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36|回复: 32

[原创] 严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8 00: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4:14 编辑

有虚之虚者开导禀受,无然然者而然不能然也;有虚者陶冶变化,始生生者而不能生也;有无之无者而神明不能改,造存存者而存不能存也;有无者纤微玄妙,动成成者而成不能成也。故,虚之虚者生虚者,无之无者生无者,无者生有形者。故诸有形之徒皆属于物类。物有所宗,类有所祖。天地,物之大者,人次之矣。夫天人之生也,形因于气,气因于和,和因于神明,神明因于道德,道德因于自然:万物以存。故使天为天者非天也,使人为人者非人也。何以明之?庄子曰:夫人形脔,何所取之?聪明感应,何所得之?变化终始,熟者为之?由此观之,有生于无,实生于虚,亦以明矣。是故,无无无始,不可存在,无形无声,不可视听,禀无授有,不可言道,无无无之无,始末始之始,万物所由,性命所以,无有所名者谓之道。   
  道虚之虚,故能生一。有物混沌,恍惚居起。轻儿不发,重而不止,阳而无表,阴而无里。既无上下,又无左右,通达无境,为道纲纪。怀壤空虚,包里未有,无形无名,芒芒澒澒,混混沌沌,冥冥不可稽之,亡于声色,莫之与比。指之无向,搏之无有,浩洋无穷,不可论谕。潢然大同,无终无始,万物之庐,为太初首者,故谓之一。   
  一以虚,故能生二。二物并兴,妙妙纤微,生生存存。因无变化,滑淖无形。生息不衰,光耀玄冥。无向无存,包里天地,莫覩其元;不可逐以声,不可逃以形:谓之神明。存物物存,去物物亡,智力不能接而威德不能运者,谓之二。   
  二以无之无,故能生三。三物俱生,浑浑茫茫,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搏之不得其緖,望之不覩其门。不可揆度,不可测量,冥冥窅窅,潢洋堂堂。一清一浊,与和俱行,天人所始,未有形朕圻堮,根系于一,受命于神者,谓之三。   
  三以无,故能生万物。清浊以分,高卑以陈,阴阳始别,和气流行,三光运,羣类生。有形脔可因循者,有声色可见闻者,谓之万物。   
  万物之生也,皆元于虚始于无。背阴向阳,归柔去刚,清静不动,心意不作,而形容修广、性命通达者,以含和柔弱而道无形也。是故,虚无无形微寡柔弱者,天地之所由兴,而万物之所因生也;众人之所恶,而侯王之所以自名也;万物之原泉,成功之本根也。  
此指,望诸位有所领会老子道德经。
另:现在说为学日益篇多有误者,也可看看严遵所指
道德之化,变动虚玄。荡荡默默,汛汛无形,横漭慌忽,浑沌无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开导禀授,无所不存。功成遂事,无所不然。无为之为,万物之根。由此观之,不知之知,知之祖也;不教之教,教之宗也,无为之为,为之始也;无事之事,事之元也。凡此数者,神明所因,天地所归,玄圣所道,处士所传也。
是以圣人,释仁去义,归于大道,絶智废教,求之于己。所言日微,所为日寡,消而灭之,日夜不止。包以大冥,使民无耻。灭文丧事,天下自已。损之损之,使知不起。遁名亡身,保我精神。秉道德之要,因存亡之机。不为事主,不为知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
老子原文为: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将其改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者,正是严遵。
严遵说 知者不言 篇
道无常术,德无常方,神无常体,和无常容。视之不能见,听之不能闻。既不可望,又不可扪。故达于道者,独见独闻,独为独存。父不能以授子,臣不能以授君。犹母之识其子,婴儿之识其亲也。夫子母相识,有以自然也。其所以然者,知不能陈也。五味在囗,五音在耳,如甘非甘,如苦非⑴苦,如商非商,如羽非羽,而易牙师旷有以别之。其所以别之者,而囗不能言也。故无状之状,可视而不可见也;无象之象,可効而不可宣也;无为之为,可则而不可陈也;无用之用,可行而不可传也。是故,得道之人,见之如子之识亲,履之如地,戴之若天。被之服之,体之如身。行之,与之浮沉,与之卧起,与之屈伸。神与化游,志与德运。聪明内作,外若聋盲,思虑玄⑵起,状若痴狂。囗不能言而意不能明也。譬犹梦为君王,履危临深,忧喜相反,中心独然,觉而道之,不能以喻其邻也。失道之人则不然,见其外不睹其内,识其流不获其源,秉其末不穷其根。然其所以然,不然其所不然。故道在于外不在于身。中主不定,守不固坚,心狐志疑,情与物连。聪明玄耀,以伪为真,若是若非,若亡若存。和气易动,若病在人,阳泄神越,恶默好言。方言之时,心有所虑,志有所思,聪明并外,精神去之。音声内竭,外实有余,道德离散,日日远之。言之益疾而己愈不见,造之益众而己愈不知。是故,言者,逆道之要也,而距德之数也,反天之匠,覆地之具也。是故,得道之士,损聪弃明,不视不听,若无见闻;闭囗结舌,若不知言。挫其鋭,释其所之,意无所守,廓似无身。解其所思,散其所虑,奄若不知,匿若独存。灭祸无首,反于太素,容貌不异,服色不诡。因循天地,与俗变化,深入大道,与德徘徊。无言以言言,无为以为为,清静以治己,平和以应时。与世浑沌,与俗玄同。要物之本,秉事之根,独与众异,天下莫闻。游于亲踈之户,翱翔利害之门。浮于贵贱之野,固守我之精神。遁隐无形之境,放佚荒荡之乡,贫贱不以为辱,富贵不能不甘,万物不能与之争,知力不能与之讼。无取无与,无得无去,闭门杜户,絶端灭緖。神明为制,道为中主,动与化邻,静与然交。和顺时得,故能长久,佚能长久,佚荡无常,莫能先后。故好之不能近,恶之不能远,赏与不能加,赋税不能取,爵禄不能高,贫贱不能下。无奈万物何,故万物不能役;无以天下为,故天下不能有也。   
  
