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94|回复: 6

[品读经典] 说“孝” 之 “三年无改父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6 00: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儒家孝道最常见的误解之一就是认为儒家是强调沿袭旧制的,最常用来举例的一句话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所以一些人把沿袭旧制与传承儒学等同起来,似乎不沿袭旧制了,那就是抛弃儒学,就是不尊孔子,其实这不过是守旧的借口罢了,孔子并不主张守旧。下面请随我来辨析一下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论语》中阐述“无改父之道”的地方一共有三处:
《论语·学而》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里仁》 -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子张》 -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其中《里仁》属于《学而》中一部分的重出,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从学而中那句话来看,似乎确实是主张沿袭旧制的,但是这却和孔子的很多主张相矛盾。
比如,常被作为上古圣人而举出的“舜”,他的父亲不但非常不成器,而且屡次想害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如果儒家真的主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那么舜岂不是成了反面典型吗?
再比如,作为孔门十哲之一的仲弓(冉雍)以德行见长,而且孔子还夸仲弓说“雍也,可使南面”(仲弓这个人,很适合做官),但是仲弓的父亲则很差,《史记》中记载:“仲弓父,贱人”。显然,仲弓也没有三年无改父之道,甚至在其父生前就已经改了父之道。
就算是孔子自己,其父是武士,如果按照这句话来揪,那孔子自己变成了文人,不也是改了父之道吗?可见,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我们知道,每一句话都有它的具体语境,但由于《论语》的体裁特点,所以很多语境都消失了,这也是《论语》出现各种各样解释的原因所在。幸运的是,《论语·子张》中的这句话给出了语境的一些端倪:孟庄子之孝,所以,这句话很可能是针对孟庄子说的,而不是一种普适的原则,那么我们来看孟庄子的父亲是谁:
孟庄子的父亲是孟献子,名声很不错。他的具体事迹很多都湮没了,不过仍有一星半点的记载,在维基中是这样描述他的:
前599年,周定王派刘康公出使鲁国,向鲁国的卿大夫分派礼物。季文子和孟献子很俭朴,而叔孙宣伯和公孙归父却很奢侈。他多次到周朝京师洛邑和晋国。前575年,叔孙宣伯与鲁成公的母亲穆姜私通,想要除掉季文子和孟献子而夺取他们的家产。穆姜要求鲁成公驱逐季文子和孟献子,鲁成公正在参加鄢陵之战。最后结果叔孙宣伯被驱逐,其弟叔孙豹回国嗣位。
前572年,孟献子帮助宋国华元,讨伐鱼石。第二年,与晋国建虎牢关控制郑国。前568年,接待吴国来使。前563年,攻打逼阳,叔梁纥力擎城门,孟献子说他“《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鲁襄公十九年(前554年)八月丙辰,仲孙蔑去世。

可见,孟献子一方面非常简朴,另一方面在内政上又很有成就。这样的一个人,让孟庄子在三年内先延续他的政策和臣属,不是理所当然的吗?而且这样做对老百姓不是也更加有利吗?用句古代的话说这叫“无为而无不为”,用句现代的话说,这就叫“不折腾”。
所以,不要把这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当作因循守旧的挡箭牌,它只是在特定场景下的一句议论而已,放在别的场景下就未必正确了,别忘了同样是孔子说过的一句话叫做“与时偕行”,诚哉斯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6 12: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朱熹注解:行,去声。○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父没,然后其行可见。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以下是 南怀瑾《论语别裁》关于这一段的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讲到这里,我们要向前辈的某些儒者、理学家、读书人告个罪了,他们的解释,又是错误的。他们说看一个人,他父母还在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时候看他的行为,三年当中,没有改变他父母所走的路线,这个人就叫作孝子了。问题来了,假使父母行为不端,以窃盗为生,儿子不想当小偷,有反感,可是为了孝道,就不能不当三年小偷去。这样,问题不就来了?如果遇到坏人的话,明明知道错,可推说:“孔子说的呀!圣人说的呀!为了作孝子,也只好做错三年呀!”这叫圣人吗?照这样讲,我就叫它是老鼠生儿的孝道哲学。为什么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通吗?不通!这些问题,都出在过去的误解。当然,宋儒并不一定完全错,但像这种错的地方,我们要注意。所以古人说,读书要顶门上另有一只眼。中国宗教里有的神像,多一只眼睛,名为智慧眼。我们要用宗教家所谓的智慧之眼去看,就很容易了解了。
孔子说,看一个人是否孝顺,他的父亲在的时候,看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以后,看他的品行:能够三年不改变父亲行为处事的思想及方法,这样就可以说他孝。

   网友解读:这是孔子维护周礼及“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思想观念的体现。在当时的春秋战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思想混乱时期,有助于维护被破坏的统治秩序及社会风气。但是从历史上来讲这在当时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与法家的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观是相悖的。
   现在看来,他提倡的孝道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愚孝思想的表现,不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楼主的理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些人把沿袭旧制与传承儒学等同起来,似乎不沿袭旧制了,那就是抛弃儒学,就是不尊孔子,其实这不过是守旧的借口罢了,孔子并不主张守旧。不要把这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当作因循守旧的挡箭牌,它只是在特定场景下的一句议论而已,放在别的场景下就未必正确了,别忘了同样是孔子说过的一句话叫做“与时偕行”,诚哉斯言!

我只想弱弱的问一句,如果“与时偕行”又不符合时代潮流了是不是儒家又来个新的解读呢?
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6 17: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与时偕行本意就是积极适应时代潮流,何谈不符合时代潮流了呢?既然是与时偕行,自然要积极适应变革。
南怀瑾所表达的意思和我所说非常相似,至于你的网友解读部分,那正是对儒学的误解啊。你当然可以赞同网友的解读,但是我看不出其中有什么有价值的内容,也看不到什么坚实的论据和论证。最起码中国夏商两代是否奴隶社会,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质疑,不妨搜搜看。而到了西周,即使最保守的学者都得承认那是封建社会,何谈复辟奴隶社会呢?孔子很少提及夏商两代的贤者,其最推崇的尧舜,是原始共*产主义时期的首领,而周文王周武王是封建社会的首领,唯一和你所认为的奴隶社会沾边的是大禹,但是大禹在生前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只是晚年开创了家天下传统罢了,既然连毛晚年的大错都不影响对他早年贡献的评价,那为什么大禹就要例外呢?如果你可以以他夸赞大禹证明孔子想复辟奴隶制度,那么我也可以用同样的逻辑证明孔子具有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可见你的证据和论证是荒谬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6 18: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是想知道对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到底要怎样理解?我们在写文章引用论据的时候是以你的为准?还是南怀瑾的为准?还是朱熹注解为准?或者自己随便作个解释?呵呵
儒家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6 22: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可没说我这是标准答案啊,你文章怎么写我管不着,我这只是“品读经典”,你觉得有理就引用,觉得没理就忘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7 11: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观点,一般是引用我们个人认为正确的观点,就算别人认为是错的,你认为是对的,你都可以引用,这是引用的基本原则。

当然,你过你要说服别人认为你的是对的,那么你也要确保你的引用的观点是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7 12: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论语》最大的缺陷在于论语只是断章取义的语录,而没有字句的出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