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67|回复: 10

[资料整理] 讀《敦煌秘笈》中的經學《秘笈》羽014ノ一札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3 09: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2-1-23 09:44 编辑

關於《敦煌秘笈》詳:http://www.gxfxwh.com/thread-19669-1-1.html

         再次感謝給鄙人發來是書相關經學圖版的二位朋友{:soso_e181:}

         《秘笈》羽014一爲《論語》殘片此寫本鈐“敦煌石室秘笈”、“木齋眞賞”二印,當是李盛鐸故物。李盛鐸是個藏書家,曾與葉恭綽共同主持敦煌經籍輯存會。


        案:此殘寫本當屬鄙恢復的漢熹平石經張矦《魯論》的碑陽二。


        
     第25、26行“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定州漢簡“子曰中人以上可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語上也  128,恢復碑“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集解》王肅曰:上,謂上知之所知也。兩舉中人,以其可上可下。《秘笈》羽014一作“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案:唐石經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正平本《集解》應永十七年鈔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永祿鈔本、天文二年刊本、宋《監本互注》、元盱郡覆宋本《集解》、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同作“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



      皇侃《義疏》“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此謂為教化法也。師說云:就人之品識大判有三。謂上中下也。細而分之則有九也。有上上上中上下也。又有中上中中中下也。又有下上下中下下也。凡有九品。上上則是聖人。聖人不須教也。下下則是愚人。愚人不移。亦不須教也。而可教者。謂上中以下下中以上凡七品之人也。今云:中人以上可以語上。即以上道語於上分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雖不可語上。猶可語之以中。及語之以下。何者夫教之為法。恆導引分前也。聖人無須於教。故以聖人之道可以教顏。以顏之道可以教閔。斯則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又以閔道可以教中品之上。此則中人亦可語上也。又以中品之上道教中品之中。又以中品之中道教中品之下。斯即中人亦有可以語之以中也。又以中品之下道教下品之上。斯即中人以下可以語中。又以下品之上道教下品之中。斯即中人以下可以語下也。此云: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大略言之耳。既有九品。則第五為正中人也。以下即六七八也。以上即四三二也。云:上謂上智之人所知也者。謂聖人之道可教顏閔者也。若分九品則第五以上可以語上。第五以下不可語上。今但應云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以下不可語上。而復云中人以下。是再舉中人也。所以爾者。明中人之大分有可上可下也。若中人之上可以語上。中人之下不可語上。故再言中人也。又一云:中人若遇善師則可上。若遇惡人則可下。故再舉中人。明可上可下也。”
敦煌秘笈第一冊_武田科学振興財団杏雨書屋編_大阪 _武田科学振興財團_2009_页面_0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09: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2-1-23 09:31 编辑

接上文:


       “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定州漢簡“敬鬼而遠之可謂智矣    129”,恢復碑“敬鬼神而遠之可謂智矣”。《集解》包氏曰:“敬鬼神而不黷。”《秘笈》羽014ノ一作“敬鬼而遠之可謂”與定州漢簡本同無“神”字,而唐石經、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正平本《集解》、應永十七年鈔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永祿鈔本、天文二年刊本、宋《監本互注》、元盱郡覆宋本《集解》、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並作“敬鬼神而遠之可謂”。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恢復碑“問仁子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集解》孔安國曰:“先勞苦而後得功,此所以為仁。”《秘笈》羽014ノ一“謂仁矣”後《注》言:“曰仁者復問仁也。獲得也,仁者先自勤勞而後受祿。”《春秋繁露•義法篇》:“君子求仁義之別,以紀人我之間,然後辨乎內外之分,而著於順逆之處也。是故內治反理以正身,據禮以勸福。外治推恩以廣施,寬製以容眾。孔子謂冉子曰:‘治民者,先富之而後加教。’語樊遲曰:‘治身者,先難後獲。’以此之謂治身之與治民,所先後者不同焉矣。《詩》曰:‘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先飲食而後教誨,謂治人也。”案:唐石經、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問仁曰”;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大永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正平本《集解》、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天文二年刊本作“問仁子曰”。

