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0|回复: 29

杂谈诸葛亮的隆中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6 09: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复兴论坛上看到了浪花先生转贴的:“刘备如何将诸葛亮绑上战车为其卖命一辈子?”网友讨论得热闹,随手跟了两个帖子(发表于 2012-3-26 09:00)

其一: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的是:诸葛亮是人,不是神。
第二,我们知道的诸葛亮,是历史上记载的人物,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是千古一样的。历史上的记载人可能与真实的人有差别,但我们在没有其他材料可用的情况下,只能分析这些历史记录。离开这些不尽人意的历史资料,就没有讨论的基础。也无法取得共识。


其二:
我对楼主提出的问题的认识:
一、诸葛亮与当时的其他隐者不同,他是有意出山作一番事业的。史载,他自比管乐,就是证明。如果他无意出山,他不会自比管乐。真正的隐者是不会将自己比作管乐的。三顾就顾到了,说明他是在等待他的主子出现。如果他在第三顾时,不是有意在等待刘备,刘备是顾不到他的。
二、诸葛亮无做天子的报负。这也可从自比管乐证明。
三、隆中对论天下三分,古人多赞之。我则认为是错误地估计了时势,为刘备提供的是一个与刘备妄想统一中国成就皇帝梦相悖的方案。诸一提出,刘一首肯,就注定了刘备不能成就梦想。

国学先生(超版)看了其二之后提出:想听听我的详细意见。
遵国学先生之嘱,将我二帖中的三:“隆中对论天下三分,古人多赞之。我则认为是错误地估计了时势,为刘备提供的是一个与刘备妄想统一中国成就皇帝梦相悖的方案。诸一提出,刘一首肯,就注定了刘备不能成就梦想。”展开一下,请国学先生及诸位网友审核,教正。

我的这个思想产生于写作《揭开奇门遁甲之谜》(1993年出版)之时。
当时,我在某个版本的奇门遁甲书中看到有一篇题宋赵普写的进书表,上写在北宋之前,历史上精通奇门遁甲的有五子,其中便有诸葛亮。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对诸葛亮精通奇门遁甲产生了怀疑。当时就将我的怀疑写进了该书的结束语中。我怀疑的根据就在于隆中对中让刘备占据西蜀。
我们先温习一下那篇名作:
隆中对  
诸葛亮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此篇文字显然不是诸葛亮所作,而是作史者编述的。
在没有别的材料的前提下,我们只能以史者的编述为真。

此时,刘备与诸葛亮的共同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表面上是要为结束目前的动*乱,恢复汉室一统作出贡献。立功称霸之后,做什么?谁也没有点破,刘备将来要当皇帝,诸葛亮辅佐刘备当皇帝。但这个目标是心照不宣的。
而诸葛亮给刘备的良策是什么呢?隆中对里说的就是两条:
一是兼并两个刘姓皇室宗亲,夺取其地盘。将大本营建在西蜀,值一将镇守荆州。
二是若“天下有变”,从四川与荆州两路出兵,攻打北方之敌(曹氏)。

第一条有两大失误:
一、使刘备丧尽了人气。本来刘氏宗亲,应该是刘备准备称帝战略中的团结对象,应该与之结成统一战线。诸葛亮之策,则使刘备本来以皇族宗亲的身份的号召力的宣传成为谎言。刘备入蜀后蜀汉在三国三方中是人气最低的一方。文无*能臣,武无良将。各地名流无一人主动投奔他(被敌方打压而投靠者除外)究其原因,尽在于此。
二、让刘备走进了死门。
按照奇门遁甲八门的性质,东北生门,北为休门,西北为生门。西南蜀地正在坤位死门。中国从周至今二千多年的政*治战争史,有一条基本的规律,凡是在最后形成两大对立势力争夺全中国的统治权的时候,总是占据了三吉门方位的一方取得最终的胜利,完成了统一大业。(最典型的是国共两党的最后决战。)只有明王朝是个例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北伐占领北京,但有意思的是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又挥师南下,赶走了建文帝,搞了个二次革*命。除了明王朝一例,其他所有在西蜀,在江南或逃到江南的后续朝廷(东晋,南宋),无一能取得全国的胜利。
诸葛亮出计让刘备以西蜀为大本营,无疑是让刘备走入了死地。
隆中对中说诸葛亮的根据是汉高祖因西蜀而成帝业,这是不符合史实的。刘邦被封为汉王,虽领巴、蜀、汉中四十余县。但刘邦建都在南郑(在陕西),他本人从未进入蜀地。在楚汉相争时,刘邦已经牢牢地占据了陕西长安。是以占据开门之势战败项羽的。
在刘备走投无路的危难之时,诸葛亮为刘备寻找一个安身之地,西蜀当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冒道义上的风险,责难,这在政*治家来说是无所谓的。)但从刘备成就霸业,统一称帝的大目标来看,则是下下策。刘备进入四川,他的一统是中国的皇帝梦就已经破灭了。

