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50|回复: 32

[易学研究] [中国网采用]阴阳失调——被漠视的“卑德”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4 22: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2-5-4 17:44 编辑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是八个字是易经系辞里开头的两句话,许多人拿这句话来开刷。不过,这两句被歪曲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从小接受到的教育里不时会提到封建社会的尊卑等级关系,还有男尊女卑一类的,因而将天尊地卑理解成儒家推崇等级关系,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然而事实上这句话的意思可不是这样。在古代,地的位置还是相当高的,秦始皇在泰山封禅的时候,一祭天主,二祭地主,三祭兵主,地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老子也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地的地位再怎么卑,也不可能比人的地位低,因而把“天尊地卑”中卑理解为今天的卑贱,那就大错特错了。
那么这个卑当怎么解?其实我们都应该可以知道,只是我们很少留意,比如“谦卑”,我想大家看到了这个词之后,一切就清楚了。大地厚德载物,滋润万物而不求报。万物生存都离不开大地,但地却这下卑下,付出而不求回报,这为大地之德,也可以说卑德。

人法地,中国人讲求谦虚,也是效法地德。但很可惜的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当中,我们慢慢地遗忘了地德,也就是卑德。

有人可能会反驳,现在不少人都懂得谦虚谦让的吗?不是,虽然我不敢说完全没有人懂得“卑德”,但大部分人的谦虚、谦逊都是一套仪式动作,他们知道这么做是一种礼貌,而非真真正正的“卑德”,德不是一种动作,而是一种内涵。



在这之前,有一件事我觉得还应该先说说的,那就是虽然《易经》中的十翼是孔子所作,但不见到它只是儒家的东西,它的一些观点是超越了儒家的范围。如其中很著名的两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说的就是“天德”与“地德”,也就是“尊德”与“卑德”。而这两句话,恰恰是被我们中国传统的两大学派所瓜分,儒家崇尚的“天德”,推崇的是“自强不息”;而道家尚柔,守道是“厚德载物”。因而儒道两家可以互补,有着天然的内在同盟关系。


一阴一阳为之道,如果将放到一个人身上,缺乏天德,人就容易变得消沉,无上进心,失去前进的动力;如果这个人缺乏地德,那么这个人就容易变得狂妄自大而看不动自身的缺点,将一切缺点都推到其他人身上,同时也会因为高傲,不屑于一些他个人认为“低级”的东西,天德越重,卑德越少,视野就越窄。



自董仲舒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依赖,天尊文化不断受人追捧,而地卑文化倒受人冷落,甚至出现着以尊为贵,以卑为耻的现象。因而天尊地卑、男尊女卑一词就真正变味了。

如果说儒家错在哪里,最主要的错就在于“阴阳失调”,夜郎自大,天朝上国等等诸多毛病都是尊德强盛,以致历史上许多时候拨乱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因为道家以“卑德”为主,以“卑德”为主的人是不会排斥“尊德”的。


说这里,到底什么是卑德?其实卑德很简单,谦虚不是例行动作。大地厚德载物,拥有养育万物的功劳却不自持,人也应该一样,不自持功高,不自持学识渊博,多想想比自己劳苦功高,学识渊博的人,然后冷静下来,平心静气地对待他人、事物。易经中谦卦是地山谦,山明明高于地,却自行处于地下,这才是谦。

虽然,儒家现在在很多人眼中被当作罪人被打*倒了。但是,这本身并非儒家的文化的错,而是因为儒家文化并不完善。所谓“孤阳不长”,只有“天德”是会误事,因而,我们应该找回被漠视了的“地德”,以达到阴阳调和。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一尊一卑,天地之道。

评分

参与人数 2名望 +8 銀子 +10 功勛 +28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20 外网采用稿
乾坤客 + 8 + 10 + 8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4 17: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4 22: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是八个字是易经系辞里开头的两句话,许多人拿这句话来开刷。不过,这两句被歪曲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从小接受到的教育里不时会提到封建社会的尊卑等级关系,还有男尊女卑一类的,因而将天 ...
子之半 发表于 2012-4-4 22:36

