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07|回复: 63

[小说]烂煮东周2:郑伯克段于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 21: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烂煮东周》的第二篇,“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大家都熟,中学课本上有;翻开《春秋左氏传》,在开头隐公元年详细记载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这事儿。不过《左传》的叙述比较单纯,其实这事儿牵扯到好多问题,所以这里就参考了一些资料和《东周列国志》,编成故事给大家说说,可能和大家在课本上读到的不太一样哈,不过在主要的史实方面我尽量做到言而有据。
目录
一、史伯纵论兴亡
二、桓公虢郐寄孥
三,武公迁国新郑
四、叔段经营京城
五、庄公纵弟为恶
六、叔段举兵袭郑
七、郑伯克段于鄢
八、春秋微言大义
九、考叔劝君奉母

一、史伯纵论兴亡
这故事先从郑国的建国开始说吧。
在《烽火戏诸侯》里说了,周代的郑国,始封者是友,他是周厉王最小的一个儿子,史书上一说是周宣王的“庶弟”,也就是同父异母的弟弟;一说是周宣王的“母弟”,也就是同母所生,这个在《史记》里就两说并存,《郑世家》里说是“庶弟”,在《十二诸侯年表》中则说是“母弟”,总之是周宣王的小弟弟(别胡思乱想哈),得封个侯伯。
周宣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806年,封友于郑,爵位是伯,所以就叫郑伯友,或简称伯友(这个伯不是排行)。而据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的说法是,友只是名义上封了个郑伯,其实根本没有郑这个地方,开始他的封邑是在宗周王畿内的棫林,后来又迁徙到拾这个地方,在今天的陕西省的华县境内,估计地方不大,也不咋滴,这片地方就从此被称为“郑”。
既然开始连个正儿八经的地儿都没,为什么能封到“郑”?因为“郑”其实是一个殷商时代就有的古国,商王武丁有个儿子叫子奠,被封了一快领地,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叫奠地,后来成为一个城邑,或者说算是一个小国。因为是城邑,所以给加了个邑部旁作“郑()”,这个就是郑国的前身,据胡厚宣先生研究,其具体地点正在陕西的华县境内,可能就是棫林到拾邑那片地方,不过到了周代不那么叫了。既然有这么个古国,当然可以再封个人了。
这种事儿不奇怪的,周初武王把太公吕望封在齐,当时哪里有什么正儿八经的齐国,只有个一个东夷古国齐,也叫“北齐”,在营丘附近,也就是今天山东昌乐县营丘镇营丘村,说是个“国”,其实充其量算是一个小城邑,屁大点儿的地方。可不管怎么说,古代有个齐国,就可以重新封个人在那里。至于国家如何,你自己到那里去搞,有本事就多占地、多拉人口,做大做强,没本事就窝在那里等死。太公望就有本事,到了营丘,不停地和当地的东夷人打架斗殴,占山占水占农田,抢钱抢粮抢女人,那些东夷人让他打得扑街,只能干瞪眼,齐国就这么兴盛起来,成为东方大国。伯友开始封郑,大概也是这么个状况。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2名望 +20 銀子 +100 收起 理由
渔如是 + 20 + 50
雪狼 + 50 哇噢!终于有续集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21: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伯友很可能是厉王流于彘的时候出生的,宣王即位时他还很小,所以一直到即位二十二年之后才封他。伯友封郑的时候,应该不到三十岁。不过伯友为人不错,忠诚有信,温柔敦厚,有勇有谋,所以受到国人的欢迎。受封后三十三年,到了幽王时代了,幽王起用这位已经五十多岁的叔叔,封他在朝中当了司徒,周代是地官之长,主管民事,相当于民政部长,地位很高,汉代时候列入三公之一,所以伯友在周王室很有威望。
但是,伯友发现自己的侄子幽王很混蛋,把国政弄得一团糟,自己和一班子忠臣拼命进谏,也没有多少用处,周王室一天不如一天。伯友也怕了,既然国家这样,得先想想自己的退路。苦思冥想了半天也没辙,最后决定请个高人来咨询一下,这位高人就是周太史伯。
这个太史伯,《史记·周本纪》里也称为“太史伯阳”,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东观余论》里说的,是周宣王时期的太史,名颖,字硕父;还有一种说法是杨宽先生主张的,他就是周太史伯阳父,也就是那个博学多才而又很圆滑精明的大预言家,还有学者认为就是著名的大哲学家老子,这个咱在《烽火戏诸侯》里说过了。不管怎么样,太史伯是个博学而有见识的人。
伯友请史伯吃饭,然后就有了一场西周时期的“隆中对”。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21: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伯友问:“老先生,现在周王室多灾多难,不知哪天就要出乱子,我担心要跟着一起遭殃。我是国家大臣,为国而死是应该的,可是我的家人不能跟着倒霉啊。您说说,到哪里才可以让他们逃避一死呢?”