       皇侃《義疏》:“‘樊遲問知。’問孔子為智之道也。‘子曰:務民之義,’答曰若欲為智。當務在化導民之義也。‘敬鬼神而遠之,’鬼神不可慢。故曰敬鬼神也。可敬不可近。故宜遠之也。‘可謂知矣。’如上二事則可為智也。瀆猶數近也。‘問仁。’樊遲又問為仁也。‘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獲得也。言臣心先歴為難事。而後乃可得祿受報。則是仁也。若不先勞事而食。則爲不仁。故范寧曰:艱難之事則為物先。獲功之事而處物後。則為仁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09: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知者動”,《集解》包氏曰:“日進故動。”

     “仁者靜”,《集解》孔安國曰:“無欲故靜。”《秘笈》羽014ノ一“知者動仁者靜”後《注》言:“如水之流行,如山之安心。”

       皇侃《義疏》:“‘子曰:’陸特進曰:此章極辨智仁之分。凡分為三段。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為第一。明智仁之性。又智者動仁者靜為第二。明智仁之用。先既有性。性必有用也。又智者樂仁者壽為第三。明智仁之功。己有用。用宜有功也。‘知者樂水,’今第一明智仁之性。此明智性也。智者識用之義也。樂者貪樂之稱也。水者流動不息之物也。智者樂運其智化物。如水流之不息。故樂水也。‘仁者樂山;’此即明仁者之性。仁者惻隱之義。山者不動之物也。仁人之性。願四方安靜如山之不動。故云:樂山也。‘知者動,’此第二明用也。智者何故如水耶。政自欲動進其識。故云:智者動也。‘仁者靜;’仁者何故如山耶。其心寧靜故也。‘知者樂,’第三明功也。樂懽也。智者得運其識。故得從心而暢。故懽樂也。‘仁者壽。’性靜如山之安固。故壽考也。然則仁既壽不樂。而智樂不必壽。緣所役用多故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09: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續上文:

      第26、27行“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定州漢簡“子曰齊壹變至於魯魯壹變至於道    130”,恢復碑“子曰齊壹變至(於魯魯壹變至於道●)”。《集解》包氏曰:“言齊、魯有太公、周公之餘化,太公大賢,周公聖人,今其政教雖衰,若有明君興之,齊可使如魯,魯可使如大道行之時。”《秘笈》羽014ノ一“至於鲁鲁一變至於道”後《注》:“言齊魯有……教雖衰若……”案:唐石經、唐卷子本、大永本、天文二年刊本、宋《監本互注》、元盱郡覆宋本《集解》、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秘笈》羽014ノ一、正平本《集解》作“至於鲁鲁一變至於道”;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作“至於魯=壹變至於道” ;正和四年鈔教隆本、永祿鈔本作“至於魯=一變至於道”;應永十七年鈔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至於鲁=一變至於道”。龖案:《儀禮•有司》:“眾賓門東北面皆答壹拜。”鄭玄《注》:“古文壹為一。”武威漢簡本《有司》“一”亦作“壹”。此證定州漢簡《論語》、武威漢簡《有司》皆漢初今文本是也!

       皇侃《義疏》:“‘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太公封於營丘之地。為齊國。周公封於曲阜之地。為魯國。周公大聖。太公大賢。賢、聖既有優劣。雖同致太平。而其化不得不微異。故末代二國齊有景公之昏闇。魯有定公之寡德。然其國猶有望、旦之遺風。故《禮記》云:孔子曰:吾捨魯何適耶。明魯猶勝餘國也。今孔子歎其君之竝惡。故有此言也。言若齊有明君一變。便得如魯太平之日。魯有明君一變。便如大道之時也。此是引汲之教耳。實理則不然矣。若明君興之。政當得各如其初。何容得還淳反本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09: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續:

       第27行“子曰觚不觚”,《集解》馬融曰:“觚,禮器。一升曰爵,二升曰觚。”《釋文》:“觚不觚,音孤,酒爵也,容二升。”

      “觚哉觚哉●”,《集解》:“觚哉!觚哉!言非觚也,以喻為政不得其道則不成。”《秘笈》羽014ノ一“觚不觚觚哉觚哉”後《注》言:“觚爵名,容二升。孔……哉觚哉者,觚小器……”

