆又捡起一棵带荚的豆角问一位农妇:“这是什么庄稼?”+ R, p4 X6 B* D  M1 i1 a5 @% }- Y
  农妇答道:“那是绿豆。”
7 `8 k( z7 E& Y2 P$ t' e" o  乾隆剥开一看,果然是绿豆。后来乾隆又捡起几棵带荚的庄稼问一些儿童,儿童把红豆、黑豆的颜色回答得十分准确。乾隆认为这个村庄的男女老幼都了不起,可以称为博学多才之士,叫“博士村比较合适”。于是此村就改为博士村,沿用至今。* k) b, C- Y7 }6 T# R& x$ l
  ■书写“天下第一石”5 s# M5 s/ i+ C4 I! ?  N- p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再次南巡住在徐州行宫。看到“蟠龙石”。勾起了对灵璧磬云山的回忆,于是决定再去磬云山看看,当天就赶到了磬云山龙门寺,先到庙里进香,随后去“玉磬庵”。当时尼姑正在练书法,见乾隆到来,当即双手合掌口念“阿弥陀佛”。两人随即交谈起来,当谈到灵璧磬石形、音之特点时,乾隆兴致很高,尼姑便将自己珍藏的一块灵璧磬石山峰示予乾隆。乾隆爱不释手,尼姑看出他有索石之意,但实在舍不得将此石送人。又恐伤了皇上尊严。乾隆无奈之下,左顾右盼看到旁边有盘未下完的棋局,便心生一计要求尼姑陪他下棋,并说:“如果朕下输了。就将随身所带佩玉给你;如果你输了,就将这块灵璧石给朕。”尼姑无奈之下,只好与乾隆对弈。双方都下得十分认真,尼姑棋高一筹,乾隆输掉了佩玉。乾隆输掉佩玉心有不快,得不到灵璧石更是身心不安。
% ]! U, b. v% B  为得到灵璧石。乾隆要求尼姑再下三局。尼姑看出乾隆爱石心切,只好将此灵璧馨石山峰献给乾隆。乾隆为表感谢。在尼姑书桌山写下“天下第一石”相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5 }; c5 p  T, ~2 A" E

' Q4 x; |0 O' p) e% o  也许有人不相信,那就以豆腐为例吧!这是素菜中最普通的,可是在有心人的手里,它却成了魔术的道具。逢到冬天,常常吃麻辣豆腐,红白斑驳的色彩,带着炉火的热度滑入喉咙,直到心口,让人不经意地想起“红炉一点雪”的禅宗公案。黄豆芽有个雅名叫“银丝钓葫芦”,豆腐如果和它一起下锅烩煮,可以说是气味相投,但又别开生面。青菜豆腐汤是最平常的一种素汤,但我们却常吃常新:因为它白绿相映,给人以鲜明的视觉美感,引发一尘不染的联想;进而想起“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也可以使人脑海中生起白莲绿叶的画面。它的滋味是清淡朴素的,但却如中国茶一样隽永深长。所以有些素菜馆给它取了个最高贵的名字:华严清品,似乎提醒我们:平凡才是真正的崇高……至于其它类素菜的组合,更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如果端上的是豆腐炒菠菜,就让人想起两句诗来:金镶白玉饭,红嘴绿鹦哥。相传当年乾隆下江南,避雨在一个农妇的家里,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吃到这碗菜,竟然连汤都喝得一滴不剩!他问菜名,农妇就用这两句话来作答。
* v, A& J6 a8 f  n8 z' {  “金镶白玉饭,红嘴绿鹦哥”的由来据说是这样的。5 D* @6 x, m2 Y" @; Y: w+ y6 C  D
  话表当年乾隆下江南来到海宁。有一天,他穿了便服,出外私行察访。一不带太监,二不带卫士,独个儿的走啊走啊,沿着钱塘江北岸海塘走去。他时而看看海塘,时而看看江潮,时而瞧瞧桑林,时而望望田埂,游兴很浓,忘了时刻。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们都歇工回家吃饭了,才感到有点饥饿,想吃点东西。想吃,就越是感到饿,越感到饿,就越想吃。一时肚子里就“咕冬咕冬”像打小鼓。这光景他从来没有碰到过。平时在宫中,山珍海味、燕窝参汤,什么没有?也不知道啥叫饥饿。今朝走得吃力,就尝到挨饿的滋味了。
/ d0 }4 F, Q" P$ u6 J* _  可是,回到海宁州驻跸的“安澜园”去用膳,还有好多路。此刻乾隆脚腿已经发软,嘴巴也流口水,实在熬不牢。心想,只好到旁边农家去讨餐便饭来吃了。他打定主意,就老着面皮,向一户农家走去。正好这户人家的老头子在外面干活没回来,老妈妈在等着老头子回来吃饭。8 d% _, U/ }1 K9 C, T
  乾隆走了进去,开口就说:“老妈妈,我是过路的客商,想在你这里借用一餐便饭,等歇叫伙计给你送来饭钱,可好?”
- F0 C; o* t- C) s, V  “嘿!看你客官说的,上门便是客,农家虽穷,也得待客人啊,怎能收你的饭钱?快请坐吧!”老妈妈说着,就打开锅盖,从锅子里端出一碗烫呼呼的小菜,再盛一碗饭,摆在桌上请乾隆吃。  {7 |2 t  J( L
  乾隆也不客气,坐下桌拿起筷子就扒饭。再看看菜,咦,这是啥小菜呢?一块块是外面又黄又焦,里面又自又嫩,夹着那一片片碧绿的叶儿,一个个艳红的头儿,又香又爽口,真是一碗好小菜呵!咳,我做皇帝做了这许多年,也从来没有吃到过这样好的小菜,可见宫廷里那些厨师,都是饭桶!乾隆边吃边想,一碗饭一碗菜吃得滑脱精光,连汤也喝个干干净净。老妈妈在旁边看得正暗暗好笑。
# L7 w4 k; W  F# Y$ R: M: P  乾隆嘴—抹,问道:“老妈妈,你这是什么菜,叫啥名称?真崭,崭极了!”8 X9 K& r& F: ]" p1 ?6 M( s
  乾隆这么一说,露了马脚。老妈妈想:这老倌一定不是个平民百姓,怎么连菠菜烧豆腐也不识得?我就定个菜名,叫你听都听不懂。就对乾隆哈哈笑道:“客官呀,你是外路人,这菜名怎么能识得!它叫‘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懂不懂?”; J' q$ w) ~, _$ X0 l
  乾隆还算聪明,手一拍连声称赞道:“妙!妙极了!黄里包白,好像金子镶白玉,绿里点红,正是红嘴绿鹦哥了!好菜名啊好菜名!”乾隆说罢,向老妈妈道了谢,喜孜孜地回到海宁城里去。2 W+ K" ~5 @. W# a7 H' e7 U6 P
  后来,乾隆南巡回京,一想到“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就余味犹存。一日,他下一旨叫御厨房烧这只菜。真是天晓得,不要说是御厨房的厨师,就是厨师的祖宗也不管用。他们不但烧不来,就是听也从来没听见过!但有啥办法呢?皇帝的圣口已开,这是非要办到不可的。要是办不到,就只有杀头。结果御厨房烧出来的东西,当然牛头不对马嘴。乾隆一怒之下,杀了几个厨师。后来由于宰相进谏,总算恩准限期查明。待官派人到海宁四处打听,才知道还是菠菜烧豆腐哩!宫里的其他厨师这才免了一场灾难。
! K2 l+ p: U/ B$ Q8 p# n% m& h  “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这个菜终于做出来了,乾隆一看确实是一模一样,心里好不高兴。可是他吃了几筷以后,就觉得淡而无味,把碗推过一旁。
9 |. i/ w1 Z; A! X; s$ Q啥原因呢?说来也很简单,因为他是个山珍海味吃厌了的人,那次在乡下难得有一次挨饿的机会,所以吃得津津有味,把它当成天下第一只好菜。如今他又身在大内,天天锦衣玉食,一只农村里的家常菜——菠菜烧豆腐,怎么能引得起他的食欲呵!然而他这个南下时带回的兴味,却屈死了几个厨师哩。
hz3967.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2-13 14:14 编辑
1 j0 u! B* G4 j" X" n* ^1 f8 Q9 |; d6 I& b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桔乡罚戏6 B% m$ ]& R) c4 E: e" J

/ f3 F% x6 h9 {+ |  这一年秋天,讲吃爱戏的乾隆皇帝到了衢州。他扮成秀才模样,带了随身的小太监,溯衢江而上,到航埠看看闻名的衢桔,, |/ x) \8 Z% G; Z
  航埠一带,沿衢江两岸的三十六个村庄,家家户户都种桔。到了秋天,田野丘陵,绿叶红果,压得枝桠垂地。
8 d$ d7 D" Z4 b  h8 x  乾隆一见,喜不自禁,就对小太监说:“这桔子宫里也很多,不过只见桔子不见树,哪有这儿漫山遍野、红绿相映这么好看啊!”
( T+ l/ u6 A' E/ i- F+ a  那小太监见皇上兴致勃勃,就凑趣道:“万岁,你就做一首诗吧!”/ D1 C4 V: ^# m
  乾隆连忙摇摇手。小太监这才省悟到自己失了言,看看四周无人,吐吐舌头,才高声说:“相公相公,小人该罚!刚才见相公诗兴大发,竟把吩咐的话忘了。”( `/ C) F, l! p1 G% h
  乾隆说:“一人做诗太单调无味了。还是随意一点好,你一句我一句凑上一首打油诗吧!”8 p  _: t2 w- A$ X
  于是,两人钻进桔林,边走边看,边看边想。
# D4 M% H; U, |- O1 F- I* m  乾隆得了第一句,吟道:“苍穹碧绿现万星。”
) Z* `* S* l! s! L  小太监想一想,也吟道:“元宵佳节放花灯。”
* Z! w9 L- k; C' p3 P  T! y  就这样两人边吟边走,边走边看,不知不觉都伸出了手,随手摘了几个大的和几个小的,又边走边尝,细细品味。然后乾隆又兴致勃勃地吟出第三句:“伸手好比龙戏珠。”
1 L' U! I9 b8 O  小太监正尝得有味,也随口接上:“入口还如……”还未吟完,只听近处一声高叫:“谁偷桔?”两人都呆住了。% G2 y" d9 M& x6 r5 v% z
  随着吆喝声,桔林中走出一个放牛的孩子,见他们又摘又吃又说又笑,就用牛鞭指着两人的鼻子说:“你们闯祸了。这里的桔子谁敢偷?就是皇帝老子也不许动一动,偷一个就得罚戏一台。”3 G* Y) z$ ]- p7 m" w- h! O
  听牧童这么一指一说,小太监早把后半句诗丢到九霄云外去了,忙护住乾隆,上前对牧童说:“请问小哥,什么叫罚戏一台?”$ k, l; ~2 X7 ]0 a  s
  牧童说:“罚戏一台,就是请一个戏班,在一个村庄演一天大戏,你懂吗?这是祖上定下的乡规,一百年都没有人敢触犯,你们还是头一遭,算你们倒霉!”
* T7 g4 g4 g" v: |5 u; j牧童又看了看他们手上的桔子,一种大的是从江西抚州引来的抚州桔,一种小的是衢州小桔,就说:“大小八个,就要罚八台戏。”
7 x' F( O$ S, U/ [5 M  乾隆在一旁听着,心想:这地方的乡规这样严,难怪漫山遍野的桔子没人偷吃。对,我正可利用这个机会,索性让他罚得格外热闹。一则使大家知道,我乾隆能深察民情,与别的皇帝不同,二则经此一罚,使各省各府都能看重乡规民约,也有利安定四方,岂不一举两得……乾隆越想越有道理,便和颜悦色地对牧童说:“好的,罚就罚吧,不过要看一看乡规是真是假?”
/ c3 g" Z% B% \0 Q  于是牧童带他们进了村子。桔农听说秀才偷桔子,大家都围拢来看热闹。乾隆彬彬有礼地说道:“既然要罚戏,空口无凭,请拿出乡规来看看。”一个桔农从家里拿来一个红布小包,解开一看,上面果然写得清清楚楚:“严禁偷摘桔子,违者不论何人,偷一个罚戏一台。”下面还有康熙年间县衙门完税的关防。
- s1 Q0 K& C  H1 j& E3 J  u  乾隆看后便说:“我们违犯了贵地早年的乡规民约,情愿照罚,但不知这里种桔的有多少村庄?”" s: O8 j6 |: `' B+ \" _& J
  桔农说:“河东河西三十六村。”# S5 h( x- d, q; m; Q; p
  乾隆心里一计算,毫不在乎地说道:“我家是带戏班子的,就定重阳节那天,每村都来三个戏班子,连演三天好不好?”/ w2 @4 l0 m2 g3 v8 n7 ?/ x
  桔农以为他说空话。乾隆解释说,“因我第一个违犯,应该重罚。”
6 T, e# T$ t  Z8 m7 r' g  桔农认为讲得有理,又想到重阳节村村有戏,哪个不赞成。7 r% `, b& E. S8 V
  当晚,乾隆秘密布置小太监,带了手谕,火速把浙江各地的戏班子统统调来。不出几天,从上八府到下三府①,不多不少,来了一百零八个戏班子,每村刚好三个。这一下,村村搭戏台,家家有客人,三十六村都象举办庙会一样,热闹非凡。
2 D3 @% Z- b* P9 E0 t9 S三天过去了,桔农怎么也找不到那个秀才。只在船埠头的墙壁上看到一张长方形的黄纸,上面写着两句话:
/ U. V8 k, {: a. T- f5 h# m: a8 U  抚州桔子封金匾,衢桔加封七点红。# D% t. G8 D# j- A  G
  这时,夹在人群中的一个戏老板惊奇地说。“哎呀,这是皇上写的呀,还有个红印在上头呐。”
/ ?% {$ `3 q9 f. x* P  大家这才看清楚黄纸中间盖着一个“乾隆御笔”的红印章。! s9 j) o. o0 [# _) r1 A' A
  那戏老板又说:“难怪官府三令五申叫我们火速到此,原来是皇帝下的圣旨!”  W, n; {# ^5 Z8 V
  桔农们也恍然大悟,其中一个说:“我道一个小小秀才有这样大的能耐,原来真的是皇帝老子来了,早知是他,那谁敢罚呀?”# C& ]9 t# k3 I: M3 ~9 Q
  另有几个说:“皇帝触犯规约,理该与百姓同样对待,这又何必大惊小怪!”5 N; O. }% B: J, e# m
  果然,乾隆罚戏的事,很快在民间传了开去。由于皇帝也被罚戏,各地官员不得不把维护乡规民约当一件事情来做。乾隆就这样获取了一时的美名。还有那两种桔子的名称也改了:引种的抚州桔改称为“金匾抚州”,个小味美的衢州小桔,改称为“七点红”。至今,这两个品种还在哩。  p! B3 A( s& u9 F6 u2 e
7 V  u' D) E$ Z
  ①当时浙江省分十一府。上八府即:宁、绍、台、金衙、严、温、处,下三府即:杭、嘉、湖。
qlxjnz0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凤凰蛋”的由来
8 `; C& t. H: S$ J4 i" o3 J5 t- Z! P- H* M& D
  那一年,乾隆皇帝扮作客商模样,到浙江金华府去游玩,突然在金华北郊遇盗,随从全都失散。他只身一人,心慌脚乱地在山路上逃命,结果迷失了方向。5 C2 t" }  y- u$ H4 p- X, D% Q  f+ _8 B
荒山野岭,前有强人,后无救兵,乾隆越想越怕。正无奈间,却听见树丛后边有开门的声音。乾隆回头一望,原来不远处有间草屋,屋前有个农妇正在整理禾柴。乾隆三脚两步走了过去,向农妇招呼道:“大嫂,我经商路过贵乡,不料在林中遇到强人,只身逃到此地,请大嫂行个方便。”, |* s, A& E% f) y9 H( D+ h) _( [
  那农妇朝乾隆上下打量一下,看看确是个生意人,犹豫一下说;“既然这样,不嫌脏就进屋吧。”
9 s+ C* F: T) g- Y3 z6 T# p- m% V  乾隆走进屋里,惊魂稍定,却感到又冷又饥,身上不住发抖。那农妇看他这副样子,甚为不安。心想:这人有点文质彬彬,想来从未经得风浪,这次必定大受惊吓。我既然让他进屋,进屋便是客,总得烧碗点心泡碗茶,让他吃了压压惊。于是请他坐下,自己到灶边去生火烧水。等水开了,又到屋后摘来十多个八角刺的嫩头,用双手轻轻搓了几下,放入碗内,舀一勺滚水泡了下去。然后捧给乾隆说。“客人,荒山野村,这也算不上什么茶,你将就一下吧。”
2 D9 v2 [: I  ], D) t1 ?  乾隆喝了几口,觉得身子暖和起来,不再打颤了。仔细看看碗里,碧绿青翠,一艘清香冲进鼻子,于是慢慢地细品茶味。称赞说:“哎呀大嫂,我闯南走北,吃过天下多少名茶,即使是‘峨眉云雾’、‘西湖明前’,哪里比得上你大嫂碗中之物。真是好茶呀好茶!”4 O3 i! a4 c# l; V% W" t
  那农妇听听心里好笑:这八角刺满山都有,是什么稀罕东西!如今这客人却夸它比“西湖明前”还好,这又从何说起?她接着又想:现在茶是对付过去了,但点心尚无着落,如何解决……正为难时,忽听得灰塘边草窝里一只伏着的鸡娘“咯咯”叫了几声,她心里一亮:对了,窝里还有八个孵鸡蛋,索性不孵算了,就烧给客人吃吧。予是蹲下身子,捡出八只孵鸡蛋,放进锅里。* j9 U( b' P( X( z4 K7 m8 c' V% W
  等鸡蛋烧熟,那零妇便用碗盛好,捧到乾隆面前说:“吃不来的点心,你也尝尝。”
) v2 ~, H4 c- ~8 M1 ~  乾隆肚皮早已饿得发慌,一见热气腾腾的熟鸡蛋,心里好不高兴,接过碗,便动手剥蛋。谁知几块蛋壳剁落,一只毛茸茸的小鸡露了出来。乾隆此刻饥饿难当,也不管小鸡小鸭,挖出来便往嘴巴里乱塞,连毛带骨都吃下肚去。吃了一只,又吃一只,越吃越有滋味,竟把刚才山中遇到的险情忘得一千三净。他想,这蛋倒是奇怪,不但有毛,而且有骨,连毛带骨,味道却这样鲜美,真是见所未见!要不是这次巡游江南,在深宫里哪能吃得到这种稀奇东西啊!我倒要问问清楚,这到底是什么蛋。于是擦擦嘴巴,笑着开口道:“大嫂,这点心味道好极了,不知叫啥名堂?”
