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65|回复: 26

[散文杂记] 从日本的海啸引发“核泄漏”想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6 23: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日本的海啸引发“核泄漏”想起••••••

我们知道,地震的形成都是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而在地壳的运动中,对人类影响较大的,往往是以地壳板块整体运动中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碰撞(横向运动)或拉离而形成的地震运动;(垂直的运动也会产生地震,但对人类的影响相对于横向运动要小一些。西班牙去年的5点几级的地震之所以对该小镇地区,没造成什么影响,就是应为是垂直的运动;而今年初的,在同一个地区发生的4点几级的地震,所造成的地震比起去年的5点几级的地震,破坏力要大得多,原因就是因为是横向的运动)。地壳的板块与板块的相互碰撞就产生了地震;地壳的板块与板块的互相推挤,会使地壳的表面形成高山山脉或高原(如青藏高原和喜玛拉雅山山脉,从科学家对喜玛拉雅山山脉的科考发现,在喜玛拉雅山的山顶有海底的贝壳化石的这一点上,就可以判断原喜玛拉雅山脉地区在远古时期可能曾经是大海;青海的咸水湖也可能曾经是海洋);在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拉离,就会形成江河(如长江),甚至于形成汪洋大海。

从地球表面的陆地上看,我们试着把陆地部分想象成拼图一般来拼合,我们会发现美洲大*陆的陆地能与欧亚非大*陆吻合的拼成整体的一块,包括澳洲、新西兰、印尼等陆地。这也许是巧合。

日本的这次的地震以至于引发的海啸,应该的由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洲大*陆板块的相互碰撞而形成的,(海啸的形成应该是上述两板块的拉离吞食了大量的海水,后又复原并相互碰撞,在复原的过程就将吞食的海水又吐挤了出来,就形成了海啸了。)日本以东的100海里的距离,应该正好是亚洲大*陆延伸的日本岛的大*陆架与太平洋板块接壤的距离。(几年前的印尼的海底地震引发的印度洋海啸,也是距离印尼100多公里的距离)

回首5•12汶川大地震,汶川所处的地方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以至中原平原接壤的地方。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与中国板块相互推挤而形成的结果,从而形成的青藏高原,是一块较活跃的、不是休眠的活动地带,这点从科学家们发现喜玛拉雅山脉还在长高这点上也可以看出。

回首三十几年前的唐山大地震,那应该是燕山山脉活动的结果,燕山山脉的形成应该是华北平原与关东平原板块相互推挤而形成的。

长江的形成,是由于南北大*陆断裂并拉离而形成的深沟,进而形成的江河,该流域到目前为止是处于休眠的状态。目前在长江的三峡建立了大坝,大量的积水是有利于利用长江的水力发电和改尚上游的航运,可要注意哦,水是有压力的,(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拿一个气球,在气球中灌进水,气球会随着水量的增加,球体会逐步的向下和周边涨大,到了极限时就会爆开。)可别激活了这休眠的南北大*陆的断裂带,一旦,长江三峡的两岸被大量积水形成的推力作用下,向南北移动,那上游积集的一百七十几米深的水,对中下游的冲击力将是相当利害的,其危及人类的威力,将大大的超过日本的海啸对人类社会及人类的安全不知要多少倍哦,受威胁的人口将是一亿多的数量、还有我国的“天下粮仓”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我国的主要的发达地区,那可是我国的金融和经济中心哦••••••

今天,我们谈了不少有关大*陆板块以及地震的问题,那么,这篇文章是否是要讨论地震等问题呢?回答是否定的。本文试讨论的和要提醒我们人类在进行社会活动时要注意的问题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要注意避免与地球地壳的活动产生冲突,从而避免给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自身造成重大的损失以及灾难。



初稿于2011-5-3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23: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新浪网看到此贴,全文转如下:
水利部官员:三峡战时溃坝不会致下游毁灭性灾害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1日07:54  中国政府网
  十问三峡工程

  ——独家专访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

  【核心阅读】

  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严重干旱是三峡水库“诱发”的吗?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缩水”了?三峡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发生的崩岸等河势稳定问题如何解决?……近段时间以来,三峡工程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热点。本报记者就此十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详解广大读者疑问。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2003年6月进入围堰发电期,2010年10月三峡水库蓄水至设计的正常蓄水位175米。其间,长江流域发生了强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引起了人们对三峡工程的热议,有人甚至质疑这些灾害是“三峡工程惹的祸”。为此,记者日前专访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

  蔡其华说,长江委承担着长江流域的水行政管理职能,是三峡工程的设计总成单位,也是运行调度单位,有责任、有义务及时研究解决三峡工程的有关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回应社会关切。

  罕见少雨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严重的主因

  一问: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严重干旱是三峡水库“诱发”的吗?

