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24|回复: 139

《易传》误读误解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9 23: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2-1-26 23:34 编辑

  自《易传》面世后,易学者几乎把《易传》等同于《周易》,因为绝大多数的易学者说《周易》如何如何时,基本上依据的是《易传》来说事。


  然而,太多的易学者对于《易传》的解读却不是依据其原文,而是将自己的观念、理念强加于《易传》。有鉴于此,笔者将古往今来对于《易传》常见的误读误解汇集成文,供有意弄清《易传》本意的朋友参考。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误读


  《系辞上》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一语,不少人都将之改为“一阴一阳谓之道”来理解,并常见有人将这句话中的“道”与《老子》中的“道生一”的道混为一谈。


  事实上,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读。


  在古汉语中,“XX之,谓XX”或“XX,此(是)之谓XX”是一种常见句式。其表达的是,某某做法、行为,叫某某。句中的“之”或“此(是)之”,指代的是前面所述的“做法、行为”。如:



 1、管仲曰:“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无乃不可乎?子父不奸之,谓礼,守命共时之,谓信。违此二者,奸莫大焉。”——《左传·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2、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孟子·告子章句上》
  
  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
  
  5、曰:「《周书》所谓『庸庸祗祗』者,谓此物也夫。士伯庸中行伯,君信之,亦庸士伯,此之谓明德矣。文王所以造周,不是过也。故《诗》曰:『陈锡哉周。』能施也。率是道也,其何不济?」——《左传·宣公(元年~十八年)》
  
  6、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孟子·尽心章句上》


  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当读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意为,一阴一阳这样的做法(或方法)称之为道。因此,这里的“道”,指的是做法或方法,跟《老子》中所述的、作为宇宙本源的道根本就不搭界。


  那么,“一阴一阳”是什么意思呢?《系辞上》中所谓的“一阴一阳”,是指从一个事物或系统中“离析”出阴元和阳元这样的做法或方法。


  而“一阴一阳谓之道”则很容易产生把阴阳称之为道的歧义,所以,《系辞上》的作者采用了“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样的明确说法。

评分

参与人数 3名望 +20 銀子 +82 功勛 +10 收起 理由
扬华小子 + 2 慢慢学易学。
体用而已 + 30 有内容,有深度。
浅龙勿用 + 20 + 50 + 10 學習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08: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吗,我读不出“一阴一阳谓之道”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实际区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09: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某之谓某”与“某谓之某”的确有所区别,这点青竹是对的。
“某之谓某”的“之”,《马氏文通》认为是介词,杨树达先生认为是“连词,与口语的‘的’字相当。”(《词诠》P184)“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一阴一阳的称为“道”。还有“此之谓某”、“是之谓某”,也就是这样的就称为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10: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这解析了我对这一句话的迷惑。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10: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颇为佩服青竹大哥严谨的治学态度
祝早日有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10: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某之谓某”与“某谓之某”的确有所区别,这点青竹是对的。
“某之谓某”的“之”,《马氏文通》认为是介词,杨树达先生认为是“连词,与口语的‘的’字相当。”(《词诠》P184)“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一阴一阳的 ...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1-20 09:03


我就是想问

一阴一阳称之为道跟一阴一阳叫做道的区别在哪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11: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谓;基本字义

1. 告诉:人~予曰。
2. 称呼,叫作:称~。何~人工呼吸?
3. 〔~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的句子成分。
4. 说:所~。无~
之;辅助语,之谓与谓之的区别;
A之谓B也"是B用来表示A,而“A谓之B”是用A来表示B。
一阴一阳谓之道与一阴一阳之谓道
他们的区别是;一阴一阳能够表示道,道能够表示是一阴一阳。
除了在语句表达上它们有区别以外,它们在意义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14: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就氣之動靜變化而言。氣之靜而生陰,氣之動而生陽。靜極而動,動極而靜。陰了而陽﹐陽了而陰,故因之才謂“道”。陰了而陽﹐陽了而陰是講氣之動靜變化而不是以陰陽作為架構來描述"道"。

之謂道與謂之道是有分別的。這不是說有一個陰﹐又有一個陽合成了一個“道”﹐即今大陸方面所謂之對立統一。如果把“道”理解成這麼一個合成體﹐則這個“道”根本是有限的﹐何以能稱之為大﹖倘若道體是有陰陽這般結構的話,那只要說"陰陽為道"即可又何必偏要反復強調"一"而說一陰一陽?

