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青竹大哥

《易传》误读误解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7 21: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刚上网,借此帖给青竹大哥及各位拜年!
青竹大哥一楼的这个说法,小童以为可以商榷。
如果一阴一阳之谓道,说的是:“《系辞上》中所谓的“一阴一阳”,是指从一个事物或系统中“离析”出阴元和阳元这样的做法或方法。”这样理解下来就得出“××方法或做法称作做“道”。
大哥在10楼再次强调“,“道”这个名利指称的是“一阴一阳之”这样的行为或方法,”
小童质疑:行为或方法可以称为“道”吗?
请大哥释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22: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顾如 于 2012-1-27 22:18 编辑
今天刚上网,借此帖给青竹大哥及各位拜年!
青竹大哥一楼的这个说法,小童以为可以商榷。
如果一阴一阳之谓道,说的是:“《系辞上》中所谓的“一阴一阳”,是指从一个事物或系统中“离析”出阴元和阳元这样的做法 ...
读易小童 发表于 2012-1-27 21:47


你认为不能称为道。。那么是正确的
然而,你不能因为自己认为不能称为道,而推论孔子也认为不能称为道。。孔子是不是那样认为,需要从文本中去看,结合孔子的言行、主张去看。。


周礼是不是道?
如果不是,孔子何须那么坚决地主张复礼。。而且是复那些明显繁琐、等级分明的礼。。呵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现代人看来周礼繁琐、等级分明。。人所不欲也。。为何那么坚决主张复礼?
所以,这里很明显,孔子是先假定周礼是大大的好东西。。才进行其他推理和解说的。。而不是反过来,先假定人有哪些所欲,再推定周礼合理。。
那么也就印证了孔子根本分不清什么是道、什么是形式、方法。。他把这些东西混为一谈。。


(我个人估摸,孔子没读过正规高等级学堂,他只是自己猜测而不是真正懂得官学——传授治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22: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刚上网,借此帖给青竹大哥及各位拜年!
青竹大哥一楼的这个说法,小童以为可以商榷。
如果一阴一阳之谓道,说的是:“《系辞上》中所谓的“一阴一阳”,是指从一个事物或系统中“离析”出阴元和阳元这样的做法 ...
读易小童 发表于 2012-1-27 21:47


你认为不能称为道。。那么是正确的
然而,你不能因为自己认为不能称为道,而推论孔子也认为不能称为道。。孔子是不是那样认为,需要从文本中去看,结合孔子的言行、主张去看。。


周礼是不是道?
如果不是,孔子何须那么坚决地主张复礼。。而且是复那些明显繁琐、等级分明的礼。。呵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现代人看来周礼繁琐、等级分明。。人所不欲也。。为何那么坚决主张复礼?
所以,这里很明显,孔子是先假定周礼是大大的好东西。。才进行其他推理和解说的。。而不是反过来,先假定人有哪些所欲,再推定周礼合理。。
那么也就印证了孔子根本分不清什么是道、什么是形式、方法。。他把这些东西混为一谈。。


(我个人估摸,孔子没读过正规高等级学堂,他只是自己猜测而不是真正懂得官学——传授治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22: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刚上网,借此帖给青竹大哥及各位拜年!
青竹大哥一楼的这个说法,小童以为可以商榷。
如果一阴一阳之谓道,说的是:“《系辞上》中所谓的“一阴一阳”,是指从一个事物或系统中“离析”出阴元和阳元这样的做法 ...
读易小童 发表于 2012-1-27 21:47
读易小童 兄龙年吉祥!
古人赋予道这个词的义涵相当丰富,兹录于下(关于兄的问题,请注意道1之义项11):

道1 [dào ㄉㄠˋ]
1.道路。《诗·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史记·陈涉世家》:“會天大雨,道不通。” 唐 韩愈 《和李司勋过连昌宫》:“夾道疎槐出老根,高甍巨桷壓山原。” 清 邵岷 《将之成都》诗:“行行穿鳥道,寸寸斷猿腸。”

