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36|回复: 51

刘备如何将诸葛亮绑上战车为其卖命一辈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1 14: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诸葛亮在离开隆中追随刘备时,曾再三告诫他的兄弟要看好家园,他将来还要回来。而多年以后,当他位极人臣,身为蜀汉的第二号人物时,他在给后主的奏章中又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治别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时的诸葛亮再也无法回到青年时的隆中了,但他希望子孙能够自食其力,囿于农桑。这到底说明了诸葛亮性格的淡泊(他曾说过“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话),还是说明了他一开始就明白自己在打一场根本没有可能赢得胜利的战争,在从事一场知其不可为而为知之的事业?
许倬云在《从历史看组织》一书中,以现代企业为喻,对诸葛亮和他一生的事业作了一个形象的定位分析,他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预料天下的局面仍大有可为,他没有想到原本可用的本钱少了一大半,没有想到要开拓软市场,也没有想要借贷。但是因为董事长做错事,刘备把荆州的这笔本钱压在赌桌上,一把输光了。关公麦城败亡,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集合全国的力量,连营七百里伐东吴,这个意气用事的豪赌,把本钱折掉了一半。换句话说,诸葛亮收拾了残局,不得不以一半的本钱,做一倍半的买卖——当然办不到。刘备董事长做出了这个错误的决定,却要由诸葛亮来收拾残局,诸葛亮送掉了一条命,却依然收拾不了。所以蜀汉之所以败,并不是败在阿斗手上,是败在刘备的一场豪赌,使得诸葛亮总经理无法挽回。诸葛亮也晓得难以成事,之所以仍然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是为了在情感上报答刘备,能多做一分是一分。诸葛亮明知后果,所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五十四岁就死了。其实即使他多活二十年,结果也未必改变。”
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将他和自己视为鱼水关系,这自然令身为儒者的诸葛亮会生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而诸葛亮偏偏在人格上又是一个执著隐忍而且一板一眼皆有度的人,这当然更使这种决心从下定之日起就坚如磐石。不知晚年的诸葛亮在锦官城外,浣花溪旁,是否为他一生的选择感到后悔过?因为当刘备一意孤行,不但失掉荆州而且失掉了蜀汉最基本的国力之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提出的远大前程早已没有实现的可能,诸葛亮是否会为此感到当初跟随刘备是一种人生的错误选择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1 14: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东汉末年那样一个群雄割据的岁月里,诸侯间的地位应该说是平等的,都是东汉的臣子,都是因为天下大乱才雄心勃勃地拥兵自重,因而从本质上讲,刘备也并不因为他和东汉的皇帝同一个姓,而且据说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这种后裔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早已血淡于水),从而就具有更大的号召力或凝聚力——将刘备称为皇叔,并认定百姓对他一往情深乃是罗贯中小说一家之言而已,原本当不得真的。因此,诸葛亮在隆中隐居出山之前,完全可以投靠当时的任何人,在“任何人”中,曹操身为汉室丞相,亦雄才大略,算得上是诸葛亮投靠的最佳人选;此外,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乃至当时据有河北方面的袁绍,每一位主公都比刘备要有势力得多——刘备在起用诸葛亮之前,一向惶惶如丧家之犬,先后投奔过公孙瓒、吕布、曹操等人,在新野亦只是在刘表手里分得一杯羹。

因而,如果我们像许倬云那样以现代企业来形象化三国的话,那么诸葛亮显然进了一家业绩相当差劲,且后续乏力的公司;相反,像曹操和孙权这样的强势公司,因为其董事长没有对诸葛亮来一番虚伪的礼贤下士,诸葛亮竟轻易地将它们放过了。他决心为刘氏集团打工,并不是因为这家公司是一只绩优股,有着如何光明远大的未来,而是因为它的董事长对他有知遇之恩,对他求贤若渴。

