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知北游

[小说故事] 烂煮东周3:春秋小霸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08: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考叔之死
公元前712年(周桓王八年,《春秋》鲁隐公十一年),即郑庄公三十二年夏天,郑庄公和鲁隐公在郑国的时来(一作“郲”,在今天的河南荥阳)会面,商量讨伐许国的事情,因为当初郑庄公讨伐宋国许国也不肯参与,这次郑庄公就要打着王命的旗号去讨伐它,罪名是不给周天子纳贡。其实这都是托辞,郑庄公早就对这个邻近的小国垂涎三次了,反复计划想吞并它,但一直找不到借口,这次好了,有了借口,还有齐、鲁二国的帮忙,觉得自己的目的就要实现了。
鲁隐公提出来最好还是拉上齐国,这样声势大,郑庄公同意了,又派出使者去齐,齐僖公也同意伐许。
郑庄公很高兴,回到国内,于五月甲辰这天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选择黄道吉日,并祭告于大宫(郑国的宗庙),聚集诸将于教军场。
原来那面“蝥弧”大旗破旧了,郑庄公让重新制了一面,仍然建于大辂车之上,用铜链子锁住。这面大旗以锦缎制成,方一丈二尺,缀金铃二十四个,旗上绣‘奉天讨罪’四大字,旗竿长三丈三尺,非常沉重。
庄公传令:“有能手执大旗步履如常者,拜为先锋,并把这辂车赐给他。”
话音刚落,班中走出一人,虎背熊腰,身披重铠,外罩紫袍,生得黑面虬须,浓眉大眼,乃是大夫瑕叔盈。
瑕叔盈上前施礼:“臣能执之,请君上上眼。”
说完来到大车前,只手拔起旗竿,紧紧握定。上前三步,退后三步,仍竖立车中,略不气喘,在场军士一齐喝采:“瑕叔盈牛叉!”
瑕叔盈很得意,大叫:“御人何在?为我驾车!”
郑庄公刚要发话,班中又走出一人,头带雉冠,绿锦抹额,身穿绊袍犀甲,大声喊道:“举着旗走两步不算稀罕,看微臣舞给君上看。”众人一看,是大夫颖考叔。
“啊,好,开始你的表演!”
只见颍考叔左手撩衣,将右手打开锁链,从背后倒拔大旗,踊身一跳,把旗竿拔起,左手搭住,顺势打个转身,将右手托起,先耍了个“背花”,然后“风扫落叶”、“乌龙翻浪”一路舞开,左旋右转,上下翻飞,如耍长枪一般,呼呼作响,那面旗卷而复舒,舒而复卷,上面的金铃哗啷啷响声不绝,再加上两个“高抛承接”、“珍珠卷帘”之类的高难动作,在场的将士喝彩声轰然雷动:
“好啊——!酷毙了!”
“颍考叔原来打过把式卖过艺啊!”
“达人啊,可以上春晚了!”
“赶快扔钱支持!”
噼里啪啦、叮呤当啷……
庄公大喜:“考叔的技艺打动了我,我给你yes!当受此车为先锋!”
“多谢君上恩赐!”考叔大声谢恩。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2銀子 +40 功勛 +10 收起 理由
佛学国学 + 10
古越中兴 + 40 秀美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10: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话音未落,班中又走出一员少年将军,面如傅粉,唇若涂朱,生得非常英俊,头带紫缨金冠,身穿织金绿袍,指着考叔大喝道:“你能舞旗,难道我不会舞吗?这车且留下!”大踏步上前。
考叔见他来势凶猛,就大叫一声:“君上已经赐车与我,岂能相让!”
说着,就一手把着旗竿,一手挟着车辕,飞也似地往教军场外跑。
那少年将军大怒:“岂有此理,竟然抢车而走,怎能饶你!”
伸手在兵器架上拔出一支长戟,提着就来追赶,一口气追到大路,颍考叔已经跑远了,把那少年气得破口大骂:“颍考叔,你目中无人,竟然藐视我,你等着吧!”
