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07|回复: 111

[转帖] 科学的三大误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8 06: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晓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文科学者对科学非常崇拜,而真正搞科学前沿的人,他们是知道科学有局限性的,他们也知道,我们平常对公众构造出来的科学图像,比方说科学是非常精密的,它是纯粹客观的,等等,那只是教科书构造出来的。那些在前沿做得比较深入的,成就比较高的科学家,他们完全知道自己在实验室里是怎么回事,所以他们也知道绝对的精确也是不存在的,还有很多所谓的客观的东西,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客观。结果就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我下面要讲的某些观点,有时反而在搞前沿的科学家那里是容易被接受的。

  文人面对科学有时会有自卑心理,因为他们自己确实对数字之类的东西感到厌倦,看到公式也感到厌倦。当年霍金写《时间简史》,他的出版商对他说:“书中每放一个公式,你的书销量就减半”——连 E=mc2 这样的公式也不例外。但是在第二版的《时间简史》里,霍金把这句话删掉了,因为他的《时间简史》实在太畅销了,他现在往里面放公式也不会减半(尽管如此他还是推出了《时间简史》的普及版)。但是对于其他的人来说,霍金出版商的话基本上是对的。

  这是一方面的情形,另一方面,长期的教育也让我们对科学非常崇拜,结果就会出现下面的情形——这是真实的事情,理工科的和文科的教授在学校的会议上吵起来的时候,那个理工科的教授盛气凌人地说:你有什么了不起啊,你写的论文我都能看懂,我的论文你能看懂吗?文科教授一想是啊,他的论文里有那么多公式,我看不懂啊。理工科教授觉得,你那点文学历史什么的我也能看懂。实际上,这种傲慢是没有道理的,要是弄一段古文,文科教授也同样能让理工科教授看不懂。

  有一位很有名的院士,他经常攻击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天他在他住的小区里拦住了另一位著名学者,说某某啊,你说,《周易》它是不是伪科学?是不是糟粕?它阻碍我们科学的发展嘛。那位学者和这个院士都是同一个学校的出身的,他回答说:我们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从《易经》里来的,你看怎么样啊?这位学者很机智,他当然不赞成这位院士惯常的唯科学主义观点,但他巧妙地利用了两人正好是同一个母校,又用母校的校训去回击院士,使得院士不知说什么好。

  所以,实际上学文的和学理工的本来都有一些让对方看不懂的东西,那么为什么学理工的就可以这么傲慢,而学文科的就经常要自卑呢?这种自卑本来是没有必要的。

  但是,这种自卑确实是有原因的,我们从小受的教育里有三大误导。这些误导有的人不会直接地赤裸裸地说出来,但在他们思想深处确实是这么想的。笔者自己是学天体物理专业出身,很长时间里,这三大误导在笔者身上都有,但是研究了一段科学史之后,就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第一个误导:科学等于正确

  很多人都会想当然地认为,科学当然等于正确啊。在我们平常的语境里,我们用来称赞某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经常说这个东西“很科学”,在这样的语境中,科学当然被我们假定它就等于正确。

  但是只要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知道科学不等于正确。

  因为科学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进步的时候肯定就把前面的东西否定掉了,前面那些被否定掉了的东西,今天就被认为不正确。比如,我们以前认为地球在当中,太阳围着地球转,后来我们知道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再往后我们又知道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我们还知道地球绕日运行也不是圆周运动而是一个椭圆,再后来我们又知道椭圆也不是精确的椭圆,它还有很多摄动,如此等等。由于科学还在发展,所以你也不能保证今天的科学结论就是对客观世界的终极描述,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都知道这不是终级描述。以后科学还要再发展,未来的结论中我们今天的认识又不对了,或者退化为一个特例——比如牛顿力学退化为相对论效应非常小的情况下的特例等等。旧的结论总是被新的结论取代,那么那些被取代的东西,它们是不是还算科学呢?

  当初笔者提出“科学不等于正确”的时候,遭到了很多人的反驳,其中一种反驳的路径是,要求把被今天的科学结论取代了的部分从科学中拿出去,所以说托勒密的天文学现在就不是科学,因为它不正确。但是如果遵循这种路径,那么哥白尼也不正确,也不是科学,;牛顿也不正确,也不是科学。为了保证自己逻辑自恰,一旦你宣称托勒密不是科学,你就必然宣称哥白尼牛顿开普勒伽利略等等都不是科学——只要有一点今天认为不正确的东西,它就不是科学。那么科学还剩得下什么?就剩下爱因斯坦勉强站在那里,但是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又有一个新发现,爱因斯坦又不正确了,那么他又被从科学殿堂里踢出去了。