因此,诸葛亮感动了。他改变了苟全性命于乱世的人生规划,遂许驱驰,从此被绑上了刘氏集团的战车。

因此,中国知识分子也感动了,从此认定士为知己者死,哪怕这个知己乃是谬托,乃是作秀,乃是披着羊皮的狼。

因此,中国知识分子总是在缅怀诸葛亮这位士之楷模时感叹生不逢时,没有运气遇到刘备那么礼贤下士的主子。

因此,没有找到好主子的奴才们总是自怨自艾,在诗词歌赋里发着怀才不遇的酸味牢骚。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千载以来最优秀的文章之一,曾长期使那些处于逆境的孤臣和愤懑之士诵读不已,为之怒发冲冠。一千七百年后,它甚至被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它是要教我们成为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忠烈之人吗?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短文,即是针对《出师表》而发出来的。它的全文如下:

恍然,错觉那是一个远行的父亲对留在家乡的儿子的谆谆教诲。

然而,篇首的“臣亮言”三字,又无情地表明了这只是一个出征的臣子向君父所上的奏章而已。

从指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的危机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规劝,诸葛之心可谓人神共鉴。其一生擒孟获、定南方、出祁山、伐中原,的确做到了他所许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然而,恐怕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愿相信,自己一生苦心扶持的蜀汉王国,在他死后仅二十来年,就败在了自己曾寄予了无限希望的君主刘禅手上。

刘禅的平庸无*能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是人所共知的,连先主刘备临终向诸葛托孤,也不得不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刘备的意思似乎是说,如他的儿子刘禅不能胜任的话,诸葛亮可自己做蜀国之君。不少人读书至此,大多称赞刘备的宽宏与气度。实则大谬也!这一招正是刘备把诸葛亮推向死心塌地为他的傻儿子做儿子(臣子)卖命的一条毒计。

以刘备一生之虚伪狡诈,安能不知诸葛亮知识分子气质中的那种恪守臣道、投桃报李的愚忠思想?岂能不知自己的儿子是扶不起的刘阿斗?刘备这一招欲擒故纵的手法便使得诸葛亮绝不敢动废主自立的“贼心”。是时,“孔明听毕,汗流满面,手足无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见《三国志》)

从此,以诸葛亮之智、之聪、之能,竟不得不听从于刘禅之蠢、之愚、之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1 14: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上是相当肤浅的一篇文章,估计写这篇文的也不会是什么大商业家,跟那些畅销书,水煮式的文章差不多。

以战论商可以,但以商论战却不见得可行,论人生更是下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1 14: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文章容易引起争论,呵呵,炎黄是不怕争论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1 14: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之错在于以天下为刘家天下,非天下人之天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1 15: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1 15: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要求太高,不是所有人都能超越时代。

虽然刘备说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但诸葛亮是否真的能够自立为帝,也未必一定。

所谓人各有志,我们不能够以自己认为的成功的标准去衡量他人。

诸葛亮加入刘备军团的时候,刘备还是居无定所的丧家之犬,在那样的乱世,又有谁会想到刘备能成为鼎足三国的一个君主?在那个时候,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南边孙权盘踞江东,以成气候,就像现在大企业瓜分市场一样,许多人希望能够多分利益,拼命进大企业,但也有人偏偏去选择跟别人创业,也是这个道理。

事后诸葛谁都会做,曾经的企业王国也会有倒闭的时候,而又有几个人能像诸葛亮一样,在刘备发家之前就已经知道他的成就?光凭这一点,就比那些以成败论英雄的家伙好很多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1 16: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6# 浪花
《吕氏春秋 贵公》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1 16: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8# 杨军康


先秦时期士人常谈天下人之天下,那个时候是主流

但是之后,在有异族入侵的时候,也有人用这句话,就走样了

我是开玩笑呢,兄莫介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1 16: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诸葛亮以民为本,既使不去辅佐曹操,也不应出山。毕竟曹操施行的制度在当时是对百姓有利。曹操品行能力不亚于刘邦。假使诸葛亮辈不出山,曹操一统天下,何来几十年华夏内乱,以至其后五胡乱华。
明末女真雄踞关外,虎视眈眈。李闯称帝入京,当其时士人如王夫子辈如能以大局为重,辅佐以补其不足,则清军何能长驱直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1 17: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话看似道理很深,但是不值得一驳。
是诸葛亮看不清天下大势?还是王夫之不懂得世事潮流?连你都能看明白的问题,难道他们看不透?
我觉得这两个人都比你我懂得什么是天下人之天下。。。。
但是为什么他们要坚持那么做,是不是有当时社会的复杂原因