       皇侃《義疏》:“‘子曰:觚不觚,’觚,禮酒器也。《禮》云:觚酌酒一獻之禮。賓主百拜。此則明有觚之用也。當于爾時。用觚酌酒。而沈湎無度。故孔子曰:觚不觚也。故王肅曰:當時沈湎于酒。故曰觚不觚。言不知禮也。蔡謨曰:酒之亂德自古所患。故《禮》說‘三爵’之制。《尚書》著明《酒誥》之篇。《易》有‘濡首’之戒。《詩》列‘賓筵’之刺。皆所以防沈湎。王氏之說是也。觚失其禮。故曰觚不觚。猶言君臣不君臣耳。觚哉!觚哉!言用觚之失道也。故重曰觚哉觚哉。何此《注》亦得同王、蔡之釋也。如何此《注》。則與王、蔡小異也。何意言:用觚不得其道。則非復觚德。譬如人所為不得其道者。則事亦不成也。若欲知氣味。何説則特前觚不觚如王、蔡之釋。後云:觚哉觚哉。自因前以寄後。喩事不乖王、蔡。而有兼得之美也。故褚仲都曰:作觚而不用觚法。觚終不成。猶爲政而不用政法。豈成哉。疾世爲政不用政法。故再言焉。”邢昺《疏》:“案《特牲禮》:‘用二爵二觚四觶一角三散。’是觚為禮器也。《異義•韓詩說》:‘一升曰爵。爵,盡也,足也。二升曰觚。觚,寡也,飲當寡少。三升曰觶。觶,適也,飲當自適也。四升曰角。角,觸也,不能自適,觸罪過也。五升曰散。散,訕也,飲不省節,為人謗訕。總名曰爵,其實曰觴。觴者,餉也。觥亦五升。所以罰不敬。觥,廓也。所以著明之貌。君子有過,廓然著明,非所以餉,不得名觴。’此唯言爵、觚者,略言之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09: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接: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定州漢簡“宰我曰仁者唯告之曰井有仁者焉其從也之”,恢復碑“宰我曰仁者唯告之曰井有仁者焉其從也之”。《集解》孔安國曰:“宰我以仁者必濟人於患難,故問有仁人墮井將自投下,從而出之不乎?欲極觀仁者憂樂之所至。”案:唐石經、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唐卷子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作“者雖告之曰井有仁者焉其從之也”;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大永本作“者雖告之曰井有仁者焉其從之也與”;應永十七年鈔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者雖告之曰井有仁者焉其從之与”。《秘笈》羽014ノ一作“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 永祿鈔本作“者縱告之曰井有仁者焉其從之与”。《秘笈》羽014ノ一《注》:“……憂樂之所至也。”

      “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定州漢簡“子    131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選不可陷也”,恢復碑“子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選不可陷也”。《集解》孔安國曰:“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視之耳,不肯自投從之。”案:唐石經、《秘笈》羽014ノ一、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正平本《集解》、大永本、應永十七年鈔本、永祿鈔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天文二年刊本、宋《監本互注》、元盱郡覆宋本《集解》、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作“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遊”,“遊”上標“逝”字。

     “可欺也不可罔也●”,定州漢簡“可欺不可罔也    132”,恢復碑“可欺也不可罔也●”。《集解》馬融曰:“可欺者,可使往也。不可罔者,不可得誣罔令自投下。《秘笈》羽014ノ一“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後《注》言:“……言乎告之以此可使往窺而視之不可使自投井中可欺以物類不可誣 以非其事也。”

        皇侃《義疏》:“‘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宰我欲極觀仁者之懷。故假斯以問也。言有人告於仁者云:彼處有仁者墮井。而仁者常救人於急難。當自投入井救取之不耶。‘子曰:何為其然也?’孔子距之。故云:何為其然也。言仁者雖復救濟。若審有人墮井。當為方計出之。豈容自投從之。‘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逝,往也。陷,沒也。言聞有人墮井乃可往看之耳。不遂投井取之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欺者謂遙相語也。罔者謂面相誣也。初彼來見告云:井中有仁人。我往視之。是可欺也。既至井實無人。不可變通而自投入井。是不可罔也。或問曰:仁人救物。一切無偏。何不但云:井中有人。而必云:有仁者耶。若唯救仁者。則非仁人墮井。則仁人所不救乎?答曰: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其雖惻隱濟物。若聞惡人墮井。亦不往也。又李充曰:欲極言仁。設云:救井爲仁。便當從不耶。故夫子答云:何為其然也。言何至如此。是君子之人若於道理宜爾。身猶可亡。故云可逝。逝,往也。若理有不可。不肯陷於不知。故云:不可誣罔令投下也。君子不逆詐。故可以闇昧欺。大德居正。故不可以非道罔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09: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續:

         第27、28行“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定州漢簡“子曰君子博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之畔矣夫    133”,恢復碑“子曰君子博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之(畔矣夫●)”。 案:唐石經、《秘笈》羽014ノ一、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正平本《集解》、應永十七年鈔本、永祿鈔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天文二年刊本、宋《監本互注》、元盱郡覆宋本《集解》、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弗畔矣夫”。宋《監本互注》、元盱郡覆宋本《集解》、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集解》作鄭曰:“弗畔,不違道”;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大永本、應永十七年鈔本、永祿鈔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正平本《集解》本《集解》作鄭玄曰:“弗畔,不違道也”;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注》作“鄭玄曰:弗畔言者,不違道也”;《秘笈》羽014ノ一“弗畔矣夫”後《注》:“弗畔,不違大道。”

       皇侃《義疏》:“‘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博廣也。約束也。畔違也。背也。言君子廣學六籍之文。又用禮自約束。能如此者亦可得不違背於道理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09: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接:

     第28行“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定州漢簡“孔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134”,恢復碑“孔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集解》孔安國曰:“舊以南子者,衛靈公夫人,淫亂,而靈公惑之。孔子見之者,欲因以說靈公,使行治道。矢,誓也。子路不說,故夫子誓之。行道既非婦人之事,而弟*子不說,與之咒誓,義可疑焉。”《秘笈》羽014ノ一“子見南子子路……”後《注》言:“……路以爲男女無交礼而非之也”;“夫子矢之曰予所否……”後《注》言:“……所以見南子不爲說靈公以治道者天厭煞我天厭煞我,再言之者急解其誤。”《釋文》:“不說,音悅,《注》同。矢之,孔、鄭、繆播皆云:矢,誓也,蔡謨云:矢,陳也。所否,鄭、繆方有反,不也,王弼、李充備鄙反。天厭,於琰反,塞也,又於豔反。等以爲男子者,《集解》本皆爾或不達其義,妄去‘等’字非也,今《注》云:舊以南子者,”案:唐石經、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大永本作“不說、天厭之”;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應永十七年鈔本、永祿鈔本作“不悅、天厭之”;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不悅、天壓之”,叢書集成本《義疏》、四庫全書本《義疏》作“不悅、天厭之”。《孔子世家》:“去即過蒲。月餘,反乎衛,主蘧伯玉家。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巿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醜之,去衛,過曹。是歲,魯定公卒。”《論衡•問孔篇》:“孔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子曰:‘予所鄙者,天厭之!天厭之!’南子,衛靈公夫人也,聘孔子,子路不說,謂孔子淫亂也。孔子解之曰:我所為鄙陋者,天厭殺我。至誠自誓,不負子路也。”

