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00|回复: 1

[转帖] 近代欧洲的染织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1 14: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纳维德

  近代欧洲的染织艺术,是与近代欧洲总体发展相一致的。在15、16世纪,养蚕和织造技术传入地中海的摩洛哥、西班牙和意大利以后,伴随着制造业的确立,有关丝绸织造的新技术不断发明,就连过去一直以丝绸产业为骄傲的中国都对之刮目相看。科技的进步和加金、多彩织造等域外技术的引入,使欧洲丝织产量不断增加。由于成本的降低,又使海外市场日趋扩大。至此,各方面条件均已具备,为丝绸织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近代欧洲的染织艺术,大体上分为织物、印染、刺绣和透孔编织。下面,分别进行简单介绍。

  一、织物
  在织物中,丝绸织物以其优美的光泽、平滑的质感等独特品质,备受人们喜爱。这里,将概述以法国丝绸产业为主的近代欧洲织物艺术。
  中国的丝绸织物于汉代经“丝绸之路”输入中亚、西亚,这些轻薄美丽的丝绸织物,受到当地人们的特别赞赏和珍爱。随着通商范围的不断扩大,其需要量大幅度增加,成为重要的交易物品。不过,最初的交易只是产品的输入,并没有带来养蚕技术和制造方法。后来,犹太教*徒掌握了养蚕技术和丝绸织物的生产方法,并使之在地中海沿岸各国广泛传播开来。8世纪初,西班牙首先兴起养蚕业。
  大约在10世纪,意大利的丝绸织物开始闻名于世。进入15世纪,意大利最盛时期的先进织造技术传到了法国,当时法国的丝绸产业远远不及意大利,仅以制作饰绳、丝带等小物件为主,一旦需要豪华织物,则不得不委托意大利的织造作坊来完成。在法国,丝织业真正作为“产业”而形成规模,是从15世纪后半叶开始的。为了控制从意大利进口的丝绸制品数量,法国国内积极发展丝绸产业。15世纪中期即位的路易十一世,继续实行亨利四世时期强大的振兴政策,大力实施慷慨援助。但是,在16世纪,作为产业的丝织业没有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而消费需求却出现不断增长的势头。
  17世纪初,在意大利的米兰发明了空引机。由于它的引进,使里昂的丝绸织造出现飞跃性发展。17世纪后期,路易十四世任命科尔贝尔为总理大臣。他大力推行染织行业的改*革,从而,使以里昂为中心的法国南部地区丝绸织造产业发展迅猛。另外,在图案设计方面,法国丝绸反映了统治者路易十四世的审美爱好,逐渐脱离了意大利的原本式样。17世纪,被称为法国丝绸织造的安定期和黄金期,但在其末期,由于战争和国内行政制度的不完备,使丝绸产业出现低靡状态。对宗教信仰自由的限*制,造成新教的工匠们逃往国外,并将丝绸织造技术带到英国和荷兰等国家。
  至18世纪中期,低靡期的丝织业出现了复兴的征兆。路易十五世的审美趣味,非常明显地反映在法国的装饰工艺上,使装饰风格出现了新的变化。在纹样布局上,打破了原有的左右对称格局,取而代之的是活泼自由的构成形式,实现了静态纹样向动态纹样的转变,形成了节奏明快、韵律和谐的装饰之风,即俗称为中国艺术风格的装饰形式。当时,这种奇特新颖的中国趣味的装饰风格,在法国极为流行,大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同时,碎白点花纹的丝绸织物也较为盛行。华美喜人的花卉纹样和绚丽多彩的里昂织物,在当时的欧洲评价最高、人气最旺。
  纹织和绣织的丝绸织物,广泛用于室内装饰和服饰。不过,由于手法多样的刺绣服装的流行和印染工艺的不断进步,使织物的需求量逐渐下降。而且,法国的革*命运动,又造成更多消费阶层的丧失,使丝绸织造产业面临新的危机。不久,拿破仑强大的保护政策,使织造业又出现再次隆盛的发展趋势。就这样,法国的丝织业在反复沉浮中不断向前发展。
  19世纪初,发明了提花织机,从而取代了使用多年的空引机。自此,织造产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日本在明治时代初期曾选派三位工匠去法国里昂,他们学习掌握了欧洲的染织技术,并将织机引入日本。随即,日本大力革新织造技术,使之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局面,从而改变了世界织造产业的分布状况。