  要是这样的话,科学就将不再拥有它自身的历史,科学就只存在于当下这一瞬,此前一秒钟的都不是科学,这样的话就整个否定了科学自身的历史。所以这个路径是走不通的。

  我们当然要承认以前的东西是科学,我们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科学,主要不是看它的结论正确与否,而是看它所采用的方法,和它在当时所能得到的验证。用一个通俗的比方,就好比是做作业:老师布置了10道作业,你做错了3道,做对了7道,你把作业交上去,老师得承认你完成了作业,老师不能说你只完成了70%的作业,还有3道题目不是作业。做错了的题目还是作业,被我们放弃了的理论和结论仍然是科学,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它们的科学资格不能被剥夺。

  那么下面这个说法就也能够成立:“正确对于科学既不充分也非必要”。这个说法是北大的刘华杰教授想出来的,就是说有一些不正确的东西它是科学,还有一些肯定正确的东西它不是科学。这很容易举例,比方说今天晚上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这样的话就是肯定正确的,但没有人会承认这是科学,所以很多正确的废话都不是科学。

    哥白尼学说胜利的例子

  我们还要看一下哥白尼学说胜利的例子。这个例子说明:某一种理论被我们接受,并不一定是因为它正确。

  我们以前被灌输进来的一个图像是这样的: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一旦客观世界的规律被我们掌握,我们就能描述这个世界,我们甚至还能够改造它。认为科学的胜利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向我们展现一个又一个正确的事例,最后我们就接受它。

  但是实际上我们考察科学史的例子就能看到,在很多情况下,科学不是因为它正确才胜利的。这个哥白尼的事例是许多科学哲学家都分析过的——当年库恩等人都在哥白尼身上花了很大工夫,拉卡托斯也是这样,因为这个例子很丰富,从中可以看出很多东西来。

  哥白尼提出他的日心学说,为什么很长时间欧洲的科学家都不接受呢?这是因为他的学说有一个致命弱点——人们观测不出恒星的周年视差。而从日心学说的逻辑上说,恒星周年视差一定是存在的,哥白尼的辩解是它太小,我们观测不到。这个辩解是正确的,因为在那个时代还没有望远镜,观测仪器确实观测不到。后来直是到1838年,贝塞尔才第一次观测到了一颗恒星(天鹅座61)的周年视差。因为那时候望远镜都已经造得很大了,才终于观测到了。

  按照我们以前关于正确的图像,显然哥白尼学说要到1838年才能够被学者们接受,因为在此之前他的理论有一个致命的检验始终不能证实,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这个学说。然而事实上哥白尼学说很早就胜利了,比如开普勒、伽利略都很早就接受了哥白尼学说。为什么他们会接受它呢?在当这个学说还没有呈现出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所谓“正确”的结果来时,为什么它已经胜利了呢?

  现在库恩等人考证,这是因为新柏拉图主义。哥白尼也好,开普勒也好,这些人都信奉哲学上的新柏拉图主义——在这种哲学学说里,太阳被认为是宇宙中至高无上的东西。因此他们出于这种哲学思潮的影响,不等哥白尼被证实为正确,就已经接受它了。

  这个例子确实可以说明,科学和正确的关系远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些东西也并不是因为它正确它才被接受的。这个事实可以直接过渡到后来SSK理论中的社会建构学说,实际上伽利略等人接受哥白尼学说就是在进行社会建构——用他们的影响、他们的权威来替这个学说作担保:虽然还没有验证它,但我向你们担保它肯定正确。

    第二个误导:科学技术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很多唯科学主义者辩解说,我什么时候说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啊?我从来没这样说过啊。但是他其实是相信的,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也相信这一点。我们最多退一步说,只要给我们足够长的时间,科学技术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我们承认今天还有一些科学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它明天可以解决,如果明天它没有解决,那么后天它可以解决,后天它还不能解决,也不要紧,它将来一定可以解决。这是一种信念,因为科学已经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物质上的成就,以至于我们相信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只要有足够的时间。

  这个说法也可以换一种表述,说科学可以解释一切事情:只要给我足够长的时间,我就可以解释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这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

  归根到底,这只是一个唯科学主义的信念。这个信念本来是不可能得到验证的,实际也从来没有被验证过。但是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个信念是有害的。

  因为这个信念直接引导到某些荒谬的结论,比方说已经被我们抛弃了的计划经济,就是这个信念的直接产物。计划经济说,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社会的全部需求,我们还能知道我们这个社会的全部供给,我们科学计算了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我们就能让这个社会的财富充分涌流,它既不浪费也不过剩也不短缺——以前搞计划经济的人的理论基础就是这样的。结果当然大家都知道了,计划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是贫困,是落后。今天我们中国经济这么发展,不是计划经济的结果,是抛弃了计划经济的结果。

