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17|回复: 4

[转帖] 【转帖】老子:“无为”不是“不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9 17: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老子》中“无为”之说,其影响足可与“道”和“玄”并驾齐驱。  
   

(一)  
“无为”之说出自通行本《老子》之第二章: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林语堂 先生的《圣哲的智慧》注解是:“圣人作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尚无为,实行无言的教诲。”   
 东方桥 教授的《老子现代读》注解是:“这位圣人紧紧地抱守着绝对的‘道’,超越一切相对的‘名’;一切顺其自然,以‘无为’的态度处事,用‘不言’的方法施教;他不用辩论的方式去教化人民大众,任万物生长变化而默不作声” 。  
 陈鼓应 教授的《老子注译及评价》注解是:“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  
处理事物,实行‘不言’的教导”。  

南怀谨先生的《老子他说》注解是:“所谓‘处无为之事’是说为而无为的原则,一切作为,应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理所应当,作应当作的事。作过了,如雁过长空,风来竹面,不着丝毫痕迹,不有纤芥在胸。所谓‘行不言之教’,是说万事以言教不如身教,光说不作,或作而后说,往往都是徒费唇舌而已。”  
有关《老子》的“无为”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且乐此不疲。但对其内涵却又莫衷一是,众说不一。  
有的注解认为“无为”就是“没有作为,什么也不做”;  
有的客气些,注解为“顺其自然,不予干涉。”  
总之,是说《老子》主张无所作为、具有消极思想。尤其是,  
一是、《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二是、汉朝前期萧规曹随的“无为而治”,更加强了这种认识。  
有的辩解,如 东方桥 教授的《老子现代读》注解是:“无为,就是不自私,不任意,一切依循自然生生不息的本质。”  
问题是:其实,这实在是个误解。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怎么会教人一切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无所作为呢。  
第一、必须明确,“无为”不是“不为”。因为“无”的字义含“没有”,而不含“不”。  
其中,关键在于“无为”的取义。这样,此间的“为”字应该取义为“政绩,功业”。所谓“处无为之事”,是说“做没有功业的事”,也就是做事不以刻求功利为目的。  
大科学家丁肇中就说:“为拿诺贝尔奖而工作是很危险的。”  
那么,做事不以功名又以什么为目的呢?自然是以符合客观规律为目的。  
第二、“不言”的取义,既可以是“没有理论”,又可以是“没有学说”,还可以是“没有怨言”。  
“实行不谈论的教化”,实在是不可能的。  
“实行没有理论的教化”,其实也就是“没有学说”的教化。可有三种理解:  
其一、实行没有理论的教化,就是只传授知识不宣扬主义的教化;  
其二、实行没有名分的教化,就是不追求成名成家的教化;  
其三、实行没有学派的教化,就是没有成见和偏见的教化;  
其四、实行没有怨言的教化,就是没有意见和建议的教化。  
综合起来,合而为一,其实就是“不追求成名成家”。  
所以,本句之意是:“圣人:做事不刻求功利,施教不追求成名”。  
《老子》的意思是说:根据事物的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圣人处事行教不以刻求功利和拘泥理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而是以符合客观规律和言传身教为目标,这样反而促进了社会的兴旺发达,而他自己也不因此而自卖自夸,更不贪占社会。因此,他的功绩反到更辉煌,他却并不居功自傲。当他所从事的事业获得成功之后,他并不将其据为己有。正因为如此,他所从事的事业才会永垂不朽,万古流芳。  
那么,《老子》为什么强调无为处事和不言行教呢?  
道理很简单:  
一、数学原理证明:曲线相交点并不必然是极值点。所以,无论最优不一定是最大。  
二、经济原理表明:在既定的条件下,边际效益是递减的。所以,规模最大化并不是效益最优化。  
做事做人追求功名必然追求完美,可是这世上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和十全十美的人。所以,刻求功利、追求完美必然容易走向极端,这就违反了客观规律,因过度而由量变引发质变,结果适得其反,身败名裂。  
行教拘泥于理论,或者机械教条,就会把人变成了书呆子,一事无成;或者追求理论华丽,夸夸其谈,自吹自擂,误导实践,虽然能蒙蔽人们一时,却不能长久。因为言传不如身教,还是让事实说话好。  
事实上,在此《老子》也隐含了量变质变的物极必反原理。  
当然,不苛求功名也是有风险代价的。  
孙子最深刻领悟了《老子》,他在《地形》中强调指出:“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在《军形》中,孙子阐明:“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二)  
《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是说,一个人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其实,无论是舜帝还是曹参,他们都是如此所作所为的,是“无为”,绝不是“不为”。  
《尚书》记载:舜就职之后,即到了尧的太庙,与四 方诸侯 君长谋划政事,打开明堂四门宣布政教,使四方见得明白,听得通彻。他开宗明义:  
生产民食,必须依时!安抚远方的臣民,爱护近处的臣民,亲厚有德的人,信任善良的人,而又拒绝邪佞的人,这样,边远的外族都会服从。”  
然后,他委托禹居百揆之官辅佐政事,弃主持农业、教人们播种各种谷物,契作司徒、谨慎地施行五常教育,皋陶作狱官之长、明察案情、公允处理,垂、殳斨和伯与掌管百工,益、朱虎和熊罴担任虞官、掌管山丘草泽的草木鸟兽,伯夷、夔和龙作掌管祭祀的礼官,  
他又任命夔主持乐官、教导年轻人,任命龙做纳言的官,早晚传达他的命令、转告下面的意见,  
分派完毕,舜帝叮嘱说:“啊!你们二十二人,要谨慎啊!要好好领导天下大事啊!”
  舜帝本人则三年考察一次政绩,考察三次后,罢免昏庸的官员,提拔贤明的官员,于是,许多工作都兴办起来了。  

