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0|回复: 4

[民族音乐]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31 09: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艺术天地

  关键词:打锣的最后定音的一道工序,必请技艺精湛的老匠人老技师上阵,执手锤在锣面上不断轻轻敲打,耳听、目注,寻打定音的一点点地方,找准之后,只要一锤两锤,就使一面新锣最后臻于完美了,“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成语就是源本于此。冷砸定音是将定型后的锣通过冷砸,使分子结构基本均匀的自由状态的锣获得变形能,贮存一定的弹性能量,并能发出—定的音调。这是制锣中最为关键的工艺,故流传有“千锤打锣,一锤定音”之说。
1cdy012a.jpg
1cdyl38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09: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锣,是我国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常用的敲击体鸣乐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音响洪亮.各具特色,流行于全国各地。
    远在春秋时期,我国西南的百族人和江南的百越人,就以金属冶炼而著称。锣是古代淄族人民和壮族先民骆越部族最早使用的乐器之一。云雨是我国古代铜鼓的发样地,在晋宁石寨山古墓出土的铜鼓中,有的鼓面正中受击处呈半球形隆起,和现今的促十分相似,这是一种原始形制的锣,锣面上有舞蹈图.边沿有一铜环。在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中,也保存着许多骆越人集合鸣锣的珍贵形象资料01978年,从广西贵县(泰汉时称布山县)罗泊湾一号墓,还曾出土了一面西汉初期的百越铜锣,该锣近圆形,锣面横径32.1厘米、纵径33.4厘米,锣脐直径22厘米.锣边铸有拱线纹一道,拱弦上系了三个等距的活环,锣面上刻铭文“布”字。这是我国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铜锣实物。可见.锣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秦汉以后,随着民族间的交往,钢锣逐渐向内地流传,公元6世纪前期方至中原,但见于记载较晚。(旧唐书·音乐志>在“铜拔”条中有:“铜拔、亦谓之铜盘,出西戌及南蛮。……南蛮国大者圆数尺,……”这团之数尺的“铜盘”,是锣见之于文字的最早记载。北宋陈畅在(乐书)中提及铜锣在中原出现时说:“后魏自宣武以后.始好胡音。泊于迁都,  …—打沙锣。”时当公元515年之后,将敲击一种小锣称作打沙锣。古代,锣常用于礼仪和战争,曾称为“金”。故衬“呜锣开道”和“鸣金收兵”之说。到了宋代,锣在民间音乐形式“鼓板”中被应用。
  元代,除各少数民族的迎赛神社常常鸣锣外.它还是杂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兰采和杂剧)中就有:“持着些…—锣、板和鼓……”之句。在(元史“礼乐志)中开始载有云琐(即今之云锣),并记述了其形制和演奏方法,它除在宫廷宴乐使用外.也在民间流行.充分说明当时锣的制造祁演奏已具有一定的水平。元代以后,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为锣的运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明、清以来,各种形制的锣广泛用于戏曲音乐、舞蹋音乐和传统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中。锣在昆曲伴奏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清代李斗(杨州画肪录>载,当时戏曲歌舞中就用到云锣、小锣、汤锣和大锣等。我国的大锣还西传欧洲.在1791年,法国作曲家戈赛克开始将大锣用于管弦乐作品中,在我国广大城乡,锣还曾是肩掐贸易小贩祁耍猴者沿街招揽生意的工具,以锣的持有音调代替叫卖、称之为“唤头”。20世纪以来,锣已被各少数民族相汉族广泛用于民间娱乐、节庆活动、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中,参加各种乐队演奏。