2.水流通行的途径。《左传·昭公十三年》:“ 晉侯 會 吴子 於 良 ,水道不可, 吴子 辭乃還。” 孔颖达 疏:“謂水路不通。”《史记·河渠书》:“延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方遠遊。” 司马贞 索隐:“言 河 之決,由其源道延長弛溢,故使其道皆離常流。” 宋 苏辙 《乞罢修河司札子》:“臣伏見 大河 北流,經今十年,已成 河 道。”《红楼梦》第一一八回:“遇着班師的兵將船隻過境,河道擁擠,不能速行。”

3.泛指各种通路。《管子·君臣下》:“四肢六道,身之體也。” 尹知章 注:“六道謂上有四竅,下有二竅也。”

4.行程;路程。《孙子·军争》:“日夜不處,倍道兼行。”《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到 夏口 ,聞 曹公 已向 荆州 ,晨夜兼道。”《说岳全传》第二二回:“迎二帝於沙漠,救生民於塗炭。爾其倍道兼進,以慰朕懷。”

5.取道;经过。《史记·魏世家》:“若道 河内 ,倍 鄴 、 朝歌 ,絶 漳 滏 水,與 趙 兵決於 邯鄲 之郊。”《新唐书·逆臣传下·黄巢》:“吾道 淮南 ,逐 高駢 如鼠走穴,爾無拒我!”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後序》:“道 海安 、 如臯 ,凡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

6.古代棋局上的格道。《楚辞·招魂》“菎蔽象棊,有六簙些” 洪兴祖 补注引《古博经》:“博法,二人相對,坐向局,局分爲十二道,兩頭當中名爲水。”《史记·吴王濞列传》:“ 吴太子 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 吴太子 ,殺之。”

7.围棋局上下子的交叉点。《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觀人圍棋,局壞, 粲 爲覆之。棋者不信,以帊蓋局,使更以他局爲之。用相比校,不誤一道。”《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 孝瑜 ﹞讀書敏速,十行俱下,覆棊不失一道。”

8.方向;方位。《史记·游侠列传》:“北道 姚氏 ,西道諸 杜 ,有道 仇景 ,東道 趙他 、 羽公子 ……此皆鄉者 朱家 之羞也。” 司马贞 索隐引 苏林 曰:“道,猶方也。” 唐 柳宗元 《钴鉧潭西小丘记》:“得 西山 後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 鈷鉧潭 。” 清 顾炎武 《过李子德》诗之四:“擬卜南山宅,先尋北道鄰。” 王蘧常 辑注:“ 富平 在 華陰 之西北,故云‘北道鄰’。”

9.种类;门类。《礼记·檀弓上》:“且臣聞之,哭有二道:有愛而哭之,有畏而哭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姓》:“吏曰:‘非此,則今日命當絶,宜墮畜生道。’”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死》:“既然相信轮回,那就说不定来生会墮入更穷苦的景况,或者简直是畜生道。”

10.辈分;行辈。《仪礼·丧服》:“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 郑玄 注:“道,猶行也。” 唐 罗隐 《谒文宣王庙》诗:“儻使小儒名稍立,豈教吾道受栖遲?” 明 徐渭 《徐济之携新妇侍亲扬州》诗:“華堂一入姑親道,新婦 揚州 芍藥紅。”

11.方法;途径。《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 宋 王得臣 《麈史·治家》:“ 潞州 有一農夫,五世同居, 太宗 討 并州 ,過其舍,召其長,訊之曰:‘若何道而至此。’其長對曰:‘臣無他,惟忍耳。’ 太宗 以爲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梦公主》:“女曰:‘君暫釋手。今有兩道,請君擇之。’” 鲁迅 《伪自由书·航空救国三愿》:“据烟草公司说,则就是吸吸马占山将军牌香烟,也未始非救国之一道云。”

12.技艺;技术。《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 郑玄 注:“道,多才藝。”《南史·齐江夏王锋传》:“ 江夏王 有才行,亦善能匿迹,以琴道授 羊景之 , 景之 著名。” 清 顾炎武 《与弟大云书》:“吾雖飄零異地,而文章一道,頗爲當世所推。” 陈毅 《题〈围棋名谱精选〉》诗:“棋雖小道,品德最尊。”

13.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易·繫辞上》:“一陰一陽之謂道。” 韩康伯 注:“道者,何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爲之名曰大。”《韩非子·解老》:“道者,萬物之所然者,萬理之所稽也。”