  二、印染
  大约从12世纪开始,德国首先使用雕刻花纹的木板,将茜红和蓝色等染料印到麻布上。在欧洲,将花纹装饰在面料上的印染工艺,一直到17世纪后半叶,都不是很发达。
  16世纪初,远洋航海为流通经济带来了发展的契机,扩大了贸易往来的范围,意大利、荷兰、法国等欧洲诸国的远洋经济显著增加。进入17世纪,欧洲各国争相设立东印度公司,加紧定期的贸易关系。因此,香辣调味料、银、铜以及美丽的东方染织品不断传入欧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印度花布。
  当时的欧洲,素色织物较多,其原材料以羊毛和麻为主,此外就是使用丝,几乎不知道棉的存在。所以,当多彩华美的印度花布传入欧洲后,由于其质地轻薄、保暖性良好且便于洗涤、实用等特点,很快就受到人们的欢迎,一时间,掀起不小的热潮。而在英国等地,当时是使用书籍印刷用的墨水颜色印制花纹,因而不宜水洗,并且日晒极易褪色。
  实用性强的美丽印度花布传入欧洲以后,欧洲各国一方面继续从印度进口成品,一方面自己设计图案,然后拿到印度进行加工,同时,各国自己也尝试印花布的生产。1648年,欧洲最早的印花工厂,出现在与东方关系密切的港口——法国的马赛。
  在欧洲,染料的主要原料也是六叶茜草,它在与印度相同气候条件的地区被栽培出来。同时,从印度招募工匠,传授技艺,生产与印度花布质量相等的产品。不久,木板、铜板的使用,更加促进了印染业的飞速发展。
  但是,在印花布备受喜爱的同时,原棉输入量的增大也造成了外汇不足,从而加大了国内毛织物、丝绸织物从业者的压力。所以,欧洲各国又相继制定了禁止进口或限量进口的政策。1686年,法国路易十四世颁布了“木板废弃处分令”,第二年又出台了“贩卖禁止令”。这样,已熟练掌握印花技术的工匠们为了生存,不得已而四散各国求职。因此,在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出现了正式的印染工厂(英国等国家实施禁止令较为缓慢或实施时间短暂)。其实,这样的禁令没有任何意义,对破坏禁令者的惩罚条例也没有奏效,反而更使走私不断,印花布的流行也一直没有出现衰败的景象。于是,1759年废弃了禁令,复兴印染产业。此后,在装饰图案上逐步摆脱了对输入品的模仿和里昂丝绸织物的影响,出现了欧洲独特的印染纹样,形成了鲜明的装饰风格。
  18世纪,发端于英国的产业革*命,首先从纺织业开始,积极推进纺纱的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棉布成本,从而改变了从印度进口的局面,反而开始向印度输出纺织品。同时,染色技术也出现飞跃性进步。在印花技术上,完善了使用铜板的印染法,能够表现细线条和绘画性纹样。其后,丝网漏印法的出现,推进了印花技术的进步。滚筒印花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印花速度,使日产量增加了百倍以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世纪初期,印度棉织品的进口量超过了出口量。另外,有关化学染料的不断研制成功,使19世纪后半叶的印染色彩更加丰富起来。
  19世纪末,威廉·莫里斯为染织界带来了全新的装饰风貌。在纹样上,他没有沿袭历来的装饰形式,而是大胆创新,设计了流利自如的曲线型花草纹样,自然而清新,再加上配色的新颖独特,令人耳目一新。他提倡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方法,对于今天的印染艺术仍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由于经济实力的雄厚和工艺技术的改*革、设计创意的巧妙,使欧洲的印染行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即使在今天,欧洲对世界各国仍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仍然是流行印花的主要发源地。