  阐述唯科学主义和计划经济关系的著作,最好的就是哈耶克的《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半个多世纪前,那时理性滥用还远没有今天这么严重,但那时他就有先见之明,而且对于唯科学主义会怎样导致计划经济,再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专*制集权等等,他已经都根据前苏联的材料非常准确的预言了。

    第三个误导:科学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

  这第三个误导我相信很多人也是同意的。“科学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笔者以前也是这样想的。因为这和科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信念是类似的——它基本上是建立在一个归纳推理上:因为科学已经取得了很多很多的成就,所以我们根据归纳相信它可以取得更多的成就,以至于无穷多的成就。

  科学哲学早已表明,归纳推理是一个在逻辑上无法得到证明的推理,尽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得不使用它,但是我们知道它并不能提供一个完备的证明。因此,科学它即使是解决了很多很多的问题,在现有的阶段得分非常的高,这并不能保证它永远如此。况且这个得分的高低,涉及到评分的标准,其它的学说,其它的知识体系的价值怎么评价,都是可以讨论的问题,并不是由谁宣布一个标准,大家就都要照着做。

  那么,为什么相信科学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呢?

  除了类似于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这样的归纳推理之外,它还有一个道德上的问题。

    因为我们以前还描绘了另外一个图景,我们把科学家描绘成道德高尚的人。他们只知道为人类奉献,他们自己都是生活清贫,克已奉公,他们身上集中着很多的美德。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科学家也是人嘛,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利益诉求。

  为了维护上述图像,又有人宣称:科学共同体即使有问题,公众也没有资格质疑,因为你们不懂,你们不专业,而我们是既专业又道德高尚的,所以即使我们犯了错误,我们自己可以纠正,用不着你们来插手,也用不着你们来插嘴——这样的一种想法以前是很流行的,它也属于那种没有直接说出来过,但是被许多人默认的。

    公众是否有权质疑科学?

  说到公众质疑科学的问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好多年前,现在的上市公司宝钢股份当年刚刚建设的时候,有一个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当时在**上提出质疑,说宝钢这个项目的建设合不合理?有没有必要?结果媒体上就出现了很多嘲笑的声音,说一个越剧演员,她根本不懂钢铁的冶炼,矿石的运输,电力的要求等等,她整个都不专业啊,她凭什么来质疑宝钢建设是不是合理?现在我们重新来评价这件事情,我们认为袁雪芬一点都不可笑,即使她不懂,也可以质疑。

    为什么不懂也可以质疑?因为你有这个权力。

  因为今天的科学是用纳税人的钱供奉起来的,你是纳税人之一,因此你已经获得了这个权力,即使你不懂,你以一个外行的思路去质疑了,你也许很可笑,但是人们不应该嘲笑你,而科学家则有义务向你解释。所以今天我们说,那个宝钢工程的决策者,有义务向袁雪芬解释,我们设计这样一个企业是合理的,来说服袁雪芬,使她的疑惑冰释。当然我们今天看到,宝钢是一个相当成功的企业,可以说当年的决策是对的,但是袁雪芬当时要质疑,她也是对的,因为她有这个权力。作为“**”的民*意代表,她还有义务。

  当科学没有拿纳税人的钱来供养,纯粹是科学家个人业余爱好的时候,可以拒绝人们的质疑,那时科学家没有义务来回答这种质疑。比如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的时候,纯粹是他的业余活动。按今天的标准,他甚至就像一个“民科”,他只不过是个小职员,业余有兴趣,他那时没有拿过任何纳税人的钱。等后来他到普林斯顿,被美国供养的时候,那他就拿了纳税人的钱了。但先前他纯粹是个人爱好,一个纯粹个人的行为,当然可以拒绝别人的质疑,也没有义务去回答——当然你有兴趣回答也很好,但是你可以不回答。但是,现在科学都是拿纳税人的钱供养的,所以科学共同体有义务回答公众的质疑。

    科学带来的问题,只能靠科学解决吗?