史伯捋着胡子,眯着眼舞弄半天,回答说:“周王室将要衰败,戎、狄肯定会昌盛起来,不能靠近它们。在周都洛邑,南面有楚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九国;北面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九国;西面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八国;东面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八国;这些国家若不是周王的同姓支族、母弟甥舅之类的亲戚,就是蛮、夷、戎、狄之类的少数民族。不是亲属就是凶顽之民,而且势力都很大,乱得很,不能到那里去。”
“唉唉,我没问您老这个,我只想知道自己该到哪里去找个安身立命的地儿?”
“啊,该去的应是在济水、洛水、黄河、颍水之间那一带吧!”史伯说:“这一地带都是封为子、男爵位的国家,势力相对弱小一些,其中虢国和郐国最大。虢叔凭仗着地势,郐仲依恃着险要,他们都有骄傲奢侈疏忽怠慢的思想,而且很贪婪,这样的人想搞他们很容易得手。您如果因为周王室遭难的缘故,想把妻子、财物寄放到那里,他们不敢不答应。”
“唔……,话是这么说,要是他们不听咋办?”
“嗨!大司徒您也知道啊,周王室现在被您的高侄弄得混乱而衰败,这些人骄侈贪婪,日后必然会背叛您。可是您现在是很得人心的,您如果率领洛邑的民众,奉天子之命去讨伐他们的罪恶,没有不成功的。如果他们不同意,就去揍他们。”
“这个……倒也是。您就直说吧,我该咋弄?”
“您得先把虢国和郐国搞定,就在他们两国之间找个地方混,”史伯说:“如果能在这两国之间立住脚,那么这一带的邬、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按:邬,宋庠本《国语》、《史记·郑世家》司马贞《索隐》引《国语》并作“鄢”,裴骃《集解》引虞翻说也作“鄢”),就都是您的土地了。前面有华邑,后面有黄河,右面有洛水,左面有济水,主祭芣山和騩山,饮溱、淆两河的水,遵循旧法来守卫这片土地,那就可以稍稍稳固了。”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21: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伯友犹豫了一阵,说:“我有关节炎,怕冷,想去南方混混。您老说说,那南方不可以吗?”