    锣由锣体、锣架(锣绳)、锣橙三部分组成。锣体铜制,因用“响铜”制成,故也有“响器”之称。结构较简单,锣体呈一圆盘形,四周以本身边框固定,用锣捶敲击中央部分扳动发音。一般中央部分路凸,称为脐、光或堂,是发音的主要部分,脐的大小、厚薄与锣的面积比例.决定着音调的高低,也有中央部分平坦无脐或突起成半圆的球状,这些都构成了锣的主要特征。锣脐与锣边之间称为锣面、“二位“或“内、外八字”,在锣边一侧钻有两个锣耳,以穿系锣绳,便于提携或悬挂锣架。
    长期以来.经过各族人民不断的精心创造,由于应用的地区和场合的不同.在我国形成了品种繁多、各具异彩的锣。据形制持征可分为平型锣、脐型锣和乳型锣三类;铵发音高低可分为低音锣、中音锣和高音锣三类;按演奏形式又可分为单面锣和组合锣两类。在这些锣中,小的直径仅有几厘米,大的直径达一米五以上。不仅它们的造型不同.而且合色和效果也各有特点。目前较常用的锣,可简单地分为大锣、小锣、掌锣和云锣四类。大锣发音较低,锣边钻孔系绳,左手提起或挂于架上,右手执捶击奏;小锣发音较高,锣面呈坡形,锣脐分大、中、小三种,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之分,锣边无孔.不系锣绳.以左手食指关节处提锣内缘,右手执锣板击奏;掌锣是锣中最小的—种,锣面平坦无脐、形如盘状、置于左于掌中,右手执锣板击奏;云锣是锣中可演奏旋律的乐器,由十面小锣组成,用绳系于木架上.左手执架柄,右手用锣捶击奏。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组合型铜锣发展很快,出现厂套(金芒)、排芒、编芒、芒琴、二十九音云锣、三十六音和二十八音云锣等新品种。
    勤劳智慧的我国各族人民,很早就掌提了冶炼铜、锡成为“响铜“含金的精湛造锣经验。在南方,以两广最为著名,南国的戏班都用大锣;北方则以山东淄博的周村声誉聂件。20世纪抓年代以来,武汉锣后来居上,每年都制造多批大锣满足世界各国交响乐团之需,并屡屡刷新世界铜锣之最。
    制造铜锣要经过配料熔炼、缎打成型和冷砸定音三个阶段。配料比例是晌铜质量优穷的关键,我国史料令所记载的响铜成分也不尽相同。《周礼·考工记》“攻金之工’条户有“六分其金而锡居一”。〈天工开物〉(卷十四)中曰:“凡用铜造响器,用出山广锡记铅气者入内.征锅之类皆红铜八斤,入广锡二斤,挠拔铜与锡,更加精炼”。目前,防回所采用的响铜,台锡量通常为22.5%一24%。熔炼时,将76%一77.5%的优质红铜(电解铜)放入坩锅内,置于焦炭炉中熔炼,使铜化为液体并在锅中滚沸,然后加锡于铜液中,用木棍搅拌使之均匀,最后将铜液注入砂型模中,铸成锣的形状坯料。锻打成型是将铜坯料置于焦炭炉上加热,炉火应均匀,使坯料呈现紫红色时,即可取出锻了,锻打两分钟左右,铜坯发黑后仍需再度放入炉内加热,并再度锻打,这样往复七八欠,方可成为中间薄、四周厚的锣片,然后通过剪边,再烧,打脐片,复烧后放入模具中压顶、并在外部涂一层盐卤,使其基本定型,最后再烧缎一次,使乐器厚薄均匀。冷砸定音是将定型后的锣通过冷砸,使分子结构基本均匀的自由状态的锣获得变形能,贮存一定的弹性能量,并能发出—定的音调。这是制锣中最为关键的工艺,故流传有“千锤打锣,一锤定音”之说。那些技艺精湛的铜锣匠师.将铜锣放在铁砧上锤订.根据材质的软硬、落厚,改变锣的内应力,使之发出均匀、洪亮的音响,有着较强的穿透力。再将锣面刮光,用锤敲击脐部以定音高,然后齐边、上旋、钻孔,最后再定一次音即告完成,而这次最后定音最为重要.也最神秘.往往是章起锣来先摸摸,敲几下听听,再仔细看看,然后“当当”几锤,就是一面好锣,真可称之为“神锤”。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巳发现,  〈天工开物〉(卷十)中有:“凡锤乐器顿征,……冷锤开声.声分雌与雄,则在分厘起伏之妙,……”制锣的三个阶段都很重要,配料的比例及纯度,熔炼、烧坯的火候及时间,级订和冷砸的力度及均匀度等,都直接关系着锣的声音质量。锣的音调高低,主要取决于锣脐的大小和锣面的厚薄。发音较低的锣,锣脐较大而厚,脐心与脐边的厚度差别较小;发音较高的锣则相反。