  蔡其华:罕见少雨是造成中下游地区干旱严重的根本原因。今年以来,长江流域降水较历史同期均值偏少近四成,其中中下游偏少近五成,是50多年来最少的。在三峡水库加大下泄对中下游持续补水的情况下,中下游河段来水仍偏少二至五成,中下游干流水位偏低3至5米。1到5月,三峡水库向下游补水约190多亿立方米,汉江丹江口水库补水约57亿立方米,抬高中下游干流水位1米左右。尽管如此,5月初,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仍出现历史同期最低或接近同期最低。造成今年长江流域降雨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东部大气环流系统异常,冷空气活动势力强大,水汽输送条件不足等天气因素。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06年川渝出现罕见大旱,2007年重庆市遭遇特大暴雨,今年长江中下游大旱,均属极端天气事件。从天气成因来看,造成极端天气事件的主因是从地面到约5500米之间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三峡大坝坝高仅185米,相对于5500米来说是一个微量,不至于对长江上游高空天气形势产生影响。部分地区大旱属降雨特枯年份发生的自然现象,与三峡水库无关。大型蓄水工程由于水面蒸发可能使得水库周边地区湿度有所增加,这对干旱而言属正面效应。

  汶川地震与三峡水库蓄水无关。战时可减少溃坝损失

  二问:国内一些地震活动与三峡蓄水有关吗?

  蔡其华:根据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的地震监测分析:蓄水初期突发密集型小震群,震级小于3级的占地震总数的99.4%,蓄水后记录到的最大地震为4.1级;地震绝大多数分布在前期预测的水库诱发地震潜在危险区内及周缘,主要集中在库区两岸10公里以内;经实地调查,多数地震都是库水淹没废弃矿山和岩溶发育地区引发的矿山型和岩溶型地震。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龙门山地震带,属地下深层次板块碰撞的结果。三峡大坝所在的黄陵背斜属于扬子准地台中部的上扬子台褶带,区域构造条件截然不同;三峡库区有厚度大的隔水层环绕,不存在水库渗漏问题,与龙门山构造带不存在水力上的关系。汶川地震与三峡水库蓄水无关。

  三问:三峡大坝人防安全如何保证?

  蔡其华:现代战争有征兆可察,重大水利设施作为一般非战争的首批攻击对象,有可能预警放水,这是有效的人防措施。在三峡工程枢纽建筑物设计中,已考虑战时与平时运用相结合。大坝有大泄量的底孔,降低水库水位所需时间较短,由正常蓄水位175米降至135米最多只需7天。三峡水库下游有20公里长的峡谷河段,对溃坝洪水将发挥缓冲和削减作用。溃坝模型试验表明,在大坝遭突袭时,由于狭长峡谷所引起的约束作用,下游荆江河段不致发生毁灭性灾害。战时水库运用水位控制在145米,必要时短时降到135米甚至更低,是可以减少溃坝损失的。

  三峡工程防洪能力从没改变过。“保武汉就要淹重庆”是错误观点

  四问:有一种说法,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缩水”了。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蔡其华:这是一种误解。2010年汛期,社会高度关注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戏说“缩水”或“折旧太快”。事实上,三峡工程防洪能力从没改变过。误读的根源在于,一些人没有把三峡大坝自身的防洪能力与其对大坝下游保护区的保护作用区分开来。三峡大坝的防洪能力即设计标准是“防千年一遇的洪水”,并按照“防万年一遇的洪水,再加10%”进行校核。这是针对三峡工程本身安全的抵御洪水能力而言的。即当发生千年一遇的洪水时,大坝的各种运行指标都不受影响;当遭遇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时,大坝的主体结构不会受影响,不会产生溃坝,但其附属工程可能会受一些影响。“防百年一遇的洪水”是针对三峡水库对下游河段的保护作用而言的,反映的是三峡水库对其下游的防洪保障作用。通过三峡水库拦蓄洪水,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遇百年一遇洪水,可控制沙市水位不超过44.50米,不需启用荆江分洪区;遇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洪水,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80000立方米每秒,配合荆江地区蓄滞洪区运用,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45.00米,从而保证荆江河段的安全。

  五问:“保武汉就要淹重庆”的说法科学吗?

