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83|回复: 10

人人学道家 社会就完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7 15: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中国网

你有欲*望,才会有某种行动,想要认识这个世界。但最后目的都归结到要欣赏“道”的奥妙。
虽然大家都知道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老子,但是关于老子的生平背景,现在还有许多情况没弄清楚。司马迁认为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他负责当时的国家图书馆,肯定受过高等教育了。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对孔子说,不要一天到晚老是充满斗志想要成就功业,想着将来要如何如何,这样其实无益于自身,恐怕也不容易活得久;在社会上发展得好,将来难免有后遗症。据说老子后来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准备隐居,半道被守关的官员拦下来,一定让他留下几句话。老子连夜写成了《道德经》。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道德经》不可能一夜写成。但不管怎么样,老子开创了道家学派,在儒家之外,开辟了另一条更为宽广的道路。两者相比,儒家以较为积极的态度看待人生,从真诚出发,找到做人处世的原则,达成修养的目的,对自己、对社会都有正面的贡献。道家所强调的不只真诚而已,它更强调“真实”,亦即突破人类中心的格局,看到宇宙万物的整体性,从永恒和无限的层面观察世界,以无心的态度顺其自然。《道德经》就五千多字,历代以来对它的注解之书却汗牛充栋,不知凡几。在中国文化经典中,《老子》也是被译成为西方文字最多的一本书,译文达两百余种,连托尔斯泰和德国的大哲海德格尔都翻译过《老子》。可惜海德格尔不懂中文,只翻译了前八章,就译不下去了,因为中国学者给他的解释,每个人都不一样,最后只好不欢而散。
学习道家思想,先要理解什么是“道”,但是最难理解的也是这个“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还是很深奥。人言语所能表述的,都是相对真实,亦即充满变化的事物;因此,永恒的道是不可说的。“道”后面为什么立刻要讲“名”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是人在思考,人思考需要名称,这是人类生命的特色。对人来说,一样东西的存在,是从它有名称开始的,没有名称等于它不存在,不是真的不存在,而是人的思考无法运作。但是针对永恒的“道”,“名”只能说是恒久的,两者不在同一个层次,而且名称一经界定落实,就成为相对的名了。
“无欲,以观其妙”,人在没有任何欲*望、没有任何主观成见的时候,才可以是什么就看见什么,才能了解起源的奥妙。这句是针对“万物之始”说的。“有欲,以观其徼”,“徼”指母体广大的范围,母体是可以生生不息,衍生万物的。“有欲”才能看到“有名”造成的万物到底有多大。这句是针对“万物之母”说的。譬如我想要知道狗的能耐,要安排各种情况来测试,了解它可以听到多远的声音,看到多远的景观。这就叫“有欲,以观其徼”,等于万物的作用,需要人的介入才能了解。人如果完全“无欲”,注意力会没有焦点,“有欲”才会想知道万物有什么限*制、范围多大,才能了解得比较正确。“无欲”和“有欲”都是针对人的意志欲求而言。但老子怎么可能主张“有欲”呢?事实上,“欲”随“知”而生,有“知”就有“欲”。老子反对的是一般老百姓偏差的知所带来的偏差的欲,所以希望老百姓无知无欲;但不要忘记,老子本人或是他所谓的圣人、有道者、悟道者这些人,他们有正确的知,也会有正确的欲。因此,“有欲”并不一定是坏事。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此两者指“始”与“母”,起源和母体,它们的“名”虽不同而来源相同,都源自神奇的“常名”,常名再往上推溯,亦即玄之又玄,作为终妙之门的“道”了。《老子》第一章的内容是老子一生仰观俯察,了解宇宙人生道理的心得。
他首先提出“道”这个核心概念,指出“道”代表的是“究竟真实”,而人类语言和文字所表述的都是相对真实。然后,“名”衍生了万物,有了名称,人类的思想才能开始运作。接着讲到“无名”、“有名”,针对人的理智;“无欲”、“有欲”,针对人的行动。你有欲*望,才会有某种行动,想要认识这个世界。但最后目的都归结到要欣赏“道”的奥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15: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人类本位 必须顺其自然