' {8 C& ~7 ?/ p# N  那农妇开始见乾隆剥出来的是一只只的小鸡,心里很过意不去;后来看他吃得津津有味,才宽了宽心;现在被乾隆突如其来一问,一时却答不出话来。最后只得以实情相告。0 j: w4 A* T5 F4 a
  乾隆听了拍手笑道:“大嫂,这就是了,这蛋从母体所生,又得了母体的精气,所以非同小可。真正称得上是稀世的珍品!依我说,应该叫它‘凤凰蛋’才配哩!”- G( z7 H; _  \5 |3 W
  那农妇笑笑说:“客人愿叫它‘凤凰蛋’,那就叫‘凤凰蛋’吧!”3 C* {/ A0 V0 Y- R/ @
  因为这种蛋确实很鲜嫩可口,后来经那农妇传扬,从此在金华民间就有了吃“孵退蛋”的习惯。人们看看蛋里的小鸡,色泽十分柔美可爱,倒真像一只未曾脱壳的小凤凰,于是也就称这种蛋为“凤凰蛋”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2-13 14:14 编辑 - m0 v% Q) k' O) \, K! E5 v' `

! q7 [$ Y' p) w8 z) j% ^7 F7 K1 L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端平桥之讹
/ o; X' e( D) p7 @/ n
7 _& C/ q5 g$ y( e" v- |  V  嘉兴北门外有一座拱形石桥,叫端平桥。本来,它是叫瑞平桥的。有一年乾隆下江南,从杭州坐船回嘉兴,船抵杉青闸,他立在船头上望见这座苍龙卧波、气势磅礴的石桥,不觉叫起好来。
1 ?9 F7 c$ D7 M9 k  “好一座‘端平’桥!”! f$ [- n! L  f' n: {, I
  及至船到桥边,他才明白把“瑞”字错当“端”字,不免脸红起来。他想改口,又怕在众大臣面前失了皇帝的尊严,所以装着欣赏河上的景色,掩饰窘态。当时有人本想出来纠正,但唯恐得罪他,也就不敢造次。后来乾隆也不把它当作一回事,忘掉了。
) n+ Y4 i/ u( _% C& d  可是自有一班阿谀讨好的官儿,他们无事生非,下一道命令,不准老百姓叫“瑞平桥”,要“端平桥”,说是皇帝的圣意。于是,小心谨慎的人不敢拿脑袋跟钢刀相碰,改口了;正直老实的人不愿惹是招非,不说了,只有那些鲁莽的人,和外来不知情况的人,偶一提起,结果是人头落了地。——乾隆的一字之讹,竟这样坑了许多条人命,还给老百姓带来很多的不便,它成了压在人们心上的一块石头。8 D8 r& [) m1 ^8 P$ C! K0 }% ?" h
  事有凑巧,过了几年,乾隆重游旧地,在杉青闸的落帆亭饮酒赏雪。那天,乾隆兴致很高,看着纷纷大雪,吟起诗来。一班文臣学士,见皇帝这样,也跟着赋诗的赋诗,作画的作画,争着助兴取乐。其中有一位名叫汉凤高的大臣,原是嘉兴人,能诗善画,多才多艺,很受乾隆的器重。他大笔一挥,即席画了一幅雪景呈了上去。0 i4 N0 m+ ^: d
乾隆见画上冰晶玉洁、错落有致的雪景,比实景更加好看,十分开心,赞不绝口。但当他看到上面的题字时,脸孔忽然变色,斥道:“汉凤高,你讽刺大清,该当何罪?”  ~1 K2 I; Q7 ^
  汉凤高急忙跪下,连说:“臣不敢,臣不敢。”+ E! T) {5 O% P7 \$ Y
  乾隆指着画又问:“这五个字是什么?”0 {  `5 t  a* }4 F7 b/ }
  “瑞雪兆丰年。”汉凤高不慌不忙地说。
" k# L: e1 M' u! [/ X+ F: ?  “好哇!那你为什么写做‘端雪兆丰年’?试问把雪端去,还有什么丰年?没有丰年,寡人的天下,不是将失去太平的景象了么?”
0 A1 x6 B# u4 c& Q/ ]2 O3 A/ z  这句话的份量可不轻呢!然而汉凤高并不惊慌,仍笑容满脸地回答:“万岁,没有错,是‘瑞雪兆丰年’呀!”+ C6 ?9 b* N! I/ c& s' t
  “胡说!‘瑞’字应该怎样写呀?寡人难道连‘瑞’和‘端’都分不清么?”6 ], V( B) y! s5 D" e
“还请万岁爷明察。以端作瑞,在这里已非止一日!臣之所以写‘端雪兆丰年’者,并非臣的过错——”9 n; h% u8 i7 r( h" X0 c
  “瑞雪就是瑞雪,怎能随便改成端雪?还说没有过错,真是岂有此理!”' m  n( E% s! N8 G3 n! o" |
  “臣愚昧无知,罪该万死。然而臣不明白,既然‘瑞雪’不能叫做‘端雪’,何以‘瑞平’倒可以叫做‘端平’?臣不过是从我主的圣定,依样画葫芦而已!”/ T! x6 Q& I" ]  ^4 L+ C3 \
  乾隆突然记起前事,毛病还出在自己,于是转怒为笑,说道:“爱卿也太用心了。区区小事,寡人早已忘了。”
6 v! T: C4 {; M" a- c7 |  于是汉凤高趁着乾隆高兴之际,把全县老百姓的心事说了出来,请求收回成命。乾隆笑了笑,不加可否:“爱卿,还是喝酒要紧。”
: O1 J. k- p1 S8 _# v5 l* k; V  为了顾全皇帝的面子,又方便老百姓,在乾隆的默认下,汉凤高后来终于想出了折中的办法,把桥上的“瑞”改成了“端”。' Q! I; Z9 G7 k1 L+ F+ j) U7 u# B
  如今,人们一踏上“端平桥”,便会想起这件一字之谬的乾隆遗事,同时对这位正直不阿的汉凤高深表钦佩。
qlxjnz02.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候补状元8 ~7 Y- X" B5 x) }3 M8 U
$ I& z  N* m5 O1 s. E6 N' y
  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杭州西湖。但觅山清水秀,燕舞莺歌,自堤上一枝杨柳一枝桃,男女老少,有说有笑,好不热闹。乾隆正在观赏风景,忽听得那边亭子里大声喧哗,一看是群读书人,内中一个声音特别响。
1 W) J$ F' w+ U9 b( i8 G  乾隆好奇,不觉走了过去。只听得那人说:“哈哈,我看当今皇上大概也是个不识字的草包!”说罢,亭子里又是一阵哄笑。
3 p9 V, y! }% Z  Z/ g. C5 E  乾隆一惊,这不是摆着和尚骂贼秃吗?他怎么知道我是皇帝呢?再朝自己身上一望:青布衣衫,一双布鞋,全然一副平民百姓打扮。想自己这次微服出巡,瞒过了多少人的耳目,难道却瞒不过这批读书人?
2 s9 U2 s; k; F+ I! t# T3 B  乾隆心中犯疑,索性迈开步子,来到凉亭之中,朝在座的读书人拱一拱手,说道:“诸位,请教刚才的牢骚不知从何而来,能否说给我听听?”
. ]) o4 Y( C: N' w, g) b  大家见他一本正经的样子,毫不戒备,就指着旁边一个闷闷不乐的年轻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数说起来。
4 R" g; S; E( f4 ?9 v& `  n0 q  原来那个年轻书生叫萧红春,杭州人。此人十分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就是因为穷,考试时送不起银子,所以三次进京赶考,三次名落孙山。刚才大家在凉亭里发牢骚,就是在为他打抱不平的。
0 S/ w6 `( E/ T4 P% E1 O  乾隆想:这班读书人也太狂妄自大了。你考不取状元,难道就可以骂我皇帝是不识字的草包了吗?真正是岂有此理!再一想,说了半天,看样子他们还不知道我的身份呢,干脆跟他们开个玩笑吧。随即漫不经心地说:“喔,如此说来,是委屈了,可惜啊可惜。不过在下有个远房亲戚在京城主考,或许我能助你一臂之力。”% y  m2 D2 B& i1 ^8 Z- K
萧红春一听这话,以为那人在取笑他呢,一张脸顿时涨得血血红,急忙站起身来分辩道:“不可不可,为人处世,应该光明磊落,凭真才实学进取,方能问心无愧。谢谢老先生一番好意。”
1 h7 Z" I0 r3 D. [: G% U  乾隆冷冷一笑,不慌不忙地说了下去:“说起真才实学,在下正要一试。这里有一副对子,我作上联,请君续下联。对得出,果有状元之才,理应保荐;要是对不出,在下也就无*能为力了。”
% r" Y9 \2 C0 Z5 j# Z  亭子里的读书人一听,都跳了起来,心想:这人好大口气!俗语说,冷粥冷饭好吃,冷言冷语难受。今天这副对子再难,也非要给他对出来不可。否则的话,还算什么书生?7 H' d+ I. `# B
  当下乾隆就说:“我这上联是‘玉帝出征,雷鼓云旗雨箭风刀天作阵’,共十五个字,请对吧!”
- O4 A' B0 i, T  大家一听,呆住了。这上联果然厉害!一个个摇头晃脑,冥思苦索起来。2 q; {& l5 g: |( B- @
  乾隆在一旁暗暗发笑,心想:你们去枉费心机吧!要知道这个上联是我那班翰林院的老先生们用尽了心血,动足了脑筋才做出来的。我拿来作为新科状元殿试的题目,连试了三科,没有一个状元能对得出来。谅你一个小小的杭州书生,总不见得有这样大的才学吧?
; Q5 Y* V  t$ z2 {! ?7 Z( [0 }  谁知萧红春却哈哈大笑起来,对乾隆说:“学生就对‘龙王设宴,日烛星灯山肴海酒地为盆’如何?”% v" ]: P% r% n- @: c4 c
  嚯!——乾隆眼前顿时一亮,脱口说了声:“你就是状元!”
6 y/ Q2 H, Q+ m9 h& l7 Q* z  大家一呆,对联固然对得极妙,怎么就是状元了呢?
5 j0 q7 i7 Q) L, n7 ~  乾隆自知失言,连忙改口:“在下说错了。喏喏喏,这里有玉如意一只,你须即速进京,面交主考官。保你蟾宫折桂,独占鳌头。”
* F# A1 X1 E/ f  说罢,从怀中取出玉如意交给萧红春,离开凉亭,又到别处游玩去了。萧红春想:不管怎样,去试试也好。马上整理行装,进京赶考。5 O  R) M* \) J3 d
  正是无巧不成书,等到萧红春赶进京城,谁知这年的考试刚刚结束,新科状元也早已有人做去了。萧红春找到主考官,呈上玉如意。主考官一见这是皇帝的东西,大吃一惊,仔细一问,才知道是这么一回事,不觉左右为难起来。心想:现在皇帝老子正在南方巡游,一时也寻他不着,无法请旨,看来只好自作主张了。就别出心裁,封萧红春为“候补状元”,将他安置在翰林院中等候任用。
; m' d8 G1 L5 B$ C' S& u  萧红春静下心来,总觉得不是滋味。想我凭一只皇帝的玉如意,可以不考而得个候补状元,实在可笑!当今官场,大小官员都有候补之职,如今闹到连状元也可以候补了,实在可叹!人家都说,候补候补,全靠银子来填补。我没有银子,还是鸭吃砻糠空开心,又实在可悲!不如趁早走吧。
0 B8 K9 O  r8 t( {9 o* N8 L, C  第二天一早,萧红春在房中墙上题诗一首:“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候补状元,空前绝后。生不逢时,虚掷春秋。与其空等,不如云游!”写罢,掸掸屁*股,出门扬长而去。% C$ A2 V3 N4 z1 ]1 Y
  据说,候补状元的称呼就是这样来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2-13 14:15 编辑
1 d" c# b2 m' C6 `* I( r5 m
3 _0 m  f# B- c- A1 r3 G+ B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月夜湖心寺
+ q1 X# I0 ^( i1 f
6 y3 S3 m/ ^; C; O( z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回在杭州都要吟诗题字。原来西湖十景石碑反面刻的诗文,飘飘洒洒,都出自他的手笔。然而,有一次在湖心寺题了一块匾额,却叫人莫名其妙。事情原来是这样:
) h+ V4 f  y6 T" z8 e& U  这一天,明月初升,晚风送爽。乾隆正在孤山行宫蓬莱阁上赏景饮酒。忽然想起“月夜西湖”还不曾玩过;犹恐六部堂官会提出晚上不安全,前来阻止,于是便决定自己悄悄地去落夜湖①。
0 R1 N( p8 f, t) D& t9 M  乾隆打了个哈欠,说白天玩得疲倦,要到寝宫去休息,就换了一身装束,瞒过六部堂官,只唤了随身官员纪晓岚,来到孤山脚下,唤了只瓜皮艇②,“咿呀,咿呀”地向湖中划去。乾隆坐在瓜皮艇上,只见圆月当空,晚风吹拂,满湖银波,闪闪发光,不禁叹道:“好一个美妙的夜湖呵!”
+ F5 U/ j* y! }1 D, g6 q2 C9 ^0 g2 M  瓜皮艇继续在粼粼的银波上荡漾。乾隆忽然望见前面有一个隐隐约约的湖岛,就随日说:“哈,三潭印月在夜月之下,缥缥缈缈,正像‘蓬莱仙岛’。”
* d" u5 J1 B+ S. @  划瓜皮艇的老船公。听了,笑一笑,说:“客人错了,那不是‘三潭印月’,那是‘湖心寺’呢!”3 h: j) @( ^- X, t/ I6 E
  乾隆心想:好个杭州知府!你天天陪寡人游山玩水,西湖里还有这么一处好景致,我却不知道。于是悄悄问纪晓岚:“这地方他们为啥不陪我来呀?”