“之謂道”並非對道作一定義或規定而是說靜陰過後便有動陽。此見道之無限即對氣之動靜變化的一種見解因而作解釋。這解釋並不是單單描述而是對氣的一種感悟。其實實然界根本並無一實物叫陰或陽。陰陽其實是從具體之動靜而來﹐是指程態而不是名物。我們因此一動一靜之作用即陰陽變化而指稱"道"。故"道"非實然界有窮
之一物明矣。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故我在 + 20 运动形态之于质料区分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19: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顾如 于 2012-1-20 19:16 编辑


说得不错。。
这进一步证明儒家是唯理论者。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的心学都是孔子真传。。


其中的问题就在于孔子不知【以百姓之心为心】。。他要靠自己去分析阴阳。。。


我拟个题目:
《孔子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唯理论滥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9: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吗,我读不出“一阴一阳谓之道”与的实际区别。
子之半 发表于 2012-1-20 08:49
“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样的表述,意为用“道”来指称“一阴一阳”。在这种表述中,“一阴一阳”有两重含义,一是由阴阳二元构成之物,二是将事物分成一个阴元和一个阳元。因此,这样的表述很是含糊——“道”究竟指代的是物还是方法,读者是无法判断的。
而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表述中,“道”这个名利指称的是“一阴一阳之”这样的行为或方法,指称很明确。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故我在 + 20 精微之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9: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某之谓某”与“某谓之某”的确有所区别,这点青竹是对的。
“某之谓某”的“之”,《马氏文通》认为是介词,杨树达先生认为是“连词,与口语的‘的’字相当。”(《词诠》P184)“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一阴一阳的 ...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1-20 09:03
“某之谓某”句式中的“之”无论是理解为介词还是连词作“的”解都是不妥的。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1、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2、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在例1中,“富有之”、“日新之”显然指的是一种行为,即“使富有”、“使日新”之意。
例2中“生生之”、“成象之”、“效法之”、“极数知来之”、“通变之”、“阴阳不测之”等的“之”显然也不是作介词或连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9: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谓;基本字义

1. 告诉:人~予曰。
2. 称呼,叫作:称~。何~人工呼吸?
3. 〔~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的句子成分。
4. 说:所~。无~
之;辅助语,之谓与谓之的区别;
A之谓B也"是B ...
静知龙 发表于 2012-1-20 11:05
请看10楼解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20: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生之,谓易……


我一直不分各种词性,介词什么词我都不清楚,所以不知道你的具体指什么。

在这一系列当中,“生生之,谓易”,这样的断法有点像,使之生生,谓易,有种主动作用的感觉。

如果不断,生生之谓易,那就是描述一种状态,生生不息被称作易。

这一大段如果按照你的分法,或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总觉的你这种断法有股很强的冲击感,与系辞总基调很不协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20: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不分各种词性,介词什么词我都不清楚,所以不知道你的具体指什么。

在这一系列当中,“生生之,谓易”,这样的断法有点像,使之生生,谓易,有种主动作用的感觉。

如果不断,生生之谓易,那就是描述 ...
子之半 发表于 2012-1-20 20:09
子之半君能否说说,你所理解的《系辞》的总基调是什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20: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就氣之動靜變化而言。氣之靜而生陰,氣之動而生陽。靜極而動,動極而靜。陰了而陽﹐陽了而陰,故因之才謂“道”。陰了而陽﹐陽了而陰是講氣之動靜變化而不是以陰陽作為架構來描述"道"。