《史记》记载: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虽然做,“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言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  
甚至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自己,派其子曹窋规劝曹参,不料曹参听了大怒,竟然打了曹窋二百板子。  
但是,其前提却是: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  
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舜帝就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公布大政方针,第二件事就是选贤任能,第三件事就是定期检查奖惩。  
这样,他平时可不就是成了“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萧何制定的法令对西汉初年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有着长期的意义。对此,曹参有着清楚地认识到,也就绝不改变那些行之有效的法令政策,只是把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干部队伍建设上,提拔了那些质朴忠厚之人,摒弃了那些华而不实、沽名钓誉之徒。  
这样,他平日也就放心大胆的饮酒作乐了。  
必须指出:曹参能实现“无为而治”是得到了吕后的理解和支持。因为其时,正值吕后掌权,可吕后对他却不闻不问。  
可见这吕后不仅为下嫁刘邦、老夫少妻、生儿育女、耕田劳作、持家养老小、为刘邦吃官司做人质,动员了兄弟姊妹为刘邦浴血奋战打天下,而且确实是颇有才干,绝非某些以古喻今的文痞所歪曲的那样,只是个有野心没有能力的悍妇。  
对此,司马迁和班固在《史记》和《汉书》中都给予了极高地评价!  
《史记·吕太后本记》记载:“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吕后兄二人,皆为将。”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汉书》“赞曰:孝惠皇帝和吕后在位的时候,百姓得以脱离战国时期的苦难,君臣都想通过无为而治,所以惠帝拱手无为,吕后以女主身份代行皇帝职权,施政不出门户,天下却也安然无事,刑罪很少使用,犯罪的人也很少,百姓专心从事农耕,衣食富足起来了。”  
至于《史记·外戚世家》记载:“及高祖崩,吕后夷戚氏,诛赵王”,说她虐杀刘邦嫔妃和儿子,那是因为“汉兴,吕娥姁为高祖正后,男为太子。及晚节色衰爱驰,而 戚 夫人有宠,其子如意几代太子者数矣”,是对刘邦忘恩负义和凭借年轻貌美就企图夺权的诸妃的报复,不仅“而高祖珀宫唯独无宠疏远者得无恙”,而且纯系家务,与百姓和社会无关。  
惠帝死,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周勃等人杀*死吕产,迎立刘恒〔公元前202年-前157年,高祖刘邦第三子,在位23〕为文帝,传至景帝。《史记·外戚世家》记载:“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所以,正是从吕后和惠帝到文景二帝尊《老子》,开创出了太平盛世,豪强并起,为其后的武帝施展雄才大略,创造出了雄厚的物资基础。
  