第二条,说明诸葛亮不是一个好的战略家。近日在网上读到毛评隆中对的文章。指出了诸葛亮的三个方面的错误。我的书中只写了其中的一个,差得远了,在此我就不多言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国学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6 10: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条有两大失误:
一、使刘备丧尽了人气。本来刘氏宗亲,应该是刘备准备称帝战略中的团结对象,应该与之结成统一战线。诸葛亮之策,则使刘备本来以皇族宗亲的身份的号召力的宣传成为谎言。刘备入蜀后蜀汉在三国三方中是人气最低的一方。文无*能臣,武无良将。各地名流无一人主动投奔他(被敌方打压而投靠者除外)究其原因,尽在于此。


这个观点首先是在于,三国首领都是公平竞争。但事实上不是,刘备在新野仅有个弹丸之地的时候,孙操两股势力已经是兵多地广,人才济济,当时如丧家之犬的刘备根本没办法跟两人并提。但是,诸葛亮加入后不久,经过赤壁之战之后,就占荆州,躲西蜀,取汉中,刘备的手下比起之前可以说是几十倍的增加。至于三国后期,各国的人才都没办法跟前期比,这都是一样了。

二、让刘备走进了死门。
按照奇门遁甲八门的性质,东北生门,北为休门,西北为生门。西南蜀地正在坤位死门。中国从周至今二千多年的政*治战争史,有一条基本的规律,凡是在最后形成两大对立势力争夺全中国的统治权的时候,总是占据了三吉门方位的一方取得最终的胜利,完成了统一大业。(最典型的是国共两党的最后决战。)只有明王朝是个例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北伐占领北京,但有意思的是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又挥师南下,赶走了建文帝,搞了个二次革*命。除了明王朝一例,其他所有在西蜀,在江南或逃到江南的后续朝廷(东晋,南宋),无一能取得全国的胜利。


你这个观点是硬套八门,不知道变通也不知事实。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就是汉中王,刘备称帝前也自称汉中王,在同样的方位,刘邦一样还不是取得了天下,由此就推出你那所谓的死位是不对的。不同朝代,中点都不一样,战国时期的秦朝也是在西方,不也是一统六国。各个朝代的起义军在各地都有,不是说处于哪个地方就哪个地方胜,天时地利人和,统统都要考虑,占个好位置就能当皇帝,那太天真了。

其次是,天下形势已经有了大体定居,刘备所处荆州,北方许昌洛阳、东方徐州等统统落入曹操之手,南方孙权已经稳占,不可能图取,以刘备当时的形势,只能往西走。荆州虽然富庶,但却是虎狼之地,容易被两家夹攻,不能作为立足之本。

阁下的这条分析纯粹是纸上谈兵,一直以来都说文人论兵误事,地方不是你想占就能占,你想要就能要。西北当时是马腾,你刘备去占,要么从曹操领地穿过去,要么走汉中,凭刘备这点兵力能做到?兵法不是考虑最理想状态,而是要考虑最现实状态及可行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6 11: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郭老的帖子,非常感谢郭老长期以来对论坛的支持{:soso_e183:}

有两点想向郭老请教:1、隆中对的时候天下大势基本已定,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割据江东已经稳定,而当时能争取的地方只有荆襄和益州,所以诸葛亮推荐刘备的选择是不是也是无奈的选择。虽然这个选择可能从战略上来看不好,但在当时是不是只能如此选择?刘备为了起家,必须如此选择。因为别的地方,他没有争取的可能。所以如此选择虽然不高明,但是总比到处流浪,没有落脚之地强。所以能不能说是失误?
2、说以益州为基地,但是还是要出秦川,争天下,成功后是占西北,所以是不是选择失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6 11: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子之半君, 读书有点少,少年锐气不老少。刘邦汉中王是约定谁先到汉中谁称王,刘备一直称中山晋王之后。
郭老的奇门遁甲解读不失为一种方案解读。但诸葛何尝不想牢牢站稳西北脚跟,但西北真的能定都么?
持有与三人行同样的疑问,望郭老再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6 13: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子之半君, 读书有点少,少年锐气不老少。刘邦汉中王是约定谁先到汉中谁称王,刘备一直称中山晋王之后。
郭老的奇门遁甲解读不失为一种方案解读。但诸葛何尝不想牢牢站稳西北脚跟,但西北真的能定都么?
持有与三人 ...
般若 发表于 2012-4-6 11:33