你现在说的,就像玩一盘游戏,看到屏幕上兵来将往,忙忙碌碌,似乎你可以看到大局,但是只有游戏中你才能看到这些,换到现实社会中,只能是在事后看到这些,当时世事纷扰,又有谁能说清楚呢,所以人包括大人物其实也是碌碌中的一员

所以懂得怎么说不重要,读过几天书的人都会说,但是如何做呢
或许当时诸葛亮想着天下归曹,但是还是不得不出祁山,这就是社会现实的无奈
所以大道理可以谈谈,但是人人都不会这么去做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1 17: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句话真正被用的最多的是什么时候?
是那些准备投敌叛国的人给自己找借口的时候

这就是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8 收起 理由
德胜昌延 + 8 一针见血!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1 17: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最终出山,不是“社会现实的无奈”根本在于其主观抉择,在于把一姓政权的延续看的比苍生安居更重要,把个人恩德看的比天下大义跟重要。假如曹操是大奸大恶,施行暴*政,则诸葛亮出山自有其积极意义。
诸葛亮终究只是刘家忠臣,非英雄也。不可与姜子牙,张子房相提并论。也与其所比拟的管仲不可同日而语。管仲重视的是其政见能否施行,不在乎是谁做齐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1 18: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句话真正被用的最多的是什么时候?
是那些准备投敌叛国的人给自己找借口的时候

这就是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浪花 发表于 2012-3-11 17:42


投敌叛国者用此作借口,在于误解误用。“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本意在于区分天下公权力之天子之位与天子私权之关系。天子之位由天下人决定,天子应从属天下人,而非天下属天子一人之私有财产,是宣扬天下之公高于天子一人之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1 19: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最终出山,不是“社会现实的无奈”根本在于其主观抉择,在于把一姓政权的延续看的比苍生安居更重要,把个人恩德看的比天下大义跟重要。假如曹操是大奸大恶,施行暴*政,则诸葛亮出山自有其积极意义。
诸葛亮终 ...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3-11 17:58


你这样也太主观了。

所谓春秋无义战,只要是政权争夺,就不要抱着正义之师的名号。

何况,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曹操早就不在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1 19: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出祁山不过是看不惯刘大脑袋的愚蠢,怕手下人有取而代之的意思。
在家安居乐业,亮是管政务还是不管呢?管,刘无疑会言听计从,刘的手下太监不会吹风么?不管,白帝托孤怎么完成?
六出祁山,文在家战备,武在外战阵。
刘不乐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1 21: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15# 子之半
我所说的出山指出隆中,非后来六出祁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1 21: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孔明始终没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只有结论,没有证据。{: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1 2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15# 子之半  
我所说的出山指出隆中,非后来六出祁山。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3-11 21:18


这实际上还是一样,如果真是只为一姓江山,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去辅助刘表,为什么不去找刘璋,反而跟着“自称”是汉室后裔的刘备?

曹操人才太多,诸葛亮去到那里也发挥不了多少本事。

而且虽然说蜀国先灭,但实际魏蜀吴三国来说,魏国的政权在实际上最早被夺走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1 22: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19# 子之半
诸葛亮隐居隆中,隆中本属荆州,在刘表治下。刘表在取得荆州后缺乏雄心,徒有虚名。要是刘表有一统天下之志,任人唯才,诸葛亮早就归附,岂待刘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1 22: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19# 子之半  
诸葛亮隐居隆中,隆中本属荆州,在刘表治下。刘表在取得荆州后缺乏雄心,徒有虚名。要是刘表有一统天下之志,任人唯才,诸葛亮早就归附,岂待刘备?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3-11 22:02


