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33|回复: 2

[易学研究] [中国网采用]《易经》究竟是谁写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5 09: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2-5-8 12:49 编辑

易经的作者

乾坤客

    如果要问《周易》这部书的作者是谁,多数易学爱好者会说它不是出于一人一时之手,因为《周易》不说《易传》,单说《易经》也包括卦符、卦序、卦名、卦辞、爻辞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不可能同时定型。如果不带成见地客观地看待卦爻辞的话,卦爻辞是不能全部作为过去的卜辞之集合的,因为每一卦的爻辞都有相近的话题,写作风格极为类似,这并非过去随机的卜辞所能做到的,但过去的卜辞做为一些写作素材还是有可能的。卦辞的写作方法与爻辞的写作风格也不完全类同,卦辞与爻辞似并非同人所作。

    一、卦序和卦名的作者是周文王

    依笔者看来,卦序和卦名当在文王受命前后成型,具体时间应在学者们考证出来的公元前1059年文王受命前后(笔者曾用《周易历算》复原过西周历法,验证西周历法制定时间在公元前1059年前后)。卦序是否文王所制,难言,但文王必定参与过其事,因为卦名的象数逻辑联系出来的语境正是为王之训,卦名所透露出来的主旨即王道思想。

    为什么说卦名能够透露出来王道之训呢?

    卦名的命名并非象有些学人想象的纯是据独*立的重卦的卦象分析而来,因为任何一个独*立的重卦,都含有上下两个三爻卦,而这两个卦的类象是多样的,取哪些象来会意出卦名,必定要围绕全部六十四卦的卦名所内蕴的主旨及时代背景来进行。

    卦名是为卦符所系之辞,是用具有一定意义的文字表达卦名作者的思想的。如果只有卦符而没有卦名,卦符的意义则比较隐晦难明。设卦可以观象,但“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单独的卦,很难表达完整的思想,只有形成具有一定象数规律的卦列,才可能形成一定的“象境”,从而形成一定的语境,表达出卦列作者的思想。

    那么,卦名命名能够符合一定的象数规律么?答案是肯定的。

    笔者在研究卦序象数结构规律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卦爻辞中具备相同或相反的语辞所在的卦符之间,大多有内在的象数逻辑联系,这些卦符间的联系合乎以月相为原型的《周易》卦序的非覆即变象数结构逻辑,另有五卦,卦爻辞之间也有一定的语辞联系,但是笔者却发现这五卦之间的关系却不完全合乎以月相为原型的《周易》卦序的非覆即变的象数结构逻辑。

    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五卦之间会有语辞联系呢?

    经过分析,笔者发现,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源自不同于以月相为原型的《周易》卦序象数逻辑的另一种卦符象数互变逻辑。

    这五卦及相关卦爻辞如下:
    1、小畜之九五爻: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2、谦卦之九五爻: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3、泰卦之六爻: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泰卦之六五爻: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4、归妹之六五爻: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归妹之初九爻: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5、履卦之六三爻: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由上述卦爻辞的内容,可以发现:小畜、谦、泰三卦中有“富以其邻”和“不富以其邻”的语辞,而泰卦卦爻辞中还有“帝乙归妹”的语辞,“帝乙归妹”语辞又出现在归妹卦爻辞中,而归妹中的另一语辞“跛能履”又出现在履卦中。

    既然这五卦的卦爻辞有联系,这自然让笔者反思,这五卦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象数逻辑联系呢?如果有,其他卦之间是否也存在同样的象数规律呢?

    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五卦之间的象数联系。

    小畜与履卦是互综卦,履卦与谦卦是互错卦。小畜、履卦、谦卦这三卦象数上有联系,语辞上有联系,“似乎”可以理解,但是,归妹的卦爻辞兼具履卦和泰卦的语辞,这三卦的语辞有联系,但从各卦的上下卦的阴阳爻属性来分析,看不出这三者之间有什么明显的联系。

    经过仔细观察,笔者终于发现,泰卦的互卦原来就是归妹
   
    然而与归妹有语辞联系的履卦的互卦是家人,并不是归妹,那么,归妹又如何才能与履卦发生象数联系呢?

    既然泰卦与归妹是通过互卦联系的,那么归妹能不能也通过互卦的规律与履卦发生象数联系呢?