  “科学带来的问题,只能靠科学来解决”,这也是我们很常见的一句话。当那些环保人士指出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环境的破坏,或者带来了很多其它的问题——比如互联网带来了心灵的疏离,电脑游戏带来了年轻人的病态等等。但是科学主义的解释是:就算我承认这些东西是我带来的,这也只能让我进一步发展来解决,你也甭想通过指出这些问题来向我泼什么脏水。

  “好的归科学,坏的归魔鬼”,这个表达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田松博士想出来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因为我们已经把科学想象成一个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所以每当看到科学带来的成就,或者我们看到某一个事情它是有好的结果,或者说它到现在为止呈现为好的结果的时候,如果它自己宣称它是因为科学而得到的,那么我们立刻把它记在科学的功劳簿上,说这是科学本身带来的福祉;而如果有哪件事情上科学技术带来了不好的结果(比如最近三聚氰胺带来的毒奶粉),我们立即把它分离出去,说这是某些坏人滥用了它的结果,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害处的。

  所以“好的归科学,坏的归魔鬼”这种思路,确保了科学技术本身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受到质疑。

  在这个基础上,当科学技术带来了问题,它就可以说:只有进一步让我发展才能解决。这听起来似乎也很合理,而且我们在很多情况下也不得不如此,我们被*迫接受这种局面。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论证是有问题的。

  有一个比较世俗化的比喻,这就和某些人的炒股类似:一个炒股的人做一单输掉了,他说我还要接着做,我要反败为胜;如果做一单赢了,他说我还要接着做,我要再接再厉。于是不管他做输还是做赢,总是成为他做下一单的理由。同样的,不管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好的东西还是坏的东西,总是能成为让它进一步发展的理由。

  我们应该想想,这样的局面是不是有问题?

  比如,我们在电视上天天都能看到广告,什么减肥、补脑、美容等等,所有这些广告,都要强调它是“科学”的,实际上公众通常不会参与对这些广告产品的科学性验证,事实上你也不可能去参与。实际它们只是利用了公众对科学的迷信和崇拜,目的是完成资本的增殖。又如,关于各种各样的疾病的定义,很多都受到跨国大药品公司的影响,它们通过媒体把某种东西说成病,使得大家买更多的药品,这些实际上都是在利用科学来敛财。

  科学技术现在已走向了产业化,它实际上也已变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这个利益共同体可以利用大家对科学技术的迷信,为它自己谋利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要上大工程的时候。你在媒体上听见的,都是赞成的言论。政府的决策者想听听各方面意见时,即使让环保人士也发表了意见,但是最后他会觉得工程技术共同体的言论权重大,因为“专业”啊。

  实际上这就像西方学者所追问的:科学有没有无限的犯错权?这个共同体做了决策,得了大单,过了几年,结果根本没有他们最初承诺的那么好,这时这个共同体会承担责任吗?不会,因为科学技术带来的问题只能进一步发展科学来解决,它站在一个稳赚不赔的立场上,它总是有道理的,它可以无限犯错误。如果我们都长期接受这种逻辑的话,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客观的科学与客观的历史

  我们以前都相信有一个客观的科学,因为有一个客观的外部世界嘛,这个世界的规律被科学揭示出来,规律早就存在,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在外面存在着,只是被我们发现了而已,所以它本身的客观性是完全不能质疑的。

  但是这几十年流行的SSK——科学知识社会学,就是要强调这些知识有很多都是社会建构的。“社会建构”用我们中国人最直白的话说,就是“少数人在小房间里商量出来的”,它不是真的那么客观的东西,那个纯粹客观的东西它有没有是可以存疑的,即使我们承认它有,我们是不是能知道它也是有问题的。我们只能在经验的程度上,在经验的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东西。

  历史的客观性与此类似,而且更容易理解。任何一个历史的事件,我们今天靠什么来知道呢?无非是靠留下来的文献,或地下发掘的文物,或某些当事人留下的访谈——所谓的口述历史。这些东西没有一个是完备的,很多事情实际上都是由后人建构的。当然,谁的建构相对更合理,这还是可以比较的。

  古代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倒是比较宽容,我们古人并不强调历史的真实性,我们强调的是用历史来教化后人,所以适度的建构是完全允许的。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事例,比如“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其实恰恰是将“教化”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例子(篇幅所限只能另文讨论了)。 

  实际上,说客观的科学,它在某种程度上和客观的历史是类似的,它们都只是一个信念。这个信念是没办法验证的。我们可以保留这样一个信念,但是我们要知道它只是一个信念而已。

    我们应有的态度

  20世纪50年代,C. P. 斯*诺做过两个著名的演讲。斯*诺自己原来是学理工科的,后来又在文科中混,所以他觉得他文理都知道。他有一个演讲是《两种文化》,中译本有好几个了。他那时候觉得科学技术的地位还不够高,因为学文科的那些人还有某种知识上的优越感,所以他要给科学技术争名位。到了今天,情况完全变了,钟摆早就摆到另一端了,如果C. P. 斯*诺活在今天的话,他就要做另一个演讲了,他要倒过来给文科争名位了,因为如今在世界范围内人文学科都受到了很强的排挤。

  实际上文和理之间,斯*诺的诉求还是对的,这两者要交融,要多元和宽容,谁也不是至高至善的,大家有平等的地位。

  那么这个多元和宽容,意味着什么呢?