楼主提出的话题很有意义,其有关“心得体会”也不无道理。不过,恕在下直言,在理论上,楼主没有把问题理顺。所谓“天尊地卑”是指阳尊阴卑,这是儒家“扶阳抑阴”的理念,在这个前提下,所以言之“乾坤定矣”。儒家尊阳,提倡阳爻君子之精神,《周易》贵阳,着眼于阳爻的动行变化,所以阳爻在卦之上爻位时,谓之“天德”,在阴爻身下时谓之“谦卑”,本是阳爻位卑于阴爻之下,却言其“谦”之行,并未言其阳爻君子有“卑”之性质,地山谦卦之义即是如此。所以,所谓“卑德”一说似不符合儒家理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23: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子之半 于 2012-5-5 00:02 编辑
这是儒家“扶阳抑阴”的理念,在这个前提下


我不是专门研究儒家,或许雪狼更有发言权,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既然你的前提是儒家扶阳抑阴,那么得出“卑德”不符合儒家可以说几乎是必然的。但是,你这个前提出现是从什么时候出现?你能保证这种前提是孔子的观点而不是宋明理儒的观点?恐怕你最多只能确定有这么一种说法。

周易贵阳卑阴,但是从《左传》《国语》等典籍当中来看,在多爻变当中往往特意记载“之八”,是阴爻而非养阳爻,如:是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遇泰之八;而阳爻变则仅仅说:遇乾之否。可见,在当时的卜筮当中,“阴”比“阳”更重要。

南老对此的解释是“阳”主过去,“阴”主未来,至于这不是事实,暂且不管了。

事实上比如阳尊阴卑,易经中更重视的是“位”与“应”,比如未济一卦当中也有虽不当位,上下应也。


可见,阴阳尊卑之重并不重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5 12: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系辞》之“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是从乾坤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象形观确定贵贱所处的不同位置,并不代表能力和身份,更不是思想和地位上的尊卑。
    至于“阳尊阴卑”说,更是与“一阴一阳之谓道”背道而驰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5 20: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子之半的卑德论很有见地!支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5 21: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朋友帮帮我,指点一下,今天刚注册的,新话题帖子发不出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5 22: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儒不是天的自强不息,因为儒依君而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5 22: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手报到,各位前辈多多指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5 22: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到新手报到区报到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6 00: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专门研究儒家,或许雪狼更有发言权,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既然你的前提是儒家扶阳抑阴,那么得出“卑德”不符合儒家可以说几乎是必然的。但是,你这个前提出现是从什么时候出现?你能保证这种前提是孔 ...
子之半 发表于 2012-5-4 23:57

是《周易》的说易解卦理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6 01: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系辞》之“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是从乾坤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象形观确定贵贱所处的不同位置,并不代表能力和身份,更不是思想和地位上的尊卑。
    至于“阳尊阴卑”说,更是与“一阴 ...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2-5-5 12:54

两个不同角度的概念也能“背道而驰”?“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对“易”的一个客观的表述,儒道两家都认同,而“阳尊阴卑”只是儒家的“解易理念”,道家是相反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6 11: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不同角度的概念也能“背道而驰”?“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对“易”的一个客观的表述,儒道两家都认同,而“阳尊阴卑”只是儒家的“解易理念”,道家是相反的。
aha79 发表于 2012-5-6 01:07

        我是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阴阳运动时此起彼伏,平衡时阴阳对称,与“阳尊阴卑”观点相去甚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11: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是问,你那“阳尊阴卑”的出处是哪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6 17: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子之半兄,如果脱离了“三纲五常”,您的论调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不论古人作何论调,逾千年的误解说明了立论基础的模糊性甚至乎欺骗性。
如果现代有一位老师,他的论调连自己的学生都无法理解,而且容易被人篡改,哪他的论调又有何价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0: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子之半兄,如果脱离了“三纲五常”,您的论调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不论古人作何论调,逾千年的误解说明了立论基础的模糊性甚至乎欺骗性。
如果现代有一位老师,他的论调连自己的学生都无法理解,而且容易被人篡改 ...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5-6 17:40



武侠小说中有一句话,招式是死的,这里套用在这里也有一样的。三纲五项历史上是存在的,但是,什么时候的强度是多大,那就不同时期就不一样了。既然本来就不一样,何必因为它的存在而作为自己研究的束缚?