   

(三)  
不尊《老子》、刻求功名、追求完美、画蛇添足、前功尽弃、毁于一旦。这样的实例,古今中外,也是俯拾即是。  
《史记·殷本纪》记载:  
纣帝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  
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  
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了新的俗乐,北里舞曲,柔弱的歌。  
他加重赋税,把鹿台钱库的钱堆得满满的,把钜桥粮仓的粮食装得满满的。  
他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之物,填满了宫室,又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  
他对鬼神傲慢不敬。  
他招来大批戏乐,聚集在沙丘,用酒当做池水,把肉悬挂起来当做树林,让男女赤身裸*体,在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通宵达旦。  
纣如此荒淫无度,百姓们怨恨他,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于是他就加重刑罚,设置了叫做炮格的酷刑。  
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早在春秋时代就有,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  
又岂止如此!《尚书》中《牧誓》是牧野之战前的周武王的誓师动员讲话,必定是要深刻全面揭露商纣王的罪恶,以激励全军,同仇敌忾。可实际上,这个誓师动员讲话中有关商纣王的罪恶仅仅是: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pin〕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衰落〕。’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祭祀祖先的祭名〕把弗答〔问〕,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用〕,乃惟四方之多罪道逃,是崇是长〔恭敬〕,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土。俾〔使〕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古人说过:‘母鸡在早晨不打鸣;如果谁家母鸡早晨打鸣,这个家就要衰落了。’现在商纣王只是听信妇人的话,轻蔑抛弃了对祖先的祭祀而不闻不问,抛弃他先王的后裔,不任用同宗的长辈和兄弟,却对四方八面的罪人逃犯十分崇敬、信任、提拔、任用,让他们当上大夫、卿士,使他们残暴虐*待老百姓,在商国都城胡作非为。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按上天的意志来讨伐商纣)。  
首要罪状,乃是听信女人的话;换句话说,就让女人参政了。可实际上,这在当朝并非罪过。因为商代第23位国王,商武王也是如此的。  
据殷墟考古,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将军。甲骨文中有关她的记载有200多条。她曾率领13000多人的军队去攻打前来侵略的鬼方,并大胜而归,因功勋卓著而深得武丁、群臣及国民的爱戴。妇好终因积劳成疾而先逝,国王武丁予以厚葬,并修筑享堂时时纪念。1976年发现的妇好墓是一座墓主人身份清楚、没有失盗的王室墓葬。  
关于轻蔑祭祖。今人指出纯系捏造。因为殷墟考古出土的资料表明,商纣王是很重视祭祖的。  