  宽容可以是这样:即使我自己相信科学,我也可以宽容别人对科学的不相信。科学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所以我们肯定在很多事情上用科学来解决,但是那些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还是要求诸于别的东西。

  所谓宽容,是说你自己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但是你不把这个立场强加于人;宽容就是要宽容和自己信念冲突的东西。这和你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你自己恪守某些道德原则,并不是必然冲突的。

  2007年有一个《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院部主*席团”联名在报纸上公开发表的。这个历史文献的重要性,很可能还没有被充分估计和阐述,所以值得在这里特别提出。

  这个文献里特别提到:“避免把科学知识凌驾于其它知识之上”——这个提法是国内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因为我们以前都认为科学是最好的、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所以它理应凌驾在别知识体系之上。但是现在《宣言》明确地否定了这一点。

  另外,《宣言》强调,要从社会伦理和法律层面规范科学行为,这就离开了我们以前把科学想象为一个至善至美事物的图像。我们以前认为科学是绝对美好的,一个绝对美好的东西,根本不需要什么东西去规范它,它也不存在被滥用的问题。绝对美好的东西只会带来越来越多美好的后果。所有存在着滥用问题的、需要规范的东西,肯定不是至善至美的东西。所以这种提法意味着对科学的全新认识。

  《宣言》中甚至包含着这样的细节:要求科学家评估自己的研究对社会是不是有害,如果有害的话,要向有关部门通报,并且要主动停止自己的研究,这就等于承认科学研究是有禁区的。这也是以前从未得到公开认同的。

  这个《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是院士们集体通过的,所以它完全可以代表中国科学界的高层。这个文件表明:中国科学界高层对国际上的先进理念是大胆接受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0 收起 理由
浅龙勿用 + 30 管理津贴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07: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思维退化了,只知道倚赖科学。{:soso_e109:}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09: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是一种精神原则,而不是这个那个学科;
“理”固然只能是科学,“文”也必须把自己纳入科学的轨道;
即便是宗教也从来都没有放弃自证真理的努力。
科学人士的言论往往不见得就一定是科学理性的,否则也就不会有科学哲学这个专门的学科。

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固然有丧失科学精神的现象,但这丝毫无损于科学精神自身的价值;
科学领域中的不科学现象、甚至是利益交易,那只能揭示科学精神还处在彻底实现的过程中;
但若试图借不科学现象来消解科学,这甚至脱离了基本的逻辑轨道。
“文和理”之间的“多元宽容”这本身就是科学精神所要求的;
任何暗示“文与理”之于“非科学与科学”的类比,要么是科学理性的肤浅,要么是别有用心的辩证混淆。

我们绝对不是什么“科学的迷信”,而是远没有达到彻底的科学理性精神境界。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8 收起 理由
青竹大哥 + 18 灼见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09: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不存在迷信,迷信不叫科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9: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容许在下转贴朝兄另帖《“科学”泛滥》:


我们不想做「科学」的奴隶,
「科学」只应是我手中的工具。
的确,使用得当它可以带给人们便利。
然而,使用不当的话,
它就会变成*人类的主宰,
对人类施加奴役。

你看:
漫天飞舞的塑料袋、和那被化肥和农药污染的土地,
的确良、化纤制品,
哪一样不曾经被认为是人类的福音,
到头来却避之犹恐不及。
看啊:
到处横淌的污水,毫无节制地流向江、河、湖、海,
无数高耸的烟囱,染黑了地面的大气。
还有那不断增加的威胁人类命运的核子武器。
“克隆人类”,那本是造物者的作业,
却被自我中心膨胀的狂人当作儿童游戏。
在制造肥胖的国度里,充斥着大量的营养师,
这漫画般的图景多么滑稽有趣。
这些,哪一样不是“科学”的“杰作”,
哪一样不曾经被追捧为“上帝”。

“科学”已经变成了危险的迷信对象,
连街头大妈也满口喊着“科学”的词句。
与科学毫不相关的内容,
都冠以科学的名义。
它控制了人们的思想,
无形的手也伸向了艺术的领域。
白发三千丈?银河落九天?
荒唐,太不“科学”,必须使用量具!

端午节已经是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而我们却还在不时上演企图取消中医的闹剧。
难道汉字、中医也属于高句丽?

听说过吗,环境荷尔蒙这化学科学的遗产,
它的泛滥将导致人类之种的不育,
人类将没有明天,将永远只停留在过去!