    干脆,让这五卦都用互卦的方法卦变下去,看看有什么情况发生?结果是这样的:
   
卦名C.JPG

    这五卦都能通过“互变”的方法得到未济卦,这是他们的共性。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难说就因为这五卦有这么一个共性,所以,他们使用了有联系的语辞。

    但是,有了这么一个共性,这不由使我们想到,应该看看通行本六十四卦全部按这种“互变”的方法,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因为乾卦互变的结果依然为乾卦,坤卦互变的结查依然为坤卦,既济与未济卦循环互变,所以,下面的统计,每一卦只互变到乾、坤、既济、末济四卦任何一卦即终止互变。

    经过统计,我们会发现互变有这样一些规律:
  
    164卦每一卦最多经过两次互变,即可得到乾、坤、既济、末济四卦之一,乾、坤、既济、末济四卦我们称之为甲类卦。

    2、凡是只经过一次互变,即可得到乾、坤、既济、末济四卦之一的卦有12个,他们是颐、大过、夬、姤、剥、复、家人、睽、渐、归妹、蹇、解,这12卦我们称之为乙类卦。

    3、乙类卦每卦都可以由其他四卦互变得来,能互卦出乙类卦的共48卦,这48卦无法由其他卦互变而成,我们称之为丙类卦。

    根据上述统计规律,我们拟出一个“六十四卦互变分类表”:
    卦名B.JPG

    根据六十四卦互变分类表和各卦卦名意义,我们来分析甲、乙、丙三类卦的语境。

    (一)甲类卦:乾为君;坤为臣,为民;既济为成事,末济为事不成。合此四卦卦名义,可以表达:为人处事的成与败。
   
    (二)乙类卦:每一个甲类卦统领三个乙类卦。
      
      1、乾卦统领夬、姤、大过三卦。夬为决,为疏;姤为遇,为亲;大过为大过失。合此四卦可以表达:为君之道,在亲民与疏民,大过失与民心向背有关。此语境可以概括为:论亲民、疏民与大过失。

      2、坤卦统领剥、复、颐三卦。剥为取;复为返、为与;颐为颊、为口实,可引申为温饱。合此四卦可以表达:臣民关注的是为君者对自已口实、财物的取和与,取、与和臣民的温饱有关。此语境可以概括为:论索取、返利与温饱。

      3、既济卦统领睽、归妹、解三卦。睽为细察,为了解;归妹为出嫁妹妹,属哥哥之责任、使命;解,为解决。合此四卦卦名义可以表达:欲成事,要细察详情,有哥哥嫁妹般的责任感,要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此语境可以概括为:论明察、责任与解决问题。

      4、末济卦统领家人、渐、蹇三卦。家人为内部;渐为逐步;蹇为困窘。合此四卦卦名义可以表达:事不成,多为内部出问题,问题逐步由小到大,以致于困窘不堪。此语境可以概括为:论内患、渐变与困窘。

    (三)丙类卦:每一个乙类卦统领四个丙类卦。

      1、夬卦统领遯、同人、革、咸四卦。遯为小猪,为财物;同人,为多人,为分享;革为革新;咸为感、为亲近。合此五卦卦名义可以表达:民心不稳时,要同人分享财物,改*革创新,使民感动而亲近自已。本语境主旨可概括为论分配。

      2、姤卦统领大壮、大有、鼎、恒四卦。大壮为增强;大有为财物丰厚;鼎为稳固;恒为长久。合此五卦卦名义,可以表达:要亲近臣民,增强实力,使财物丰厚,保持稳定,实现长治久安。本语境主旨可概括为论稳定。

      3、大过卦统领丰、离、旅、小过四卦。丰为丰饶;离为华美,为奢侈;旅为旅行,为逸游;小过为小过失。合此五卦卦名义,可以表达:大过失起因于顺境时有丰饶之财物,奢侈逸游,小过失不断。本语境主旨可概括为论奢侈。

      4、剥卦统领屯、观、比、益四卦。屯为艰难;观为观象台,引申为祭祀;比为亲比,为互助;益为增益。合此五卦卦名义,可以表达:众相剥取时,出现艰难,应同观祭礼,使众人亲比互助,方能人人增益。本语境主旨可概括为论亲比。

      5、复卦统领蒙、临、师、损四卦。蒙为蒙昧;临为登临;师为用兵,为战争;损为损失。合此五卦卦名义,可以表达:要返利于民,如果蒙昧无知,登临高台,发布战争命令,强行索取,结果多有损失。本语境主旨可概括为论战争。
      
      6、颐卦统领涣、坎、节、中孚四卦。涣为涣散;坎为困难;节为节俭;中孚为中复。合此五卦卦名义,可以表达:要关注臣民温饱问题,财物涣散,则发生灾难,要勤俭节约,才能复兴。本语境主旨可以概括为论勤俭。