14.事理;规律。《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邓析子·无厚》:“夫舟浮於水,車轉於陸,此自然道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穀》:“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

15.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爲謀。” 唐 刘禹锡 《学阮公体》诗之一:“少年負志氣,信道不從時。” 鲁迅 《〈伪自由书〉後记》:“听说 青岛 也是好地方,但这是 梁实秋 教授传道的圣境。”

16.好的政*治局面或政*治措施。《左传·成公十二年》:“天下有道,則公侯能爲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亂則反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思 問恥。 孔子 曰:‘國有道,穀。國無道,穀,恥也。’” 裴駰 集解引 孔安国 曰:“穀,禄也。邦有道,當食禄。” 唐 李商隐 《水斋》诗:“多病欣依有道邦, 南塘 晏起想秋江。”

17.道德;道义。《左传·桓公六年》:“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唐 韩愈 《送何坚序》:“吾聞鳥有鳳者,恒出於有道之國。”

18.祭名。古代诸侯外出时先祭路神。《礼记·曾子问》:“道而出。” 孙希旦 集解:“道,祭行道之神於國城之外也。”《汉书·刘屈氂传》:“貳師將軍 李廣利 將兵出擊 匈奴 ,丞相爲祖道,送至 渭橋 。”

19.指道家学派。《汉书·艺文志》:“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20.仙术;方术。《汉书·张良传》:“乃學道,欲輕舉。” 颜师古 注:“道,謂仙道。”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许建宗》:“ 還古 意 建宗 得道者,遂求之。” 明 宋濂 《宁公碑铭》:“ 廣德 大旱,師徇鄉民之求,結壇誦咒。焚咒未終,大雨如瀉,歲乃登。衆愈知師有道,不容其還。”

21.指道教或道士。 前蜀 韦庄 《婺州和陆谏议将赴阙怀阳羡山居》诗:“道開燒藥鼎,僧寄卧雲衣。”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三教》:“上問曰:‘三教何者爲貴?’對曰:‘釋如黄金,道如白璧,?迦缥宸Y。’” 鲁迅 《呐喊·风波》:“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参见“ 道書 ”。

22.指佛教或佛教徒。《魏书·释老志》:“諸服其道者,則剃落鬚髮,釋累辭家……總謂之僧。” 唐 刘禹锡 《袁州萍乡县杨岐山故广禅师碑》:“禪師諱 乘廣 ……七歲尚儒,以俎豆爲戲;十三慕道,遵壞削之儀。”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放生池》:“老僧忽云,貧道有一法寶,藏之久矣,今贈居士。視之,即 王文正公 金書《法華經》也。”

23.指某些会道门组织。 周立波 《诸葛亮会》:“咱们得时刻留心,抓了之些,说不定还有。碰到形迹可疑的人,得赶紧报告。他们闹一贯道,什么道门的,都是遮眼法。”

24.遵行;实行。《管子·任法》:“法不一,則有國者不祥;民不道法,則不祥。”《荀子·王霸》:“不可不善爲擇道然後道之,涂薉則塞。” 王念孙 《读书杂*志·荀子四》:“道之,行之也。”

25.正直。《荀子·不苟》:“君子大心則敬天而道,小心則畏義而節。” 梁启雄 释引《尔雅·释诂》:“道,直也。” 汉 刘向 《说苑·修文》:“樂之動於内,使人易道而好良。”参阅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尔雅上》。

26.说;讲述。唐 刘禹锡 《竹枝词》之一:“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還有晴。”《红楼梦》第十回:“次日午間,人回道:‘請的那 張先生 來了。’” 郭沫若 《瓶》诗之二八:“你假如遇着我那姑娘,你请道我呀平安无恙。”

27.知道;觉得。 南朝 梁 吴均 《咏雪》:“零淚無人道,相思空何益。” 唐 李白 《幽州胡马客歌》:“雖居 燕支山 ,不道朔雪寒。”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词:“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淒迷。”

28.料想;以为。 唐 杜甫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不道諸公無表來,茫茫庶事遣人猜。” 明 汤显祖 《南柯记·拜郡》:“俺的爹,相去十七八年,只道故了。”《红楼梦》第一一六回:“衆人都見他忽笑忽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

29.是。 唐 白居易 《南湖早春》诗:“不道 江 南春不好,年年衰病減心情。”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便萬剮了喬才,還道報寃讎不暢懷。”《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你在那裏來?可不道逃走了?”