(作者:朝千里 2008年7月20日于深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09: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要对科学的反思,而是要对科学应用反思,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平衡反思。
实际上环境污染问题,正是被科学家最先深入研究并且积极推广而成为共识的,解决环境污染的各项技术也正是科学家找到的。如果没有科学,你大概还不知道环境荷尔蒙的存在呢,也不会知道重金属污染的富集现象,最多是觉得容易生病了,但是对为什么会生病仍然是不知其所以然。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平衡才是今后努力的重点,反科学是没有出路的。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根本原因正是社会科学的瘸腿特别是社会科学普及、应用方面的瘸腿。
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河,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与淮河最严重的时候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它已经得到了有效治理,重新变成了伦敦著名景观之一。当人们的认识水平提高了,社会管理水平提高了,自然科学的成果就会造福于人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0: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科学在误导人们,而是某些人在试图曲解科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0: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不是一种公式,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许多人口中谈着科学一词,而脑海中根本不知道科学是何物。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故我在 + 20 正言。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1: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如果万能,爱因斯坦何以信迷信

因斯坦试图把他关于信仰的这些想法清楚地表达出来。所以,1930年夏天,他在卡普思航海和反思期间,创作了他的信条《我相信的》(WhatIBelieve),概括了他想要为他的“宗教信仰”作出的解释:“我们可以经历的最美好的情感是神秘的。那是站在所有真正的艺术和科学摇篮里的最根本的情感。谁对这种情感陌生,谁就不能敬畏地去想,去全神贯注地站立,就像死亡了一样,如一支熄灭的蜡烛。要感觉我们经历的事情背后的东西,一些是我们的思维无法抓住的,里面的美和崇高只有通过间接的形式传达给我们,这就是信仰。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仰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1: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被问及他研究物理的动机时,爱因斯坦回应道: “我想要知道上帝是如何创造世界的。我并不关心这种或那种现象,也不关心这种或那种元素的光谱。我想了解上帝的想法,其他都是细枝末节。”

这一段也相当奇怪。科学家咋就与"上帝"词儿联系呢?是不是爱因斯坦"科学"得不彻底。或者披了什么"外衣"的。{:soso_e108:}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2: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标题的意思是科学误导了,而且有三个误导。误导谁呢?虽没指明,但无非是世界,或者是人类。
文章太长,只看了小标题。
“第一个误导:科学等于正确”
科学只有相对正确,从没认为等于正确,否则就不需发展了。
“第二个误导:科学技术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与第一个一样,科学从不这样宣称,作这种宣传的是伪科学。
“第三个误导:科学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
与前两个一样,科学也没有如此宣称,因为还需要发展。

所以,不是科学误导了,而是科学被误导了,被一些不懂科学又自以为懂科学的人误导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2: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对科学的定义千差万别,但其本质内涵不外乎:
1.作为知识体系,科学是实证的,基于观察和实验,由证据得出结论。
2.有规律可循,可重复性。在实际生活中,大量的人们能够看到的、感觉到的,只要不可重复,也不作为科学的对象。

由以上科学这一概念的本质内涵,可以了解科学本来的含义指分科目的有系统的专业知识。
科学的外延:狭义的科学指一般所谓的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学、医学、解剖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等等系统化的专门学科,以及在这些基础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的层出不穷的分科。广义的科学再加上社会科学。

因此,科学本来是少数科学家的事,与其他人本不相关。

科学的局限性:
1.不究竟。
任何科学的结论都只是阶段性的,唯一确定的是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推*翻现有的科学结论。

因此说,任何科学的结论都是片面的,或者毋宁说科学的结论在本质是片面的。
迷信于这种片面的结论,将人类未来命运系于其上,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2.分科过细,大道支离。
现代科学本身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学科分科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缺乏对自然和社会的总体把握,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问越大,研究得越深入,离事物的本来面目越远。
西学毛病在分科,中国文人抵御不了西化,有时只好说一句:文史哲不分家,借以自嘲。

3.归纳:从统计学百分比来进行判断。
将事物进行归类,用统计学来解释世界。

4.演绎。
从片面的科学结论出发,不断演绎出新的更为片面的结论。
最后,推演者自己不自觉地相信了这些片面的结论,接着逐渐对其深信不疑。
不仅自己相信,越演绎越得意,形成一种自大的心理习惯,
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让人们接受,形成一种盲目的惯性。

5.科学只重证据,不重事实。
科学只讲证据。我们都知道,每天发生着大量的事实,但是,留下证据的恐怕万无其一。
现实中,有大量的事实是不能重复的,更有大量的事实没有办法取得证据。
这些都被排斥在科学的视野范围之外。
那么,这科学就很可疑了。
拿这万无其一的证据,去给这异彩纷呈的世界下正确的结论,不是缘木求鱼吗?