  蔡其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2010年7月19日,重庆寸滩水位达到184.53米,当时三峡坝前水位只有147.5米,说明三峡水库回水并没有到达重庆。因为重庆下游铜锣峡十分狭窄,大水时刻壅高20—30米。所以,三峡水库拦洪时,坝前水位虽有升高,对重庆水位的影响不大,甚至没有影响。当时三峡入库洪峰70000立方米每秒,汉江又发生了建库以来的第二大入库洪峰,武汉江段一度汛情紧张,所以用三峡水库拦洪,控制下泄40000立方米每秒,减轻武汉江段的防洪压力。到了当年8月,三峡拦洪后水位升至160米时,重庆水位却只有170米。可见,重庆水位升高主要是金沙江、岷江及嘉陵江来水及铜锣峡峡口壅水所致。

  在相当长时期里,三峡水库将保留大部分防洪库容

  六问:泥沙淤积对三峡水库防洪库容有什么影响?

  蔡其华:近年来,上游水利水电建设发展迅速,如考虑上游建库拦蓄泥沙后,三峡水库运行100年的淤积量,仅相当于上游不建库拦沙方案40年左右的淤积量,可见上游建库拦沙作用十分显著。近10年上游的来沙量已由论证阶段的年均5.3亿吨,减少到2亿吨左右。三峡库区的年均淤积量约1亿吨,仅为论证阶段预计值的1/3。可以预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三峡水库的大部分防洪库容将得到保留,与上游干支流水库联合运用,三峡水库的调洪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七问:有人说,三峡水库泥沙淤积最终将影响重庆防洪,这种说法对吗?

  蔡其华:重庆河段回水变动区受库区泥沙淤积影响,遇不同频率洪水时,沿城洪水位抬高明显。初步分析,由于入库泥沙减少,在20世纪90年代水沙系列条件下,水库运行30年后,100年一遇的洪水位比初设阶段低0.2米,20年一遇的洪水位比初设阶段低0.92米,5年一遇洪水比初设阶段低1.15米。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建成后,三峡入库泥沙将更加减少,库尾段的泥沙淤积得到很大改善,同时对降低变动回水区特别是重庆市主城区洪水位的作用非常明显。依计算,60年代水沙系列条件下,水库运行30年后,库区总淤积量为29.32亿立方米,与上游不建库方案相比较,同期淤积量比减少24.1亿立方米,相对减少45%,洪水位也有所降低。总之,由于上游水库拦截泥沙和水土保持等作用引起入库泥沙锐减,初步估计,未来100年一遇洪水位大约相当于原来50年一遇的洪水位,不会加重上游重庆市的防洪问题,但需要进一步研究重庆市关键部位的防洪安排是否达到防洪要求。

  八问:三峡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发生的崩岸等河势稳定问题如何解决?

  蔡其华:三峡工程运用后,出库泥沙含量降低,发生清水下泄,水流挟沙能力增大,影响护岸工程。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大坝下游河道冲刷主要发生在宜昌至城陵矶河段,全程冲刷已发展到湖口以下,冲刷的速度和范围大于论证阶段的预计,但河势总体上尚未发生巨大变化。由于近岸河床明显冲深,“崩岸”现象较蓄水前有所增多,但大部分仍发生在蓄水前的原崩岸段和险工段。1998年大洪水以后,护岸工程不断加固,故三峡蓄水以来,长江的中下游堤防未发生重大险情。

  三峡水库几乎不影响三峡风光。高峡依旧,新增平湖,景色更为壮美

  九问:三峡水库运用后,是否加剧了长江口盐水入侵问题?