严遵--老子指归

评分

参与人数 2名望 +17 銀子 +40 收起 理由
中华之本体 + 5 + 10 前此多有仰仗,在下顿首
古越中兴 + 12 + 3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01: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4:14 编辑

这是真正的“道生道”谬误
既然他说一就是道。。(与我说的极小一部分道有质的不同)。。
那么道生一就是道生道
这个没逻辑得离谱。。。。呵呵。。。。
而且他对于“道德无常”的强调也偏离老子的原意
老子的道,其性质始终是“无为”——极少为的。。道德无常,但道德之变很少。越是后生的东西,变化越大。。
不过。。附阴抱阳的解读。。他还是比较到位。。“背阴向阳”。。无序中的有序,自静、自重的指向性。。他解读对了。。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09: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4:15 编辑

[quote]这是真正的“道生道”谬误
既然他说一就是道。。(与我说的极小一部分道有质的不同)。。
那么道生一就是道生道
这个没逻辑得离谱。。。。呵呵。。。。
而且他对于“道德无常”的强调也偏离老子的原意
老 ...
所以说,你用逻辑解老,这种文章你就看不懂了,人家通篇没说过道就是一,而且把道和一之间及其细微的差别都说得清清楚楚,你看不懂而已。道轻微一动就是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10: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异于佛,前悟后修。
      道无常术,德无常方,神无常体,和无常容。视之不能见,听之不能闻。既不可望,又不可扪。故达于道者,独见独闻,独为独存。
    道能役天,清和无为;道能役地,大德广为;道能役人,率天地理;道能役物,德成自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0: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4:15 编辑

此篇概念:
道--虚之虚
一--虚
二--无之无
三--无
万物--有
此篇精要:
道无然然者而然不能然也,自然也。一为太初之首,万物之根系于一。
严遵:我之所以为我者,岂我也哉?我犹为身者非身,身之所以为身者,以我存也。而我之所以为我者,以有神也。神之所以留我者,道使然也。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自我”哲学存在概念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西汉末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13: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4:17 编辑