    一面铜锣的音质如何,主要决定于合金成分、锣面的大小和厚薄。鉴别时,可通过敲击听其发音,如带有沙音,锣面即有暗裂或沙眼.严重的则发哑音,这些都不能使用。在制作和外观上,一般说来,锣面与锣边的弧度应圆滑适度,中央或锣面不应下凹(凹乳式芒除外),圆度要准确,锣面光洁,锣的周边厚薄要一致。
    锣的演奏方法有放音、边音和闷音三种击法。放音击是敲击锣面中心,让余音自然延续,音色洪亮。边音击是击锣的中圈(内八字)或外圈(外八字),以获得不同的音色,但音响比锣心略高,外因发音细而散;中圈的音色介于锣心与锣边之间,这种击法可配合乐曲旋律的变化。闷音击是在击锣心后,立即用有手掌按住,并用左肘抵住锣的背面,止住余音,发出闷音,以造成急促、紧张、激烈的气氛,如击后过一定时间(半拍或一拍)再止音,则叫作“煞锣”。此外.大锣还能由轻击到重击,造成力度上的变化。

高洪太铜锣
    汉锣与京锣、奉锣、苏锣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锣”。据史料记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武汉就有制作铜响器的作坊。“高洪太”是武汉著名的铜响器制作业老字号。90年前,来自黄陂的高青庵在汉口长堤街开办了“高洪太铜响器店”。1946年,高永运为梅兰芳剧团潜心研制成一种声似虎啸、响而不躁的锣——“虎音锣“使”高洪太“在业界声望大增。产品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远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纯正的音质、精湛的工艺赢得了中外用户的一致称赞。
    特征:驰名中外的“高洪太”铜锣,以发音洪亮、起手灵活、吃锤省力、调门准确、造型优美、品种多样而著称。“千锤打锣,一锤定音。”“高洪太”的特点即能凭借灵活运用正锤、反锤、实锤、虚锤、轻锤、重锤等技巧准确定音。波士顿交响乐团、德国柏林交响乐团等许多世界著名乐团的演出用锣都出自“高洪太”。
    专家点评:清代早期武汉即有铜锣制作,汉锣是中国四大名锣之一。高洪太铜锣是汉锣代表作,历史悠久,锣声洪亮,造型美观,在海内外很有声誉。

古老“高洪太”铜锣的现代化之路
来源: 长江日报 记者周超实习生孙尚亓飞摄影报道  2009-08-11
  夏季各种喜庆活动多,锣鼓声又四处响起。这不禁使人想起武汉的“土特产”:“高洪太”锣。“高洪太”铜锣是全国“四大名锣”之~,有百年历史,其制作技艺入选首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青铜和锡的纯度把握得好,铜锣发音洪亮、吃锤省力、调门准确,国内~些知名的剧团、乐团,及波士顿交响乐团、德国柏林交响乐团等世界著名乐团的演出用锣都出自“高洪太”,每年产量近40吨。
  铜锣的生产方式历来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质量也难以掌握。“高洪太”吸取经验,先后改造和自制了弹簧锤、电动铜碾、粉碎机、车锣机等设备,在熔炼、制片、成型、淬火、校音、车刮、定音七道主要工序中,1/3的手工操作实现半机械化。

  上图:铜锣的初胚在火中煅烧,随后将进行制片。
  中图:工人将时间用长后音质不好的铜锣丢到1800摄氏度的铜水中进行熔炼,制作新铜锣。
  下图:工人们正在对煅烧后的铜片进行制片。
ghtlbief.jpg
ghtlrief.jpg
ghtltief.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09: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的铜匠  