30.倒,反到。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一折:“則你那觀名兒唤做 清安 ,你道是蜂媒蝶使從來慣。”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三折:“你窮則窮,道與他門户輝光。”

31.用同“ 到 ”。 宋 辛弃疾 《昭君怨》词:“落葉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説道夢 陽臺 ,幾曾來?”

32.相当于“看”、“见”。 元 无名氏 《鸳鸯被》第三折:“我道小娘子注中模樣,不是受貧的,爲甚麽在這酒店中替他賣酒。” 明 汤显祖 《邯郸记·合仙》:“幸直着小二店乾坤逆旅,過去了八十載人我是非。挣醒來端然一夢,道人間飯熟多時。”

33.助词。相当于“得”。 唐 白居易 《和高仆射》:“鞍轡鬧裝光滿馬,何人信道是書生?”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葬公婆》:“怨苦知多少,兩三人只道同做餓莩。”

34.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无实义。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三折:“[正末云]你真個不曾説甚麽,不曾見人?[丑云]道我不曾説,也不曾見人。” 元 郑廷玉 《看钱奴》第一折:“問甚麽先達,那肯道攀鞍下馬,直將窮民來傲慢殺。”

35.名词后缀。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 沈郎 腰道,與絳縧兒廝稱。” 元 王嘉甫 《八声甘州》套曲:“窄弓弓撇道,溜刀刀渌老,稱霞腮一點珠櫻小。”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如愿》:“唉!还小组长呢!干起来到底没你们年青人劲道足了。”

36.量词。用于条形物。 唐 杜甫 《佐还山後寄》诗之三:“幾道泉澆圃,交横落幔坡。”《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只見斜刺裏一道白光兒,閃爍爍從半空裏撲了來。” 韩蔼丽 《眸子》:“那柔嫩的眼皮上,新添了两道疤痕。”

37.量词。用于门、墙等。《晋书·石勒载记上》:“速鑿北壘,爲突門二十餘道。” 唐 杜宝 《大业杂记》:“﹝渠﹞上有通仙橋五道,時人亦謂之五橋。” 巴金 《家》十:“他进了一道月洞门。”

38.量词。用于题目、文书等。《新唐书·选举志上》:“進士試詩賦及時務策五道,明經策三道。” 明 宋濂 《题宋熙陵御书後》:“ 宋 熙陵 御札,前一道凡二十九字……後一道凡六十九字。” 铁凝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九:“离交卷还有十五分钟……做完这道大题,起码得用二十分钟,怎么办?”

39.量词。用于景物,犹片。 唐 欧阳詹 《小苑春望宫池柳色》诗:“媚作千門秀,連爲一道春。” 唐 杜牧 《汴人舟行答张祜》诗:“春風野岸名花發,一道帆檣畫柳煙。”

40.量词。用于反复出现的事情,犹次、遍。《镜花缘》第七八回:“丫鬟送了酒,上了幾道菜。”

41.古代行政区划名。 汉 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所设的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檄到,亟下縣道,使咸知陛下之意,唯毋忽也。”《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蠻夷曰道。”

42.古代行政区划名。 唐 初分全国为十道,后增为十五道。《新唐书·地理志一》:“ 太宗 元年,始命併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爲十道…… 開元 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 山南 、 江南 爲東西道,增置 黔中道 及 京畿 、 都畿 ,置十五採訪使。”

43.古代行政区划名。 清 代在省级设有主管专职的道,并在省与州、府之间设分守道。道设道员。《清史稿·职官志三》:“道員。糧道。海關道。巡警道。勸業道。分守道: 山東 濟東泰 武臨道 , 山西 雁平道 ……各掌分守、分巡,及河、糧、鹽、茶,或兼水利、驛傳,或兼關務、屯田。”

44.古代行政区划名。 民*国 初年亦曾将一省划分为若工道。《红色歌谣·红军十大纪律歌》:“外国占了 中国 多少道,铁路矿山一律占完了。”