如果那名老师,你是敬重他,希望能还原他的本来学说,那么你就进自己的能力去理解他,即使没办法做到,也可以留下自己的心得,供别人参考。

如果你不敬重他,不在乎他的东西原本是怎样,只在乎现在有什么用,那就不用管真实是怎样,关键是在于你能从里面学到什么。比如“狐假虎威”,我也能从中看到“似是而非”,这本身就不是这句成语要说的意思,但是这不也是一个所得吗?

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相传孔子见老子的时候,老子倒骑马,对孔子说:“年轻人不懂行礼,就不必行礼了。”孔子没迎着老子行礼,因为这是背对着对方,也没有面向老子行礼,因为这是向着对方离去的方向,而选择从侧边行礼,这也是一种知识的活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7 13: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武侠小说中有一句话,招式是死的,这里套用在这里也有一样的。三纲五项历史上是存在的,但是,什么时候的强度是多大,那就不同时期就不一样了。既然本来就不一样,何必因为它的存在而作为自己研究的束缚?

...
子之半 发表于 2012-5-6 20:48


兄之所说也是在理,我却希望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讨论“天尊地卑”的整体含义。
因为“天尊地卑”至“三纲五常”是一种规范,不达标是会被“攘臂而扔之”的,不是“花边小说”,可以各自解读。

从古代的天地一体,至现代的科学知识,我们都可以明白地理解天地间是平等的;
没有天就没有地,没有地同时也没有天。天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体现,缺一不成世界。

想当初,那位彷徨的老师发觉自我的“礼论”没有必然的基础,常常被人辩驳得体无完肤。比如。。。。
唐宗宋祖,哪一位不是大逆不道?
因此不便讨论“武王伐纣”,更无法圆谎“商汤灭桀”,只能搬出传说的“上三代”,尧舜大禹,粉饰一番,是为理想国度。
至后来,韦编三绝,终于找到了“解易”秘笈,为自己的“礼论”作出第六十变,“尊卑天然”变为有根可寻的论调。

不要搞错了,浑沌非常尊重那位老师,不是因为他的论调,却是因为他的行藏。常常以他坚持学术的心态作为楷模。

“天卑地卑”可能更为接近“卑德”。
关键的,是什么制约着“卑德”的实践?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载、覆、之间,如果用的是笔杆子,肯定减少内在的杀戮。
天地之间相互聆听,上下之间相互尊重,这才是我想象中的“卑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21: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兄之所说也是在理,我却希望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讨论“天尊地卑”的整体含义。
因为“天尊地卑”至“三纲五常”是一种规范,不达标是会被“攘臂而扔之”的,不是“花边小说”,可以各自解读。


什么是规范?古时候,身体受之于父母,头发也是不能剪的,但经过满清一代血腥的镇*压,到鸦片战争之后,当人们要剪掉鞭子的时候,又有千百个不愿。

“天尊地卑”与“三纲五常”,哪个为纲?自然是“天地”为纲,人伦可以观于天地,模仿天地,但不能以人伦为纲,天地为次。所以无论如何,人伦不能规范天道,这内里的本末主次应该要分清。

孔子谈信,然而被为于匡这个地方的时候,匡人要孔子不要到卫才放他出去,并定下盟约。但是孔子一出,马上就去了卫国,说:“要盟也,神不听。”

类似的言论还有:“吾闻诛一独*夫,不闻诛一天子。”

中华文化元本就不是死文化,是一个相当灵活的文化,如果你还是被某种观点束缚住的话,就跟某人说的一样:“你们虽然剪掉了头上的辫子,但心里的辫子还没剪掉。”

或许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有着灵活性而非机械性,所以我们普通人很难将其总结成一套标准的道理。
天地相对,尊卑同存,两者不该偏废。制约卑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是“怕输”。执着无时不在的成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8 12: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是问,你那“阳尊阴卑”的出处是哪里?
子之半 发表于 2012-5-6 11:48