不任用家族成员,提拔任用异族和出身低贱之人。恰恰说明商纣王他削减贵族特权、提高少数民族和底层民众的地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雄才大略和进步思想。不仅如此,商纣王曾南征北战,特别是攻克东南各方国,使商王朝的疆域得以扩大,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江山的基本轮廓。  
既然如此,那么商纣王又怎么会失败了呢?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九日 、十日,毛主*席曾指出:  
“商品生产从古就有,商朝的‘商’字,就是表示当时已经有了商品生产的意思。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完全错误的。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只是损失太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以致亡了国。说什么‘血流漂杵’,纣王残暴极了,这是《书经》中夸张的说法。所以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老*毛文集》第七卷,《关于SHZY商品经济问题》)  
老*毛就是伟大!他透过了三千多年周王朝编造和伪尚书及历代文人鼓噪出的历史迷雾,看明了历史的真*相。这个真*相就隐藏在是周公晚年告戒成王建立官制的诰词《尚书·周书·立政》中:  
“呜呼!其在受德,为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乃惟庶习逸德之人,同于厥政。帝钦罚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啊!等到受〔商王纣〕登上帝位,强行把罪人和暴虐的人聚集在他的国家里;竟然用众多亲幸和失德的人,共同治理他的政事。上帝就重重地惩罚他,就使我们周王代替商朝接受天命,安抚治理天下的老百姓)。”  
其中,商纣王的失败原因不过两条,即把罪人和暴虐的人聚集在他的国家里和用众多亲幸和失德的人。  
因为此时商灭周兴不久,周公是亲历者之一,又是叔侄间对话,无需对外宣传。所以,这才是实话。  
据《党的文献》1995年第4期第36-45页介绍: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二日 ,毛主*席同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和书*记处书*记史向生、赵文甫、杨蔚屏、戴苏理五人作了重要谈话,其中又为商纣王翻案了。
  毛主*席:你这个汲县是夏禹封的,汲县人是大禹的子孙。商朝纣王亡了之后,微子被封为宋,就是现在的商丘。
  吴芝圃:从封丘到濮阳、夏邑、商丘、杞县,一直到禹县,这都是夏朝活动过的地方。
  毛主*席:商朝起于商(现在叫商丘),后头它的后代搬到豫北殷(今安阳小屯村)。武王伐纣,还在朝歌(今淇县)封了纣王的儿子武庚。武庚后来跟武王的弟弟管权、蔡叔同盟造*反,起来反对周朝。
  吴芝圃:管叔就封在这个地方,郑州的老城就叫管城。
  毛主*席:蔡叔就封在蔡,后头变成上蔡。对于周朝说来,管叔、蔡叔都是叛乱分子。当时微子是里通外国。为什么纣王灭了呢?主要是比干反对他,还有箕子反对他,微子反对他。纣王去打徐夷(那是个大国.就是现在的徐州附近),打了好几年,把那个国家灭掉了。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活都是周朝人讲的,就是不要听。他这个国家为什么分*裂?就是因为这三个人都是反对派。而微子最坏,是个汉奸,他派两个人作代表到周朝请兵。武王头一次到孟津观兵回去了,然后又搞了两年,他说可以打了,因为有内应了。纣王把比干杀了,把箕子关起来了,但是对微子没有防备,只晓得他是个反对派,不晓得他通外国。给纣王翻案的就讲这个道理。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的老百姓很拥护他。纣王自*杀了,他不投降。微子是汉奸,周应该封他,但是不敢封,而封了纣王的儿了武庚。后来武庚造*反了,才封微子,把微子封为宋,就是商丘。  