  三、刺绣
  用针和线表现纹样的最基本手工艺——刺绣,是在服装等上施以装饰花纹的重要手段。
  欧洲的刺绣技法,可以追溯到历史悠久的古代埃及。它作为现代刺绣技法的基础,于4至7世纪经拜占庭帝国传到中世纪的欧洲,作为修道院中的一门手艺而发展起来,成为中世纪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类。10世纪前后,刺绣艺术传遍整个欧洲。
  最初,刺绣专门用于修道院的礼服和祭坛装饰,以突出教堂的庄严气氛。其装饰纹样多为圣人画、圣经故事等题材。此后,刺绣技术逐渐扩展民间。不久,在宫廷也将刺绣用于服饰和室内装饰,深受上流社会妇女的喜爱。随之,在装饰纹样上也发生了变化,除传统的宗教内容外,寓言故事及花草、风景等反映时代和自然的新纹样,极大丰富了刺绣的装饰领域。当然,修道院的刺绣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到16世纪左右,宗教题材的刺绣仍然十分兴盛。从总体上说,15至16世纪的刺绣范围日益广泛,逐步走向大众化。除了服装以外,就连袜子、手套等这些小件日常用品也流行施以刺绣,富裕家庭还包雇刺绣工匠,专门为其制作刺绣品。
  在意大利,由于13世纪颁发了“奢华禁止令”,不能生产彩色丝线,因而,用白亚麻线制作的独特而新奇的白线刺绣发展起来。可以说,白线刺绣的产生,为不久即将出现的针绣花边奠定了基础。
  在法国,16至17世纪正是其鼎盛时期。在刺绣方面,适应路易十四世的趣味爱好,不仅在服装上施以刺绣,家具、日常器具上也采用刺绣进行装饰。同时,金线和彩色丝线的大量使用,显示了豪华的皇家气派,是其富贵地位和权威的象征。18世纪,细丝发带也兴起刺绣花纹。法国的刺绣艺术,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精湛的工艺,在欧洲各国中显示了其突出的地位。
  另外,用毛线在麻布上绣制(被称为“玛切尔多女王之毯”)的卷轴类作品的诞生,标志着欧洲另一支刺绣流派在英国形成。16世纪后半叶,再次迎来了刺绣艺术的繁荣时期。刺绣对于上流社会家庭的女孩子来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艺术素养,各种各样的刺绣艺术品,通过她们的一双巧手制作出来。这些可称为刺绣范本的作品,极具艺术欣赏价值。16世纪中期,出现了专门的刺绣公司,当时接受工匠们传授刺绣技艺的,大都是贵族妇女。
  但是,大约从18世纪末开始,欧洲的刺绣也发生了变化。宫廷需要量日渐减少,印花技术的不断进步,又使服装的装饰手法日趋多样化,运用刺绣的情况则越来越少。不过,刺绣作为一项手工艺,在民间却不断得到发展,并日益普及起来,成为人们节日盛装不可缺少的装饰手法。即使现在,民族刺绣仍是民间工艺的重要品种,它反映着不同国家、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审美趣味。
  19世纪中期开始,大力推进机械化进程,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带有浓郁生活气息和柔美情趣的手工艺术品,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
  现在,世界各地都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刺绣艺术。其技法繁多,名称更是五花八门,有的按材料命名,有的按技法命名,有的按生产地区命名,即使是同一种技法,也因地域的不同而名称各异。
  在日本,传统刺绣称之为日本刺绣,而欧美刺绣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总称为法国刺绣。

  四、透孔编织
  纤细和华丽兼备、深受世人喜爱的透孔编织,是将线搓捻、编结在一起的镂空艺术。关于它的起源,不甚明确,大概发端于先古时期的捕鱼网、狩猎网或破损衣物的修补,或者是从刺绣中直接派生出来的。这种工艺经叙利亚、埃及等地传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透孔编织作为装饰工艺的一个重要品类而独自发展起来。
  透孔编织,大体上分为手编和机编两种。手编技法极为丰富,大致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只用一根针挂线操作,称之为针绣花边;另一类是先将线缠成多个线轴,然后操作这些线轴编成各种花纹,称之为梭结花边。这种技法传入欧洲之初,由于使用布料作底布,因而称之为抽绣或空花绣。16世纪,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产生了直接用线编成的针绣花边。同时,在米兰等地也出现了类似梭结花边的产品,从而迎来了意大利透孔编织艺术的黄金时期。
  不久,这种工艺技法传到欧洲各国。在法国,由于16世纪中期意大利的梅迪奇家族成员远嫁到亨利二世身边,带来了意大利文化,透孔编织品也随之带到了法国,透孔编织工匠也应召前来。自此,法国的透孔编织工艺迅速发展来。路易十四世时代,总理大臣科尔贝尔积极推行工业奖励政策,所以,到17世纪末,法国的透孔编织艺术空前兴隆,远远超过了意大利。
  进入18世纪,透孔编织产业的中心从法国转移到佛兰德和波希米亚。在佛兰德地区,由于盛产优质亚麻,从修女到一般妇女又都以此为时尚,一时间,厂房林立,透孔编织业成为主要产业,产品出口到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等欧洲其它地区。
  这样,扩展到各国的手编技法,受到了当地其它手工艺术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所以,各产地的透孔编织品在技法、创意和格调上都显示出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人们根据各自的喜好以及用途、季节、场所的不同而灵活设计和制作。
  一块精巧的手帕或一条领带,由于需要几名工匠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因此,财产目录(商业帐薄的一种,上面列有资产、负债及其价格)将其列入高价贵重物品中。
  18世纪末,欧洲人开始尝试研制透孔编织的机械化生产技术。19世纪初,英国和瑞士终于将机械生产付诸于实际应用,从而改变了只有少数人才能使用透孔编织品的状况。价廉质优的机械产品大量生产,窗帘、礼服等大件透孔编织艺术品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手工透孔编织作为各国重要的民族艺术形式之一,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得到重视、保护和发展,直至今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1 14: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以中国为古丝绸之乡而自豪,看罢版主帖文,感觉西方工业文明亦源自传统工艺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