你还可以问一下“男尊女卑”的出处在哪里。假如在儒家的经典文献中没有“男尊女卑”这句话,则就可以考虑“男尊女卑”的说法是否属于儒家的学术理念了。
关于你这个贴子,既然有这么多的人给你加持肯定,我就不想多说什么了。我之所以给你跟贴捧场,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即要想新出一个“概念”,应当有相应的观念理念、思想体系的支撑,否则稍不留神就真的有可能“背道而驰”了,比如说把“自强不息”当成儒家的东西,而把“厚德载物”看成是道家的东西,好象孔子定《周易》没有一根准绳似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8 12: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还可以问一下“男尊女卑”的出处在哪里。假如在儒家的经典文献中没有“男尊女卑”这句话,则就可以考虑“男尊女卑”的说法是否属于儒家的学术理念了。
关于你这个贴子,既然有这么多的人给你加持肯定,我就不想 ...
aha79 发表于 2012-5-8 12:36


难道你不明白我问出处的含义吗?

出处代表着这个观点出现的时间,同是儒家经典,如果是孔子孟子他们说的,那可以说是儒家的本源。事实上儒家在历史上的发展也有政*治的介入,是汉儒?是宋儒?《古文尚书》也就是儒家的经典,但实际上现在不也是被公认的汉儒伪书?《古文尚书》若放在汉朝之后,他不是伪书,但若放到先秦,那就是伪书无误。

既然古籍经典都有伪书?那么这些观点又为何不能是伪观点。你若要证明他不是后世儒所拖,很简单的只要能举出出处,那就是再明显不过了。阳尊阴卑,这个观点确实有,甚至我还听过某些人说算卦只要数阳爻阴爻数目就可以了,阳爻多就是吉,阴爻多就是凶,这不是典型的“阳尊阴卑”吗?但是很可惜的是,有这样的观点,不代表这样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不要求你会各种算卦,我只要求你懂得“否极泰来”这句成语就可以知道对错了。

关于“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我并不是说儒家就没有厚德,道家就不论自强,而是两家当中,哪个更明显罢了。

我的准绳不可能是我们一般观点认为的儒道观点。后世的儒道都是有先秦文化一步步发展而来的,是先秦文化为老子,后世儒道为孙子。是老子把基因传给孙子,不是孙子的基因决定老子,我问出处,就是让你说说证明一下,你这个观点的基因是出自老子,而不是出自孙子,更不是道听途说而来。只要提一个出处就能解决,又不需要你长篇大论,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么你怀疑就怀疑好了,说什么都是无意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9 01: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的浮躁,是“卑德”缺失的表现之一。
道友的观点很有现实意义。

另。

1、儒家不提倡卑德?不是这样的吧。“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
2、““扶阳抑阴”在经辞中,比比皆是吧。《乾·上九》言“无悔”,而《坤·上六》言“龙战”;《小畜·彖》言“无雨”,《上九》则言“既雨”。
3、尊卑言序,若提方向必暗含参照物,若“没有贵贱之别,只有分工不同”。人人平等,非社会无序。“君君臣辰。君不君则臣不臣。”
4、阴害阳,阴为小人;阳弃阴,阳亦小人。所谓君子,言德行,效阴而从,效阳而主。《坤·彖》,“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小人终迷也。

个人看法而已。
没有具体出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0: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1、儒家不提倡卑德?不是这样的吧。“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
2、““扶阳抑阴”在经辞中,比比皆是吧。《乾·上九》言“无悔”,而《坤·上六》言“龙战”;《小畜·彖》言“无雨”,《上九》则言“既雨”。


1:当然儒家不否认卑德,孔子本身也是很有卑德的一个人。比如有人骂孔子丧家之犬,孔子也笑着说:“然哉,然哉。”当相对而言,“学而优则仕”,“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孔子的尊德、自强不息的方面显露得更强更明显,以致后世的人相对上更容易忽视他的卑德。

道家也不是只卑而不尊,汉陈平好黄老,还不是少有大志,官至丞相。如果说儒是尊而无卑,道是卑而无尊,那么他们根本就走不到一起。
2、““扶阳抑阴”在经辞中,比比皆是吧。《乾·上九》言“无悔”,而《坤·上六》言“龙战”;《小畜·彖》言“无雨”,《上九》则言“既雨”。