郑庄公一看不好,急忙命大夫公孙获传话解劝。
那少年将军是谁?乃是公族大夫,名唤公孙阏,字子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帅哥,后来成了美男子的代称,如《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意思是没遇见美男子,却遇到一个狂浪的小子。孟子说“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意思是不知道子都的漂亮的,就是没长眼睛的瞎子。《水浒传》里大名府五虎将中有个路宾,因为长得帅,所以绰号“小子都”,也是取自这个典故。
公孙阏和郑庄公有断袖之爱,甚为受宠,所以平日比较骄横,而且的确也有勇力,十分强悍,因为他和郑庄公有那么回事儿,颍考叔看不起这个搞基玩玻璃的,两个人很不对付,考叔看他来抢车,自然不想给,故挟车而走。把公孙阏气疯了,回到教军场,仍然怒气不息,恨透了颍考叔。
郑庄公夸奖他:“爱卿也是勇冠三军。可二虎不得相斗,不要争了,寡人自有处理。”
庄公下令:另外挑选两辆上好的车马,一辆赐公孙阏,一辆赐给赐瑕叔盈,两个各各谢恩而散。
——以上采用了《列国志》的描写,是为了生动好看,《左传》里对此事的说法比较简单:“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於大宫。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辀(zhōu,即车辕)以走,子都拔棘(戟)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俗话说,得罪一万个君子也不能得罪一个小人,而颍考叔得罪的恰恰是一个小人,于是埋下了祸根。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5 收起 理由
般若 + 5 甚是期待,但又不期望考叔这么早落幕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1: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七月朔日,庄公留祭仲和世子忽守国,亲自统帅大军向许国进发,数天之后,郑、齐、鲁三国*军队就在许国城外汇合了。
三君相见叙礼,让齐侯居中,鲁侯居右,郑伯居左。郑庄公以东道主的身份下令大排筵席,就算给齐、鲁二君接风。
齐僖公说:“这次伐许,必须得先搞个讨伐檄文,让诸侯知道为啥要伐许,别最后落个师出无名。”
“嗯,对对,齐侯言之有理。”郑庄公说:“那就让史官赶快起草……”
“呵呵,不必了,寡人这里准备好了。”齐僖公从袖子里抽出一卷帛书递给郑庄公和鲁隐公看,帛书中历数许男不供职贡之罪,今奉王命来讨,故传檄天下得知。
鲁、郑二君一齐拱手说:“果然好文章,说得很到位。咱们必须如此,师出方为有名。”于是,三人约定来日庚辰,协力攻城,先遣人将讨檄射进城去。
庚辰这天一大早,三国*军队吹角击鼓,呼啦一下把许国都城包围起来。
许国在今天的许昌,是太岳(一说是四岳)之后,想当初太岳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姜姓,吕氏,其后被分封了四个国家,就是齐、申、吕、许。
许国在周武王时期被封为异姓诸侯之一,爵位是最低的一等男爵,所以古书上称许国的君主为“许男”。许国建国很早可地方不大,国都也很小,被三国兵车密密扎扎地围得水泄不漏,然后就在外面挑战。可是许国接到讨伐檄文已经先吓麻爪了,哪里有那个胆子和力量出来对阵?一只老鼠和三头狮子对抗,那是不想活了。
这时候许国的国君是许庄公,名弗。上次郑国传命让他参加伐宋,他觉得这事儿和自己不相干,也不想去出那个风头,拒绝了,没想到郑庄公的观点就是非友即敌,结果惹来了大祸。听着外面隐隐传来的战鼓声和喊杀声,许庄公心惊胆战,传令不许出战,只要能固守住城池就老天保佑。
许庄公是个很不错的国君,治国有道,宽厚仁慈,很得民心,群臣也比较拥护,全城军民都武装起来,在许庄公宫门口誓师,愿意拼死固守城池,与国家共存亡。这让许庄公非常感动。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功勛 +6 收起 理由
佛学国学 + 6 守得住还是守不住?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12: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许是个小国,经常受欺负,忧患意识比较强,所以城池虽小却建得高厚坚固,护城河也挖得很深,各种备城门措施都很周全,郑、齐、鲁三国*军队开始攻城,许国*军民全体上城头,拼死防守抵抗。三国一连猛攻了两天,城头上弓箭、弩矢、滚木、礌石、灰瓶、礮子象暴雨般倾泻而下,攻城军队伤亡很多,竟然没把许国攻克——这不仅仅是许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还因为齐、鲁二君原不是这次伐许的主谋,都不想卖力气,不想让自己的人去送死,所以攻击懒洋洋的,并不猛烈;只有郑国将士拼出死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伤亡也最大。
郑庄公急了,下了死命令:“许国这么点小城池都这么难搞,那以后遇到大城怎么办?明天无论如何都要攻破许都,否则各路主将都提头来见!”