有志气也要有能力,有潜力,要知道那时候刘备可是四处逃难,选择刘备本身就是一种勇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1 22: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21# 子之半
可苦了天下百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1 22: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21# 子之半
可苦了天下百姓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3-11 22:18


置身事外的人说得自然轻巧,诸葛亮去了曹操那边是什么都做不了,而在刘备身边或许还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扭转乾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1 22: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三国这种乱世,存在着无数变数,白手起家一统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曹刘孙不过是暂时生存下来的三家而已,最终总有一家笑到最后,碰巧是司马氏。

诸葛亮不是当老板的料。一生小心谨慎,惟一一次冒险空城还小便失禁。但当伙计有当伙计的好处,一旦公司歇菜,老板只能横尸街头,所以孙权打死也不降曹。伙计则可以随时换公司,说不定还能薪水翻番。我看诸葛亮一直没有绝了跳槽的念头,刘备只能用年年加薪升职的办法留住孔明,毕竟从诸葛的年龄资历学历能力来客观地评判,刘备是出价最高的。而且诸葛即便想跳槽也带不走属下团队,这样就更加开不出高价,只能窝在蜀汉混退休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1 22: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不是,诸葛亮在刘备之中并不是最红,最红的是法正。

在刘备生前,诸葛亮的发挥还是受到诸多限*制。

诸葛亮不能跳槽,其实也可以参考《三国演义》里的周瑜这个艺术形象。在刘备集团中,诸葛亮需要争斗的人不多,但其他两大集团,人可就不少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2 07: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居士 于 2012-3-12 07:06 编辑

诸葛亮必然出山,而刘备正是他所“得遇明主”,所以,虽然诸葛亮鞠躬尽瘁、大功未成,他是没有选择错误的遗憾的。
所谓“万人敌”“安天下”的本事,学到了诸葛亮的程度,放眼天下、运筹帷幄,隐居已经绝对不是愿望,只待机缘;刘备三顾茅庐,“皇叔”“匡扶汉室”这两点正好给了诸葛亮“名正言顺”一展“抱负”的机遇。书中亦有暗表诸葛亮“虽遇明君、但生未逢时”,以当时诸葛亮的见识,未必不查,但“遇明君”“名正言顺”已经足以让诸葛亮无怨无悔,为之奋斗了。
以诸葛亮的(当时“士”)气节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及“孙吴”,如何强势、优势,都不在诸葛亮的选择之内,不遇明主,诸葛亮是不会出山的。刘备是“明主”这一点,诸葛亮并未看错,所谓“志同道合”,如果说刘备用什么,我觉得是用其“志”让诸葛亮“鞠躬尽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2 08: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句题外话,那时候没有报纸没有网络,谁是明主,一个种地的怎么知道天下事的?
南阳各地逃荒人士很多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2 11: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楼上还请回答,当时没有网络,没有报纸,一戒村夫的诸葛亮如何在隆中提出分析形势,提出天下三分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2 11: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28# 子之半 我只是妄加猜测,没有史料记载。
官渡之战,关羽在为曹操杀颜良,诸葛亮种地。
三顾茅庐时,曹操已确立北方地位,相应的孙权也已确立江东十三(?)郡。
三顾茅庐本身就说明亮不想随备创业,无奈别人不找他。
隆中对,也是刘备痛说血泪奔跑投靠史,从而提出备要想创业唯有三足鼎立。
益洲距离南阳较近,老百姓来往谈论较多,对百姓父母了解较多,遂提出取而代之的策略。
益州易守难工,如果刘大脑袋不撤兵,邓艾想必死也过不去吧。
三足鼎立未尝不能持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2 11: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隆中对,也是刘备痛说血泪奔跑投靠史,从而提出备要想创业唯有三足鼎立。


我姑且将“对”部分贴出来吧。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虽然诸葛亮足不出户,但都足以了解天下形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