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33|回复: 13

[原创] 庄子《逍遥游》的基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9 14: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庄子《逍遥游》的基石
庄子的“化”是其学说的基石,庄子的“化”是怎样进行的呢?




可见,庄子的“化”是无原因无休止的自然的型式转换而已,庄子的观点单纯从游戏的角度看的话,也只是无精神内涵没深层追求的浅薄游戏,如果这样的游戏还没有休止的话只是一种无聊的折磨而已,何来逍遥呢?而佛学的轮回是无主宰非自然的因果轮回,佛学、老子、孔子等的学说是善者上升而恶者下降,善恶是根本的动力,而追求真善美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这才是有吸引力的游戏设计。



庄子的“化”构成的学说的基调,其实就是不干事情也一样的循环,也就失去了根本的前进的动力。
  
曰:“吾惊焉。”
曰:“恶乎惊?”
曰:“吾尝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
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已?”
伯昏瞀人曰:“善哉观乎!女处己,人将保女矣!”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
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颐,立有间,不言而出。
宾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屦,跣而走,暨乎门,曰:“先生既来,曾不发药乎?”
曰:“已矣,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果保汝矣。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无保汝也,而焉用之感豫出异也!必且有感,摇而本才,又无谓也。与汝游者又莫
汝告也,彼所小言,尽人毒也。莫觉莫悟,何相孰也!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庄子的“化”没思想没追求没意义的简单重复,自然也就会失去了人生根本的理想动力,没有了深层次的内涵,才会被表面的财富名利所束缚,所谓的逍遥就是怕麻烦,干事就有麻烦,就要操心费力。根据就是流浪汉什么事也不干世界依然灯红酒绿,共*产主义依然会来到。庄子并不是看清楚了名利背后的负面影响,也不是对什么为富不仁者的鄙视心理,他只是简单的怕累而已。

所以无为、不干事者最逍遥,庄子才会有什么不干事就没有烦恼“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的荒谬错误,由此推出的一系列的逍遥游的不可知论、齐物论的无标准论、养生主的无事不劳累的养生论、人间世的无为就是不干事、徳充符的德不可靠论、大宗师的静如死灰、应帝王的天放等错误学说。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8 銀子 +3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8 + 3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4: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
  第一章:儒道学术体系的区别
第一节:粗略学习一下不同的学术体系问题
一:先来学习一下三大体系之间的区别:
二:三大体系的基本构成
第二节:儒道学术体系中谬误的辨别
一:儒道两家对阴阳理解的区别
二:儒道两家对道德的理解
三:庄子对“道德”的理解
第二章:“一 、有无”内涵理解的错误;
第一节:混沌与有无
第二节:老子的“一二三”和庄子的“一二三”
一:老子的“一二三”
二:庄子的“一二三”
第三节:有无
一:从《庄子》《淮南子》以及《列子》来看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一下佛学的观点
第三章: 所谓“玄学”只是一系列错误的产物
第一节:不可知论的诡辩