3 v2 m' z( z" K& E  w, k  纪晓岚回答说:“此处大约太荒凉了!他们才没陪圣上来。”% }& t' r9 a2 G( F, l
  乾隆生性好强,便说道:“那怕什么?去——”
# ]+ ?/ s/ D3 f5 ~  便兴致勃勃地唤老船公:“船家,请将船划到湖心寺!”
! M. g9 W' N- a8 |/ u  “咿呀,咿呀!”瓜皮艇把乾隆载到湖心寺,上了埠头,来到湖心寺楼阁。乾隆凭栏眺
. N: S8 ^. F* i* O% o$ I  望西湖,盈盈一水,淡淡群山,月光水光交相辉映,真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他看得高兴,禁不住又赞叹道:“好一个‘湖心平眺’!”——后来,杭州知府投乾隆所好,在请他题景时,就把“湖心平眺”也列入为西湖二十四景之一。, S& M- O3 |; p
  这时,乾隆漫步湖心寺回廊,诗兴大发,吟出了“一片清光浮水国,十分明月到湖心”的诗句。湖心寺方丈看在眼里,知道他并非一般之人,忙奉承说:“施主老爷才高学广,出口非凡,请题一联为本寺增光!”' Z0 A2 Y# Y6 X8 k6 A# \
  湖心寺方丈这一请求,正合乾隆心意。他点了一点头,说:“好吧!”于是,方丈急忙捧出文房四宝,铺好宣纸磨好浓墨。乾隆心想:楹联别人写了,诗别人也有了,让我来题个谜匾,让大家去猜猜吧!略一思索,将袖子一捋,“刷刷”几笔一挥,写下“虫二”两字。
- N, o' j1 j- ?- d" r9 Q0 S" Z  纪晓岚不解其意,朝乾隆看看,以为他写错了,皱着眉头,一声不响。) C0 N% ~% K/ X4 \
  湖心寺方丈,一见“虫二”两字,更摸不着头脑,嘴里不说心里说:怪!别的施主,非诗即联,独有这位施主却写了两个怪字!晃着秃头,想不通。
% R% S4 H6 l# I9 V( Y; R6 a  独有那个划瓜皮艇的老船公,在一旁哈哈大笑说:“好个‘虫二’呵!”' D& Z( w# v, D+ g! Z) M# G1 o
  乾隆心里奇怪,别人看了都呆木木,不吭声,难道你一个划船的老头子,却能解得我的意思?便客气地说:“船公公,请解其意?”
" e4 k7 q5 I3 |, I/ |5 s- W) R  老船公摸摸银白胡须,微微一笑,说:“在下是‘水天一色’!”1 o' l! C% R6 P0 E: o2 h! v% j: N
  乾隆一时还不懂“在下”的妙用,以为是老船公在称自己,又指着“虫二”两字,请他解释。( Y7 P- h% X/ F8 a7 r
  老船公见乾隆还不解,只得讲明:“客人,你在上,我在下,上下一对,这解答难道还欠清楚吗?”
8 S6 b( G- J% K( ^  乾隆一听,才恍然大悟。心里想:这老船公了不起!我打个哑谜,他在哑谜上面再打个谜,真是妙不可言!# Z' j' `8 _  G" o. q& A/ _' {9 K
  纪晓岚只听懂一半,插进来说:“假使把‘水天一色’作为下联,那上联应该是‘風月无边’了,这与‘虫二’有什么相干呢?”: W+ @, a: g# ~! ]* j4 e, u# h& j- u: p
  乾隆又好气又好笑,指着纪晓岚说:“你呀,枉读了多年诗书,平日头脑比我灵光,今夜怎么糊涂到这个地步!如果‘風’、‘月’有边,还要这‘虫二’做什么呀?”1 {$ X- N4 }+ U6 Z- V
  纪晓岚这才明白过来,赞叹道。“好一个‘風月无边’,好一个‘虫二’啊!”* K8 _, b* Z& D% S, P& u
  后来,湖心寺方丈经多方打听,才知道那次题匾的原来还是乾隆皇帝哩!4 `, y5 [" w5 _: e% d1 V& \3 i

4 C" O7 w: l5 r; w  ①落夜湖:杭州土话。晚上游西湖,叫“落夜湖”。谚云。“六月十八落夜湖。”
; j% ?2 e5 d$ t6 x. B) E& y  ②瓜皮艇。西湖旧时游船的一种,船身小巧,似切开的西瓜皮,每船可乘四人。
qlxjnchs.jpg
qlxjnz03.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净慈寺遇“诋毁”0 y8 n0 f8 w+ D: ^5 T+ b. K( O. n

7 }0 U- }& T/ U( T3 b' p( M0 j  当年乾隆皇帝游江南,其实并不是真心游山玩水,他只怕江南百姓造*反,特意借个游山玩水的名义,到江南来探听消息,察看虚实。+ I, X) p6 m) U! c9 ]1 J4 G
  那时,杭州南屏山净慈寺里有个得道的半仙,叫“诋毁和尚”,这和尚不讲究诵经打坐,专喜欢议论天下大事。要讲便讲,要骂便骂,毫无顾忌。只因他讲得有理,骂得有趣,所以老百姓都喜欢亲近他。- s+ e1 S) q# f/ j* @# I3 @2 a
  乾隆皇帝到了杭州,听说有这么个和尚,他眉头就打起个疙瘩,心想:邀和尚取这么个怪名号,必定是个隐迹山林的明朝遗老,不守本份的人吧。倒要去听听这和尚到底“诋毁”些什么。于是,他便换上一身蓝衫,拿把描金折扇,打扮成一个秀才模样,一摇一摆地去游净慈寺,指名要会会诋毁和尚。
+ p) y+ G7 \/ N% ^8 ^" T8 d( Z" L  诋毁和尚从寺里出来,乾隆皇帝见了他,便问道:“老师*父就是诋毁和尚吗?”
1 J; _0 [7 m1 v: ~7 q/ _1 ]; B/ F  诋毁和尚回答说:“不错,我就是诋毁和尚,诋毁和尚便是我。”, X) f' }3 a( {9 ^+ I" o1 i# y# E
  乾隆皇帝又问:“老师*父是从小出家的呢,还是半路出家的呢?"9 X0 r$ g9 O# B& F  P+ r& O  s
  诋毁和尚说:“我么,是半路出家的。秀才问我这些做啥?”
/ Y& d, m/ I* h* E* v6 l% |: c  乾隆皇帝没得话讲了,眼珠一转,看见和尚身上那件千补百衲的破袈裟,便说:“听说老师*父是个有德行的高僧,为啥穿这丝瓜筋一般的破衣衫呀?”9 M$ i5 w, _# P3 b# _( q  _" G
  诋毁和尚笑道:“我年轻的时候,也穿过锦绣的衣衫哩!后来那锦绣衣衫被野狗撕碎了,我就做了和尚,穿起这破麻布的袈裟来啦!不过我穿的虽然破烂,心术可是正的。不比那些着官服的老爷,看起来富丽堂皇,暗地里却男盗女娼呢!”3 q, c6 {  N  P' m2 V/ [
  乾隆皇帝当头挨了一闷棍,又发作不出来,心里恨呵,一想:这诋毁和尚,果然名不虚传!总得找个岔子,好狠狠办他罪。他肚皮里打着恶算盘,面孔上却堆起假笑,叫诋毁和尚领他进寺去耍子。
5 z$ u6 j, F) M  G. f* z6 ?# O  他们进了净慈寺山门,见旁边有人在劈毛竹做香篮。乾隆皇帝眼珠一转,随手拾起一块劈开的毛竹爿,把青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问道:“老师*父,这个你们叫什么呀?”1 E# l% J+ E5 C; k. K9 g! U
  诋毁和尚说:“这个叫竹皮。”
9 F/ r) h( V( u  乾隆皇帝把毛竹爿掉转个面,将白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又问:“老师*父,这个又叫什么呢?”
- ]& l' o$ \7 X$ D8 N  诋毁和尚道:“这个么,我们叫它竹肉。”
$ d; \2 m: w1 C  乾隆皇帝皱起眉头苦笑道:“好个新鲜的名称哪!”
4 N# J1 {1 e4 n2 g0 D  V4 [8 v8 a# b  诋毁和尚听了,打个哈哈说:“老客人呀,如今这世道变啦,名称也得跟着变哩!”
4 n; G/ _% Y3 n  乾隆皇帝吃瘪了,只好闷声不响。原来当时乾隆正在大兴文*字*狱,专门找岔子杀人。如果诋毁和尚照着老称呼,把毛竹爿青的一面叫篾青,把白的一面叫篾黄,就会被乾隆皇帝抓住小辫子,诬陷他要“灭清”,“灭皇”,杀他的头。乾隆皇帝拿毛竹爿问诋毁和尚,就是想找他这个岔子的。
4 n7 J- `7 x+ b9 Q' T  乾隆皇帝进了“大雄宝殿”去拜过如来,又到罗汉堂看了佛像。8 f  l+ ?7 {6 p% X
  最后,他们来到香积厨。
/ W: N  q% P- X8 W0 t  香积厨就是寺院里的伙房。乾隆皇帝东张西望,见灶下放着一担豆芽菜。偏巧这时跑过来一条小狗,扯起后腿在豆芽菜上撒了一泡尿。乾隆皇帝看在眼里,就问道:“老师*父,这豆芽菜算不算干净的东西呀?”7 E. P8 [4 S$ \! [( S$ G) p
  诋毁和尚说:“豆芽菜水中生,水中长,当然是最干净的东西啦!”$ I* s( c1 r: Y* a$ v- ]
  乾隆皇帝打从鼻孔里“哼”了一声,说道:“有狗尿浇在上面了,怎么还能说它是干净的呢?”: L6 p1 J& S3 A  y: o4 V
  诋毁和尚呵呵大笑道:“俗话说,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真。你看见只当不看见,岂不就干净了吗!这点小事,何必如此认真呢!譬如有的人,日日夜夜挨天下百姓咒骂,但他却装做没听见,还厚着脸皮自吹自擂,说自己是圣人哩!”4 G1 r6 T1 y+ v2 c
  乾隆皇帝听了这话语,气得火冒三丈,但怕暴露身份,又不好发作。这时,猛听得香积厨后门外有个小贩在高声叫卖:“茶叶蛋要哦?——茶叶蛋罗!”他灵机一动,就改口问道:“老师*父,你们吃荤还是吃素?”
  A0 Z* K, r; z; m  诋毁和尚从容地回答说:“净慈寺是海内闻名的大丛林,清规很严,当然吃净索,不茹荤腥。”" ^4 G2 N+ i! A6 X' ?+ z* h3 z
  乾隆皇帝嘴里一面说着“好,好”,一面开开后门,把小贩叫过来,买下两只茶叶蛋,送给诋毁和尚吃。他想:这鸡蛋要说荤就荤,要说素就素。如果你说是荤的不肯吃,它却是没有血的东西;倘若你说是素的吃了,它却能孵出小鸡来。吃也罢,不吃也罢,怎么也得给你安个欺君之罪!
5 G; ~6 \/ E+ H: J8 A  哪知诋毁和尚却不慌不忙地接过茶叶蛋,也不剥壳,“咕嘟,咕嘟”一口一个囫囵吞进肚皮里去了。乾隆皇帝正想发作,诋毁和尚却念出一首偈语来:
1 p' {% I% N  `  混沌乾坤一壳包,
7 J/ a2 g: N  W0 W, P! _  也无皮骨也无*毛," A6 F) K0 k, ?/ y9 {* k. N
  贫僧度尔西天去,
* J7 K8 M# M6 b9 g0 @  免在人间受一刀!1 @! [; X0 o+ Y+ u( P" x
  念毕,张开嘴巴,“哇,哇”两声,吐出一对小鸡来,停歇在他手掌上。转眼工夫,这对小鸡就变成了羽毛丰满的大鸡,一只公,一只母。它们“喔喔喔”、“咯咯咯”地啼叫了几声,“哗”地一声响,飞上一座山头去不见了。. h; C3 s5 j% }/ U: v9 s# Q
  乾隆皇帝惊得目瞪口呆,看看这诋毁和尚真是非同小可,惹他不起,就灰溜溜地从后门溜走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2-13 14:15 编辑 4 ]; `) y5 b: n& E' @: S

+ R% F0 z8 W2 |. P- g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五难圆智僧
# Q- z* a" p( i
" k- m% R8 C5 O6 a/ U% a2 \9 F1 f  那年秋天,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宁波城。
$ x7 u4 _$ {/ C& _" v  有一次,他单身独人上天童寺去。
$ `! v2 I( p* ^- N  乾隆上天童寺有两个目的。一来是瞻仰这个著名的“东南佛国”,二来想会会该寺的当家和尚。因为他上次在杭州净慈寺被诋毁和尚吃瘪,心里不舒服。他是个十分好胜的人,这次在宁波城里,打听到天童寺的当家圆智,又是个不事权贵的和尚,便有意寻隙,打算在他身上翻梢。9 B& F* t* X4 x5 H! C: k% ~+ Q5 t
  圆智和尚很有才学,虽无点化之术,却深通应变之理。他风闻乾隆驾巡江南,到处私行察访,名山大刹,是必访之地,因此心里早有戒备。0 f; n  O/ v! U$ n, p" {4 m, o
  那日听小和尚来报,有如此这般的一个人前来天童寺,圆智就及早下山在山脚边等候。不一会,果见一个中年人头戴青缎小帽,身穿绸袍马褂,脚登双梁软鞋,大摇大摆地走上山来了。
. O+ r3 Q9 ~7 g) H/ ?* t9 K4 C  圆智一看他的走相,尤其是他帽上所缀的一颗“猫儿眼”宝石,断定是乾隆无疑,就悄悄地在他身前合十欠身,轻声说:“小僧天童寺住持圆智接驾来迟,万望恕罪!”
0 u' j) l% p; Z  乾隆抬头一看,见圆智鹤发童颜,一对眼睛炯炯有神,颇有高僧的气度。心想:既是圆智,必须先给他一个下马威。就马上面孔一板,说:“既知朕躬到此,如何不率领僧众,大开山门跪接圣驾,你这轻轻一揖,莫非有意亵渎朕躬,该当何罪?”& S1 e0 \  i, }3 N3 u
  圆智一听,心想这皇帝倒育点刁钻,一见面就“寻轧门”①。但圆智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说:“岂敢亵渎圣躬。只因这次圣上南巡,乃是微服私行,小僧若劳师动众,恐将引起游人瞩目,对圣上安全有所不便,故只小僧一人,悄悄相迎。”
4 Z* P% N8 x; k! n1 C  乾隆一听回答,就知这个和尚并非“好吃果子”,于是说:“说得有理,恕你无罪,前面带路!”$ E: {* f6 K% O, k5 y
  圆智就陪乾隆一路上山。乾隆走着山路,心有所得,便又问圆智:“大和尚,今日朕躬上山,你倒把我比上一比!”! _3 S* O$ t0 ?( i9 t
  圆智心里想:这倒不好比,比得不好,阖寺遭殃。脑子一转,有了。便笑笑说;“万岁爷上山,可有一比;好比佛爷带你登天,一步还比一步高哩!”, \% @# k4 \6 }1 N
乾隆一听此话,心里好不舒服;转而一想,不对,圆智自比佛爷,把我当作小辈,上风被他占去。但又无可指责,只好作罢。; g7 w0 |# C3 B6 M7 k
  过头山门,二山门,来到了三山门。乾隆抬头一看,见山门上高悬着两只灯笼。一想有了。就问:“请问大和尚,这门上挂的是什么东西?”6 B0 N2 N* c) k$ j
  圆智想:乾隆熟读诗书,遍游各地,岂有不识灯笼之理。现在他明知故问,必有原因。原来封建时代讲究避讳。灯笼的“笼”字跟乾隆的“隆”字同音。你要是直接回答,那就犯了“忌讳”,轻则坐牢,重则充军。. s0 Y: j8 V: \* U" e. k  E
  圆智脑子里仔细一想,心里清楚了,于是就不慌不忙地说:“启禀万岁爷,这两个就叫‘东西’!”
4 F' a1 w+ o2 f/ a( ~  乾隆一瞪眼说:“这算什么话,岂有东西就叫‘东西’的!”
0 X0 Y# _+ j+ c0 e% Q- J  圆智说:“万岁有所不知,它们悬在门上,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故叫‘东西’!”
3 {: O/ d6 P  y$ _$ v0 x  乾隆见他并不上当,只得另找话题。
7 s+ C9 |/ K8 v0 y" \3 w: P0 b4 Z5 R  一进天王殿,见弥勒佛喜眉笑脸地朝外而坐。乾隆就指着弥勒佛问圆智:“请问大和尚,他为何而笑?”
& C* ]+ v& u8 s+ v3 a5 Q9 B" i  圆智说:“启禀圣上,他这是在笑贫僧,命乖运蹇,身入空门,只能终日青灯木鱼,碌碌无为!”