之 ...
鶴鳴在蔭 发表于 2012-1-20 14:47
先生把一阴一阳看做气的动静变化,这点是非常正确的。但观先生之语;好像是把这种变化就称为道,似乎有些欠妥!如果把阴阳变化的过程称为道,这样还算说得过去。事实上这里只是谈楼主对之谓与谓之有什么区别,并不是说一阴一阳的关系问题。就算把道称为一阴一阳里面的关系我看也没啥大问题,只是如何来理解的事!我还是赞成用对立与统一的观点来理解太极与两仪。当然这只是拿这种方法来说理,以便于大家好理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20: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子之半君能否说说,你所理解的《系辞》的总基调是什么?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1-20 20:15


语感方面而已,这么一改,“XX之”一类的语感就变得很突兀了。

一般来说,“突出”“棱角”的这些基调应该是出现与战斗有关的东西,我觉得不太应该出现在易经之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20: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12# 青竹大哥 事实上这里只需要谈谈楼主对之谓与谓之有什么区别,而不是象楼主自行断语把一阴一阳之谓道,变成一阴一阳之,谓道。更不是要你来解释一阴一阳的关系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20: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12# 青竹大哥  事实上这里只需要谈谈楼主对之谓与谓之有什么区别,而不是象楼主自行断语把一阴一阳之谓道,变成一阴一阳之,谓道。更不是要你来解释一阴一阳的关系问题。
静知龙 发表于 2012-1-20 20:33
1、“A之,谓B”,是把A事情、方法或行为,用名词B来指称。其中的“之”用以表示A是一件事、一种方法或行为。
比如,“富有之,谓大业”所表达的意思是,把使家、国、天下富有这样的事叫做大业。即,这里的“富有之”表示的不是“富有的人”,而是一件事。
2、“A谓之B”,是把A这种事或物,用名词B来称呼。其中的“之”义为“为”,即 谓之=称为。前面已经说过,这样的表述比较宽泛,被称之为B的A不一定是事情、方法或行为,也可以是某一类物体或某一种状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20: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竹大哥的对之谓与谓之的思辨很有意义.提出了研究易,要忠实于原文,而不能擅改原文.易学史上擅改原文的做法太多了.将之谓改成谓之,总是不太好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21: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1、“A之,谓B”,是把A事情、方法或行为,用名词B来指称。其中的“之”用以表示A是一件事、一种方法或行为。
比如,“富有之,谓大业”所表达的意思是,把使家、国、天下富有这样的事叫做大业。即,这里的“富有之 ...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1-20 20:50


那么我提个两问题,富有之,之的指代的是什么,为什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21: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谓之=称为,之谓=之,谓{:soso_e120:}古人不会断语、你替而行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21: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窗明几净 于 2012-1-20 21:17 编辑

11# 青竹大哥

  古汉语中虚词性质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即使在现代汉语中,各种虚词的界限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清析。就拿“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句子中的“之”字来说,它到底该划定在什么词性之内就很难,认为它在此句中做“语气助词”用也完全说得通,把它做“语气助词”理解,这一句话理解为“一阴一阳谓道”也是可以成立的,那么加出来的“之”字就是为了调节这句话的韵律而存在的,那么这句话和“一阴一阳谓之道为”的区别就很小了。但是,把这个“之”字认定为做“代词”用也没有什么样的理论将其推*翻。“之”字做代词指代什么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指代一阴一阳变化的过程”当然象青竹兄认为的“指代思考者从事物中离析一阴一阳概念这一思维形式”也能说得通。把它理解成“事物变化的过程”更与《道德经》中“道”的思想相接近,但是,这句话与《道德经》谁先出就是个很大的另外的一个问题了。把它理解成“思考中离析的过程”,又和“易学”思想中的思维模式息息相关、又将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问题。

  关于“一阴一阳之谓道”和“一阴一阳谓之道”之间的区别,要是把“之”字做代词理解,区别还是很大的。后一句更接近现代汉语语法。原因是“一阴一阳谓之道”中的“一阴一阳”更加词组化,也就是说它表述的意义更抽象而概括。而“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一阴一阳”因为后面加上“之”字的缓冲,使这句话中“之”字以前的部分{一阴一阳}的意义更加具象而且呈动态意义上的表述特性,从而导出“之”字后边部分{谓道}抽象而概括的结论。如此理解,“一阴一阳谓之道”是从一个概念转为另外一个概念,就象抽象思维中的A=B一样。“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从事物具体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进行总结使之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牵强点形容就象aXb=c似的。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供讨论和参考。