毛主*席的意思也就是说,纣王失败亡国是因为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损失太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和比干、箕子、微子反对他和微子是个通外国的汉奸。  
《左传》中《昭公四年》记载: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昭公十二年》记载: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把对东夷的战争,说成商纣王失国身亡的原因,足见商纣对东夷的战争使商王朝的实力消耗很大。当周武王率师打到牧野时,商纣王才仓促调遣军队应战。  
那么,纣王为什么要伐徐州之夷,比干、箕子、微子为什么要反对他呢?这一点,司马迁说的明确: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正因如此,纣王“资辨捷疾,闻见甚敏”、 就会“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才干超群或自命不凡的人必定要奋发有为,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追求丰功伟绩,成就千古美名来!这样,自然也就要伐徐州之夷啦。可这却给人以可乘之机。  
正是汲取了这样的教训,所以《老子》提出了“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那么,《老子》的话是否都能牢记照办呢?有的人,如汉文和汉景二帝等就能。可不尊《老子》的也大有人在!如秦始皇。  
   

(四)  
一统天下后,秦始皇依旧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对中华传统社会从国土到文化都进行了彻底地治理和改革:  
一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二是、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鐻(jù,如钟一类的乐器,夹置在钟旁,像猛兽形,由木或铜制成);  
三是、一法度衡石(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石);  
四是、车同轨;  
五是、书同文字;  
六是、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七是、治驰道;  
八是、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九是、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从榆中沿黄河往东一直连接到阴山,划分成四十四个县。沿河修筑城墙,设置要塞);  
十是、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迁移被贬谪的人,让他们充实新设置的县;  
十一是、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些本已是千秋伟业了!一代帝王仅仅是能做好其中的任意一两项,既便不算统一中华的功绩,也足以名垂千古了,也该心满意足了。  
可秦始皇却不是这样的,他还要“使尉屠唯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进军岭南地区。秦55万大军,兵分五路向百越之地推进。一路指向今兴安县越城岭,另外四路军分别从今湖南江华萌诸岭、广东骑田岭、大庚岭、以及江西上饶向岭南进发。  
其中向广西进攻的秦军遇到部族的顽强抵抗,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准南子?人间训》)。  
究其战事不顺的原因,除了秦军不习惯山地作战、不服南方水土造成病员较多之外,但更重要的是岭南地区山路崎岖、运输线长、军需粮草供应不上。  
于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来到湖南果断做出了“使监禄凿渠运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的决定。这样,在史禄的主持下,几经寒署,成功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秦军粮饷从湘江船运,通过灵渠进入漓江,源源不断的运至前线,保证了前方军事的需要。
  

到公元前214年,秦军才最后打败西瓯的武装力量,终于统一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并派兵戍守。  
问题是,统一岭南从后来看是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功高盖世,可就当时而论,岭南却既不像匈奴那样骚扰和威胁中原,也不如其它各地那样能提供税赋,攻取之后没有任何政治经济和军事意义,反倒是损失了以屠唯为首的十几万精锐将士,不得不“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戌”(《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样,不仅加重了国家和人民的负重,而且还占用了大批精锐部队,在群雄并起后不但不能用来镇*压,反倒成了赵陀拥兵割据的资本。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他只尊法家、不尊《老子》,要“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所以,才“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皇帝圣明通达,既已平定天下,毫不懈怠国政。每日早起晚睡,建设长远利益,专心教化兴盛)”(《史记·秦始皇本纪》)。  
正因如此,尽管秦始皇“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可不仅时人,而且后人也并不领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指出: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史记·秦始皇本纪》)?  
纣王如此,始皇是这样,后人就该都汲取教训,尊《老子》以免重蹈覆辙了吧!没有,不尊《老子》重蹈覆辙的还大有人在呢。  
这也就是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符坚和杨广的悲剧所在!  
那么,“处无为之事”为什么就这样的难呢?因为,要想“处无为之事”就必须有自知之明。  
曹参不仅能追随韩信获得战功,而且更能依从萧何的方略赢得治国的美名,成为了同萧何一样的名相,就在于他深知自己武不如韩信、文不如萧何。所以,“萧规曹随”的美名流传至今。  
那么,今人有曹参之自知之明吗?  
                                                     (作者:杨连旭)


评分

参与人数 2名望 +22 銀子 +10 收起 理由
巨龙 + 20 鼓勵
不息屋主 + 2 + 10 文章不错,感谢转贴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0 00: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gx30 gx30 谢谢您的转帖gx0 gx0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浪花 -10 诼鹿华夏区为论坛研究讨论区,严禁灌水行为 ...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0 11: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早知道以你的名义发出来就好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5 19: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的观点是不错的,可惜其中运用老*毛的一段话,根本没有理解人家的用意。看了你的文章,只觉得你在替商纣王那个名声极坏的荒淫无耻的昏君翻案,这是很可怕的。正是这些话,弄得今天的中国人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甚至指鹿为马,负责人的中国人是不应该宣扬这些观点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7 15: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望朔回归 于 2020-12-7 15:51 编辑

一代君王的是非,主要应看对后人生存之道的贡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