到第三天壬午,三国又开始攻城。郑国*军队先攻到了城下,冒着头上纷纷而下的箭矢、木石,把几辆巢车推到了城下,士兵们就爬到巢车上往城头上跳。
颍考叔因为和公孙阏争夺大旗和战车的事儿,弄得有点不大痛快,所以这次一心想争头功。他第一个爬上了巢车,把“蝥弧”大旗挟在左胁下,右手提戈,大吼一声,踊身一跳,登上许国城头。
正在巢车下的公孙阏一直盯着扛着大旗的颍考叔,咬牙切齿,伺机报复。他看到颍考叔第一个爬上了巢车,心想:你*他*妈的夺了大旗和战车,弄了老子难看,这次想夺头功啊?没门儿!就暗暗把弓箭拿在手中;当颍考叔纵身一跳,双脚刚着城头,他在下面开弓就是一箭,也是颍考叔性命当绝,那暗箭飞来,正中后心,大叫一声,连人带旗从城上倒跌下来——可怜这个有名的大孝子和勇将,没死在敌人的刀兵之下,却折在自己人手里。所以公孙阏长得漂亮是不错,可这小白脸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无耻小人。
瑕叔盈一看颍考叔和大旗跌下城来,以为是被许国守军打下来的,一股愤气从太阳穴中迸出火星,冲上去取过大旗,爬上巢车,一踊跳上城头,大旗一抡,把近身的许国士兵扫得东倒西歪,好几个跌下城去。
瑕叔盈在城上举旗高喊:“郑君已登上城头了!”
城下的众军士望见“蝥弧”大旗在许国城头飘扬,认为郑伯真的登城了,顿时勇气百倍,呐喊着涌上城头,一番血战,打开城门,三国的战车、士兵冲杀而入;随后,三君也跟着进入许城。
许庄公见城破人散,知道回天无力,也顾不得家眷,自己穿上普通人的衣服,混杂于军民中,逃奔卫国去了。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功勛 +6 收起 理由
佛学国学 + 6 自古英雄敌不过小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3 10: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齐僖公是盟主,所以以齐的名义出榜安民,之后,齐僖公建议把许国的土地让给鲁国。鲁隐公坚辞不受:“您说许国不给天子进贡,所以寡人才和您一起来征讨他。现在许国已经服罪了,即使是您有命令,寡人也不敢听从。上次伐宋,敝邑已经得了郜、防二邑,这次绝对不能再要了,还请齐侯收纳。”
“许国距离齐国甚远,齐如何能越国鄙远?”齐僖公摇着头说:“本来伐许的计划是郑伯出的,既然鲁侯不要,那就应该给郑国。”
郑庄公心中暗喜,他是满心希望得到许国,他也知道齐、鲁二国不会要,所以装模作样地谦逊推辞,准备客气一番之后再“不好意思地收下了”。
可是还没等郑庄公说“不好意思”,就有人来报:“有许国大夫百里带着一个小孩子来求见。”
“啊?小孩子?”三君对望了一下,不知道什么事,就命唤来问话。
百里带着小孩进来,见到三君就哭倒在地,叩头哀求:“太岳之后为周诸侯者,唯有四国,许国小力微,今劳三大国奉行天罚,已足受惩。但恳求三位君上开恩,延续许国一线之祀。”
齐僖公问:“这个小孩是何人?”