  蔡其华:三峡水库的调节库容只占坝址断面年径流量的3.7%,为季节性调节水库,其调蓄作用不影响长江口的入海水量,但年内分配有所改变。在每年汛后的9月中旬至10月期间蓄水,其间水库下泄流量将较天然情况减少,但长江口的盐水入侵多发生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其间三峡水库的下泄流量较天然情况增加,会减轻盐水入侵。近几年来,盐水入侵的频度和强度增加,主要原因是长江口北支因淤积萎缩导致盐水倒灌南支,也与长江上游来水偏枯、大通以下江段抽引水量增加,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因素有关。

  十问:三峡水库运用是否破坏了天然景观?

  蔡其华:三峡水库水位抬高到145至175米高程,必然淹没一些景点,总体来说,对三峡风光的影响是有限的。每年4、5月至10月,由于要防洪,坝前水位将降至145米,几乎不影响三峡风光。三峡的两岸山峰高程多在1000至1500米,即使水位升高30米至80米,峡谷感不会被减弱。由于水位的升高,还产生许多极具吸引力的人工景观。高峡依旧,新增平湖,景色更为壮美。(顾兆农 张志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23: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晚上广东省发生了一次4.8级的地震,中心点就是于1958年建设的河源市东源县的新丰江水库,这次地震就是水库引发的地震。

老夫子只是想“未雨惆缪”的给人们一些提醒而已,别等到真的出事时,就没有‘后悔药’的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6 23: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带:
pmes_1.gif

断裂带:
20103221630497955806.jpg

可见,中国并不存在一个沿长江分布的大型断裂带,长江也不是由于断裂带而形成的,长江中下游流域也不存在地震带。当然,断裂带是地震的后果而不是原因,即使没有断裂带,仍然可能引发地震,只是概率比较小。
发展核电方面,中国应该谨慎再谨慎,特别是要能防住超越极限的情况,比如九级以上地震、不要建在海边等等。
但是也不要因噎废食,在新一代核反应堆中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防护技术,只要对工程质量严格监督,严厉杜绝工程腐*败,尽早关停老式反应堆,那么核电对中国仍然是利大于弊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7 00: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水库引起地震的问题,如果确有理论依据,那么也应该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水库引起的地震,震级都比较小,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释放断裂带能量的作用,通过将挤压能量分阶段的缓和释放出来,可以把一个大地震化为一系列的小地震,反倒降低了地震灾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7 16: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地质断裂带一般伴生富有矿藏,如江山---绍兴一带有矿藏,但并未出现地震。其它情况大多类同。
总之,地质断裂带与地震没有必然的联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7 22: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水库引起地震的问题,如果确有理论依据,那么也应该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水库引起的地震,震级都比较小,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释放断裂带能量的作用,通过将挤压能量分阶段的缓和释放出来,可以把一个大地震化为一 ...
雪狼 发表于 2012-2-17 00:32

看来雪狼朋友是地质方面的行家了,老夫子请教一下:新丰江1962年就发生了6.2级的水库地震,这6.2级的地震是大还是小呢?

另外请解释长江是怎样形成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7 23: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6.2级确实不算大地震,如果没有豆腐渣工程,一般连伤亡都不会有。它的能量大约是八级地震的1/100。
其次,新丰江是否确定是因为水库原因引起的地震呢?

长江的形成和其他大江大河的形成没有区别,而且中国处于南亚次大*陆和亚洲大*陆互相挤压的地方,怎么会出现这么长范围的张力呢?如果确实是张力,那么必然直到现在都仍然在不断扩张。典型的张力型断裂带是东非大裂谷,直到今天仍然在扩张,并且有大范围的火山活动,长江符合这个特征吗?

看来雪狼朋友是地质方面的行家了,老夫子请教一下:新丰江1962年就发生了6.2级的水库地震,这6.2级的地震是大还是小呢?

另外请解释长江是怎样形成的。
刘挚仙 发表于 2012-2-17 22:56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7 23: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6.2级确实不算大地震,如果没有豆腐渣工程,一般连伤亡都不会有。它的能量大约是八级地震的1/100。
其次,新丰江是否确定是因为水库原因引起的地震呢?

