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49|回复: 5

[资料整理] 漢熹平石經簡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2 17: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2-2-12 17:54 编辑

漢熹平石經簡論

       所謂“石經”是刻在石頭上的經書,根據內容可分為儒經、佛經、道經三種;按形式分有經碑、經幢、經板、摩崖等幾種。從時間上看,儒經刻石最早;從數量上看,佛經刻石最多。從文獻的流傳和完整性上,也是儒釋二家經典刻石的價值最為突出。


      博士,古代學官名,始于戰國。秦始皇時有博士七十人。漢承秦制,諸子百家都有博士。漢文帝時,始置《書》、《詩》的一經博士,並立諸子傳記博士,有博士七十余人。景帝時,又置《春秋》博士。此時,博士雖百家雜陳而儒家獨多,不僅《書》、《詩》、《春秋》有博士,《論語》、《孝經》、《孟子》、《爾雅》也有博士,並且《詩》博士有齊、魯、韓三家,《春秋》博士有胡毋生、董仲舒兩家。這說明此時儒家在學官已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偃師太學遺址出土漢石經嚴氏《公羊春秋》碑隂二殘石.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7: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經博士


          五經博士,學官名。博士源于戰國。秦及漢初,博士的職務主要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漢武帝設五經博士,教授弟*子,從此博士成為專門傳授儒家經學的學官。漢初,《易》、《書》、《詩》、《禮》、《春秋》每經只有一家,每經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稱五經博士。到西漢末年,研究五經的學者逐漸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稱五經十四博士。


           五經博士的設置,是漢朝廷掌握經學的重要標誌。在這以後,經學獨佔了官學。 劉邦是一個不喜歡儒生、不喜歡經學的開國皇帝。陸賈不斷地向劉邦稱道《詩》、《書》。劉邦罵他說:老子在馬上得天下,要《詩》、《書》有什麼用!陸賈說:在馬上得天下,還可以在馬上治理它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權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取滅亡。鄉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劉邦聽了,面有慚色。他要陸賈把秦所以失天下,漢所以得天下,及古之成敗原因寫出來。陸賈每上奏一篇,劉邦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日《新語》。這時,大概還沒有設置經學方面的博士,而陸賈所論,引申經義,聯繫實際,已是經學博士所職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7: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經博士、十四博士


        文、景之時,見於記載者,有一經博士。如張生、晁錯,爲《書》博士;申培、轅固、韓嬰,皆是《詩》博士;而胡毋生、董仲舒,乃《春秋》博士。像這樣設置的博士,雖都屬於經學博士,還不能說是經學博士的定制。


        武帝建元元年(西元前140年),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推陳之士,帝親策問。董仲舒對曰:“《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理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多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董仲舒的主張,得到武帝的採納。建元五年(西元前136年),武帝罷黜百家,專立五經博士。於是,除個別情況外,儒家經學以外的百家之學失去了官學中的合法地位,而五經博士成為獨佔官學的權威。


         漢武帝時立五經博士,每一經都置若干博士,博士下又有弟*子。博士與弟*子傳習經書,分成若干“師說”,也就是若干流派。武帝時的五經博士共有七家。武帝以後經學日益興盛,博士的數量也逐漸增加。到了東漢光武帝時期,確定了十四家博士。據《後漢書•儒林列傳》記載:“於是立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禮》,大、小戴,《春秋》嚴、顏,凡十四博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7: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班固與《藝文志》


         班固(A.D.32~A.D.92) 《漢書•藝文志》云:“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家之傳。(《儒林傳》言:‘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為諸家皆祖田何、楊叔、丁將軍,大誼略同。唯京氏為異黨,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托之孟氏,不相與同。’)戰國縱橫,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肴亂。至秦患之,乃焚滅文章,以愚黔首。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從西漢設五經博士後,儒家經傳傳授有嚴格的師法和家法,經文章句在傳抄過程中多有舛誤。東漢桓、靈之際,諸經博士試甲乙科時,競爭激烈,有人甚至行賄來求得改易經籍以合私文。熹平四年 (A.D.175) 議郎蔡邕和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等人,鑒於當時儒家經籍輾轉傳抄,多生謬弊,乃“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後漢書•蔡邕傳》),於是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次石經刻制工程。歷時九年至光和六年告成。因始於熹平年間,故稱《熹平石經》。《熹平石經》的內容包括《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春秋公羊傳》和《論語》,書丹者除蔡邕之外,還有堂溪典等人。石經刻成之後,立於都城洛陽太學門外(今洛陽城南二十里,洛水南岸的朱圪壋村)。四十六方經石,各高一丈許,廣四尺,兩面刻,駢羅相接,非常壯觀。石經碑面無縱橫界格,系一字隸書直下行文,故也稱一體石經。經文自右至左,每經自為起訖,先表後裏, 每經内的篇題单独占一行頂格書寫。《後漢書•蔡邕傳》云:“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可見當時盛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8: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書法並石經存毀