6.问题最严重的是,这个不究竟的科学与功利主义的结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2: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朝千里 于 2012-2-18 12:25 编辑

问题最严重的是,不究竟的科学与功利主义之结合

到医院看病去时,在医生眼里来的不是患者,而是自己创收的机会。{:soso_e114:}
而且,将患者按照科学进行分类,并不关心真正的病因,对症下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2: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朝千里 于 2012-2-18 12:26 编辑

科学本质上不过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由这种认识得出的任何科学结论,都只是一部分人在某个阶段对世界的某些内容的某些方面得出的暂时性的片面判断。

问题不在于科学的这种不究竟性本身,而在于人们对这种片面性的认识不足。
人们往往将科学结论绝对化,现实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结果就导致了对科学的崇拜。
实际上科学沦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成了新的迷信的源泉。

例如从现代图书分类法来说,将人类所有的精神产品的内容,都冠以“科学”的名目。
以自然界为对象的内容称为“自然科学”,
以社会关系为对象的内容称为“社会科学”,
以人类精神文化为对象的内容称为“人文科学”。
以至于在“科学”之外已经没有其他精神作品的立锥之地。

这种「泛科学」的行为,正是对“科学”过度崇拜的表现,
在不知不觉中使“科学”蜕变成了人类灵魂的主宰。

当人们开始相信自己时,于是产生了科学;当人们迷信于科学时,又否定了自己。

本来是「厚德载物」,「皇天后土」的大地母亲,科学家却狂妄的把它称为“地球”,说是有一个支点就可以把“她”撬起来;并且“她”属于老子我,高兴了就踢她一脚,无非是个“球”嘛。心中丝毫没有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科学把大地定义为一个球,把人定义为裸猿。人是不长毛的猴子,猴子是长着毛的人。
说人是站在球体上的裸猿。
而过去圣人所讲的道理不是骗人就是吃人,相信圣人道理的人只能是阿Q。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2: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不创造世界,科学只是观察和说明世界。
说出来的未必是看到的,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

科学家都是凡胎,观察世界用肉眼,说明世界用利嘴。{:soso_e12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2: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因斯坦的“上帝”是斯宾诺莎的“上帝”,跟基*督教的上帝除了名称相同以外,没有多少共同点。

。”当被问及他研究物理的动机时,爱因斯坦回应道: “我想要知道上帝是如何创造世界的。我并不关心这种或那种现象,也不关心这种或那种元素的光谱。我想了解上帝的想法,其他都是细枝末节。”

这一段也相当奇怪 ...
晓雨 发表于 2012-2-18 11:5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2: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雨 于 2012-2-18 12:56 编辑

更为可悲的是:科学成为某些人心中的上帝。而这类人又自封为科学的执法者。可以以科学的名誉对他人及事物作出裁定。动辄则以科学法官的形式给别人戴上"反科学""伪科学"的牌子。着实厉害得紧!可他们往往忘了"最科学的科学"却不能科学的选择自个儿的父母家庭及子女的性格。也不能科学的选择自个儿的性格,荣辱兴衰等等。(也就是常人讲的运气)。甚至不能选择"永远健康"及寿命。因此,罔顾这一严峻的事实。是谁的悲哀?{:soso_e11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3: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因斯坦的“上帝”是斯宾诺莎的“上帝”,跟基*督教的上帝除了名称相同以外,没有多少共同点。


雪狼 发表于 2012-2-18 12:42
爱因斯坦也经死了,叫做死无对证。因此活人可以按自个儿的爱好把爱因斯坦的"上帝整成"园的"或者"方的"{:soso_e12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3: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12# 朝千里
基本同意。
补充一点: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就是要发现客观规律,以便人们掌握利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3: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你正在这么做,哈哈。

爱因斯坦也经死了,叫做死无对证。因此活人可以按自个儿的爱好把爱因斯坦的"上帝整成"园的"或者"方的"{:soso_e121:}
晓雨 发表于 2012-2-18 13:02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3: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江教授的這篇視頻講座早以前就看過,如今再讀其文字又是一次更新的學習。江教授確實令人尊敬與敬佩的。


所謂客觀反映實際,其實也是在一個個體或個體團隊組群之下所倡導出一個積極的主觀意願,而這個最終的主觀意願可是一個尤為重要的倡導因素!因此那些所謂客觀上歷史文獻所遺留的“認證”都將其在當前個體主觀意識中完全可以被質疑的,用不著氾濫於前人的定義而定義。科學只有在知識的大載體中求得發展與更新,沒有哪一類的文化生活與方式不在知識的“海洋”中加以提煉而被認知的。過去我們用被科學倡導的鋁製品以公用炊具的,如今卻發現鋁製品中有一種物質可使人的大腦停滯思考,易得老年癡呆病症。如今卻提倡不銹鋼的製品為公用炊具。這就是科學在知識的更迭中反映在文化生活中達到了生活方式的發展與進步。


人類總是在自然的客觀現實中以主觀的態度發現著具有持續性的知識。吉=發現;發現就是認證!