45. 春秋 时国名。在今 河南省 确山县 附近。《左传·僖公五年》:“於是 江 、 黄 、 道 、 柏 方睦於 齊 ,皆 弦 姻也。” 杜预 注:“ 道國 在 汝南 安陽縣 南。” 杨伯峻 注:“ 道 ,國名,其故城當在今 河南省 確山縣 北,或云在 息縣 西南。”


46.通“ 首 ”。头;起始。《逸周书·芮良夫》:“予小臣 良夫 稽道謀告。” 王念孙 《读书杂*志·逸周书四》:“稽道即稽首也。道從首聲,故與首字通用。”《史记·秦始皇本纪》:“羣臣誦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 司马贞 索隐:“今檢《會稽刻石》文‘首’字作‘道’,雅符人情也。”


47.姓。 战国 时 秦 有 道穴 。见《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道2 [dǎo ㄉㄠˇ]
[《集韻》大到切,去号,定。]
1.疏通。《书·禹贡》:“九河既道, 雷夏 既澤, 灉 沮 會同。” 孔颖达 疏引 李巡 曰:“ 禹 疏九河。”《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 杜预 注:“道,通也。”《汉书·沟洫志》:“故道 河 自 積石 ,歷 龍門 ,南到 華陰 。” 颜师古 注:“從 積石山 而治引之令通流也。道,讀曰導。”

2.先导;引导。《左传·隐公五年》:“請君釋憾於 宋 ,敝邑爲道。” 陆德明 释文:“道音導,本亦作導。”《楚辞·离骚》:“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王逸 注:“言己如得任用,將驅先行,願來隨我,遂爲君導入聖王之道也。”

3.开导;教导。《庄子·田子方》:“其諫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 成玄英 疏:“訓導我也似父之教子。” 陆德明 释文:“道,音導。”《荀子·儒效》:“上則能大其所隆,下則能開道不己若者。”

4.治理。《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道,治也。”

5.谄媚。参见“ 道2言 ”、“ 道2諛 ”。

6.介词。从;由。《管子·禁藏》:“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 尹知章 注:“道,從也。”《史记·高祖本纪》:“太尉 周勃 道 太原 入,定 代 地。” 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道,猶從。” 清 唐甄 《潜书·五形》:“ 張獻忠 數十萬之衆……將道 達 而西。”

7.通“ 蹈 ”。赴。《列子·黄帝》:“ 吕梁 懸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黿鼉魚鱉所不能游。向吾見子道之,以爲有苦而欲死者。” 张湛 注:“道,當爲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23: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64# 青竹大哥 与大哥商商榷:
道确有方法、途径的意义。但是用在此处小童以为不妥。
如果用大哥的解法,道就是一种方法,那么巜道德经里面所说的道也就是一种方法,而非"自然规律"了?
这就像我们说钢铁可以造船,造火车,造汽车,造机床。但不能反过来说火车就是钢铁,或者说汽车是钢铁。
这里恐怕有一个谁包含谁的问题。
大哥所说的这种方法,在<说卦传>中叫作"分阴分阳"。
大哥对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只是这个解释说不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23: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62# 顾如 顾如先生好,龙年吉祥!
小童愚钝,没看懂先生的话是什么意思,我没说孔子怎样看"道"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01: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吕览>中的"太一生两仪"与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帛书中的易有大恒,是生两仪,太一,太极,太恒 三者是否同义?我认为道家的太一,不是易家的太极.太极生两仪,是对系辞易在太极是生两仪的误解,与青竹大哥同.此后演出的无极生太极,更是谬说.欢迎教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01: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也
不要动辄称“误读”。。

请把阴符经(感谢老张)、太一生水(感谢窗明几净)、吕览(感谢楼上)、老子四本相联系。。各位就会发现。。他们的推理出发点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太一、一、太极。。

这说明什么?
简单得很,这说明当时的社会本就有太一、一、太极的概念。。

为什么又各家推论的结果不同?
因为他们是各自去做演绎和系统化解释的工作!!!所以他们并不是误读什么,而是各自做理论发展后不再相同了。。

当然、显然,其中老子在天道之上再次抽象的道最为成功。


【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我在解读完道生一和天得一以清后,知道【众妙之门】
而今天经窗明几净提醒《太一生水》才知道【玄之又玄】最接近老子本意的翻译:

