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01|回复: 2

论道的奥秘[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 11: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的道既不是物质实体,也不是精神实体,道是万事万物一切关系的总和,道属于关系范畴,道的本质是关系。道是本原,道是本体,道创造一切,一切统一于道。然而它不是形而上的实体,而是关系本体。
  一、道体
  按着习惯的看法,老子的道是实体,其实不是。所谓实体(Substance)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范畴。其含义一般指一个本质上独*立自存和同一不变的存有,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东西,是不需要用来表述其他事物而又不存在于其他事物之中的东西。在变化中有不变的东西是实体,它是生成变化的基础,最高的实体是永恒不变的。道不是这样的实体,道在道家哲学中是深奥的形上关系本体,它包孕有无,特别以玄秘为特点。道作为本原,是混然一体的东西。老子指出,“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无处不在,恍恍惚惚,在无形之中有事物的影象;在依稀隐约之中有具体的物质;在深远幽暗之中有真实的东西。其实,这种恍恍惚惚的东西,不是别的,就是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只有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泛滥的江河,到处流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道的存在。道无时不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是永恒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和蕴含性。“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它把大江大海都能包容,可见它的普遍性与无限性。“上善若水”,“水几于道”。水是普遍存在的,当然道也是普遍存在的了。道在表面上是无序的,但实质上却是有序的,它的序就是“和”。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王弼解释上句说:“物以和为常,故知和则得常也”。老子的话告诉我们,认识了道的和谐关系就能够认识道的无形,道的玄妙,道的规律,这是有智慧的表现。
  “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无即是有,有即是无,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无是万物的元始,有是万物的母亲。老子指出,因此要用永恒的“无”和“有”的原则观察事物变化的奥秘。黑格尔说“无”是道家的最高原则,绝对原则,是一切事物的起源,是最后者,最高者。用这一原则观察事物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老子指出,有与无同出于道,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两者"同谓之玄",无是玄,有也是玄。道是玄,当然它们也是玄了,并且是“玄之又玄”,成为“众妙之门”。玄就是道,道就是玄,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这里,“有”与“无”与“玄”,都是纯粹的形而上的关系。
  道是宇宙的本原,它无上无下,无前无后,无形无状。它的根本特性就是无差别,无矛盾的关系。道是总的关系,是事物运动的总规律,作为规律无法用人的感官去直接感知。它无形象看不见,叫做微,寂静无崐声听不见,叫做希;无质无实摸不着,叫做夷。这三种东西混然一体,无从区分,那就是道。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因而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它无法细致分辨,上面没崐有光芒,下面没有昏暗,无始无终的发展变化。因此,无法用概念明确的表述,只好归于超物质的存在。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的形象,它若存若亡微妙莫测。跟着它看不到它的后面,迎着它看不到它的前面。老子指出,要遵循实在的道的规律,以驾驭今天的现实,从而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这就是道所要求的总原则。
  道体是虚的,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它无形无象,无处不在,没有边际,它无时不在,无始无终。道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其作用是永无止境的,这种空虚是永远也装不满的。它异常渊深,仿佛是万物的宗主.因为它是虚的,所以能创生万物,实的东西就只能转化而不能创生。它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它能创造一切,也能改变一切,它能消磨万物的锋芒,化解开万物的纷杂,协调好万物的光辉,混同万物的尘垢,而它自己却深不可测,依然存在。正因为它是永恒的虚,不会转化为实有(只能创造实有)。这个神秘莫测的道虚,老子也不知道它的身世,好象在天帝出生以前,它就存在了。
  道虚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道虚,这是最高的虚,无所不在的虚;第二层是天地之虚,它是道虚的体现,是万物的基础;天地没有意识,没有感情,道虚是道的状态,它无形无象,无处不在,没有边际。它又无时不在,无始无终。它是最大的虚空,它产生出万物,是万物的宗主;装载着万物,永远也装不满。它的作用无穷无尽,道虚的作用就是无的作用。它能化解万物的矛盾,协调万物的关系,与万物混而为一。它对一切都一视同仁,它把一切都看作是祭坛上的贡品。天地之间象一个风箱,空虚但是不会穷竭。它是动力,是源泉,运动使万物生生不息。第三层是人虚,是天地之虚的体现,人也应该在心中保持虚的状态。多言不如守中,以保持这个虚。
  由此可见,“道”不是实在层面的真理,而是关系层面的空灵智慧,不可能用理性来思考,用概念语言来把握。我们有理由把道体理解为关系本体。“道体”的别名就是“无”体、“空”体和“虚”体。道体具有空灵性、包容性、无限性、创造性、相对性等特点。道本身是关系,道也存在于各种事物的关系之中。道体现为具体事物的关系。
