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38|回复: 11

[原创] 作用与反作用 太极图的一种科学诠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2 20: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都西南几十公里处有个小城,叫彭山。彭山虽小,但境内的彭祖山却闻名遐迩,其缘故是因为此山为彭祖的墓地。据传,彭祖养生有术,导引、膳食、房中为其三大不传之秘。由此每年吸引着如潮涌动的观瞻者、朝拜者。
这里不谈彭祖养生术,专说此山的一大奇特——立体太极图,以及与此相关的一条科学原理——作用与反作用原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6 09: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教兄此文颇引人眼球,况其原创文章尤为珍贵。史传800岁彭祖古今闻名,而墓地留存,于后人自是惊奇不已。惜文中最后一段论彭山的一大奇特——立体太极图,怎么再无下文。是否“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6 12: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彭祖因封于彭城而以彭为氏。彭城本指今日江苏徐州。成都近旁之彭祖山显然当是后人附会出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6 18: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2# 古越中兴
抱歉!因故有失连续。
不过本意不在评论太极图,更不敢妄测彭祖,只是去彭山时留下了好奇:立体太极图(我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说)以及一点联想。
谢谢提醒。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6 18: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此,专门上了一下百度。以下是“百度百科 彭祖”条的说法:
1彭祖“晚年定居犍为郡武谋(今四川彭山县东),病故后葬于此,碑撰“商大贤墓”,今四川彭山县东不远处有彭祖祠”。
2彭祖墓  
关于彭祖的墓葬地,计有江苏徐州(古称彭城)、浙江临安八百里、河南鄢陵、陕西宜君县彭镇彭村、 四川彭山县、山东临清等地六处彭祖墓。彭山县的专家认为,通常认为彭祖墓葬地在四川彭山县彭祖山,至今仍存的彭祖墓,历史悠久,香火不断,其他地方的彭祖墓可能是衣冠墓。此外,福建(武夷山)、甘肃天水)、浙江孝丰广苕乡等地也有彭祖墓遗迹。

   彭山县彭祖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4 16: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教兄,下文怎么没有论述呢,后来成了探讨彭祖墓地所在了,名人到了对当时当地有利时都会争的,到了不利时却可能弃之唯恐不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20: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6# 扬华小子
最近工作很忙,北京都跑了几趟,也就无暇顾及其他了。
这篇肯定要续完,待有点空闲,有点心情再续。不过文笔粗俗,可能有碍雅士之眼。
实在讲,对历史人文,本无意于真假之争。对我来说,只要有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收获,都可以认为是真的。就是说,真假取决于道德价值取向与结论,事实如何倒不太重要,哪怕是编的故事。
所以也就没有考虑彭祖墓的真假问题,有人提出,只有忙不迭地上百度搜索。不知专家如何看待,但在公众眼里,尤其是在比较外行的公众眼里,百度百科还是有一定权威性的。
至于说正反两面的名人效应,应该是人之常情。这是否也说明与真假问题相比,人们更注重名人的道德价值取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3 11: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接1L。
在成都多年,早就听说过彭祖山,促使成行的是在看到一则报道(或是广告)之后。该报道说彭祖山的彭祖墓是点在太极图阳鱼的鱼眼上。寻龙点穴的系统理论大概到了唐朝的杨筠松才有所成,彭祖墓穴点得恰到好处,不能不令人惊奇,令人赞叹。但到了山上只看到彭祖墓,却怎么也找不到与之相关的太极图。太极图,俗称阴阳鱼,在一圆内绘制的大小相同的阴阳鱼形图,阴阳鱼头处各具异性鱼眼(有的图形没有鱼眼),阴阳鱼之间以“S”形分界。
接触八卦与太极图有二十多年了,看到的大同小异的各种太极图形应当不下十种,却看不出彭祖墓地具太极图形。询问了工作人员才知道,这里的太极图是立体太极图,也可以说是天然太极图,即,两山环抱,一山自低至高,同一起点处的另一山由高向低。这一解释觉得还有点靠谱,只是这种构型估计要在直升机上才能拍下。
为什么看不出彭祖墓的太极图形?也许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头脑太局限了,太狭隘了,只限定在平面范围,只限定在圆形范围,这就难以有所突破。
也许,太极图的平面图只是三维甚至多*维空间的投影,圆形只是在反映某种状态,比如圆*满,的象征。当然这不排除太极图本具的平面价值以及多方面的研究成果。
如此,自然与科学的许多现象、原理就可能诠释太极图了。比如,力学中有一条作用与反作用原理,或称牛顿第三定律,说的是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力学规律是科学的基本规律,也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太极图也是自然界普遍规律的反映,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事实上,如果顺着太极图的侧面看过去,太极图的“S”形分界线就是一条直线,甚至整个圆形也是一条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太极图形中也得到完全的反映。
有了科学诠释,就可以进一步诠释自然现象。只是这里应该在提法上稍作调整,解释自然界也不一定是定量分析,往往可能是定性分析。自然界的事物总是成对出现,不仅包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不同事物,而且包含性质不同、形状相异、色声香味触各具特色的方方面面,所有这些都是统一的、一体的、都在同一个大圆*满之中。
这可能就是古人留下的太极图的意义,也是古人以图像的形式传给后人的价值,或价值之一。