% n1 K4 Z3 e( W1 V. ^  乾隆一听好啊,有空子可钻了,就追问:“他不是也对着我在笑吗?照你说,莫非他也笑孤家碌碌无为?”
) ]) e, R# U7 ^3 R' z  圆智一听,不好!今天乾隆是钉牢我不放了。因为他是皇帝,我处处让他三分,如今他得寸进尺,步步紧逼,若不借这个机会反击一下,事情就没完没了,于是开口道:“哪里,哪里!佛爷对不同人的笑,都有不同的含意。他对万岁爷迎面而笑,是笑你为民操心,以国事为重;不像世间凡夫俗子,气量狭窄,暗里藏刀。”
# E1 R7 S; T: E# F  圆智这一回答,弄得乾隆哭笑不得,明明在骂自己,但又扳不住岔头。心想这个和尚确实多才善辩,如果再要难他下去,难免吃亏更大,想到这里,就无心再游天童,穿过大殿,从后山返回。/ f  U9 K1 u" z+ R
  乾隆下山,圆智还得相送。当下至山腰,乾隆忽然想起上山时圆智的比方来,心里一动,还想难他一难。就回头问圆智:“想我上山之时,你说是。一步还比一步高’,现在我下山了,这可怎么说呢?”
- g. |' ]. s$ I& I0 g$ _, ~. d# X  乾隆想,上山是爬高,下山是落低,这个难题看你怎样回答。
' M% T: a( r; t1 V0 d3 K  谁知圆智镇定自若,从容回答道:“如今万岁爷下山,又好比如来带你下凡,后头更比前头高啊!”, g" b8 ?3 o+ W) m+ V
  乾隆一听这个回答,打心里佩服这个和尚,比比自己,相形见绌,再也无心“恋战”,匆匆铩羽②而归。% E7 N  b2 r% o- t7 Z3 T
$ c5 {" C( |; f6 [
  ①寻轧门:宁波土话,是找岔子的意思。
8 |1 i( F6 A8 ~: a3 h  ②铩羽:失意。
qlxjnz04.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龙凤鼓的秘密$ [* _+ J+ f$ `' B" S

; v& e& r$ i! [  乾隆皇帝二下江南,在民间吃了“银丝钓葫芦”①、“金镶白玉板”和“红嘴绿鹦哥”三种菜,觉得十分可口。回京后,命厨师做来一尝,却一点没有味道。’因此他在第三次下江南时,决心再到民间一走。, t  ]$ a& d' k- ]# Q+ O" Z
  他来到杭州行宫住下,第二天,也不告诉文武百官,只带了一个随身的小太监,两人微服出城而去。时值冬暮,一路上只见村舍冷落,田畴荒芜,乾隆不禁叹道:“孤家数年未来,想不到变得如此模样!”越往前走,越是荒凉。乾隆十分扫兴,便要回去。不料小太监忘记了归路,竟领到一条岔道上去了。" O3 |9 |& t1 u8 n/ w" e" q
  二人盲目乱走了很多路。乾隆饥肠辘辘,力气渐渐不支,嘴里直骂小太监无*能。小太监吓得求饶道:“奴才该死!请万岁爷歇一歇,待奴才去找点吃的孝敬万岁。”
! x! ~; B' K% D# L$ O1 _8 v  乾隆道:“不歇,要找就一起找吧。”
/ H# H0 X3 [2 D( h! i6 R' }; f- x  正好近处有个小村庄,便走了进去。: P5 p9 b: p  i, y1 s+ N
  村子里空荡荡的,杳无人烟,也不闻犬吠鸡鸣。他们敲了几家的门,不见有人出来,好不容易在一间茅屋门口,发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婆婆,坐在门槛上,正低着头在一个破钵里揉和什么东西。
+ y# O& E* w" |4 b* _5 X- v: x  乾隆见了,上前问道:“喂,老婆子,可有吃的东西吗?”
. p9 l1 K3 ?, `5 M2 Q  老婆婆抬起头,看了他们一眼,爱理不理地答道:“吃的?喏,这就是。”说着把破钵递给乾隆。
, i3 t6 p  \  C  乾隆见钵内是两个灰黄*色的团团,以为又是什么佳肴,便问:“这叫什么名称啊?”1 @/ _' N9 |6 v  g; G
  老婆婆回答道:“砻糠团子。”
( s& G& u& I" }' H/ m# k  小太监在一旁喝道:“呔,大胆老婆子,竟敢用糠团来招待客人!快把‘银丝钓葫芦’、‘红嘴绿鹦哥’拿出来。”# Z. K( r) y9 C2 C0 H1 P
  老婆婆站起身冷冷地道:“这年月,野菜都挖不到,有这个吃,已不错啦!还讲究什么‘银丝金丝’、‘红嘴绿嘴的’。”说罢进屋而去。
5 v# e" X- ^4 F/ y5 D& Q  乾隆十分恼火,但因人地生疏,再加又冷又饿,发脾气也无济手事,只好在附近一棵树下歇息。一会儿,只见那老婆婆提个破篮,掩上门,离家走了。
; X8 v: O9 t2 E/ a  d( Z  这时,乾隆饿得实在忍不住了,便勉强挣扎起来,走进屋去。房里空无一人,乾隆满以为有什么“白玉板”、“绿鹦哥”之类的食物,可是搜来搜去,除了水缸里的半缸清水和刚才的两个糠团以外,什么都没发现。乾隆饿极,抓起一只糠团子,咬了一口,也觉不出什么味儿,接着便大口大口地吃下肚去。吃了一只,又吃第二只。这时,小太监进来了,乾隆怕他来讨,连忙把第二只吃剩的糠团塞进嘴里。
: l( W( ^8 L& ?  小太监人小胃口差,饿了一会,倒觉得好些,进屋见乾隆正在吃那糠团子,一便惊讶地叫了起来。“糠”字还未出口,却见乾隆噎了喉咙,憋得直翻白眼。
9 v9 x* t, L' _8 |' _  _1 s/ e  小太监见状,想笑又不敢笑,顺手拿个瓢,在水缸里舀了一瓢水,给乾隆灌下去,这才使他慢慢喘过气来。3 c2 W: W  Y; ]3 d5 ]( x
  乾隆吃了糠团,觉得精神好些,看看天色将晚,便催促小太监快快寻路。小太监又饿又急,正束手无策时,御林军因为皇帝失踪,已一路寻找到此,恰巧碰见他们两人,喜出望外,连忙接驾回到行宫。
  `! N* e4 M$ g  回宫以后,乾隆回想起这件事情,十分懊恼,堂堂当今天子,竟吃糠团,岂不大失体统!幸好只有小太监一人知道,但为了万全计,就必须灭口。刚好,朝廷需要一面龙风鼓,于是,乾隆借这个名头,下旨派小太监随军到浙东去采伐木材。同时暗地吩咐一员大将,一到目的地,就不留痕迹地把他杀掉。! o3 n* ^& w  b, J0 H4 \+ q
  小太监自从心里搁着皇上吃糠的事,讲不能讲,十分难受。一直憋刭浙东的一个小村庄住下。
# Y4 a: ~$ R8 Q9 Y: P  当夜,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蓦地跳下床来,独自跑到一棵大桧树下,只觉得有一股强烈的愿望,要把这件事说出口。这时借着朦胧的月光,他看见树干上有二一个很大的树洞,好在四下无人,便把头伸进树洞里,使足力气喊道:“乾隆皇,吃砻糠!乾隆皇,吃砻糠!乾隆皇,吃砻糠!”喊罢,嘘出一日长气,顿时如释重负,气爽神怡,心里觉得轻松了许多。
$ _( ^0 V1 Y8 Z1 d& {  回到屋里,他很快熟睡了,可万万没想到,大将的宝剑顷刻会刺入他的胸膛!当夜三更,可怜的小太监就含冤死去了。: Z" b  w. F7 D
  第二天,采伐队的军士发现了那棵粗大的红桧。大将认为用它制龙凤鼓正合适,便率众砍倒大树,运回京城交差。乾隆见有了鼓料,又除了心头隐患,龙颜大悦,当即给大将加封一级。
0 Y' C( I' D& \, T  经过五个月的精雕细琢,龙凤鼓造成了。第二天是五月初五端午佳节,乾隆下旨大宴群臣,同时鸣钟击鼓,以示庆贺。
. d% }" E5 Y' R+ S1 T  端午节一早,乾隆喜悠悠登上御座,两旁百官山呼万岁,举杯敬酒。
/ M" u! {! C$ H( x  乾隆传旨鸣钟击鼓。, T1 c& g; B4 a% j! Z6 U
  “当,当,当!”庄严、洪亮的钟声响了。接着,鼓手按节拍敲击龙风鼓。但是,传出来的鼓声不是“冬冬冬”,而像煞是“乾隆皇,吃砻糠,乾隆皇,吃砻糠”的声音。
8 D8 O2 v  K% G" C  百官们先是一楞,后来听得真切,都忍俊不禁,竟哈哈笑出了声。乾隆气得脸色发青,瘫在龙椅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 g% {; s  n( r" n2 d9 C, K1 s  以后,这种鼓流传各地。直到现在,只要你仔细听听那鼓声,岂不像“乾隆皇,吃砻糠,乾隆皇,吃砻糠”吗?
& y: h  y0 g+ H/ w
5 S4 i0 F" i, z1 Y  ①“银丝钓葫声”是黄豆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2-13 14:16 编辑
# P+ F4 y% q$ h7 {# e0 D
2 n& _0 B( B" O( s5 X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真趣亭佳话
9 i$ ]5 b9 x+ c" Y3 }/ E% {/ v* ]; o- Q, b/ v5 h' g( l
  苏州狮子林附近,有一家姓黄的人家,出了个状元叫黄熙。这黄熙从小喜欢到狮子林里去自相。9 Y( Y# t( D, `
  那时候,狮子林是狮林禅寺的后花园,当家老和尚见他聪明伶俐,也很喜欢他。
* x% G) m/ ^& N, k  有一天,老和尚和黄熙说笑:“你不是很喜欢这座花园吗?那你要好好读书,将来中了状元,我就把这座花园送给你。”9 I* A7 ~) ?% A7 p1 M8 m$ |
  这些话当然是讲讲白相相,哪晓得后来黄熙果然考中了状元。只因为是末科状元,没有派到官职。这时候,老和尚承诺送花园的事,当然也不提起了,不过黄状元心里一直记得这桩事。
  ^8 l1 @+ P0 x" p  有一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苏州。听说城北有座出名的狮林禅寺,寺里的假山堆得曲曲弯弯,很是出奇。他就叫地方官陪着到狮林禅寺去白相。$ M( F/ K# O( Y& J: `1 ?0 n" S
  寺里的当家听说当今天子龙驾就要到来,心里慌得怦怦乱跳;一班小和尚吓得缩头伸舌,你推着我,我推着你,谁也不敢出来接驾。1 L9 ^# E4 F+ s* f
  老当家急中生智,想起隔壁的黄熙来。这人肚子墨水喝得多,文才好,见过世面,叫他过来接待龙驾,准不会有偏差。主意想定,就叫小和尚到隔壁去请黄熙。
% f! ~% k3 X* h! N# k黄熙一到寺里,当家忙请他到方丈室坐定用茶,满脸堆笑说:“当今天子就要驾到小寺,老僧恐难迎奉龙驾,特请先生过来,相烦周旋周旋。”
# _1 \3 [# E& r5 x$ d; {( y  黄熙一听这话,就满日应承下来。
! P: _( K3 ^6 \& X* ?# e  不多一会,果然鸣锣开道,地方官陪了乾隆来了。黄熙和当家师*父带着那班小和尚,都俯首贴地跪在山门口接驾。
4 Y" h) O5 S1 ?4 ?7 `5 k1 n  乾隆一下轿,黄熙就连呼万岁,随即起身赶上去恭恭敬敬地带路,穿过弯弯曲曲几处殿宇走廊,把乾隆引进了后花园。7 A" ~8 a  `; l0 _8 Q
  乾隆见园中的假山,重重叠叠,峰回路转,十分奇妙。原来这狮子林的假山名堂可多哩。狮子又名狻猊,据说是佛国之兽。! d6 X2 i) ^9 n& h
  这里的假山,堆得有的像大狮子,有的像小狮子,有的是公狮,有的是母狮;有的狮子在翻腾,有的狮子在吼叫;有的像狮子滚绣球,有的像双狮在嬉闹,真是千变万化。这假山还有许多好听的名字;有的叫“含辉”,有的叫“吐月”,有的叫“春玉”,有的叫“昂霄”,最高的一层假山叫狮子峰。
- t* D$ [; v& m+ Y5 P- \  黄熙对狮子林熟透,所以向皇帝介绍起来,十分生动。乾隆越听越高兴,连连点头,还兴致勃勃地钻进了假山。5 M7 I5 o2 @! }  g' ], a6 i5 n; `
  这假山设计得也真妙,钻到里面半天也绕不出来,好比诸葛亮摆下的八阵图,奥妙无穷。园里的树木疏疏密密,连枝交柯,也非常秀丽一池清水,游鱼历历可数;水上还有几处小桥……总之,没有一样不精致美观。
; a' {" U, C) Z" W; M  ~. a  乾隆越看越有趣,穿过假山,在一个亭子里坐下,便问亭子叫么什名字。
& V) D2 T; W$ C2 [; D! g2 N  黄熙回禀说:“这亭子尚未取名,请圣上为它起个名字吧。”9 \. o: F0 {0 ~6 K% {# p; c+ G
  乾隆是个喜欢到处留名题字的人,被黄熙一提头,手便痒了起来,叫人拿过文房四宝来。他提笔欲写,但不知为什么这一回无论如何想不出佳句,没奈何,就只好胡乱下笔写了三个大字:“真有趣”。
4 p5 r. o2 s$ K  黄熙在一旁看着,见圣上竟题出这样不伦不类的粗俗字句,那将来挂了出来,岂不被人笑话?
/ p& ^0 ]4 p! T2 @$ a2 B  他灵机一动,有了主意,就上前奏道:“臣见圣上御题,笔笔铁划银钩,字字龙飞凤舞,其中这个‘有’字更是百媚千态,爱不能离。臣冒昧该死,望乞圣上将这个‘有’字赐给小臣吧。”: t3 ?$ Z' G* x6 N
  乾隆题了这“真有趣”三字,自己想想也不象样,正想改一改,一听黄熙的话,省去这个“有”字,剩下“真趣”两字,倒来得风雅,就点头同意了。并在“有”字旁题了一行“御赐黄熙有”小字,当场就裁下来,赏给黄熙,把“真趣”两字留下做了那座亭子的匾额。从此这个亭子就叫做“真趣亭”了。
. C4 c, I: {" _1 V0 e3 Q2 p' v  黄熙得到了这个御书“有”字,心中暗自一欢喜,等乾隆走后,他就把这个“有”字贴在园门上,一面就叫家人搬箱扛笼,把家私都搬进园里来。# m+ s% o& H- L* {6 r- p
  狮林禅寺的当家和尚一看十分奇怪,拦住黄熙他们问道:“你把这些家私搬来做什么?”