如何觉悟“道”?老子的方法是“致虚极,守静笃”——追求虚要到达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

每讲完一次我自己理解的孔子,都觉得自己又受到了一次洗礼。对我来说,遵循孔子的言行,是我最好的“慎独”方式。有了孔子的自我约束,更需要老子的解脱智慧。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支柱,一是儒家,一是道家。儒家比较强调伦理学,重视道德修养;道家则强调智慧的觉悟和解脱。两者的不同,可以用三个简单观念来加以分辨。

第一,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道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兵荒马乱,老百姓苦不堪言。当时的人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天下如此纷乱,如何才能化解?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但道家认为这种方式,就像五十步笑百步,未必有效。道家认为,在乱世里没有人可以幸免,想活下去,必须改变思维模式。儒家的思考方式是以人类为中心,要从人的角度来设想,要尊重及帮助别人,让人类社会可以永续发展。然而,以政*治或教育的手段来改*革人类社会,永远无法彻底成功,因为新一代不断出生,当旧的问题获得改善,又会有新问题出现,永无止期。并且,由少数人努力去帮助多数人,效果必然有限。因此儒家思想推行到最后,常会让大家感到很沉重、很疲乏。就算把这一代改*革好了,也不知道下一代会变成什么样子。

道家看透了这一点,认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问题,最后必定徒劳无功,不如换一个角度,超越人类本位。而超越人类本位,首先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的造作越多,麻烦越多。“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订出真、善、美的标准以后,就会有不真、不善、不美出现;反之,如果还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开心自在,不用刻意做好事,因为没有所谓的好事可做;不用担心有没有面子,因为所要作的只是活着而已。所以,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道家的思想是要我们设法排除人类本位的想法,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来看一切。只有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拘束,心灵才可能自由逍遥。

第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展现宇宙视野。中国的传统思想以“天”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称帝王为“天子”,更是充分证明“天”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主宰。孔子两次遇到困境,都把“天”抬出来救命。道家则不同,道家以“道”代替“天”,“天”则被降格为和“地”并称,“天地”并称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保持一种均衡状态,问题也远比人类社会少。然而,自然界虽然自给自足,毕竟不是最后的根源。道家认为宇宙最后的根源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孕育万物,是一切的起始与归宿;“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却又超越万物。由“道”取代“天”的地位,很多西方学者据此认为,道家是中国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第三,儒家期盼“天人合德”,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道家则希望“与道合一”。“天人合德”的“德”是善的德行,亦即人要行善,要不断修养德行。“与道合一”则代表人要成为有道者或行道者,觉悟了“道”,人的生命境界整个就不一样了。如何觉悟“道”?老子的方法是“致虚极,守静笃”——追求虚要到达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虚”是指排除各种感官欲*望,“静”是指人不要有什么行动,能虚又能静,“道”就会显现出它的光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15: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担当责任 也要自在潇洒

越是圆通的儒者,他与自然贴合的就越紧密,做起事来也有顺意而为的潇洒。

现在很多人都很愿意读读《道德经》,评价那些比较会办事的人,也会说他很有“道”。过去认为,有三种人学习道家会比较有心得。第一种是年长的人,有了一定阅历,可说是饱经风霜、见多识广,对于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第二种是失意的人,失意的人年纪不一定大,但一路倒霉,总处于逆境,对于人生的体会比较复杂;第三种是非常聪明的人,从秦汉到唐宋,中国历代的文人,许多都喜欢道家,他们的作品所用的语汇,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像苏东坡在《前赤壁赋》提到的:“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这显然是道家对大自然的欣赏,可以说是敞开心灵与自然沟通,不像儒家主要界定在人的社会中。当然,儒家也会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其中就有些儒道双修的风范了。越是圆通的儒者,他与自然贴合的就越紧密,做起事来也有顺意而为的潇洒。