“唉唉,那不是长久之计哎!”史伯摇头说:“最主要的威胁是楚国。想当年,楚王熊严生了伯霜、仲雪、叔熊、季紃四个儿子。叔熊逃难到了濮地随从了蛮俗,季紃被立为国君;薳氏打算重新立叔熊为君,又遭祸难没有成功,这是上天在引导季紃的思想啊!他又聪明,能团结和好臣民的心,功德超过了他的先王。我听说,上天所引导的,十代也不会衰亡。他的子孙必然大大开拓疆土,不可以靠近。而且他们是重、黎的后代,黎是高辛氏的火官,因为他纯洁博大,有如日月的光明、大地的美德,光辉普照四海,所以命名为‘祝融’,他的功劳算是大了。”
“那又怎么样呢?咱家也不怕他……”
“唉,大司徒别说斗气的话。凡是帮助天地完成大功的人,他的子孙后代没有不显耀的,虞、夏、商、周都是这样。”史伯犯了史官的老*毛病,又开始大肆贩卖其学问来:“我说给您听哈:虞幕能倾听和风,育成万物很好地生长;夏禹能治理水土,使万物生长各得其所;商契能协和五教,教养安抚百姓;周弃能播种百谷、蔬菜,供给百姓衣食,他们的后代都成为王公侯伯。祝融也能显扬天地的光明,培育滋润嘉美的五谷材木……”
“啊,我知道,”伯友会说“可他的后代八姓现在混得不咋滴,在周朝没有做诸侯之长的。”
“在以前可是很兴盛哦,”史伯说:“在前代辅助治理国事的祝融之后:昆吾是夏朝的诸侯之长;大彭、豕韦是商朝的诸侯之长;在周朝还没有。己姓的昆吾、苏、顾、温、董,董姓的鬷夷、豢龙,在夏代就灭亡了;彭姓的彭祖、豕韦、诸稽,在商代就灭亡了;秃姓的舟人,在周代就灭亡了;妘姓的邬、郐、路、偪阳,曹姓的邹、莒,都属采服、卫服的边远地区,有的在王室附近,有的在夷、狄境内,统计不清楚,而他们又没有美名显扬,肯定不能兴起了;斟姓没有后嗣……”
“这样说来,祝融之后没人了,没啥可怕的了。”
“唉唉,不是,”史伯说:“依老夫看来,祝融的后代能够兴起的,恐怕是在芈姓吧?芈姓的夔、越不足以受命。处在蛮地的芈姓已经蛮化了,只有楚国确实有明德,如果周朝衰亡,楚国必然会兴盛起来,所以您要是靠近楚国,那就是自讨苦吃。”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21: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伯友想了一阵,问:“那么,谢国西面的九州,怎么样?”
“那里的百姓贪婪残忍,也不能接近他们。”史伯回答说:“只有谢国和郏地之间的国家,那里的国君奢侈骄横,百姓怠慢他们的君王,还不具有忠信的德行;如果更换国君而用忠信来教导他们,那是容易获取的,而且可以长久住下去。”
“我也只是这么想想。我最担心的是,”伯友低声问:“您老说说,周朝真的会衰败吗?”
“既然您这么问,那我也实话实说,”史伯几杯汾酒下肚,脑子有点发热,也不再装了:“周差不多一定要衰败了。《尚书·泰誓》上说:‘老百姓所向往的,上天必定会遵从。’现在您的高侄(周幽王)抛弃光明正大有德行的人,喜欢挑拨是非、奸邪阴险的人,讨厌贤明正直的人,亲近愚顽鄙陋的人。排斥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正确主张,采纳与自己相同的错误说法。其实多种事物和谐才能生成万物,单一就不能发展。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叫做和谐,所以能丰富发展而使万物归于统一。”
“嗯嗯,所以我们需要以德治国、建立和谐社会……”
“是啊是啊,”史伯说:“如果只是要求一样再一样,等用尽了之后就彻底完了。当今天子却要抛弃这种和谐的法则,而专门喜欢搞一言堂。上天夺取了他的聪明,破坏了和谐社会,要想不衰败,可能吗?”
“您说的挑拨是非、奸邪阴险的人是谁?”
“这还用说嘛,您又不是不知道,”史伯说:“虢石父是个挑拨离间、巴结奉承、巧于媚从的人,大王却立他为卿士,这是专门喜欢一言堂;抛弃了聘娶的王后而立内妾褒姒,是喜欢鄙陋无识的人;把侏儒、驼背置于身边取乐,这是亲近愚顽昏暗的人;使周朝的法制不明,却听女人的话行事,这是任用挑拨是非、奸邪的人;不任用卿士,却宠信任用佞幸的人,是行为暗昧。这些做法,都是不能够长久的。还有,最大的隐患就是襃姒。”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21: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史伯就把自己在《历史大辞典》上查到的周宣王时期的“檿弧箕箙,实亡周国”的预言还有襃姒出生的传说讲了一遍,总结说:“现在大王宠爱褒姒,立她为王后生了伯服。上天降生这个祸害已经很久了,它的毒害够大了,将要趁天子失德而留下这个女人。毒性厉害的醇酒,它害人也越快。申国、缯国和西戎正强盛,周王室正扰乱不安,大王还要放纵私欲,要不衰败不是很难吗?大王想要杀掉太子宜臼,改立伯服,肯定要求申国交出太子,申国不交,大王一定会去讨伐申国。如果讨伐申国,缯国与西戎就会联合起来攻打周,周王朝就保不往了。缯国与西戎正要报答申国,申国、吕国正强盛,他们深爱太子也是可以预料的。天子的军队如果攻打申国,它们去救授申国也是必然的。天子心中愤怒了就会胡作非为,虢公石父也会顺着他瞎搞,周朝的存亡,不出三年了。您如果想逃避这场灾难,要赶快考虑好逃亡的地方,到灾难来了才想办法,恐怕就来不及了!”