那是:先入关中者王之吧。鸿门宴之中,樊哙引述了一句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关中跟汉中可是不一样的哦。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在夺取汉中之后称帝之前是自封为“汉中王”,这点应该是没错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6 15: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和郭老商讨,诸葛亮说的应该是暂时在益州有落脚之地,然后出秦川,占西北,以长安为中心,则霸业可成,后再图中原,汉室可兴。

另外,图二刘并不见得对刘备民声造成多大不利影响,二刘偏安一隅,无所作为,刘备取而代之,以此为基地复兴汉室,也是可以被理解的。蜀汉后期无人才,恐怕更大的原因是存在时间短,没有机会出现人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22: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先生说倒了。
蜀因无人才,所以才短命。对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22: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子之半“占个好位置就能当皇帝,那太天真了。”

占不好位,当不上皇帝却是真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22: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说的应该是暂时在益州有落脚之地,然后出秦川,占西北,以长安为中心,则霸业可成,后再图中原,汉室可兴。
诸葛亮六出都没有出去,说明诸葛亮的想法是历史证明了的天真之谈。错就错要想模仿刘邦。机遇是不会重复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22: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二刘并不见得对刘备民声造成多大不利影响,二刘偏安一隅,无所作为,刘备取而代之,以此为基地复兴汉室,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刘备图二刘当然是可以被理解的。同时也要看到,也是可能被人责难的。要看当时之人理解的多?还是反对的多?
过去人们崇刘崇诸葛亮,当然会顺着刘诸而说,今天我们研究那一段历史,不必非崇刘崇诸。用历史说话才是正确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22: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子之半
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就是汉中王,刘备称帝前也自称汉中王,在同样的方位,刘邦一样还不是取得了天下,由此就推出你那所谓的死位是不对的。

先生没有看仔细。
刘备模仿其高祖刘邦,同称汉中王,但两人所处方位并不相同。刘邦定都南郑,在陕西;刘备定都成都在四川。一生一死,八门定矣。虽然我是用八门硬套。历史就是这样的。咱们谁也不能改变。只是评说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6 22: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子之半
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就是汉中王,刘备称帝前也自称汉中王,在同样的方位,刘邦一样还不是取得了天下,由此就推出你那所谓的死位是不对的。

先生没有看仔细。
刘备模仿其高祖刘邦,同称汉中王,但两 ...
郭志成 发表于 2012-4-6 22:39


我是有看,但是你的方位有错,不同时期的版图的方位是不一样。

在战国时期,秦朝在西,一统六国,而他所在的方位到了汉朝,就是中心位置。蜀国虽然是西川,但整体版图而然却是西南。

那么我问你,你是以那个时候哪个标准定方位,你又如何看待风水轮流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6 22: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二刘并不见得对刘备民声造成多大不利影响,二刘偏安一隅,无所作为,刘备取而代之,以此为基地复兴汉室,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刘备图二刘当然是可以被理解的。同时也要看到,也是可能被人责难的。要看当时之人理解 ...
郭志成 发表于 2012-4-6 22:31