这么说就片面了,单单这两个字可不代表什么。还有的是,乾·上九是“有悔”,字误?不过关于爻这方面学派争论很多,我就不提了。

3、尊卑言序,若提方向必暗含参照物,若“没有贵贱之别,只有分工不同”。人人平等,非社会无序。“君君臣辰。君不君则臣不臣。”
4、阴害阳,阴为小人;阳弃阴,阳亦小人。所谓君子,言德行,效阴而从,效阳而主。《坤·彖》,“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小人终迷也。


3:这个想说的是什么?恕我没看到重点,不过我猜测这两个应该是一致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9 12: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ha79 于 2012-5-9 12:54 编辑
难道你不明白我问出处的含义吗?
出处代表着这个观点出现的时间,同是儒家经典,如果是孔子孟子他们说的,那可以说是儒家的本源。事实上儒家在历史上的发展也有政*治的介入,是汉儒?是宋儒?《古文尚书》也就 ...
子之半 发表于 2012-5-8 12:58

      以版本说事,非君一人。中国之古文献在客观上很难自始至终一层不变,在主观上也需有一个逐渐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但,不能因为版本有变动、有差异,就否定它们之间内在思想观念、认知理念的连贯性。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应看到古人治学精神的严肃性,否则稍有出入就会被判之“不似圣人之言”。所谓“不似”,是指不符合古人当初的思维逻辑、思想观念、解读理念,而不是指圣人是否有那句“原话”。
      语言在发展,词汇在变化,概念在更新,经典文献在文字上出现不同版本是可以理解的,但无论如何思想体系、基本观点是一致的。《道德经》与《周易》,虽有世传本与发掘本的不同,但世人并未把它们当作另类来研究。因此,不能因为新旧版本的不同,而否定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更不能因为这个“不同”,就可随意解读、任意发挥,改变老祖宗的真面目,这不利于“继承与发展”。当然,如能象汉代勇改师法那样,改出另一番新天地,我也赞赏。但“卑德”一词,实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文化”观念不相切合,在下实不敢轻意认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3: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注意,我说的不是传世本的问题,而是观点的问题。如果你知道些经学的历史就可以知道,早在汉朝经学就已经有了古文学派与今文学派,到了东汉初年,经今古文学的门户之见日益加深,各派内部因师承不同,对儒家经典的解说不一,章句岐异。于是组织了一次会议,书成《白虎通》作为经学标准答案。

从先秦到东汉才几百年,就不得不由皇帝亲自组织统一经学,可见当时的经学间接分歧之大。人之所学是继承于师傅,而师傅理解经典也是出自个人,每个人总有偏差,越是怕不似,实际上就是离古人言越行越远。

我不说其他了,就拿《白虎通》里面写的瑞兽九尾狐,具体描述自己可以看看,白虎通里有对九尾狐的单独描述,及时是凤凰也没这种待遇,但时至今日,有哪些人把九尾狐当成神兽的?这些东西看得越多,你就越知道要抛开那些所谓传统解读。

我个人的观点是,研究古籍,那之后的文化只作参考,不不作为判断的准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0 11: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注意,我说的不是传世本的问题,而是观点的问题。如果你知道些经学的历史就可以知道,早在汉朝经学就已经有了古文学派与今文学派,到了东汉初年,经今古文学的门户之见日益加深,各派内部因师承不同,对儒家经典的 ...
子之半 发表于 2012-5-9 13:39