       皇侃《義疏》:“‘子見南子。’南子,衞靈公夫人也。淫亂而孔子入衞欲與之相見也。所以欲相見者。靈公唯婦言是用。孔子欲因南子說靈公。使行正道也。故繆播曰:應物而不擇者道也。兼濟而不辭者聖也。靈公無道。蒸庶困窮。鍾救於夫子。物困不可以不救。理鍾不可以不應。應救之道必明有路。路由南子故。尼父見之。涅而不緇。則處汚不辱。無可無不可。故兼濟而不辭。以道觀之。未有可猜也。‘子路不說。’子路于時隨夫子在衞。見夫子與淫亂婦人相見。故不悦也。繆播曰:賢者守節。怪之宜也。或以亦發孔子之答。以曉眾也。王弼曰:案本《傳》孔子不得已而見南子。猶文王拘羑里。盖天命之窮會也。子路以君子宜防患辱。是以不悦也。‘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矢,誓也。予,我也。否,不也。厭,塞也。子路既不悦。而孔子與之咒誓也。言我見南子。若有不善之事。則天當厭塞我道也。繆播曰:否,不也。言體聖而不為聖者之事。天其厭塞此道耶?王弼曰:否、泰有命。我之所屈不用於世者。乃天命厭之。言非人事所免也。重言之者。所以誓其言也。蔡謨曰:矢陳也。《尚書》敍曰。皐陶矢厥謀也。《春秋經》曰。公矢魚于棠。皆是也。夫子為子路矢陳天命。非誓也。李充曰:男女之別,國之大節。聖人明義。教正内外者也。而乃廢常違禮。見淫亂之婦人者。必以權道有由而然。子路不悦。固其宜也。夫道消運否。則聖人亦否。故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厭亦否也。明聖人與天地同其否泰耳。豈區區自明於子路而已。”邢昺《疏》:“《史記•世家》:孔子至衛,‘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天厭之!天厭之!」’是子見南子之事也。欒肇曰:‘見南子者,時不獲已,猶文王之拘羑里也。天厭之者,言我之否屈乃天命所厭也。’蔡謨云:‘矢,陳也。夫子為子路陳天命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09: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接: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世亂,先王之道廢,民鮮能行此道久矣,非適今也。”《秘笈》羽014ノ一“子曰……矣”後《注》言:“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其至矣乎……無有也民 能久行之者唯聖人乃能……”《禮記•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皇侃《義疏》:“‘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中和也。庸常也。鮮少也。言中和可常行之德。是先王之道。其理甚至善。而民少有行此者也已。久言可歎之深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09: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2-1-23 09:47 编辑

續:

         第28、29行“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定州漢簡“子 曰若博施於民能濟眾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    135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恢復碑“子 曰若博施於民能濟眾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集解》孔安國曰:“君能廣施恩惠,濟民於患難,堯、舜至聖,猶病其難。”《秘笈》羽014ノ一“……可謂仁乎”後《注》言:“濟渡也。衆者謂拯民於……讀云以博施於民濟……。”S6121“其猶病諸”後《注》言:“……人乃能然唐虞……。”《白虎通義•聖人》:“何以知帝、王聖人也?《易》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於是始作八卦。’又曰:‘聖人之作易也。’又曰:‘伏羲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沒,黃帝、堯、舜氏作。’文俱言作,明皆聖人也。《論語》曰:‘聖乎堯舜,其由病諸。’”案:唐石經、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應永十七年鈔本、永祿鈔本、正平本《集解》、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天文二年刊本作:“如能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者”;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作:“如能博施於民而能濟眾”。

      第29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凡卅章”,定州漢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136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辟可謂仁之方也已    137●凡卅章●凡七百九十字”,恢復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辟可謂仁之方也已●凡卅章”。《集解》孔安國曰:“更為子貢說仁者之行。方,道也。但能近取譬於已,皆恕己所欲而施之於人。”《秘笈》羽014ノ一相當於此處《注》言:“……事猶施也,汝所言何……。”S6121“……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後《注》言:“……已已欲立身成名故亦立人,已欲居官行道故亦達人皆以已所欲而爲之也。”龖案:恢復的漢石經《雍也》篇74×11+34-30=818字,《定州漢墓竹簡論語》“章數簡”中,“●凡卅章●凡七百九十字  616”蓋是《雍也》篇後題字,存此備考。

       皇侃《義疏》:“‘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貢問言。若有人所能廣施恩惠於民。又能救濟眾民之患難。能如此者何如。可得謂為仁人否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孔子答:曰若能如此者。何事是仁乎。乃是聖人之行也。而聖人猶病患其事之難行也。‘堯舜其猶病諸。’堯、舜古聖天子也。病猶患也。諸,之也。又言:前所能之事。乃是聖人之行。而聖人猶病患其事之難行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既云:前事不啻是仁。為聖所難。故此更答為仁之道也。言己若欲自立自達。則必先立達他人。則是有仁之者也。‘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能近取譬於諸身。遠取諸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如此者可謂為仁之方也。方猶道也。”
S6121雍也、述而p0122-sel.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09: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2-1-23 09:54 编辑

案:參考寫卷內容並S6121及隋、唐藝文載錄,可知《秘笈》羽014一蓋爲鄭玄注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