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3: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雨 于 2012-2-18 13:55 编辑
是啊,你正在这么做,哈哈。


雪狼 发表于 2012-2-18 13:33
对的,爱因斯坦的上帝,仆只能以此字句在网上搜得出结论看來不用解釋了吧。反之你硬要说爱因斯坦的上帝不是什么什么?谁在捏呢?不消注名了吧。{:soso_e120:}

"愛因斯坦的“上帝”是斯賓諾莎的“上帝”,跟基*督教的上帝除了名稱相同以外,沒有多少共同點。"看看这段吧。又是"名称相同"。又是"沒多少共同点'"。捏得还挺园的。{:soso_e12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4: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通俗易懂的观点,很好。这篇文字包含了科学的应用、科学的结论、对科学的态度进行阐述的逻辑。所以前面各位的见解基本上都是在此基础上各人的分别认识,没有与本文产生矛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唐启正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2-18 16: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老祖宗利害相依的观念——任何有利的东西,必然有害;任何有害的东西也必然有利。
关键是——人们如何认识与运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18: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朝兄的跟帖比主帖的论述更为全面和系统,对于科学这种属于形下器物文明的东西,其评判恰如其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9: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朝兄的跟帖比主帖的论述更为全面和系统,对于科学这种属于形下器物文明的东西,其评判恰如其分。
中华之本体 发表于 2012-2-18 18:26


本体兄过奖了。

如此科学

科学只讲真伪不讲善恶,
讲真伪时只重证据不重事实,
取证据时只凭方法不凭良心,
用方法时只问功利不问道义,
求利益时只顾眼前不顾长远,
眼前利益只谋局部不谋全局,
局部利益只看表面不看里面,
看表面时只计速度,不计后果。

结果:自取速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1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体兄过奖了。

如此科学

科学只讲真伪不讲善恶,
讲真伪时只重证据不重事实,
取证据时只凭方法不凭良心,
用方法时只问功利不问道义,
求利益时只顾眼前不顾长远,
眼前利益只谋局部不谋全局,
局 ...
朝千里 发表于 2012-2-18 19:34


朝兄说得好。
美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罗蒂说,在现代,科学家取代了中世纪的牧师,而成为真理的代言人,而其实任何一个行当都无权垄断真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20: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科学

科学只讲真伪不讲善恶,
讲真伪时只重证据不重事实,
取证据时只凭方法不凭良心,
用方法时只问功利不问道义,
求利益时只顾眼前不顾长远,
眼前利益只谋局部不谋全局,
局部利益只看表面不看里面,
看表面时只计速度,不计后果。

结果:自取速亡! 朝千里 发表于 2012-2-18 19:34

除了第一句,其他都有问题。
1证据就是事实;
2科学本身不谈良心,只论对错,就是只论是否符合实际。这是谈良心的基础。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还在侈谈良心,不是可笑?
3功利更不是科学所有,而是用科学的人所追求;
4眼前和长远更不是科学所能决定的;
5局部和全局都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6什么是表面?什么是里面?关键要看能否正确解决问题;
7科学不考虑速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只有为达某种目的者才需要利用科学提高速度。
所以,科学本身没错,错的是不正确理解科学、不正确使用科学的人。
所以,如果科学灭亡,也是这些人滥解滥用的结果。跟科学无关。
正如有人吃饭被撑死一样,实在是吃饭人自身的问题,与饭本身无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21: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本身是纯粹的,不存在误导谁的问题。
虽然科学中会有一些有待发展的方面,有待更新的认识,但不能说原有的认识就是错误,就在误导。
实在说,讲这话的人缺少点科学素养,以及对科学应有的尊重。
如果非要说误导,那就是别有目的利用科学的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22: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本夷人 于 2012-2-19 00:05 编辑

科学的译名有很大问题,应该译成”实证“,对立方是瞎猜。所有思想观点都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任何宗教都致力于灵验、复活、见鬼等实证方法来证明自己,能重复证明的是科学,不能重复证明的是邪教,拒绝证明的是疯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