我说的就是关于如何看待版本问题的观点问题,只是咱们的角度不同。关于版本问题的争论,史上的确激烈,既有不同观点的碰撞,也有当权者武断的推行,不过,也有学界沉下心来不断的研究。所以我前面说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但无论如何学派体系、学理观念还是要区分清楚的,否则“传承与发展”就真的问题多多了。在这个问题上,楼主勇于探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值得赞赏,前几天我本来有一个较长的贴子,是专门谈这个问题的,只可惜没发上来,作废了。就这个问题而言,不是楼主一个人的问题,在时下的读经活动中,这个问题还真是一个问题。楼主的知识储备不少,专研精神也可喜,祝楼主学业有成,贡献多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连山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5-15 01: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纸堆里的东西!几千年皓首穷经在此中里的人还少吗?“书生误国”之说不谬矣!
你就不会有一点自己的东西吗?何必浪费时间在这里疯狂地、随意地为早已没落腐朽的封建文化的封顶之作作注解!
你就不会从故纸堆里爬出来,找到一块新的天地去耕耘吗?做一些真正的有益于民族的、有益于子孙后代的实事吧!不要在这里人云亦云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09: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早个十几年,我会跟你想的想法一样。

不过当我见识广了,我才发现,其实这么做跟以前的天朝上过,夜郎自大有什么区别?研究古代就是“书生误国”,研究西方就是“崇洋媚外”,那样的话古今中外全被抛弃了,那剩下什么?不就是自己一个人孤芳自赏吗?

小时候由于受到西方文化以及反传统的影响,我也曾经很痛恨古代文化造成了中国落后,唯心主义文化的时候。但是,当我真正接触中国古籍,大众传播中的人云亦云里面很多都是错误的,每接触一本古籍,每接触到一个真正对古文化有研究的人,这种感觉都会有强烈的影响。

因此,我有一个观点,把道听途说当真理是造成中国文化落后一个很重要原因,将一知半解道听途说的东西当成刻板印象,因此眼睛的色彩被固定了,再而思维就已经固定了。

我的知识很多来自书本,但我不信连山你的知识是从娘胎来的,无论是从师还是从书,书本都是重要的载体,是人类知识传播的重要工具。连山你如此蔑视书本上的知识,是不是知识无用论的支持者?不过你无需回答,你是与不是也与我无关。

现在的世界的公务员制度来自英国的文官制度,而英国的文官制度是来源清朝已经腐朽了科举制,备受鞭挞的制度却能成为世界的重要制度,可见古人说得没错:“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懂得变通的人眼中,没有永远腐朽没用的东西,只有你会不会用,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现在社会在进步,观点也在进步,我很欣慰看到的是,某高中题目中选择最正确的一项是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而非荀子的“人定胜天”。虽然顽固的思想还有,不过已经有了改变的苗头。

我之所以选择索源,辩明文化之源,至少是春秋时期的文化索源,为了让大家可以不受近代文化所束缚,是为了给大家一种与宋明后不同的文化印象。有多种模式的参考,自然有多种模式的活用。

至于皓首穷经,连山先查查皓首穷经的实际情况再说也不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连山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5-15 16: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连山 于 2012-5-15 17:25 编辑

27# 子之半
对你能够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还能够静下心来进行探源、索源我还是十分钦佩的!
但是,你的探源和索源的方法,还是不能摆脱绝对线性认识的羁绊,不能走进属性相对认识的方法*论层面。所以,我说先生的努力最终是徒劳的!不信,你就等到了晚年浩然回首,一切都付之东流了。
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学习是需要自己去苦思冥想而能使得自己的想法也能得到别人认识的结果的事。先不要怀疑别人的思路对不对,先需要把握住自己的思路对不对。看到别人已经站在河那边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自己怎么样过河,而不是指责别人的过河方法对与错。
言语不恭之处,还请海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18: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所谓,我不是圣人,我也没打算做圣人。无论是谁,认识都不会超越自己的认知范围。我听过一句话,“假如历史可以重来,世界上有一半的人会成为圣人”。人始终无法知道未来发生的事情,也无法拥有真理,所以完全避免犯错是不可能的。我不惧犯错,或许说我有时候也会故意犯错,从错误中的体会总比一帆风顺的体会会深刻。

我批评别人,完全出自自己的观点,这是自然的。我也不会认为我自己的批评一定正确,但我也不会害怕错误也不去说。如果别人有理有据地指出我批评的错误,那我也能从中学习到东西。如果不能,我也不会失去什么。我始终认为,如果不是必要的话,摆上台面会比暗地里操作要有效率得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7 17: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是“有悔”。

关于本篇主题,
道兄丰富一下“卑德”的具体内容,我以为也很有意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