  敲字的时候又有了新的回复,我所表达的意思和青竹兄18楼的观点差不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21: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谓之=称为,之谓=之,谓{:soso_e120:}古人不会断语、你替而行之?
静知龙 发表于 2012-1-20 21:04
青竹什么时候说过“之谓=之”了?
关于“之谓”结构的句式,青竹在楼上很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解读,那就是“之谓”之间应该断开,变成“之,谓”。
这是学术讨论,有理说理,有据说据,请先生不要空泛地质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21: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11# 青竹大哥

  古汉语中虚词性质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即使在现代汉语中,各种虚词的界限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清析。就拿“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句子中的“之”字来说,它到底该划定在什么词性之内就很难,认为它在 ...
窗明几净 发表于 2012-1-20 21:07
很欣赏窗明几净兄这种围绕主题的切磋,希望能见到下文。{: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21: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竹大哥的对之谓与谓之的思辨很有意义.提出了研究易,要忠实于原文,而不能擅改原文.易学史上擅改原文的做法太多了.将之谓改成谓之,总是不太好的.
郭志成 发表于 2012-1-20 20:58
谢谢郭兄的肯定,更希望能见到兄关于这一问题的卓见。{:soso_e18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21: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2-1-20 22:11 编辑
那么我提个两问题,富有之,之的指代的是什么,为什么?
子之半 发表于 2012-1-20 21:00
关于“富有之,谓大业”,青竹已经在18楼作了解释。
“富有之”是一种使动用法,意为“使……富有”,这里的“之”即是指代句中省略的“……”,青竹在18楼将之理解为“家、国或天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22: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窗明几净 于 2012-1-20 22:10 编辑
谓之=称为,之谓=之,谓{:soso_e120:}古人不会断语、你替而行之?
静知龙 发表于 2012-1-20 21:04


      静知龙兄的这种质问是很无敌的,的确,我们应当对古人抱有一种敬畏之心,但是古人生存发展的具体环境是怎么样的我们了解的太少,古人对于各个领域的研究与探索也不是处于绝对的平均值上的。就比如,韩非解老喻老并不能对《道德经》盖棺定论一样。

  我们这一帖探讨“之”字的用法以及对这句话意义的作用在古今汉语言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意义。记重前边有人发过对古文中“弗”字与“不”字含义不同意义的探讨的帖子,比较而言“弗”字的指向更具体,因而应用的范围较小,“不”字的指向更抽象更概括,应用的范围非常大。古人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呢?可能有的人意识到了,但也有人并没有意识到,所以,在帛本《道德经》“民不畏畏”一章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夫唯弗厌,是以不厌”,而在通行本中完全变成:“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这样的改动即使是由古人完成的,也同样属于是很低级的错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22: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富有之,谓大业”,青竹已经在18楼作了解释。
“富有之”是一种使动用法,意为“使……富有”,这里的“之”即是指代句中省略的“……”,青竹在18楼将之理解为“家、国或天下”。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1-20 21:52


按你的意思,那“日新之”呢,这个之还是要指国家?

如果不是国家,那么连用的两个之为什么可以指代不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22: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静知龙兄的这种质问是很无敌的,的确,我们应当对古人抱有一种敬畏之心,但是古人生存发展的具体环境是怎么样的我们了解的太少,古人对于各个领域的研究与探索也不是处于绝对的平均值上的。就比如,韩非解 ...
窗明几净 发表于 2012-1-20 22:07
青竹的探讨方法也不是没有道理,按他的解法我觉得是【一阴一阳】与【一阴一阳之】的比较有什么区别而已,后面大家的理解都是相同的。倒是我觉得先生的说法是比较客观,论证清晰明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22: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29# 静知龙
{:soso_e183:}

   论坛是个互相学习的好场所。尤其易学版块,高质量的帖子太多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