% p  h# V% R% n# P& ]# O  黄熙指着门上说:“‘御赐黄熙有’这样大字你还没有看到么?可是有意要违抗圣命?”1 i3 r- d5 {" u" z2 Y2 @& g
  那当家和尚一看,真是哑子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没奈何,只好眼睁睁看着黄熙把家私都搬了进去。
( c  A2 I. B( K+ a7 i0 h4 c* B  从此,这个花园就和狮林禅寺分了家,变成黄家的私人花园了。
qlxjnz05.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机房听歌
8 i2 g4 h( h% D2 J# T
4 q9 Z6 M1 N( |/ ]0 d9 Q2 t  乾隆下江南来到苏州。他老早听说,苏州的丝绸很有名,但是这些漂亮的花样是怎样织出来的,却从来没见过,因此一到苏州,就关,照内侍,要到机房去白相。内侍带圣旨到织造局,对织造官说;“明天万岁爷要下机房看织绸,你要小心接驾。”0 M& k$ V1 B' ?) Q, B
  小小的织造官,平时哪里见得到皇帝,而现在听得乾隆就要亲幸,不免头重脚轻起来。等内侍一走,便大起忙头。他一面吩咐手下,打扫内外,挂灯扎彩!一面关照机房里所有织机,都要换上颜色显眼、花样富丽的织物。心想,哈,只要皇帝赞声“好”,那升官发财稳牢牢。6 r* N" O4 ?4 ]
  织造局一向章程苛刻,规定见货算工钱。织司们改机换丝,连一个“刮痧钱”都不给。今天织造官又来找这个麻烦,不但要大改大换,而且要立时三刻完成。阖机房哪个不怨,哪个不恨?但逼于威势,又不得不做。他们为了这件事,从头一天一直忙到次日头遍鸡叫。刚刚换好,织造官便睡眼蒙咙地来检查了。他一本正经地对大家说:“诸位,今朝万岁爷要到这里来看织绸,大家脸上光彩。你们要织出好花好锦让万岁爷看,还要用我们苏州有名的机房山歌,把花样的名堂唱出来,让万岁爷听,这叫有声有色。只要万岁爷高兴,也有你们的好处。”+ b; H3 {/ r+ `. e' R. c
  织司们一听,心里方才明白:我道这瘟官为啥排场有如此之大,原来想奉迎皇帝。好呀,你平时这样刻薄,今天还想拿我们穷织司垫脚爬高墙,世上的事情投这样便宜,这一回非拔拔你的短梯不可!等织造官一走,大家便在机房里七嘴八舌地商量好对付的办法。  p/ U& [3 e8 Z- m* o2 t* J
  过了两三个时辰.只见织造官一步三鞠躬地领着一个人走进了机房。这人身穿大袍阔服,模样倒像个乡绅。( F. C6 F* u# R' x" X
  织造官又喜又慌地对织司说:“当今万——”,他想说“当今万岁爷驾到”,不料万字刚出口,就被乾隆白了一眼,吓得他头颈一缩,连忙干咳一声,改口说:“京里万大人到这里查看苏州贡绸的花样,大家不要慌,把花样名堂唱出来给大人听,懂了吗?”
; \8 B; I; E- `* }0 w+ \  乾隆也笑了笑说:“我听说苏州机房山歌,词儿十分有趣……”: s: L7 a3 }$ R3 [- K, T
  他话还没有说完,只听见在机顶上突然发出一阵清脆的歌声来:“哎呀来哎,姑娘嗓子脆罗……”
/ A$ |7 T# h  r  d& ]  }/ S  乾隆没想到头顶上竟会发出声音,吓了一跳。他抬头一看,只见花楼上蹲着一个姑娘,正在牵拉经丝。心里想:我是一国之主,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个个都在我的脚下,怎么这个女流之辈,却上我头顶去了?心里一阵不愉快,面孔十分尴尬。但仔细一想,如果这姑娘不在花楼上牵花,绸缎的花样就织不出来,那末今朝也就没有什么看头了……正想着,只听那姑娘继续唱道:“世世代代(末)爱鲜花,闭仔眼睛能画画。”& D; f" `& |  |6 s9 h
  下面的织司马上接上去唱道:“啊呀,姑娘要画哪档花,为啥画花笔勿拿?”
7 u0 S0 N+ a& ^4 y8 V  乾隆听听倒蛮有意思,不禁心里也说:“对呀,没有笔怎么画出好花样来呢?”0 _* ]" G: n" \/ M
  这时,姑娘又唱道:“笔勿拿来墨勿磨,锦上要开瑶台花。”9 f0 k- G7 H4 {1 u  R
  织司把梭子轻轻在经丝中一掷,身子朝后一仰,用力将扣座一拉,绸面上的一朵红花增加了一梭,显得更加饱满好看了,接着得意洋洋地拉长了嗓子,唱了起来:“瑶台鲜花王母种,姑娘动动被她骂!”
# [/ C' u0 |; v! @. \! S  这意思是说:瑶台鲜花是我织出来的,你这个牵花的休得随便乱动。/ F  K: a" h$ n. x3 L
  谁知那姑娘十分机灵,连忙接口唱道:“王母虽凶我不怕,还要叫她听我话。我要红花随手采,我要绿叶随便摘。”: v( y/ T9 m0 ?- u/ E) b
  乾隆听了织司和牵花姑娘针锋相对的唱词,不觉哈哈太笑道:“苏州贡绸有这么好看,原来是边唱边织织出来的!有趣,真有趣。”
, @' E6 S$ a4 q5 H( w* t* ~9 t# A, b+ A  织司看见乾隆的兴致被引上来了,横一个“有趣”,竖一个“有趣”,心想:再给你“有趣”下去,大家商量好的事儿就要“泡汤”了!& r/ u0 w9 v4 E/ `. r0 F
  于是把歌头一转,唱道:“织贡绸呀织贡绸,十人见仔(末)九摇头。”
: y" ?) n7 j8 _) [2 h( f  \" D  这一唱,果然把乾隆的笑容唱去了大半。他暗暗地思量着:为皇家织贡绸应该感到很光彩,为什么他们却心里不愿?我倒要弄弄清楚。因此,两只耳朵竖得老高。那旁边的织造官已情知不对,急得面红耳赤,虚汗直淌,心里嘀咕道:你们这些人呀,真是不识抬举!我事先千关照,万嘱咐,要你们好生侍候皇帝,怎么可以唱这样的歌呢?眼看这些穷鬼快闯祸了,倒霉的首先是自己。
) l  K% i! C% M, ?3 V  织造官越想越觉得大事不妙,当面又不好打招呼,便拿眼睛恶狠狠地盯盯织司,又向牵花姑娘拼命使眼色,意思是叫她接下去不要乱唱。谁知牵花姑娘嘴一撅,照样自归自地接着唱道:“皇帝穿着滑溜溜,织司汗流几笆斗。”
9 t0 w, q# A6 e  那乾隆也不知道牵花姑娘的用意,只摸了摸身上的蓝袍锦服,面孔上略露笑意,捋了捋山羊胡子,微微点点头:“苏州丝绸穿在身上确实很舒适,织的人倒也是辛苦的!”
4 a2 z, O( p, U  w- _2 e0 s  织造官看见皇帝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织司说了好话,心里一块右头落了地,连忙凑上去低头哈腰地说:“织皇家的贡绸嘛,辛苦一点,应当,应当!”# g! U" {' t3 r, g
  这时,乾隆的目光集中在提花的“通丝”上。这几千根雪白的“通丝”,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起,随着织机的起动上下翻滚,好像九天飞瀑,从花楼上直泻而下,煞是好看,那乾隆看得稀奇,正要问话,上面的牵花姑娘好像猜透了他的心意,已经唱道:“高高山上一条河,河水哗哗通天河,引得天子朝上看,也想插翅上天河。”, o7 Y/ P, ^1 x( x) ~
  一听到“天子”两字,乾隆一楞。但不容他多想,织司的歌声接连而来:“上天河,上天河,天河本是锦绸做,我织锦绸似彩虹,天子错看当天河!”4 [$ u4 x9 N* |$ i
  乾隆一听这几句歌竟唱得这样放肆,便朝着织司直瞪眼。想过去朝臣们呼我“天子”,一个个都是双脚跪地,毕恭毕敬,昕了后才叫“窝心”。如今你们呼“天子”时不但没有半点恭维之意,反而当着我寻起开心来了,这还了得!他正想如何出出心头闷气。忽听那织司又唱了起来:“前世勿修织贡绸,三顿苦饭日日愁。”- u7 r. q0 _" q  b3 C
  这一唱,不要紧,谁知这倒触动了那边的牵花姑娘。只听见姑娘在花楼上鼻子里哼了一声,接着也放声唱道:“老牛耕田倒吃草,雪白米饭喂黄狗,可恨黄狗贪白相,三顿吃饱四处溜!”% j& `* b- V2 A- }# T& s, K0 K
  乾隆越听越不是滋味。他万万没想到,苏州百姓会这样恨他,连一个织绸的姑娘也敢指桑骂槐。他气得脸孔煞白,恨不得当即把这牵花姑娘和织司一起杀掉,才解他心头之恨。可是乾隆没有这样做,因为他考虑到出京南巡,就是为了显扬自己的声名,今天如大开杀戒,就反失民心,岂不与自己的意愿背道而驰!乾隆有鉴于此,便只好打脱牙齿朝肚里咽,对织造官眼睛一弹,把袍子一撩,气虎虎地转过头去,拔脚就走。那织造官吓得面孔煞白,“噗”地跪在地上,浑身像筛糠,半天不敢抬起头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2-13 14:17 编辑 / I* g0 Q/ M5 G1 }! p( S
5 D$ n& f6 _# e; Z4 U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酒楼硬退“全家福”
! a. m% }: \2 M1 c
5 L! n/ n7 C5 ~& X+ @  苏州观前街正中,有一家菜馆叫“松鹤楼”,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这家菜馆名气很响,而本来却是一爿普通的小饭馆。那么它后来为啥出了名,据说是因为乾隆在那里吃“全家福”造成的。
! G+ g( w* M) T# E. L+ H3 o4 v  乾隆皇帝喜欢游山玩水,有一次下江南的时候,来到苏州,他青衣小帽,到处乱闯。: s) {' `/ O6 ?3 v  A2 x3 o
  这天路过观前街,看见有一爿饭馆,铺面虽小,生意却很兴隆,不少顾客挤不进去,就手捧着大碗阳春面,“唏哩豁啦”地站在马路上吃起来。2 h  O' [$ w. m. g
  乾隆正好饿了,看见别人吃得蛮香,肚子便“咕咕”地叫起来,于是挤上前去也想吃一吃。这可急坏了暗中保护他的侍卫。幸好这爿饭馆还有一个阁楼,是专门供有钱人吃饭的雅座,侍卫便领着乾隆登出了阁楼。" ^9 A* ~+ h; M, n( k
  楼上有四张台子,乾隆找个干净的台面坐下来,跑堂请他点菜。4 `/ ~8 t  y, W4 l+ F0 f
  乾隆拿过菜单,把眼睛一瞟,看到苏州名菜一栏,有一道菜叫“全家福”。他心想:蛮好,讨个吉利吧。就叫了这道菜。1 n# N9 Q- P3 g' [7 |
  不一会,菜端上来了,乾隆左看右看看不懂,夹起一块鱼片问跑堂。“这是什么?”, E* k# g& L8 s$ [
  跑堂回答说:“这是乌龙肉。”0 V! T5 W9 r( }8 ?3 L8 K
  乾隆又夹起一块鸡脚爪,问:“这是什么?”) W+ U! z4 G9 E0 t% ?1 F
  跑堂回答说:“这是风爪。”
6 c: b/ `: E$ D) x  乾隆听了,暗自吃惊,心里想;龙代表皇帝,凤代表皇后,吃乌龙肉、凤脚爪,那不是反了吗?你们这班老百姓,要把我皇帝、皇后统统烧了吃掉,还说什么是“全家福”,真是大逆不道!想到此处,不禁怒火中烧,要想发作,可是自己是乔装改扮,又多有不便。后来只好发倔脾气,一定要退这道名菜。9 w" _9 {3 n8 w) h4 V+ h! O4 v7 V
  无缘无故要退菜,跑堂哪里肯,双方便争执起来。旁边的顾客看到这个北方口音的人无理取闹,又加上语言不通,发生一点误解,便聚拢来打抱不平。吃客人多理足喉咙高,乾隆理屈辞穷还要充硬汉,这样就免不了被众人狠狠地数落一顿,弄得乾隆下不了台面,又不敢露出身份,只好快快离去。
& y1 o* T* G6 V7 @  不久,不知是哪个走漏了消息,说这个北方吃客是私行察访的当今皇帝。于是苏州城里城外,一下传遍了乾隆皇帝在松鹤楼退“全家福”挨骂的事。& B$ C- A5 |2 [6 B- e( L
  大家听听其中细底,好不有趣,都说:“皇帝退,我们去吃。”于是便扶老携幼到松鹤楼来吃一顿“全家福”,咬咬这“乌龙肉”,啃啃这“凤爪”,把个松鹤楼挤得水泄不通。$ Y+ `# l2 C+ _& ~# ~5 n; q
  从此,松鹤楼的生意更加兴隆,后来翻造了房子,变成一家大饭馆。只是急坏了当时的店老板,他怕乾隆问罪下来,整天提心吊胆,不久就一病而亡。
qlxjnz0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2-13 14:17 编辑 - ~, _. L2 _4 v) l2 h$ T

+ a- h5 e# {) ]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听王周士说书(一)
8 @- I2 Z0 }. I: [) p
" v! O$ i4 Z# h( O, N1 M5 J  清朝乾隆年间,苏州评弹界出了一个大“响档”①,名叫王周士。他说书的本事真不小,说、噱、弹、唱门门拿手,清口八技②,件件皆能,名气响遍了江浙两省。
. @( X! a7 ~, E* _& O  有一年乾隆南巡路过苏州,行宫设在沧浪亭。这天,他吃过夜饭,觉得寂寞无聊,便问内侍,苏州阿有啥名伶曲伎可供消遣。内侍回答说:“苏州说书很有名气,唱起来娓娓动听,说起来活灵活现。生、旦、净、末都出一人之口。闻其声如见其人。再配上琴弦的抑扬顿挫,声色俱到,真是好听得不得了!”8 O* g0 r2 o$ J6 N/ i" w
  乾隆听得心里发痒,立即传旨宣一个说书人来一试。8 a) [% U* f$ m, U3 P: y/ y2 J
  圣旨传到苏州知府衙门,知府哪敢怠慢?便亲自去请王周士,再三叮嘱道。“万岁爷要听说书,你要百倍当心,千万马虎不得!”
" `7 J5 x  a* q" M  王周士哈哈大笑:“我们说书,总想把书说好,大人无须担心!”
  J1 i5 G" g$ O  王周士来到沧浪亭,绕过两座假山,在“明道堂”叩见乾隆。乾隆已经等得有点心焦,用手一挥,意思是马上开书。8 q" ^# d' }, |; j) w
  王周士不动声色,停了一歇,才慢吞吞地说:“万岁坐在明烛边上,说书人却立在黑暗之中,面风、手面③,万岁视而不见,岂不是一场好雨落在荒滩上了!”" {9 {( z2 }/ T) ~9 ]
乾隆听了虽觉话里有刺,但也有道理。所以面孔有点尴尬,对左右看了看说:“赐下红烛一根,命他快快说来!”, K2 H  ]. t) k) _# k
  “喳!”内侍一躬到地,赶紧取来一根五斤头的大红烛,替王周士点好,急忙退到一旁。乾隆在烛光下看看王周士脸上略带笑意,不亢不卑地站在那里,可手捧三弦,仍闷声不响。乾隆生气道:“何故还不说书?”' D- g& m; e5 S* P4 b6 U  L8 X2 N, {
  王周士跪下说。“启禀万岁,小人说书虽是小道,但只能坐着弹唱,立着不能说书!”