长江的形成和其他大江大河的形成没有区别,而且中国 ...
雪狼 发表于 2012-2-17 23:20

不少大江大河都可以说是处于休眠状态而已,非洲的那个是处于非休眠状态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7 23: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6.2级确实不算大地震,如果没有豆腐渣工程,一般连伤亡都不会有。它的能量大约是八级地震的1/100。
其次,新丰江是否确定是因为水库原因引起的地震呢?

长江的形成和其他大江大河的形成没有区别,而且中国 ...
雪狼 发表于 2012-2-17 23:20
‘新丰江是否确定是因为水库原因引起的地震呢?’这个可是地震部门的专家肯定的。且震中就在水库区中央。广东省电视台都这么报道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7 23: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今年初的,在同一个地区发生的4点几级的地震,所造成的地震比起去年的5点几级的地震,破坏力要大得多,原因就是因为是横向的运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7 23: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洲那个可不是大河。河道的形成过程很复杂,往往只是地形凑巧而已,更有甚者,像黄河下游的河道,几千年来都在变来变去。河道的形成原因很复杂,也许某些地段会和断裂带重合,但是大趋势上并不受断裂带影响。
实际上,大多数的断裂带都是沿着大*陆边缘分布的,这是地球的板块构造决定的。只有青藏高原这里的比较特殊,是南亚次大*陆和亚洲大*陆碰撞形成的,而河流有几条是沿着大*陆边缘走的?所以,河道和断裂带不相关是常态,重合才是凑巧。

不少大江大河都可以说是出于休眠状态而已,非洲的那个是处于非休眠状态而已···
刘挚仙 发表于 2012-2-17 23:38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7 23: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运动方式固然重要,但是震级同样重要,如果是同样的运动方式,一次性释放8级地震的能量,和分一百次释放6级地震的能量,显然是前者破坏力更大。而且也没有科学证据表明水库引起的地震发生横向运动比常规地震概率更大吧?所以总体来说,同样的能量积蓄下,还是多次小地震更为安全。

而今年初的,在同一个地区发生的4点几级的地震,所造成的地震比起去年的5点几级的地震,破坏力要大得多,原因就是因为是横向的运动)。
刘挚仙 发表于 2012-2-17 23:47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7 23: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洲那个可不是大河。河道的形成过程很复杂,往往只是地形凑巧而已,更有甚者,像黄河下游的河道,几千年来都在变来变去。河道的形成原因很复杂,也许某些地段会和断裂带重合,但是大趋势上并不受断裂带影响。
实际 ...
雪狼 发表于 2012-2-17 23:50

那请解释一下三峡的那鬼斧神工的地理结构是怎样产生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0: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算是巧合的,但是,物质的大量的堆积达到了、超过大自然的承受力的时候,也会促使大自然产生变化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0: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13# 雪狼
就算是巧合的,但是,物质的大量的堆积达到了、超过大自然的承受力的时候,也会促使大自然产生变化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00: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668408
来看这里吧。
实际上,三峡的形成与你所说的正好相反,它不是由于拉伸而形成的,而是因为版块挤压形成山,在其后的七千万年时间里,由于水的侵蚀作用而形成深谷。如果是拉伸作用,那么就不会形成高山,而只会形成平原上的大裂谷。在欧亚大*陆几乎没有拉伸作用占优的区域,东非大裂谷和红海属于比较典型的拉伸型区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0: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17# 雪狼
报歉,你给的连接怎连接不上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0: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壳的运动是大自然的规律,虽非人力所能左右的。’此话也不尽然也,如人为的大量的将某一物质如水堆积在一处,一旦超过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时产生了大的推力,就会促使大自然发生变化了。


另一方面,如大量的排放二氧化碳,于空中就会使空气的散热能力下降,地球就会‘感冒发烧’了······这也就会在某地发生极端的气象灾害等等的。


如天空中的阴霾过多,这也就是说是空气中的碳化物的颗粒物过多,这些物质一旦进入人的呼吸道中,是不会被人体消化掉的,就会在气管或肺部产生沉淀,一旦沉淀下来的颗粒物在人的肺中产生变化,那就是肺结核及肺癌了······现在很多城市的空气中的阴霾都很严重的了,这些阴霾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汽车的尾气排放,越是发达的城市,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这种情况就越是严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09: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尊重自然和我批驳你的说法并不冲突。
科学必须求真,不经过质疑,不能相信任何结论。即使出于良好的目的,其证据和论证也必须以求真为前提,否则如果其论据或论证被证明是错误的,反倒会连累这个良好的目的也被质疑。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8 收起 理由
青竹大哥 + 18 赞同此说!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12: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20# 雪狼 你贴上的连接是什么?怎就是一直连接不上,请直接复制过来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3: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20# 雪狼 你贴上的连接是什么?怎就是一直连接不上,请直接复制过来吧。
刘挚仙 发表于 2012-2-18 12:45
青竹代劳一下吧。
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2007-1-20 11:34
提问者:幽幽小翼