既然你这么责备,那么是你,你会怎么做,可行性是多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05: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你这么责备,那么是你,你会怎么做,可行性是多少。
哈哈!子之半,真要难为老夫了。
一、不是我责备,而是当时的人们中有人责备。崇诸崇刘者视而不见。
二,我不是刘备,也不是诸葛亮。做事后诸葛亮是遭人烦的。
我们之所以讨论他们,完全是把他们的历史经历做为经验,教训,从中汲取为今,为我所用的东西。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成效。不是想改变历史。当时的结果也不能因我们的评论而改变。(历史书是可以改写的。我是做不了了,谁有能力谁做吧!)
二,子之半先生想看如果,就说如果吧,如果我是诸葛亮,我绝不出山(当然也就不会这么有名)。如果我是刘备,我也不想当皇帝,不做我不能成功的事。
但历史不是如果,在刘备无立锥之地的危难之时,在诸葛亮急着想出山施展才能的时候,诸让刘备图二刘,占荆益二州,实为不得已而为之一招棋。如果换作是我,也会出此计策,既然是不得不为之之策,我们在当时也会出的计策,后人还神话它做什么?我不是反对诸刘的历史选择,而是反对后人神话对这种不能成功的,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反对神话诸葛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05: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三人行先生,感谢般若先生!
三人行先生说
1、隆中对的时候天下大势基本已定,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割据江东已经稳定,而当时能争取的地方只有荆襄和益州,所以诸葛亮推荐刘备的选择是不是也是无奈的选择。虽然这个选择可能从战略上来看不好,但在当时是不是只能如此选择?刘备为了起家,必须如此选择。因为别的地方,他没有争取的可能。所以如此选择虽然不高明,但是总比到处流浪,没有落脚之地强。所以能不能说是失误?
当时诸葛亮的选择是对的。我说下下策,是对刘备的统一称帝的大目标而言的。不是只当西南王。我说的很明确,如果刘备只想作西南王,而不想图谋全中国,当然是一招好棋。但是刘是想当统一中国的皇帝而不是只当西南王!中国的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一个西南王能成就统一大业!(将来可能有,但二千年来,中国没有。)
郭老的奇门遁甲解读不失为一种方案解读。但诸葛何尝不想牢牢站稳西北脚跟,但西北真的能定都么?
诸葛亮是想占领西北,他在刘备死后独自领军六出歧山,就是想占据开门。但他无力转天。因为他错招在先。进入死地,想求生,非大天才不可,诸葛亮不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7 09: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三人行先生,感谢般若先生!
三人行先生说
1、隆中对的时候天下大势基本已定,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割据江东已经稳定,而当时能争取的地方只有荆襄和益州,所以诸葛亮推荐刘备的选择是不是也是无奈的选择。虽然这 ...
郭志成 发表于 2012-4-7 05:35


兵法上可是有说,置诸死地而后生,而且八阵图之变,不是一个死字就永远是死,生生死死,变化无穷。如果真是按照你所说的,摆个八卦阵,别人从生门进,景门出那就破了,还摆个八卦阵干嘛,稍微懂懂行,闭着眼也知道破法。

图是“变”的,不是“死”的。你只不过将看到的历史,套进所位的理论罢了

蜀国后期的衰弱,最初的原因就是刘备一意孤行导致大败,使蜀国实力急剧下降,而吴国又处于内斗,两国不能合击,蜀后主无论是精明也好,昏君也好,不思进取是事实。但是你不要忘记,三国之中,最早被灭掉的,却是魏国,三国时期的三国没有一个活到一统天下。三国俱灭,你说的那八门意义何在。

说人家策略怎么怎么失误是没有用的。比如壮士断臂,一个人中了毒,无奈之下砍掉自己手臂,你说是上策还是下策?当然是下策,砍断自己手臂来解决问题当然是下策,能吃解毒药注射血清自然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大哥,如果有解毒药谁还会砍断自己的手臂?为了保存性命,这种下策却反而是上策。

上策跟下策不是从最理想状态去分析,而是从可行性去分析,在可行的办法选择最好的才叫上策,不是说理想状态下最好的才叫上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8 10: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诸葛亮的选择是对的。我说下下策,是对刘备的统一称帝的大目标而言的。不是只当西南王。我说的很明确,如果刘备只想作西南王,而不想图谋全中国,当然是一招好棋。但是刘是想当统一中国的皇帝而不是只当西南王!中国的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一个西南王能成就统一大业!(将来可能有,但二千年来,中国没有。)


历史上确实如郭老所说,但是时也,势也,呵呵,我们都难预料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8 10: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郭老是学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年纪很大,身居海外,犹不忘国学文化复兴,我们和郭老讨论,是我们学习的机会,各位还是抱着学习的态度为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8 12: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不管是谁,不管是大教授还是小乞丐,我只管有没有理。

纸上谈兵是很容易的,但有些东西现实执行起来是很困难,为什么说一切要以实践为主,就是这个道理。什么上策,什么是下策?能够在现实中具体执行的才是上策,不能具体实现的再理想也是下策。比如像印度开发了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各种设计都是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唯一缺点是自己不能生产那种子弹,你说这种武器是先进武器还是垃圾武器。

当然,人的能力是有限,无法提出更好的方法那也是情有可原。但是楼主仅从八阵图方位而说诸葛亮的策略是下策,既无其他可行的办法。所谓推数又须明理,盖数不推理,是不得也,学数者志之。楼主只谈天道,既不谈地利也不谈人事,这种只问听而忘人的方法,我是无法赞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8 16: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志10,从刘备新野拒曹开始玩,不修改系统变量。我抗曹成功,曹未逃脱,劝降,曹降,北方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8 16: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备顾诸时,刘啥都没有,除了有杆大旗。刘急需的是安稳之窝。图二刘,刘是不忍的,怕失民心。诸偶以为是懂生死门的。不然不会六出祁山的。有-句是天命不可违。
可行策为上策,但不是上上策。图二刘是有地利人和的,不然不会万民拥戴。
荆州不可失,遂派关羽守。火烧连营后,诸知是备的策略,诸无奈,蜀元气大伤。
总之,验证了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18: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子之半如下说:
我是不管是谁,不管是大教授还是小乞丐,我只管有没有理。