百里说:“我君许男弗没有子女,这个是我君的弟弟,名叫叔新臣,尚未成年。”
齐、鲁二侯各自凄然,有怜悯之意。
鲁隐公说:“古代的圣贤之主,都是以兴灭国、继绝世为己任,我等三国以王命征伐不朝,可若让许亡国绝祀,倒是我们有罪责了”。
“鲁侯之言是也。”齐僖公说。
郑庄公一看,心中暗暗叫苦:完了,许国拿不到手了,这趟要白忙活。可是齐、鲁二君已经说出这样的话来,自己再坚持灭许,那岂不被诸侯看不起?于是顺水推舟,转口说: “寡人本迫于王命,从君讨罪,如果是为了贪图土地,就不是义举了。现在许君虽然逃走,其世祀不可灭绝。既然其弟见在,而且有许大夫可托,有君有臣,应当把许归还给他们。”
“好好,郑伯之言甚善!”齐僖公、鲁隐公一齐赞许。
百里连忙叩头:“臣只不过因为国破君亡,求得保全这六尺之孤罢了!土地已属君上掌握,岂敢有复国的想法!”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30 神气悠然.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4 08: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庄公咬着槽牙,忍着蛋疼,笑着对百里发表了一通演说:“啊啊,寡人说要恢复许国,是真心话。上天降祸给许国,鬼神实在是对许君不满,才借寡人的手来惩罚他。我即使一两个父老兄弟却不能相安,怎么敢把讨伐许国作为自己的功劳?我有个弟弟,叫叔段,你们都知道的,我们不能和睦相处,而让他为了糊口而四处流浪,寡人难道还能长久占有许国吗?您应当辅佐许叔来安抚这里的百姓,寡人打算让公孙获来辅助你们。如果寡人能得善终,上天依照礼法撤回加在许国头上的灾祸,或许会愿意许公再回来治理他的国家。那时只要我郑国有所请求,如象以前的婚姻关系,许君能屈尊来相从就够了。寡人希望不要滋长别族的势力,让他们靠我们很近地住在这里,来和我郑国争夺这块土地。寡人的子孙挽救危亡都来不及,还能敬奉祭祀许国的祖先吗?寡人让你们住在这里,不仅是为了许国,也是为了暂时能巩固郑国的边疆啊。”
于是,郑庄公把许国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面一半使百里奉新臣以居之;西面一半使郑大夫公孙获居之,名义上是帮助许国,实际上是要监视监督他们,还是等于吞并了许国。
齐、鲁二侯也觉得这个办法合适,称善不已,郑庄公松了口气。
百里同许叔新臣拜谢了三君,去搬家了。
公孙获也要去上任,郑庄公偷偷嘱咐他说:“记住哈,凡是你的器用财物、金银珠宝、字画古玩、欧元美金、期货股票,这些值钱的玩意儿都不要放在许。我不知道哪天一口气儿上不来就挂了,我死了,你就赶快离开那里。我祖先在这里新建城邑的时候,周王室已经衰微了,我们这些周王室的子孙一天天地失去了自己的功业。而许国是太岳的后代,一直受到上天的护佑以至于今;现在上天已经厌弃周朝了,我怎么还能和许国争夺呢?”