你如何看出轻微一动?你很可能参考了我的解读给他家上去罢了。。呵呵。。
【道虚之虚,故能生一。有物混沌,恍惚居起。轻儿不发,重而不止,阳而无表,阴而无里。既无上下,又无左右,通达无境,为道纲纪。怀壤空虚,包里未有,无形无名,芒芒澒澒,混混沌沌,冥冥不可稽之,亡于声色,莫之与比。指之无向,搏之无有,浩洋无穷,不可论谕。潢然大同,无终无始,万物之庐,为太初首者,故谓之一。】
哪里有轻微一动???
而且道也不可能在整体上“轻微一动”。。因为任何的整体上的一动,道就有了状态。。那么道整体上就不存在了,变成另一种东西了。。所以道动只能是部分动,而且由于原道之广大无边,道动的那个部分必然是极小部分。。这几步逻辑推理是很清楚的。。不可能不成立,也不可能有其他推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13: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4:15 编辑

【道无然然者而然不能然也,自然也。】
这个说法非常正确。。翻译成现代文就是青竹、玄易等人所持的 “道法其本然”解读。。
我完全同意他们的这个解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18: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4:15 编辑

      请你用大家能看得懂的话把严遵的意思复述一遍,如果能说清楚,算你有本事。如果说不清楚,那你就是白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1: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4:16 编辑

[quote] 3# 今天地
你如何看出轻微一动?你很可能参考了我的解读给他家上去罢了。。呵呵。。
【道虚之虚,故能生一。有物混沌,恍惚居起。轻儿不发,重而不止,阳而无表,阴而无里。既无上下,又无左右,通达无境,为 ...
道之本体如如不动,而是看道的人意在动,用道的物在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21: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4:16 编辑

[quote] 1# 今天地
      请你用大家能看得懂的话把严遵的意思复述一遍,如果能说清楚,算你有本事。如果说不清楚,那你就是白说。
我认为慧宇居士的这段话应当做为论坛规范张贴在谁都能看得到的地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21: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4:16 编辑

[quote]
道之本体如如不动,而是看道的人意在动,用道的物在动。
道的本体在哪儿?看道的人怎么看道?意怎么动?用道的物是什么东西?如果这些词句你解释不清楚,那就是胡说八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1: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4:16 编辑

[quote] 1# 今天地
      请你用大家能看得懂的话把严遵的意思复述一遍,如果能说清楚,算你有本事。如果说不清楚,那你就是白说。
本人文字般若较差,没这本事。就是老子的道德本经最清楚了,不能写得比他再清楚了,其他的解释都是扯。而严遵最强之处莫过于完全不咬文嚼字的着字解释,而是完全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至于看得懂看不懂,在你而不在我。我本人认为很清楚了,你还是认为不清楚,那我也没有办法。心无外求,有求者求个啥?别人帮不了你,要别人帮你的,有儒家心态仁者爱人的人可以帮你,但是你必须用儒家的礼来虚心请教,而不是自认甚高的冷嘲热讽,这样的话,儒家估计也不会帮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21: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8 22: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文字般若较差,没这本事。就是老子的道德本经最清楚了,不能写得比他再清楚了,其他的解释都是扯。而严遵最强之处莫过于完全不咬文嚼字的着字解释,而是完全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至于看得懂看不懂,在你而不 ...
今天地 发表于 2012-1-28 21:43

      严遵解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咬文嚼字,而且是把一堆文字倒在一切,搅成了一锅粥。看似洋洋洒洒,实则不着边际。老子五千言,很多地方说得很直白,就是以现代语义去解读,也是不难理解。严遵老先生,以有为之迷茫去解无为之老子,也只能做到一塌糊涂,基本上找不到可取之处。这样的东西,楼主居然能理解的很清楚!有个词叫不可思议。儒家的仁是挂羊头卖狗肉。儒家的礼,用老子的话来说是“忠信之薄而乱之始”。让儒家来帮我?开玩笑。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 收起 理由
·卧虎· + 1 说的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21: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一锅粥,别人就是一锅粥,你清楚,别人就清楚,一切粥还是清都在你自己心里,心物一元。

这里绝大多数都是用儒之仁来解道德经的,中儒之毒颇深。他们会帮你的,不过他们解出来的都是仁化之后的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0 11: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一锅粥,别人就是一锅粥,你清楚,别人就清楚,一切粥还是清都在你自己心里,心物一元。