伯友问:“如果周朝衰败的话,各个姬姓的诸侯中哪个会兴盛?”
史伯回答说:“我听说,周武王确实发扬了周文王的行事作风,文王其他的儿子们没几个有作为的。文王的福祚也差不多完了,自然该是武王继承。可是武王的儿子,应侯和韩侯已经不在了,现在要说有发展前途的,恐怕就是晋国了!晋国距守的地势险要,和它接邻都是小国,如果加上修行德政,可以大大开拓疆土。”
伯友又问:“我们的亲戚姜姓和嬴姓诸侯中哪个会兴盛?”
史伯回答说:“国土广大而且有德的国家差不多都能兴盛,齐侯和秦仲,是姜姓、嬴姓中的俊杰,又是大国,恐怕他们该兴盛吧?”
“那么,您的意思我只能去虢国和郐国之间混混了。”
“嗯嗯,老夫以为那里是最好的选择。”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让我茅塞顿开,多谢多谢!”
这里要说明一下:史伯的这些“预言”后来都一一应验了,连幽王围攻申国失败被杀的事儿也都应验了,就象史伯能穿越一样,其实《国语》这段记载明显是后人的依托或附会,并非当时的实情。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 11: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伯友封于郑,以德兴国是,姓氏遗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6: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桓公虢郐寄孥
伯友下定了决心,抓紧时间行动。
第二天上朝,对幽王说:“大王,微臣的采邑现在闹饥荒,已经不能居住了,想换换地方,您看能不能……”
幽王听了,直嘬牙花子:“哎呀,王叔,现在京城地价、房价都很贵,镐京外12环都一万斤铜一平米……”
“唉唉,大王啊,你看看微臣,从受封到现在快四十年了,连个像样的地儿都没有。既然镐京这里房价贵,去别的欠发达地区找个地方也成。”
幽王听伯友这么一说,赶紧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就问:“王叔,你看中哪里?”
“啊,臣觉得洛水以东的虢、郐之间不错哦。”
“那里啊?可没地方哎,那里都是虢、郐的土地。您老要去,得找那两国的人商量……”
伯友急忙说:“这个大王放心,只要您同意,微臣自己去找虢、郐二君商量。”
“嗯,那么,本王准了。王叔自己想办法去吧。”
伯友散朝之后,考虑再三,觉得自己亲自出面不合适,决定让大儿子掘突去办。掘突为人聪明沉稳,办事灵活得当,应该没问题。所以他立刻把掘突叫来做了一番长谈,把自己想建立郑国的宏伟计划给儿子说了一遍,让他记住,以后一旦自己死了,依然“按既定方针办”。掘突唯唯受命,觉得老爸的法子的确有远见,都默记在心。
然后,伯友让掘突先走第一步,去虢、郐之间弄块地方,并如此这般地吩咐一番。掘突领了父命,不敢怠慢,收拾了几车金银珠宝布帛之类的财物,带着人就奔虢国和郐国。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10: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虢国是指东虢,姬姓,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是周文王的弟弟的封国,称为虢叔,和伯友是一家子。郐国是祝融之后所封,妘姓,在今天的河南密县东北。虢在北、郐在南,二国比邻。
掘突来了之后,召集虢、郐二君开会,说得很委婉:“俺爹封郑快四十年了,也没个象样的安身之所,只在拾邑那里权且度日。现在拾邑那里闹灾荒,又常受到戎狄的骚扰,眼见吃不上饭了。俺爹知道虢、郐这里土地富饶、人口众多,你们二位也非常贤明,就想来跟你们做个邻居。所以派小子来,带来点礼物奉上,看看你们二位能不能借一块巴掌大的地方给俺们,暂时存身。”
虢叔、郐仲一看,掘突带来的东西又多又贵重,都有点眼馋。不过还是有疑虑,凑在一起商量。
虢叔说:“伯友那孙子要来咱们这里参一脚,咱们怎么办?”