抽象再抽象,就可以得到一个能统领和解释各家学说的理论——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01: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也好,大恒也好,在最初的易传(通行本的系辞,帛书易的易之义之属)中表述的都是易这个实体的属性.浑沌道长说"极是物之表"是得其旨.如若与道家说的太一,大一比配,只能是易,或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道.易学中的太极,与大恒,都不能与太一在一个层次上.第一个将太极说成是大一的是谁,我不知道,但三国魏的王弼是说过太极生两仪的.他是不是将太极当作大一的始作俑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14: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62# 顾如 顾如先生好,龙年吉祥!
小童愚钝,没看懂先生的话是什么意思,我没说孔子怎样看"道"呀?
读易小童 发表于 2012-1-27 23:35


把思路扩展一下。。多联系实际。。以实正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18: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68楼
顾如先生:
按您所说,可以不说后人误读说。但就会出现如下的问题:
1、如果太一就是太极,那么,在道家已明确用太一说生两仪的情况下,系辞为什么非要用太极表述生两仪?而不用太一?是否是系辞误写?
2、庄子有太极之辞,是否也是太一的另一种写法,还是错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20: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68楼
顾如先生:
按您所说,可以不说后人误读说。但就会出现如下的问题:
1、如果太一就是太极,那么,在道家已明确用太一说生两仪的情况下,系辞为什么非要用太极表述生两仪?而不用太一?是否是系辞误写?
2 ...
郭志成 发表于 2012-1-28 18:30


帛书易经中用的是大恒,名词有经过后世的统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0: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被误码解的太极,写得相当好。总的结论与我的研究完全一致。我曾与浑沌道长说要写一篇关于太极的小文,有了青竹大哥的这篇,我就不必费力了,浑沌道长请读青竹大哥的结论:如果我们注意到了《易·系辞上》的作者关于 ...
郭志成 发表于 2012-1-27 10:50
郭兄也有此认知,青竹甚感欣慰。{:soso_e18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0: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2-1-28 21:15 编辑

65# 读易小童
道确有方法、途径的意义。但是用在此处小童以为不妥。


{:soso_e100:}有何不妥?换言之,读易小童 兄认为,“一阴一阳之,谓”的“”,指的是什么?

如果用大哥的解法,道就是一种方法,那么巜道德经里面所说的道也就是一种方法,而非"自然规律"了?
这就像我们说钢铁可以造船,造火车,造汽车,造机床。但不能反过来说火车就是钢铁,或者说汽车是钢铁。


青竹前面已经说了,“一阴一阳之,谓”的“” 并不是《老子》所述的“先天地生”的“”。
《老子》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可见,《老子》所述之“道”,乃是“昆成”且“先天地生”之物而非“规律”。
兄认为《老子》之道是“规律”,这不太符合《老子》所界说的“道”概念。虽然“规律”通过物的运动、变化显现出来,但《老子》所述之“道”首先是物,而且是“可以为天地母”之物,与“规律”并不是一回事。
这里恐怕有一个谁包含谁的问题。


《老子》所述之“道”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因为人类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类的消亡而消亡,而“一阴一阳之”乃是人认知万物及其运动、变化的方法、手段。而方法手段源于人类,部二者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
大哥所说的这种方法,在<说卦传>中叫作"分阴分阳"。

一阴一阳之”即是“分阴分阳”的另一种表述。
大哥对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只是这个解释说不通。

读易小童 兄也认为“一阴一阳之谓”当句读为“一阴一阳之,谓”,青竹倍感欣慰。{:soso_e18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0: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吃饱了撑的。
邓荣继 发表于 2012-1-27 14:15
{:soso_e100:}过大年嘛,暴饮暴食者在所难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0: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我不读易经,只读老子也能读懂易经所提的原理。。哈哈。。这恰好证明俺解读老子的方法正确,结果玄妙且符合华夏传统之治道,也就是符合老子之本意。。


看看青竹为我做的证明:
太极是变的范畴、是各状 ...
顾如 发表于 2012-1-27 17:34
小顾你可真能掰的。
只是,无论你怎么绕,因为你认为《老子》的“无为”是与“有为”相对,所以你解的并不是《老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1: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说物有阴阳,但这个概念还是有些许差别。