这里绝大多数都是用儒之仁来解道德经的,中儒之毒颇深。他们会帮你的,不过他们解出来的都是仁化之后的道。
今天地 发表于 2012-1-29 21:33

你这连避重就轻都谈不上,简直就是金蝉脱壳。你说“这里绝大多数都是用儒之仁来解道德经的,中儒之毒颇深”,有一定的道理。但你自己不也是儒粉么?若是你能解出来仁化之前的道,我倒是真想看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0 13: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之所以能产生万物,是因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宇宙万物亦都包含着阴阳正负两个方面,阴阳的互相摇荡、互相作用,而形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这是老子哲学的形上学的追究。“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老子》第五十五章》)体知和之所以为常,王弼注:“物以和为常,故知和则得常也。不不昧,不温不凉,此常也。”,和作为阴阳本体之道,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常态,是老子的形上学之道。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 收起 理由
顾如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20: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连避重就轻都谈不上,简直就是金蝉脱壳。你说“这里绝大多数都是用儒之仁来解道德经的,中儒之毒颇深”,有一定的道理。但你自己不也是儒粉么?若是你能解出来仁化之前的道,我倒是真想看看。
慧宇居士 发表于 2012-1-30 11:07


我早就说过了,道是不用解的,就是老子的原文最好了。我是儒粉,但是我还知道,儒之前还有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21: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5# 今天地

【道无然然者而然不能然也,自然也。】
这个说法非常正确。。翻译成现代文就是青竹、玄易等人所持的 “道法其本然”解读。。
我完全同意他们的这个解读。。
顾如 发表于 2012-1-28 13:47



道无然然者而然不能然也,简单说的话,意思是道如然,道好像是这样的。合起来:道如然,道自然。道好像是这样的,道本来就是这样的。而不是“道法自然”的意思。

不过,“道法其本然”这句话是有严重问题的。“其”字怎么说?如果仅仅指的是道,那就错了。人是自然,地是自然,天是自然,道也是自然,一切天地人万物都是自然。
人法地之自然,地法天之自然,天法道之自然,道法哪个自然?道法道的自然,那就出问题了。河上公:道无所法,道自然也。按他的理解只能到这个程度了,道取法于天地人万物一切之自然,这才是道法自然的本意。
另外这句话中的天地人,包括道家所有所说的的天地人,除了客观存在实物的天地人之外,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含义,否则“人法地。。。。。道法自然”这句话是无法解释的。
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灵灵不昧谓之天,厚重凝固谓之地,而人立于天地之间,即吸取了地厚重之气,又借了天之灵气,因而谓之人。人是先吸取地之浊气。而后借地法天间接获取天之灵气,因此人是清浊相混的,而浊气更甚于灵气。女娲造人的时候是先捏把土,然后吹口灵气的。
而道吸取了所有天地间清浊灵昧之气,所以道之为物,才能惟恍惟惚。这恍惚可不是什么精神萎靡不振晕头转向摇摇欲倒迷迷糊糊的意思。恍:心+光明,惚:心+刹那。得了道之后,用道来做任何事情,都能刹那间照见光明,刹那间看见一切事物的本相。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8 14: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句,“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的运行是以自然为法则,故“道”取法于“自然”。“道、法、自然”三者中,道为体,法为理,自然为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1 13: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句,“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的运行是以自然为法则,故“道”取法于“自然”。“道、法、自然”三者中,道为体,法为理,自然为性。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2-2-8 14:37

你跳不出儒家的框框是解不出道的。

道法自然的“道”,早已不是什么“体”了,早已进入“可道”--即“道用”的层面。道体需要法什么自然?

