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04|回复: 1

[民族音乐] <转帖>古乐器与个性女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5 12: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琵琶——幽而不怨的女子
  琵琶是一种拔奏弦鸣乐器,原称“批把”,因弹奏方式而得名。公元四世纪,一种有着半梨形音箱、曲项、四弦或五弦、四个相(品柱)的琵琶自西域传入内地。从白居易的不朽名诗《琵琶行》足见琵琶在唐宋时期相当盛行。“琵琶”二字,在中国古代是摹拟演奏手法的形声字,右手向前弹出曰“琵”,向后弹进曰“琶”,是弹奏时的两个基本手法。凡是抱在怀中的、用这两个手法弹奏的乐器,在早期都称为“琵琶”。
  琵琶素有“民乐之王”的美誉。之于女子这必然是大气的。外有倾国倾城之貌,内具兰心慧质之资。无论是细腻如水的《汉宫秋月》,还是刀光剑影的《十面埋伏》,都让人怦然心动。至于反弹琵琶的乐伎飞天,名满天下的《琵琶行》更是把琵琶与女子都演绎得完美无瑕。
  如琵琶一样的女子不是没有苦痛,她们把苦吞进心里,然后再绽放出来,这是另一种美丽,美得惊心,美得无畏。于是柔情与哀怨,豪情与雄健,都在这琵琶的呕哑嘲哳声里灰飞烟灭了。
  琵琶一样的女子王昭君是一个。
  
  扬琴——平而不淡的女子
  扬琴又叫杨琴,属外来乐器,打击弦鸣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刚柔并济;但个性又不是很强,因此容易与其他乐器融合。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
  扬琴不会有浓墨重彩的个性,也没有高山流水的气势,但它可以很平静地安于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流俗,不喧闹。之于女孩子,这样的恬淡,与世无争,在这样浮躁的世上已经少了。她有自己完整的处世态度,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很张扬自己的个性。如荷花般淡然,如清茶般芳醇,初看会觉得淡,细品方知其中味。
  大概歌手叶蓓是扬琴一样平而不淡的女子吧,因为远远观去,听着她的歌感觉如此。不知生活里的她是什么样的呢。
  
  古筝——柔而不弱的女子
  古筝,弦乐器,木制长形。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现发展到二十五根。
  “筝”在现代汉语里只有两解,一是古筝,一是风筝。前者清灵,后者轻盈。但在这涓柔之中,又都有铮铮铁骨,竹的骨做支撑。由此想到的女子该是柔而不弱的。初识如春风拂柳,以为玲珑心多愁善感的背后是一片荒凉的。可是暴风雨来了,她才把柔韧的一面展现给世人。
  古筝一样的女子古来就很多,但最让我心仪的是人淡如菊的易安居士李清照。有过“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婉约羞涩,也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孤寂悲凉。明诚逝,玉瓶案,国破家亡,词人笔下的点点愁绪支撑着她坚强地走完了人生路。虽无力改变命运的驱使,但始终不放弃,不妥协。如古筝一曲,曲罢,韵悠悠。
  
  古琴——含而不露的女子
  古琴属拔奏弦鸣乐器,是中国古老的拔弦乐器,亦称瑶琴,玉琴。现代称为七弦琴。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文人,如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都以弹古琴著称。传闻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悠然操琴智退司马懿十万大军的故事。“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空城计”的悠然,故事给了古琴一种雍容,一种大气,一种不与时不与人斤斤计较的从容气魄。琴音袅袅,平和之中赋予人天地灵气,与万物相融,与自然相生,不急躁功利,这于琴于人都是一种境界。与古琴一样的女子是有才华而不轻易外露的,也是美丽,但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需要你细细品,慢慢嚼,才可领略。含而不露不是城府深,而是一种处世原则,入世智慧。这样的女子有《咏絮》才退百万兵的谢道蕴算一个,那个一心归汉的蔡文姬也算一个。她们貌不抵四大美人,才不抵易安居士,但遇事的气度风范只有古琴可以与之比肩。
  