      7、睽卦统领巽、井、需、小畜四卦。巽为风,为入;井为水井,为宜居之地;需为养,为满足需要;小畜为小蓄,为渐有积蓄。合此五卦卦名之义,可以表达:要细察风水环境,入住有井之宜居之处,满足生存需要,渐有积蓄。此语境主旨可以概括为论趋吉。

      8、归妹卦统领蛊、泰、大蓄、升四卦。蛊通故,为故业;泰为安泰;大蓄为大有积蓄;升为上升。合此五卦卦名之义,可以表达:哥哥嫁妹妹是责任,为人要有光大先人未竟之业之志,自强不息,争取安泰祥和,创造大的财富,使事业和声名均有上升。此语境主旨可以概括为论自强。

      9、解卦统领明夷、艮、谦、贲四卦。明夷为日落;艮为止,为休息,引申为闲暇;谦为谦恭;贲为修饰,为加强修养。合此五卦卦名义,可以表达:解决问题,要注意符合日入而息的客观规律,但闲暇时,要谦恭反思,要加强修养。此语境主旨可以概括为论修养。

      10、家人卦统领兑、困、履、讼四卦。兑为泽,为陷;困为困境、恶地;履为步行,为动;讼为口舌争讼。合此五卦卦名义,可以表达:安身立命,不可选择沼泽等恶地,否则会陷入困境,动輙成讼。此语境主旨可以概括为论避凶。

      11、渐卦统领随、否、无妄、萃四卦。随,为随从;否,为匪,为坏;无妄,为勿妄;萃为病,为祸。合此五卦卦名义,可以表达:要防微杜渐,从人不当或用人不当,则恣意妄为,病祸渐生。此语境主旨可以概括为论用人。

      12、蹇卦统领晋、震、豫、噬嗑四卦。晋,为日出;震为动,为作事;豫为娱乐;噬嗑为吃喝。合此五卦卦名义,可以表达:困窘不堪是因为不知道日出而作的道理,过度吃喝玩乐引起的。此语境主旨可以概括为论做事。

    至此,我们可以小结一下卦名作者的主旨和创作思路:卦名作者的最终主旨是:论为人处世的成与败。创作思路是:以互变象数逻辑为六十四卦分层分类,先从三个大的分论点写起,分别论述“亲民、疏民与大过失关系”、“索取、返利与温饱关系”、“内患的渐变与质变关系”。然后,又针对三个大论点,每一大论点分别又从四个小论点来详谈。

    这12个小论点是:分配、稳定、奢侈、亲和、战争、勤俭、趋吉、自强、修养、避凶、用人、做事。很明显,这12个小论点,从内容上可以两两相合成六个方面:
   
    分配与稳定(社会)
    亲和与战争(社会)
    勤俭与奢侈(个人)
    自强与用人(个人)
    趋吉与避凶(地道)
    修养与做事(天道)

    在实际卦名论述中,修养与做事是从晋、明夷的天道来讲的,趋吉与避凶是从井和困之宜居与不宜居的地道上来讲的。分配与稳定、亲和与战争从社会大环境来讲的。勤俭与奢侈、自强与用人是从个人角度来讲的。

     可以看出,卦名作者的创作主旨十分明确,正是商末周初周王王道思想的反映,卦名的完全定型绝不会是“《周易》卦名也当源自商《易》”。

     卦名创作思路中对照手法的运用非常突出,并与《周易》卦序逻辑中“非履即变”的规律有极大关联。

    从“六十四卦互变分类表”可以看出,如果仅仅依互变分类表来命名,每一个甲类卦都包含三个乙类卦,在表达作者王道思想时,同类的卦并不需要特别考虑“非履即变”的对称性,但是,作者为卦名命名时事实上用“非履即变”的对称性打破甲类卦的统一性而有所合并,这充分表明卦名命名定型时,作者已经有了卦序作背景,也就是说卦序制作在前,统一命名在后。卦名的命名先于卦辞和爻辞而形成,根本不是“依筮辞而题卦名,亦后人之所为也”,而是卦名作者在一定的天人合一思想和王道思想指导下,有意识地在《周易》卦序按一定象数逻辑排出后,参考六十四卦的互变象数逻辑,赋予不同卦列以语境,各卦围绕卦序作者主题思想,参考当时原有卦名背景,取用相关类象,从而创作出不同的卦名来。