       從書法角度上來說,《熹平石經》是漢隸成熟期方正平整一路的典型。因是官方巨制,書丹者又是蔡邕等一流的國手,其結體方正,字字中規入矩,一絲不苟,點畫佈置勻稱工穩,無懈可擊。用筆方圓兼備,剛柔相濟,雍容典雅,恢宏如宮殿廟堂。梁武帝《書評》云:“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龖案:《熹平石經》集漢隸之大成,不但在當時被奉為書法的典範,而且流風所及,極深至遠。《熹平石經》不但起漢字由隸變楷的橋樑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相對於經學史來說,熹平石經爲現行諸本之祖且承前啟後的作用顯見。


            漢末董卓遷京毀洛陽宮廟,太學荒廢,石經始遭損壞。永嘉之亂及晉室南遷,洛都文物多被摧殘。北魏之初,馮熙、常伯夫相繼為洛州刺史,毀取太學經石以建寺塔,(石經)大致頹落(《魏書•馮熙傳》)。北魏孝明帝神龜元年(A.D.518),國子祭酒崔光曾議請修補未成(《魏書•崔光傳》)。東魏武定四年(A.D.546)。自洛陽徙石於鄴都(今河北大名縣東北),行至河陽,值岸崩,遂沒於水,其得至鄴者,不盈太半(《隋書•經籍志》)。北周大象元年(A.D.579)。復由鄴城遷洛陽(《周書•宣帝紀》)。隋開皇六年(A.D.586),又自洛陽載至長安,其後,營造之司用做柱礎(《隋書•劉焯傳》、《隋書•經籍志》)。唐貞觀初年,魏徵始收聚之,已十不存一(《隋書•經籍志》)。後來連這些也不知去向。北宋時,曾在洛陽太學舊址出土過石經殘片,但為數不多。直到近年,復絡繹出土(洛陽最多,西安次之)熹平殘石據拓本統計現共收集總有8800餘字,現分藏洛陽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西安碑林、北京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臺灣故宮博物院以及日本書道博物館等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8: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2-2-12 18:14 编辑

漢石經與版本學:  

       馬衡先生《集拓新出土漢魏石經殘字》序曰:“世之言版本學者,舍寫本外溯至五代,宋槧本尙矣。然此猶非刻本之起源也,吾國版本之最古者不能不推漢魏之石經,故阮元之校勘《十三經》首采漢石經也。”清•嚴可均在《唐石經校文》中言:“石經者古本之終,今本之祖。”龖案:此言相對於《熹平石經》來說應該是最為中肯恰當!!!


           關於石經之例,馬衡《從實驗上窺見漢石經之一斑》云:“後漢立五經博士十四:《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諸家各以家法教授,故章句間有異同。石經之立,欲盡刻十四家之章句,其勢有所不能,故以一家爲主,而羅列諸家異同於各經之末,此漢石經之例也。”

          漢高祖元年(B.C.206年)冬十月,蕭何盡收秦丞相府圖籍文書,惠帝四年(B.C.191年)三月除挾書律,文帝(B.C.179—B.C.157年在位)始置博士,至武帝建元五年(B.C.136年)始置五經博士,到西漢末,
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卷六《從實驗上窺見漢石經之一斑》“書碑之式,各經不同,今所知者:《易•上經》卦文銜接,不空格,每行之首,《十翼》分章處空一格,加點識之,每篇題各占一行。”“《後漢書•儒林傳序》引楊龍驤《洛陽記》載《朱超石與兄書》云:‘石經碑高一丈許,廣四尺,駢羅相接’其所謂駢羅相接者,當指每經自爲起訖言,如《論語》三碑,書之者當起第一,訖第三,復轉至碑陰,起第三,訖第一。其式如堵牆,非如唐、清兩代石經之式也。”
44圖卌四tb052282公羊僖公大拓  正面.jpg
130圖一三零tb051321昭公大拓背面.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