  二、阴阳
  道是阴阳的相互作用关系。“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系辞传》)。阴阳这一对范畴是用来表示自然天象和人事中的两种基本势力及其相互关系的。伯阳父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范蠡说:“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国语•越语》)《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一章)《庄子》:“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忘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管子•四时》:“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荀子•礼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周易•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性的矛盾,“万物负阴而抱阳”,阴与阳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普遍存在于万物之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作用使事物达到和谐和统一,即“冲气以为和”。“冲”是涌动,激荡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冲突、对立,表征矛盾的不平衡和对立状态,它是事物实现和谐与统一的内在动力。 应该看到,“阴阳”范畴表达的是一种宇宙秩序,宇宙的内在关系。它们在一切现象中,无不有相依相待、既对立又统一。它们的交互作用,使事物产生形形色色的变化。自然之道,表现为二者的统合、和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克服,相互转化。在《周易》哲学中,阴阳的变化系统极其生动,极其复杂,极其精彩。
  三、道的法则
  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老子指出,“反者道之动”,就是说,道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的运动的。周而复始的循环圈本身就是一种和谐有序的结构。再者,运动过程也是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是有序的。运动从起点开始,逐渐离开,越离越远,到了一定限度又反回来,回到出发点,由此构成一个环形结构。道就是这样的系统,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反和复,“反”指的是离开的过程,它可以包含若干阶段;“复”指的是返回来,它也可以包含若干阶段。老子用一个“反”字表达了两重含义,即“反”是反与复的统一,二者构成了运动的和谐结构。老子经常用“归根”,“复命”这些语汇,指的都是和谐循环的意思。
  这种循环往复的运动,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整体运动,是关系本体的运动。在这里发生变化的,不是实体,而是各种关系构成的结构。表现出道的循环性,无形性、整体性、直观性,跃迁性等特点,表明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思维方式,与西方实体主义的个体性、间断性、分析性,思辨性等有明显差异。整体和谐与物我相通,也是道家形上学的特点。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道家哲学,更注意把自然与人看成有机的统一体,强调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和。庄子提出“有待-无待”的理论,“待”是有所依赖的意思。他认为,事物是相互依赖的,这就是“有待”。万事万物相依相待,互为存在条件。“无待”就是无所依赖的存在。它是以“有待”为前提的,是对有待的超越。庄子的智慧,就是启迪人们在真实的生活中,敢于接受现实,正确面对现实,调整身心,解脱烦恼,求得精神的超脱解放。庄子的相对主义其实那也是一种空灵的智慧。庄子不强调道是一切事物的源泉和原始,而肯定它是一切事物的整体活动。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待相关的,没有绝对的事物或宇宙中心。庄子承认他人他物的生存空间和价值,主张无用之用,与万物平等相处。庄子要求人们不必执定于地籁、人籁,而要倾听那自然和谐、无声之声的“天籁”,以领悟生命的自由。从一切有关价值、知识以及烦、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爆发出生命的创造性。庄子指出了现实中人的孤独的生存处境,人与人、人与动物等等彼此间的隔绝和不理解,应该消解隔膜,走出孤独,而达到与天地万物的同体融和。
  四、适度原则
  老子提出了道的原则,即适度原则。适度是对关系的正确把握。唯道是从,要求各种关系做到适度,适中,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最佳状态。他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名誉和身体哪个更值得爱?身体和财富哪一个更重要?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那一个是病害?当然,老子肯定的是后者。这说明老子是看重身体(生命)的价值的。因此,他提出了凡事都要适度,不要过分。过分的吝惜,一定会造成巨大的耗费,过多的保藏一定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人们要“知足”,“知止”,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的人,不会有危险,这样的人可以长泰永存。