郐仲说:“还能怎么办?得给他点地方呗,反正他说是暂住……”
“暂住?你懂个毛!我看他是要来搞房地产开发。”
“唉唉,那也没法子。现在他是朝廷的大司徒,又是大王的亲叔叔,位高权重,要是得罪了他,咱们兜不住。好歹给他点地方,他高兴了,在朝中给咱说说话,说不定也大有好处呢。”
“我不想给……”
“嗨,你们都是姬姓的一家子,别这么小气了。咱们之间的那些地方,除了京城还大一点,其他都是些杂不拉子小城邑,一堆穷鬼困难户,也没多少油水,干脆送给他算了。再说了,他带来的钱也不少,按现在的地价咱们也不吃亏……”
虢叔咬咬牙,说:“好吧,那就把京城先借给他。其他的再议,看看机会再说。”
这样,伯友就得到了京城的使用权。京城就是现在河南荥阳东南的京襄城村,当时还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城邑。伯友立刻下令搬家,把自己的老婆、孩子等家人和所有财产一齐运到了洛东的京城,在那里安身,这个故事被称为“虢郐寄孥”或“桓公寄孥”,孥又作帑,本来是子女的意思,后来代指妻子家人。这个时候,伯友名义上只是借地存身,实际上是要作好来立国的前期准备。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5: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武公迁国新郑
事情就这么悲催,史伯的预言都一一实现,就想他能穿越一样,如目亲见。
就在伯友搬家的第二年,即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伯、缯伯引来犬戎进攻宗周镐京,杀幽王于戏,郑伯友也殉难。周平王即位后,追谥伯友为“桓”,史称郑桓公。伯友死后,由他儿子掘突继承爵位,为郑伯,这就是著名的郑武公,当然“武公”是他死后的谥号,他活着的时候不这么叫,只称“郑伯”,这里为了便于叙述,还是叫郑武公。
郑武公帮助平王东迁有功,受封为卿士,留在洛邑帮助平王搭理政务。
这个时候,武公对于郑只有京城这么点地方不满了,他一直把老爸桓公的“宏图伟业”计划装在心里,一定要实现它。所以开始找虢国和郐国的茬子,这二国一见不是势头,就各献出京城附近的几个城邑给郑武公,也就是邬、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但是武公的目的不是这个,他要的是虢、郐二国全部的土地。
到了平王二年(公元前769年),武公找了个茬子,举兵伐郐,可怜郐这么个小国,就像一粒爆米花似的,一捏就碎,哪里挡得住郑武公的重拳,眼睛没来得及眨一下就被灭了国;郑武公就在这里正式建立郑国,在离郐不远的地方筑了城邑当国都,为了区别在华县的郑,这里就叫“新郑”,位置正好在东虢和郐之间。原来华县那里的郑叫“旧郑”,到了秦武公十一年,秦国把旧郑这里划成县,仍名为郑县。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时候东虢还存在,武公就又瞄上了它,因为在他老爸的计划里,东虢也是自己圈占地盘的主要对象。
到了周平王四年(公元前767年),武公又找个茬子对付东虢,发动军队攻虢。东虢本来是姬姓国,比郐大一点,还有点战斗力,双方一番激战,虢师还是不是对手,大败而走。虢叔带着残兵败将逃到了东边的制邑。
制邑在今天河南荥阳市西北的汜水镇,就是著名的虎牢关,东汉末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地方,隋代在这里置汜水县,故又名汜水关,唐代以后还称之为武牢关(为了避李渊祖父李虎的讳改“虎”为“武”)。这里是一个军事要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虢叔就在这里组织虢国*军民,拼死据守。郑武公带领军队玩命攻打,伤亡惨重,一时难克。
虢叔趁机给周平王写信,希望看在同姓的份上拉兄弟一把。但是这时候郑武公在周王室地位很高,权倾朝野,平王好多事情都得靠他,哪里敢开口说话?只能闭着眼睛当不知道。
制邑最终被郑师攻克,虢叔一见没了指望,自杀而死。郑武公就这么把东虢给灭了,东虢、郐二国的土地全被郑国吞掉,这时的郑才正儿八经地象个国家。
