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67|回复: 2

[转帖] 古埃及古希腊与罗马文明均曾中断 唯中华传承不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7 12: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节选自李学勤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大夏讲坛的演讲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李学勤 原标题为:考古发现与中国多线文明
第二个问题,即考古的重要发现,特别是近年来最新的考古发现,怎么样在观点方面改变我们的古代研究。
我们对古代研究的总的看法,会通过考古学得到改变。比如殷墟的发掘在观点上改变了国内、甚至世界对中国古代的认识。大家熟悉,殷墟的发现是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光绪25年(1899),北京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和鉴定了甲骨文。由他发现和鉴定甲骨是必然的,因为当时只有他能够做这个工作。晚清时有很多金石学家,可这批人在甲骨发现之时大多已逝世,当时那一辈里面唯一能够工作的就是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甲骨文的发现载入了考古学的历史。古埃及学的建立也是因为一个发现,就是罗塞塔石,这是法国拿破仑进攻埃及时在埃及北部挖掘出来的,这一发现使解读古埃及文字得以成功。罗塞塔石的发现在1799年,100年后,甲骨文被鉴定。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直到殷墟的发现,使商代的历史存在成为不可怀疑的,这是极其了不起的事情。这就使关于中国古史的观点发生了改变。
改*革开*放后开始出现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区的国家,中国文明的发展是多线的,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是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而儒家传统的观点是“内华夏而外夷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看法是单线的,这样的观点在中国长时期占统治地位,可是从考古发现来看,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现在考古发现,不管从人类在中国的活动来说还是从中国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来说,都是多线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区的国家,这一点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过去很多人以为中国历史是单线发展,中心在中原地区,所以李济先生在山西夏县考察,夏县传说和夏朝有关,后来首先发掘殷墟,所以追寻的首先是古代王朝,而且从都城下手,进行发掘,最终取得成功。殷墟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已经具有相当发达文明的社会,但殷墟只是商代后期,那么前期呢?从1950年到1952年,在河南郑州等地发现和确定了早于殷墟时期的商代遗存,这是当时的重大发现,后来确定郑州商城遗址和殷墟差不多大。后来又证明还有早于郑州商城的遗址,1958年以后,发掘偃师二里头遗址,在洛阳北面,从时代和地理位置来看,很可能是夏代都城。到后来,二里头旁边,又找到偃师商城遗址。还可以向前推,到70年代时,在河南登封王城岗发现城址,是龙山晚期的,但那时大家不敢论断,因为它太小,每边只有100米,不像传说中禹的都城。最近,在王城岗发现外面还有一个大城。近些年发掘了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是龙山时代在中原最大的城址。这个遗址的时代是公元前2600到2200年,它里面有宫殿基址,出土了铜器、玉器,而且发现了文字,很少,但是明确。从地理位置看,它和传说中尧都平阳非常接近。最近,还发现了可能是天文台的遗存。这是个扇面形的建筑,它有一个中心点,前面有一个有缝的墙,每个缝可以看到外面的地平线和山尖,在冬至、大寒等节气都可以正好看到太阳出山,因此有人认为这很可能是“观象授时”的遗址。
大家可能已经听出,我说的发现是按照王朝发展的轨迹向上推溯,接近5000年的文明史了。我们发现,许许多多的地区都有古代文明的遗迹。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历史的普遍和广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考古工作的扩展。过去,我们只能选择中原的主要遗存工作。现在各地都有考古队伍,这带给我们的是对古代认识的根本不同。中国自古以来确实是多民族、多地区、多线发展的。
近年,有学者提出,中国也有两河流域,我们的两河即黄河和长江。可是这两河还不能覆盖整个广阔的中国文明地区。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是从商代后期入手的,当时的重要遗物,如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反映了商文化的影响范围。最北的商代青铜器是在内蒙古的克什克腾旗,往东可以到山东的海阳,往西可以到达陕甘,往南到达广西。在湖北湖南出土了大量商代青铜器。1973年,我参加了郭沫若先生领导的一个工作。住在复旦大学,我走到了人民广场,忽然看到一张招贴,是上海博物馆的,有一个青铜器的照片,是豕形的卣,我没见过这样的青铜器,然后到上海博物馆,才知道那件青铜器是从广西选来的。不久之后,在武鸣又出土了青铜器,继而在兴安也有出土发现。商文化所及之地还不止如此。
中国的文明面积大,传流历程特别长。古埃及、古希腊罗马文明都中断了,只有中国文明一直传承不断。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我们的文明还是存在,这是一个很大的谜,恐怕和“李约瑟难题”一样需要回答。为什么中国文化传承久远,影响广大?事实上,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一个文化有共同点的“场”,夏商周时期王朝就是很大的,而且是统一的王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7 12: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考古学是通过田野发掘和调查古人类的遗迹、遗物和文献等来研究古代社会的一门人文学科,我国当代考古对研究古代社会的人文结构,补充文史资料之不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考古的点式效应,当前迫切需要面的归类及文史资料之互参和互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7 15: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雪狼 于 2012-1-7 20:36 编辑

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可能和当初的“灭国不绝祀”的传统有关。据说这是武王伐纣之后,对待殷商遗民时确立的传统。这样的行为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屠*杀和复仇,使文明的力量不会在内耗中消亡。相反,古希腊和古罗马、古波斯都有非常明确的屠城记载。
另一方面,儒家确立的传统是“夷夏之辨取决于文化而不是位置”。当初孔子慨叹“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这并没有对四夷的鄙视之心,而他曾去请教的郯子按照传统划分应该属于东夷之人。
孟子曾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可见,中国最早的传统并非是按照地域来进行夷夏之辨的,而是看“其志、其行”是否符节。
正是这种开*放性,让中华文明长盛不衰,不但在和平时期通过贸易和人员交流来同化外人,而且即使被侵略,也仍然能够同化入侵者。这大概就是文化的开*放、包容和自信对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吧。

(汗……自己发现个错别字,哈哈)

评分

参与人数 2銀子 +16 功勛 +10 收起 理由
浅龙勿用 + 10 我很赞同
古越中兴 + 16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