三君在许休整一段时间,然后各自归国。
许庄公逃到卫国,又憋气又窝火,一天到晚郁郁寡欢,两年后病死于卫。
许叔新臣在许国东部一直受到郑的管束,日子过得跟孙子似的。直到郑庄公死后,郑国内乱,公子忽、公子突为了郑伯之位相争数年,突入而复出,忽出而复入,乱成一团,顾不得其他;公孙获也病死,许叔新臣抓住机会,与大夫百里用计潜入许都,复整宗庙,使许国祚得以延续——郑庄公对公孙获说的话也基本上应验了,所以说,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是有远见的,能预知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功勛 +8 收起 理由
佛学国学 + 8 突入而复出,忽出而复入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8 17: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郑庄公归国,厚赏瑕叔盈,厚葬颍考叔。庄公深恨射考叔之人,就派人去查,因为颍考叔当时跳上城头是面向敌人,如果是敌人射箭应该胸腹中箭,而现在是背心中箭,很明显是自己人暗算,群臣要求追查此事。
当时公孙阏射颍考叔的时候,虽然场面混乱,还是有不少士兵看到了,就报告给了郑庄公。
郑庄公大惊失色,他痛惜颍考叔,可也宠爱公孙阏,舍不得处置他,觉得不值得为了已经死去的颍考叔再杀掉自己的娈童。
于是,庄公把这事儿按住不让往外说,对外只宣称颍考叔是被自己人谋杀,但不知道是谁,自己要画个圈圈诅咒他。就命令从征的军队,每百人为卒,出猪一头;二十五人为行,出犬,鸡各一只,召来巫师作法,写了诅咒祝文念诵,来咒诅那个射杀颍考叔的人。
公孙阏暗暗匿笑:“这法儿要是管用,敌人早死绝了。”
这事儿还是被心怀不平的郑国史官捅到诸侯信息网上去了,各国史官们都知道是公孙阏射杀的颍考叔,就在各自的大事记上如实记录,左丘明在《左传》里就明确地写:“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同时,也对郑庄公不杀公孙阏而仅用诅咒的做法十分不满,评价说:“郑庄公在这件事上失掉政*治观念和法律了。政*治用来治理百姓,法律用来纠正邪*恶,如果既没有美好的政*治,又没有威严的法律,因此才会出现邪*恶。已经出现了邪*恶再加以诅咒,又有什么用处呢?!”(原话是:“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
《左传》里记载颍考叔之死的事儿到这里就结束了,至于诅咒起没起作用,公孙阏在谋杀了颍考叔之后下场如何,都没写。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8 17: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周列国志》的作者不肯放过公孙阏,接着往下编了这么段儿故事:
如此咒诅三日,将毕,郑庄公亲率诸大夫往观。才焚祝文,只见一人蓬首垢面,径造郑伯面前,跪哭而言曰:“臣考叔先登许城,何负于国,被奸臣子都挟争车之仇,冷箭射死。臣已得请于上帝,许偿臣命。蒙主君垂念,九泉怀德!”
言讫,以手自探其喉,喉中喷血如注,登时气绝。
庄公认得此人是公孙阏,急使人救之,已呼唤不醒。
原来公孙阔被颖考叔附魂索命,自诉于郑伯之前。到此方知射考叔者,即阏也。
郑庄公嗟叹不已,感考叔之灵,命于颖谷立庙祀之。今河南府登封县,即颖谷故地,有颖大夫庙,又名纯孝庙。沛川亦有之。
这段儿编得有点太玄乎,那么公孙阏是不是被诅咒死了呢?这个需要考察一下。首先,《列国志》这么编有它的道理,因为《左传》中对于公孙阏的记载到此戛然而止,此后再不见有记载了,所以说他当时就死了不是全无根据。
但是事情似乎还不是如此。根据《左传•庄公十六年》的记载,直到公孙阏射颍考叔这件事后三十五年,郑厉公(公子突)复位之后,清理参与雍纠之乱的人,“九月,杀公子阏,刖强鉏”,杜预注认为如果这个“阏”字没有错误的话,则“子”当为“孙”,也就是说这个“公子阏”就是“公孙阏”之误,后人接受这个说法,比如王相《百家姓考略》里就说:“郑公子阏,字子都,后亦为都氏”,径以公子阏为公孙阏了。那么,就说明公孙阏射死颍考叔之后一直安然无恙,又活了三十五年,如果他行凶的时候二十多岁的话,死的时候也就六十岁左右,也符合人的寿限,这就是说郑庄公那唬人的诅咒当时没咒死他,可能也起了作用,毕竟他最后还是恶有恶报,为郑厉公所杀,不得善终。
根据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说:“都,姓也。春秋时郑大夫公孙阏,字子都,子孙以为氏”,也就是在公孙阏死后,其子孙就以其字子都的“都”为氏,传下来都姓这一支。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5: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败息伐宋