但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家庭出发,然后进入社会,因而必须设法实践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如果离开儒家,可能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以及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况且,如果大家都走道家的路,这个社会要交给谁来担当呢?由此观之,儒家和道家在社会的功用上,是有点分工合作的意味。不过,一个人如果喜欢不受约束,自由选择他的生活方式,他显然比较倾向于道家。因为儒家是让我们在社会上尽好自己的责任,重视道德修养,这容易让人觉得有压力。譬如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明明知道理想不能实现,还要努力去做,这是很伟大、很悲壮的情怀。长此以往,难免会觉得“何必如此辛苦呢”?这时候,如果能让自己转个弯,从道家的角度来看待人生,让一切顺其自然,就会摆脱世上的许多烦恼和束缚,活得更为自在、潇洒和愉快。

(傅佩荣,当代华人世界一流国学研究专家,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哲学教授。 2009年6月,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7 16: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道教却是土生土长的教义,唐朝以道教为国教,但也未停止国土发展的步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7 17: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傅佩荣先生的道家概念是秦以后的道家,其所理解的《道德经》,已经偏离《老子》原意甚远,基本上是将其个人的思想注入《道德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17: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7 20: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观点,有失偏跛。
静态的观察人的构成由三部分组成:身、心、神
身掌管躯体感官,属于直观反应——表现为绝对自我,
心掌管意识,沟通身体与神明,属于直观逻辑——表现为相对自我,
神是身心的宿主,与天地连接,属于不直逻辑——表现为混沌自我。
儒家修心--视神明为不可知领域(怪力乱神),强调身心统一,终极表现为不逾矩,活在当下;
佛家修神--视身体为丑皮囊,把影响神明的所有原因归结为心思的波动(旗动?风动?心动!),强调回归梵光世界,期盼往生;
道家三者皆修--以身体为道场,把心灵当捷径,以期恢复神明,强调身/心/神三者的统一,尊重自然,珍爱生命,以逍遥自在的活神仙为终极目标。
道家修全真,佛家以偏概全,儒家非心勿用,高下自然立判。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高老夫子 + 10 欢迎新朋友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7 21: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有点醒目,但前提有失偏颇。
先不论“人人学道家”是否可能,就说“道家”的定义本身,都不是人人清楚,包括文章作者本人。
老子不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而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历史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渗透着道家思想,而且经久不衰,所以其内容之广博,应用之广泛,可以说无所不及。
如果说“人人学道家”是可能的,那就不是学道家,而是中国人的身体中就流淌着道家的血液,就有着道家的素质。
至于学道家,社会会不会完,那要看怎样定义社会,要确定什么样的社会,这不能一概而论。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8 收起 理由
青竹大哥 + 18 理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7 23: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标题其实确实能钓到不少人。

其实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事实,汉朝兴盛,最初领导用的是哪一套?文景之治用的就是黄老,采用道家的一套。事实造成的是怎样的结果?

文景之治所对社会的修养生息产生为汉朝的复苏与繁荣产生巨大作用,如果不是因为着这些年代的积累,汉武帝想对抗匈奴,也没有那样的资本。

由此可见,学道家的一套与社会会完是没用任何联系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8 00: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道教为国教=人人学道家?
浪花 发表于 2012-4-27 17:46


啰嗦两句
人人道学概念在乎人人,然则此教授的文章那里是在说人人的个体?
难免有文不对题之感。(原谅我的不敬,不过一个美国毕业的教授讲解很中国的道教。。)
其实我原来也是曾有过类似观点,以为道教便是强调个人养生与修行,如此下去国将不国。
后来读了一点儿这方面的书,明白道教远没有这么简单。只是养生与个人修行理论和影像发展高于其他理论研究,
于是造成大家的一种误解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唐启正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4-28 09: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10# 花剪子

支持花剪子!{:soso__11709269580868609375_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