一:对“道”的“周行而不殆”的规律的片面理解,是“齐物”问题的根源,也是误解“无为”的原因之一。
第二节:对《道德经》中一系列错误理解
第三节:名实与佛学名实一系列错解
一:关于“不道”和“不知”的理解
二:有名、无名
  第四章:无为就是不干事的荒谬错误
第一节:《道德经》的“无为”
第二节:《庄子》的“无为”
第三节:关于“无为”的适用范围
第五章:庄子善恶、是非是本质性的错误
第一节:高*瞻远瞩批庄子
第二节: 庄子的精神麻醉剂---《逍遥游》
第六章: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静”是修*炼的关键错误;
  第一节:养生理论的思路变迁
第二节:关于“心如死灰”
第七章:大宗师 的根据
第一节:意仁义其非人情乎?
第二节:关于“失性”的问题
第八章:天放,不治理的无政府主义错误。
第一节:庄子学术的浅薄——《天下篇》
第二节: 德、才混淆的浅陋错误
第三节:对“财富、名利”的看法
第四节:天放
总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09: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说庄子“物化”的过程体现了什么问题呢?是生命境界的提升吗?如佛学修*炼的“自性”的觉悟?都不是!庄子的物化只是一个循环没有变化,如果没有变化的话,修*炼的原因又在哪呢?《齐物论》的“齐”,也是这个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0 13: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老师能否详尽说说,这三层楼看的我仿佛天书一般。望张老师多多赐教,感激不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20: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张老师能否详尽说说,这三层楼看的我仿佛天书一般。望张老师多多赐教,感激不尽。
本文是第五章:庄子善恶、是非是本质性的错误
第一节:高*瞻远瞩批庄子
第二节: 庄子的精神麻醉剂---《逍遥游》
应询《逍遥游》中的内容,如果整体看第六篇:儒道为主的学术大融合
的内容之后,先生可以解此一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3 08: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无为乱解一番,然后说庄子错了。。。。。。也就是自己先给自己套一个箍,然后按照自己做的箍,想把别人都套进去。可惜,自己做的箍不扎实,套不进去。
庄子不作任何箍,因为道没有箍,正应老子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受想形实,五蕴皆空。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09: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把无为乱解一番,然后说庄子错了。。。。。。也就是自己先给自己套一个箍,然后按照自己做的箍,想把别人都套进去。可惜,自己做的箍不扎实,套不进去。
庄子不作任何箍,因为道没有箍,正应老子的--常无欲以观其 ...
请参考:
1:天下万物生于有①,有生于无②。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③;常有,欲以观其徼④。三十辐共一毂⑤,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⑥,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⑦,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⑧,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有,有形,或引申指显性物质。②无,无形,引申指隐性物质。③妙,通“眇”。细微,幼小,年少 。精妙;精微 。王注:“妙者,微之极也。”④徼(jiǎo),循行,边际,引申为轮廓。⑤毂(gǔ)车轮中心的圆孔,即插轴的地方。古时车轮用三十根辐条,以合每月的三十日。⑥埏(shān)和(huó),埴(zhí)黏土。埏埴以为器,即和土成泥以制成陶器。⑦户牖(yǒu),门窗。⑧玄,玄妙。
释文:
那道和万物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天下万物都是有形的物质生成的,而这种有形的物质来源于无形的物质 ,二者都是源于“道”。因此,称“无”为天地万物开始的根源,而“有”称为有形万物形成的母亲。因此,可以通过道的不变的“无”的特性,来了解它的奥妙,也可以从万物“有”的特性,来追究道的轨迹。例如,车轮由三十根辐条,共同组成一个车毂,因为毂中空虚为孔,才可容纳车轴连接,因而有车辆的功用。将黏土和泥制成陶器,因为中空为虚,才有器物盛载的功能。建造房屋必须要开凿窗户,房屋中间围成空间是“无”的利用,所以才会有房室的功用。所以说是由于有形的物质的帮助,才能体现出“无形”的功能的作用。所以可以讲有和无是相辅相成的,推广出去则可见,难易是相对来讲的;长短相对比才可显现;高和下也要互为参照才明显;声和音也是相对统一的;前和后也是互为因果的。总结起来讲,这些相对的关系,其实是同一根源的不同表现型式,可以同称为“玄”。有无相生,循环不息,就是众妙之门,因而形成了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循环不止的奇妙世界。

2:问:庄子和佛学有关系么 ?


答:从宗教的观点看庄子,之所以从这角度来认识庄子,不是因为庄子有什么宗教言论,事实上庄子的认识深度远远没有达到宗教的认识深度,就是有些学者认为从西方哲学理性的角度,认为庄子的“最初不曾有物”的观点达到了最高层次,这个观点也不是庄子先认识到的,据我了解的就有老子的《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我说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学术界用佛道的角度来谈庄子的人太多了,甚至有将庄子联系到西方宗教的迹象,而没有认清庄子层次的实质。我们形成观念的庄子不是本色的庄子,更多的只是人们想象的庄子而已。


而有些学者不是没有认清庄子的本质,就是没有掌握佛道原理的实质,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其实,只要抓住“善恶”这个问题,庄子的学说,无论出世、入世都会不攻自破。简单说庄子没有涉及到佛学的基本问题的根据如下:一是庄子的 “齐物”属于“色色不二”,而佛学首先是“色空”问题;二是庄子无是非,而佛学的基础是“善恶”问题;三是庄子所谓的 破生死是“不同形相禅”,而佛学是“出轮回”。这几个基础说明了庄子的 层次,所以请有以禅学、佛学来研究庄子的 学者三思。


3:佛学和道学的世界观有什么根本不同么?