  现代辩证法也讲适度原则,度是质的数量界限,凡事都有个度,超过了一定限度,事物的质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要保持事物的质的稳定性,就要坚持适度原则,使量变限*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做到无过无不及。老子强调“去甚、去奢、去泰”的道理。老子用了一些隐喻论述他的观点,他说,天下万物,有的在前面行走,有的在后面跟随,有的送暖气,有的吹冷风,有的强壮,有的赢弱,有的得胜,有的失败。当时,大小诸侯就是这样,你争我夺,争战不已。老子最后得出结论,从政者要戒除走极端,戒除奢侈,戒除过分。这是老子的“中庸”思想,其要旨是不要走极端,不要奢侈,不要过分。核心是不要走极端(去甚)。有人说,老子的思想意在取消矛盾或消解矛盾,这是不公正的。老子是提出一种解决矛盾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和转化,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解决矛盾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即促使矛盾激化,实现矛盾的转化的方法。这要看是什么矛盾。解决“甚,奢,泰”这样的问题,不必等激化了再着手解决,那样就麻烦了。当然去甚,去奢,去泰之后,还是存在矛盾的,虽然老子没有谈及,也是不言而喻的。适度原则是正确的,我们常用“太极端了”,“太奢侈了”,“太过分了”等说法描绘某人的不良行为。这说明中庸思想是深入人心的。“去甚”是正确的,极端是偏离中道的,不代表事物的主流和发展趋势。事物普遍具有中心和两端三部分,不论从空间角度看,还是从时间角度看,都是这样。极是中心,也叫中极,两端本来就是端,前边加个“极”字,可能是说,这个“端”是属于“极”的。总之,偏离中心,离开轨道,就会走入歧途。
  五、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就是说道的关系如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关系,从来如此的关系,没有人为的改变或者干预。《老子》第八章说:上善若水。这是老子对水德的赞美。老子生活在南方,那里是水乡,他对水有很好的了解,他认为水能全面的体现道的哲学含义。他的哲学强调虚静,阴柔,守雌,这些都与水的形象和性质有关。更为重要的是“水几于道”,水上下循环,周而复始,这与道差不多,这是老子赞美水的真正原因。水谦和柔顺,甘居卑下,修养高的人就象水一样。水滋润万物,与世无争,处在卑湿的地方,这是水往低处流的本意吧。与水性相似的人,思想总是保持深藏而不露。交往总是做到仁爱,言谈总是讲信义,从政总是维护安定,办事总是能取得成 功。
  老子论述了从道者要同于道的道理。他指出,狂风暴雨,天地,都不能长久,人更不能长久。就是说,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过程,自然,社会都是这样。因此,老子对从事于道者提出了要求,一是从道者要“同于道”,即与大道合为一体;二是德者即修养德性的人,要“同于德”,即与德合为一体;反之,你的下场就是失败,而失败者总是与失败结合在一起的。同于道者,道会帮助你成功;同于德者,道也得到了,它会帮助你成功;而失败者,跟着他的总是失败,道也因此失去了。
  老子从“道”出发,推演出治国理念,按事物自身应有的规律办事,不要人为地干涉事物的发展;在实践层面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为所欲为,利用手中的特权横加干涉老百姓的生活。在政*治统治的操作上做到“无为而治”,从而达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相安无事,和谐共存。老子反对统治者干预民众的生活,而倡导让民众按其自然本性而活。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特别是大国,就象烹小鱼一样,不必收拾,不用摆弄,不要扰动,简单处理就行了。老子主张以道治国,实行无为而治的原则。总之,老子认为,只要顺应自然,就会取得成功。统治者如能守道自然,万物便自然道化。要统治天下,就不要做扰攘百姓之事。统治者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就要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要以清静无为为原则,以安定不扰民为上,只有这样,才能各守其静,天下也就相安无事,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关键是实行平等的原则。老子从自然界的平衡法则引申出人间的平等法则,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他尖锐指出,当时人间的法则不是这样,剥夺不足而供养有余。这就是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老子这里论述了社会平等的思想。这是他的社会政*治观。应该说,这是一大创见。这比欧洲近代启蒙思想家用自然法则解释社会现象要早两千多年。 老子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虽然在他那个时代根本不可能实现社会平等,他还是执着的追求这样的理想社会。他的平等原则、平等思想成为历代农民*运动的精神支柱。
  六、道生万物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简单的说就是道生万物。这是老子的创生思想。概括了宇宙的演化,自然的演化,万事万物的产生过程。道是宇宙的本原,宇宙起源于道,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母.道不是实体,不是物质实体,也不是精神实体,它是关系,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道创生的第一个阶段是“道生一”,即“道”转化为“一”,“道”和“一”,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道就是一,是一切,是万有。一是道的符号,道的变化变成了一。它是混沌未开状态的东西,一切都混在一起,没有分化,没有分离。道创生的第二个阶段是“一生二”,这里的二指的是阴和阳,它们是事物的属性和功能。它们的相互作用改变着一切,创造着一切。道创生的第三个阶段是“二生三”,即阴阳的相互作用生成了天道人。人的出现结束了自然孤立发展的历史。人参与了宇宙总体的演化过程,人与自然结成了联盟。道创生的第四个阶段是“三生万物”,人和自然的互动关系创造着世界的事万物。