 旧时日常生活用品铜器不少,脸盆为铜制(至今不少地方称脸盆为“铜盆子”), 水烟袋为铜制,家具的多种饰件也都是铜制的,当时,铜匠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今天许多铜器都被别的器物所代替,铜匠也很少见了,山东铜匠的技艺保存并得以发展的,只有周村的铜响器了。周村的铜响器源自清初,当时泰安铜匠王启贵、王启朴兄弟来周村,先制烟具,后改制铜响器,由生产货郎串乡用的“月锣”,卖糖小贩用的“夹边锣”(俗称“糖锣”),到生产乡间秧歌队用的“采锣”。晚年,这兄弟二人又创制了“手锣”。到乾隆年间,章丘一柴姓人在周村创办了初具规模的铜响器作坊,名为“聚合成”。这家作坊继承了王氏兄弟的传统,又生产出了“开道锣”,引进生产了“奉锣”、“苏锣”。到光绪年间,在“开道锣”的基础上又制成了“光锣”。随着京剧的发展,“聚合成”作坊于1915年在“光锣”的基础上制成了“虎音锣”,这种锣能打出横音,浑厚圆润,声如虎啸,受到了京剧界的好评。
  铜锣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非常细致,包括配料、化铜铸砣、锻打制片、剪圆成形、淬火、旋光、定音。一面锣往往经过万锤锻打,才能使铜片厚薄均匀,大小合格。
  最后定音的一道工序,必请老匠人上阵,执手锤在锣面上不断轻轻敲打,耳听、目注,寻打定音的一点点地方,找准之后,只要一锤两锤,就使一面新锣最后臻于完美了,“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成语就是源本于此。
datonglq.jpg
ghtsgbtl.jpg
ghttongl.jpg
tongluoc.jpg
tongluod.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09: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锤百炼成大器 一锤定音技艺精

  方潮盛铜锣百年传承,历程艰辛。那么,最初的废铜烂铁是如何经过千锤百炼成为大器,最终一锤定音发出美好的乐音,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方潮盛铜锣诞生的全过程。
  一家人拿着自家制造的铜锣自娱自乐,这样的场面是否让您不觉莞尔一笑?就这一场面,你也能看出,方家的响铜乐器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特点。
  方潮盛铜锣第五代传人、方家老三  方绍金:深波阴沉,苏锣豪放这个钦仔是祖传的,到现在一百年历史,这是标准音。
  无论是大块头还是小巧型的响铜乐器,都能在方潮盛铜锣厂觅得踪影。今天,方家兄弟要给我们演示的是一个

  3斤半苏锣的制作过程。

  加煤、放料、烧火,关键工序:熔铜
  方潮盛铜锣第五代传人、方家老二  方绍贤:旧铜回收,熔了做坯,铸成铜饼,要制作钦仔、苏锣、斗锣,就在坯先定型,燃料以前用炭,现在用煤,下来要改成煤气这样温度大概保持1600℃
  铜水倒在铜饼模型上,字幕:关键工序:过模
  过模后的铜饼需要再拿到回热炉加热,直到铜饼通红熟透之后,由掌炉师傅钳至锻造台锻造。

  关键工序:打坯
  如今,打坯的过程基本实现了半自动化,借助电动空气锻造锤,掌钳铜饼和锻造两位师傅配合默契,反复回炉、锻造。
  方潮盛铜锣第五代传人、方家老三  方绍金:烧红了才能锤,太黑了很酥,比瓦片还酥,烧红才能锤成形
  现场温度极高,制作开始没多久,所有人的额头上都渗出了晶莹的汗珠。
  方潮盛铜锣第五代传人、方家老二  方绍贤:这个炉的温度1200℃。你如此靠近温度会不会太高?不会,与炉距离3米,温度不会太高,高温作业本应穿厚衣服,穿厚衣服相当于隔热
  方潮盛铜锣第五代传人、方家老三  方绍金:一个锣到成形要五出火,即烧五次,一款锣一个造型,打起来套路不一样,而且要越打越密,声音才更好,叫“千锤百炼”,锻得密声音才响亮
  什么叫“千锤百炼”?铜锣生产车间周而复始的当当声就是真正的“千锤百炼”。以前没有自动化设备,“千锤百炼”的过程全靠一双手、一把锤,何等辛苦!