A断层凹陷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D褶皱弯曲

满意回答
主要是D褶皱弯曲,B流水侵蚀也有关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发现,长江三峡的形成是在数亿年的岁月中,经过了多次强烈的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海陆变迁和江河发育的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结果。 在威力无比的造山运动中,川东鄂西一带原来沉积在海洋底部厚层的岩石被挤压得弯弯曲曲,在地质学上称这"褶皱"。其中向上凸起的部分叫"背斜",而向下凹陷的部分叫"向斜"。三峡地区的七曜、巫山和黄陵三段山地背斜,就是在距今七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中形成的。 在威力无比的造山运动中,川东鄂西一带原来沉积在海洋底部厚层的岩石被挤压得弯弯曲曲,在地质学上称这"褶皱"。其中向上凸起的部分叫"背斜",而向下凹陷的部分叫"向斜"。三峡地区的七曜、巫山和黄陵三段山地背斜,就是在距今七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中形成的。 这一时期,四川湖南的古金沙江,古雅砻江,古嘉陵江等水进入四川湖盆,使其水位抬高溢出,沿巫山背斜的低注部分,经秭归盆地,切穿黄陵背斜轴部东流。由于河水长年累月的流淌冲刷和侵蚀,河床不断下切。随着地壳运动的发展,山脉也在抬升,当江水下切的速度超过了地壳上升的速度,在流水和构造的双重作用下,坚硬的岩层地区形成了峡谷,而在比较疏松的岩层地区则形成了宽谷。 三峡一经形成,那放荡不羁的江水,便日夜长年累月地冲刷着河床和河谷的两岸,切割地表,使河床不断加深,河谷逐渐扩大,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地貌,造就出三峡沿岸一些造型奇特的礁石。参考资料:http://www.dt85.com/detail-5844.html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21: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竹代劳一下吧。
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2007-1-20 11:34
提问者:幽幽小翼


A断层凹陷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D褶皱弯曲

满意回答
主要是D褶皱弯曲,B流水侵蚀也有关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发现,长江三峡的形成 ...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2-18 13:55
谢谢青竹江有关资料复制发了上来了。

长江三峡的形成是在数亿年的岁月中,经过了多次强烈的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海陆变迁和江河发育的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结果。 在威力无比的造山运动中,川东鄂西一带原来沉积在海洋底部厚层的岩石被挤压得弯弯曲曲,在地质学上称这"褶皱"‘这也就是我文中所指的断裂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9 15: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褶皱是向上隆起的,如果这就是你所说的断裂带,那么江河一般不可能沿着褶皱形成。比如三峡就属于横向切割褶皱形成的。褶皱构成了三峡两岸的高山,而水的侵蚀作用则形成了深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21: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挚仙 于 2012-2-19 21:14 编辑

24# 雪狼 造山运动之所不象喜马拉雅山脉一般形成折叠于山脊,(两侧向中间推力)而是向两侧形成拉力了就行成了褶皱形状,就足可说明是断裂了,向两侧形成了造山的运动,直于河床是否高于海平面,也是造山运动中所决定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9 21: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拉力没有形成褶皱的。你还是去了解一下地质学常识吧,我也没法详细做科普。

24# 雪狼 造山运动之所不象喜马拉雅山脉一般形成折叠于山脊,(两侧向中间推力)而是向两侧形成拉力了就行成了褶皱形状,就足可说明是断裂了,向两侧形成了造山的运动,直于河床是否高于海平面,也是造山运动中所决 ...
刘挚仙 发表于 2012-2-19 21:1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21: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26# 雪狼
讨论到此为止吧,我也没能去普及地质动力学的科普知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