  道生万物有这样的特点,前一个转化为后一个不是被消灭,而是以扬弃的形式存留于后一个之中。道生一,一中仍然有道;一生二,二中仍然有一;依此类推。而道是贯穿始终的,一切受它的支配和制约。“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生万物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关系决定事物,关系先于事物。道是关系,它先于事物并决定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现代系统论认为,事物的结构发生变化,事物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这说明关系在先,事物在后,或者说先有关系,后有事物。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受到关系的规定和制约。有夫妻关系,然后有丈夫和妻子这样的角色。离开夫妻关系,两人的角色地位就发生了变化。事物都是某种关系的结果和产物,子女是父母关系的产物;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关系,它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最后一点,道生万物实质是“无中生有”。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历来被认为是错误观点,其实不然。“无”是事物发生以前的状态,是事物的史前史,是一种没有任何规定性的自然原始状态。对现存的事物来说它是“无”,对于它以前和以外的事物来说,它却是有。无不是绝对的无,而是相对于有的无。就象数学中的“0”,它是正数与负数的中介。无论是无是有都是一种规定和否定。由于人们受到认识的局限,只能看到现存的事物,认为它是有。而对于它的过去则一无所知,于是用“无”来概括。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有和无是相对于具体事物来说的。对于整个宇宙来说,有和无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万事万物的本原是道,道的创生演化,形成了一个宇宙大系统。老子的系统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过程。
  七、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指出,宇宙中有四大,人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都是道缔造的,都遵循着道的规律。自然的协同,稳定与和谐给给予人的启示是:人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一致,同时也要维护自然的稳定与和谐,特别是维护生态平衡。美国著名学者卡普拉对道家的这一思想给予高度评价,他说:“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以及两者潜在的一致”。(参见《生态智慧论》)老子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应顺从天道,惟道是从,自觉的维护生态平衡。对于生物的态度应该是“常善救物”,这样就没有被抛弃的东西了。还要节制自己的欲*望,“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家反对禁欲也反对纵欲,贪欲不仅危害自己的健康,还会败坏社会风气。老子严肃的指出,要“去甚,去奢,去泰”凡事不要走极端,不要奢侈,不要过分,以维护自然的平衡与和谐,这其中必然包含了生态平衡。
  老子是把人与自然放到宇宙这一大背景环境下论述的,这对我们很有启发。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复杂的。人是自然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高级的物质形体,自然是低级的物质形态,人出现以后与自然形成了相互对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实质是改造与被改造,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人要利用它,改造它,使“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变成“人化自然”。同时,自然对人也有反作用,它制约和规范人的行为。人的发展代表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水平,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为了整个物质世界的发展,其中也包括人自身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的利用和开发自然。老子有一句名言:曲则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绝非易事,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在曲折中前进发展。关于人类的发展问题,现在提出来两种发展思路(模式、道路),一是可持续发展,正在被逐渐认同;二是转移式发展,是《当代哲学人类学》一书新近提出的理论。从发展趋势看,后者将会被普遍认同的,它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转移发展过程,从采集狩猎到畜牧农业,三大社会分工的相继出现,三大产业的相继出现,都是一个转移过程。人类必将选择这一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总之,道的关系本体,是一个无限的网络。它贯通形上与形下,贯通理想与现实,贯通宏观与微观,始终围绕“人”而展开,体现了人的关怀,社会关怀。道充满了创造精神,解放精神。老子的道为人们设置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重重无尽的联系和相依相待的网络。在这个永恒流动、相互关联的宇宙中,没有绝对不变的实体。整个世界是一个网络世界,世界是一切关系的总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07: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9:27 编辑

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一代又一代地歪曲着老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08: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2# 好想国学
愿闻其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