一种是物体本身的阴阳,一种是人为划分。

比如红楼梦里面湘云就提过:比如说,男人是阳,女性是阴,小姐是阳,奴婢是阴,这些是属于人为划分。

一种是比如 ...
子之半 发表于 2012-1-21 23:40
子之半君,古人所说的物既可以是指单一的一个物体,也可以指一种物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1: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恭祝大家新年发大财见大喜得大福。
不才浅陋,也瞎搀和一句,为大家祝兴:“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心得的记述;“一阴一阳谓之道”是育人的·教材。区别在于:古之学者为自己,所以重心得;今之学者为学费,所以重教材 ...
明道# 发表于 2012-1-22 10:57
明道# 君够幽默{: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1: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1# 青竹大哥  

文献充足,理气连贯,这样的讨论都这么费劲,真辛苦师兄了。

浑沌支持一个。。。。。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22 09:59
{:soso_e100:}毕竟是师兄弟{:soso_e18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1: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只是一个理论工具,用工具的是人,是故,用工具的人是可以得道或通神的。你就不要在这断章取义了。
静知龙 发表于 2012-1-22 08:08
青竹所解释的不是“得道或通神”的问题,而是《易·系辞上》究竟说的是什么的问题。静知龙先生欲抹杀
其作者的精确表述,恐怕比“断章取义”危害更大。
另,青竹实在不知静知龙先生从哪里看出青竹是在“断章取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21: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74# 青竹大哥

《老子》所述之“道”是一个客观存在,


   青竹兄此句是是否有误?还是一种新观点、新概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1: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所以有文章说:在这不能舍善性不言,,。
eueu3u 发表于 2012-1-25 12:13
不知eueu3u 君所理解的“继之者”中的“”字是何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1: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74# 青竹大哥  

《老子》所述之“道”是一个不客观存在,


   青竹兄此句是是否有误?还是一种新观点、新概念?
窗明几净 发表于 2012-1-28 21:10
的确是笔(键)误,谢谢窗明兄指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2: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55# 郭志成
对下边的认识,我与青竹大哥不尽相同。我的观点是:
1不是太极生两仪,而是易生两仪。生四象,生八卦。


初看郭兄这一帖,青竹实在无法理解郭兄表述的意思,直到看到兄69楼的跟帖青竹才明白问题的所在——原来郭兄是把“易”看作“实体”。
郭兄,恕青竹愚昧,青竹从未见过古人用“易”字表实在的案例。
2太极生两仪论者,没有读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八个字。这是一个双谓语句,有与生是是两个动词谓语,有的宾语是太极,生的宾语是两仪。有与生的主语都是易。太极不是生的主语。


郭兄,再恕青竹愚昧,青竹从未见过古汉语中有双谓语现象,不知兄能否列举一两个除此之外的古文献中的“双谓语”例句?
另,据青竹所知,代词历来都是就近指代,没见过隔物指代的。
3系辞先以乾坤为门的的阖辟两种状态,引出易生两仪四象八卦的正论。但不表示,两仪就是两种极致的状态。其实易一分为二,就两仪,这两仪包括了青竹所说的两个极致状态,也包括了其他的非极致状态。青竹的解说太繁了。乾坤门说,譬喻而已。


这一点,等郭兄举出古文献中“易”有指代实体的案例再与兄讨论。
4值得注意的是帛书易本易有太极,写作易有大恒。也就是说,系辞中的太极与大恒是一对同义词。两者相参,不支持青竹大哥的意见。