从佛学的角度看世界的话,佛学认为“自性”是最终的根本,它同时具有清静寂灭和无名妄动两种能力,就象“动静”的辩证功能一样。
清静寂灭,是佛的世界;而无名妄动,是众生世界,娑婆世界是我们生存的有情世界。佛法在如来的层次上讲*法时,为什么是远离“有无、非有非无,一异,俱不俱,常无常”等四句的呢?就是因为是站在“清静寂灭”的佛世界的角度讲的。有没有“四句”的认识,也是区分佛学和其他学说的根本原因。
道学,属于在“无名妄动的世界”这个大前提下的研究,所以不要掺入佛学的一些观念,才不会混乱。
道学的“123”说明,道的本身,也是超越“四句”的层次的,但是道学和佛学的研究方向是不同的。道学研究的侧重点是“3”,是为了应用;而佛学是重在“1”背后的追究,是为了觉悟、出离。这里面有一个“道教修仙”的问题,方向和佛学一样,但深度不一样。
佛学和其他的学说(除了修道求仙)的方向,是有本质区别的。就象道路的上下行线,虽然可以互相参考理解,但是行进方向是相反的,这个是讨论不同的前提。
在探讨“修*炼”的问题时,我认为佛学是终极理论;而探讨为人处事之道时,我认为《道德经》是终极理论;而单纯探讨世界的本源时,要分清不同范围内的理论的相对正确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3 16: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7# 张无屮
严谨的治学之风。{:soso_e179:}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9: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逍遥游》你就看出来个“化”?“无为”和无聊等同吗?《庄子》也不是主张人们什么都不做吧。只是让人们虚其心,取掉多余的累赘而已。
答:《杂篇·寓言》生有为,死也。劝公,以其死也,有自也;而生阳也,无自也。而果然乎?恶乎其所适?恶乎其所不适?天有历数,地有人据,吾恶乎求之?莫知其所终,若之何其无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有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无鬼邪?无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有鬼邪?”
《外篇·达生》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馀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
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与不同形相禅矛盾) 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事奚足弃而生奚足遗?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内篇·应帝王》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养生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1 14: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请参考:
1:天下万物生于有①,有生于无②。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③;常有,欲以观其徼④。三十辐共一毂⑤,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⑥,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
断句都在乱断,还妄谈的什么道佛?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越严谨离道越远,这是用科学的方法妄论哲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1 14: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的根本是涅磐,阿赖耶识,即是“道”。自性是“一”,是末那,轮回是万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09: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过轮回,才见涅槃。
修行的根本,就是这个过程才是修行,涅槃之后智慧已经圆*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16: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至少弱化了老子的道学,更边缘化、玄虚化了。而正如先生所说的对生死的探讨,老子有“玄德”从生物链的角度,看到的是生老病死、弱肉强食背后“道”的总规律,也就是《阴符经》讲的“贼命”—— 指万物之所以有生机或生命力是因为道的运转的作用,道通过万物相食相养的食物链关系,来实现发展和归源,从而实现 循环利用的关系,否则,仅有发展而不还原就会垃圾成山,最终会耗尽所有的资源,那时发展也就停滞不前了,所以讲是“以一消天下”。而庄子的“不同形相禅”的生死观,在今天只是一个笑话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27 06: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些学者不是没有认清庄子的本质,就是没有掌握佛道原理的实质,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其实,只要抓住“善恶”这个问题,庄子的学说,无论出世、入世都会不攻自破。简单说庄子没有涉及到佛学的基本问题的根据如下:一是庄子的 “齐物”属于“色色不二”,而佛学首先是“色空”问题;二是庄子无是非,而佛学的基础是“善恶”问题;三是庄子所谓的 破生死是“不同形相禅”,而佛学是“出轮回”。这几个基础说明了庄子的 层次,所以请有以禅学、佛学来研究庄子的 学者三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