    《周易》的内容和结构是为《周易》一书定性的主要依据,经研究,笔者认为《周易》一书是根据两种象数逻辑写就的。一种是卦序象数逻辑,一种是卦名象数逻辑。卦名象数逻辑规定了《周易》内容,卦序象数逻辑规定了结构。将这两种逻辑统一起来的是历法月份。这种依月份为纲而施训的结构,后世仍有采用,如北大简的《周驯》就是如此。《周驯》的基本内容,是东周君昭文公对共太子的训诲。训诲是按月进行的。 “训”的内容,主要是古代王侯故事,昭文公的多数议论,是围绕这些王侯的事迹言论展开的,往往附以不如此就会失众、主危、亡国、丧身的警告,或者照着做了就将“国安而身利”的预告。与《周易》卦名联系出来的语境相比较,《周驯》中的王训简直与《周易》卦名透露出来的王训如出一辙。

    二、卦辞的作者是周公
    卦辞定型的上限是成王时期,因为其中有“康侯”,古“康”字,也作“唐”字。周代的康侯无论是卫康侯还是“唐侯”都是成王时所封。卦辞的作者不明。相传文王制卦辞、周公制爻辞,不确,文王作卦序和卦名,周公作卦辞倒是有可能。

    清华简《耆夜》记载:

    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于文太室。毕公高为客,召公保为介,周公叔旦为主,辛公甲为位,作策逸为东堂之客,吕尚父命为司正,监饮酒。王夜举爵酬毕公,作歌一终曰《乐乐旨酒》:乐乐旨酒,宴以二公。任仁兄弟,庶民和同。方壮方武,穆穆克邦。嘉爵速饮,后爵乃从。王夜举爵酬周公,作歌一终曰《乘》:乘既翼,人备余不胄。组士奋甲,民之秀。方壮方武,克燮仇雠。嘉爵速饮,后爵乃复。周公夜举爵酬毕公,作歌一终曰《赑赑》:赑赑戎服,壮武赳赳。宓情谋猷,裕德乃就。王有旨酒,我忧以浮。既醉又侑,明日勿周公又夜举爵酬王,作祝诵一终曰《明明上帝》:明明上帝,临下之光。丕显来格,歆厥盟,於□□□。月有盛缺,岁有歇行。作兹祝诵,万寿亡疆。周公秉爵未饮,蟋蟀跃升于堂,周公作歌一终曰《蟋蟀》:蟋蟀在堂,役车其行。今夫君子,不喜不乐。夫日□□□□□荒。毋已大乐,则终以康。康乐而毋荒,是惟良士之方。蟋蟀在席,岁聿云暮。今夫君子,不喜不乐。日月其迈,从朝及夕。毋已大康,则终以作。康乐而毋荒,是惟良士之瞿瞿。蟋蟀在舍,岁聿云徂。今夫君子,不喜不乐。日月其除,从冬及夏。毋已大康,则终以惧。康乐而毋荒,是惟良士之瞿瞿。

   
由周公作祝诵可见,周公本人还兼有《礼记》所载“大祝”的职务,卦辞依月份记载祭祀和贞卜等事,并根据这些事儿的结果进而劝训时人当如何依礼行事,正合周公的身份。

    三、爻辞的作者是史籀
    爻辞定型的上限是宣王时期。作者应该是史官,宣王时期的史籀最有可能。
   
    为什么说宣王时期是上限呢?有这样一些原因:爻辞中记载有“武人为于大君”、“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等情况,这些武人夺位、为利而侵、朝令夕改、不事王侯的隐居情况,似不当在西周早中期发生,而与西周晚期的厉王时的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及共伯和归隐相关。当然,也许有的学人也可以说这些情况也合乎商末周初的情况,但是,“武人为于大君”一句,绝不是作者记载周武王伐纣一事。因为武王伐纣,对于周人来讲,是天赋其命的事。如果作为说礼的事实论据,劝导他人效仿周武王而“武人为于大君”,犯上作乱,这是绝对不合《周易》的礼法主旨的。从语气上来看,这一句对旧君、新君均带有一定的谴责意义。这一句出在履卦,而共伯和称王元年(公元前843年而非841年)的正月,比对《周易历算》之“《周易》原始卦序与月份对应表”正是履卦所在。然笔者在西周历谱中所定共伯和称王之年,并非由此确定,而是由西周青铜器历日决定的。  

   《易经》成文者,即作爻辞之人,此人通晓西周卦历,依古代历法的官方笼断性,必太史也。史载宣、幽年间的著名太史有二,一是伯阳父,二是史籀。伯阳父的思想与易较近,有阴阳思想。
   
  《周书》记载: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伯阳父之所言,“民乏财用,不亡何待?”与易之“其亡、其亡,系之苞桑”,一脉相通。

    《左传》也记载伯阳父之语:“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理论上与易贯通。唯《周易》之气象,虽有忧患意识,然通观之,成书时似还处于较盛之世,当为宣王中兴时。而伯阳父此人于幽王时的活动史书所记较明确,且此人已能料定西周的灭亡,非尽忧患,而是悲哀了,此人当非《周易》爻辞作者。
  