郑庄公刚搞定许国的事情,恶心事儿又接踵而至。
武王伐纣的时候,殷的属国有苏氏投奔了周人。这个有苏氏可大大滴有名,因为商纣王的宠妃妲己就是有苏氏的人。有苏氏是祝融之后,己姓,立国很早,夏代的时候国家在今天的临漳县附近,一直到商代。武王伐纣成功之后,也将有苏氏分封了诸侯国,就是苏国,国家迁到了温,在今天河南温县西南二十里的地方。国君叫苏忿生,在武王朝中任司寇。这个苏忿生有人认为就是妲己的哥哥或者弟弟,这个没多少根据,不过二者肯定是一家人。
成王营建成周的时候,觉得成周的王畿地方太小,就从苏国划了十二个城邑过来,即温、原、絺、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陉、隤、怀,称为“苏忿生之田”,归周天子管辖。到了周幽王的时候,苏国受到幽王的压榨,恼了,不再朝王,同时宣布收回十二个城邑,不给周天子了。周平王没办法收回来,到了周桓王的时候也是没办法,眼看着十二个城邑自己控制不了,人说鸡肋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鸡肋毕竟还拿在自己手里,而这些城邑名义上是自己的却不在自己手里,成了周桓王的一块大心病。
周大夫辛伯给周桓王出主意:“现在苏氏叛王,咱也没办法收回十二邑。咱没办法,可郑伯寤生有办法,他现在牛叉得很,今天揍这个,明天打那个,诸侯都很怕他。不如用这十二个城邑交换郑国的土地。郑国的邬、刘、蒍、邘四个城邑靠近王畿,田土肥美,就把这四个城邑拿过来,把苏忿生之田给郑,他们有本事就去拿。”
周桓王大喜:“卿言甚善。可是怎么交换?郑伯寤生精得跟猴儿似的,会同意?”
“嗨,您是天子啊,拿点诸侯的东西还要和他商量?过两天就是诸侯朝见天子的日期,那时候郑伯一定也会来。大王就当面下道旨意即可,管他同意不同意。在群臣诸侯面前,他敢违抗天子的命令?”
“嗯嗯,有道理。”
到了朔日,诸侯群臣都来成周朝见天子,郑庄公刚摆平了许国,很得意,想来向周天子表表功,所以也带着公子突、洩驾等几个臣子来了。
朝贺已毕,庄公向桓王汇报了自己伐宋、伐郕、伐许等国的事儿。
周桓王趁机说:“寡人知道郑伯为讨伐不朝的诸侯十分辛苦,因此想予以奖赏。决定将苏忿生之田的十二个城邑送给郑国,不过这样寡人的地方就太小了,故取郑国的邬、刘、蒍、邘四个城邑作为交换。寡人用十二个换四个,以多换少,就等于是给郑伯的奖赏了。”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6: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庄公顿时傻了眼,他曾经是周的卿士,对这十二个城邑的事情很了解,于是一股怒火又涌上心头,心里已经骂上了:周王林这个畜生,自己搞不定的事儿踢给老子。那十二个城邑现在是他的吗?是苏人的,他拿了别人的东西来换老子的东西,天下有这么做买卖的吗?老子的四个城邑都是好田,可那十二个城邑那么分散,让老子怎么去管?
原来,苏忿生之田的十二个城邑都在周王畿四周,对于周王来说,都是接壤的,但是对于郑国来说却是零星分散的,即使是拿到了也没法管理。
但是当着诸侯群臣的面,果然不好发作,只能咬着牙唯唯称是从命。
就这样,周桓王不由分说,派人接管了郑的四个城邑。
《左传》在这里评价说:君子因此知道周桓王为什么失去郑国了。以宽恕的原则办事,是德的准则,是礼的常规。自己不能拥有的东西而拿来给别人,人家不来朝见,不是很正常的吗?
郑庄公从朝廷里出来,阴沉着脸对周公黑肩和虢公忌父说:“从今以后,寡人的脚不会再来侮辱成周的土地。”意思是从今以后,老子再也不来朝见天子了。
——从此郑庄公果然没再去朝见过周天子,最多就是派个使者来装装样子,表示郑国还在乎这个天子。直到这个时候,郑庄公还没想到和周动手,还觉得天子毕竟是天子,是老大,夺了自己城邑也只能听着,不能抗命,更不能对周天子使用暴力。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5 收起 理由
般若 + 5 辛苦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0 17: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左传》中的“恕”译为“宽恕”不妥。儒家的“恕道”比“宽恕”要广泛很多,即使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概括还略显不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