之后,郑武公励精图治,拼命发展国力,他推行了许多政策,比如释放商奴,发展工商,繁荣经济;开荒务耕,发展农桑,强国富民;兴建乡校,教化民众,扩建城邑,训练军队,巩固疆防等等,被称为“武公之略”,结果郑国很快就强盛起来,俨然大国气象了。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0: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郑武公帮助平王东迁雒邑的时候,申侯就发现这小伙子不错,有勇有谋,长得也帅,就想和他结门亲事。到了郑武公十年的时候,申侯主动来攀亲,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他,就是武公的正室夫人姜氏。郑武公死后谥号是“武”,姜氏因之也称为“武姜”,不过她活着的时候只称“姜氏”。
姜氏给郑武公生了两个儿子。她生长子的时候,是武公十四年(公元前757年),这孩子出生的时候非常奇怪,别的女人怀孕足月,都是临盆疼痛,生产艰难,呼天抢地,死去活来的,有三分疼痛也得喊出十分的痛苦来,生怕别人不知道她在生孩子。但是这个孩子却是在姜氏睡觉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开始生产了,一下子惊醒了姜氏,等她醒过来,孩子也生下来了,把姜氏吓得不轻,觉得这个孩子生得真是古怪诡异,不由得心生厌恶,就给这个孩子起名叫“寤生”,也就是睡觉醒来就出生的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是“寤”通“牾”,《说文》:“牾,逆也”,“寤(牾)生”就是逆生,是脚先出来,民间称为“站生”,这种情况会造成难产,所以《史记·郑世家》说“生太子寤生,生之难”,明白说是难产,那时候医学不发达,接生技术也不好,女人遇到难产就是过鬼门关,所以让姜氏受了惊吓。总之,这个孩子出生很不正常,所以姜氏很厌恶他。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3: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是武公十七年(公元前754年),这个孩子出生比较正常容易了,给取名叫“段”。古人称排行的规矩是,老大称“伯”或“孟”,老二称“仲”,老小称“季”,“仲”、“季”之间的那些不管大小多少,一概称“叔”,可能武公还有其他侧室也生了儿子,段既不是老大、老二,也不是老小,故称为叔段;又因为他是正室夫人所生,地位很高,所以郑人称之为“大叔段”。
等两个孩子渐渐长大,姜氏发现寤生除了精明伶俐之外,没啥可人之处,主要是模样不好看,有点歪瓜裂枣的;叔段就丰神俊美,潇洒帅气。于是,姜氏就特别喜爱叔段,跑去找郑武公反复劝说,要求把叔段立为郑国的继承人。
可是郑武公很有原则,坚决不同意,说:“咱们是周王室血脉,先王制定的宗法制度必须坚持,绝对不能废长立幼,否则会被王室斥责,被诸侯看不起,国民也会人心不服,那么就要自取其祸,给郑国带来灾难。这事儿断断不可为,你也不要再说这事儿了。”
因为这个,姜氏很恼。其实她这是女人的见识,很有问题。如果说女人要吃得开相貌是基础的话,那么男人混天下靠的是智慧和能力,与相貌无关,更与难产、顺产无关。我们老家那地方的民间有个说法叫“坐生娘娘站生官”,女孩坐着生(屁*股先出来)会当娘娘,男孩站着生的会当官,意思大约是说凡不是正常胎位出生的都是富贵相,而寤生正是站着生出来,命中注定将来要富贵,可惜姜氏不明白这一点——当然这是闲话。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9 13: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哦,目瞪口呆。
就像雪狼兄说的:你看人家知北游兄,写得那叫一个生动活泼啊。{:soso_e12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9 13: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光是生动活泼,还要在生动活泼中长见识 {: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9 13: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极了,这样看起来印象很深,想忘记还有点儿不容易呢。{:soso_e112:}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9: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二位鼓励哈,不管好歹我尽力了{: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9: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叔段经营京城