    《汉书•艺文志》引《七略》记称:“《史籀》十五篇。……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记称,“昔周宣王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与古异,世谓之籀书也。及平王东迁,诸侯立政,家殊国异,而文字乖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承相李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政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
     

    南朝梁人庾元威曰:“柱下史。善书,师模仓颉古文,损益而广之,或同或异,谓之为篆曰大篆,或称‘史书’,久佚。《阁贴》载其所书六字,可见一斑。”  

    由此可知,周宣王时的史官史籀曾写过相当数量的史书《史籀篇》,以之做为史学童的教材,《周易》有可能就是因此而成文并流传下来。

    赵平安先生于《新出<史律>与<史籀篇>的性质》一文中,根据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史律》得出结论:“把汉简《史律》和有关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史籀篇》是当时国家考课史学童、选拔史的专用书,基本内容为史所必须了解的一些专业知识。它作为识字书的功能虽然不能说没有,但至少在汉初对史的考课中,这种功能明显居于次要的地位。
   

    “《史籀篇》的作者是周宣王时的太史,教授它的人身份是史官,它的学习对象是史学童,都已折射出它作为史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的性质。
   

    什么是史学童呢?史学童要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呢?
   

    《史律》475—476号简云:“试史学童以十五篇,能风(讽)书五千字以上,乃得为史。有(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其八体课太史,太史诵课,取最一人以为其县令史,殿者勿以为史。三岁壹并课,取最一人以为尚书卒史。
   

    史学童所“风”之书是什么书呢?是史书。

   

    《史律》中477----478号简记试“卜学童”要求:“卜学童能风(讽)书史书三千字,徵卜书三千字,卜九发中七以上,乃得为卜,以为官处(?)。其能诵三万以上者,以为卜上计六更。缺,试修法,以六发中三以上者补之。”由此可知,史学童所“风”为史书,史者的专业知识。


    史学童多大年岁始学史之专业知识呢?

    《史律》474号简提到:“史、卜子年十七岁学。史、卜、祝学童学三岁,学佴将诣太史、太卜、太祝,郡史学童诣其守,皆会八月朔日试之。”史学童17岁始学史之专业知识,三年过后考试,已20岁,基本成*人,此时方可为史。由此可见,《周易》蒙卦之“童蒙”实非儿童,本17岁至20岁之史学童也。

    赵平安先生云:“关于史所必须了解的业务知识,透过《史籀篇》成书时史官的职掌,可以了解到一个大概。据研究,西周的史官分太史和内史两个系统,负责参与祭祀神明,箴王缺失,记录、宣达王命,备咨询,供出使,以及掌握各地的宗族谱系资料,处理田邑交换,划定疆界等事务,所司非常之宽。足见当时史官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史籀篇》的内涵虽未必与之一一对应,但应可由此进行参照。”

    同理,史载伯阳父所述阴阳知识当为其专业知识,内容近易,但史籀既为太史,所习内容,当与伯阳父近,且史载史籀曾有大量文字传世,所创书体“大篆”是后世“小篆”之源,古书中尚有近200个史籀所传文字可供后人学习,故《周易》爻辞为史籀所成可能性最大。
      

       附:《西周历法》制作年代推考数据
   
    说明:《易经》卦序最初是排历用的,成型年代与西周历法制作年代大致相当。用笔者《周易历算》复原出来的数据,利用历法各年冬至日和真实天象冬至日的正负误差,推得西周历法当于公元前1059年开始行用,与学者们考证出来的文王受命年非常接近。这是用公元前1087的气余和闰余来复原历法得到的结果。
公元前1086

误差时间0.168111

1085

0.162011

1084

0.155911

1083

0.149811

1082

0.143711

1081

0.137611

1080

0.131511

1079

0.125411

1078

0.119311

1077

0.113211

1076

0.107111

1075

0.101011

1074

0.094911

1073

0.088811

1072

0.082711

1071

0.076611

1070

0.070511

1069

0.064411

1068

0.058311

1067

0.052211

1066

0.046111

1065

0.040011

1064

0.033911

1063

0.027811

1062

0.021711

1061

0.015611

1060

0.009511

1059

0.003411

1058

-0.00269

1057

-0.00879

1056

-0.01489

1055

-0.02099

1054

-0.02709

1053

-0.03319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8 12: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文已被中国网采用,详见:
http://cul.china.com.cn/guoxue/2012-05/08/content_4991219_4.htm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22: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刚看到这个消息,非常感谢本论坛的几位评委的推荐,这儿俺要说声:“大家辛苦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