照儒家来说的话,“法”是指一切理、气、心、性的总和。把法说成是理,自然说成是性,那又局限了,又进儒家的框框了。用道家来说,无为是法,有为也是法,德是法,不德也是法。宋明理学的王阳明已经到了很高的成就,德、理、心、性。。。。。都被他归一了,儒家发展到王阳明,离道还差最后一步。

法,最笼统的解释,就是指所有的方法、法则、规律。一切事,一切物,都称之为“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1 15: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认为“体用”之说是儒学的东西,孔子无非向老子学了二次道,难道老学也是孔子的儒学?
孔子五十学易,难道后二十年弃儒学而一心一意学易了?易传原本已有,他无非对易传稍作整理,且很大一部分还是衣钵弟*子整理。你看看《春秋》《尚书》等早期儒学经典,有易理本义的摘录及阐述吗?
道法自然,是原道,并非可道,可道是人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1 20: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的儒学哪来的体用?是你用儒学来解道。

我已经说了,儒家一直到王阳明才发展到“一”,还是把体用混淆了。孔子只有“三”,差远了。你现在就是用“三”来解道。解出来的天知道是什么东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3 10: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刚看到上楼的回复,这其实是背景与角度的争议。比如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句,老子的观点是表示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先来个庄子,他距离老子200年,有自身的社会背景、个人才赋,他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又曰“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自无适有至於三。”,他把“三”抽象为一个客观的道。所以,庄子这个境界是另一个境界了,这是主观的修道的境界。
至于严遵,他认为“三者俱起,天地以成,阴阳以交,而万物以生”,阴阳与万物是“和”才产生的。
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差异,即道家尚“同”,儒家尚“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23: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对了,老、庄、严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说的也不是同一物。
严遵,插个题外话,本性庄,因犯汉明帝刘庄的名讳,因此明帝以后都改姓“严”,本文中的庄子,指的就是严遵。也有人考证庄子其实就是严遵。这个我没工夫去具体考证,略提一下。

至于儒家,先秦的儒家,始终都处在“三”的层次,从没越出过“三”一步,他体悟到的“体”,与道家差远了。所谓根本世界观不同,老子说天地不仁,孔子非要死抱个“仁”。
我也不是说孔子一无是处,虽然“没体”,但是“用”已经发挥到了很高的程度。而且明显比道家思想更实用。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良知就是“三”,和中庸一个层次,只有认识到无善无恶,才能知善知恶,这是孔子没能见到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6: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考证庄子其实就是严遵
      这个观点以前也看到过,但是难以接受。
    史载“严遵成都以卜筮为生”,但从未看到庄子会卜筮的记载;
    又,严遵著有《老子指归》一书,“使道家学说更条理化”,说明文章结构严谨,笔法凝炼,思维细密。这于庄子肆意张扬的文笔相去甚远。
    又,[扬雄少时以严遵为师,他称赞严遵“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无以加之”。]扬雄既拜严遵为师,如果“庄子其实就是严遵”,扬雄的文章应该有所涉及,但无片言只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4 17: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之所以为我者,岂我也哉?我犹为身者非身,身之所以为身者,以我存也。而我之所以为我者,以有神也。神之所以留我者,道使然也。
=================
与其说人在认识世界,毋宁说世界通过人在自我认识。
读严遵上论,斯言信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4 17: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军康 于 2012-2-24 17:47 编辑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报阳,冲气以为和。”句当与《易经 说卦》及《内经 素问》相参,方知原意。
    既言“负阴而抱阳” ,说明老子以传统阴阳学为依据。道生一,一者一统,天地未分之混沌是也。 一生二,二者,清阳聚为天,浊阴聚为地。《周易》所谓乾坤是也。二生三,三者三合。合有匹配,配偶 之意,如“天作之合”(《诗 大雅 大明》)。《周易 说卦》八卦中震(长男)与巽(长女),坎(中男)与离(中女),艮(少男)与兑(少女)为三合。于《内经 素问》为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六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4 18: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报阳,冲气以为和。”句当与《易经 说卦》及《内经 素问》相参,方知原意。
    既言“负阴而抱阳” ,说明老子以传统阴阳学为依据。道生一,一者一 ...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2-24 17:44


确乎如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07: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27# 中华之本体

本意相通,去其形而得其意。

神之得一以灵,神之所为非灵也,不思不虑,无为无事,以顺其性,无计无谋,无向无首,以保其德,是以消息自起,存亡自正。故老能复壮,死能复生,困能复达,废能复荣,变化不极,反复不穷,物类托之,不失其中,以为通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