郑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去世,根据宗法制度,自然立了长子寤生为郑国国君,他死后谥号为“庄”,就是史书里称的“郑庄公”。
郑庄公虽然模样不咋滴,可为人沉稳,机敏睿智,办事都深思熟虑,计谋长远,在没即位之前郑国君臣就觉得他不错,所以他即位群臣国民没啥话说,都很拥戴。
姜氏一看,知道叔段想正常得权没多少指望了,就开始想歪主意。她和叔段计较了一番,最后决定,先找个好地方安身立足,发展壮大势力,然后找机会武力夺权。
为什么姜氏和叔段会这样想?原因是叔段虽然不是郑国国君,但为人很好,在国民心目中人缘不错。如果说郑国老百姓对庄公是敬畏拥戴的话,对叔段则是喜欢爱戴了。这个在《诗经·郑风》中有很好的证明,比如《叔于田》和《大叔于田》,是说大叔段外出打猎的事儿,说叔段“美且仁”、“美且好”、“美且武”,称赞他不仅相貌英俊,还仁慈、良善、勇武,反正大家都不如他,有点偶像派明星的味道,可见郑人对叔段的态度,并不是那种令人厌恶的反面形象,而是比较受欢迎的。正因为此,姜氏觉得叔段夺权有基础,才开始谋划这事儿。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20: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姜氏先出面,要求庄公给叔段一块封地:“老大,你已经当了郑伯,要啥有啥;可你弟弟段也老婆孩子一堆,年龄老大了,还没有个安身立命之所,你得给他块封地啊。”
庄公问:“您想让我把段弟封在哪里?”
姜氏说:“我想制邑比较好,把制邑封给他吧。”
庄公一听,心里就老大不乐意,制邑那里地险城固,易守难攻,是个军事要塞,叔段到了那里要是有不良企图,对付起来就麻烦,于是一口回绝:“制嘛,那是个地势险要的城邑,想当年俺老爸灭虢的时候,虢叔就逃到那里,老爸费了好大力气才攻克它,虢叔也死在那里。所以老爸留下命令,不许把那里封给任何人。您还是给选个别的地儿吧,现在郑国的城邑很多,随便您挑。”
姜氏权衡了一下,郑国除了国都新郑之外,那就是京城最大了,土地广大富饶,人口也多,想当初桓公就把家人寄放在那里,是个不错的所在,就说:“那就京城吧。”
庄公立刻同意,第二天早朝,宣叔段到廷,封叔段于京,称之为“京城大叔”。
叔段谢恩毕,入宫来辞别姜氏。
姜氏屏去左右,偷偷地对叔段说:“你今天能得以封到京城,都是我再三恳求,你哥哥虽然勉强答应了,心中未必就那么痛快。你到了京城之后,要扩地聚人,暗地里做好准备。倘有机会可乘,我会和你联系。到时候你兴师袭郑,我为内应,你就能得到郑国国君之位。到了那一天,我死也无憾了!”
叔段唯唯领命:“母亲放心,儿心里有数,知道该怎么做。”然后就到京城上任去了。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9 21: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有些资料上称他为京城太叔,到底应该是“大”还是“太”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0 07: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虞幕?虞舜?
伯友犹豫了一阵,说:“我有关节炎,怕冷,想去南方混混。您老说说,那南方不可以吗?”
“唉唉,那不是长久之计哎!”史伯摇头说:“最主要的威胁是楚国。想当年,楚王熊严生了伯霜、仲雪、叔熊、季紃四个儿子。叔 ...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1-21 21:3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08: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有些资料上称他为京城太叔,到底应该是“大”还是“太”呢?