论坛上发言都是平等的。无大小之别,只有正确错误之分。人非圣贤,说得不在理上,谁都难免。

有理无理,实践检验;上策下策,历史评判。
历史验证了,诸葛亮计划没有成功。怎么神话他也不行。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而被后人神化为神圣者,都在蜀。一位义圣,一位智圣。不觉得奇怪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18: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先生说的是成说了。三国演义就是这么写的。但那是小说。
刘备图二刘,当时是万民拥戴吗?无人反对吗?二刘的亲属,部下都欢呼吗?孙吴,曹魏的旁观者都如何评说?
政*治家当然是不顾这些的,史学家崇刘崇诸,是为他们时代的统治者服务的。但到了今天,我们小民,是不是非得顺着过去的政*治家,历史家们说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8 20: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子之半如下说:
我是不管是谁,不管是大教授还是小乞丐,我只管有没有理。

论坛上发言都是平等的。无大小之别,只有正确错误之分。人非圣贤,说得不在理上,谁都难免。

有理无理,实践检验;上策下策,历 ...
郭志成 发表于 2012-4-8 18:10


有一个词叫做事后诸葛亮,历史证明诸葛亮没有成功,但不代表阁下的分析方法正确。

诸葛亮虽然跟关羽都被民间崇拜,但是很不一样的。诸葛亮的祭祀自死后一直都有,但关羽却没有,直到隋朝在他的家乡才开始有一座小庙,之后四五百年间都只有在家乡附近才有祭祀,直到宋徽宗时期,关羽才真正被推广起来。而诸葛亮,你可以看杜甫的诗歌“功盖三分国”,“出师一表真名世”。可见诸葛亮一直都是士子们崇拜的对象。

可见虽然他们两人是同时期,但他们的发迹一点联系都没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22: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小时听人说三国,对诸葛亮也是十分崇拜的。研究了奇门遁甲之后才不太崇拜了。对他有了两个方面的认识。于是看到了他的错。
我们现在研究那段历史,是为今用。不在于自己之见是否正确。有错之处,欢迎网友指正。
士子们的崇拜,与神化诸葛亮,还是两回事。
士子们崇拜的对象多矣,而成神的却很少。是事实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9 23: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历代士子崇拜的不是神,而是人。

同样是崇拜,孔子是圣人,耶稣是圣徒。一个是纯粹是人的身份,一个是神的化身。

虽然民间有将人神化,但士子们崇拜的人始终是人是中国的一大特色。

人就是人,没必要一定要视为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23: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了,咱们俩在这一点上是统一了:
诸葛亮是人不是神.
关羽也是人不是神.
神不是人,神不在人世间,虽然他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或在我们的体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9 23: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把人当人也是一种智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2 20: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乱世,变数太多,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刘备上策是立即火并刘表抢夺荆州领导权,荆州人口众多又少战乱,在刘备指挥下单干也能挡住曹军。

刘备中策是投降孙权。孙权年轻幼稚,从内部分化的话不出几年就能让东吴姓刘。

反正入川是下策,进去后出都出不来,真怀疑诸葛亮脑子是否有问题,既然选择了当割据土皇帝的西川,又要立牌坊六出祁山,结果根本连山也出不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2 22: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夷人的上策是最下策,中策是死策。

当时荆州的兵权全在蔡瑁张允等人的手上,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势力,不会让刘备这么容易图谋。刘备要占,只能靠血拼。你当人家曹操,孙权是死的啊。孙权跟曹操早就盯着荆州,你一内乱,人家就趁这个机会出击,南北夹击。就算刘备被占领了荆州,荆州位于地图中央,是虎狼之地,无险可守,根本就不能作为根据地。曹操的部队比荆州兵又精锐,就算孙权不趁机占地,也打不赢曹操。当然,如果是像三国演义里那样,刘表送荆州给刘备,刘备接受,说不定还可以一战。

孙权老年确实是糟糕点,但在年轻的时候确实也算得上是英雄,不然曹操也不会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再说江东人心思稳,如果真是那么容易离间,曹操早就离间了。难道说,孙权的手下会放着刘备在自己做小动作而不出手?孙权可不是后来的曹氏家族,孙权的手下也不是吃素的。靠着着没谱,不定能成功甚至存在杀生的计策,不是位于死地不能轻易使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