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346|回复: 6

[作品赏析] 《腾王阁序》中“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作何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0 20: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法①:“帝阍”、“宣室”喻宫廷,指王勃渴望受中央政府的召唤

说法②:“帝阍”用屈原《离骚》典,“宣室”用贾谊典,两者都是仕途失意之人,王勃用此二典表达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说法③:“帝阍”用屈原《离骚》典,“宣室”用贾谊典。前者毕生失意,后者虽受皇帝召见,却是“不问苍生问鬼神”。指王勃不仅希望自己受朝廷召唤,并且希望大展鸿图,干出一番事业,而不是成为皇帝的弄臣

不知诸位认可哪一种说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0 22: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三种说法都不无道理,第三种说法似乎更为妥当一些。楼主请参考以下资料:

      “帝阍”中的“帝”指天帝,“阍”指守门人。“帝阍”就是天帝的守门人。《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此“帝”亦指天帝。“帝阍”原是屈原辞赋中想象的神灵。《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诗人在想象中上下求索,来到天界,他去叩帝阍,然而“帝阍”却拒绝为他通报,这天上实际是人间的象征,表明诗人重新获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彻底阻塞。前人常用“叫帝阍”、“叩帝阍”等来表达忠于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将民情达于圣听之意。如扬雄《蜀都赋》:“选巫咸兮叫帝阍”。张衡《思玄赋》:“叫帝阍使辟扉兮,觌天皇于琼宫”。杜甫《塞芦子》:“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袁崇焕《浣衣里》:“精诚叩帝阍,愿化一寸铁”。“帝阍”在王勃文中实际上是指称国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称天子一样。因为前为“怀”而不是“叫”“叩”,后又接“不见”;且与下句“宣室”相对称,都是暗指当朝皇上。有的教参译“怀帝阍而不见”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不如译作“怀念朝廷却不得召见”。“奉宣室”的典故,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时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宣室:西汉未央宫的正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贾谊贬谪长沙四年后,汉帝曾召他回长安,在宣室中问以鬼神之事。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两句是说,自己怀念朝廷,可是什么时候才能侍奉国君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1 2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更合理一些。结合语境,这一部分是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指历代怀才不遇的人,表达有志难伸的悲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5 09: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关键是要体现出王勃的怀才不遇的心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6 08: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区别呀{:soso_e14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6 12: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雪狼 于 2011-10-16 15:03 编辑

从其后的几句或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嗟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yì)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hé zhé)以犹欢。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可见,此处对宫廷并没有多少幽怨,反倒颇有“时哉、时哉”的明悟,认为自己属于生非其时。以“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宽怀。“空余报国之情”,却又不肯“效穷途之哭”,可见此处与屈原又有所不同。
大致上,他此时的想法可以概括如下:
1.并不抱怨朝廷。从14岁名闻天下,到仕途多舛,26岁的王勃虽然饱尝人间沧桑,却也过得精彩。
2.仍有报国之情,却不知以何种方式。在王勃看来,报国方面他并没有多少选择,但是仕途又被堵死,连自己都不抱希望。此迷茫之处,颇似贾谊。
3.穷且益坚,不肯自损求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26岁的王勃竟然自用“老”字,可见其这些年来人生之沧桑、感触之敏锐。“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然而穷且益坚,实则自比颜回,其志仍在青云之上,唯暂时“独善其身”以待机“兼济天下”而已。如同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句“不坠青云之志”,表面平淡,实则豪气冲天。若不是英年溺亡,他日成就或不可限量。
所以,我认为:
说法一,失之于“渴望”,王勃并非渴望,否则低头即可获功名。
说法二,失之于“悲凉”,此处王勃表面上抒发怀才不遇,却无愤慨,亦无消沉,纵有自怜,却无法掩盖其自负。
所以我认为说法三比较准确。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10 收起 理由
浪花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8 12: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顶起来,准备整理一下投在枢密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