雪狼 发表于 2012-1-29 21:28

《左传·隐公元年》:“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杜预注:“公顺姜请,使段居京,谓之‘京城大叔’,言宠异於众臣。京,郑邑,今荧阳京县。”《释文》:“大音泰,注及下皆同。”“大”、“太”同字,古作“大”,今作“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0 08: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雪狼兄您好:

             轉一貼供兄參考:http://www.amyao.com/web/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95

                    
虞幕
[ 作者:姚辑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01    文章录入:姚培建

      虞幕,有虞氏之始祖。虞幕既句望。居于虞乡,今山西永济市。
     《吕梁碑》记载:“舜祖幕,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乔牛,乔牛生瞽叟,瞽叟生舜”。《郑语》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虞幕是鸟夷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有虞氏部落的始祖。
    虞幕以编织布幕作穹庐而得名,是创造帐篷者。研究表明,“幕为虞之祖先,当即句望,句望即句芒”。“虞幕与术杼、上甲微、高圉、太王并列,同为夏商周有功德之祖先,故祀典特隆。幕之功德,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盖农业社会,风与植物生长有密切关系,而乐舞可以和风,使之应节而至。虞幕有此功德,故祀典特隆。”
    虞幕发展农业,又称句芒,农民把播种季节称作芒种,把句芒当作神来崇拜,即春神、木神、青神、东方之帝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09: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语·郑语》:“虞幕能听协风, 以成乐物生者也。”韦昭注:“协,和也。言能听知和风,因时顺气, 以成育万物,使之乐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0 09: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哦,明白了,多谢两位指教!

《国语·郑语》:“虞幕能听协风, 以成乐物生者也。”韦昭注:“协,和也。言能听知和风,因时顺气, 以成育万物,使之乐生。”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1-30 09: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0 09: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虞幕即传说中的青帝?就是“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中所指的青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0 09: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虞幕即传说中的青帝?就是“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中所指的青帝?
雪狼 发表于 2012-1-30 09:20


青帝是苍龙,玄武庙又叫北帝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0 09: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看赵兄所说的这句:

虞幕发展农业,又称句芒,农民把播种季节称作芒种,把句芒当作神来崇拜,即春神、木神、青神、东方之帝等

所以觉得会否青帝就是这个“春神、木神、青神、东方之帝”呢?是否这个虞幕正是苍龙之德的历史原型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08: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看法是虞幕的确是有虞氏的一位祖先,但是他的世系如何我们不知道了。虞舜的世系里,《大戴礼记·帝系》(即《世本·帝系》)、《史记·五帝本纪》里没有虞幕这一世,《吕梁碑》当是出于后人的编排。至于“句芒”之说更是后人的附会,没有实据,只能存疑。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5 銀子 +20 功勛 +5 收起 理由
青竹大哥 + 5 + 20 + 5 诲人不倦,实事求是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08: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公虽然封了叔段到京城,可对这个弟弟极不放心,派了一班子人到京城去卧底,监视叔段,一旦有啥风吹草动立刻报告。
大叔段到了京城一看:“哎哟喂,都说这里是个大城邑,怎么城墙这么个熊样子?又矮又小,破破烂烂,得重新筑城。”
于是他下令,把京城的老城墙扒了,重新扩建。
手下人问:“大叔,要扩大多少?”
“啊,至少比现在大一倍。你们都见过新郑吧?就按照那个规模来扩建,就是弄大点也没关系!”
“哎呀,那可不好弄。现在的城墙内外都是住户,要筑新城的地方也有很多民宅,光拆迁工程就太大了……”
“这个嘛,那些房子又破又旧,早该棚户区改造了。给他们点补偿款,让他们搬家,等城墙建好了再回迁。”
“大叔,要筑这么大的城,您最好先给君上汇报一下,让他批准……”
“批准什么?现在郑国部门忒多,婆婆妈妈一大堆,谁都想说了算,搞建筑要经300多道审批手续,要办200多个证,盖500多个戳儿,等办齐了我也白了胡子老掉了牙了!等不到那时候,现在就办,咱们先开工后审批!”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