  埙——有傲骨无傲气的女子古埙,亦称“薰”,泥土加工,中空球型,以火烧制。在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中,埙是最古老的一种,其主要发展阶段在商周,故其音色明显带有商周时代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古朴、浑厚、低沉、沧桑、神秘、哀婉,所以埙特别擅长抒发哀怨之情和制造肃穆、旷古、凄厉的特殊效果,一直以来被视为一种特色乐器。
  在我看来,埙更接近高人隐士,是用来比喻陶潜阮籍刘伶们的,之于女子,仿佛太残酷了点。但生活就是这样残酷的。埙一样的女子是冷艳哀婉的,她拒绝与这个世界合流,但没办法超脱这个尘世。她的脸上带着笑颜,但她的心里是苦的。她的心事是最幽暗的夜空,从来不曾让人看见。如泣如诉的人生也是人生。埙一样空谷幽情也只能聊以自*慰罢了。
  这样的女子苏小小算一个,她是阮籍的知音,但名妓也只是名妓而已,偌大的世间,她的心灵没个归处。只能空怀一份才情,抒千古哀情。她的心里有一份傲骨,但这在世俗面前是不值一提的。极度的自尊下掩盖的是一颗无比自卑的心。
  附:李贺诗《题苏小小》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久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二胡——一片柔情无所依的女子
  二胡为我国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拉弦。据说二胡在人们最熟悉的民族乐器中二胡排第一位。二胡这个名称,在南方是专指独奏用或在国乐队用的一种,北方人称为“南胡”。由于全国各地不同的习惯,也有称为“二弦”、“嗡子”和“胡胡”的,名称虽多,实际上都是同一种乐器。
  二胡音色优美、表现力强,既能演奏柔和、流畅的曲调,也能演奏跳跃有力的旋律,音色刚柔多变。由于流传和使用的地区不同,演奏法基本一样,但都具有不同的演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二胡在国乐团中是主要的旋律乐器,既用之于独奏,也适于合奏或伴奏。在民间戏曲的多种戏种中均为重要的伴奏乐器。二胡的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厚实,具有温婉细腻缠绵的抒情效果。尤其是低音区浑厚扎实、沉着有力,适宜于演奏低回的旋律。
  之于女子,这便是一种寂寞,是心有婉转缠绵而又无所依无处诉的冷寂。由此想到一生写断肠诗的朱淑真,“独自凭栏无个事,水风凉处读残书。”通诗文,工书画,晓音律,冰雪一样的女子,到头来嫁与俗吏,那份悲凉正如这二胡之音,温婉缠绵,无依无靠。夜深人静时,一点点浮上心头的是无法排遗的惆怅。如果说李清照的悲苦是在享受幸福后的相思,那么朱淑真的断肠就是一片柔情所依的寂寞。
  箫——清虚与淡远的女子
  原称“洞箫”,现简称“箫”。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萧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的音低沉、哀婉,有很强的穿透力和震撼力。特别是弱奏时的余音,给人袅袅不绝、如泣如诉之感。最适于表现人物内心抑郁缠绵的感情。
  我国古代文化,无一不受道家的影响,清虚淡远正是道家所推崇的最高精神境界。照字面上理解,清是清静无为的意思,虚是虚无缥缈,具有一定的浪漫想象的色彩。淡是淡泊、清心寡欲,将酒色财气置身度外的意思。远是远离尘世、超凡脱俗、隐居山林、情寄山水而悠恬处得的意思。因此清虚淡远即构成了我国古典音乐的最大特色,同时也渗透到箫曲中,对箫的演奏风格起到重大影响。而低徊委婉的箫音则更能表达人们的悲欢离合,分别时的凄楚,如泣如诉。
  用“箫声咽”描写伤别,寄托思情,可谓“箫声轻,情义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伤别意境。雨夜听箫也是中国文人感伤的一种意境。在姜白石自度曲《杏花天影》一曲中,由于连续六度上行音调,使箫声充满了一种清淡高远的幻想气质,在秀丽清幽中透出非常清新鲜亮的感觉。与笛相比,箫是多愁善感而又积于内心的。而笛是疏朗明亮些的。
  清虚与淡远的箫性比起女子来,自然是那些落入凡尘,而又不为名利所累的女子。有才情,有理想,只因为无人赏识,空负了青春。所以我更愿意把箫比成诗词歌赋无所不通的唐代女子薛涛。薛涛落入风尘,却不自弃,高洁自爱,淡泊自处。
  薛涛晚年出家当了一名女道士,住在成都碧鸡坊,独居在自建的“吟诗楼”上,一人伴着一盏孤灯,度过了她凄凉、寂寞的晚年。这亦如箫的孤独,也如箫的清音雅韵,一个人的相守。
  
  唢呐——亦喜亦怒的爽朗女子
  唢呐,古又称琐嘹,苏尔奈.原是波斯乐器,明正德时已有此器,那时称之“唆哪”,先为军中之乐,后入民间。明王圻《三才图会》(607)即有“‘唢奈’其制如喇叭……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唢呐音量大,音色明亮、粗犷,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和兴奋欢快的情趣。大多用于民间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常与打击乐配合使用。
  唢呐是个性张扬的北方女子,爱就死去活来,痛就无遮无挡。爱痛之间,都是一腔柔情,都是一片冰心。这样色彩浓烈的女子在封建社会是不多见的。如唢呐的女子应该是卓文君。爱就义无反顾,宁可去私奔,宁可当街沽酒。有了大才子司马相如的倾心,也算是爱得其所。但是爱过了,也就淡成了一壶酒,当那封无情的书信传来时,怎么样的肝肠寸断呢?可还是个性使然,一封百转千回的信,重又赢得了生活的眷顾。如唢呐一样的女子,不孤芳自赏,不清高标世,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久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2 18: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乐器之奏是个性女子之写照,但并非才艺之全部,比如古琴曲《高山流水》谈出了古贤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故事;唢呐之豪瀚粗犷,是草原马背勇士的身影之凯歌;等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