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70|回复: 3

[资料整理] 《秘笈》羽0150ノ二ノ一R《小雅•小旻》札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3 14: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秘笈》羽0150ノ二ノ一R《小雅•小旻》札記


         《秘笈》羽015ノ二ノ一R鈐及“敦煌石室秘笈”、“木齋眞賞”二印,當是李盛鐸故物。


          案:此殘寫本當屬鄙恢復的漢熹平石經《魯詩》的碑陽八,爲《小雅•小旻》篇內容。


         
     第7行“旻天疾威敷下土謀何日斯沮謀臧不從不臧覆用我視謀猶亦孔之邛其一”,《毛序》:“《小旻》,大夫刺幽王也。”《箋》:“所刺列於《十月之交》、《雨無正》為小,故曰小旻。亦當為刺厲王。”《釋文》:“旻,武巾反。下同。”《毛傳》:“敷,布也。回,邪。遹,辟。沮,壞也。邛,病也。”《箋》云:“旻天之德,疾王者以刑罰威恐萬民,其政教乃布於下土。言天下徧知。猶道沮止也。今王謀為政之道,回辟不循旻天之德,已甚矣。心猶不悛,何日此惡將止?臧,善也。謀之善者不從,其不善者反用之。我視王謀為政之道,亦甚病天下。”“”,《秘笈》羽015R作“罸”字形同漢石經。《釋文》:『敷,撫扶反。徧音遍。遹音聿,《韓詩》作,義同。沮,在呂反。邪,似嗟反。辟,匹亦反。下同。悛,七全反,改也,沈又七旬反。覆,芳服反。邛,其凶反。《文選》班孟堅《幽通賦》“叛回穴其若茲兮,北叟頗識其倚伏。”李善注言:曹大家曰:“叛,亂也。回,邪也。穴,僻也。禍福相反。”《韓詩》曰:“謀猶回穴。潘安仁《西征賦》“事回泬而好還,卒宗滅而身屠。”李善注引『《韓詩》曰:“謀猷回泬。”薛君曰:“回,邪僻也。”』即《齊》、《韓詩》“遹”字皆從“穴”作穴、泬或鴥。太史公書《劉敬傳》:上怒,罵劉敬曰: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索隱》:沮音才敘反。《詩傳》曰沮,止也,壞也。
敦煌秘笈第一冊_武田科学振興財団杏雨書屋編_大阪 _武田科学振興財團_2009_页面_05.jpg
151圖一五一  新出漢石經殘石“三、居莫、遂曾我”正面拓.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14: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2-1-23 14:08 编辑

接上文:

     “歙歙訿訿亦孔之哀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我視謀猶伊于胡厎其二”,“歙”《毛詩》作“潝”。“亦”石經殘字,叔平先生言:『《詩•小雅•小旻》、《小宛》、《小弁》。“哀我 寡”《毛詩》“ ”作“填”。《釋文》云:“《韓詩》作疹。疹,苦也。”是《魯》與《韓》同也。今隸變爲“尒”。“我辰焉在”,《毛詩》“焉”作“安”。《廣雅•釋詁》:“焉,安也。”焉、安二字,古多通用,如《論語•公治長》:“斯焉取斯,”《新序•雜事二》作“斯安取斯。”《論語•子罕》:“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新序•雜事五》作“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皆是也。』龖案:馬先生所引《新序》撰者劉向祖傳《魯詩》者也,是以與石經字同。《毛傳》:“潝潝然患其上,訿訿然思不稱乎上。”《箋》云:“臣不事君,亂之階也,甚可哀也。於,往。厎,至也。謀之善者俱背違之,其不善者依就之。我視今君臣之謀道,往行之將何所至乎?言必至於亂。”《釋文》:『潝,許急反。訿音紫。《爾雅》云:“潝潝、訿訿,莫供職也。”《韓詩》云:“不善之貌。”稱其,尺證反,一本作“稱乎”。厎,之履反。背音佩。』《漢書•楚元王傳》劉向上封事諫曰:『下至幽、厲之際,朝廷不和,轉相非怨,詩人疾而憂之曰:“民之無良,相怨一方。”眾小在位而從邪議,歙歙相是而背君子,故其《詩》曰:“歙歙訿訿,亦孔之哀!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師古曰:“此《小雅•小旻》篇刺幽王之《詩》也。言在位卿士。歙歙然患其上,訿訿然不供職,各失臣節,甚可哀痛。而謀之善者,則背違之,不善之謀,依而施用,所以為刺也。歙音翕。訿音紫。”
152圖一五二tb014065十句二.jpg
153圖一五三tb014066亦、先民是程.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14: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第7、8行“我龜既厭不(我告猷謀夫孔多是用不就發言盈庭誰敢執其咎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于道其三)”,郭店簡《緇衣》引作:“我龜既厭不我告猷。”“猷、就”《毛詩》作“猶、集”。《毛傳》:“猶,道也。集,就也。謀人之國,國危則死之,古之道也。”《箋》云:“猶,圖也。卜筮數而瀆龜,龜靈厭之,不復告其所圖之吉凶。言雖得兆,占繇不中。謀事者眾,而非賢者;是非相奪,莫適可從,故所為不成。謀事者眾,訩訩滿庭,而無敢決當是非,事若不成,誰云己當其咎責者?言小人爭知而讓過。匪,非也。君臣之謀事如此,與不行而坐圖遠近,是於道路無進於跬步何以異乎?”《釋文》:“厭,於豔反。注同。數音朔。復,扶又反。繇音胄。中,丁仲反。適音的。訩音凶。當,丁浪反。跬,缺氐反,舉足曰跬。”《韓詩外傳》卷第六言:『晉平公游於西河而樂,曰:“安得賢士與之樂此也!”船人盍胥跪而對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於江海,玉出於崑山,無足而至者,猶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蓋主君無好士之意耳。何患於無士乎?”平公曰:“吾食客,門左千人,門右千人,朝食不足,夕收市賦,暮食不足,朝收市賦。吾可謂不好士乎?”盍胥對曰:“夫鴻鵠一舉千里,所恃者六翮爾。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飛不爲加高,損一把,飛不爲加下。今君之食客門左門右各千人,亦有六翮在其中矣,將皆背上之毛、腹下之毳耶?”《詩》曰:“謀夫孔多,是用不就。”此之謂也。』

        第8行“哀哉為猶匪先民是程匪大猶是經惟邇言是聽惟邇言是爭如彼築室于道謀是用不潰于成其四”,《毛傳》:“古曰在昔,昔曰先民。程,法。經,常。猶,道。邇,近也,爭為近言。潰,遂也。”《箋》云:“哀哉!今之君臣謀事,不用古人之法,不猶大道之常,而徒聽順近言之同者,爭近言之異者。言見動軔則泥陷,不至於遠也。如當路築室,得人而與之謀所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釋文》:“軔音刃,礙車木也,《字林》如戰反。泥,乃麗反。潰,戶對反。”

       第7、8行“于胡厎其二我龜既厭不我告猶謀夫孔多是用不就發言盈庭誰敢執其咎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于道其三哀哉為猶匪”中,由前後殘石位置知《魯詩》當較《毛詩》少一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14: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續:

       第8、9行“國雖(靡止或聖或否民雖靡腜或哲或謀或肅或艾如彼泉流無淪胥以敗其五)”,《毛傳》:“靡止,言小也。人有通聖者,有不能者,亦有明哲者,有聰謀者。艾,治也。有恭肅者,有治理者。”《箋》云:『靡,無。止,禮。膴,法也。言天下諸侯,今雖無禮,其心性猶有通聖者,有賢者。民雖無法,其心性猶有知者,有謀者,有肅者,有艾者。王何不擇焉,置之於位而任之為治乎?《書》曰:“睿作聖,明作哲,聰作謀,恭作肅,從作乂。”詩人之意,欲王敬用五事,以明天道,故云然。淪,率也。王之為政,當如原泉之流,行則清。無相牽率為惡,以自濁敗。』《釋文》:『否,方九反,徐音鄙。靡膴,王火吳反,大也。徐云:“鄭音謨。”又音武。沈音無。《韓詩》作“靡腜”,猶無幾何。艾音刈。治,直吏反。下皆同。有知,音智。』《正義》曰:『以靡止猶言狹小無所居止,故為小也。言小者見雖小,尚有之義以為勸戒。《經》言“或聖”,《傳》兼言人有通聖者。通者,通知眾事,故稱聖人。然通事有多少,則聖中有等級。此勸王用聖,則當時有之,直是通知事者,未必即是大聖,故兼言通以辨嫌也。有不能者,止謂不能為聖耳,猶是賢也,故《箋》云“有賢者”,即此《傳》言“不能”,一也,以勸王用之。不應言全無所知或否為不聖而賢也。亦有明哲者,其上特言“亦”者,以其文隔“民雖靡膴”,與“或否”連,故言亦也。《傳》以自聖及乂,皆是民有,故於哲上言“亦”,明其通謂民也。定本及《集本》“有通聖”上無“人”字。靡止言國,靡膴言民,為文勢互相通耳。別無義也。鄭訓膴音摸,為法。王肅讀為膴,喜吳反。膴,大也。無大,有人言少也。國雖小,民雖少,猶有此六事。未審毛意如何,今同之鄭說。以《相鼠》云“人而無止”,《孝經》曰“容止可視”,是止為禮也。又以民、國相對,王之用臣,不止於民,故知國謂諸侯。上舉諸侯,下言庶民,於中唯賢則任也。於國言聖賢,於民言哲、謀、肅、乂。以聖賢比四事為優,故屬之諸侯耳。其實互相明也。國言禮,民言法,一也。言雖無禮法者,禮法大行之日,則比屋可封,賢人眾多。今雖無禮法,於中猶有此五事也。以五事人性行之能,故皆言其心性焉。既陳此言,明教王擇人,任之為治也。毛五事皆准《尚書》為說,故《箋》引《書》曰以證之。所引“從作乂”以上皆《洪范》文也。彼《注》云:“皆謂政所致。君思叡則臣賢智也。君視明則臣昭晳也。君聽聰則臣進謀也。君貌恭則臣禮肅也。君言從則臣職乂。”是也。彼先言恭,次從明、聰、睿,與此不次者,彼五事貌、言、視、聽、思為次,《注》云:“此數本諸昭明人相見之次也。”以人先須貌嚴而後出言,言從而後視明及聽聰、思睿。是人之明見在前,故如彼次。此則用優劣為差等,故聖哲為先,乃謀次之。謀慮出,必肅恭在貌,故肅次謀也。乂者,治理之名,乃是人之伎能,貴行賤能,故最在下。順此《詩》經,故倒彼《書》文也。然叡、明、聰、恭、從,是君德也。聖、哲、謀、肅、乂,是臣事也。所以得相將者,鄭云“政所致”,是以類相應,故雖君臣之事,可以相通也。“敬用五事”,亦《洪范》文也。五事者,即彼云“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叡”,是也。此五事本諸天道而來,舉此五者,教王擇焉,是欲令王敬用五事,以明天道,故云然也。此並“或否”為六,言五事者,賢是聖中之別,與聖為一故也。』《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杜預注:“高平曰原。喻晉軍美盛,若原田之草每每然,可以謀立新功,不足念舊惠。”龖案:石經碑後蓋有“膴、腜、每”三家異文校記。

           第9行“不敢暴虎不敢淜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其六小旻六章三章章八句三章章七句●”,“淜”《毛詩》作“馮”。《毛傳》:“馮,陵也。徒涉曰馮河,徒博曰暴虎。一,非也。他,不敬小人之危殆也。戰戰,恐也。兢兢,戒也。恐隊也。恐陷也。”《箋》云:“人皆知暴虎、馮河立至之害,而無知當畏慎小人能危亡也。”《釋文》:“馮,符冰反。博音搏。”《正義》曰:『《釋訓》云:“馮河,徒涉也。”李巡曰:“無舟而渡水曰徒涉。”則空涉水,陵波而渡,故訓憑為陵也。“一,非也”者,言唯知此暴虎馮河一事非,而不知其他事也。以下說恐懼之事,故知他者,不敬小人之危殆也。小人惡直醜正,故不敬則危。』《說文繫傳》:“淜,無舟渡河也。從水朋聲。臣鍇按:《詩》曰:‘不敢淜河。’今借馮字。皮陵反。”龖案:許慎、楚金所言蓋三家《詩》“馮”有作“淜”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