附:今天是端午。端者,正也;午者,马也,马,龙也。正龙之时也。地理上,天然太极有二龙捧圣之象。彭祖理当受之。
谨以此篇献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4 22: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顺着太极图的侧面看过去,太极图的“S”形分界线就是一条直线,甚至整个圆形也是一条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太极图形中也得到完全的反映。

太极图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并不局限于从数学角度来解释,但若从线条角度侧面看,则s线与圆的边线重合,太极图没有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4 23: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篇旨在探讨以科学解释太极图的可能性。
所以,以下的说法,
太极图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并不局限于从数学角度来解释,但若从线条角度侧面看,则s线与圆的边线重合,太极图没有了。金花一族 发表于 2012-6-24 22:18

就未必确切。
1太极图当然是客观事物,关键是什么样的客观事物,这不是仅仅知道了“客观”二字就能了事的。或者说,这里在谈科学,而非哲学。
2本篇没谈数学。严格说,数学并不算实证科学。
3从正面看也好,从侧面看也罢,无非是认识角度而已。侧面看没有了,正面看还在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5 00: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商榷如下:

两个概念:
    1、思维对世界的反映,太极图是思维对世界认识的抽象(认识论的基本内容),所以,这种抽象可以复原到任何事物中去(复原的正确程度是另一回事),因此而言,太极图并不是确切的代表着某一类型的演变,它囊含了万事万物。
    2、太极图只是太极图,就是一种图式的存在状态,体现在各种载体(纸张、图书、任何绘制它的地方例如用木棍在地表上绘画它、现在的网络屏幕、电视等)之中,就是一种客观又简单的存在物,它的存在如同一块石头,如同流动的水,只是在那里存在着而已,等待着人们去认识、去发现的物质类型。
    从这个角度说,“关键是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就是指用什么形式去认识它,那么科学认识的可能也是很应该探讨的,数学作为科学的一种类型,我虽然知之不多,却也从最简单的直观状态说出s线与圆的边线重合的事实,想必没有违背“科学”的认识途径,况且我说:并不局限于从数学角度来解释,这样就是赞同了你的观点之一部分。
    本文没谈数学,却在文中运用了数学上的线条之类作为议论之证明,我不知道依照你的意思究竟怎样的科学才算是科学,若说数学不算实证科学(表面上看可能是关于逻辑的吧),想必只有实证科学才能来探讨太极图,那么就不要在文中提及关于数学概念的文字,以免落入数学的圈套。
    既然是科学的探讨,你说侧面的现象,我只是进一步说一说侧面的启示,在以上文字里,尚且不存在关于正面此种类型的存在,因而不言。也就是说,从你的科学角度来看的话,关于侧面的科学性已经完全被解释了,基本上被排除认识之门了。人们只需要观看正面即可,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反面、斜面之类的现象,还是等你说出来之后大家再去琢磨吧,免得大家关注正面“有着的”太极图的时候,你再说“正面见不到此种现象,斜面看还有嘛,你为什么不琢磨斜面呢”,因此只能说“在你说了之后,我们才能去说,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与你保持一致,你说侧面的时候,我们谈侧面(即便跟着你谈侧面也已经跟不上你变化视线的脚步了),你说正面的时候,我们谈正面,我们,不能越你这个雷池一步,因为,‘侧面看没有了,正面看还在嘛’为什么一定要揪着侧面的这个现象呢?侧面的这个现象原来是对于探讨太极图科学解释没有意义的——当然了,既然没有意义,正文中所提到的侧面现象也就可以理解为一种娱乐文字——所谓科学的探讨,原来只有一种认识角度:关于正面的(“无非是认识的角度而已”)。”
    以科学解释太极图的可能性,大约就是以上内容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22: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干嘛非要弄个长篇?
1所说“太极图是思维对世界认识的抽象”,有什么根据?为什么太极图就不能是实实在在的世界?与其说是抽象的认识,为什么就不能说是亲眼目睹的现象?
2不是人们抽象地认识世界,而是世界的方方面面就是大致相当的,认识其一,则可逐类旁通。所以认识要从最简单的入手,刚好太极图就具有这种特征。认识了太极图,认识其他就是依样画瓢的事了。
3我又返回去看了一下,确实没举数学的例子,只是以“力学中有一条作用与反作用原理,或称牛顿第三定律”为例,这也与标题呼应。当然,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很大程度就在于应用了数学,力学也不例外。
4侧面看太极图是为了强调互反力的共线,因而是平衡的。这既是另一角度的思考,也是一种抽象认识。这种认识是否更全面,是否更有助于认识太极图,现时代的人们可能都不一定清楚。对这种正常而又看似简单的认识方法大发议论,实在有点出乎意料。
5用科学解释太极图,本篇只是尝试,而且只是如标题所说的“一种”尝试,目的在于使各行各业的有共识者、有爱好者都能投入到传统与科学相结合的研究中。如果认为科学就这么简单,就这么黔驴技穷,那只能说对几百年来科学带给世界的变化熟视无睹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