没错,传世本《易·系辞上》的“易有太极”帛书《易·系辞传》中的确写作“易有大恒”,然而,这恰恰说明“太极”指的是变易的“范畴”。
郭石当知,甲骨文恒字写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是一个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月)的会意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表达变化的范围(上下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表达月相,故甲骨文恒字所表达的意思是,月相在一定的周期(约29.5天)内变化,故甲骨文恒字初义之一即是表示变化范畴。再者,因月相变化周期比一天长得多,故甲骨文恒字的另一个初义又表示长久。又,月相变化周期非常稳定,所以甲骨文恒字的初义又可表示固定、恒定。
易有大恒”中的“恒”字,用的正是恒字“变化范畴”的初义。传世本《易·系辞上》将“易有大恒”改为的“易有太极”确实是异文同义。
极,本义为房屋的中栋,正梁。《說文·木部》:“極,棟也。”途鍇繫傳:“極,屋脊之楝也。”吳善述廣義校訂:“棟者.屋之正梁,居中至高,故謂之極。”宋李誡《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二·楝》:“楝,其名有九……六曰極。”《莊子·則陽》:“ 孔子之楚,舍於蟻丘之漿,其鄰有夫妻臣妾登極者。”陸德明釋文:“司馬云:極,屋楝也。”《後漢書·蔡茂傳》:“茂初在廣漢,夢坐大殿,極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輒復失之。”李賢注:“極,殿梁也。《前書音義》曰:“‘三輔間謂屋梁為極。’”故,“极”的直接引伸义为“极限”,“太极”的意思即是极致的范畴。
5古代的门是两扇的。(也可能有角门、便门是一扇的,从古门字看两扇的可能是主流,无考证。)青竹以九十度为例解说,可能欠妥。两扇门还会有一开一阖的状态,有两扇均半的状态,等。

郭兄说得不错,古代的正门的确是两扇,两扇门的开合的确有不同的组态,但这只适合于比喻别卦(六爻卦)而不适合比喻经卦(三爻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2: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青竹从文字入手,也接近入道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咸阳。。呵呵。。

只是需要我的综合与贯通能力作为补充修正。。以免走偏。。{:soso_e112:}


说白了。。青竹的走偏就在于将太极解为各个状态的集合。。
其实 ...
顾如 发表于 2012-1-27 17:51
你的“综合与贯通”可以说与《易》与《老子》的文本都无关,“综合与贯通”只是你自己的东东。这样的东西,成一家之言则可,用来解释《易》、《老子》则属牵强与附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2: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句大实话:

以青竹、老尤、老张、老唐之大材
早入我墨家,早得大道。。


再说句大实话,我不读易经也能猜到易经是怎么回事:
易经的卦象和解释只是结绳记事的符号化而已
结绳记事想表达一个事情,是不可 ...
顾如 发表于 2012-1-27 18:01
抱歉,青竹只对解读古文献的愿意有兴趣,对于加入诸子百家没有丝毫兴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22: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顾你可真能掰的。
只是,无论你怎么绕,因为你认为《老子》的“无为”是与“有为”相对,所以你解的并不是《老子》。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1-28 20:57


瞎胡扯
【“无为”是与“有为”相对】你哪里读出来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22: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综合与贯通”可以说与《易》与《老子》的文本都无关,“综合与贯通”只是你自己的东东。这样的东西,成一家之言则可,用来解释《易》、《老子》则属牵强与附会。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1-28 22:13


哈哈
不知道附会的是谁呢?

比如你说的太极是门的各个状态。。就么有根据哦。。这里有个逻辑跳跃哦。。

理解成太极就是那个门。。放到你的文字解读里一点问题都没有。。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不能将太极理解成那扇门?
而且将太极理解成那扇门。。也就贯通了当时普遍的一、太一、太极概念。。难道不更可信吗?


各个文献里都有一、太一、太极字眼作为逻辑起点,能说老子、戏词作者、阴符经作者、太一生水作者等等都是各自创造,碰巧相同吗?


你硬要隔绝他们。。采用的手段又是一个逻辑跳跃。。你如何能服人。。至少你就不能让我这种细致的人相信你“不附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22: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68楼
回68楼
顾如先生:
按您所说,可以不说后人误读说。但就会出现如下的问题:
1、如果太一就是太极,那么,在道家已明确用太一说生两仪的情况下,系辞为什么非要用太极表述生两仪?而不用太一?是否是系辞误写?
2、庄子有太极之辞,是否也是太一的另一种写法,还是错写?
郭志成 发表于 2012-1-28 18:30
老子太一生水01.jpg


老子太一生水02.jpg


李學勤先生的《重寫學術史》中的片段。敬請郭老參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9 00: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龙师上传资料。
这两个材料都说明,早期道家是说太一生某某的,而没有说太极生某某的。易系辞用太极,而不用太一,恰说明,系辞的作者自己认为太极不是太一。
太一生物说我不反对。
我是主张易是物,易生两仪。太极不是太一,也不是易。故后人说太极生两仪可能是错的。
欢迎易友批评。请龙师教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