$ Z) Y) \; E* q: ^  乾隆听得心里物塞④:我勿曾听过苏州说书,不明其中讲究;难道你们这班人也不知道?所以对左右虎了一眼:“快给说书人赐个座头!”) I2 _3 }; x; D8 R8 S" @3 K
  “喳!”内侍一声答应,马上搬来一个蒲*团,心里想;皇帝面前,就是一品大官也不敢坐着讲话,想不到一个说书的三讲两讲,居然能得到皇上的“金凳”,心里老大的不舒服。所以把蒲*团故意朝王周士面前重重一丢,眼睛瞪瞪,好象在警告他:勿要再摆架子了,快点说书吧!”: C7 T& X5 g: p) }  x& X. I+ w* I0 \4 V
  王周士若无其事地微微一笑,将“金凳”放正位置,说一声:“谢万岁赐坐!”便大模大样地坐了下来,拨动三弦,“叮叮冬冬”地调起音来。
( ^9 a; C- q6 e; E+ v9 E  王周士顶顶拿手的书是《白蛇传》。他挑出“过端午”的精彩一折,从法海施计,误吃药酒,白蛇现形到吓死许仙,真是说得环环紧扣,绘声绘色,听得乾隆身历其境,竟忘了自己的身份,连声喊出:“哎呀不好!”一直到王周士说了白蛇盗回仙草将许仙救活,他才嘘了一口长气,高声大笑。
3 x. [0 {& P) b6 t  这时,王周士忽然把弦子一收,身子站起来,说一声:“明天请早!”那乾隆正听在兴头上,哪肯罢休!只见内侍前来禀报,已经五更天了。乾隆笑着说:“好书呀好书,寡人连时间都忘记了啊!”1 l: a4 H# m9 K8 |& ?. J! R
  据说乾隆原来已打算起驾,为了听王周士的《白蛇传》就耽搁下来。他深深地佩服王周士说书的技艺,先是留王周士住宿在自己的行宫里,过了几天,又赐给他七品冠戴,接着就命王周士随驾进京,到皇宫里去继续说书。$ V! g! m" B9 e! N4 O
  王周士到了皇宫里,真所谓平步青云。吃的油,着的绸,住的大高楼。可是这么惬意的日脚,王周士反而过不惯,觉得这紫禁城不过是一只金丝鸟笼,自己象关在笼里的一只百灵鸟,伸不开翅膀,唱不出新调。最使他担心的是:怕别人以为他做了官,连穷朋友都不要了。所以越想越不是滋味,就推托生病,回到了苏州。
3 ]0 _( ~" l3 `! D4 P/ W  王周士从京城回来,身边还带来钦赐“金凳”的消息,立刻传遍了六门三关⑤。苏州知府赶紧上门来,一见王周士便仁兄长、仁兄短,亲热话说了一船舱;知县也匆匆赶来拜见,打躬作揖自不用说。一众道中⑥,得着王周士载誉归来的消息,各自奔走相告,一起涌到王周士家中问好。但这时候有一个人急得团团转,啥人?甲头⑦吴小五子。他为啥急呢?喏,这里头有个关门过节。原来当时的苏州评弹艺人,人数倒有上百个,可是地位极低,规定归乞丐头管理。吴小五子便是这个头。他一向骑在说书人头上作威作福,不管你生意好坏,每日都要拿开销。一班女说书人更受尽了侮辱,恨在心头上,眼泪只好咽在肚皮里。王周士也吃过甲头的亏:有—年数九寒天,平地积雪三尺,外面一文赚不着,家中镬盖也掀不开。吴小五子上门讨开销,铜钿没有,拿仅有的一条被头抵脱,真是杀人不用刀。这些事体,甲头现在想着,心里发慌,生怕王周士给他难看,所以手脚抖得像筛糠,准备吃点辣火酱。不想王周士气度很大,相反把甲头也请进来,在知府身边坐下。
4 l3 i" d# t3 L$ u  王周士为客人一一送上香茗,然后对知府和知县双手一拱:“两位大人,卑职有区区小事相烦……”
9 C  G% f: w) ~/ u2 a  话未说完,知府赶紧接口“王世兄不必见外,有事只管吩咐。”
: \* s( f* [! J  王周士又说:“我们说书的人,世世代代以劝人忠孝、劝人从善为宗旨。说书之道乃是正道,故而蒙受皇恩!”6 \. ?% \$ d- O1 s
  知府又连连称是。$ @: l' T6 J  X' s
  王周士接着说:“既是正道,理应立社成业,一切由同行自主才是道理。”. b% U) V# ?$ x* H9 E# G
  “这个……”知府舌头像打了结头,觉得这事情两难。因为一班地方士绅,历来把说书人当作三教九流之辈,如果一立社成业,就把说书人地位抬高了,难免得罪他们。不过这王周士更是得罪不得,如今他是抱病返苏,如果有朝一日他再在驾前说书,顺带加段插科,讲我几句坏话,岂不落下祸根!想到这些,只好尴尬地“嘿,嘿,嘿”苦笑。; @; b' w+ V# _
  知府有几根肚肠,王周士一眼已经看透。心里转念头:你不表态,我要逼你表态。便说:“知府大人既然有为难之处,不能作主,那卑职也不能勉强,只有上京去另想办法。”
$ G4 `9 u/ j# F  这句话果然厉害!知府心里明白,你上京另想办法,就是奏明皇上,这一奏还了得!他额头上冷汗直冒,霍地站起来分辩说:“王世兄,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在想,说书人立业之后,总要有一个会所,这会所应设在何处为宜……”! z; F. R9 M" G6 ?- G' q) z! y
  知县也随声附和;“依下官看来,这地方倒是要从长计议……”
7 y6 \; D  k* T, O5 }  王周士深知官场恶习,能拖则拖,好赖就赖,眼前虽然口头应承下来,但一转背还会滑脚。于是钉住他们说:“想不到二位大人已经想到这一步,那更好了。会址事小,不劳二位了。还是请知府大人立案行文吧!”
3 u& W: ]4 y7 T' @5 b  知府被王周士步步紧逼,无法推托,只好答应即刻办理。坐在一边的甲头实在不识时宜,站起来问:“知府大人,说书人有了行会,往后我怎么办呢?”
0 W' c/ t4 Q" x: {  知府原本一肚皮气,正好出在甲头身上:“饭桶,你只派讨饭!”喝令手下,立即把吴甲头逐出王家门外。( r: p6 N9 U8 S; M! |
  众评弹艺人,听说马上可以立社成业,个个高兴得跳起来。为了庆贺这件大喜事,艺人们在玄妙观品芳茶馆举行大会书,七天不收一分钱,简直把苏州城都轰动得抬起来。从此,苏州有了年年会书的习惯。$ B6 e3 o, D& n/ n9 w% @
  王周士见知府已经行文,便在“第一天门”里租了一幢房子,将文书刻在石碑上,成立了一个“光裕社”。为啥叫“光裕”呢?就是光前裕后,不但要说书这一行世世代代传下去,而且要越说越好。老话说,“书声千里出光裕”,就是这个出典。直到现在,艺人演出时坐的一张凳子特别高,还加一个座垫,就是表示不忘王周士对评弹事业开创之功。& ~- }+ ?) Q4 P8 @! g. f
7 T' Q, e5 m$ M8 h5 q( l8 [
  ①响挡:行话。即驰名艺人。- Q3 H* ^. T. ?6 v1 s
  ②清口八技:行话。指评弹口*技的马嘶、吹号、擂鼓,罗唣、吆喝,吼叫,跑马、放炮等八项技能。
" u! F+ ?' y- C3 Y  ③面风、手面:行话。面部表情及手势动作•2 B. p3 ]9 Y! x2 @. m6 E* S& E$ J
  ④物塞:吴地俗语,与难过,不舒服近义。# O3 f- o" H& k- ^) Y: I4 X$ r% n# l
  ⑤六门三关:泛指苏州的六座城门三个关口。
* I) @7 G! b! q4 |  ⑥道中:说书人称同行为道中。/ g. n/ |* i. g# h- G9 K- T
  ⑦甲头:管理叫化子的头人。
qlxjnz07.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听王周士说书(二)
( I4 r/ o9 g- }2 Z& V9 n) _0 K8 c0 ]6 R) ?) H3 C* m
  在从前,老百姓要到金銮殿是办不到的,最起码要四品官才有资格。可是在清朝时候,由于统治者一种希奇古怪的想法,有一个苏州评弹艺人,确实被召到金銮殿,当着万岁爷和文武百官的面,说过两场书,而且还赐得一个锦墩哩。
8 b4 l5 Q* N& w! {* R+ a* _  原来,乾隆是个出名的自相皇帝,经常乔装改扮,私行出访,茶坊酒肆无所不到。有一次,乾隆在苏州,听说王周士说书名震江南,一时兴起,悄悄地走进书场,在边上拣了个空位听了起来。乾隆是北方人,苏州评弹说的是一口苏州方言。乾隆虽然勉强听得懂,但一时还不能领会其中的妙处。两日、三日,连着听了几天,乾隆听出了味道,每天早早就来到书场,一声不响地独自一个坐在老位子上吃茶听书。; N9 ~6 Q5 Z; S; E5 ?
  从前说书艺人的地位比唱戏的还低,与叫化孚相去不远。为了混口饭吃,生怕地方上有人捣蛋、挑剔,砸了生意,因此待人接物总要加倍小心。即使一个小小的乡绅,也要笑脸相迎,不好马虎。如果一旦碰到来头大一点的,那就更不用说了,哪怕书说到半路,也得停下来去迎接他入座,然后上台再说。有时说得好好的,又有哪位要紧人有事先跑,又得停下来送客。" ]9 G& S* o4 ?9 r6 l) |
  乾隆常常为此火冒三丈:我堂堂一国之君,尚且老老实实在听书,你一个小小乡绅算什么东西,竟要如此作威作福,叫人家来接神拜佛!要想发作,一想自己是微服私行,只得耐住性子。回到旅舍,取来一只油漆的檀香木盒,打开木盒,从盒中拿出笔墨和玉玺,亲笔写下“恕不迎送”四个大字,下面盖了大印,派人悄悄地送到书场。4 R6 Q# L7 a+ `: k+ H
  书场老板见了,吓了一跳。乖乖,万岁大驾天天在此,我们竟全然不晓!赶紧将御书用锦匾镶裱,在门前高高挂起。
! e4 Z1 S5 e3 }+ E' l( l! O  由于乾隆的这一怒,说书的打那时起就停止了迎送听客的规矩。* T( w0 Y$ H6 F5 S6 n$ a
  乾隆回到朝里,回想苏州评弹蛮有道理。忠臣复职,个个高兴;奸臣杀掉,都拍手叫好。由古人推及今人,乾隆忽然想到:俗语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朝朝天子出奸臣”,我身在朝堂,却看不出谁忠谁奸,何不把王周士召来,叫满朝文武在殿上听书。常言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如果王周士说到奸臣被杀,那末皱眉头的必然是奸臣无疑,而脸上露笑容的必然是忠臣了。我只要冷眼察看,就能人不知鬼不觉地辨明忠、奸。主意打定,下一道圣旨,派人去苏州传王周士上京。5 B  t/ |/ ^3 b
  谁知王周士奉旨进京,在金銮殿上说书,说了半天,两班大臣一个个脸孔铁板,毫无表情。乾隆自己也觉得王周士今天的书说得十分蹩脚,就问王周士:“我在苏州听你说书,见你生龙活虎,说得活灵活现,听来十分有趣。怎么今天金殿之上,说话结结巴巴,丢三拉四,味同嚼蜡?”+ D5 C9 _0 s, h# {5 f6 T2 Q6 v
  王周士回禀道:“小人乃是一个平民百姓,平常说书独坐高台,自由自在,如今金殿之上何等威严,小人战战兢兢,嘴巴打颤,唯恐失言问罪,哪里还说得好书!”( n! l- a. |  {
  乾隆一听有道理,说声退朝,明天再来。% h7 Q3 W2 R( R0 \- x9 k1 D
  第二天上朝,乾隆下旨,赐一个锦墩①与王周士,叫他放心大胆,只管自由自在说来,不要顾忌,就是说错也恕你无罪,说得好还有重赏。王周士上去,在锦墩上一坐,说了起来。他见大臣们一个个站着听书,心里一高兴,比平时说得还卖力。乾隆听得入了迷,差点把叫王周士进京的目的忘记了。待他想起,冷眼观看,发现满朝文武的眼睛不瞅说书的,却都向着他。他笑,大家一个比一个笑得起劲;他板脸,大家一个个都虎起了脸。
4 ]% m3 }% e' x2 K. y' w! p) V  乾隆还算有点小聪明,知道这绝不是君臣上下一条心,个个跟他同心同德。他终于想起,京官里南方人少,听得懂苏州方言的更少,大多数是“聋子跟人一道笑”。那么一个个察言观色,是不是都是拍马屁?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其中多数人是看惯了我的脸色行事,习惯成为自然;也有的人生怕得罪了我,发生意外,只好刻刻留心了。: V9 W" r6 H6 b9 @1 S" \' _' T
  想到这里,乾隆大为扫兴。听罢说书,随意赏赐些银子给王周士,叫他回去。谁知王周士临走搬起锦墩就跑。乾隆觉得奇怪,便问:“为何将这锦墩带走?”
: A  _4 H& }0 Y  C2 H4 m$ e王周士回禀道:“万岁金口玉言,说赐锦墩与我,我不带走,变得看不起皇上恩赐,有欺君之罪了,所以带走。”
5 m) z' Z4 i+ |; H( o  乾隆听了,也只好付之一笑。# m2 \* C- J. N+ j: ?
  就这样,这个锦墩一直留存在苏州说书艺人那里,据说解放初期还在哩。) w/ T' l) w9 v# g: d% S- U* D# g

8 }4 S# x6 Z# p3 |5 M  ①锦墩:用锦绸套起来的蒲*团,也叫“金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2-13 14:18 编辑
# V9 M+ }2 I1 W) o9 l
( Q: k) @0 \1 \8 g- t7 I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鲫鱼宴风波0 N' V/ H! H8 I) h6 c

9 J6 C3 P: b" t5 ]/ f9 k# X/ k- {! d  话说乾隆下江南,龙船尚未到扬州,他就问当年曾随康熙南巡的老太监,扬州有何佳味。老太监从南方名菜谈到扬州的鲫鱼,谈得天花乱坠。乾隆听了兴致勃勃地说:“扬州鲫鱼既然这样好,朕也要尝尝罗!”& M% S( J) Y& X+ p, g
  皇帝口一开,太监立即把圣旨传给了巡监御史高恒。: ?1 L! m& D$ j- U* G2 J5 R
  高恒受宠若惊,当即奏本遵办。
% l- s  }) B8 G* J$ T  但是,高恒没有先给太监送礼,太监便有意出难题,说是给皇上献筵,须有“银丝玉脍”和“金镶玛瑙”两味菜。高恒弄不懂这是什么东西,只得花了二百五十两银子,才从太监那里打听到:“银丝玉脍”是绿豆芽塞鲫鱼茸,“金镶玛瑙”是鸭蛋油煎活鲫鱼脑子。
2 G- t# ]; O* G: _* j5 R* \  高恒这下子可傻了眼,回到衙门以后,连忙传唤官厨汪氏兄弟和扬州名厨一起商议。这两味菜他们也是头次听到。“银丝玉脍”还好办,只要下细功夫就行了。难就难在“金镶玛瑙”——活鲫鱼的脑子怎么取呀?一刀劈下去,鲫鱼不就死了吗?以死鱼脑冒充活鱼脑,就有欺君之罪呢!但他们到底是扬州的名厨师,经过反复磋商,办法有了。原来他们是拿几十条大活鲫鱼,先在清水缸里洗净,再浸入豆油缸里。鱼在豆油中要喘气,都得把头翘到油面上来,时间长了,会吐出粘涎白沫,这就是俗话说的“活脑子”。$ P" s, u2 k4 C2 b2 I$ g
  厨师们为了这两道菜,整整忙了两日两夜。等一切备办停当,乾隆的龙船也到达扬州了。高恒献上丰盛的鲫鱼筵。/ U  e# h9 }; z
  乾隆一看,果然是满桌各种烧法的鲫鱼,有荷包的,酥烤的,白渍的,葱焖的,火肉的,凤胎的……那“银丝玉脍”和“金镶玛瑙”,端端正正放在中间。乾隆看得眼花缭乱,吃得眉开眼笑。连声夸张:“高爱卿会办事,扬州厨师手艺高!”8 ^- s$ ?+ w) z& T7 W8 K
  宴毕,赏每个厨子宫花一朵。5 [5 l1 Q6 v* B: ?5 q* X% K, H
  高恒得到乾隆的赞扬,十分高兴。回衙门后,唤汪氏兄弟前来戴宫花,还给他们三日假期,回乡探亲。3 p7 n$ @! t% y7 e& f
  当晚,乾隆睡在床上,想着白天的鲫鱼酒宴,真是与众不同,别具风味,不禁轻轻地哼起京戏来:“孤王酒醉桃花宫……”
3 q; A6 ?; o# X6 `  偶一抬头,忽见墙上挂着扬州八怪郑板桥早年书写的《道情》:“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不觉兴从中来,异想天开,也要尝尝渔翁钓鱼的滋味。
7 o' g% H% G9 ~/ Z8 ?% L  第二天一早,用过早膳,竟置了一件青衣,换顶小帽,带了钓鱼竿,叫一个小太监作陪,出天宁寺向西钓鱼去了。临走前关照好,过一个时辰,到西边有水塘的地方去接驾。5 [- l% ]2 S6 {7 G
  两人走了一程,见路旁正有好几个大水塘,水色暗绿,鱼儿成群,便在湖石上坐下,钓起鱼来。钓着钓着,居然被他们钓上了七八条大青鱼。2 L5 n% X& n6 `7 f7 ~8 i
  乾隆正钓得津津有味,突然背后有两只手揪住了他的衣领,又听得大声喝道:“你这个老家伙,谁教你到我舅舅的鱼塘偷鱼?”
9 b2 A- W8 e/ q  小太监一看,是两个大汉,连忙说:“别动手,别动手!皇上在此,不得无礼!”