  方潮盛铜锣第五代传人、方家老三  方绍金:这道工序叫修容,把锣做圆。
  修容完毕,终于来到炉边的最后一道工序:淬火。
  方潮盛铜锣第五代传人、方家老二  方绍贤:如果没有这道淬火的工序就不能用,一动就酥酥的,有这道工序之后锣就是润的。
  方潮盛铜锣第五代传人、方家老三  方绍金:淬火的火候掌握好,锣就耐用,火候不好,锣就酥,易裂。
  将铜锣放进盐卤池中浸泡,由于发生化学反应,捞上来的铜锣颜色发生变化,成为赤红色。
  方潮盛铜锣第五代传人、方家老大  方绍鹏:再把边剪齐、锤平、定音,需要抛光的要抛光,锣才漂亮,传统的做法是不抛光。
  这定音的重头戏理所当然要由方家的老大来显身手。所谓“一锤定音”说的就是其技术的精妙之处。不过,“一锤定音”的功夫是方家的传家宝,属于商业秘密,咱也就不好深窥了。
  方潮盛铜锣第五代传人、方家老大  方绍鹏:现在在和音,锣这么多个,一班锣鼓三四十个,让其声音一致,不要高高低低,高音的挑一起,低音的挑一起。
  方潮盛铜锣第五代传人、方家老二  方绍贤:最后一道关,特别是南洋一带,肯定要字号
  一面精心制作的铜锣,字号却只是用墨水简单书写,要是长年累月风吹日晒,字号岂不容易褪色?
  方潮盛铜锣第五代传人、方家老二  方绍贤:墨水会不会太容易擦去?不会,干了擦不掉,墨水是碱性,铜是金属,酸性,遇碱中和。
  其实,潮汕地区掌握铜锣生产工艺的人极为少数,而随着潮州音乐的传扬发展,海内外对铜锣的需求量日见增长。但是方家人却从不在质量上打马虎眼,也许,这正是一面铜锣之所以传承百年的秘密。
  方潮盛铜锣第五代传人、方家老大  方绍鹏:你觉得祖辈留给你们最重要的是什么?字号,特别是外商最重视字号,产品要保证质量,质量有保证,造型美观、音质好,顾客要买才有信心。
  浮洋镇文化站站长 朱树钊:方潮盛铜锣的特点在于它所有的铜锣规格都是根据社会上客户的使用信心去制定,在这一点上、在艺术格局上,谁都不可能取代它的位置
  从一堆破铜烂铁到最终“衣着光鲜”,铜锣的华丽“变身”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过程。从上面的讲述我们可以体会到,铜锣的生产过程充满了乏味的噪音,铜锣生产者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然而,经过千锤百炼之后诞生的铜锣却有着美好的乐音,给我们带来了欢乐。目前,方潮盛铜锣正在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祝福铜锣及其所昭示的文化内涵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潮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浮洋方潮盛铜锣制作技艺”
    浮洋方潮盛铜锣制作技艺与武汉铜锣、苏州铜锣的制作技艺渊源相承。自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负150年盛名。
    据浮洋镇志所载:浮洋仙庭村先民方明治于清咸丰年间到福建连城县谋生,结识了当地一位铜锣师傅,学得一手精湛的铜锣制作技艺。回乡后,便在仙庭村创办了铜锣作坊,其作坊遗址,至今仍享有“铜锣城”美称。
    清光绪年间,方潮盛铜锣已享誉潮汕地区。其铜器的制作品种,也能跟上潮汕人民的需求理念,不断变异创新,至此鼎盛局面,已具规模。铜器制作也达到数十种之多,而且所有响铜乐器,皆能与潮州众多的地方乐器如:二弦、胡弦、笛、箫、扬琴、大鼓等和音谐鸣,同奏一曲,是潮州民间打击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催发了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大锣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1957年8月,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民乐比赛中金质奖章。其中所用铜锣就是浮洋方潮盛铜锣。故潮州民间谚语云:少一弦亦歌,少一锣无乐。由此可见,其艺术价值在潮州人民心中,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它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艺术、实用价值。