: v8 D2 P9 F9 v* f9 I/ P% X, ~  一提皇上,那两个大汉更加发怒:“皇上,皇上,我们刚给他做了鲫鱼席,忙得死去活来,神魂出窍!你这大胆奴才,又来冒充皇上,可恼呀可恼,打!”+ A' x7 ~7 o: u7 _5 [! T, h
  说着,一个将乾隆按倒在地,一个伸出拳头就打。那末这两个大汉是谁呢?原来便是回乡探亲路过这里的汪氏二厨。
- B7 E2 }$ i/ ~* _' I( L7 v! x  c  乾隆挨了两拳,没奈何,只得京腔京调地嚷起来:“快快住手!孤真的是当今皇上,不信,你看这个……”他一挣扎,扯掉了青色外罩,露出了滚龙团金黄马褂。5 M: U8 \7 a- U2 I
  这时,太监们抬着龙椅,带着侍卫,也正好赶来了。侍卫一见,便上前抓住了这两个人。乾隆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坐上了龙椅,忽见这两个人头上插着的宫花,心里明白:如果上堂审问,有损自己面子,不如开脱了事。就说:“不知者不罪,恕你们无罪,去吧!”
$ e5 Y  K7 k. Q. B  两人赶紧叩头谢恩,就匆匆走了。
5 A% A8 G2 c* _3 h  乾隆把手一挥,太监们便抬起龙椅。
, D) u7 y7 \# g% k% Q+ v' w1 ~  小太监连忙跪禀:“万岁!这几条鱼如何处置?”0 @4 Y& K+ `9 b
  乾隆一听说鱼,又心痒起来:“此鱼么……唔,带回去抵当惊动龙驾之罪——鼎烹!”原来,他听高恒说,扬州青鱼可以做四十八道菜,他还想再尝尝扬州青鱼的风味哩!
qlxjnz08.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错赐广觉寺
; d% ?- J8 L# J( t
: X) ~  m/ r) e0 {  乾隆在平定边疆艺后,觉得天下太平,就游兴大发。江南乃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江山锦绣,气候宜人,故决定巡游江南。消息传出,各州各府纷纷准备迎驾。
' e2 K$ O3 g: M( H: R江南省①抚台衙门获得内监情报,乾隆要巡铜陵,路过广觉寺,便急令该寺僧众打扫庭院佛堂,温习经典,以备皇帝提问应对。( c  T9 T, V# s9 _9 |. t3 d& y
  广觉寺,原名广教寺,故址在今安徽省铜陵县新建公社黎明大队,毁于抗日战争时期。清初,寺殿宏伟,群山环抱,风景幽雅。谁知这样一个有名大刹,里面住的全是些五荤和尚,平时不习经典,好吃懒做,混着过日子。现在忽听皇帝要来巡游,还要提问抽考,一个个吓得魂飞魄散,如大难临头。众僧聚会商量,一筹莫展。
! g$ k# m" _8 B( u* n8 t  正在万般无奈之时,居然那边走来一和尚说:“各位不必担心,无妨,无妨。”
% g' D# _  o; U2 f  大家回头一看,原来是烧火和尚觉能。于是一齐说:“阿弥陀佛,你有办法,那你快快说呀!”* l% j* ?3 u0 K" `/ I% h3 p! t
  觉能道:“常言道,弯弯钥匙开长长的锁,对皇帝就要用对皇帝的办法。你们都到铜官山暂避,一切由我来对付。”" [7 ^9 R& p* _1 b, v# g9 O
  那大小和尚一听如释重负,叫声“救命王菩萨”,一齐逃之夭夭。寺内只留下觉能一人迎驾。
" B  G3 F7 L3 x1 h$ y  这天,觉能和尚正在溪沟挑水,远远见数十人绕山而来,来势非同一般。他想:果然来了。就将一只桶藏过一边,只用一只桶盛水,折一段柳枝,插在桶内,肩上背着这桶水慢悠悠地往回走。一会儿,正好和乾隆迎面相遇。和尚卸下水桶,立在路旁合掌相迎。. K. U# M. G3 K
  乾隆见了十分惊讶,便问:“你为何一桶背水,水上插柳,寡人勿解。”& r( M( W8 A' S( z
  觉能说:“万岁,我们佛门中人,从一粒沙见大千世界。贫僧之所以负水一桶,已非一日,是天天在祈祷我主江山一统,社稷永保。”, w6 C  q, M1 W
  乾隆问:“何以见得?”
" n1 A2 C8 W: U7 X" h# t  t  觉能说:“万岁不见那桶内之物,杨柳为青(清),见水而大,是谓大清;一桶者,即一统也!”
" W- d0 ~2 ]9 \% h9 `; u# s  J  乾隆听了这比方虽然粗俗,却是大吉大利。想想当今国事已定,边疆无扰,越觉得这和尚祈得有理,祷得可嘉,心里特别高兴,便赞许地点点头,嘱咐他引路。
- s$ e' P5 Y( y7 x; x7 x抵寺庙大门,乾隆见龛中供佛笑容可掬,指着问:“这叫什么佛?”& v- @7 ^1 g3 X
  觉能道:“弥勒佛。”
, h- H# Y) O4 h3 ?  s8 l  乾隆又问:“弥勒佛为何迎我而笑?”" c) l3 N5 o& z
  觉能答:“佛见佛喜。”
0 z1 {! i1 C8 A( q* [: S8 t  “然而亦对你笑又作怎解?”  i8 l' S2 X+ }1 ~6 z
  “笑贫僧能陪伴圣上,实是万幸。”& s* {8 _9 X( v' `- u6 U( i: y
  乾隆见他对答如流,暗暗称好,接着又问:“此庙像你这样的和尚共有多少?”
8 ^6 F' u* I3 |/ Z0 K  觉能笑着回答道:“我只不过是寺内一烧火僧。比我强的那真是千车载不尽,万斗量不完啊!”- A% N4 \- W1 @0 _: B
  乾隆问了他的名字,又抚摸着他的头称赞说:“好一个既觉又能的和尚!”, X& Q& [9 s( q) a4 L' ?  |- b
  佛堂寂静无声,不见一僧,乾隆觉得奇怪,便问觉能什么原因。
# @) w. ^( ~  M2 J( x# b: H" o  觉能说:“众僧本在这里恭迎万岁,因日久不见御辇,事长又催迫甚紧,故离寺作佛事去了,罪该万死。贫僧代为叩头,乞我主赦罪。”说着跪了下去。
* p. V, G1 z0 `- K! t  乾隆命他起来,又问起为什么要取名广教寺。
' t, D- T, j$ i6 e  觉能说:“寺布佛旨,广教众生。”
; X) G' B& B; I; l2 s  A* }  乾隆说:“广教非释家本色。你的觉字,倒有意思,朕以为一人觉不若一寺觉,一寺觉不若天下觉,改名广觉寺可也。”说着御笔亲书“广觉禅寺”四个大字,加盖玉玺,传谕知事建造。( ]; H7 ]6 Z" ~0 k% P2 R
  就这样,觉能用巧言混过乾隆。乾隆也不知内中真情,就碰兴趣乱赐了寺名。& N- P, ], S$ |9 u. X; `  p
一班“逃难”的五荤和尚回来,个个感谢觉能解救之恩,就举他为方丈。觉能享了大和尚的荣号。然而这个寺院经乾隆一赐名,就声价百倍。远近做斋打醮的人,接踵而来,香火鼎盛,一时声名大振。" ~0 c% ?, T8 m, b( }. a
( v# n6 O1 z6 {: V. D) i. N6 G
  ①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后被划分为江苏、安徽两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2-13 14:19 编辑 3 V2 T2 M4 R2 B9 k3 C

; t- i* d. }7 Z) a; }7 f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歌姬妙对
1 c: y( H! R% i2 W3 n' T, L7 z8 p. n5 A
  乾隆擅长对对联,常以妙联戏弄人。
4 C! E) ^9 y2 x6 V  一次,乾隆乔装改扮,到江南游览,在镇江某酒楼,与告老还乡的宰相张玉书共饮。席间,听一姓倪的歌姬演唱,一曲歌罢,余音绕梁:乾隆趁酒兴指着歌姬出一上联:“妙人儿倪氏少女”,要张玉书对下联。
/ |! d" ~! y8 |  因上联由“妙”和“倪”两字拆拼组合而成,张玉书苦苦思索,一时答对不出下联,窘在那里。
" P1 ]2 Z- Y5 Q5 |+ B2 t  Z  歌姬不知出上联者是乾隆皇帝,见张玉书受窘,随口答道:“大言者诸葛一人。”同样以“大”和“诸”两字的拆拼组合相对,其对仗之工整,不禁使乾隆拍案叫绝。随即命张玉书赏酒三杯,不料壶中酒已告罄。张玉书斟酒时,只滴了几点。
* f; i1 A$ Q. R9 l& B- D  歌姬见此情景,笑对乾隆道:“‘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下联请先生赐教。”这一下,着着实实将了乾隆一军。; D% g% t' D1 j8 |$ v4 j+ d/ h6 Q* c9 s
  因为,上联中前三个字的偏旁是暗的,后六个字的注释是明的,明暗结合,巧妙之极。乾隆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难的上联,急得抓耳挠腮,搜索枯肠,始终对不出来。" [' u' r: w# n$ Z1 Y
  幸好此时楼下传来卖花人的叫卖之声,张玉书灵机一动,代答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用前三个字的字头转而变成数字,对了个下联,才算为乾隆解了围。
* ^- i1 b( W! r2 J7 H5 s; w, y( V% y  据说,从此以后,乾隆皇帝再也不敢轻易用对联来戏弄人了。
qlxjnz09.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一夜满街七星石
0 x3 n' T  [8 b) v9 I, [8 j% ?- M2 ?) o+ y# v8 b. s! k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一回都在镇江耽搁不少时候。镇江的山山水水他都玩够了,镇江的名菜佳点也都吃厌了。在镇江,他每次出游,都由大臣张玉书陪伴。因为张玉书是镇江人,熟悉本地情形。凡是张玉书讲的那些本地的典故,有趣的轶事,本来乾隆听来都感到新鲜、有趣;可如今,也已经听烦了。" z: P8 T  J% w' G" Z' h
  大概是最后一次下江南吧,乾隆住在金山行宫里,忽然心血来潮,觉得这里的名山大川都不过如此,只有城里的街街巷巷却不曾见识,一天到晚奉陪着自己的除了官员,还是官员,实在拘束!于是决定一个人出去私访。
- g' D5 t+ J! _  乾隆换了一身装束,避开张玉书,独自一人进城闲逛,不知不觉走到了老南门附近的一条街道上。他正在东张西望,忽听吱嘎一声,街旁一家人家开了门,走出来一位约莫二十多岁的妇女,虽说家常打扮,模样儿却十分标致。乾隆一看动了心,就假装失落了东西,在这家门前东寻西找,不住地偷眼瞟那青年妇女。: O% M. k# H4 h' K6 G( r* {
  那妇女本来要在门口站一刻儿,等个货郎走过,买点针线。不想货郎没等到,却见一个惊头怪脑的男子,在街心转来转去,一双眼睛不时地盯着她看,不觉脸上一红,嘴里低低说了句:“晦气!”$ b# i' F5 I- e8 E
  正要转身回家,乾隆生怕错过机会,就三脚两步赶到她旁边说道:“请问小娘子姓甚名谁?你丈夫作什么行当?看你家境贫穷,与其在家里愁柴愁米,不如跟我上京城享受荣华富贵吧!”, Q7 g0 d0 _8 V. M
  那妇女见他跑来,吓了一跳,再听他说话不三不四,真是又怕又恨,关门又来不及了,急得板起面孔厉声说:“你、你、你是哪儿来的歹人?快滚开,快滚开!”
- N3 x/ Y( d- A  乾隆要是在皇宫里,有哪个妃子宫女敢违拗他?而眼面前这个小小的民女,竟敢出口伤人,他顿时火了起来,伸手就拖这妇女的衣裳,还吓她说:“快跟我走,不许乱叫,孤可饶你不死!”
( ^( r$ x9 j6 M  那妇女也不知道什么“孤不孤”,见他居然动手动脚,又急又生气,左手隔开了乾隆的手膀,举起右手,不偏不倚,打了乾隆一个绷脆的巴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救命啊!救命啊!”
5 q& x# n' D$ D; {( @- Y  一眨眼工夫,她家里人出来了。左右邻居听到喊“救命”,也开出门来。
2 {  W0 i7 T8 d3 K  乾隆一看风头不对,身边又没带保驾的,弄不好还要吃眼前亏,连忙脚底擦油,溜之大吉了。+ K2 U/ n* h2 y2 w- J' e
  乾隆回到行宫,叫来太监,不说自己被妇女打了巴掌,只说要拿违旨犯上的民女问罪。可是他不知民女姓名,又没看清她家朝东朝西,到哪里去捉呢?乾隆细细回想,只记得她家门口地上,有七块小圆石镶嵌出的“北斗七星”。就决定到那个门前有七星石的人家去捉拿凶犯!$ X& f& s' @$ \% U! M
  这消息很快被大臣张玉书知道了。张玉书是镇江人,他怕这事情闹大了不好,一则市民不服,二则有损乾隆威信,便决定用“釜底抽薪”的办法。
* e, C% L4 [5 b  张玉书与镇江的官绅一商量,连夜到那条街上,把通街的男女老少都喊起来,赶在天亮以前,家家门口都铺起一样大小的七星石。; W, X3 a; u- K! B0 c
  第二天,心腹太监带了一队御林军上街捉人,可是家家门口都有七星石,不知道捉哪一家好。只得回去复旨,请皇上定夺。1 B" r7 l0 V" d- r. y! A
  乾隆见没捉到人,实在有点不甘心,但要他自己亲自去认吧,也不情愿。结果只有哑子吃黄连,自己晓得。他叹了一口气,装作宽宏大量的样子说。“不必捉了,小民无知,恕她无罪吧!”9 Q; @# i/ B% [, [) l  s% e* V/ J
  不过,打这个时候起,乾隆对镇江人记了恨,连一向夸赞的金山、焦山也说不好了。他在大臣面前,只要一提起镇江,就不怀好意地说:“镇江——哼,全是穷山、恶水,泼妇、刁民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问联思游, ]7 y& I8 i9 D
0 o4 U. h, v5 W1 u0 q' r  v( h
  乾隆在出巡江南之前,有一次微服出行,来到距京城不远的一个村子里私访,见家家户户门上贴着春联。其中一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家有万金不算富”;下联是“五个孩子是绝户”。横批是“寡人在此”。: q* T0 T# y% k
  乾隆看了很生气,心想:家有万金还不算富,有多少钱才算富呢?五个儿子还是绝户,简直是胡说八道。再着,只有我才能称孤道寡,谁人敢?我要进去问个明白?$ A) f  [, ]* J
  乾隆刚进院,一个老太太走出来。乾隆问:“你家的门对子写着:“家有万金不算富,你还想怎样再富呢?”
9 b& E1 L, ]6 ?4 F# d7 K) k  老太太笑笑说:“都说姑娘是千金,我有十个姑娘,不就是万金吗?我家本来就穷,姑娘们出嫁再陪送,还能富吗?”
; G' N) D1 F/ r/ ?' h  乾隆想想也是,又问下联:“那五个儿子总不能是绝户吧?”
! c5 h5 F* I4 `1 G4 b  老太太说:“你这个人真不明白,俗话不是说吗,一个姑爷半个儿,我有十个姑爷,加在一起不就是抵五个儿吗?但他们不时我生我养的,可我实际上一个儿也没有,这不叫绝户叫什么?”