    浮洋方潮盛铜锣制品:有深波、曲锣、斗锣、钹、马锣、苏锣、钦、月锣、加冠锣、号头(大唢呐)、钟等11大类,67个品种。浮洋方潮盛铜锣的制作技艺,分:拣料、熔铜、过模、打胚、修容、淬火、定音等七道工序,其中定音的技术性最高,故有“千锤百炼,一锤定音”之说。潮州民间谚语所谓“一锤定音”,便由此而生。
    然而,因其诸多的历史原因,浮洋方潮盛铜锣其绝无仅有的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界濒危。如没有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政策扶持,这朵潮州民间礼乐圣器之花也将面临凋谢。
08287327.jpg
dy012c.jpg
gst12b.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09: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大锣曾“敲响”北京奥运  
  
   (华月 郑红)一面由苏州市华声乐器厂专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制造的直径2.008米铜锣,2007年3月2日下午启程赴京。苏州人制造的铜锣声在3月4日“中华鼓乐大会暨中华鼓乐奥运庆典演出开幕式”以及3月27日的“北京奥运会倒计时500天”庆祝活动中响彻北京。
  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华鼓乐大会暨中华鼓乐奥运庆典演出于3月4日到5月7日在北京举行。其中于八达岭长城举行的开幕式上需要一面中国的传统乐器——锣。这面锣必须大,而主办方由这个“大”一下就想到了曾经造出“天下第一钟”、“天下第一锣”和“天下第一鼓”的华声乐器厂及其负责人金海鸥。金海鸥从事民族乐器制作已有44年,多年来他在民族乐器的研制上成就突出。而正在为如何给北京奥运作贡献而动脑筋的金海鸥也早就有了制造几样专为奥运会设计的民族乐器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金海鸥和华声乐器厂立刻开始了这面大锣的制作。
  经过四个多月的精心制作,2007年3月1日下午,这面直径达到2.008米的大铜锣终于全部完工。3月2日下午,这面大锣就将装上专门的卡车送往北京。除了在3月4日于八达岭敲响之外,这面“2008锣”还在3月27日于中华世纪坛进行的“北京奥运会倒计时500天”庆祝活动中敲响。
  这面铜锣上有福、禄、寿三星,轻轻敲打一下,一股超强的震撼力旋绕耳边,余音回荡了近10秒。据了解,此前世界上最大的锣直径只有2.2米,而这面由苏州一家乐器厂制作的“中华世纪”锣,直径达到了3.18米,周长9.9米,重1.5吨,堪称“世界上第一大锣”。
  据了解,苏州制造的乐器出现在如此重大的场合并不是第一次。同样是由金海鸥制造的天下第一钟——由108枚青铜编钟组成中国目前最大编钟的“世纪和钟”,曾在世纪之交之夜,在中华世纪坛敲响。江ZM同志曾为之题词“中华和钟万年永保”。而金海鸥的一大愿望,是希望苏州制造的天下第一锣能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敲响。
szdlbjay.jpg
d1dl6268.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