5 }+ w0 F4 Q7 x9 O# e# _( ?/ T  乾隆又问:“那横批上为什么写‘寡人在此’怎么说呢?”+ V1 |. }2 C4 F* e
  老太太回答说:“这很简单,姑娘已找婆家,都出嫁走了,我老头子也死啦,只剩我一个人,寡老太太住在这里,所以写了‘寡人在此’。”) [3 B6 N1 w6 H; R0 r2 o
  乾隆听完,点点头说:“说得有理,多多打搅了。”就走了出来。
2 B" N% W7 h' r6 ?  刚走几步,又见一家门上写着一副春联,上联是:“惊天动地门户”;下联是:“数一数二人家”。横批上是:“先斩后奏”。/ u) @6 Q3 R/ x. V5 a
  乾隆一看,啊!目无朝廷,这当了得!/ i/ M& n5 P) o0 R1 }
  乾隆气愤地走进了院子,见一个老头坐在门槛上抽烟,就问:“你们谁能有多大的胆,敢写这样的对子?”" O  A  o4 C. l6 A& o2 S
  老头一笑说:“这怕什么?要怕也不写了。”, O& L2 R2 N: _  a* c  r$ u3 o
  乾隆想:胆子还真不小。便问:“这‘惊天动地门户’是什么意思?”: @1 W) O. \1 g
  老头回答说:“我大儿子是个更夫,夜间一敲梆子,惊天动地,家家户户都听得见,就是这个意思。”
. ?! U6 |  v# ?( B  乾隆又问:“那数一数二人家呢?”。
5 Z$ c  R5 l4 B/ x" [/ c8 L7 V  老头又说:“我二儿子是个量斗的斗倌,整天给人过斗,一、二、三地记数目,这就叫‘数一数二人家’。”
% t( l8 P6 w/ Z8 r  乾隆说:“既然如此,这与‘先斩后奏’又有什么关系呢?”6 U; M- a5 L) O& G! a2 T: J
  老头见他问得这样认真,便大笑说:“我三儿子是厨师,先杀鸡,后做菜、上菜,客官,你说说,这算不算先斩后奏(做)?”) S, \' x/ U8 S* P) \% K
  乾隆听毕,不禁哑然失笑。于是对老头手一拱,高兴地说:“大伯,听你一席话,胜读多年书?”就兴冲冲地告辞走了。
" e" g; {* s( \2 O5 v! [3 X  乾隆回到京城,想想天下之大,真是无奇不有!我终日关在紫禁城内,哪里能见得到这些有趣的事情,于是便决意巡游江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解诗惩官
3 n% @& F" U5 D0 i7 [
5 x+ ]$ U' R. N" g6 S# A  有一年,乾隆听说有个县官贪赃枉法,那里民不聊生,便私访来到这个县城。
# G0 ?( r. Q, l2 p3 D  这年天气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饿死的也不少。这县官为了讨好皇上,更不顾百姓死活,到处搜刮,大事张罗。
) {; E: p3 R# q5 @& ?) e, a  乾隆为了了解民情,在一次席间,对县官说。“听说你们城里有个李秀才很会作诗。快去把他请来,陪我作诗。”
6 h. t, S, H3 D( p  县官听了,不敢怠慢,连忙打发人去请李秀才。7 U* s9 r9 _( D, a4 k
  这个李秀才为人正直,颇有才名。因见考场一向徇私舞弊,一团黑暗,自己更不愿去贿赂考官,就不去乡试,只在家吟诗作画。这天,他正在看书,忽听外头有人喊:“李先生在家吗?”# d2 l, w& p+ \# e% u( U0 |$ x- ?" Y* S0 y
  “谁呀?”李秀才说着迎了出去,
% X+ K; r/ p  w  一看是个差人,就不高兴地问:“找我有什么事?”差人忙说:“太爷吩咐,皇上要你去饮酒作诗呀!”“
, y$ ~0 E3 r# Q' m) L' A4 m2 U" I5 {  你回去告诉你们太爷,既然皇上有请,那为什么你们太爷不亲自来呢?”) _$ Y8 b  h* j5 W; G
  差人知道李秀才的戆脾气,多说也无用,只得回去了。  r: q$ A# Z" _5 J
  差人走后,李秀才心想:乾隆叫我去作诗,倒是个好机会,我何不乘这个机会讽刺这狗官一番!唔,既然皇帝要我去,狗官一定还会来的,我就等着好了。2 j9 ^- V2 d$ u! v
  果然,差人回去后如此这般一说,县官没法,只得亲自出马。
' ?7 w6 k5 W! ~9 f. C* ^2 l; S  县官来到李秀才门前。李秀才见他是乘轿子来的,就故意说:“哎呀!很不巧,这几天我身体不好,走不动呀!”
6 u: g) f9 B4 R  县官听出了李秀才的意思,但轿子只有一顶。如打发人回去再抬一顶来,怕乾隆等得心焦;如让秀才坐轿子自己走路,面子又放不下。正为难,一个差人气急败坏地跑来说:“皇上生气啦!问太爷为什么这许多时候还请不到。”
) k1 K4 y. D+ b4 k  县官一听不对,连忙向李秀才满脸堆笑说:“李先生,你就坐我的轿走吧!”: D( R7 k4 h5 ?, {/ `7 `
李秀才微微一笑,说声“不客气”,就上了轿。
* R" V4 C/ w$ R9 `8 R6 y! d# o  来到县衙,李秀才一见丰盛的酒席,便哭了起来。乾隆感到很奇怪,问道:“你酒也不喝,菜也不吃,哭什么呢?”% E) L+ H2 N7 z% S1 Y
  李秀才回答说:“我主万岁!小民看见丰盛的酒席,一下来了诗兴,因此哭了。请我主恕罪!”: u- l$ E& K- k  B3 E/ W9 C+ a( A
  乾隆说:“有诗你就写出来吧!我恕你无罪!”
! X. V  p, a2 r; c( s" O0 M- O0 M  李秀才略一思索,挥笔写道:“身在穴中把弓拉,全中王子不在家。漠淮两河皆无水,橋木烧夭進不佳。”4 Z! |. V  Q, ?/ Y4 ^! `# Y' O
  写完,把诗双手递给乾隆。! y& J3 r! L4 y6 D7 ~: m. Y
  乾隆一看,诗中隐的是“窮人難過”四个字。心想:“穷人难过”,正是对着这丰盛的酒席而发。此刻这秀才敢于在席前为民请命,可见这县官果然不是个好东西!于是脸一沉,指着县官厉声道:“呔,大胆狗官,你鱼肉百姓,我早查清事实,今日叫秀才前来,就是为了听听民情。我堂堂大清天下,留你这贪官何用?来呀,摘去他的顶戴花翎!”# P- {. Z$ j* h# v/ R% n' y$ G2 [% q
  这真如晴天霹雳,县官一下瘫在地上。结果是,这席酒,秀才哭了几声,做了一首诗,县太爷就丢掉纱帽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穷乡取士
$ {9 s7 p" d9 c, V. L; R/ N, [( b, R, ^3 y' `
  传说那年乾隆又一次下江南时来到文安,为了观察民情,他一不骑马,三不坐轿,脱下朝服,换上便装,就到乡下私访。
7 c4 L# N/ k$ B/ `  这天近午,乾隆到了东邹庄,忽然觉得肚里饿了,到哪里去弄点吃的呢?他站着正在思量,忽然一阵阵琅琅的读书声从一家院里传来。乾隆一听不禁喜上眉梢,心想,我何不装做游学①之人,到里面混顿饭吃。他顺着声音找去,见东西街南边,有一座青砖到顶的门楼。正要迈步进去,猛抬头,有一幅对联把他吸引住了。只见上联是:“闲人免进贤人进”,下联是:“笑者莫来学者来”。横批写着:“上有古人”。
0 q# a) C) Q4 K& U! J% p. }5 e) E! j  乾隆停住脚反复吟诵了几遍,不禁暗暗叫好。& a: ?  D3 g7 R3 k" J& r# @
  这副对联引起了乾隆的诗兴。他兴致勃勃地走进院里,见一个六七十岁的老汉正在扫院子。老汉头发大多脱落,看上去根像一个饲挂的油葫芦。" n6 ?: ]4 q7 o  Y) \: [! x. l+ [0 R+ O
  乾隆见景生情,不觉顺口吟出“油葫芦倒刮踅风草”。
& |6 I) U6 G8 W. I) w. ?  恰巧这时屋里有一人正在漱口,听见有人吟诗,便把门一推,喷掉口中含着的水,立即对上“狼牙棒反挑月明珠”。
& h) P8 d  s: U& n  乾隆见这人身穿半新长衫,看得出是个教书先生,又听他出口成章,心里想:这八成就是那位写对联的人了!不禁打心眼里敬佩。
; ~$ F/ U  W# t* q. W  乾隆紧走两步,上前施礼道:“请问先生贵姓?”# c/ c& m+ H! U9 u0 B# ]
  “姓魏呀。”# f; l- D: e* s
  “台甫是?”; D% G6 w, Q) O7 u
  “不才魏纯一,请问先生到此有何贵干?”
& @" n2 X* B) [" E8 r- I& ?0 w2 g9 {  “我乃游学之人,到此向先生讨教。”6 ]! g% f. p$ s! u" ]8 d; ~
  “不必客气,里面请。”7 h6 z6 [  W" g5 p" P* c5 G
  二人来到屋里分宾主落坐,寒暄一阵之后,乾隆更觉魏先生文才出众,知识渊。乾隆高兴万分,就和魏先生天南地北地畅谈起来。谈着谈着,一时肚子又叽哩咕噜直叫起来。乾隆这才想起,刚才是到这村子来弄东西吃的。可一打量这位先生是攻书转②,像吃过饭的样子了,没奈何,只好端起桌上的二把茶壶,想往杯子里筛点水吃。可是不巧,这茶壶是空的,半天才滴出几滴水。这一情景,使乾隆猛然想起那年在镇江酒楼赏酒给一个歌姬的事情。那歌姬即景出联求教,使自己窘了半天,若不是张玉书一旁解围,差点难以下台。他想以这个难题目来进一步试探对方的文才,于是用原上联并在后边加一个字说:“氷凉酒,一点两点三点旁。”! [  u+ Q0 T+ u
  谁知魏先生马上接上道:“丁香花,百字千字万字头。”
9 s( {3 i3 p/ o  “了不得!”乾隆心里暗暗喝彩:“张玉书的下联有点含含糊糊,如今被他调换一个字,却显得明明白白。嗨,张玉书不如他,此人确有宰相之才!”然后就急急告辞回去。
# g; v' O# C7 H4 [: k  不出一个月,朝廷有转牌下到了文安,就调魏纯一入京做官了。
) ]8 J9 u7 `3 I$ T! ?3 b1 U5 A" T% W) a9 Q  N8 {1 P8 y% o4 Z5 Z1 S
  ①游学:旧时走乡串学卖些纸墨笔砚的人。
( [( a# C) S! t$ P  L3 W7 i  ②攻书转。旧时书塾里韵先生自己不起火,由学生的家庭轮流送饭,叫攻书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下江南的传说》中,还有所谓“雍正用九格格换乾隆”的说法,因荒诞不经,且与历史严重不符,故略去不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4 16: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数下江南,史志记载经绍兴,朝会稽,拜禹陵,登平阳寺千年古刹.后奔宁波临东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0: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1-18 14:55 编辑
! N. ]8 q3 V4 j" {+ Z/ s7 V5 J
. e& d+ n' O/ \/ F7 S% ^, N乾隆皇帝的“手提电脑”7 X( @& W/ X2 ]

& X! C( s# b2 I$ Y' }, T! Y( P自《新民晚报》
: I7 [' X# [5 q1 H$ C3 \( Z6 w
) @, r+ R" V3 E' ?" D- E 6次下江南巡游的乾隆皇帝,所到之处不但要批阅公文,还喜欢吟诗题词,他是如何“一线办公”的呢? 1 j: s+ Z) F- e
  聪明的匠人为皇上做的供旅游时阅读、书写的文具箱是这样的:用紫檀木做几个小箱,边角镶以镀金铜活儿。用时可立刻折叠组合成一个长2尺2寸、宽1尺8寸、高1尺2寸的炕桌。可放炕上,也可于野外放地上。桌内有暗抽屉,可放65件文具和一副棋子,还有一盏防风又照明的烛灯。无论是在室内或途中,办公桌组合好,他就可以伏案御批公文、题诗写字。由于这个“电脑”里存储的是皇上御用的纸、墨、笔,另有他的印泥、印章,所以,发出的“文件”别人是不能伪造的。" A) V" w. D7 C  Y8 ?1 F% V
  如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了一件乾隆御用旅行文具箱,是件绝无仅有的艺术精品。该箱紫檀木制作,箱长74厘米,高14厘米,宽29厘米,箱盖装有铜镀金暗锁。箱打开后可支成文案,案腿设计在箱槽内,用活动薄板支撑,再用暗扣固定。桌箱内设有两个同样大小的屉盒,每一屉盒都有两层形式不同、大小各异的多宝阁,可以人置65件文具与器玩,例如白玉洗、松花江古砚、玉臂搁、笔筒、兽镇、石章、描金云龙纹笔等等。至外还有棋子、棋盘、小蜡盏等。这个文具箱所藏的都是文具中的精华,反映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 O( O* F3 _0 F0 n) N  文房清玩是指文人书斋中一切文化用具及陈设的总称,它除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外,还有笔洗、笔筒、笔架、笔插、笔掭、砚滴、砚屏、砚匣、水丞、墨床、臂搁、镇纸、印章、印盒、山子等。
/ M( H0 Z# d) T( J2 f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文房用器整理出书的是南宋的赵希鹄,赵氏在《洞天清禄集》列入十项内容,它们是古琴、古砚、古钟鼎彝器、怪石、砚屏、笔格、水滴、古翰墨笔迹、古画等,书中对这些文房器物也作了一一描述。元代罗先登《文房图赞续篇》记有文房常用器具十八种。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曹氏将文房清玩分为十三类:古琴、古墨迹、古碑法帖、金石遗产、古画、珍宝、古铜、古砚、异石、古窑器、古漆器、古锦、异木。明文震亨的《长物志》,也是一部记载文玩的著名文献,称文房诸具计有五十余种。随着社会和繁荣。到了清代,文玩的流行与繁荣,除了文人精心追求,营造一个窗明几净,赏心悦目的书斋环境外,另外在很大程度上,是清室康雍乾三朝皇帝的爱好与推动。/ Y' w. y- {8 j
  文房清玩,形微体轻,与重器大件相比,实属小器物。然而正是这些小玩意,却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知识载体,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是物化了的民族传统,它的丰富的功能,独特的造型,以及千姿百态的制作工艺与材质,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品位高雅的艺术世界,也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文房用具,又成为物质文化史上的重要研究对象,吸引着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考证与研究。同是,古代文玩越来越得到收藏家们的青睐,成为珍贵的艺术品。
7 {1 [- N! j' ~
4 g/ z' x  x, C" R) W6 u+ U9 ~$ ~7 l  清乾隆.旅行文具箱
Og4s8.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09: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百货店的由来" L, x7 g0 g3 j* G5 Q
转自:青年文摘5 K4 t; f! b8 Z
  要说这乾隆,在中国历史上那可是大大的有名啊。清高宗乾隆,全名爱新觉罗弘历,是清世宗雍正的儿子,清仁宗嘉庆的老子,公元1736年登基为帝,年号乾隆,后世之人皆称乾隆而不名弘历。下面要说的,就是这位乾隆的故事。
! D& W( L8 q# i! a7 j  乾隆在位60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三长的人。乾隆年间“歌舞升平、国泰民安”,而乾隆呢,也是个“善体民*意的好皇帝”,也好个微服私访什么的,这不,又出去溜达去了。+ d/ ^. L: V) V
  走着看着,看着走着,嗯?万货全,看字号是间杂货铺,可这名儿起的够大呀,够狂,心里不爽!进去看看。乾隆一进门,门口一小伙计赶紧迎客,“来了您哪,爷,里边儿请。”乾隆没搭理他,在铺子里看了看,里面的商品虽没有万种,可也有几百种了。“把你们掌柜的叫来。”小伙计一听,再看了看乾隆,叫掌柜的去了。你想啊,身为一国之君,虽说是微服私访,那衣料可全都是高级货,迎客的小伙计那眼多毒啊,看穿着,看气势,非富即贵呀!一脸福相的掌柜过来了,“这位爷,您需要点儿什么呀?”乾隆用手中的扇子往门口的方向一指,“你的铺子叫万货全?”“是。”“什么都有?”“是。”“那给我来一个金耙子。”掌柜的当时就蒙了,心里话“哪有用金子做耙子的,再有钱也没有用金子做耙子的呀,看来是成心找茬儿的。”可这话不能直说呀,自己刚才也说了“什么都有。”人家要买耙子,耙子那也是杂货,属于营业范围之内呀。掌柜的开始冒汗了,这要是答对不好,今儿个这招牌可就砸了。“我这儿有竹耙子、铁耙子,没有金耙子。”“你不什么都有吗?还万货全,那万字是随便用的吗?”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清朝人都知道啊!掌柜的一听这话都哆嗦了,恨不得都要给乾隆跪下了,“那您老说叫什么好啊?”乾隆一看掌柜的都这样了,原本也没想把掌柜的怎么着,这气儿啊也就顺了。“你这儿虽没有万种商品,可百种总是有的,这样吧,我给你的铺子改个名儿,笔墨侍候。”乾隆啊,好写个诗词,题个字儿什么的,这不,老|毛病又犯了。掌柜的赶紧让人给摆好了,乾隆提起笔来刷刷刷刷,掏出印章往上一盖,好了。掌柜的凑到跟前一看,俩大字儿,百货。再一看落款,掌柜的当时就跪那儿了……
* L8 A$ C; ^. Y  d7 G( B( N1 {  从此以后,凡是卖日杂的商店就都叫百货商店了,御赐的名字也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